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巴赫的生平

2024-05-17 18:46

1. 音乐家巴赫的生平

2011年音乐家巴赫的生平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音乐,可以说是构成欧洲音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对于整个巴罗克时期的音乐来说,巴赫的音乐成就,可以说是架在这座殿堂上的圆顶;对于其后的欧洲音乐发展来说,虽然直到19世纪巴赫才具有真正的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一旦产生,便对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当巴赫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具有新的文化意义时,他的音乐作品才对现代音乐具有“启示录”的意义。而对于后人来说,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可能理解欧洲音乐;未能深入研究过巴赫的作品,就难以成为一个严谨的、精通其专业的音乐家;若不能透过巴赫音乐纯朴的形式、精练的技巧乃至宗教音乐形式上的“外壳”,体验到巴赫音乐中蕴藏着的很深的思想情感,也就难以透彻地认识巴赫音乐的本质…… 

在巴赫生活的时代,德国处于政治分列、经济落后的状况,文化艺术暗淡无光。外国的、例如法兰西、意大利、英吉利的文化,在德国占绝对优势,自己的民族文化受到轻视。恩格斯曾形容到,“从那个时候起,棍棒和鞭子就在国内占了统治地位;和整个德意志一样,德意志农民降低到极卑微的地位。”在这样情况下,教堂自然成了人们寄托精神情感的地方。 

在德国的图林根州“巴赫们”曾成为音乐家的代名词,这是因为巴赫一族,可以上溯到好几代人,其职业都是一种组成行会的音乐职业,世家相传,他们属于音乐艺人这样一种特殊社会阶层。在领主的宫廷中,巴赫的社会地位是仆役性质的,与厨子列在同一个名册上。他不具有自由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其创作的作品并不能直接成为其经济收入的来源,而是归于领主所有。即使成为托马斯的宫廷乐长,他也很难维持在莱比锡的生活,死后也无遗产,不似贝多芬死后还留有股票。他的作品除了在教堂中,在当时演出也很少,死后长期默默无闻。 

他的作品有不少是为统治者写并对其歌功颂德的,但是他不满足于自己屈辱的地位和现状,所以不断地转换他的恩主,寻求能更好发挥自己艺术才能的栖身之处。他甚至说过自己是不得不生活在被人厌恶忌妒的环境中,并且也曾和宫廷、教会中的恩主发生冲突,所以他也有傲慢、倔强的一面。 

巴赫1703年曾在阿恩施塔特的教会担任风琴师,同时也为宫廷作曲。从那时起,他写了许多著名的作品。1704年创作的d小调托卡塔,其中具有某种威力,像在用非常有力的语言在说话。在中间转调处,他杰出地运用了许多减七和弦,似狂风一般有力。过去一度有人认为这是其晚期的作品。只是因为他带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妇女到教堂唱歌,被城市议会列为罪状后,就自动辞职了。 

1708年他曾在魏玛宫廷任风琴手。这时,虽然他的身份也很低,但是作为一个风琴师,他的地位和名声却逐渐提高。在德累斯顿,巴赫应邀与法国演奏家作即兴演奏的比较竞争,虽然那位法国人跑了,而他却成为德国音乐家和外国人竞争获得第一次胜利的好榜样。 

1717年,巴赫生平第一次担任奎登宫廷乐长。由于奎登公爵非常爱好音乐,他甚至在国家支出中抽了三十分之一作为经费组成18个人的乐队。巴赫在奎登宫廷服务了六年,他的重要器乐创作都是这个时期完成的。他献给勃兰登堡侯爵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富于生活气息,也具有骄傲、华丽的贵族性格。此外,他还写了《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为独奏小提琴用的三首奏鸣曲、三首“帕蒂塔”(Partita)等。另外在1721年,巴赫写了C大调、d小调的管弦乐组曲、法国组曲;1722年写了《平均律钢琴曲》上集,1723年写了两部和三部创意曲等等。这一时期的创作,被认为具有广阔和大胆的思想和技术手法。 

巴赫在1723年到了莱比锡这个繁荣的商业城市,在当时也是自由的都市,在法制上可以不受理那里的萨克森公爵的统辖。在那里他演奏了一首自创的教会康塔塔,使该市的议员们听了非常饮佩,因而获得了圣·汤姆士教会的乐长工作。此外,他还作其他三个教会的音乐指导。这期间,他为教堂写了许多很好的音乐作品,如有名的《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等。此外,为了谋得宫廷作曲家的职位,他曾写了一部伟大的作品《b小调弥撒》。这部作品与《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一样,虽然是宗教作品,但是其音乐精神的如此广阔,就像是在面向全人类说话,已经远远超过了宗教的局限。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巴赫的成名有赖于他的受难乐。受难乐所表现的耶稣的悲剧性经历,不仅具有某种史诗性,同时也是现实生活情感的表现。这种宗教音乐,所表现的悲哀、沉重、压抑的感情,应当说是只有当时的德国人才是具有感情。这种感情,从我们能够听到的,也只有德国人写的最深。当然,由于巴赫本人是新教徒,而宗教显然是他的精神寄托之处,所以这种情感的表现,就很难与某种宗教感情分开来。只是巴赫在受难乐中创造的宗教气氛,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能够体验到当时某种社会情感和心态的宗教气氛。甚至巴赫本人也已经在其中充当了一个感情力量充沛的角色,通过他自己的音乐表达,时而抒情的刻画耶稣悲剧性经历中的细节,时而展开史诗般的广阔和宏大。以至于当时莱比锡的听众抱怨教堂竟然上演了像歌剧一样的作品。 

巴赫在《马太受难曲》中,用两组合唱,两组管弦乐,戏剧性地对立起来,而让圣咏的主题在它们之上自由飘荡。这部作品也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作品的结束合唱非常有力量,使用两个合唱队、八个声部,描写耶稣下葬时人们的感情。宽厚的低声部,恰似广阔的河床,旋律在上面奔流。保持着复调音乐的感觉,而庞大的合唱自由宽广地歌唱着,充满着力量: 

甚至在他的器乐作品,例如《半音阶幻想曲和赋格》、《d小调托卡塔赋格》,也能感受到一种冲破束缚、有冲击力的情感表现。其中如《d小调托卡塔赋格》曲调的自由豪放,旋律线的幅度大,音域宽,似朗诵性调的起伏,动荡不安,充满激奋情感。而《半音阶幻想曲赋格》更倾向于内心,不求表面的壮丽,而是富于内心的刻画,有较强烈的表现。 

由于德国宗教是德国音乐的土壤,历史上德国宗教管风琴音乐也很发展,所以在巴赫的创作中,仍然保持着复调音乐的典型性,并且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但是,这种复调音乐思维方式,恰恰是在主调和声音乐发展到相当水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复调音乐思维方式,它并不同于过去带有教会调式痕迹的复调音乐。仔细分析,其中有清晰的和声结构与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可能正是巴赫在复调音乐领域集大成的做法,终将其发展到完美的地步。 

从音乐的旋律特征上讲,由于他的音乐是多声部,因此模仿手法是重要的,结果因造成音乐连绵不断的交织、发展,但却欠缺后来古典派的方整、段落分明和结构上清晰。而这却正是巴赫的特性,显然,我们是不能用乐句、乐段去分析巴赫的。此外,从和声的发展来看,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是巴赫最后确定、成型的。即使到了18世纪中叶为止,在当时和声所能达到的基础上,其成果是要归功于巴赫,他甚至被贝多芬称之为“和声的创造者”。 

直到1892年,当年轻的门德尔松在柏林首次上演沉睡将近一百年的《马太受难曲》之后,巴赫的艺术价值才被人更多地了解。瓦格纳曾说,巴赫是德国人民在完全黯淡的悲惨世纪中内在精神生活的记载。从德国的历史上看,新教圣咏(Chorale)在德国民歌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巴赫音乐就是通过新教圣咏将他的作品与德国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值得一提的是,巴赫曾写过不少世俗康塔塔。在他的《农民康塔塔》中,作品全部采用了民间舞曲及流行的民歌。这是了解巴赫不可缺少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巴赫的音乐中,跳动着的正是德国人民的脉搏,这也正是巴赫音乐的灵魂所在。 

J.S.巴赫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他的音乐大多为表达对主的崇拜,表现主所创造的世界的和谐,表达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J.S.巴赫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上帝之创造、之恩赐,都在上帝的光辉沐浴之下,音乐所要歌颂的是这种上帝创造的和谐,和谐之中对那种上帝之光的仰望。在J.S.巴赫看来,音乐是他通向天国,与上帝对话的云梯。音乐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迹。音乐方式,是通过隐蔽的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觉上帝的存在。 

J.S.巴赫音乐中除那些直接为宗教仪式而创造的管风琴曲、弥撒曲、受难曲、经文歌外,器乐曲往往通过节奏的对比与变化,来表现复杂的均衡关系。通过这种均衡关系而作复调处理,对位、变化,达到一种极丰富的循环。他的音乐,简单的也就是最复杂的,师最基本的点、线、面的复杂变化,接近于数学与逻辑。所以研究巴赫的权威,著名管风琴家施魏策尔认为,巴赫的音乐是一种像宇宙本身一样不可思议的本体现象。

音乐家巴赫的生平

2. 巴赫:世人景仰的音乐家是谁?

生平简介巴赫1685年生于德国的爱森纳赫,从小生活在一个音乐氛围非常好的环境里。7岁时,小巴赫进了当地一所拉丁语学校上学。
巴赫9岁时母亲去世了。他来到居住在奥尔德茹夫的大哥处,边上学边跟哥哥学音乐。
年,以优良成绩从修道院学校毕业的巴赫,在吕内堡小镇当了一个管风琴手。虽然这年,他只有17岁,但他那不凡的演奏技艺让乐队里的伙伴叹服。在以后的20年里,他换过许多工作。尽管他还是作曲家、教师和指挥家,但在生前,他是以一个优秀的风琴手著称的。1723年,巴赫38岁时,在莱比西的圣托马斯教堂获得了一个领唱者的位子,并在此度过了他余下的27年生命。他死于1750年。
历史业绩年,巴赫创作了大合唱《你不要把我的灵魂抛弃在地狱里》。当歌手们在巴赫的管风琴和乐队的伴奏下唱出了那苦难而又崇高,富有戏剧性而又感人至深的宗教歌曲时,巴赫的“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名声便传开了。这一年,他还创作了一首流传后世的古钢琴作品《为哥哥远行而作的随想曲》。这是一首为其兄赴瑞典任宫廷乐师而写的作品,乐曲中充满了普通人的手足之情和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意。
巴赫那漾溢着青春活力和热情的创造性,像初升的旭日一般,不可抑制地放出迷人的光彩。
年,巴赫在魏玛宫廷里晋升为乐队首席。这个职务的任务主要是为教堂谱曲并演奏。巴赫的一大半管风琴曲都创作于魏玛,像著名的《d小调管风琴托卡他与赋格曲》、《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曲》、《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曲》以及《帕萨卡里亚舞曲》等。
除管风琴曲外,巴赫的音乐成就还表现在他谱写的教堂康塔塔上。康塔塔是歌剧中的一种音乐形式,由宣叙调的风格和咏叹调组成。把宗教的内容和歌剧的形式结合起来,这就开拓了教堂音乐走向世俗化的先河,使闭塞的教堂音乐传播到了音乐厅和歌剧院。可以说,巴赫是音乐领域中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勇敢开拓者。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我内心充满痛苦》、《上苍在欢笑!地球在欢乐》等康塔塔,表达了既有宗教神秘色彩又有世俗愿望和理想的真切感情,是当时社会中僧俗共赏的作品。
年,他为12岁的长子弗里德曼编写了《钢琴曲集》,完成了出色的古钢琴曲《半音阶幻想曲和赋格曲》。后者被称作只有莫扎特的某些杰出作品可以与它媲美。
年,巴赫写成了《平均钢琴曲集》第一卷,还写了《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等古钢琴曲,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奏鸣曲。
年,巴赫创作了《咖啡大合唱》。它描绘了一个年老的父亲劝说女儿戒掉咖啡,可是女儿说,不让她喝咖啡她就会“像一块干瘪的羊肉”,并说如果父亲不让她喝咖啡,她就永远不出嫁。这首乐曲活泼、幽默,具有喜剧性的格调,给人们呈现了一幅德国市民生活小景。
《农民康塔塔》则以两个农民用撒克逊地方方言互唱互答的形式,描绘了一幅带有浓厚民间风趣的农村生活小景。
这以后巴赫陆续创作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键盘练习曲》、《赋格艺术》、《音乐的奉献》等著名作品。
巴赫的许多作品被后人奉为经典,今天,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国放射着耀眼的光彩,“巴赫国际音乐节”已成为世界人民纪念这位音乐巨星的盛大活动。

3. 音乐家巴赫的资料

  巴赫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西方音乐之父--巴赫“巴赫”这个名字一般是指德国著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另外两位“巴赫”都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儿子,也都是著名音乐家。

  目录

  “音乐之父”巴赫
  巴赫家族个人作品
  后世评价
  重燃兴趣
  水平最高的艺术家
  地位
  生活时代特点
  受难乐带来的成名
  旋律特征
  从业经历
  代表作品
  艺术成就
  巴赫音乐的意义
  对后世的影响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个人简历
  个人学历
  他的个性
  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
  贴吧相册 “音乐之父”巴赫
  巴赫家族 个人作品
  后世评价
  重燃兴趣
  水平最高的艺术家
  地位
  生活时代特点
  受难乐带来的成名
  旋律特征
  从业经历
  代表作品
  艺术成就
  巴赫音乐的意义
  对后世的影响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 个人简历
  个人学历
  他的个性
  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
  贴吧相册
  展开 编辑本段“音乐之父”巴赫
  巴赫(巴哈)(1685~1750),最伟大的德国作曲家之一,以创作《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及大量的教堂音乐和器乐曲而著称。他把前人发展起来的主要风格、形式和传统概括地加以研究并汇集在一起,使之更加丰富多彩。他的先辈世代均为乐师,他的4个儿子均为   作曲家,使得巴赫家族在德国音乐史上颇具传奇色彩。
  编辑本段巴赫家族

  巴赫画像(11张)巴赫家族是一个人丁兴旺的音乐家族,这个家族从十六世纪中叶就开始出现音乐家,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现了五十二位音乐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乐家,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音乐家,他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他的哥哥(约翰 克里斯多夫 巴赫)也是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他师从当时德国的音乐大师帕赫贝尔,并教巴赫学习音乐(算起来,帕赫贝尔是巴赫的师祖)。巴赫二十二岁时与其表妹玛利亚·芭芭拉结婚,共生下了七个孩子;玛利亚去世后,巴赫同女歌唱家安娜·玛格达蕾娜结婚,又生下十三个孩子。巴赫的子女共有十人长大成人,其中有不少继承父业,成为很有影响的音乐家。他的次子卡尔·菲力普·巴赫(C. P. E. Bach)长期居住于汉堡,被称为“汉堡巴赫”或“柏林巴赫”;第十一个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 C. Bach)长期居住于伦敦,被称为“伦敦巴赫”,他们在音乐史上都很有地位,对海顿、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响。   巴赫为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蕾娜创作了两套音乐手稿,称为《安娜·玛格达蕾娜·巴赫的笔记簿》(Notebook for Anna Magdalena Bach),分别编定于1722年和1725年。其中后者规模更大也更为著名,内容包括巴赫、巴赫的家人以及当时其他一些音乐家所作的大量小步舞曲、序曲、进行曲、咏叹调等等。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及羽管键琴家,虽然终身未出国门,但却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融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对后来将近三百年整个德国音乐文化乃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赫生于在德国图林根的一个美丽的小镇——爱森纳赫。巴赫九岁丧母,十岁成了孤儿。由于他嗓音美妙,经济拮据,少年时期靠奖学金进了在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个人作品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谱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是最有影响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巴赫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充满宗教内容及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但同时,他的音乐从来没有脱离德国的音乐传统。《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在“纯音乐”领域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作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体现出了那种严谨的德国式思维。另外,巴赫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乐队作品,也都表达了作曲家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与渴望。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内心深处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绩:第一,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音乐不总是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第二,他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第三,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 第四,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巴赫 Bach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音乐家巴赫的资料

4. 著名音乐家巴赫的成名作是什么

E大调前奏曲
小步舞曲
G大调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a小调无伴奏长笛组曲(相传这是巴赫所作的最不像长笛组曲的长笛组曲)
G弦上的咏叹调
英国组曲
法国组曲
哥德堡变奏曲
布兰登堡协奏曲
马太受难曲
以上,是自己记得的,以下是查资料查来的。
巴赫主要作品目录
管弦乐
作品编号                 作品名称
BWV1046-51           《勃兰登堡协奏曲》
BWV1052-58            羽管键琴和弦乐的协奏曲七首
BWV1060—62            两架羽管键琴和弦乐的协奏曲三首
BWV1063-64            三架羽管键琴和弦乐的首
BWV1065                A小调四架羽管键琴和弦乐协奏曲(维瓦尔迪协奏曲Op.3No.10的改编曲)
BWV1044                长笛、小提琴、羽管键琴、弦乐协奏曲
BWV1059                羽管键琴、双簧管、弦乐曲
BWV1041/BWV1058       A小调小提琴与弦乐曲
BWV1042/BWV1054       E大调小提琴与弦乐曲
BWV1043/BWV1062       D小调两把小提琴和弦乐
BWV1060                D小调小提琴、双簧管与弦乐曲(羽管键琴协奏曲的改写稿)
BWV1066—69            四首组曲
室内乐
BWV1080               《赋格的艺术》
BWV1079               《音乐的奉献》
BWV1002,1004,1006       三首小提琴独奏《古组曲》
BWV1001,1003,1005       三首小提琴独奏《奏鸣曲》
BWV1014—19            小提琴和钢琴六首奏鸣曲
BWV1020—25            小提琴或长笛和钢琴奏鸣曲六首
BWV1036—39            两把小提琴或两支长笛或两支双簧管和羽管键琴的四首奏鸣曲
BWV1030—35            长笛和羽管键琴奏鸣曲六首
BWV1027—29            低音维奥尔琴(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三首
BWV1013                A小调长笛奏鸣曲
BWV1007—12            大提琴六首组曲键盘曲
BWV992                《降B大调随想曲》(为送别亲爱的哥哥而作)
BWV903                 D小调《半音幻想曲与赋格》
BWV972—87             羽 管 键 琴 独 奏 协 奏 曲 十 六 首
( No.1,2,3,4,5,7 和9 是维瓦尔迪作品的改编曲,No.3是马尔切洛的作品改编曲,N.14和15是泰勒曼作品的改编曲)
BWV806-11            《六首英国组曲》
BWV922                  A小调幻想曲
BWV904                  A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BWV812—17              六首法国组曲
BWV952                 C大调赋
BWV988                 《戈尔德堡变奏曲》
BWV772—86              十五首创意曲(二声部)
BWV787-801             十五首创意曲(三声部)
BWV971                 《意大利协奏曲》
BWV825—30              六首古组曲
BWV924-32             《为W•F•巴赫而作的九首前奏曲》
BWV933—38              六首前奏曲
BWV995                  G 小 调管 风 琴 曲
BWV592 - 7             六 首 协 奏 曲 ( 全 部 改 编 自 其 他 作 曲 家 的 作
BWV802 — 5             四 首 二 重 奏《 幻 想 曲 和 赋 格 》
BWV5 - 37              C 小 调
BWV542                  G 小 调《 幻 想 曲 》
BWV573                  C 大 调
BWV562                  C 小 调
BWV572                  G 大 调《 赋 格 》
BWV574                  C 大 调
BWV575                  C 小 调
BWV577                  G 大 调
BWV578                  G 小 调
BWV582                 《 帕 萨 卡 利 亚 和 赋 格 》《 序 曲 和 赋 格 )
BWV536                  A 大 调
BWV543                  A 小 调
BWV551                  A 小 调
BWV544                  B 小 调
BWV531                  C 大 调
BWV545                  C 大 调
BWV547                  C 大 调
BWV548                  C 小 调
BWV549                  C 小 调
BWV532                  D 大 调
BWV538                  D 小 调
BWV539                  D 小 调
BWV533                  E 小 调
BWV548                  E 小 调 ( 《 楔 形 》 )
BWV552                  降 E 大 调
BWV534                  F 小 调
BWV541                  G 大 调
BWV550                  G 大 调
BWV535                  G 小 调
BWV542                  G 小 调
BWV553 - 60            八 首 前 奏 曲 和 赋 格
BWV525 - 30            六 首 奏 鸣 曲
BWV564                《 托 卡 塔 • 柔 板 和 赋 格 》《 托 卡 塔 和 赋 格 》
BWV538                 D 小 调 ( 多 里 亚 调 式 )
BWV565                 D 小 调
BWV566                 E 大 调
BWV540                 F 大 调《 三 重 奏 》
BWV583                 D 小 调
BWV586                 G 大 调众 赞 前 奏 曲
BWV599 — 644         《 管 风 琴 曲 小 集 》
BWV649                《 啊 , 留 在 我 们 身 边 》
BWV711                《 赞 美 天 上 唯 一 的 上 帝 》
BWV653b               《 巴 比 伦 流 水 》
BWV696                《 我 们 颂 扬 基 督 》
BWV720                《 坚 固 的 堡 垒 》
BWV709                《 耶 稣 基 督 , 帮 助 我 们 》
BWV729                《 欢 乐 的 佳 节 》
BWV713                《 耶 稣 , 我 的 欢 乐 》
BWV688                《 耶 稣 基 督 , 我 们 的 救 世 主 》
BWV667                《 来 吧 , 创 造 者 上 帝 》
BWV652                《 来 吧 , 神 圣 的 心 灵 》
BWV650                《 耶 稣 , 你 现 在 来 了 》
BWV706                《 亲 爱 的 耶 稣 , 我 们 在 这 里 》
BWV648                《 我 的 灵 魂 颂 扬 主 》
BWV657                《 感 谢 上 帝 》
BWV659                《 来 吧 ! 异 教 徒 的 救 世 主 》
No.29                   《上帝,我们感谢你》(1731年)
No.34                   《啊!永恒的火》(1742年后?)
No.40                   《上帝之子出现了》(1723年)
No.45                   《对你说》( 1726年)
No.51                   《欢呼上帝》(1730年)
No.60                   《啊,永恒,响亮的字眼》(1723年)
No.61                   《来吧,异教徒的救世主》(1714年)
No.68                   《上帝热爱世界》(1725年)
No.78                   《耶稣,我的灵魂》(1724年)
No.80                   《我们的上帝是坚固的堡垒》(1730年)
No.82                   《我厌倦了》(约1713年)
No.93                   《只有亲爱的上帝》(1724年)
No.95                   《基督,我的生命》(1723年)
No.106                  《上帝的时间是最美好的时间》(1711年?)
No.140                   《醒来吧》( 1731年)
No.143                  《颂扬上帝》(1735年)
No.147                  《心与口》(第10 乐章是《耶稣,人类愿望之欢乐》)( 1723年)
No.197                  《上帝是我们的信念》(约 1728年)
No.202                  《你退让吧,忧郁的阴影》
No.208                   《什么使我感到愉快》(1716年)
No.211                   《愿闲话停息》(《咖啡康塔塔》)( 1732年)
No.212                   《我们的新长官》(《农民康塔塔》)(1742年)
BWV1075,1077,1 073,1078   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和七声部卡农清唱剧等
BWV248                  六声部《圣诞节清唱剧》( 1734年)
BWV249                 《复活节清唱剧》(1736年)
BWV243                  D大调《圣母颂歌》(约1723年)
BWV232                  B小调弥撒曲(1733年)
BWV236                  G大调弥撒曲(1738年)
BWV235                  G小调弥撒曲(约1737年)
BWV225—231             七首经文歌《为上帝唱一支新歌)、《上帝的人》、《耶稣,我的欢乐》、《别害怕》、《来吧,耶稣,来吧!》、《颂扬上帝》、《颂扬和荣耀之奖》)
BWV245                 《约翰受难曲》(1723年)
BWV244                 《马太受难曲》(1729年)
歌曲和咏叹调
BWV508-18             《安娜•玛格达勒娜•巴赫的笔记簿, No.2)
BWV461                 《上帝仍然存在》(咏叹调)
BWV474                《耶稣是最美的光》
BWV478                《来吧,甜美的死》(咏叹调)
BWV493                《啊,可爱的耶稣》
BWV505                《别忘了我,我最亲爱的上帝》

5. 怎么从巴赫的生平看出他对音乐的热爱?

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1685-1750)出身于爱森那赫一个音乐世家。他小时候随父亲学小提琴,10岁父母双亡,依靠哥哥并继续跟哥哥学音乐。15岁,他离开哥哥家勤工俭学,在唱诗班唱歌和演奏管风琴、小提琴。他采用当时的办法学作曲,主要靠抄写作曲家的乐谱或者根据这些乐谱进行改编进行学习。他曾偷偷地在月光下用六个月的时间抄写哥哥收藏的乐谱,包括弗罗伯格尔、帕赫贝尔、凯尔及布克斯特胡德等人的作品。他又多次利用假日步行几十公里到汉堡去听德国管风琴大师莱茵肯的演奏并向他学习,还步行80公里到策勒听法国乐队的演奏。

怎么从巴赫的生平看出他对音乐的热爱?

6. 音乐家巴赫介绍


7. 巴赫的一生

家族渊源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的爱森纳赫。

巴赫进行洗礼的教堂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城镇,可市民却酷爱音乐。据说该市古代的城门上竟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并且中世纪的吟歌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瓦格纳曾据此写了著名歌剧《唐·豪塞》。而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在此将《圣经》译成德语。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来世前许多年就已经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了。

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偏要找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继续抚养。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他的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

离家出走
 
30岁时的巴赫
图册 3张

巴赫15岁时,终于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圣·米歇尔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像块巨大的海绵,全力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就业成名
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魏玛时代(1708-1717)

巴赫演奏了其清唱剧《上帝是我的国王,BWV71》,同年辞职去接受一个报酬更为丰厚的职位:任魏玛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宫廷管弦乐师;1714年成为乐长。在威玛巴赫创作了大部分管风琴作品,也首次发现了维瓦尔第的音乐,开始了协奏曲的创作。1717年接受柯登的安哈尔特利奥波德亲王的乐正职位;但其辞职被威廉.恩斯特所阻挠,在免除其义务之前甚至还把其关押在狱中。

克滕时代(1717-1723)

在克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此间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魏玛城堡教堂
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乐;同时巴赫还在柯滕宫廷任职,柯滕宫的镜厅非常华丽,这里还供有巴赫像。

1724年,巴赫的主人克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

此后,克滕镇因为巴赫的音乐而充满活力:其合唱团自1906年起就沿用巴赫的名字、1935年创立的“巴赫音乐节”、1967年为纪念巴赫在这里供职250周年轮番举办了“巴赫音乐节”及“巴赫音乐比赛”,并将此作为传统延续至今,而当时的组织者也就此成立下来,即为今天的“克滕巴赫社团”。1983年克滕历史博物馆专门开放了“巴赫纪念馆”。

莱比锡时代(1723-1750)
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进行了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

在莱比锡,巴赫作为圣托马斯男声合唱团的指挥度过了27年,由于他长期用眼过度,巴赫视力减退,晚年患白内障失明了,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在逝世的前几天,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乐曲每一个音符都表达出老人生前最后的虔诚祈祷,最后在第二十六小节处戛然而止,成了大师的绝笔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安然的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三天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

婚姻子嗣
巴赫二十一岁时同他的叔伯二妹结为伉俪,他们一共生了七个孩子,但是当巴赫三十五岁时妻子不幸离世。翌年他鸾凤再续,可是他的第二个妻子非但不能帮助抚养头七个孩子,反而又给他生

巴赫的一生

8. 巴赫的一生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是艾森纳赫的音乐世家,从小巴赫就注定了要成为一名乐师。即使九岁时,他先后失母、丧父,却仍然在教堂管风琴师哥哥的严厉关照下,按部就搬地踏上了音乐之路。
  
 
                                          
 
  
  
 
  
 巴赫有一大堆孩子要养,很想多赚点钱。生活中,他总是仔细地记下家里每一笔细碎的开支。不辞辛苦地去赚外块,他从来不介意在葬礼上演奏赚钱,他甚至为某年死人太少耿耿于怀。
  
 
  
                                          
 
  
  
 
  
  
 一生困守在德国的巴赫,用更精细、多彩的音乐线条,细密地在真实的人心中,勾勒出上帝的倒影。人生如寄,唯有这份信仰与爱,让我们得渡人间的黑暗。它们象小溪一样清澈地流淌,却带你掠过人生百态,历尽悲欢离合,最后走向宽广而深邃的大海。对许多急性子的人来说,当你沿着巴赫的小溪,穿越人生荆棘密布的丛林时,你很可能早早地失去了耐心。
  
 
                                          
 
  
  
 
  
 然而,节省与计算并没为巴赫带来丰厚的回报,1750年,这位天才已经老眼昏花,但他被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协会收为会员。行将暮年,遇到了一位英国著名庸医——约翰.泰勒。当庸医泰勒偶然旅行到德国行医时,慕名而来的巴赫,接受了泰勒的白内障切除手术,在那个不知细菌感染为何物、拨颗牙都能死一堆人的时代,这种超前的外科手术,直接要了巴赫的命。自诩天才的约翰.泰勒医生,用一把小刀,终结了整个巴洛克音乐的辉煌世纪。
  
 
  
                                          
 
  
  
 
  
  
 他死时一贫如洗,他深爱的妻子被送入救济院。他的尸骨与伟大创作也被埋没了整整100多年。
  
 
  
  巴赫 | 哥德堡变奏曲:
  
 
  
                  第25变奏,萨拉班德舞曲
  
 
  
  巴赫 | 马太受难曲:
  
 
  
                  我主为爱世人而赴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