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什么?

2024-05-14 02:11

1.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什么?

理论经济学的假设主要有三个:稀缺性假设、理性人假设、最大化假设。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假设,比如完全信息假设、有效市场假设、完全竞争假设等等。
之所以说那三个是基本假设,是因为西方经济学理论大部分是建立在这几个假设的基础上的:
稀缺性假设,经济学是研究有限的资源如何合理分配,达到收益最大化的学科。如果一个东西是无限的,那它不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内,比如空气可以说是无限的,经济学不会研究如何分配空气;但如果以后空气是有限的,或者说干净的空气是有限的,那它就具备稀缺性,可以成为理论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是,碳排放额,以前随便排放的时候,没人会研究如何分配才是最优的,但是现在碳排放有额度限制了,变成稀缺资源了,所以就要研究如何分配对社会才是最优的。
理性人假设,就是假设人是自利的,在对己不利和对己有利之间,会选择对己有利的一个方案。所以义工不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但是要注意,某些慈善捐款是,因为部分慈善捐款是出于改善企业形象、积累品牌名声所做的,最终属于利己行为。
最大化假设,就是如果存在两个或多个收益不同的方案,假设人们会选择收益最大化的方案。

其实提到理性人假设,就不能不提到囚徒困境。近代经济学渐渐对理性人假设提出了很多质疑和挑战,囚徒困境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例子,它充分说明了由于个体的理性,导致集体无法达至最优的结果,最终导致个体损失,即个体的理性不能形成集体的理性。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什么?

2. 经济人假设是否就是理性人假设?

不是经济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理性人”假设(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 既不会感情用事, 也不会盲从, 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 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 主体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如消费者追求的满足程度的最大化, 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理性人”假设实际是对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延续。 在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纪人”的假设条件。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理性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 “理性人”是对经济生活中的一般人的抽象, 一是自私。即人们的行为动机是趋利避害,是利己的。 二是完全理性。即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成本—收益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 具体而言,在信息充分的前提条件下: 第一,理性人具有关于他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即使不是绝对完备的,至少也相当丰富,相当透彻; 第二,理性人有稳定的和条理清楚的偏好; 第三,理性人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能算出每种选择的后果; 第四,理性人能使其选中的方案自然达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点,即理性人总是选择最优。用程式化的语言说,就是由于具备完全的信息和理性,理性人能够找到实现目标的所有备选方案,预见这些方案的实施后果,并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在这些方案中做出最优选择。所以,所谓“理性人”就是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李嘉图将数理方法运用到经济分析中,用抽象的逻辑演绎系统代替现实经济运动。由于引入了边际的概念,“理性人”的理性性质就有了量的表示,即个人追求财富最大化就可以直观地表示为对经济变量求极值。至此,“理性人”假说的内容被转化为“理性人的最大化”:就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产出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此后,瓦尔拉斯和帕累托分别发明了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量化了“理性人”的价值目标;希克斯解决了效用与货币收入之间的联系,并且用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确定最优消费组合,避免了可能涉及道德的价值判定。 20世纪50年代,“理性人”假说发展到了极至,获得了纯粹工具主义的属性,彻底放弃了任何道德伦理观。阿尔钦提出完全“自利性”作为一种工具主义假设,放弃任何利他考虑;弗里得曼认为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不必受到现实检验,但一定要有猜测能力,假如理论的假设能够用来猜测未来,那么从理论导出的各种命题就是对世界的正确描述。一切命题只要推导逻辑正确,都是现实世界一部分,只不过有的命题尚未从现实可能转变为现实。

3. 什么是经济人假设理论?

名称定义 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编辑本段]“经济人假设”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经济人假设是指每个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随着经济发展,农村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森林资源的保护直接受到威胁
2、经济人假设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理性选择假设是指个人在选定目标后对达成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
4、经济人假设是指: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5、X理论又称为“经济人假设”,Y理论又称为“社会人假设”.X理论认为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唯一的激励办法就是以经济报酬来激励生产,只要增加金钱奖励,便能取得更高的产量 [编辑本段]经济人假设的相关问题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者作为基本假设提出来的,因而又称“经济人假设”。对这个假设的科学性历来存在不同观点。随着我国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人假设”也被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来,由此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认识“经济人”和“经济人假设”呢?“经济人”是一个科学范畴吗?“经济人假设”可以应用到所有经济形态和所有人吗?能否将其运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所谓“利己本性”是人的自然本性,还是一定经济关系中必然表现出来的经济行为? [编辑本段]“经济人”假设的依据 "经济人"的假设,起源于享受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业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和权力维持员工的效力和服从。
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在他的《企业中的人性方面》(1960)-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X理论和Y理论。麦氏主张Y理论,反对X理论。而X理论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X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①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②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③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近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④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⑤人大致可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编辑本段]“经济人”假设内含的管理策略 根据"经济人"的假设而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管理工作 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简单地说,就是重视完成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情感、需要、动机、人际交往等社会心理因素。从这种观点来看,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这种管理方式叫做任务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后勤部拼命干活。
3、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即:"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泰勒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泰勒主张把管理者与生产工人严格分开,反对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他写道:"一切计划工作,在旧制度下都是由劳动者来做的,它是凭个人经验办事的结果;在新制度下则绝对必须由管理部门按照科学规律来做,这是因为,即使劳动者熟悉工作进展情况并善于利用科学资料,要一个人在机器旁劳动,同时又在办公桌上工作,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显然,在多数情况下,需要有一类人先去制定计划,另一类完全不同的人去实施计划"。
泰勒所提倡的"时间--动作"分析,虽然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但其基本出发点是考虑如何提高生产率,而不考虑工人的思想感情。他认为,如果工人能按照他所设计的标准动作进行工作,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编辑本段]对“经济人”假设的评价 "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X理论曾风行于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这对我国目前的管理实践,有一定借鉴作用。但"经济人"假设及X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
1、"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是20世纪初个人主义价值观点统治思想的反映,泰勒从企业家与工人都有的营利心来录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机器。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的。
2、"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以便促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
3、"经济"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 [编辑本段]“经济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 关于“经济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提出,有关百科全书是这样解释的:经济人又称作“经济人假设”,即假定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有目标理性的,惟一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最大化。这常用作经济学和某些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来自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一段话: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对他们有好处。之后,西尼耳定量地确定了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约翰·穆勒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经济人假设”,最后帕累托将“经济人”这一名词引入经济学。与“经济人”相对的概念是“道德人”或“社会人”。 [编辑本段]“经济人”和“经济人假设”的涵义 对于“经济人”和“经济人假设”的涵义,中外经济学文献并没有给出权威和标准的解释,也没有被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目前,大多数经济学者所说的“经济人假设”,大致包含四个要点:经济人概念来源于斯密;经济人是对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经济人的本性是利己的;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理性的。但是,只要我们考察一下斯密的《国富论》就会发现,上述要点并没有完整地准确地反映斯密的思想。
第一,“经济人”概念并非出自斯密的著作,斯密的思想也并非是“经济人”的惟一思想来源。如果力图从斯密的思想中概括出“经济人”,那么,与此有关的思想主要是两点:第一点,人们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参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第二点,在价值规律这“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并非出于本意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斯密是“经济人”思想来源的代表者。至于当前人们所说的“经济人假设”,已经或多或少离开了斯密的思想,我们不应当把任意演绎的思想强加给斯密。
第二,按照斯密的思想,“经济人”完全是同商品生产相联系的,所适用的范围,只是处于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人,而不是“经济生活中所有的人”。这种意义的“经济人”对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对于共同体的内部关系,是不适用的。如果把“经济人”应用到其他人——非商品生产者,已经离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人,产品不表现为商品的经济时代的人,是不符合斯密的思想的。
第三,按照斯密的思想,“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利己心”的涵义是:参与社会分工和以商品形式满足他人需要,不是出于利他的动机,不是一种恩惠,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满足自己的需要。这里所体现的是斯密所谓“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相互帮忙”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间接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因此,把斯密所说的“利己心”归结为“自私自利”,显然是不恰当的。在这里,斯密并没有把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区别开来;而实际上,资本家的“利己心”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利己心”是有质的区别的。因此,把一般人的利己心和资本家的利己心混为一谈,同样是不恰当的。另外,斯密并没有将这种利己心看作是人的“自然本性”,而是看作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商品交换关系的必然反映。而且他认为,人具有双重人格——追求个人利益和崇尚道德情操。如果把不同时代、不同生产方式中的人,统统看作具有同样利己本性的自然人,显然不符合斯密的思想。
第四,按照斯密的思想,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参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并不需要以人的所谓“理性”作为前提条件,相反,斯密认为,这种商品交换的倾向是不是一种“本然的性能”,是不是“理性的必然结果”,不属于他研究的范围。因此,把“理性”作为“经济人假设”的必要条件和内在特征,同样不符合斯密的思想。如果讲“理性”,无非是在既定的经济条件下,常人所具有的认识判断能力而已;但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人们本来可以具有的正常理性往往被扭曲了。
总之,按照斯密的思想,“经济人”无非是从自身利益和需要出发,参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人;而目前流行的所谓“经济人假设”,并没有确切地反映斯密的有关经济思想,也不能作为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什么是经济人假设理论?

4. 什么是经济人假设理论?

  名称定义  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编辑本段]“经济人假设”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经济人假设是指每个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随着经济发展,农村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森林资源的保护直接受到威胁
  2、经济人假设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理性选择假设是指个人在选定目标后对达成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
  3、所谓经济人假设是指作为个体,无论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质是一致的,即以追求个人利益,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动机
  4、经济人假设是指: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5、X理论又称为“经济人假设”,Y理论又称为“社会人假设”.X理论认为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唯一的激励办法就是以经济报酬来激励生产,只要增加金钱奖励,便能取得更高的产量 [编辑本段]经济人假设的相关问题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者作为基本假设提出来的,因而又称“经济人假设”。对这个假设的科学性历来存在不同观点。随着我国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人假设”也被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来,由此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认识“经济人”和“经济人假设”呢?“经济人”是一个科学范畴吗?“经济人假设”可以应用到所有经济形态和所有人吗?能否将其运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所谓“利己本性”是人的自然本性,还是一定经济关系中必然表现出来的经济行为? [编辑本段]“经济人”假设的依据  "经济人"的假设,起源于享受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业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和权力维持员工的效力和服从。
  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在他的《企业中的人性方面》(1960)-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X理论和Y理论。麦氏主张Y理论,反对X理论。而X理论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X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①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②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③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近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④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⑤人大致可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编辑本段]“经济人”假设内含的管理策略  根据"经济人"的假设而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管理工作 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简单地说,就是重视完成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情感、需要、动机、人际交往等社会心理因素。从这种观点来看,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这种管理方式叫做任务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后勤部拼命干活。
  3、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即:"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泰勒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泰勒主张把管理者与生产工人严格分开,反对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他写道:"一切计划工作,在旧制度下都是由劳动者来做的,它是凭个人经验办事的结果;在新制度下则绝对必须由管理部门按照科学规律来做,这是因为,即使劳动者熟悉工作进展情况并善于利用科学资料,要一个人在机器旁劳动,同时又在办公桌上工作,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显然,在多数情况下,需要有一类人先去制定计划,另一类完全不同的人去实施计划"。
  泰勒所提倡的"时间--动作"分析,虽然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但其基本出发点是考虑如何提高生产率,而不考虑工人的思想感情。他认为,如果工人能按照他所设计的标准动作进行工作,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编辑本段]对“经济人”假设的评价  "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X理论曾风行于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这对我国目前的管理实践,有一定借鉴作用。但"经济人"假设及X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
  1、"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是20世纪初个人主义价值观点统治思想的反映,泰勒从企业家与工人都有的营利心来录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机器。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的。
  2、"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以便促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
  3、"经济"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 [编辑本段]“经济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  关于“经济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提出,有关百科全书是这样解释的:经济人又称作“经济人假设”,即假定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有目标理性的,惟一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最大化。这常用作经济学和某些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来自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一段话: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对他们有好处。之后,西尼耳定量地确定了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约翰·穆勒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经济人假设”,最后帕累托将“经济人”这一名词引入经济学。与“经济人”相对的概念是“道德人”或“社会人”。 [编辑本段]“经济人”和“经济人假设”的涵义  对于“经济人”和“经济人假设”的涵义,中外经济学文献并没有给出权威和标准的解释,也没有被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目前,大多数经济学者所说的“经济人假设”,大致包含四个要点:经济人概念来源于斯密;经济人是对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经济人的本性是利己的;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理性的。但是,只要我们考察一下斯密的《国富论》就会发现,上述要点并没有完整地准确地反映斯密的思想。
  第一,“经济人”概念并非出自斯密的著作,斯密的思想也并非是“经济人”的惟一思想来源。如果力图从斯密的思想中概括出“经济人”,那么,与此有关的思想主要是两点:第一点,人们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参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第二点,在价值规律这“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并非出于本意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斯密是“经济人”思想来源的代表者。至于当前人们所说的“经济人假设”,已经或多或少离开了斯密的思想,我们不应当把任意演绎的思想强加给斯密。
  第二,按照斯密的思想,“经济人”完全是同商品生产相联系的,所适用的范围,只是处于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人,而不是“经济生活中所有的人”。这种意义的“经济人”对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对于共同体的内部关系,是不适用的。如果把“经济人”应用到其他人——非商品生产者,已经离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人,产品不表现为商品的经济时代的人,是不符合斯密的思想的。
  第三,按照斯密的思想,“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利己心”的涵义是:参与社会分工和以商品形式满足他人需要,不是出于利他的动机,不是一种恩惠,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满足自己的需要。这里所体现的是斯密所谓“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相互帮忙”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间接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因此,把斯密所说的“利己心”归结为“自私自利”,显然是不恰当的。在这里,斯密并没有把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区别开来;而实际上,资本家的“利己心”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利己心”是有质的区别的。因此,把一般人的利己心和资本家的利己心混为一谈,同样是不恰当的。另外,斯密并没有将这种利己心看作是人的“自然本性”,而是看作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商品交换关系的必然反映。而且他认为,人具有双重人格——追求个人利益和崇尚道德情操。如果把不同时代、不同生产方式中的人,统统看作具有同样利己本性的自然人,显然不符合斯密的思想。
  第四,按照斯密的思想,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参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并不需要以人的所谓“理性”作为前提条件,相反,斯密认为,这种商品交换的倾向是不是一种“本然的性能”,是不是“理性的必然结果”,不属于他研究的范围。因此,把“理性”作为“经济人假设”的必要条件和内在特征,同样不符合斯密的思想。如果讲“理性”,无非是在既定的经济条件下,常人所具有的认识判断能力而已;但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人们本来可以具有的正常理性往往被扭曲了。
  总之,按照斯密的思想,“经济人”无非是从自身利益和需要出发,参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人;而目前流行的所谓“经济人假设”,并没有确切地反映斯密的有关经济思想,也不能作为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5. 如何正确的理解“经济人”假设??

与“经济人”假设相应的管理方式是采取“任务管理”措施。"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1、经济人假设是指每个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2、经济人假设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理性选择假设是指个人在选定目标后对达成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
3、所谓经济人假设是指作为个体,无论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质是一致的,即以追求个人利益,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动机。
4、经济人假设是指: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扩展资料:
济人又称作“经济人假设”,即假定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有目标理性的,惟一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最大化。这常用作经济学和某些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假设。
“经济人假设”来自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一段话: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对他们有好处。
泰勒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泰勒主张把管理者与生产工人严格分开,反对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他写道:"一切计划工作,在旧制度下都是由劳动者来做的。它是凭个人经验办事的结果;在新制度下则绝对必须由管理部门按照科学规律来做。
这是因为,即使劳动者熟悉工作进展情况并善于利用科学资料,要一个人在机器旁劳动,同时又在办公桌上工作,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显然,在多数情况下,需要有一类人先去制定计划,另一类完全不同的人去实施计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人”假设

如何正确的理解“经济人”假设??

6. 经济人假设是否就是理性人假设?

不是经济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理性人”假设(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 既不会感情用事, 也不会盲从, 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 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 主体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如消费者追求的满足程度的最大化, 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理性人”假设实际是对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延续。 在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纪人”的假设条件。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理性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   “理性人”是对经济生活中的一般人的抽象,   一是自私。即人们的行为动机是趋利避害,是利己的。   二是完全理性。即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成本—收益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   具体而言,在信息充分的前提条件下:   第一,理性人具有关于他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即使不是绝对完备的,至少也相当丰富,相当透彻;   第二,理性人有稳定的和条理清楚的偏好;   第三,理性人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能算出每种选择的后果;   第四,理性人能使其选中的方案自然达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点,即理性人总是选择最优。用程式化的语言说,就是由于具备完全的信息和理性,理性人能够找到实现目标的所有备选方案,预见这些方案的实施后果,并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在这些方案中做出最优选择。所以,所谓“理性人”就是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李嘉图将数理方法运用到经济分析中,用抽象的逻辑演绎系统代替现实经济运动。由于引入了边际的概念,“理性人”的理性性质就有了量的表示,即个人追求财富最大化就可以直观地表示为对经济变量求极值。至此,“理性人”假说的内容被转化为“理性人的最大化”:就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产出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此后,瓦尔拉斯和帕累托分别发明了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量化了“理性人”的价值目标;希克斯解决了效用与货币收入之间的联系,并且用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确定最优消费组合,避免了可能涉及道德的价值判定。   20世纪50年代,“理性人”假说发展到了极至,获得了纯粹工具主义的属性,彻底放弃了任何道德伦理观。阿尔钦提出完全“自利性”作为一种工具主义假设,放弃任何利他考虑;弗里得曼认为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不必受到现实检验,但一定要有猜测能力,假如理论的假设能够用来猜测未来,那么从理论导出的各种命题就是对世界的正确描述。一切命题只要推导逻辑正确,都是现实世界一部分,只不过有的命题尚未从现实可能转变为现实。

7. 什么是经济人假设理论?

名称定义  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编辑本段]“经济人假设”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经济人假设是指每个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随着经济发展,农村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森林资源的保护直接受到威胁 
  2、经济人假设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理性选择假设是指个人在选定目标后对达成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 
  3、所谓经济人假设是指作为个体,无论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质是一致的,即以追求个人利益,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动机 
  4、经济人假设是指: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5、X理论又称为“经济人假设”,Y理论又称为“社会人假设”.X理论认为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唯一的激励办法就是以经济报酬来激励生产,只要增加金钱奖励,便能取得更高的产量 [编辑本段]经济人假设的相关问题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者作为基本假设提出来的,因而又称“经济人假设”。对这个假设的科学性历来存在不同观点。随着我国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人假设”也被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来,由此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认识“经济人”和“经济人假设”呢?“经济人”是一个科学范畴吗?“经济人假设”可以应用到所有经济形态和所有人吗?能否将其运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所谓“利己本性”是人的自然本性,还是一定经济关系中必然表现出来的经济行为? [编辑本段]“经济人”假设的依据  "经济人"的假设,起源于享受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业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和权力维持员工的效力和服从。
  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在他的《企业中的人性方面》(1960)-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X理论和Y理论。麦氏主张Y理论,反对X理论。而X理论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X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①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②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③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近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④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⑤人大致可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编辑本段]“经济人”假设内含的管理策略  根据"经济人"的假设而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管理工作 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简单地说,就是重视完成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情感、需要、动机、人际交往等社会心理因素。从这种观点来看,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这种管理方式叫做任务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后勤部拼命干活。
  3、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即:"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泰勒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泰勒主张把管理者与生产工人严格分开,反对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他写道:"一切计划工作,在旧制度下都是由劳动者来做的,它是凭个人经验办事的结果;在新制度下则绝对必须由管理部门按照科学规律来做,这是因为,即使劳动者熟悉工作进展情况并善于利用科学资料,要一个人在机器旁劳动,同时又在办公桌上工作,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显然,在多数情况下,需要有一类人先去制定计划,另一类完全不同的人去实施计划"。
  泰勒所提倡的"时间--动作"分析,虽然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但其基本出发点是考虑如何提高生产率,而不考虑工人的思想感情。他认为,如果工人能按照他所设计的标准动作进行工作,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编辑本段]对“经济人”假设的评价  "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X理论曾风行于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这对我国目前的管理实践,有一定借鉴作用。但"经济人"假设及X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
  1、"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是20世纪初个人主义价值观点统治思想的反映,泰勒从企业家与工人都有的营利心来录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机器。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的。
  2、"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以便促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
  3、"经济"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 [编辑本段]“经济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  关于“经济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提出,有关百科全书是这样解释的:经济人又称作“经济人假设”,即假定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有目标理性的,惟一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最大化。这常用作经济学和某些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来自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一段话: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对他们有好处。之后,西尼耳定量地确定了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约翰·穆勒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经济人假设”,最后帕累托将“经济人”这一名词引入经济学。与“经济人”相对的概念是“道德人”或“社会人”。 [编辑本段]“经济人”和“经济人假设”的涵义  对于“经济人”和“经济人假设”的涵义,中外经济学文献并没有给出权威和标准的解释,也没有被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目前,大多数经济学者所说的“经济人假设”,大致包含四个要点:经济人概念来源于斯密;经济人是对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经济人的本性是利己的;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理性的。但是,只要我们考察一下斯密的《国富论》就会发现,上述要点并没有完整地准确地反映斯密的思想。 
  第一,“经济人”概念并非出自斯密的著作,斯密的思想也并非是“经济人”的惟一思想来源。如果力图从斯密的思想中概括出“经济人”,那么,与此有关的思想主要是两点:第一点,人们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参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第二点,在价值规律这“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并非出于本意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斯密是“经济人”思想来源的代表者。至于当前人们所说的“经济人假设”,已经或多或少离开了斯密的思想,我们不应当把任意演绎的思想强加给斯密。 
  第二,按照斯密的思想,“经济人”完全是同商品生产相联系的,所适用的范围,只是处于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人,而不是“经济生活中所有的人”。这种意义的“经济人”对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对于共同体的内部关系,是不适用的。如果把“经济人”应用到其他人——非商品生产者,已经离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人,产品不表现为商品的经济时代的人,是不符合斯密的思想的。 
  第三,按照斯密的思想,“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利己心”的涵义是:参与社会分工和以商品形式满足他人需要,不是出于利他的动机,不是一种恩惠,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满足自己的需要。这里所体现的是斯密所谓“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相互帮忙”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间接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因此,把斯密所说的“利己心”归结为“自私自利”,显然是不恰当的。在这里,斯密并没有把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区别开来;而实际上,资本家的“利己心”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利己心”是有质的区别的。因此,把一般人的利己心和资本家的利己心混为一谈,同样是不恰当的。另外,斯密并没有将这种利己心看作是人的“自然本性”,而是看作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商品交换关系的必然反映。而且他认为,人具有双重人格——追求个人利益和崇尚道德情操。如果把不同时代、不同生产方式中的人,统统看作具有同样利己本性的自然人,显然不符合斯密的思想。 
  第四,按照斯密的思想,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参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并不需要以人的所谓“理性”作为前提条件,相反,斯密认为,这种商品交换的倾向是不是一种“本然的性能”,是不是“理性的必然结果”,不属于他研究的范围。因此,把“理性”作为“经济人假设”的必要条件和内在特征,同样不符合斯密的思想。如果讲“理性”,无非是在既定的经济条件下,常人所具有的认识判断能力而已;但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人们本来可以具有的正常理性往往被扭曲了。 
  总之,按照斯密的思想,“经济人”无非是从自身利益和需要出发,参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人;而目前流行的所谓“经济人假设”,并没有确切地反映斯密的有关经济思想,也不能作为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什么是经济人假设理论?

8. 理性经济人假设

通过研究错误的行为,理查德泰勒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提出了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经济决策的人都是理性地,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行为经济学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批判,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人的感知记忆,决策都是由大脑和神经系统决定的,他们并不完美无法从根本作到完全理性生活中,很多人做决策时并不会经过理性的计算,而是凭借直觉。
  
 二人的行为受复杂的社会关系制约,从而导致人的行为选择并非都是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例如疫情期间,国家对于物价的调控。
  
 三人的理性程度还会受到自身能力的巨大限制,理性经济人假设把个人能力做最大化,假设默认个人具备足够大的信息处理和计算能力,运用分析过程是不带感情色彩的运算是不会出错,不需要修正的,但事实上人的能力确实有限的,并不能保证做到任何决策时都能拿出最佳方案。
  
 不准确的预测,前两天白酒指数大涨,随后有一小波回调。有20000点会调至17000。回调大约16个百分点。我就是在17,000点时杀跌,看着每天下跌的股市,账户的收益率越来越低。于是我认为未来会一直接下去,于是要抓紧止损。事实上10天后白酒指数重新回到190000+。 心理明明默念,越涨越卖,越跌越加仓(估值合理),还是会冲动的做出错误的行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