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铁矿石中全铁的测定

2024-05-12 21:16

1. 任务铁矿石中全铁的测定

——三氯化钛还原-重铬酸钾滴定法
任务描述
铁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金属元素之一。铁矿石中含铁量均较高,对于高含量铁的测定,目前主要采用滴定法。常用的有EDTA滴定法、重铬酸钾滴定法、高锰酸钾滴定法、铈量法和碘量法。由于重铬酸钾滴定法具有快速、准确和容易掌握等优点,被广泛采用。本任务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学会三氯化钛还原-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铁矿石中铁含量,学会用酸分解法对试样进行分解。能真实、规范记录原始记录并按有效数字修约进行结果计算。
任务实施
一、仪器和试剂准备
(1)玻璃仪器:酸式滴定管、锥形瓶、容量瓶、烧杯。
(2)SnCl2溶液:100g/L,称取10g SnCl2·2H2O溶于20mL HCl中,通过水浴加热溶解,冷却,用水稀释到100mL。
(3)硫-磷混酸(2+3):边搅拌边将30mL浓磷酸放入约50mL水中,再加入20mL浓硫酸,混匀,流水冷却。
(4)二苯胺磺酸钠:0.5% 水溶液。
(5)钨酸钠溶液:称取25g钨酸钠溶于适量的水中,加5mL磷酸用水稀释至100mL。
(6)三氯化钛溶液(15g/L):用9体积的盐酸稀释1体积的三氯化钛溶液(约15%的三氯化钛溶液)。
(7)重铬酸钾标准溶液:0.01667mol/L。称取4.904g预先在140~150℃烘干1h的重铬酸钾(基准试剂)于250mL烧杯中,以少量水溶解后移入1 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
(8)氟化钠。
二、分析步骤
称取一份铁矿石试样0.2000 g于300mL锥形瓶中,用少量水润湿,加入10mL浓盐酸,低温加热溶解,必要时加入0.2 g氟化钠助溶,也可滴加二氯化锡助溶。试样分解完全后,用少量水吹洗锥形瓶壁,加热至沸,取下趁热滴加二氯化锡溶液还原三价铁至溶液呈浅黄色。加水稀释至约150mL。加入25% 钨酸钠溶液0.5mL,用三氯化钛溶液还原至呈蓝色。滴加K2Cr2O7溶液至钨蓝色刚好褪去。加入15mL硫酸-磷酸混酸,加0.5% 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5滴,立即以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滴至稳定的紫色即为终点。同时做空白试验。
三、结果计算
铁矿石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岩石矿物分析

式中:w(Fe)为铁的质量分数,%;V为滴定试液消耗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的体积,mL;V0为滴定空白消耗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的体积,mL;0.0055847为与1m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相当的铁量,g/mL;m为称取试样的质量,g。
四、质量记录表格填写
任务完成后,填写附录一质量记录表格3、4、5。
任务分析
一、方法优点
重铬酸钾溶液比较稳定,滴定终点的变化明显,受温度的影响(30℃以下)较小,测定的结果比较准确。
二、SnCl2-TiCl3-K2Cr2O7法测定铁矿石中铁含量(无汞法)原理
在酸性条件下,先用SnCl2溶液还原大部分Fe(Ⅲ),再以TiCl3溶液还原剩余部分的Fe(Ⅲ),稍过量的TiCl3可使作为指示剂的NaWO4溶液由无色还原为蓝色,从而指示终点。接着用K2Cr2O7标准溶液定量氧化Fe(Ⅱ),测定全铁含量,并以二苯胺磺酸钠为指示剂,滴至溶液变紫色即达到终点。
实验有关方程式如下:
2Fe3++Sn2+→2Fe2++Sn4+

岩石矿物分析


岩石矿物分析

三、化验室废水处理
废液中有害物质的处理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等,将有害物回收或分解、转化生成其他无毒或低毒的化合物。下面是一些有害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1)含砷废液的处理:三氧化二砷是剧毒物质,其致死剂量为0.1g。在溶液中的浓度不得超过5×10-7。处理时可利用硫酸铁在碱性条件下形成氢氧化铁沉淀与砷的化合物共沉淀和吸附作用,将废水中的砷除去。注意,Fe3+和As3+的摩尔比约为10∶1,pH值在9左右效果最好,充分搅拌后静置过夜,分离沉淀,排放废液。
Fe3++3OH-→Fe(OH)3↓
As3++3OH-→As(OH)3↓
(2)含铬废液的处理:Cr(Ⅵ)有剧毒,在溶液中的浓度不得超过5×10-7。可在酸性(调pH=2~3)含铬废液中,加入约10% 的硫酸亚铁溶液,Fe2+能把Cr(Ⅵ)还原为Cr3+。然后用熟石灰或碱液调溶液的pH=6~8(防止pH>10时Cr(OH)3转变成  加热到80℃左右,静置过夜,分离沉淀,排放废液。有关方程式如下:
Fe2++2OH-→Fe(OH)2↓
Fe3++3OH-→Fe(OH)3↓
Cr3++3OH-→Cr(OH)3↓
(3)含氰化物废液的处理:氰化物有剧毒,在溶液中的浓度不得超过1.0×10-6。我们利用CN-的强配位性,采用配位法即普鲁士蓝法处理含氰化物的废液。先在废液中加入碱液调pH=7.5~10.5,然后加入约10% 的硫酸亚铁溶液,充分搅拌,静置后分离沉淀,排放废液。
有关方程式如下:
Fe2++6CN-→[Fe(CN)6]4-
2Fe2++[Fe(CN)6]4-→Fe2[Fe(CN)6]↓
(4)含汞废液的处理:含汞废液的毒性极大,其最低浓度不得超过5.0×10-9,若废液经微生物等的作用后会变成毒性更大的有机汞。可用Na2S把Hg2+转变成HgS,然后使其与FeS共沉淀而分离除去。
有关反应如下:
Hg2++S2-→HgS↓
Fe2++S2-→FeS↓
(5)含铅废液的处理:含铅废液的浓度不得超过1.0×10-6。可用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处理。先用碱液调pH=11,把Pb2+转变成难溶的Pb(OH)2沉淀,然后加铝盐凝聚剂Al2(SO4)3使生成Al(OH)3沉淀,此时pH值为7~8,即产生Al(OH)3和Pb(OH)2共沉淀。静置澄清后分离沉淀,排放废液。
有关反应如下:
Pb2++2OH-→Pb(OH)2↓
Al3++3OH-→Al(OH)3↓
(6)含镉废液的处理:90% 的镉应用于电镀、颜料、合金及电池等,对环境监测站化验室含镉废水实用的处理方法有沉淀法、吸附法。使用沉淀法,沉淀剂有氢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硫酸铁,使用氢氧化物,pH控制在10以上,可达满意效果;使用硫化物pH控制在9以上;使用聚合硫酸铁pH控制在8.5~9.5范围。吸附法,可使用活性炭、风化煤、磺化煤作吸附剂。
(7)含酚废液的处置:随着石油化工、塑料、合成纤维、焦化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含酚废水也相应增多,酚的毒性较高,使用活性炭作吸附剂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对于其他有毒有害有机废水,化验员也可用此方法。
实验指南与安全提示
盐酸既有挥发性,又有腐蚀性,使用时注意通风,避免吸入、接触皮肤和衣物。
试样分解完全时,剩余残渣应为白色或接近白色的SiO2,如仍有黑色残渣,则说明试样分解不够完全。
含铁的硅酸盐难溶于盐酸,可加入少许NaF、NH4F使试样分解完全。磁铁矿溶解的速度缓慢,可加几滴SnCl2助溶。
对于含硫化物或有机物的铁矿石,应将试样预先在550~600℃温度下灼烧以除去硫和有机物,再以HCl分解。对于酸不能分解的试样,可以采用碱熔融法。
用SnCl2还原Fe3+时,溶液体积不能过大,HCl浓度不能太小,温度不能低于60℃,否则还原速度很慢。容易使滴加的SnCl2过量太多,故冲洗表面皿及烧杯内壁时,用水不能太多。
滴定前要加入一定量的硫-磷混酸。这是由于一方面滴定反应需在一定酸度下进行(1~3mol/L),另一方面磷酸与三价铁形成无色配合离子,利于终点判别。在硫-磷混酸溶液中,Fe2+极易被氧化,故还原后应马上滴定。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加入后,溶液呈无色。随着K2Cr2O7的滴入,Cr3+生成,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绿色。终点时,由绿色变为紫色。
指示剂必须用新配制的,每周应更换一次。
由于在无Fe2+存在的情况下,K2Cr2O7对二苯胺磺酸钠的氧化反应速率很慢。因此,在进行空白试验时,不易获得准确的空白值。为此,可在按分析手续处理的介质中,分三次连续加入等量的Fe(Ⅱ)标准滴定溶液,并用K2Cr2O7标准滴定溶液做三次相应的滴定。将第一次滴定值减去第二、第三次滴定值的差值的平均值,即为包括指示剂二苯胺磺酸钠消耗K2Cr2O7在内的准确的空白值。
案例分析
赣州钴钨公司实验室某员工在使用氯化亚锡还原-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含铁矿石中的总铁含量时,用王水溶解矿石样品氯化亚锡还原等步骤圴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但在进行滴定操作过程中,发现滴定终点不敏锐,测定结果严重偏低,以你所学知识,分析造成结果偏低的可能原因。
拓展提高
铁矿石分析总述及铁矿石系统分析流程
铁矿石的简项分析,一般需要测定全铁、二氧化硅、硫和磷等,因为铁矿石中硅、硫和磷等属于有害杂质。有时需要测定亚铁及可溶铁,以便对于铁矿进行工业评价。在组合分析中还需增加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锰及砷、钾和钠等。在全分析中主要考虑铁矿的综合利用、综合评价以及特殊的需要,还要测定钒、钛、铬、镍、钴、吸附水、化合水、灼烧减量及二氧化碳等。稀有、分散元素也必须考虑综合利用。为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化学分析工作量,在确定分析项目之前,应先进行光谱半定量全分析。
铁矿石系统分析流程,可采用氢氧化钾(或加入少许过氧化钠)分解试样,水浸取后加酸酸化,过滤后滤液装于250mL容量瓶中。流程图见2-1。

图2-1 铁矿石系统分析流程图

任务铁矿石中全铁的测定

2. 任务铜矿石分析方法的选择

任务描述
铜矿石属于有色金属矿石,矿石成分通常比较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试样中铜的含量及伴生元素情况,以及误差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分离富集和测定方法。本任务对铜的化学性质、铜矿石的分解方法、铜的分析方法选用等进行了阐述。通过本任务的学习,知道铜的化学性质,能根据矿石的特性、分析项目的要求及干扰元素的分离等情况选择适当的分解方法;学会基于被测试样中铜含量的高低不同以及对分析结果准确度的要求不同而选用适当的分析方法;能正确填写样品流转单。
任务分析
一、铜在自然界的存在
铜在自然界分布甚广,已发现的含铜矿物质有 280 多种。铜在地壳中的丰度为0.01%。
铜以独立矿物、类质同象和吸附状态三种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但主要以独立矿物形式存在,类质同象和吸附状态存在的铜工业价值不高。
在独立矿物中,铜常以硫化物、氧化物、碳酸盐、自然铜等形式赋存。其主要的工业矿物有:
黄铜矿(CuFeS2) 含铜34.6%(常与黄铁矿伴生)
斑铜矿(Cu5FeS4) 含铜63.3%
辉铜矿(Cu2S) 含铜79.9%
黝铜矿(Cu12Sb4S13) 含铜46.7%
孔雀石(CuCO3·Cu(OH)2)含铜57.5%(常以蓝铜矿、 褐铁矿等共生)
蓝铜矿(2CuCO3·Cu(OH)2)含铜55.3%
黑铜矿(CuO) 含铜79.9%
赤铜矿(Cu2O) 含铜88.8%
自然铜矿(Cu) 含铜100%
富铜矿的工业品位为铜含量>1%。但当伴生有用组分且冶炼时有用组分又可回收者,其工业品位要求有所降低。
铜属于亲硫元素,所以常与银、金、锌、镉、镓、铟、铊、硒、碲、铁、钴、镍、砷、汞、锗等元素伴生。在铜矿分析中,应注意对其伴生元素的综合分析和综合评价。
二、铜的分析化学性质
1.铜的氧化还原性质
铜的价电子结构为3d104s1。在它的次外层有18个电子,由于有较多的电子处于离核较远的外层,所以对原子核的屏蔽效应就较小,相应地原子核的有效核电荷就较多,铜原子对外层s电子的束缚力也就较强,因而铜是不活泼的金属元素。铜是变价元素(主要呈现+1价和+2价两种价态)因而具有氧化还原性质。铜的氧化还原性质在分析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分解铜矿石,分析掩蔽铜对其他元素的干扰,用氧化还原法测定铜,等等。
例如,铜不能溶于非氧化性的酸中,但利用其氧化还原性质,可用硝酸溶解铜,硝酸使铜氧化并把铜转移到溶液中,同时放出氮的氧化物。通常采用的测定铜的碘量法也是基于铜的原子价可变的特性。
又如,  作用,产生硫化亚铜沉淀,此反应可用于铜与其他元素的分离:在用碘量法测定铜前,为了使铜从试液中分离来,可加入Na2S2O3使铜沉淀为硫化亚铜析出,经灼烧转为氧化铜,然后用硝酸溶解,用盐酸赶硝酸,最后用碘量法测定铜。反应如下:

岩石矿物分析


岩石矿物分析

2.铜的配位性质
它的简单离子在水溶液中都以水合配位离子[Cu(H2O)4]2+的形式存在。铜离子能与许多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配位体(包括无机的和有机的)形成配合物。铜离子的配合性质,对于比色法测铜、配位滴定法测铜和对铜的分离、富集、掩蔽等,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例如:利用Cu2+与CN-反应生成的Cu+的氰配合物[Cu(CN)4]3-,而不被KOH、H2S沉淀,可使铜与其他金属元素分离。在用EDTA配位滴定测定试样中的Ca、Mg时,就可用此配合物的生成来掩蔽Cu2+,从而消除Cu2+的干扰。此反应的方程式如下:
2Cu2++10CN-→2[Cu(CN)4]3-+(CN)2
Cu2+与铜试剂(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在pH为5~7 的溶液中生成棕黄色沉淀,可用于铜的比色测定,也可用于铜的分离。
Cu2+的氨配合物(Cu(NH3)4)2+的蓝色可用于比色测定铜。也可用此配合物的生成,使铜与Fe3+、Al3+、Cr3+等分离。
又如:Cu2+与二甲酚橙(XO)和邻啡罗啉(Phen)反应生成异配位体配合物Cu2+-Phen-XO。利用此反应可用二甲酚橙作EDTA法测铜的指示剂,而不被铜所僵化,因为上述异配位体在滴定终点能很快地被EDTA所取代,反应如下:
Cu2+-phen-XO+EDTA→Cu2+-EDTA+Phen+XO
三、铜的测定方法
铜的测定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碘量法、极谱法及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
(一)碘量法
碘量法是测定铜的经典方法,测定铜的范围较宽,对高含量铜的测定尤为适用,对组成比较复杂的样品也适用,故碘量法仍为目前测铜的常用方法之一。碘量法已经被列为铜精矿测定铜的国家标准方法。
用碘量法测定岩石矿物中的铜,根据消除干扰元素所加的试剂不同,可分为:氨分离-碘量法、碘氟法、六偏磷酸钠-碘量法、焦磷酸钠-磷酸三钠—碘量法、硫代硫酸钠-碘量法以及硫氰酸盐分离-碘量法等。
1.氨分离-碘量法
试样经分解后,在铵盐的存在下,用过量氨水沉淀铁、锰等元素,铜与氨生成铜氨配合离子(Cu(NH3)4)2+,驱除过量的氨,在醋酸-硫酸介质中加入碘化钾,与Cu2+作用生成碘化亚铜并析出等当量的碘,以淀粉作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至蓝色退去,根据所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的量,计算出铜的量。主要反应如下:
2Cu2++4I-→2CuI+I2

岩石矿物分析

2.碘氟法
本法与上法的区别在于用氟化物掩蔽Fe3+的干扰,省去了铜与铁的分离步骤,因而是一个快速法。
用氟化物掩蔽铁是在微酸性溶液(pH为2~4)中,使Fe3+与F-形成稳定的配合离子(FeF6)3-而消除Fe3+的影响。
氟离子能与试样中的钙、镁生成不溶性的氟化钙和氟化镁沉淀,此沉淀吸附铜而导致铜的测定结果偏低。实验证明,氟化镁沉淀对铜的吸附尤为严重。为了消除钙、镁的干扰,可在热时加入氟化钠,适当稀释,以增加氟化钙和氟化镁的溶解度。另外,加入硫氰酸盐使生成溶度积更小的硫氰化亚铜沉淀,可以减少氟化钙对铜的吸附。当镁含量高时,虽氟化镁对铜的吸附比氟化钙尤甚,但氟化镁沉淀是逐渐形成的,因此只要缩短放置时间(加入氟化钠后立即加入碘化钾,放置1min后滴定),即可克服氟化镁吸附的影响。在采取上述措施后,60mg和100mg镁均不影响测定。
碘氟法测定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滴定时溶液的酸度。滴定时溶液的pH应保持在3.5左右,否则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碘氟法适用于钙、镁含量较低,含铜在0.5% 以上的岩矿试样中铜的测定;对于钙、镁含量高的试样,用此法虽可测定,但条件不易掌握,此时。最好采用六偏磷酸钠—碘量法。
3.六偏磷酸钠-碘量法
六偏磷酸钠-碘量法测定铜与上述两法的主要区别在于采用六偏磷酸钠掩蔽铁、钙、镁等的干扰。
六偏磷酸钠在pH=4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能与Fe3+、Ca2+、Mg2+形成稳定的配合物,而达到消除Fe3+、Ca2+、Mg2+的干扰目的。它在测定条件下,可掩蔽30mg铁,60mg钙和30mg镁,所以此法能弥补碘氟法之不足,适用于含钙、镁较多,铁不太多,含铜在0.5% 以上的岩矿试样中铜的测定,是一个简便快速的方法。
六偏磷酸钠虽可解决钙、镁的干扰问题,但它对铜也有一定的配合能力,会影响Cu2+与I-的反应。应在加入碘化钾之后立即加入硫氰酸盐,以免铜的结果偏低,并使反应尽快完全。
焦磷酸钠-磷酸三钠-碘量法是对碘氟法和六偏磷酸钠法的改进。它用焦磷酸钠-磷酸三钠在pH 2~3.3的情况下掩蔽铁、铝、钙、镁等的干扰,即可避免氟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又具有碘氟法的准确高、快速等优点,适用于一般矿石中铜的测定。
(二)铜试剂光度法
铜试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在pH为5.7~9.2的弱酸性或氨性溶液中,与Cu2+作用生成棕黄色的铜盐沉淀,在稀溶液中生成胶体悬浮液,若预先加入保护胶,则生成棕黄色的胶体溶液,借以进行铜的光度法测定。反应如下:
2NC2H5C2H5CSSNa+Cu2+→(NC2H5C2H5CSS)2Cu+2Na+
在pH 5.7~9.2范围内,铜(Ⅱ)与显色剂所呈现的颜色比较稳定。有很多元素如铁、锰、铅、锌、钴、镍、锡、银、汞、铋、锑、铀、镉、铬等都有与铜试剂生成难溶的化合物,有的有颜色,有的没有颜色。消除这些干扰的方法,在一般的情况下可加氨水-氯化铵,使一些元素成氢氧化物沉淀与铜分离。在必要时或要求精确度高时,则可加入EDTA消除铁、钴、镍、锰、锌等元素的干扰,然后用乙酸乙酯萃取铜与铜试剂所生成的配合物,进行比色。一般采用沉淀分离、有机试剂萃取或EDTA掩蔽等方法分离干扰元素以消除干扰。各种分离方法均有各自特点,适用于不同试样的分析。
1.EDTA掩蔽-铜试剂萃取光度法
EDTA掩蔽-铜试剂萃取比色法是用EDTA消除铁、钴、镍、锰等元素的干扰,然后用乙酸乙酯萃取铜试剂-铜配合物,以目视或光电比色测定铜。
用乙酸丁酯等有机溶剂作萃取剂时,应注意严格控制试样的水相和有机相的体积与标准一致,否则由于乙酸丁酯等部分与水混溶会使有机相体积不等而影响结果。
EDTA也能与铜生成可溶性配合物而阻碍显色,但当加入铜试剂后,铜就与铜试剂作用生成比铜-EDTA更稳定的化合物(5% ETDA加入5mL对测定无影响)。为了使EDTA-铜完全转变为铜试剂-铜化合物使显色完全,在加入显色剂后必须放置15min后才能比色。同时,调节pH时氨水过量,若pH>9,则在大量EDTA存在下萃取率将降低。
EDTA的加入量应是试样铁、锰、镍、钴总量的10 倍。钨、钼等高价元素含量较高时,应适当增加柠檬酸盐的加入量,对铬矿样品增加铜试剂的加入量。
铋与铜试剂生成的沉淀也溶于有机溶剂,如溶于CHCl3呈黄色而干扰测定。其消除办法是:当铋量少于1mg时,可用4mol/L盐酸洗涤有机相除去;铋量较高时,可用氨水-氯化铵将铋沉淀分离。
本法可测定试样中0.001%~0.1% 的铜。
2.沉淀分离-铜试剂光度法
在pH 5.7~9.2范围内,Cu(Ⅱ)与显色剂所呈现的颜色比较稳定。为消除其他元素的干扰,在小体积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铵-氯化铵使铁等干扰元素生成淀,铜形成铜氨配合物进入溶液中,过滤使铜与干扰元素分离,然后加入铜试剂进行光度法测定。
在pH 9.0~9.2的氨性溶液中显色15min后,颜色即稳定,并可保持24 h不变。本法适用于0.001%~0.1% 铜的测定。
(三)双环己酮草酰二腙光度法
试样用酸分解,在pH 8.4~9.8的氨性介质中,以柠檬酸铵为配位剂,铜与双环己酮草酰二腙生成蓝色配合物,在分光光度计上,于波长610 nm处,测量吸光度。
在试样测试条件下,铜的含量在0.2~4 g/mL 符合比耳定律。存在柠檬酸盐时显色10~30min颜色达到最深,可稳定5 h以上。
最适宜的酸度是pH 8.4~9.8。pH<6.5 时,形成无色配合物;pH>10 时,试剂自身分解。
(四)极谱法
极谱法测定铜,目前生产上多采用氨底液极谱法。所谓氨底液极谱法即以氨水-氯化铵作支持电解质。常采用动物胶作极大抑制剂,亚硫酸钠作除氧剂,在此底液中,铜的半波电位是-0.52 V(第二波半波电位,对饱和甘汞电极)。
氨底液的优点是干扰元素很少。铜在此底液中产生两还个原波:
(Cu(NH3)4)2++e→(Cu(NH3)2)++2NH3 (1)
(Cu(NH3)2)++e +Hg→(Cu(Hg)+2NH3 (2)
第一个波的半波电位(E1/2)为-0.26V,第二个的半波电极(E1/2)为-0.52V(对饱和和甘汞电极),通常利用第二个波高进行铜的定量。镉、镍、锌等的起始电位在铜之后,不干扰。铁由于在此底液中生成氢氧化铁沉淀而不在电极上还原,不产生干扰。Cr6+因在铜的前面起波(E1/2= -0.20V)而干扰,可在试样分解后加入盐酸蒸干几次,使Cr6+还原为Cr3+,以消除大部分铬的干扰。Co2+还原至Co+时的E1/2= -0.3V,与铜的E1/2= -0.52V相差较大,但当钴含量>0.5% 时就干扰了。铊的半波电位为-0.49V,与铜波重合,当铊含量>0.1% 时,使结果偏高。钴、铊含量高时,可用硫代硫酸钠在3% 硫酸溶液中使铜沉淀为硫化亚铜而与干扰元素分离。氨底液法使用于铜矿,铅锌矿和铁矿中铜的测定。测定范围为0.01%~10%,用示波极谱法可测定0.001% 以上的铜。
随着极谱分析的发展,玻璃石墨电极正向扫描已成功地运用于铜的定量分析。铜在玻璃石墨电极上有两个还原波,第一个波是Cu2+→Cu+,第二个波是Cu+→Cu0,而第一波(用示波极谱仪测定,峰值电位EP≈0.1V)波形好,波高稳定,所以生成上用第一个波进行定量测定。据有的实验室实践得知,所选择的底液当氨水为1.5mol/L,氯化铵为0.5mol/L,亚硫酸钠为1%~2% 时,图形最好,波高最稳定。铜在0~20mg/50mL时,其波高与浓度成正比。在此底液中,镍的浓度>5mg/50mL时,干扰测定,波不成峰状,但对铜的波高无大影响。
(五)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铜,方法灵敏,简便快速,测定2%~10% 及0.05%~2.2%铜时绝对误差分别为0.13% 及0.03%,特别适用于低含量铜的测定,当条件选择适当时,可测至十万分之一的铜。
由于不用型号仪器的性能不同,各实验室的条件也有差异,所以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铜的最佳条件在各实验室也有所不同。
(六)X射线荧光分析法
当由X射线管或由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X射线或γ射线,打在试样中的铜原子上时,铜被激发而放出具有一定特征(即能量)的X射线,即荧光,例如铜的Kα1=8.04 keV。测定荧光的强度,就可知道铜的含量。
测量X射线的能量,通常可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X射线在晶体上的衍射,使用晶体分光光度计按特征X射线的波长来区分谱线,此即波长色散法;另一种是根据入射X射线经过探测器按能量区分不同特征辐射的谱线,此即色散法。在此,我们仅介绍能量色散法。
能量色散法测定铜的激发源:目前用238Pu作激发源,激发效率较高。
探测器工作电压:通常可在不同高压下测量某一X射线能谱,分别求出它们的分辨率,选择能量分辨率最佳者的电压为工作电压。为了减少光电倍增管的噪声影响,电压应尽可能低些。
放大倍数的选择:当测铜的Kα线时,国产仪器放大100 倍左右是合适的,可使特征X线落在阀压的中部。
平衡滤片:测定铜,以用钴镍滤片为最好。
道宽和阀压:所谓阀压、道宽的选择,是指在测量工作中,使仪器测量铜的特征X射线谱的哪一部分的问题。选择适当元素的道宽和阀压,目的是消除平衡滤片不能完全消除其他元素的X射线及散射线的影响,从而提高仪器的分辨率。
当待测元素附近无其他元素的特征X射线严重干扰时,可采用待测元素能谱线的全谱宽度为道宽值,使整个的谱线在道宽中间。当待测元素附近存在其他元素干扰时,可采用谱线半宽度法,即选择待测元素的谱线半宽度为道宽值,使能谱的主要部分落在道宽中间。
用该法测定铜时,干扰元素有与铜相邻原子序数为3~5的元素,如铁、钴、镍、锌等。这是因为所使用的探测元件分辨率不高,不能将它们发出的X射线与铜的X射线相区分。其消除的办法是选择适当的阀压及道宽,选择适当的激发源和平衡性好的滤片。基质效应所造成的干扰在X射线荧光法中使很普遍和严重的。消除基质效应,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既方便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现有的一些方法均具有局限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同基质成分标准比较法,就要求该矿区同类型矿石有分析结果作比较标准,这对普查阶段就存在一定困难。又如,在钴片中加少量轻物质的办法,只能在干扰元素较单一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因为钴片上增加了轻物质,必然减少滤片对铜特征X射线的计数率差值和改变对其他元素的平衡特性。
四、铜试样的分解
铜矿石分解方法可分为酸溶分解法和熔融分解法。单项分析多采用酸溶分解法。铜矿石化学系统分析常采用熔融法分解其基体中的各种矿物。
1.酸溶分解
一般铜矿试样可用王水分解。
对于含硫量较高的铜矿试样,用逆王水、盐酸-硝酸-硫酸、盐酸-硝酸-高氯酸或盐酸-硝酸-氯酸钾(或少许溴水)分解。
氧化矿或含硅高时用盐酸-硝酸-氢氟酸(或氟化铵)-高氯酸或盐酸-硝酸-氟化物-硫酸分解。
含碳较高时用盐酸-硝酸-硫酸-高氯酸分解,加热至无黑色残渣。
含铜硫化矿物易溶于硝酸、王水或逆王水中。常先用盐酸处理,分解试样中的氧化矿物,同时使硫、砷等元素逸出,同时加硝酸分解硫化矿物。若发现有残存不溶物,可加氢氟酸或氟化铵处理。为防止硫化矿物分解时大量单体硫析出而使测定结果偏低,可加硝酸分解硫化矿之前,预先加入数滴溴水或氯酸钾溶液,使试样中硫化物氧化成硫酸盐,避免由于硝酸的作用而析出的单质硫包裹试样。如有少量单质硫析出,可加硫酸蒸发冒烟除去,使单体硫包裹的铜流出。
硫、砷及碳含量高的试样,也可先将试样在500~550℃灼烧后,再加酸分解,避免大量硫的析出。
对于含硅高的含铜氧化矿物如硅孔雀石、赤铜矿石等,可在用王水分解时,加入1~2g NH4F,并加硫酸或高氯酸加热至冒白烟,使试样完全分解。
2.熔融分分解
铜矿石化学分析系统常用碱性熔剂熔融。试样在热解石墨、银或镍坩埚中,用氢氧化钠(钾)、过氧化钠或过氧化钠和氢氧化钠熔融。
分析铜矿渣时,用酸性熔剂-焦硫酸钾在瓷坩埚中熔融。对酸不溶残渣也可用碳酸钠处理。由于铜矿石往往伴生有重金属元素,所以应注意试样不能直接在铂坩埚中熔融。
五、铜矿石分析项目及其分析方法的选择
铜矿石的全分析项目,应根据矿石的特征和光谱分析的结果确定,首先应确定包括那些有工业价值或可供综合利用的各种有色金属及稀有分散元素。在铜矿石中,可能共有的有色金属有铅、锌、砷、镍、锡、钼、钨、镉、汞等,分散元素有镓、铊、铟、硒、碲、锗等。
根据不同的情况,要求对铜矿石进行简项分析、组合分析和全分析。
铜矿石的简项分析一般是指测定铜。
铜矿石中组合分析项目有铅、锌、砷、钴、金、银、硫、钼、钨、镉、锑、镓、铊、铟、硒、碲、锗等。其中金、银、硫为商业计价元素。
铜矿石的全分析项目还包括硅、铁、铝、钙、镁、锰、钛、钡、钾、钠、硫、磷、氟、二氧化碳、吸附水、化合水等项目。
根据试样中铜的含量及干扰离子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测定方法。基于不用岩石矿物中铜含量的差异和各类测定的特点及使用范围等,目前对试样中高、中含量铜的测定常采用容量法(其中以碘量法的应用较为广泛),试样中低含量铜的测定则常采用光度法(其中以铜试剂光度法和双环己酮草酰二腙光度法等较常用)和极谱法、X射线荧光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
技能训练
实战训练
1.学生在实训时按每组5~8人分成几个小组。
2.每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利用所学知识并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完成铜矿石委托样品从样品验收到派发样品检验单工作。
3.填写附录一中质量表格1、表格2。

3. 任务钴矿石分析方法的选择

任务描述
自然界已知含钴矿物有100多种,但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物仅十余种。钴在地壳中的含量约23×10-6,多伴生于镍、铜、铁、铅、锌等矿床中。本任务对钴的化学性质、钴矿石的分解方法、钴的分析方法选用等进行了阐述。通过本任务的学习,知道钴的化学性质,能根据矿石的特性、分析项目的要求及干扰元素的分离等情况选择适当的分解方法,学会基于被测试样中钴含量的高低不同以及对分析结果准确度的要求不同而选用适当的方法,能正确填写样品流转单。
任务分析
一、钴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钴(Co),原子序数是27,相对原子质量58.93,密度8.9g/cm3,熔点1495℃,沸点2930℃,具有光泽的钢灰色金属,比较硬而脆。钴是铁磁性的,在硬度、抗拉强度、机械加工性能、热力学性质、电化学行为方面,与铁和镍相类似,属于铁系元素。加热到1150℃时磁性消失。
2.化学性质
钴的化合价为+2价和+3价。在常温下不和水作用,在潮湿的空气中也很稳定。一般情况下与氧、硫、氯等非金属不起作用,但在高温下发生氧化作用,与氧、硫、氯、溴等发生剧烈反应,生成相应化合物。在空气中加热至300℃以上时氧化生成CoO,在白热时燃烧成Co3O4。氢还原法制成的细金属钴粉在空气中能自燃生成氧化钴。
由电极电势看出,钴是中等活泼的金属。其化学性质与铁、镍相似。
钴可溶于稀酸中,在发烟硝酸中因生成一层氧化膜而被钝化,在浓硝酸中反应激烈,在盐酸和硫酸中反应很缓慢,钴会缓慢地被氢氟酸、氨水和氢氧化钠侵蚀。钴在碱溶液中比铁稳定,钴是两性金属。
二、钴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赋存状态及其钴矿石的分类
钴在地壳中含量为23×10-6,很少有较大的钴矿床,明显比铁少得多,而且钴和铁的熔点不相上下,因此注定它比铁发现得晚。1735 年,瑞典的布朗特在煅烧钴矿时得到钴。
Co(Ⅱ)的化合物有氧化钴、氢氧化钴、氯化钴、硫酸钴、碳酸钴、草酸钴等;Co(Ⅲ)的化合物有氧化高钴;钴的配合物有氨配合物([Co(NH3)6]3+、氰配合物[Co(CN)6]4-、硫氰配合物[Co(SCN)4]2-、羰基配合物[Co(CO)4]-、硝基[Co(NO3)4]2-或亚硝基配合物[Co(NO2)6]3-。
钴在矿物中与砷和硫结合,主要矿物有硫钴矿Co3S4,含钴57.99%;砷钴矿CoAS2,含钴28.20%;辉砷钴矿CoAsS,含钴35.50%;硫铜钴矿CuCo2S4,含钴38.06%;钴黄铁矿(Fe,Co )S2,含钴32.94%;方钴矿 CoAS3,含钴20.77%;钴土矿 CoMn2O5· 4H2O,含钴 18.37%;钴华 Co(AsO4)3·8H2O,含钴 9.51%;菱钴矿 CoCO3,含钴49.55%;赤矾CoSO4,含钴20.97%。
单独的钴矿床一般为砷化钴、硫化钴和钴土矿三种,前两种的工业要求大体相同。硫化矿(包括砷化矿)中的钴边界品位达0.02%、工业品位为0.03%~0.06%;钴土矿中的钴边界品位为0.30%,工业品位为0.50%。
与钴共存的元素主要为铁和镍。矿石中的铜、镍作为伴生元素回收。对于伴生的其他元素,也应查明含量及赋存状态以便考虑能否综合利用。
三、钴矿石的分解方法
钴矿试样一般可用盐酸和硝酸分解,必要时可用焦硫酸钾和碳酸钠熔融。如试样为硅酸盐时,可加氟化物或氢氟酸助溶。不被氢氟酸分解的含钴矿石,可以用过氧化钠或氢氧化钠-硝酸钾熔融。
砷钴矿试样需要用硝酸和硫酸加热到冒烟使其分解。当试样中含有大量硫或砷时,宜先灼烧除去大部分的硫或砷,然后再用盐酸或王水分解。
四、钴的分离富集方法
钴没有简便而选择性好的分离方法。目前常用的分离方法主要有氨水沉淀法、1-亚硝基-2-萘酚沉淀法、铜铁试剂沉淀法、萃取分离法、离子交换法等。
氨水沉淀法是在铵盐存在下,用氨水将溶液 pH 调至8~9,Hg2+、Be2+、Fe3+、Al3+、Cr(Ⅲ)、Bi3+、Sb3+、Sn4+、Ti4+、Zr4+、Hf4+、Th4+、Mn4+、Nb5+、Ta5+、U(Ⅵ)及稀土离子定量沉淀,Mn2+、Fe2+、Pb2+部分沉淀,Ca2+、Sr2+、Ba2+、Mg2+、Co2+、Ag+、Cu2+、Cd2+、Ni2+、Zn2+留于溶液中。
在稀盐酸溶液中,用1-亚硝基-2-萘酚沉淀钴,是较完全的,但不能用作分离方法。因铁、铜、铋、银、铬、锆、钛、钼、钒、锡和硝酸等都有干扰。铝、铍、铅、镉、锰、镍、汞、砷、锑、锌、钙、镁和磷则不干扰。用氧化锌可以沉淀铝、钛、钒、铬、铁、砷、锆、锡、钨、铀、磷和大部分铜、铝、硅。所以用1 -亚硝基-2 -萘酚沉淀钴之前,常用氧化锌分离干扰元素。但用氧化锌沉淀分离干扰元素,常须沉淀二次或三次,这样就使1-亚硝基-2-萘酚沉淀钴的方法失去优越性。
铜铁试剂在酸性溶液中,定量沉淀Fe、Ti、Zr、V(Ⅴ)、U(Ⅳ)、Sn(Ⅳ)、Nb和Ta,可与Al、Cr、Mn、Ni、Co、Zn、Mg和P分离。铜铁试剂沉淀可用四氯化碳萃取除去。因铜铁试剂不影响1-亚硝基-2-萘酚沉淀钴,故铜铁试剂分离可与1-亚硝基-2-萘酚沉淀钴结合应用。
用亚硝酸钾使钴成亚硝酸钴钾沉淀,是一较实用的分离钴的方法。虽然沉淀的溶解度较大,与大量镍的分离不完全,沉淀不能作为称量形式等都是缺点,但此方法选择性较高,能使几毫克钴与大量铁、铜、镍,铝、锑、铋、镉、铬、锰、铝、钛、锡、钨、铌、钽、钒、锌和锆等元素分离。砷的干扰可预先挥发除去。钙、锶、钡、铅可以硫酸盐形式除去。KNO2沉淀法是在乙酸溶液中,钴与KNO2形成亚硝酸钴钾(K3[Co(NO2)6] )沉淀,在酒石酸存在下,Ni、Cr、Al、Fe、Ti、Zr,Nb、Ta、W、Mo及硫化氢组元素不干扰,Ca、Sr、Ba、Pb干扰此法自Ni中分离的Co,可以硫酸盐形式沉淀除去。沉淀并不纯净,可能夹带有W、Ni、Fe等元素。
萃取分离钴的方法很多,但多数选择性不高。
用丙酮∶水∶盐酸=34∶4∶2(体积之比)混合溶液为展开剂,用纸色谱可使钴与铁、钛、铜、锰、锌、铬、镍、钒和铀等元素分离。此方法已应用于矿石分析。
1-亚硝基-2-萘酚萃取法是在pH=3~7介质中,钴与试剂形成橙红色配合物,用苯定量萃取,大量Fe3+用氟化物掩蔽,加入柠檬酸盐可防止其他金属离子水解。在配合物形成后,再提高酸度,Ni、Cu、Cr、Fe等配合物立即被破坏,而钴配合物仍稳定,从而提高萃取的选择性。方法可用于痕量钴的萃取分离。钴的硫氰酸盐二安替比林配合物可被MIBK定量萃取。Co(Ⅱ)-PAN的配合物也能被三氯甲烷萃取。
介质为HCl(3+1)的试液通过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柱,Cu、Zn、Fe的氯阴离子被吸附于柱上,Ni、Mn、Cr流出。然后用HCl(1+2)洗脱钴,Cu、Zn、Fe仍留于柱上。
五、钴的测定方法
目前仍在用的测定钴的方法有容量法、极谱法、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
矿石中钴的含量一般较低,经常应用比色法进行测定。钴的比色法很多,最常用的有亚硝基-R-盐(亚硝基红盐)和2-亚硝基-1-萘酚萃取比色法。其他有硫氰酸盐法、5-Cl-PADAB光度法和PAR比色法、过氧化氢-EDTA比色法等。
亚硝基-R-盐(亚硝基红盐)比色法的优点是在一般情况下不需分离铁、铜、镍等元素而直接进行测定;简便、快速,准确度也较高。采用差示比色,可测定高含量钴。2-亚硝基-1-萘酚法由于经过萃取,有较高的灵敏度,适用于铜镍矿中钴的测定。硫氰酸盐法由于铜和铁的干扰,需要掩蔽或分离,目前应用较少。过氧化氢-EDTA比色法是在pH=8的氨性溶液中,用过氧化氢将钴氧化至三价与EDTA生成紫红色配合物,借以比色测定高含量钴。10mg Fe,12mg Mn,5mg Cu或Ni,1gmgSO4及2g NaCl均不干扰钴的测定。
用三氯甲烷萃取钴与二安替比林甲烷-硫氰酸盐形成的三元配合物,使钴与大量铜、镍分离后,再用PAR比色法测定钴。此法灵敏度较高,适用于组成复杂的试样中或大量铜、镍存在下微克量钴的测定。
对高含量钴的测定宜采用容量法。容量法有EDTA法、电位滴定法和碘量法。EDTA法由于铜、镍、铁、铝、锌等共存离子的干扰,须用亚硝酸钴钾或其他方法将钴与干扰元素分离后再进行滴定。
1.亚硝基-R-盐(亚硝基红盐)比色法
在pH=5.5~7.0的醋酸盐缓冲溶液中,钴与亚硝基-R-盐(1-亚硝基-2萘酚-3,6-二磺酸钠)形成可溶性红色配合物。
2.电位滴定法
在氨性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氰化钾,将Co(Ⅱ)氧化为Co(Ⅲ),过量的铁氰化钾用硫酸钴溶液滴定,按电位法确定终点。其反应式如下:

岩石矿物分析

本法适用于含1.0% 以上钴的测定。
3.EDTA容量法
钴与EDTA形成中等稳定的配合物(lgK=16.3)。能在pH为4~10范围内应用不同的指示剂进行钴的配位滴定。
铁、铝、锰、镍、铜、铅、锌等金属离子干扰测定,因此必须将它们除去或掩蔽。对于只含铁、铜、钴等较单纯的试样,可用氟化物掩蔽铁、硫脲掩蔽铜而直接进行测定。多金属矿则应在乙酸介质中,用亚硝酸钾沉淀钴与其他干扰元素分离后,再进行测定。
常用的滴定方法有:以PAN [1-(2-吡啶偶氮)-2-萘酚]为指示剂,用铜盐溶液回滴;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被钴所置换出的EDTA-锌中的锌。
使用PAN作指示剂铜盐回滴法时,所加的EDTA量可根据钴量而稍微过量,这样终点更加明显。在常温下反应较慢,应在70℃至近沸状态下进行滴定。加入有机溶剂(甲醇、异丙醇等),可使终点颜色变化敏锐。
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不能用EDTA标准溶液直接滴定。因为铁、铝、铜、钴和镍等能封闭二甲酚橙,虽然用三乙醇胺能掩蔽痕量的铁、铝,用邻啡罗啉能抑制铜、钴对二甲酚橙的封闭作用,但还不够理想,故改用置换滴定法,以克服这一缺点。
本法适用于含0.5% 以上钴的测定。
4.原子吸收光谱法
每毫升溶液中,含10mg铁,9mg镍,40mg锡,3mg银,0.8mg铝,0.64mg钒、铝、钛,0.6mg铬,6.4mg 钠,0.4mg 钾,0.2mg 铜,0.16mg 锰,0.1mg 砷、锑,40μg 镁,80μg锶、磷,80μg 钨,50μg 铅,48μg 钡,40μg 锌、镉、铋、钙,23μg 铍均不干扰测定。二氧化硅含量超过40μg/mL干扰测定,当加入高氯酸冒烟处理后,含量达0.8mg/mL亦不干扰测定。小于15%(体积分数)硝酸,小于5%(体积分数)盐酸、硫酸不影响测定,高氯酸含量达16%(体积分数)亦不影响测定。磷酸严重干扰测定。
方法灵敏度为0.085μg/mL(1% 吸收),最佳测定范围为2~10μg/mL。
本法适用于镍矿及铁矿中钴的测定。
5.碘量法
Co(Ⅱ)在含有硝酸铵的氨性溶液(pH为9~10)中能被碘氧化成Co(Ⅲ),并与碘生成稳定的硝酸-碘五氨络钴的绿色沉淀。过量的碘以淀粉作指示剂,用亚砷酸钠标准溶液滴定。其反应式如下;

岩石矿物分析


岩石矿物分析

铁、铝在氨性溶液中能生成氢氧化物沉淀且易吸附钴,同时铁的氢氧化物又影响终点的判断,加入柠檬酸铵-焦磷酸钠混合溶液可消除100mg以下铁、铝的干扰。2mg锰的影响测定,铜、镍、镉、锌在100mg以下不干扰。
本法适用于5% 以上钴的测定。
6.ICP-AES法
ICP-AES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可以同时测定样品中多元素的含量。当氩气通过等离子体火炬时,经射频发生器所产生的交变电磁场使其电离、加速并与其他氩原子碰撞。这种连锁反应使更多的氩原子电离形成原子、离子、电子的粒子混合气体——等离子体。等离子体火炬可达6000~8000 K的高温。过滤或消解处理过的样品经进样器中的雾化器被雾化并由氩载气带入等离子体火炬中,气化的样品分子在等离子体火炬的高温下被原子化、电离、激发。不同元素的原子在激发或电离时发射出特征光谱,所以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可用来定性样品中存在的元素。特征光谱的强弱与样品中原子浓度有关与标准溶液进行比较,即可定量测定样品中各元素的含量。
含钴矿样经过盐酸、硝酸分解后,在选定的测量条件下以ICP-AES测定溶液中的Cu、Pb、Zn、Co、Ni等元素的含量。
本法适用于0.10%~20.00% 之间钴的测定。
六、钴矿石的分析任务及其分析方法的选择
在生产实践中,因不同的钴矿产品所含杂质元素的组成不同,考虑到其对生产工艺的影响,在对钴矿样进行检验时,对杂质元素的检测也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定。
对于主品位钴的测定,如果样品中钴含量低于1.00% 以下,一般采用光度法测定,现在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亚硝基-R-盐光度法,该方法稳定可靠,样品经过处理以后可以直接进行测定。钴含量超过1.00% 时,将样品适当处理以后,可以使用电位滴定法测定,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含钴量比较高的矿物。
钴矿石中的常见钙、镁、铅、锌、镉、铜等元素含量低时可以采用原子吸收法进行测定,含量高时可以使用EDTA滴定法测定;高含量铜亦可用碘量法进行氧化还原滴定;铁可以用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或重铬酸钾容量法进行测定;铝一般用铬天青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用硅钼蓝光度法测定;镍用丁二酮肟光度法测定;磷、砷可用钼蓝光度法测定。其他元素一般在矿物中含量不高,对生产的影响不大,在作为原料检测时可以酌情考虑是否需要检测。
技能训练
实战训练
1.学生实训时按每组5~8人分成几个小组。
2.每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利用所学知识并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完成钴矿石委托样品从样品验收到派发样品检验单工作。
3.填写附录一中质量表格1、表格2。

任务钴矿石分析方法的选择

4. 若干重要铁矿床的铁矿石物相分析流程

1.受变质沉积铁矿床中铁的物相分析
这类铁矿床的典型代表之一是鞍山式铁矿,它是工业铁矿床的最重要类型,约占世界铁矿石产量的60%。铁矿石中的主要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假象赤铁矿、褐铁矿、菱铁矿、镁铁白云石、石英、透闪石、铁镁闪石、绿泥石、阳起石以及少量的黄铁矿和磁黄铁矿。这类铁矿石物相分析的焦点在于测准磁性铁,其次是硅酸铁,下面推荐两个分析流程,再配以若干单独取样测定,可作铁矿石中各种铁的全物相分析。见图1.23和图1.24。

图1.23 鞍山式铁矿中铁的物相分析流程之一

注意事项
(1)流程之一适合于磁铁矿与碳酸铁连生体较多的样品,流程之二适合于连生体较少的样品。
(2)碳酸铁的测定,铁(Ⅱ)低时用邻菲啰啉吸光光度法,铁(Ⅱ)高时则用K2Cr2O7滴定法。
(3)当赤褐铁量较高时,碳酸铁相应同时测定Fe(Ⅲ),计入赤褐铁相。
(4)易溶硅酸铁(绿泥石类)多时,宜用流程之一,碳酸铁量高时宜用流程之二。
(5)单独取样测定黄铁矿,差减计算得硅酸铁。

图1.24 鞍山式铁矿中铁的物相分析流程之二

2.沉积铁矿床的物相分析
此类铁矿床的工业意义仅次于受变质沉积铁矿床,世界铁矿石产量约30%属于此类型。我国的河北宣龙铁矿和湖南的宁乡铁矿是这类铁矿床的代表。这类铁矿石组成比较简单,赤铁矿、褐铁矿两者占主要部分,磁铁矿、菱铁矿较少。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绿泥石、海绿石、绢云母、蛇纹岩、铁镁闪岩、绿帘石、高岭石等。硫化物矿物有黄铁矿和磁黄铁矿。有时锰的高价氧化物可达百分之几。这类铁矿石的结构特征是嵌布粒度很细,矿物的化学活性大。
鞍山式铁矿物相分析流程之一,可用于这类矿石的物相分析。
3.中低温热液和沉积(变质)菱铁矿床
这类铁矿床在我国分布较广。除少数外,一般均属中小型铁矿床。陕西大西沟铁矿、贵州观音山铁矿是此类矿床的代表。其主要矿物有菱铁矿、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镁铁白云石。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钠闪石、绿泥石、斜长石、重晶石,并常伴生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在氧化矿石中,有高价锰的氧化物,这类铁矿石物相分析的焦点在于测准菱铁矿和磁性铁。
下面的分析流程,配以若干单独取样测定,可完成此类矿石中铁的全物相分析。见图1.25。
4.岩浆晚期铁矿床
这类铁矿在我国分布不少,最著名的是四川省的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钛磁铁矿、钛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和硫镍钴矿。脉石矿物有辉石、橄榄石、角闪石、斜长石、绿泥石、阳起石、尖晶石、绿帘石、蛇纹石、高岭石、磷灰石和方解石等。这类铁矿石中铁的物相分析主要矛盾是测准钛磁铁矿和钛铁矿。
下述分析流程比较简便可靠。见图1.26。

图1.25 大西沟式菱铁矿中铁的物相分析流程


图1.26 攀枝花式铁矿中铁的物相分析流程

5. 寻找铁矿实例

图11-20为冀东某地前震旦系沉积变质铁矿区南部的重磁异常平面图。1973年第一个钻孔(ZK1)证实,该异常是由沉积变质铁矿引起的,并发现了次生风化淋滤型富铁矿的迹象。此后,对物探工作提出的地质任务是:对异常作出远景评价;进一步提供矿体的空间分布情况,以指导钻探工作;希望找到次生淋滤富铁矿,并指出富矿的有利部位。

图11-20 冀东某地的Δg和Za平面图

实线—Δg等值线(单位10g.u.);
虚线—Za等值线(单位:nT)
本区的原生磁铁矿和次生赤铁矿的密度都在3.2g/cm3以上,而围岩以混合花岗岩为主,密度在2.7g/cm3以下;黑色磁铁矿磁性很强,红色赤铁矿和围岩都为弱磁性或无磁性的。
从图11-20重磁叠加异常中明显看出,测区东西两侧存在两个磁异常,分别称为Ⅰ,Ⅱ号磁异常;Ⅰ,Ⅱ号异常的等值线都是近南北向的,两磁异常间的等值线发生局部畸变,称为Ⅲ号磁异常,三个磁异常相互叠加使它们各自面目不清。在磁异常的范围内,仅有一个重力异常,在重力高的东南部等值线有向外突的趋势,区域场自东南向北西逐渐增高。
为区分叠加异常,对磁异常向下延拓了400m,结果如图11-21所示。对重力异常用圆周法进行了区域场和局部场的划分,并用艾勒金斯公式计算了重力异常的垂向二阶导数gzz,见图11-22。由图11-21可见,Ⅰ,Ⅱ号磁异常已明显分离且形态清晰;Ⅲ号磁异常明显存在且异常值大于2000nT。由图11-22可知,存在三个局部重力异常且与三个磁异常的形态、位置大体一致。但是Ⅲ号磁异常值较Ⅰ,Ⅱ号的小,而Ⅲ号重力异常值较Ⅰ,Ⅱ号的大。推断三个异常可能由三个矿体引起的,其中Ⅲ号异常可能由强磁性、高密度的黑色磁铁矿和高密度弱磁性的红色赤铁矿共同引起的,应值得重视。

图11-21 冀东某地Za向下延拓400m的平面图

(单位:nT)
为了研究和解释Ⅲ号重力异常、磁异常强度的差别,进一步判断Ⅲ号异常的性质,计算了磁源重力异常(图11-23)。将局部重力异常与磁源重力异常图对比,可看出Ⅰ,Ⅱ号异常均有明显反映,而Ⅲ号异常在两种图上呈现不同特点,Ⅲ号异常在磁源重力异常图上仅表现为局部畸变,而在局部重力异常图上却很明显。这表明Ⅰ,Ⅱ号异常,重磁基本是同源的,主要由磁铁矿引起的。而Ⅲ号局部重力异常,可能主要由红色的赤铁矿引起的,与之对应的下延400m的局部磁异常,可能为赤铁矿下部黑色的磁铁矿所引起的,因为埋深大、相对规模小,在地面磁异常上无明显反映。

图11-22 冀东某地的局部重力异常和gzz平面图

实线—局部重力异常等值线(圆周平均法,半径R=800m,单位:g.u.);点线—gzz等值线(艾勒金斯公式,半径r=300m,单位:0.1pMKS)

图11-23 冀东某地的磁源重力异常平面图

M=50A/m;I0=56°;ρ=0.6g/cm3;重力异常单位:g.u.
以上推断结果与后来的钻探结果基本一致。

寻找铁矿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