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对齐国经济改革的措施是什么?

2024-05-02 01:47

1. 管仲对齐国经济改革的措施是什么?

首先管仲把国家改成21个乡,其中6个乡主要从事工商业,免除摇役、兵役。15个乡兵农合一,平时耕种,闲时练兵,如有战争,立即集合成强大的军队。
在经济上,实行实物税制,就是按土地的好坏分等征税。这样不但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还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管仲曾经做过生意,有一定的经商经验,他利用齐国有利的地理条件,积极提倡发展鱼盐业,实行鱼盐出口免税,鼓励当地人民进行贸易活动。另外加强对货币的管理。此外,加强对货物的调控,保持物价总体平衡。既满足了不同地区的需要,又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管仲对齐国经济改革的措施是什么?

2. 管仲用了什么方法使齐国变成经济强大的国家

管仲当了丞相以后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其中有最典型的几种方式.希望大家多多提出意见.

仲学派以发挥和发展管仲治国理论为旨归,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中力量最强大的学术派别。它由该学派奠基人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及齐国推崇管仲的历代学者构成,并受到齐国政府大力扶持,对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管仲学派的经济思想体系完备,博大精深,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并初步形成体系的经济思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产业战略、政策上“以农为本,本末并举”;二财税管理上,大力改革农业税收形式,工商税则...

3. 管仲用了什么方法使齐国变成经济强大的国家

仲学派以发挥和发展管仲治国理论为旨归,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中力量最强大的学术派别。它由该学派奠基人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及齐国推崇管仲的历代学者构成,并受到齐国政府大力扶持,对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管仲学派的经济思想体系完备,博大精深,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并初步形成体系的经济思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产业战略、政策上“以农为本,本末并举”;二财税管理上,大力改革农业税收形式,工商税则注意“寓税于价”、“与之为取”;三金融流通方面,充分发挥货币的宏观调控作用,运用轻重之术,驾驭国家经济,充实国家财政。四对外贸易方面,因时而动,热情服务;五消费支出方面,提倡特殊情况下”侈靡“,即扩大消费,以刺激生产。 管仲学派以发挥和发展管仲治国理论为旨归,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中力量最强大的学术派别,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它由该学派奠基人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及齐国推崇管仲的历代学者构成,并受到齐国政府大力扶持,历史悠久、阵容庞大。它植根于齐文化的土壤中,对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管子》虽名为管仲所撰,其实是管仲学派的一部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之笔,也非一时之作,既有管仲治国思想的记录和发挥,又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运用,是一部经邦治国的百科全书。《管子》为齐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作品,集中反映了齐文化务实、变革、开放、兼容的特色和精神风貌。此书内容丰富、全面,体系完整、繁复,内涵深刻、精辟,大凡经济、哲学、政治、法学、伦理、教育、人才、管理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几乎无所不包,对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某些内容也多有论述。像《管子》这样全面完整的著作,在先秦古籍中是罕见的,不仅对研究先秦特别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十分重要的资料价值;而且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如道法结合、礼法并用、予之为取、以民为本、农工商并举等等,直到今天仍有鲜明的借鉴意义。 《管子》是先秦诸子中对经济问题论述最多、最集中的一部。在现存《管子》76篇中,涉及经济问题者超过1/2,以论述经济问题为主者约占1/3强,这在先秦诸子百家之中是绝无仅有的,就是在后来直到明清为止的诸多思想家的著述中,也是很独到的。 管仲学派对经济问题的论述,是站在封建国家的立场上,始终围绕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管理而展开的,是在封建地主制的小农经济的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经济学。 (一)管仲学派经济思想的基础 1,“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管仲学派经济思想的出发点,简单说,就是利益趋动四个字。《禁藏》篇中说:“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在这段话中,管仲学派认为人性的基础是自然属性,追求物质利益,是人亘古不变的特性。这点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02——103页)有不谋而合之处。管仲学派推论,既然人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在于追逐利益,趋利避害,因而治理国家、强国富民的根本要务,或者说最有效的办法,就在于因势利导,用利益作杠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2,管仲学派还充分认识到了市场的作用。他们认为,“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通过市场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物资余缺等状况,而且可以看出社会治乱、人心向背。他们突出强调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农业、工的物质生产,“道若秘言:物之所生,不若其所聚。”认为有了市场“则万物通;万物通,则万物运;万物运,则万物贱;万物贱,则万物可因”,万物可因,则天下可治”,否则就会出现“无市则民乏”的经济困境。 (二)管仲学派的经济思想 1, 产业战略、政策上“以农为本,本末并举”,在发展多种经营的大农业同时,积极发展工商业。 管仲学派“以农为本”,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五辅》说:“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这里的“本事”,即指农业。为了加强农业生产,管仲还推行了一系列富农政策。如四民分业,定农之居;改革农业生产关系:相地衰征、均地分力、与之分货;禁末:禁止奢侈品或奢侈品生产,稳定农民的心理;减轻徭役,不误农时;以农为主,多种经营;注重土地管理和森林保护;奖励致富能手,重视农业科技等。 管仲学派不但重视农业,还结合齐国实际,高度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强调农工商协调发展,这使得齐国的经济在列国中独树一帜,呈现出工商型经济的鲜明特色。管仲学派认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欲正天下,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财盖天下,而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工盖天下,而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作用,尊重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社会地位。为了鼓励工商业的发展,管仲重视市场的设置建设,设置了工商管理机构,加强质量管理和商业道德建设,实行官山海即国家盐铁专卖制度,采取轻税措施,奖励商人,用宏观调控手段干预流通领域,加强对外贸易,从而使齐国的工商业繁荣发达,成为先秦时期最富庶的国家。 2,财税管理上,大力改革农业税收形式,工商税则注意“寓税于价”、“与之为取”。 管仲相齐时,大力推行的税赋改革是在“均田分力”基础上的“相地而衰征”。“均田分力”就是把土地经过公开折算后租给农民,使其分户耕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效率;“相地而衰征”就是依据土壤的肥瘠征收数额不等的实物农业税,使征税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开、公平、合理。另外还规定了视年成丰歉而“衰征”的政策,《大匡》规定两年收税一次,丰年收十分之三,中等年收十分之二,下等年收十分之一,荒年不收,待饥荒缓解后再收。因为这次税赋改革顺应时代发展,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不仅使齐国收到了“粟如丘山”之效,也使奴隶制的生产关系瓦解,导致了上层建筑向封建制度转化。其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国家赋税,管仲学派认识到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制性的,一种是自愿性的。强制性的赋税,除了土地税之外,还有房屋税、牲畜税、人头税、果木税等。管仲学派认为,对于这种强制性的税,应当尽量少征或免征。因为这些强制性赋税有一定的负面效应,最好的赋税形式是让民众只“见予之所,不见夺之理”的间接税,就是说,能够通过一种特殊的征集办法,让人民只见到国家给予他们的好处,而见不到有夺取的行为。这种税,民众不仅自愿交纳,而且还请求交纳。这种税在当时的齐国,有盐铁税、渔业税、山泽特产税等。 3,金融流通方面,充分发挥货币的宏观调控作用,运用轻重之术,驾驭国家经济,充实国家财政。 管仲学派把货币看成是流通手段,“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认为善于治国的君主,要通过对货币的控制,来主宰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从而进一步调控经济。 首先,管仲学派主张由国家掌握货币的铸造和发行,通过货币的收放来控制主要商品的价格,从而控制整个市场;其次,管仲学派认为,货币的投放量要依据实际情况相机而定,要事先经过调查、统计,综合分析;第三,管仲学派主张,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抓住“币重则万物轻,币轻则万物重”的相互作用,在轻重、贵贱之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调控。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轻(贱)时买,重(贵)时卖。而国家一旦插手其间,通过对谷物的敛聚(买进)和散行(卖出),就会使物价向相反方向发展。本来是很贱的谷物,国家一大量收储,价格就会上扬,即“藏则重”;反之,国家在谷物贵时大量抛售,价格又会下降,即“发则轻”(《揆度》)。这样,国家便可以相机调控,在适当时机、适当地区“以重射轻”;或者是相反方面操作“以贱泄平”,以实现平抑物价、调剂余缺并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即其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山至数》)。 4,对外贸易方面,因时而动,热情服务。 因为齐国是最早进行对外开放的国家,从立国之初就“通“工商,经济明显呈现出外向型特征,所以管仲学派对外贸十分重视,进行了大量细致深刻的研究和论述。他们认为,实行对外贸易,是吸引天下之财,实现富国强兵的重大措施。正如《轻重甲》言:“为国不能为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可成。”要搞好对外贸易,首先要密切关注各国市场行情,及时了解各国市场的行情;其次充分利用价格政策,根据本国的需要鼓励进口或出口某项物资,从而使天下的资源财货皆能为我所用,即所谓“因天下以制天下”(见《轻重丁》);三,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如实行减免税优惠、建立完备的服务制度优待外商等。 5,消费支出方面,提倡特殊情况下”侈靡“,即扩大消费,以刺激生产。 管仲学派对消费问题作出了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独到分析,他们主张奢俭并重,而不是一味强调节用。不仅知道节俭在正常时期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还认为“侈靡”的财政支出在特定时期有其特殊作用。他们主张在社会生产不振、经济萧条时期,在国家财富有积蓄的情况下,通过扩大国家财政支出中的君主消费部分,以此鼓励和调动整个统治集团和私人富有者的侈靡消费,刺激生产,给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即借此达到“富者靡之,贫者为之”(《侈靡》)的目的。应该说,早在两千多年,管仲学派就能敏锐地发现生产与消费之间这种“其化如神”的关系,并适时提出扩大消费的正确主张,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38-9战国经济图 总之,管仲学派的经济思想体系完备,博大精深,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并初步形成体系的经济思想,为后世的经济学家所重视并借鉴、继承。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非凡的智慧谋略,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细致挖掘,以服务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参考资料: http://www.soudoc.com/bbs/read.php?tid-8426792-fpage-7.html

管仲用了什么方法使齐国变成经济强大的国家

4. 管仲用了什么方法使齐国变成经济强大的国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5. 管仲如何使齐国强大

一句话如果单从字面却理解,往往会失去了它的本义,我们今天称之为断章取义,可是读古文经典的时候我们却经常断章取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不就是双重标准吗?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的字面意思很简单,是说,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都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其中“被发左衽”是理解为野蛮人的形象特征,也是孔子所鄙夷的人,可是为什么说没有管仲就会“被发左衽”呢?“被发左衽”怎么就野蛮了呢?管仲又做了什么呢?


管仲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得清楚当时的时代背景,事实上,孔子说这句话的完整的对话是怎样的。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这其实是子贡和孔子的一段对话,子贡问:“管仲算不上是仁人了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为公子纠殉死,反过来又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直到今天民众还在享受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头散发,穿向左开襟的衣服了。(管仲这类人)哪能像普通人那样恪守小节,自杀于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呢。”

这其实表达的是孔子的政治观点:为了实现正确的目的,可以不用受限于道德。至少在孔子时代,儒家是有其灵活性一面的,但其灵活的前提是要把管仲归为“仁人”,这又是其虚伪的一面,如果管仲地下有知,也许会是一脸的不屑。管仲是一个政治家,其理想是成就霸业,而不是当个沽名钓誉的仁人,仁者爱人,这跟管仲执政理念并不相符,在管仲的执政理念里,民有屈从权力的天性,君主需要的是权术,是要御民,而不是爱民,所谓爱民的目的是为了用民。《管子》一书虽不是管仲所著,但确实表达了管仲的一些为政理念。


孔子像

那么,管仲做了什么呢?

“尊王攘夷”。这其实是两件事,一件是尊王,一件是攘夷,但这两件事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霸权。所谓尊王,就是重新尊崇长久以来都不被诸侯当回事儿的周天子,然后以周天子的名义征伐那些不服从齐国的诸侯,有没有如今的以联合国名义制裁或出兵的意味?事实上,真正的权力掌握在齐国的手里。

那么,攘夷又是什么呢?

其实,这个“攘夷”才是跟“被发左衽”有直接关系的,“攘夷”的夷可不是什么北方的强大戎狄,要知道,齐国在今天的山东省北部,北边有燕国,南部是鲁国,西边是华北平原的一众小国,肥国、鼓国、卫国等,都是怕被欺负的,真正的西戎、北狄都是晋国、秦国和燕国接着的,跟齐国都没什么关系,齐国的攘夷其实攘的是莱国,莱国的服饰特点就是“被发左衽”这不是什么野蛮,只是民族服饰特点而已。说起莱国,要从周灭商开始说起,可谓是一段血泪史。


周灭商之后,商国剩下的后裔一部分投降,是为宋国,一部分回老家了,就是箕子部族,再后来就去了朝鲜,商亡了,但东夷还在,成了周的心腹大患,于是派两个实力最强的心腹在此建国对抗东夷,一个就是吕尚的齐国,一个是周公旦的鲁国,吕尚就是姜太公,是周武王的岳父,周公旦是周武王的亲弟弟。


历经夏商两代千年,天下没有无主之地,齐国和鲁国要建国,必然与原住民发生冲突,原住民里有两股最强大的势力,一支是东夷,一支是炎帝的遗民,姜姓,其来源可以上溯到炎帝部落征服中原时期。齐国尽管也是姜姓,却是入侵者,所以齐国与原住姜姓部族,如纪国等势如水火。

来自关中平原的齐国和鲁国要抢土地,原住民不可能拱手相让,尽管东夷人善战,但终究是双拳难敌四手,人少打不过人多,祖先的土地被所谓的文明人抢去,部族被迫退守到今天的胶州半岛,后来建立莱国,称为莱人,莱州,蓬莱之称皆从此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作为侵略者的齐国和鲁国尽管踩着东夷人的尸首建立了国家,但莱国的存在一直对他们构成威胁,形成了三股最大的势力,即齐、鲁、莱。今天称山东为齐鲁大地是有失公允的,难道山东半岛上的莱国就不算了吗?莱国的势力一直很强大,但史书却从来不正面介绍莱国,因为莱国一直被看作是蛮夷。

相比于同样被视为蛮夷的楚国,莱国悲催得多,因为莱国受限于胶东半岛,没有战略纵深,只能硬刚齐国,而楚国却有长江以南的广阔天地作为支撑,这也是楚国能成为诸侯国收割机的原因,而硬刚齐国的莱国最终还是被齐国蚕食掉了。

蚕食莱国这件事的倡导者就是管仲,这就是攘夷政策的来源,管仲通过改革增强了齐国实力,为吞并莱国创造了条件。而攘夷的最大受益者就是鲁国,从此不再受莱国的威胁,可谓是坐享其成,但是鲁国没想到的是,齐国不顾战友加兄弟之情,做大之后又开始蚕食鲁国,以至于鲁国一门心思在对抗齐国,没成想背后又来了楚国,鲁国最后却丧在了蛮人之手,那时候,孔子已经去世多年,如果他老人家地下有知,又该作何感想呢?

讲完故事再来理解孔子的那句“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是不是就清澈多了,这话是对子贡说的,引申意思就是,没有管仲来壮大齐国,并且通过攘夷政策消灭莱国,我们鲁国就可能被莱国征服,以至于被奴役。所以说,孔子这话是对子贡说的,涵盖的就是他们俩,顶多是带上鲁国人,而不是什么华夏民族,不要无限放大内涵,莱国没那么大野心,也没那么大实力,他们无非是想收回自己祖先的土地。而孔子眼中的华夏和蛮夷,也无非就是齐鲁和莱人。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这无可质疑,但被后世无限拔高,制造圣人,这就过了。要知道,清王朝已经亡了一百多年了,遗老遗少也该死干净了吧。还原真实的孔子才是发扬孔子的前提,《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至理名言啊。

管仲如何使齐国强大

6. 管仲对齐国作出了哪些改革和贡献?

管仲改革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富国”,因此,他改革的重点在经济方面。首先调整分配关系,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此,他提出了“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即按照土地的肥瘠、产量的多寡征税。这种办法使赋税征收很合理,农民也易于接受,也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管仲还主张“本末并重”,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工商业,使二者并举。他利用齐国处在东海之滨的便利条件,发展渔业、盐业,开发山川、林泽,鼓励老百姓放手生产。这些措施使齐国经济繁荣起来。
经过管仲改革,齐国国力日益强盛,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繁荣安定的局面,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齐桓公和管仲也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开始了称霸活动。
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微,中原混战,边境的戎狄也乘机袭扰北方,破坏了北方地区的安定,阻碍了经济发展。管仲和齐桓公根据这一形势,正确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提出尊周王室为天下共主(“尊王”),打出周天子这面旗帜,可以号召许多诸侯国;提出抵御夷狄入侵(“攘夷”),阻止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族的进攻,可博得中原各国的拥护,出师有名。

7. 请问:管仲改革的结果,齐国变得强大了吗

本题主要考查齐桓公争霸的有关知识。齐国在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终于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所以,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葵丘会盟。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国进行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因此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材料三体现了奖励耕战和建立县制这两项内容。
由于商鞅变法,秦国使得秦国改变旧的风俗,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历史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认识和评价改革的能力。通过管仲改革,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终于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商鞅敢于同旧势力斗争最终取得了成功,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改革~

请问:管仲改革的结果,齐国变得强大了吗

8. 管仲是如何对齐国进行变法的?

我国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伟大的政治家、道家、思想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名叫管仲,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了。
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并且博通“三坟五典”,有经天纬地之才。
管仲先是辅佐公子纠,后来公子小白即位后,称齐桓公,他又尽心辅佐。齐桓公非常欣赏管仲的才华,经常同他商谈国家大事。
由于管仲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拜他为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其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
管仲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通过3次审选,可为“上卿之赞”;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