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投入向民生倾斜的利弊

2024-05-11 15:35

1. 财政投入向民生倾斜的利弊

财政投入向民生倾斜,利远大于弊。
      有利的方面:一是可以体现贯彻群众路线、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二是进一步把政府资源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高度关注群众生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均衡化发展。
     但财政向民生倾斜,意味着其它领域支出的相对压缩。而在其他领域刚性需求情况下,用于增加民生的投入来源,要靠扩大财政赤字规模,需要考虑债务负担问题。

财政投入向民生倾斜的利弊

2. 国民财政支出向政府和企业倾斜有什么好处

对政府:国民财政向政府倾斜后,政府就拥有了更多的财力,这样政府可以扩大基础建设,完善基础建设,比如现今高铁的修建等;政府可以提高转移支付的能力,比如进行更为合理的二次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对企业:主要是增加财政上对企业的扶持,减轻企业的压力,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转型,比如现在国家给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等。

3. 财政学的民生支出包括那些

民生支出分为“与民生直接相关的支出”和“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其中,“与民生直接相关的支出”包括教育、文体传媒、社保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5个类级科目;“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包括科技、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国土资源气象、粮油物资储备等8个类级科目。我省省级预算报告和草案中所指民生支出,既包括民生直接相关支出,也包括民生密切相关支出,共13个类级科目。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
  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等。应当看到,这一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目前的中国社会尚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应当将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长期目标体系当中。

财政学的民生支出包括那些

4. 分析说明我国加大公共财政项民生领域倾斜的重要意义

我国加大公共财政项民生领域倾斜的重要意义 
1、说明我国更加注意民生工作,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体现了我国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思想。
希望对你有帮助。

5. 政府为什么要提供民生方面支出

国内有专家通过2010年预算内财政支出数据,详细列出了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合计达到59601.82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2/3。其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体育方面的支出合计29256.19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32.6%。2010年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近6万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的2/3。

由于这一2/3的公共支出结构存在,即使宏观税负过高,也不会存在所谓的“中国税负痛苦指数排名全球第二”这一说法。但这种计算存在明显的概念偷换和扩大“民生支出”范围的漏洞。

首先,在考虑财政支出的时候,分母仅仅包含预算内财政支出显然存在问题。而众所周知,中国的政府支出总共包含有预算内财政支出、预算外财政支出和制度外支出三个部分,只把预算内财政支出作为分母,显然有夸大“民生支出”比例的嫌疑。

保守的估计,2010年这三个部分的支出加总占GDP比重的31.4%以上,而2010年中国的GDP为40.1万亿元。这就是说,2010年中国的政府支出至少在12.6万亿元以上。即使按照2010年预算内财政支出的2/3,近6万亿元都是用于“民生支出”,那2010年中国“民生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为47.6%,也不是上述专家所说的2/3。

其次,何谓“民生支出”?大家通常所说的“民生领域”,是指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就业等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几个方面的支出。与这个概念较为接近的概念,应该是国际上通用的“福利支出”。

美国政府的财政支出统计中 类似交通运输、农业、能源乃至邮政等开支,是明确列在“经济事务开支”这个栏目下的,并非福利型开支。公认的福利型开支,只能包括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这三大块。按此标准,2010年中国的“福利支出”实际上为2.6万亿元,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仅为20.6%。 美国的宏观税负与中国非常接近,相比之下,美国政府2010年这三项支出占公共财政总支出比例达到59%。而美国在所有的发达国家中,已经是全球公认的低福利国家。

最后,考虑支出的最终用途。即使是按照6万亿元的“民生支出”口径计算,我们也并不清楚这些支出怎么使用,最终用到了哪些地方。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财政支出数据中,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的分类支出结构,并不能详细查询这些支出最后究竟被谁使用。

这涉及到一个财政透明度问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财政透明度的定义,“财政透明度是指向公众公布政府结构与职能、财政政策意图、公共部门账户和财政计划的公开度”。财政信息的透明,不仅可以使公众能够较为容易得到有用的信息,企业、家庭和个人决策有了更为充分的依据,避免由于信息不透明而产生的无谓损失,也有利于公众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促进政府效率的提高,进而提高政府支出的使用效率。而中国离财政透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比如最近三公支出的公开,国务院尚且还有部委拒不执行,即使执行也只是敷衍了事,更不要提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支出的完全公开透明。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今后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提高财政透明度。

一是适当压缩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和经济事务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二是继续加大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的投入,提高“福利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三是加强预算准备过程,开放良好的政府收支分类系统,并与社会公众保持良好的沟通,进而促进财政透明度的提高,推动财政体制向公共财政的转变。

政府为什么要提供民生方面支出

6. 财政预算加大了民生支出,其目的是什么?

“民生”,顾名思义,可以解释为“人民的生计、生活”,而民生问题,简单可以理解为有关人民生计、生活的问题。从人民自身来看,如何生存和生活是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它是一个偏向经济方向的课题;而从社会管理者角度来看,民生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就是百姓民生与政治统治的密切关系。民是一国之根本组成,民生问题是一国之根基问题,因而不论何朝何代,统治者都必须重视这一问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我们在经济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必须把适当的经济发展成果与民众共享,用于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提高其生活水平,这才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
      适当增加民生财政支出
      保持相对稳定的财政支出标准。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较高,这除了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关外,还与政府在民生财政上的支出有关。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末的一百年中,西方发达国家在民生财政支出方面总体上呈现稳中有涨的趋势。而且从总体的财政支出分布上看,许多国家都是把以往用于国防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财政支出,部分转移到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项目。
      从世界各国运作的财政模式来看,在财政分配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民生财政支出是十分必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生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相差太多的话,会挫伤人们进行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不利于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几年,我国也是不断出台惠民政策,让人民享受到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例如近几年国家在教育上减免九年义务教育的学费,在医疗上,加快建设农村医疗体系,在农村,增加农业、养殖业等劳动补贴,在城市,积极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等。此外,在农村、山区等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也正在进行,对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完善。这些措施和行动,都说明国家在民生问题上加大了财政支出。而且国家的这种财政支出计划不是短暂的一两年计划,这是一个长期的必须保持的民生财政支出。只有保持不断建设与发展,才能真正让人民体验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此外,这种财政支出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适度的增长。这里所说的适度增长是要根据一国实际的财政收支情况来计划的,而不是只根据纯粹的经济增长数字或是人民要求大幅度的增长。一国纯粹的经济增长数字,并不代表着国家在财政支出上可以肆意扩张,还要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收入,注意到财政赤字要保持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
      合理调整税收制度。税收是调节经济的有力杠杆,国家要努力构建和完善税收体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通过税务收入的返还和支付转移来增加民生财政的支出。国家的财务税收并不是全部归中央所有,而是大部分都要进行税收的返还,一般大都返还到地方政府,使其成为地方财政收入,而收到这部分税款的政府,需要把这部分税款作为民生财政,用其服务民生,解决当地的民生问题。这种税收的返还,并不意味着地方的税收越多,中央返给地方的财务越多。这其中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注意各地财税返还的平衡协调,因为我国地域发展不平衡,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因而各个地方的财政税收也有较大差距,这些地方不能因为本地区的财务收入少而不进行民生建设,这样地区人民就无法同等地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惠民政策,因此需要中央政府进行适当的调节,力争使全体公民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中央进行财税返还的力度也应保持一定的标准,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

7. 民生财政是以民生领域为支出重点 以什么味基本方向

第一点:民以食为天,民生工程建设首先要在食品安全问题方面重点加强监管,在食品安全方面违法的要提高违法人员的违法成本,加大处罚力度。
第二点:要致富先修路,加大力度提高道路交通的投入,特别是农村道路,现在我们湖南地区还有很多地方还没有修通水泥路,而且修水泥路还是很多村里出来的富翁捐的钱。城市道路拓宽要有50年不需要再拓宽的准备。

第三点:引入民营资本来建设大型医院,增加医疗系统的竞争力,用竞争来改善人民医疗质量。

民生财政是以民生领域为支出重点 以什么味基本方向

8. 我国加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的根本目的

“民生”,顾名思义,可以解释为“人民的生计、生活”,而民生问题,简单可以理解为有关人民生计、生活的问题。从人民自身来看,如何生存和生活是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它是一个偏向经济方向的课题;而从社会管理者角度来看,民生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就是百姓民生与政治统治的密切关系。民是一国之根本组成,民生问题是一国之根基问题,因而不论何朝何代,统治者都必须重视这一问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我们在经济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必须把适当的经济发展成果与民众共享,用于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提高其生活水平,这才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
      适当增加民生财政支出
      保持相对稳定的财政支出标准。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较高,这除了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关外,还与政府在民生财政上的支出有关。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末的一百年中,西方发达国家在民生财政支出方面总体上呈现稳中有涨的趋势。而且从总体的财政支出分布上看,许多国家都是把以往用于国防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财政支出,部分转移到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项目。
      从世界各国运作的财政模式来看,在财政分配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民生财政支出是十分必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生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相差太多的话,会挫伤人们进行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不利于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几年,我国也是不断出台惠民政策,让人民享受到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例如近几年国家在教育上减免九年义务教育的学费,在医疗上,加快建设农村医疗体系,在农村,增加农业、养殖业等劳动补贴,在城市,积极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等。此外,在农村、山区等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也正在进行,对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完善。这些措施和行动,都说明国家在民生问题上加大了财政支出。而且国家的这种财政支出计划不是短暂的一两年计划,这是一个长期的必须保持的民生财政支出。只有保持不断建设与发展,才能真正让人民体验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此外,这种财政支出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适度的增长。这里所说的适度增长是要根据一国实际的财政收支情况来计划的,而不是只根据纯粹的经济增长数字或是人民要求大幅度的增长。一国纯粹的经济增长数字,并不代表着国家在财政支出上可以肆意扩张,还要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收入,注意到财政赤字要保持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
      合理调整税收制度。税收是调节经济的有力杠杆,国家要努力构建和完善税收体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通过税务收入的返还和支付转移来增加民生财政的支出。国家的财务税收并不是全部归中央所有,而是大部分都要进行税收的返还,一般大都返还到地方政府,使其成为地方财政收入,而收到这部分税款的政府,需要把这部分税款作为民生财政,用其服务民生,解决当地的民生问题。这种税收的返还,并不意味着地方的税收越多,中央返给地方的财务越多。这其中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注意各地财税返还的平衡协调,因为我国地域发展不平衡,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因而各个地方的财政税收也有较大差距,这些地方不能因为本地区的财务收入少而不进行民生建设,这样地区人民就无法同等地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惠民政策,因此需要中央政府进行适当的调节,力争使全体公民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中央进行财税返还的力度也应保持一定的标准,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