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债券基金的储备结构因素

2024-05-05 22:32

1. 亚洲债券基金的储备结构因素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金融体系脆弱性使东亚各经济体认识到,拥有充裕储备资产是抵御外部冲击的物质保证,而这种资产有赖于自身在平时的积累。金融危机消退后,亚洲各经济体通过贸易盈余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亚洲开发银行在《2004年亚洲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截至2003年底,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从1997年金融危机发生时的4970亿美元猛增到13000亿美元。储备的大量增加,使央行具备了抵御外部冲击的充足资金能力,但储备资产所具有的基本功能——投资价值却难以有效发挥。因为对于亚洲各经济体来说,其对长期投资资金的需求显然超过发达国家,但巨额储备资产非但没有在这方面起到作用,反而源源不断地流向发达国家。在此情况下,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债券市场结构向卖方(债券发行方)市场推移,导致长期利率下降,收益率曲线平缓化,债券投资收益逐步降低。另外,主要储备货币美元的汇率持续走低,也增加了亚洲储备资产的贬值风险。在此背景下,亚洲地区在金融合作方面的重点逐渐转向改善融资结构和储备结构,而发展债券市场则显然能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方面,发展债券市场有助于扩展直接融资渠道,减轻银行间接融资渠道的风险集中问题;另一方面,发展本地债券市场也为储备资产投资开辟了新的渠道。因此,自2002年以来,在多个亚洲地区性论坛上,各经济体纷纷提出了推动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方案与设想,如泰国的亚洲公债方案、日本的亚洲货币债券方案以及区域性担保机构和评级机构设想、APEC的证券化和信用担保市场发展倡议等。但这些构想大多不够成熟,可操作性不强。而东盟及中日韩(“10+3”)提出的亚洲债券市场倡议(Asian Bond Market  Initiative,ABMI),涉及到债券发行人、债券工具、基础设施和中介机构等诸多领域,尽管已着手开展工作,但仍停留在研究、咨询阶段,并未对债券市场发展产生实质性作用。相比之下,EMEAP提出的设立亚洲债券基金的倡议,是迄今从债券市场需求方(投资人)角度推动亚洲债券市场发展最为重要且最具实际成效的一个方案。

亚洲债券基金的储备结构因素

2. 亚洲债券基金的设想

2002年6月, EMEAP正式提出了亚洲债券基金的概念,其基本思路是EMEAP成员各自拿出一定金额的外汇储备构建一个跟踪指数的被动式基金,用于投资亚洲经济体发行的债券。在此后近一年时间内,EMEAP各成员围绕第一期亚洲债券基金(ABF1)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确定了ABF1改善储备投资与促进债券市场发展的两大职能。

3. 亚洲债券基金的融资结构因素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与东南亚各经济体陆续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但支撑其经济发展的融资结构却处于相对失衡状态:银行间接融资居于主导地位,直接融资尤其是债券融资发展滞后。2003年,除日本以外EMEAP成员的平均债券融资占总融资的比重仅为18%,而同期日本、美国及德国的该比重分别为37%、 47%及36%。如果从亚洲地区具有的高储蓄传统看,银行聚积大量资金进而成为融资主渠道有一定必然性,且银行主导的融资模式对亚洲经济起飞功不可没。但是,这种失衡的融资结构必然会增加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并影响其融资效能。首先,金融体系风险高度集中在银行。由于融资渠道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问题融资也必然集中出现在银行。EMEAP成员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韩国、中国、泰国、印尼、韩国及菲律宾的逾期贷款总额高达11290亿美元(麦肯锡、美林及《欧洲货币》杂志等估计该总额为19360亿美元左右),各经济体逾期贷款占GDP比重平均为24%。其次,期限错配风险。银行资金来源以中短期存款为主,按照资产负债匹配原则,银行的资金运作也应以中短期贷款为主。但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其经济的高速增长更多的是需要长期投资资金支持。在间接融资居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长期投资资金主要依靠银行中短期存款融通,势必会出现期限错配,导致流动性风险。第三,地区融资信用危机凸现。巨额逾期贷款的存在,迫使银行增加对高信用政府债券及国外债券市场的投资以规避风险,而对本地企业的授信额度增长相对缓慢甚至出现绝对下降。据有关资料分析,以1998年银行对本地企业授信额度为基准,截至2001年底,中国、韩国、马来西亚及中国台湾银行业对本地企业授信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2%、1.2%、0.8%及0.1%,而日本、菲律宾及泰国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6.2%及-11.6%。

亚洲债券基金的融资结构因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