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时是怎么把新货币~人民币发行下去的

2024-05-07 01:44

1. 新中国成立时是怎么把新货币~人民币发行下去的

靠行政力强制发行,这就是公有制的好处,资源集中方便掌控。
具体怎么发呢?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金圆券和第一套人民币分别是怎么发行的吧,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区别。
一提到金圆券大家首先会想到通货膨胀。但实际上金圆券替代旧法币是一个自然替代的过程,就好比我们现在的第三代人民币替换第二代,第四代替换第三代一样。央行发行新币的同时逐渐收拢旧币,慢慢的市面上就看不到法币只剩金圆券了。当然,后来国民政府财政实质性破产导致滥伐钞票,这是后话。
那么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人民币能不能走这条路子呢?共产党想走,但很难。你看第一套人民币面值极大,喝一碗豆浆都要几万十几万人民币,实际上就是想和通胀后的旧币形成一比一无缝接轨,通过逐渐收拢旧币发行新币实现平稳过度。
但问题是:
首先当时共产党是新兴政权,别说大资本家,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完全信任;
其次,金圆券当时信用已经破产,搞一种新币想无缝对接难度太大,就好像现在的津巴布韦一样,发行几套新币都是一样,没人用。
那么怎么办?
好在当时共产党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政策,又是从东北华北西北一路打向东南,这有个极大的好处,就是矿产和粮仓大都在后方,多少受到共产党的控制。
于是这下就好办了。
一来通过大力宣传,用人民币就是爱国,就是支持共产党。加深普通人对人民币的认同感,促使他们主动使用人民币。
第二,米,矿,煤,面等主产区都在新中国政府的控制之下,南方虽然产米粮,但是其他产品少,这时候通过政府出面规定,米面粮矿煤等只能用人民币交易,而且国营公司带头只收人民币。由于都是生活必需品,因此逐渐让市民建立起了“生活只能用人民币”的观念(用其他货币买不到这些生活必需品)
第三,找市面上一些比较大的资本家协商,交易只用人民币,不收法币、银元和金条,用行政手段强制大众习惯人民币。
第四:完善人民币的金融渠道,让人民币与旧币的兑换,使用更顺畅
第五:打击投机倒把,整顿金融市场秩序,让地下银元、金条和美元黑市逐步退出民众生活,保障人民币的唯一合法性和权威性。
经过一段时间,市面上只能用人民币交易的货物越来越多,大家就对人民币产生了信心了。
看,强制力是不是比市场经济好用多了

新中国成立时是怎么把新货币~人民币发行下去的

2. 新中国成立时是怎么把新货币~人民币发行下去的

经济发行 
  由于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商品劳务交易的增长、人民收入水平的上升,每个人以及每项经济活动都需要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购买各种必需品。中央银行根据社会经济交易的实际需要,灵活地、可逆地调节市场货币需要数量,保持货币与经济协调和增长同步。 
  中国长期以来,要求货币发行不用于弥补财政赤字,不用于没有物资保证的信贷投放,而用于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因此,中国货币发行一般来说是经济发行。但在个别年度,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财政赤字,需要发行货币弥补部分财政赤字,这种发行属于财政发行性质。 
  非经济发行 
  在中国,“货币超发”这个说法,接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所谓“非经济发行”的概念。非经济发行指超过实体经济需要量的货币供应,经济发行则指货币供应量正好符合实体经济需求。 
   *** 称,由于过去中国所统计的实体经济只涵盖物质部门、不包括服务业,所以,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及经济快速发展,货币供应量很快就超过当时统计口径的“实体经济”的需要,表现为超经济发行,即所谓“货币超发”。但实际上,货币供应不仅是满足实物经济的需要,还需满足服务业及金融市场的需要。

3.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具有完整货币体系的人民币指的是哪套人民币?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具有完整货币体系的人民币指的是哪套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