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平的人物简历

2024-05-19 03:22

1. 高建平的人物简历

1980.06-1982.06 辽宁省本溪钢铁学校矿山测量专业学生;1982.08-1984.08 峰峰矿务局牛儿庄矿技术科技术员;1984.08-1991.04 邯郸市人大常委会城建工委科员(期间:1985.09-1987.07在河北电大党政管理干部基础专修科函授学习);1991.04-1993.07 邯郸市人大常委会城建工委副主任科员;1993.07-1996.10 邯郸市土地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期间:1995.07-1998.06在河北师大土地管理专业函授学习);1996.10-2000.10 邯郸市土地管理局办公室主任;2000.10-2002.05 邯郸市土地管理局助理调研员(期间:1998.07-2000.12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专业学习);2002.05-2006.04 邯郸市国土资源局助理调研员;2006.04-2006.12 邯郸市国土资源局纪委书记、党委委员;2006.12至今  邯郸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高建平的人物简历

2. 高建平的人物简介

高建平,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学士学位,副研究员,《科技进步与对策》杂志主编。

3. 高建平的个人简历

外语系副教授。1970年生, 山东籍。1993年获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士学位;1996年获北京大学英语系(教学法方向)硕士学位;200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与人类学所(社会语言学方向)博士学位。1996年起执教于首都经贸大学,目前主要承担课程为英语专业“高级英语”、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综合英语”和“博士生英语听说”。曾分别于2005年,2009年两次赴美进修、访学,有一定的教学和合作科研经历。2007、2012年假期两次赴英参加短期语言、文化及语言测试相关培训。个人主要学术兴趣为外语教学法研究、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及语言测试等。

高建平的个人简历

4. 高建平的学术研究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校级教改立项重点项目: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项目负责人。2、国家‘九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少数民族语言政策比较研究。课题组成员。3、国家语言文字应用“十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语言状况报告。 课题组成员。4、经贸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2005-9 市教委面上项目。 课题组成员。5、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第二课堂建设。 课题组成员。7、国家语委:中国语言状况报告2007。课题组成员。8、国家语委:中国语言状况报告2009。课题组成员。9、2010 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 Education Innovation Fund。课题组成员。 2001. 《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 语文出版社. (参编)2002. “语境理论在研究生英语精读课上的初步运用”,《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论文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62003.“从文化角度看研究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2003.《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理解技巧精练》. 外文出版社. (副主编)2006.“主动听音策略对英语听力理解的积极作用”,《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感知语域,提高英语阅读”, 《外语教学与研究论文集》,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2006.《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商务印书馆. (参编)2007.“从着眼基础到面向运用-首都经贸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初步探讨”,《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7.52007. 《Words 30000词英汉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参编)2008. “试论听力理解的低效性”,《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创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商务印书馆. (参编)2012.“语境敏感度与交际效果”,《全球化视野下的语言、文化、社会》,外文出版社 2003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优秀任课教师”2007-2008学年“学评教”优秀教学效果奖2008-2009学年“学评教”优秀教学效果奖

5. 高建平的严正声明

高建平郑重声明发现在网上流传两篇韩小龙和高建平合写的文章,其中一篇是:《〈红楼梦〉与〈飘〉生命美学比较研究》,原发表于《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11卷6期。另一篇是:《孤独与伤心之旅——〈十八春〉与〈简·爱〉美学风格比较研究》,原发表于《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我没有参与这两篇文章的写作。希望这位我并不熟悉的韩小龙先生以后发表文章时自己单独署名即可,不要擅自署上我的名字。也希望相关杂志能在发表文章时与作者联系核实,以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高建平2008年4月24日

高建平的严正声明

6. 高建平的论文

1. “以类相动——《乐记》初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2. “‘美’字探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3.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精英主义倾向”,纽约《知识分子》1994年第9卷第1期。4. “书写性审美原则及其对绘画的改造”,《学人》1994年,第5期。5. “中国绘画像什么?”《读书》1996年第11期。6. “艺术与人的动作痕迹”,《学术思想评论》1998年第4期。7. “‘汉学’杂谈”,《国际汉学》第五期。《他乡有夫子——汉学研究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转载。8. “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9. “艺术研究呼唤比较的视野”,《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10. “朱光潜与当代西方”心理距离”说探析”,文洁华主编《朱光潜与当代中国美学》,香港中华书局1998年。11. “新时期文艺学二十年学术讨论会综述”,《文艺研究》1998年第5期。12. “文化生产的地方特色与全球化”,1999年”亚欧文化产业和文化发展国际会议”发言,收入文化部所编的该会论文集。13.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9年7月,《文艺报》2000年3月。14. “仿造的根源”,《读书》1999年11期。15. “对话与文艺学的发展”,《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16. “美学之死与美学的复活”,《东方文化》2000年第1期。17. “市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产业”,刘玉珠、金一伟编《WTO与中国文化产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18. “帕尔梅墓前的沉思”,《读书》1999年第5期。19. “谈谈网上文艺学沙龙”,《中外文化与文论》第6辑。20. “鲁迅:从网上评选说开去”,《收获》2000年第1期。21. “诺贝尔奖不是文学法庭”,《文化月刊》2000年第4期。22. “看鲁纳石碑”,《读书》2001年第2期。23. “‘心理距离’研究纲要”,《学人》第15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24.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艺学”,《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25. “20世纪西方美学主潮”,《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26. “论文学艺术评价的文化性与国际性”,《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主义与学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双年论文选2005—2006》选载。28. “寻找美学的线条”,《哲学门》,北京大学哲学系编2002年。29. “‘书画同源’之源”,《中国学术》商务印书馆2002年。30. “什么样的印迹?”《读书》2002年第11期。31. “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建构中国美学”,中文笔谈,《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32. “实用与桥梁­——访理查德·舒斯特曼”,学术访谈,《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33. “文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中文论文,《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34. “全球化与中国美学”,《民族文艺研究》2004年1月。《高校文科文摘》摘要,《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4年第4期转载。35. “现代文艺学几个关键词的翻译与接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9期转载。(1万8千字)。《人文新视野》第二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转载。36. “科学与人文关系辨析”,《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万1千字),清华美院《科学与艺术》丛刊转载。37. “从一根线的美谈起”,《2003中国最佳讲座》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2003年中国美学学院讲座稿。38. “西方思想对20世纪中国美学与文学理论的影响”,载《全球化与中国文论》一书,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4年。39. 《从棋理看画理》,《审美文化丛刊》2004年第3期。40. “经验与实践:兼论杜威美学和美学中的实践观”,《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3期转载。41. “席勒与‘自由的游戏’”,〈(中华美学学会通讯》2005年第1期。42. “文学与图像的共生”,《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3期转载。43. “非空间的赛伯空间与文化多样性”,《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6年第7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9期摘要转载。44. “文学理论的边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4月27日。45. “全球化与中华文明的选择”,《民族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医学美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6年)转载。46. “西方美学”、“接受美学”、“艺术”,《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辞条,刊载于中国传媒大学编《美学前沿》征求意见。47. “‘描写之辨’与从‘描’到‘写’”,《美学》2006年第1辑,南京出版社2006年。收入《北大—耶鲁比较文学学术论坛: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孙康宜孟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8. “从自然王国走向艺术王国——读杜威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5期。《高校社科文摘》摘要转载。49. “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学术访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9日。50. “席勒的审美乌托邦及其现代批判”,《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51. “‘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30日。2006年12月2日《人民网》转载,《人民政协报》2007年3月12日摘要转载。52. “多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人民政协报》2007年1月29日。53. 《从文明的美容院到文明本身——杜威美学述评》,《意象》2007年第一辑,叶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哲学年鉴》2007年摘要转载。54. 《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上海《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8期转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9期摘要转载。55. 《中外交流中的美学寻求》(学术访谈)《文学教育》2007年第2期。56. 《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0期全文转载。57. 《美学在文化间架起桥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8月21日。58. 《从国际美学大会到中国当代艺术》,《美术焦点》2007年9月,《文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2期。59. 《没有理论,现代艺术就没有生命力》,《中国文化报》2007年9月9日。60. 《中国美学三十年:从1977到200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61. 《论文学艺术历史书写中的双向互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1月29日“学术专刊·专论”,刊登摘要。62. 《从获得性语汇的差别看中西绘画不同的根源》,《东方丛刊》2008年第1期。63. 《从国际美学大会到中国当代艺术》,《文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2期;64. 《美育与社会改造》,《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65. 《“美学”的起源》,《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 第10期。66.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美学的命运》,《北方论丛》2009年第3期。

7. 高亚平的介绍

高亚平,1965年2月生,西安市长安区人,现供职于西安日报社。已出版散文集《爱的四季》《静对落花》《岁月深处》和长篇纪实文学《鹰眼》。

高亚平的介绍

8. 高作平的介绍

高作平,男,汉族,1954年7月出生,在职研究生学历,1974年10月入党,1972年10月参加工作。曾任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营口市政府副市长。现任营口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