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小蜗牛教学反思

2024-05-13 12:04

1. 大班语言小蜗牛教学反思

  蜗牛是本单元学生接触的第一种小动物,孩子对动物似乎有天生的研究兴趣。由于平时生活中玩的很多,所以懂的也很多,但是大多浮于表面,认识过于笼统。所以,在这单元中,要合理的安排好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全面、细致得学习动物。

  在前一节课,我介绍了蜗牛的饲养方法,要求每个学生收集1只蜗牛,并饲养好。这样能够让学生先与蜗牛相处一段时间,在相处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对它进行观察,多观察了,就会发现问题。这样,在上课时,就能节省时间,更多的放在解决问题上。在课前准备中,有这样几个问题:1、有些同学抓了很多蜗牛,这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容易在饲养的过程中出现丢失和死亡的现象。2、有些同学与蜗牛相处的时间久了,会对它产生感情而在课后不愿放生,这时,教师应该尽量劝其放生还是容许学生继续饲养蜗牛,应该斟酌一下。

大班语言小蜗牛教学反思

2. 小蜗牛教学反思优缺点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中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活动中正是通过慢吞吞的小蜗牛,以它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小蜗牛在来来去去小树林和家的途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在充满趣味的故事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春夏秋冬时刻变化着的小树林。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幼儿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是《小蜗牛》优缺点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优点:
我运用图谱文字结合的形式向幼儿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幼儿一目了然。在活动中故事的好词好句应该有意识的渗透一下,积累幼儿的词汇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

不足:
教学中我应该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3. 小蜗牛教学反思优点不足

小蜗牛教学反思优点不足:
优点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歌曲、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
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太恰当,模仿练习对话环节显得仓促,学生说得不充分。
整改措施:
利用午自习补救一下,让学生的模仿练习对话,更完整,说的更充分些。

小蜗牛教学反思优点不足

4. 一年级《小蜗牛》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小蜗牛》教学反思(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小蜗牛》教学反思 篇1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
      一、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课堂上我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语言的表达。抓住“碧绿碧绿”引导学生积累ABAB式的词语,抓住“旁边”“已经”训练学生表达。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二、成功之处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中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活动中正是通过慢吞吞的小蜗牛,以它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小蜗牛在来来去去小树林和家的途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在充满趣味的故事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春夏秋冬时刻变化着的小树林。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幼儿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捉蜗牛、画蜗牛、设计实验来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给蜗牛设计一个家,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并在活动中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三、不足之处 
     有趣的故事,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并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给孩子们以享受。
     但孩子们在听故事时,往往只注意到故事中显著的特点,易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吸引,而其中隐含着的美是不易被孩子注意,甚至易被老师所忽略的,而这些东西有的是相当有益于孩子的。在故事中,试着和孩子们一起去挖掘隐含于故事中的美,感觉是有益有趣又可行的。
      四、改进措施 
     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每一个学生,都对课文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思想、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习。所以本课,针对春夏秋冬蜗牛眼中四个季节,进行了充分的引导和想象,让孩子们畅所欲言,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使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一年级《小蜗牛》教学反思 篇2     《小蜗牛》是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用小蜗牛的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学生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跟前面的文章相比,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而且为了培养学生看图理解课文的能力,文章没有全篇标注拼音,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挑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布置了课前预习任务,在家长的监督帮助下,学生借助图片读课文。课上鼓励孩子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课文内容,孩子热情很高,争着表现自己,思维活跃,能感受到学生已经被这小故事给吸引,被小蜗牛的坚持不懈给吸引,被小蜗牛的慢给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但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在通过妈妈的一句爱的小结自然中就让小蜗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特征和变化。
     讲课过程中我运用图谱文字结合的形式向幼儿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好词好句有意识的渗透一下,积累学生的词汇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如故事中的好词“碧绿碧绿”“光秃秃”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再此简单的解释提升。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思维活跃,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但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几个学生的自主能力较差,拼音的基础学习不扎实,课文朗读是个问题。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以后的教学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一年级《小蜗牛》教学反思 篇3     (一)、准确把握教材本课是观察蜗牛这样的小动物,在活动中,我从动物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入手,在环境布置和材料选择上有的放矢,考虑较为周详。由于蜗牛具有胆小、怕受惊扰、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等生活习性,在环境布置上,我利用窗帘遮挡光线,要求学生较为安静,不能惊吓我们的动物朋友,营造了一个适宜蜗牛出来爬行的物理环境,课堂上的蜗牛表现得很活跃。在材料选择上,蜗牛爬行的地方是一张明胶片,底下衬一张白纸。白纸是为了防止桌子与蜗牛相近的颜色混淆学生的观察判断,明胶片的利用有两大作用,第一是减少磨擦,利于蜗牛的爬行;其二是让学生能多角度地对蜗牛进行观察。在材料中还用到了纸杯,一方面是蜗牛会乱爬,会影响到课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把蜗牛套入纸杯中,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倾听同学的发言。
     (二)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课堂中第一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研究蜗牛用时13分,汇报交流6到7分钟。第二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蜗牛壳用时6分,汇报交流9分。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蜗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小组观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对蜗牛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通过教师送给学生的蜗牛食物,学生对蜗牛食物的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外对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蜗牛依然是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令我颇为欣慰。
     (三)对本课以及科学教学的一些探讨
     1、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过去的教学是一个个知识点的连接,而现在的科学教学强调的.是一个个活动的连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从而获得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经验。因此他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以及活动的价值。在本课中如果我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蜗牛壳的观察上,对学生的发展会更有利。因为学生对蜗牛柔软部分的观察是他们平时就会注意的内容,没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展开。而对蜗牛壳的观察是学生原来忽略的,如果在课堂上作为重点观察对象的话,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对动物身体细节观察的经历,进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的观察,产生更多的发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寻找对儿童来说价值更大的活动。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唯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习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3、如何引导学生生成新问题来源于学生内部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产生学习的内驱力。科学教学中学生如果能不断地发现,在新发现中也许新问题就会不断地产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
     一年级《小蜗牛》教学反思 篇4     在故事《小蜗牛》中,小蜗牛爬呀,爬呀发现一个季节向另一个季节转变,目的在于介绍春、夏、秋、冬季节的变换和四季的典型特征,融合知识性和趣味性一体。我本来要达到的目标是:
     1、知道一年有四季,明确四季的顺序,能讲述四季自然界的主要特征。
     2、利用表演学习对话,在以小蜗牛为故事蓝本的基础上与教师合作共同创编新的故事。
     当我开展这个语言活动时,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致很高。孩子们都能准确地说出小蜗牛“小、爬行速度慢”的特点。在我向幼儿讲述故事时,我发现孩子们都能根据我说的特征说出具体的季节。大班的孩子对四季都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也为我们故事活动更好的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于是我采用了绘图的方法,通过用简单的图示,小蜗牛图片以及箭头简单明了地向大家展示了小蜗牛爬行时四季的显著变化。也是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与记忆。发现幼儿借助这个方法,大部分的孩子可以借着图片讲述故事内容。
     该语言活动的难点在于创编新的故事。在创编中,需要我们紧扣“四季转变”这个大标题。但是孩子表现得不够活跃。很多孩子的思维显得很局限,单一地从花草的变化来告诉我们四季在不停地转变。
     一年级《小蜗牛》教学反思 篇5     这堂课以孩子们喜爱的小蜗牛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学习用画、剪等方法组合装饰,完成一只纸质小蜗牛手工作品。
     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童话的世界。在这堂美术课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有趣味的感知活动中,随着趣味的增强,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变化中主动探究,获得知识与快乐。为了能够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地制作了小蜗牛模型,分发到各小组,用来引导学生认真欣赏观察后分析小蜗牛是如何制作的。孩子们很快就能分析出基本的方法与步骤:画、卷、粘贴等,在教学中,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整堂课教授的20分钟内我让孩子置身于蜗牛的精美制作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对调动、激发低年段孩子的兴趣有着较大的作用。
     不得不说,每磨一次课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次磨课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首先,在讲授蜗牛外壳花纹时,要求过于精细,没有考虑制作时间。
     其次,教师用实物投影机演示制作外壳时,学生的注意力不大集中。如用摄影机拍摄后播放,效果会更好些。
     再次,在评价环节中,对部分学生作品的评价一带而过,不够详细具体。
     经过这次磨课,发现我的这堂课在情感教育上有一定的缺失,我只注意培养孩子的探索与研究自然的精神,却忽略了让孩子们向蜗牛身上坚持不气馁的良好品质学习。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好用来总结我的这次磨课最好不过了。在课堂上一环扣着一环,无论哪个环节或者小细节出现问题,都会产生蝴蝶效应。磨课虽然结束,但在我以后教学活动中,我希望保持磨课的态度去对待我的每一节常规课。关注课堂中的细节问题,从严对待每一堂课。像小蜗牛一样坚持不懈的努力朝自己目标前进。

5. 一年级语文小蜗牛教学反思

   《小蜗牛》是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一年级语文小蜗牛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一年级语文小蜗牛教学反思1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已经被这个小故事吸引,被妈妈的爱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空手而归,但学生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课堂上我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语言的表达。抓住“碧绿碧绿”引导学生积累ABAB式的词语,抓住“旁边”“已经”训练学生表达。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总之,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一年级语文小蜗牛教学反思2     《小蜗牛》的故事讲的是小蜗牛因爬得很慢很慢,在来来去去小树林和家中的途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从小蜗牛告诉妈妈的短短几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春夏秋冬时刻变化着的.小树林。讲完故事后,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提一些情节性的问题,没有局限于故事本来的几个简短语句,而是注意引导孩子们展开联想。
     小蜗牛说:“妈妈,小树林里的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我就用启发性的语言给孩子展现一个美丽的意境:“夏天,小树林里的树木长满了绿叶,地上是碧绿碧绿的草地,在碧绿的草从中,满是鲜红鲜红的草莓,一个多么美的世界,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呀?”
     小蜗牛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我就引导孩子想象“秋天,小树林变成了金黄色,满树的叶儿随风飘舞,轻轻落到地上,让大地也变成了一片金黄,你觉得小树林怎么样?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昵?”
     通过孩子的联想,那随四季转换不断变化着色彩的美丽的小树林,如同真的呈现在眼前一般,孩子们都为这隐含于故事中的色彩美而陶醉了。
     不足之处:有趣的故事,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并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给孩子们以享受。
     但孩子在听故事时,往往只注意到故事中显著的特点,易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吸引,而其中隐含着的美是不易被孩子注意,甚至易被老师所忽略的,而这些东西有的是相当有益于孩子的。在故事中,试着和孩子们一起去挖掘隐含于故事中的美,感觉是有益有趣又可行的。
     一年级语文小蜗牛教学反思3     <<小蜗牛》一课是部编本教材第八单元的最后一课,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是课本上唯一一篇没有全文注音的文章,而且课文较长,学生读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吸引力的,学生乐于去读!这篇童话故事以小蜗牛的视角,生动鲜活展现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其中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相同,小蜗牛的动作和蜗牛妈妈的语言不断反复,这有利于学生学习课文,复述课文。生通过读到最后能讲出这个故事当然最好不过了,我让学生根据板书的内容,来复述课文,就是考虑到让学生学会说。因为本节课重复性的语言较多,所以学生应该是可以完成这样的任务。
     本次讲课是我的一节随堂课,与以往预演过好多次,磨过好多次的课相比,这样的事先没有准备,不使用课件,在最真实的语文课堂上做公开课,真的是第一次,但是我很渴望这样的课堂,我也很享受这样的课堂,虽然没有那些课堂的“热闹景象”,但是学生真正学到了东知识,体验到了快乐,这就足够了。
     本节课我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追问对小蜗牛的了解,学生说出蜗牛爬得慢的特点,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做铺垫。关于课后习题二,最初我的理解就是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读音,如果放到读文后面,觉得课文都会读了,再猜字的读音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放在了读文之前。
     关于学习生字环节,我安排的时间较少,是因为本节课里的十二个生字,其中有九个都在“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这两句话里,生字应该放到语境里去学习,也是为了避免集中识字造成孩子疲劳和厌烦。所以我把时间都花在了读课文上,文中从小蜗牛和妈妈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了四季和小树的变化,以此为线索让学生在读中找,读中悟,既把四季中小树的变化找出来,又读了课文。低年级对于阅读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所以,本节课我没有对学生的感情朗读做更多的要求,但是课堂上有几个孩子能把课文读得很有感情,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很到位,学生们读出了蜗牛妈妈和蜗牛的心理变化,孩子们之所以能读得好,还得归功于平时读书习惯的培养,每天微信群中那朗朗的读书声就是他们最好的证明。
     本节课我觉得优点就是让学生回归到课本认真读书了,在读中思,读中悟,这是比较好的。每节课都会有很多的遗憾,我觉得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1.刚开始的谜语导入我因为紧张说的不够流畅,把紧张的情绪传染给了学生,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没有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我的语言也不够精炼,指向性不明确,导致学生回答问题时出错。2.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没有对教材去深入钻研,导致课后习题二没有明白真正的含义,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3.题材的处理不到位。虽然已经开始有题材意识,但是还是没有将题材真正给学生讲明白,好在王社长最后帮我补上了。正如王社长所说每一节课都会有不足,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装着课标,真心为学生的发展考虑,我们的课堂就是合格的!让我们一起在上规范的语文课,做合格的语文教师的路上一起成长!

一年级语文小蜗牛教学反思

6. 语文一年级上册小蜗牛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一年级上册小蜗牛 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一年级上册小蜗牛 教学反思1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用小蜗牛的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学生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对于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学这些隐性的东西他们很难感受到,用怎样的形式能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中弥漫着平静、悠闲的气氛。正是这样的一个情景使学生乐意有兴趣倾听下去。
     一、在活动中我运用图谱结合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学生一目了然。如故事中的好词“碧绿碧绿”“光秃秃”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可能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再此简单的解释提升,学生再次遇到时在脑海中就会搜寻到,对孩子是利大于弊吧!
     二、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很好,思维活跃,能感受到学生已经被这小故事给吸引,被妈妈的爱给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给吸引,被小蜗牛的慢给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但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是隐性,在隐性中通过小蜗牛自己的发现诉说,在通过妈妈的一句爱的小结自然中就让小蜗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额特征和变化。这才是故事的核心所在,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是否真的给孩子自由,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感悟呢!而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呢?
   语文一年级上册小蜗牛 教学反思2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以一只可爱的小蜗牛与慈爱的蜗牛妈妈的三次有趣的对话,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用小蜗牛的慢为线索,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的不同特征。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地爬行,让学生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故事配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自主阅读。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分角色朗读及小组互助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和阅读,在反复地观察、朗读、识记、想象等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我用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和课文插图导入新课,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以“故事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为引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随课文题目识记、学写“牛”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适度分散了学生识字的难度。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字义。
     (1)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记“草莓、蘑菇、芽”,说明这些字都跟植物有关;
     (2)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识字。如故事中的好词“碧绿碧绿”“光秃秃”“爬呀爬”“树叶全掉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不是很理解,都可以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猜他们的大致意思,这些字就很容易掌握了。
     我还设计了“由扶到放”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独立感受文本内容,并逐步学会自学,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阅读理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并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帮助学生理解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及小蜗牛的天真烂漫。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代讲,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轻松、有趣的分角色朗读让学习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
   语文一年级上册小蜗牛 教学反思3     活动目标达成情况:(写出每位教师的发言)
     邓:在本次语言活动中,幼儿对于四季的特点认识效果很好,再复述故事情节环节中,幼儿能通过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的话找出相对应的季节特点而表述出来。
     李:本次活动目标达成情况较好,幼儿不仅加深了对四季的认识,大多数幼儿也能说出四季有哪些不同的植物。
     陈:在这次语言活动《小蜗牛》中,幼儿表现出积极的兴趣,每个幼儿对于复述故事情节都能说的很明白,在认识四季植物的环节中,有的幼儿能一下子说出许多种不同的植物名称,有的不仅能说出植物名称还能简单说明植物的作用。
     活动组织过程:(反思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提出改进策略)
     邓:在第一环节中,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性高。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请部分幼儿复述故事情节时,有的幼儿表现得兴奋,所以我对他们说:待会比赛讲故事,比一比谁的故事最精彩,但是如果不认真听其他小朋友讲的话,那就没有比赛资格了。
     李:在认识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时,幼儿在秋天和冬天这两个季节分辨的很清楚,在说到夏天时,幼儿只知道是很热,有荷花。教师应该通过其他方式来给幼儿介绍四季,便于对四季有更好地认识。
     陈:在听故事环节中,幼儿从蜗牛妈妈讲的话中,能辨别出是什么季节,班上的昊昊能一口气说出每个季节不同的植物有哪些,而且也能说植物的作用。但是有的孩子容易在秋天和冬天“树叶飘落是什么季节?”这个问题起了小争执,于是,我播放了介绍四季特点的视频给他们看,便于他们比较和认识。

7. 一年级上册语文小蜗牛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上册语文小蜗牛教学反思(通用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上册语文小蜗牛教学反思1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
     一、教学效果:《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课堂上我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语言的表达。抓住“碧绿碧绿”引导学生积累ABAB式的词语,抓住“旁边”“已经”训练学生表达。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二、成功之处:《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中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活动中正是通过慢吞吞的小蜗牛,以它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小蜗牛在来来去去小树林和家的途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在充满趣味的故事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春夏秋冬时刻变化着的小树林。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幼儿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捉蜗牛、画蜗牛、设计实验来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给蜗牛设计一个家,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并在活动中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三、不足之处:有趣的故事,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并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给孩子们以享受。
     但孩子们在听故事时,往往只注意到故事中显著的特点,易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吸引,而其中隐含着的美是不易被孩子注意,甚至易被老师所忽略的,而这些东西有的是相当有益于孩子的。在故事中,试着和孩子们一起去挖掘隐含于故事中的美,感觉是有益有趣又可行的。
     四、改进措施: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每一个学生,都对课文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思想、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习。所以本课,针对春夏秋冬蜗牛眼中四个季节,进行了充分的引导和想象,让孩子们畅所欲言,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使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一年级上册语文小蜗牛教学反思2     《小蜗牛》是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用小蜗牛的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学生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跟前面的文章相比,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而且为了培养学生看图理解课文的能力,文章没有全篇标注拼音,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挑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布置了课前预习任务,在家长的监督帮助下,学生借助图片读课文。课上鼓励孩子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课文内容,孩子热情很高,争着表现自己,思维活跃,能感受到学生已经被这小故事给吸引,被小蜗牛的坚持不懈给吸引,被小蜗牛的慢给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但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在通过妈妈的一句爱的小结自然中就让小蜗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特征和变化。
     讲课过程中我运用图谱文字结合的形式向幼儿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好词好句有意识的渗透一下,积累学生的词汇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如故事中的好词“碧绿碧绿”“光秃秃”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再此简单的解释提升。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思维活跃,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但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几个学生的自主能力较差,拼音的基础学习不扎实,课文朗读是个问题。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以后的教学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一年级上册语文小蜗牛教学反思3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用小蜗牛的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幼儿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对于中班下学期的孩子来学这些隐性的东西他们很难感受到,用怎样的形式能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中弥漫着平静、悠闲的气氛。正是这样的一个情景使幼儿乐意有兴趣倾听下去。
     一、在活动中我运用图谱文字结合的形式向幼儿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幼儿一目了然。可能有的老师认为有教字痕迹,但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好词好句应该有意识的渗透一下,积累幼儿的词汇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如故事中的好词“碧绿碧绿”“光秃秃”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可能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再此简单的解释提升,幼儿再次遇到时在脑海中就会搜寻到,对孩子是利大于弊吧!
     二、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很好,思维活跃,能感受到幼儿已经被这小故事给吸引,被妈妈的爱给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给吸引,被小蜗牛的慢给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但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是隐性,在隐性中通过小蜗牛自己的发现诉说,在通过妈妈的一句爱的小结自然中就让小蜗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额特征和变化。
     一年级上册语文小蜗牛教学反思4     (一)准确把握教材本课是观察蜗牛这样的小动物,在活动中,我从动物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入手,在环境布置和材料选择上有的放矢,考虑较为周详。由于蜗牛具有胆小、怕受惊扰、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等生活习性,在环境布置上,我利用窗帘遮挡光线,要求学生较为安静,不能惊吓我们的动物朋友,营造了一个适宜蜗牛出来爬行的物理环境,课堂上的蜗牛表现得很活跃。在材料选择上,蜗牛爬行的地方是一张明胶片,底下衬一张白纸。白纸是为了防止桌子与蜗牛相近的颜色混淆学生的观察判断,明胶片的利用有两大作用,第一是减少磨擦,利于蜗牛的爬行;其二是让学生能多角度地对蜗牛进行观察。在材料中还用到了纸杯,一方面是蜗牛会乱爬,会影响到课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把蜗牛套入纸杯中,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倾听同学的发言。
     (二)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课堂中第一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研究蜗牛用时13分,汇报交流6到7分钟。第二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蜗牛壳用时6分,汇报交流9分。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蜗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小组观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对蜗牛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通过教师送给学生的蜗牛食物,学生对蜗牛食物的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外对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蜗牛依然是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令我颇为欣慰。
     (三)对本课以及科学教学的一些探讨
     1、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过去的教学是一个个知识点的连接,而现在的科学教学强调的是一个个活动的连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从而获得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经验。因此他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以及活动的价值。在本课中如果我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蜗牛壳的观察上,对学生的发展会更有利。因为学生对蜗牛柔软部分的观察是他们平时就会注意的内容,没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展开。而对蜗牛壳的观察是学生原来忽略的,如果在课堂上作为重点观察对象的话,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对动物身体细节观察的经历,进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的观察,产生更多的发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寻找对儿童来说价值更大的活动。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唯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习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3、如何引导学生生成新问题来源于学生内部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产生学习的内驱力。科学教学中学生如果能不断地发现,在新发现中也许新问题就会不断地产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
     一年级上册语文小蜗牛教学反思5     班里的宝宝喜欢听故事,每当听故事时孩子们都是聚精会神的。今天给宝宝讲了一个《小蜗牛》的故事。讲的是小蜗牛因爬得很慢很慢,在来来去去小树林和家中的途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从小蜗牛告诉妈妈的短短几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春夏秋冬时刻变化着的小树林。讲完故事后,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提一些情节性的问题,没有局限于故事本来的几个简短语句,而是注意引导孩子们展开联想。
     小蜗牛说:“妈妈,小树林里的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我就用启发性的语言给孩子展现一个美丽的意境:“夏天,小树林里的树木长满了绿叶,地上是碧绿碧绿的草地,在碧绿的草从中,满是鲜红鲜红的草莓,一个多么美的世界,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呀?”
     小蜗牛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我就引导孩子想象“秋天,小树林变成了金黄色,满树的叶儿随风飘舞,轻轻落到地上,让大地也变成了一片金黄,你觉得小树林怎么样?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昵?”
     通过孩子的联想,那随四季转换不断变化着色彩的美丽的小树林,如同真的呈现在眼前一般,孩子们都为这隐含于故事中的色彩美而陶醉了。
     教学反思:幼儿故事题材众多、内容广泛。优秀的幼儿故事,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并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给孩子们以享受。但孩子在听故事时,往往只注意到故事中显著的特点,易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吸引,而其中隐含着的美是不易被孩子注意,甚至易被老师所忽略的,而这些东西有的是相当有益于孩子的。在故事中,试着和孩子们一起去挖掘隐含于故事中的美,感觉是有益有趣又可行的。
     一年级上册语文小蜗牛教学反思6     本课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动手操作为实践”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加强启发式、探究式、实践式、赏评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思维、创新、操作、欣赏等各方面的能力。本课通过各种材料制作出来的蜗牛,吸引学生的视线、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操作、发挥学生运用各种制作方法的表现能力。以探究、实践的课堂模式,提高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设计、操作水平。
     本课教材以孩子们喜爱、熟悉的小蜗牛为切入点,了解蜗牛的形态特点,抓住其外壳的螺旋形特点,利用细长纸条的卷折所形成的螺旋形状,模拟制作纸蜗牛的外壳。引导孩子学习用画、剪、拼、卷、黏和等方法,组合与装饰,完成一只小蜗牛的手工作品,隶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了在低年级孩子心中种下浅显的“设计”意识种子,教材增加了“添画、剪贴花边”这一活动,提示学生可在蜗牛外壳细长边上画、贴出重复排列的图形,让制作出来的蜗牛更具美感与童趣。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学习蜗牛坚强、执着的精神。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丰富又活跃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会用简单的描画与制作来表现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美术基础知识,具有学习和使用各种绘画、操作工具的能力,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事物。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观察能力和制作能力。但只要多动手制作,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可发制作出各种装饰的蜗牛。
     低年段小学生制作东西具有尝试性、随意性、象征性。学生在认识蜗牛和了解蜗牛的基本结构,自主的去探究制作蜗牛与螺旋形的外壳上的'装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由单一到丰富,一步步系统的对蜗牛进行认知、研究和制作。
     本课教学通过以下环节引导学生对蜗牛进行认知探究制作。
     1、感知认识(通过多媒体欣赏蜗牛图片,出示手工蜗牛成品,对蜗牛的基本形态有初步的认识,了解蜗牛外壳的形状与作用。)
     2、探究发现(学生通过若干手工蜗牛成品的对比分析,探究归纳出蜗牛的制作方法。)
     3、了解制作(学生通过了解欣赏蜗牛外壳的设计装饰,绘画剪贴各种蜗牛外壳花纹与头身尾的剪画。)
     4、运用创新(学生通过尝试制作与设计装饰,创造出画、剪、卷、折、黏和等方法,组合与装饰,制作一只手工蜗牛作品。)
     5、欣赏评价(通过对手工蜗牛成品的评价,提高欣赏审美水平,获取成功的愉悦。)
     这样的过程是学生在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对蜗牛进行手工制作。教学将学生的绘画与制作相结合,以装饰蜗牛壳为主、蜗牛的头身尾为辅进行作业练习。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示范式运用等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是主体,教师以蜗牛为教学线索,引导学生发现蜗牛外壳的螺旋形状,并用设计装饰去表现。
     利用网络环境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本课教学中的“了解制作”“欣赏评价”领域就要求学生对蜗牛外壳不同的花纹设计、不同材料制作的蜗牛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这些可以利用本人良好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素养,以及网络环境进行开发课程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内容。
     儿童具体天真好玩的天性,容易被身边的事物和环境所影响。本课教学前通过布置美化美术室,布置一些极具视觉冲击的图片与手工蜗牛成品,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轻松的游戏环境、展示自我的美术室环境。学生创设的环境中通过小组合作以及个体创新的方法愉快的学习。
     一年级上册语文小蜗牛教学反思7     在故事《小蜗牛》中,小蜗牛爬呀,爬呀发现一个季节向另一个季节转变,目的在于介绍春、夏、秋、冬季节的变换和四季的典型特征,融合知识性和趣味性一体。我本来要达到的目标是:
     1、知道一年有四季,明确四季的顺序,能讲述四季自然界的主要特征。
     2、利用表演学习对话,在以小蜗牛为故事蓝本的基础上与教师合作共同创编新的故事。
     当我开展这个语言活动时,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致很高。孩子们都能准确地说出小蜗牛“小、爬行速度慢”的特点。在我向幼儿讲述故事时,我发现孩子们都能根据我说的特征说出具体的季节。大班的孩子对四季都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也为我们故事活动更好的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于是我采用了绘图的方法,通过用简单的图示,小蜗牛图片以及箭头简单明了地向大家展示了小蜗牛爬行时四季的显著变化。也是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与记忆。发现幼儿借助这个方法,大部分的孩子可以借着图片讲述故事内容。
     该语言活动的难点在于创编新的故事。在创编中,需要我们紧扣“四季转变”这个大标题。但是孩子表现得不够活跃。很多孩子的思维显得很局限,单一地从花草的变化来告诉我们四季在不停地转变。
     一年级上册语文小蜗牛教学反思8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中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活动中正是通过慢吞吞的小蜗牛,以它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小蜗牛在来来去去小树林和家的途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在充满趣味的故事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春夏秋冬时刻变化着的小树林。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幼儿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对中班下学期的孩子来学这些隐性的东西他们很难感受到,那我们用怎样的形式能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
     1.我运用图谱文字结合的形式向幼儿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幼儿一目了然。在活动中故事的好词好句应该有意识的渗透一下,积累幼儿的词汇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
     2.幼儿表现还可以,思维活跃,能感受到幼儿已经被这小故事给吸引,被妈妈的爱给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给吸引,被小蜗牛的慢给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但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是隐性,在隐性中通过小蜗牛自己的发现诉说,在小结自然中就让小蜗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特征和变化。这才是故事的核心所在,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是否真的给幼儿自由,让幼儿自我发现,自我感悟呢!而我们真正做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呢?我们做不到啊?可是我们试着要去做?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学习。
     一年级上册语文小蜗牛教学反思9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已经被这个小故事吸引,被妈妈的爱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空手而归,但学生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课堂上我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语言的表达。抓住“碧绿碧绿”引导学生积累ABAB式的词语,抓住“旁边”“已经”训练学生表达。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总之,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一年级上册语文小蜗牛教学反思

8. 《小蜗牛》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小蜗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说明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故事配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自主阅读。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分角色朗读及小组互助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和阅读,在反复地观察、朗读、识记、想象等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歌曲《蜗牛与黄鹂鸟》MV;制作蜗牛图片、生字词卡片和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头饰;查找资料了解四季特点,搜集描写四季的古诗词。(教师)
     2.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了解四季的特点。(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蜗牛和黄鹂鸟》MV,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唱的是哪两种小动物。你们见过蜗牛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小蜗牛的故事。(板书:小蜗牛)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出示蜗牛图片)师生简介。
     3.学写“牛”字。
     强调书写时要注意第一横短,第二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4.这篇课文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用歌曲和图片导入新课,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以“故事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为引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随课文题目识记、学写“牛”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适度分散了学生识字的难度。
      二、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间互助认读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zhù zài hái zi wán quán biàn huí fā yá
     住 在 孩 子 完 全 变 回 发 芽
     hǎo jiǔ wō niú wán bɑ pá yɑ pá
     好 久 蜗 牛 玩 吧 爬 呀 爬
     指名开火车认读,师生正音,注意下列生字的发音:“子”是平舌音,在“孩子”一词中读轻声;“住、树”是翘舌音;“吧、呀”是轻声。有错及时纠正。
     4.学习新部首“”。
     5.整体感知,学写生字。
     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课文,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同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1)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师生以“五不”要求(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回读、不破读。)评议学生朗读情况。
     (3)想一想,这篇课文是通过什么形式来向我们讲述这个小故事的?
     (4)学写“对”字。
     ①观察“对”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教师范写,强调“又”变成部首时第二笔是点,不是捺,右边的“寸”要比“”低一点,最后一笔点写在田字格的十字交叉点上。
     ③学生动笔写一写。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本课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而且,课文没有拼音,这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从范读开始,教师就提出注意字音的要求,并在下面的自由读中安排同桌互相帮助,使学生能自主识字,并学会向他人请教。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小蜗牛和妈妈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你是怎么找到的?
     在学生的交流中,认识冒号、引号,并简单了解用法。
     2.你能找到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在第几自然段吗?
     指名朗读第2、3自然段,教师相机正音。
     3.这次对话讲述的是什么时候?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哪干什么?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交流、汇报教师提出的问题。
     (3)学写“妈”字。
     ①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
     ②观察“妈”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③教师范写,强调“女字旁”。
     ④学生动笔写一写。
     4.从这个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了。)你知道春天还有哪些特点吗?
     预设: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
     5.图文结合,指导朗读。
     导学:蜗牛妈妈是怎么对小蜗牛说的呢?
     (1)看第一幅图,观察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在一起时的表情和姿态,想象一下,这对母子感情怎么样?(很好、很幸福)蜗牛妈妈会怎样对小蜗牛说话呢?
     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注意声音要轻柔,语速可以稍慢,读出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
     (3)小蜗牛看到蜗牛妈妈说的景象了吗?(没有)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读第3自然段第1句话。(“爬呀,爬呀”和“好久”要重读,而且语速要慢。)
     (4)那他看到了什么?
     出示第二幅图,说一说小蜗牛看到的草莓什么样?(又大又红)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小蜗牛的话,要读出小蜗牛的天真无邪。
     (6)同桌分角色朗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并评出最优秀的到前面戴头饰表演。
     6.小蜗牛在春天出发,爬了好久才回到家,告诉妈妈他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阅读理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本环节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并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帮助学生理解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及小蜗牛的天真烂漫。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代讲,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学生看图复述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
     3.小蜗牛又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呢?让我们快到课文中去找找吧!
     设计意图:通过认读卡片、说出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并利用图画复述课文,帮助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接着提出新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感受四季特点 
     1.自然过渡,学习第二次对话。
     谁知道小蜗牛接着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请同学们读一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二次对话。你是从哪句话知道是夏天的,用横线画出来。
     出示第二次对话内容: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1)这部分是谁说的?请你读一读。你能用妈妈对孩子说话的语气来读一读这部分吗?
     (2)理解“已经”一词,用“已经”说一句话。
     预设: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我已经吃完早饭了。
     (指导朗读蜗牛妈妈的话,注意重读“已经”这个词。)
     (3)从蜗牛妈妈的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几颗草莓。
     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快去摘几颗草莓。
     (4)小组交流:小蜗牛摘到草莓了吗?为什么?它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小蜗牛没摘到草莓,因为草莓没有了,它看到了树叶黄了,地上长着蘑菇。
     (5)指名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注意读出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不同语气。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
     2.自主学习第三次对话。
     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草莓,可它没摘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学第三次对话。
     (1)出示自学提示:
     ①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这次对话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②用横线画出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干什么的句子。
     ③用浪线画出小蜗牛说的话,多读几遍,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④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之间交流,教师巡视。
     (3)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由扶到放”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独立感受文本内容,并逐步学会自学,此时,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
      三、角色朗读,情境再现 
     1.三人小组合作分角色练读。
     提示:注意角色分配(一人旁白、一人小蜗牛、一人蜗牛妈妈)。
     2.指名分角色朗读。
     3.评选出最佳选手。
     设计意图:轻松、有趣的分角色朗读会让学习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本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心理活动。
      四、仿照课文,练习对话 
     导语: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你能用对话的方式来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四季吗?
     小黑板提示: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春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夏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秋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冬天了!”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2.指名说一说,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本环节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五、指导书写 
     1.出示“全、回”两个字。
     2.尝试给生字组词。
     3.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书上描红,体验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7.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低年级学生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本节课的写字教学,由观察到动笔,重点强调了字的间架结构,并通过评选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好基础。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歌曲、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太恰当,模仿练习对话环节显得仓促,学生说得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