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商代白陶及原始青瓷的艺术特点

2024-05-19 04:04

1. 阐述商代白陶及原始青瓷的艺术特点

商代原始青瓷的问世,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深受人们的普遍欢迎。到了西周时,胎质更为细腻,施釉较为均匀,釉层显著增厚。发展到春秋战国时,除产量和质量提高之外,器形也逐渐增多,除了一般的碗、盘、钵、盂等,还模仿青铜礼器的钟、鼎等造型及纹饰,尤为精致。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是战国的青瓷龙首鼎(现藏上海博物馆)。鼎口一面饰一长颈龙首,一面为一兽形尾,旁有长方形立耳,下为三矮兽足,鼎身四周刻有弦纹、斜线纹及涡纹,釉色青黄。【摘要】
阐述商代白陶及原始青瓷的艺术特点【提问】
商代原始青瓷的问世,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深受人们的普遍欢迎。到了西周时,胎质更为细腻,施釉较为均匀,釉层显著增厚。发展到春秋战国时,除产量和质量提高之外,器形也逐渐增多,除了一般的碗、盘、钵、盂等,还模仿青铜礼器的钟、鼎等造型及纹饰,尤为精致。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是战国的青瓷龙首鼎(现藏上海博物馆)。鼎口一面饰一长颈龙首,一面为一兽形尾,旁有长方形立耳,下为三矮兽足,鼎身四周刻有弦纹、斜线纹及涡纹,釉色青黄。【回答】

阐述商代白陶及原始青瓷的艺术特点

2. 中国的原始瓷源于什么时代?真正意义的瓷器产生于什么年代

专家认为成熟瓷器产生东汉,原始瓷器产生于何时,考古给我们答案

3. 瓷器出现之路,商代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瓷器,优质瓷土和釉料是关键


瓷器出现之路,商代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瓷器,优质瓷土和釉料是关键

4. 我国原始瓷器的形制主要有哪几种?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内都有发现,尤以长江以南地区的发现为多,发展也较快。原始瓷器的形制主要有尊、罍、钵、罐、盆、簋、瓮、豆、瓿等。装饰除少数素面外,多饰有方格纹、叶脉纹、锯齿纹、篮纹、弦纹、云雷纹、乳丁纹、网纹、圆点纹等。

5. 简答中国古代瓷器的主要发展历程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简答中国古代瓷器的主要发展历程

6. 原始瓷的工艺特征说明

原始瓷器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河南郑州等地商代遗址,发现很多带釉的瓷尊、瓷罍和瓷罐等,以及这些器物的碎片,胎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千度以上,叩之有金属声。1980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的一批原始青瓷片,属距今4000余年前的龙山文化晚期。有大量出土的青釉瓷可断定我国支持在商代中期就已发明了瓷器。当时的青釉瓷生产以长江中下游较为发达,釉色多呈青黄,在氧化焰中烧成。中原地区的青釉瓷,釉色多呈青绿,在还原焰中烧成。这些原始瓷以高岭土作胎,烧制温度高达1100~1200度,表层在高温下烧成与胎体结合很牢的玻璃釉质,胎质坚硬细腻,吸水性很弱,叩之有金属声。因工艺原始,故被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器形有尊、豆、罐、瓮、钵等。 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目前对瓷器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第四,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细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商的青釉器物完全具备了构成瓷器的基本要求。第一,已经采用高岭土作胎。第二,在表面施有一层玻璃质的釉。釉的主要成分是瓷土加上石灰石、草木灰,调成悬浮液状涂在瓷坯表面,它在入窑烧焙时熔化,形成玻璃状物质。第三,烧成温度已经达到1230℃左右。迄今为止,陶器的烧成温度只需要800℃~900℃,极少数达到1000℃,而瓷器烧成温度须在1230℃左右。第四,陶器有吸水性,瓷器没有吸水性或吸水性极微。商代的原始青瓷的吸水性已经仅为1%,或更低。由于胎体中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和唐宋时各名窑瓷器一样,都在70%以上,三氧化二铝(Al2O3)在17%以上,经过1200℃左右的高温焙烧,烧结良好,使吸水性很弱,达到了瓷器的标准。第五,在物理性能方面,如比重、硬度、莫来石(也叫“富铝红柱石”)结晶的发育程度都和以后瓷器一样。敲击起来也有清脆的金属声。这些都证明中国瓷器在商代已经被发明。

7. 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 )。①白瓷出现 ②青瓷出现 ③ 瓷器大量出口 ④制瓷业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①白瓷出现在南北朝时期;②青瓷制造技术在东汉时期已经成熟;③宋代以后中国瓷器大量出口;④明代中期以后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所以时间先后顺序应该是②①③④,答案选B。    

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    )。①白瓷出现 ②青瓷出现 ③ 瓷器大量出口 ④制瓷业

8. 我国春秋时期原始青瓷有哪些特点?

春秋时期的瓷器的烧制更加集中和专业化。此时烧制的瓷器,和西周原始瓷器相比,质量又有提高,在胎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技术等方面已不同于原始青瓷。
春秋瓷器的器型有敛口、深腹圆鼓、平底罐,敛口、扁圆腹、平底瓿,敛口、浅腹圆鼓、平底盂,大敞口平底碗和器盖等。在造型上有精致的加工,多仿青铜器,如提梁三足鼎、整套编钟等。
春秋时瓷器釉质多呈灰白色,并有一些黄白色和紫褐色。釉分青绿色、黄绿色和灰绿色。器表的釉下纹饰主要是大方格纹和编织物纹。而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春秋时的原始瓷器则很少发现,所见的也只有釉下饰印方格纹的敛口、深腹圆鼓平底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