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杠杆率说法正确的是

2024-05-09 11:46

1. 宏观杠杆率说法正确的是

宏观杠杆率说法正确的是指债务总规模与GDP的比值,宏观杠杆率的上升意味着负债收入比上升,经济主体的债务负担加重,违约风险也随之上升,因此宏观杠杆率通常被作为判断经济风险的重要指标。

基本内涵:宏观杠杆率的高低代表着债务压力的轻重。
(一)宏观杠杆率是指各部门从金融体系(含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等各领域获得的债务余额与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因此宏观杠杆率代表着各部门承受的债务压力,数值越高、债务负担越重。
可以看出,杠杆率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名义经济增长情况,二是债务增长情况。2020年受疫情影响,名义经济总量相较于债务增长出现了一定落后、导致杠杆率大幅抬升,今年名义经济总量反弹较多、导致杠杆率亦有所下降,因此2020-2021年(甚至包括后面几年)的名义经济总量均应理性看待。

(二)通常情况下,债务或杠杆推动下的增长模式是常态,关键在于把握其中的度,即债务或杠杆应保持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因此宏观杠杆率如果过高,则意味着债务压力过大,而如果宏观杠杆率过低,则意味着金融杠杆的潜力还未被充分挖掘。事实上“防风险”便主要是指在宏
观杠杆率上面做文章,即所谓的稳杠杆或降杠杆。近年来央行频繁强调的“保持M2、社融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一致”正是稳杠杆这一政策导向的重要体现。
(三)政策层面通常希望能够用相对较少的债务资金、推动经济较快恢复,即致力于提升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其中的举措包括但不限于提升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压降高成本或不易被观察追踪的表外债务、提高直接融资占比以更便利于实现市场化定价等方面。

宏观杠杆率说法正确的是

2. 央行: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6月28日,根据央行官微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第二季度(总第93次)例会于6月25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但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要加强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防范外部冲击,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进一步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等措施的牵引带动作用,落实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延期工作,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力度支持普惠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和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
会议还指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增强金融市场的活力和韧性,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优化存款利率监管,调整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继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会议强调,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加强预期管理,促进内外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以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3. 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

6月28日,根据央行官微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第二季度(总第93次)例会于6月25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但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要加强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防范外部冲击,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进一步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等措施的牵引带动作用,落实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延期工作,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力度支持普惠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和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
会议还指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增强金融市场的活力和韧性,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优化存款利率监管,调整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继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会议强调,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加强预期管理,促进内外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以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

4.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中国宏观杠杆率的主要特征是宏观调控。扩大国内需求。抑制价格上涨。在计算我国宏观经济杠杆率及其动态波动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惠普滤波法和ms-ar模型分析了我国宏观经济杠杆率的动态波动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宏观经济杠杆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和结构性变化。分析表明,中国宏观经济杠杆率的周期性表现和结构性变化与中国经济政策的实施逻辑和中国宏观经济需求侧管理的结果是一致的。因此,中国摆脱宏观经济杠杆调整的根本出路在于推动经济结构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资料1.宏观杠杆率是指总债务规模与GDP的比率。宏观杠杆率的提高意味着债务收入比的提高,经济主体债务负担的增加,违约风险的增加。因此,宏观杠杆率通常被用作判断经济风险的重要指标。宏观杠杆率不仅与金融周期有关,而且与实体经济变量密切相关。事实上,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宏观杠杆率。宏观杠杆率=负债/ GDP =(负债/资产)×(资产/ GDP),即宏观杠杆率可以分解为名义资本产出率(资产/ GDP)和微观杠杆率(负债/资产)的乘积,名义资本产出率可分解为实际资本产出率和资产相对价格(资产价格指数与GDP平减指数之比)。2.我们分别分析了实际资本产出率、相对资产价格指数和微观杠杆率的变化。非金融企业部门最高的杠杆比率在中国排名第一主要经济体,欧元区远高于101.6%,103.4%在日本,73.5%在美国,和高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如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宏观经济杠杆率高的主要原因。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一直在过度发行货币。在流动性过剩、融资成本低的情况下,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获得了大量资金。3.特别是国有企业,由于其独特的地位,往往受到银行的青睐。根据央行的数据,在非金融企业部门,国有企业的杠杆率较高。截至2017年底,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国有工业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60.4%,比规模以上所有工业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出4.9%。 长期以来,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对薄弱。大多数企业不能通过上市筹集资金,只能通过债权筹集资金。目前,中国股市总市值占GDP的比例约为72%,而美国为100% - 120%。 股权融资不同于债权融资。当企业采用股权融资时,就形成了所有权关系,而债权是债权与债务之间的关系。

5. 杠杆率趋稳是否意味着去杠杆已经完成

宏观杠杆率总体稳定、结构优化,是否意味着去杠杆工作已经完成?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我国杠杆率总水平偏高是一系列深层次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试图毕其功于一役、推动杠杆率迅速回归合理水平是不切实际的。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在内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前提下,结构性去杠杆显得尤为重要。未来必须坚定不移地去杠杆,将债务水平和杠杆率逐步降下来。
目前来看,影响杠杆率的因素正在出现重要变化:金融监管日趋加强,金融市场逐步完善,影子银行等导致杠杆率上升的状况会有较大改变;地方政府债务约束强化,特别是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清理、整顿和规范力度加大;去产能取得重要进展,供求缺口收缩,企业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增强……同时,我国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更多地关注就业、企业盈利、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指标,不应再通过人为抬高杠杆率追求过高增速,这将在宏观上带动杠杆率下行。另外,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中国经济韧性增强、保持平稳增长,也有助于稳定宏观杠杆率。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认为,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杠杆率将总体趋稳,并逐步有序降低。
结构性去杠杆是精细活、技术活,要精准施策。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监管层将更多注重结构性去杠杆,避免过度使用在总量层面“一刀切”的去杠杆措施。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结构性去杠杆需要稳步推进,过快或过慢都不足取。

杠杆率趋稳是否意味着去杠杆已经完成

6. 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明显放缓带来的积极意义?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去杠杆

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共同发力,当前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明显放缓,风险整体可控。
去杠杆,正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深远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提升,企业发展理念悄然生变,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助力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成效初显 去杠杆有序推进
“我们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去年底降到69.5%,是2012年以来首次在70%以下,今年计划进一步降到65%。”山东一家地方国企财务总监表示,“日子是比以前紧了一些,但杠杆率降下来,财务支出大大减轻,企业轻装前行,资金使用效率也更高。”
这是我国去杠杆行动的一个缩影。“当前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明显放缓,今年一季度,杠杆率增幅比去年同期收窄1.1个百分点,去杠杆初见成效。”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表示。
当前中国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企业部门杠杆率较高,在经济下行期,债务风险抬头,去杠杆成为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从去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到今年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都对去杠杆作出了具体要求。

一系列政策在多个领域共同发力。市场化债转股、处置僵尸企业、调整考核评价标准……多措并举之下,截至今年6月末,中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较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
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为去杠杆、防风险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6月末,我国M2余额177.02万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较上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
一系列旨在遏制资金脱实向虚的强监管政策出台,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大幅萎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等去杠杆重点领域的不规范融资减少。上半年房地产贷款增加3.54万亿元,占同期贷款比重较上年低1.9个百分点。
“随着金融监管加强,影子银行等导致杠杆率上升的状况将有较大改变,对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的清理、整顿和规范力度也在加大,预计未来我国杠杆率将总体趋稳,并逐步有序降低。”刘世锦说。
风险可控 去杠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金融
随着去杠杆工作稳妥有序推进,风险防范的藩篱正在逐步筑牢。
一度持续攀升的银行业不良贷款出现企稳向好的态势。5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9%,远低于国际水平;贷款损失准备余额3.5万亿元,拨备覆盖率183%,风险抵补能力充足。
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得到遏制,截至5月末,银行业在保持12%以上信贷增速的同时,总资产规模少增20多万亿元;同业理财在上年减少3.4万亿元的基础上,继续缩减1.2万亿元,已累计削减三分之二以上。
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金融机构,去杠杆,正对中国的经济金融产生深刻影响:越来越多的资金从传统产能过剩领域逐步退出,向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动能聚集。
“我们对钢铁、水泥、煤炭等五大产能过剩行业融资余额较2013年末高峰时点下降近五成。与此同时,近两年来对先进制造业贷款增长超过10%。”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从全国情况看,6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1%,比同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5个百分点。
“集中抽贷和蜂拥授信都容易产生信用风险,吸取前些年的教训,虽然我们的资源在往新兴产业方面转,但也不能一哄而上。”一家城商行行长助理表示。
去杠杆,也正在潜移默化影响企业的发展理念。
“国家去杠杆的决心和力度很大,不会是一阵风,企业应适应形势,先把自己的‘泡沫’挤掉。”人福医药融资主管李阳帆告诉记者,今年公司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做资产剥离,把精力聚焦在发展医药主业上,出售资产带来的收益改善了公司的资产结构和现金流,公司发展更有底气了。
根源治理 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尽管已初见成效,但去杠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需要通过有力但有序的措施,使宏观杠杆率逐步回落到合理水平。
去杠杆,国有企业是重中之重。但高杠杆的国企集中在钢铁、煤炭、电力等行业,去杠杆与去产能、补短板等任务相交织,情况复杂。
“市场化债转股和兼并重组应成为重点攻坚方向。目前已有部分企业陆续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未来应扩大到更多负债率较高、产品有市场、有竞争能力的企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去杠杆,要发挥企业自身的积极性。“如果企业自身不走出过度扩张、过度负债的传统路子,不主动聚焦核心业务,那么去杠杆就成为金融企业的独角戏,成效不会明显。”一名银行业人士表示。
高杠杆的形成,与我国的金融、财税和国企等体制机制紧密相关。去杠杆要坚持着眼长远、深化改革,强化根源治理。
在金融领域,要丰富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在财税领域,明确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在国企领域,要深化国企改革优化资本结构……从根源上去杠杆、防风险,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去杠杆从本质上来说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金融生态,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董希淼表示。
守住底线,才有底气。只要我们直面挑战,主动作为,就一定能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经济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来自新华网

7. 杠杆率趋稳是否意味着去杠杆已经完成?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随着去杠杆稳步推进,金融风险防控成效初显,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为稳固,但目前企业负债率仍然偏高,居民部门加杠杆速度过快,政府部门隐性债务大量存在。因此不能过度解读为去杠杆已经完成,未来一段时间,金融严监管、去杠杆的政策大方向不会变化。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去年以来,在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基调下,对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的约束同步加强,宏观杠杆率增速明显放缓,增加了经济的韧性,但也带来一定程度的短期阵痛。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意味着政策执行节奏会适度放缓,以纾解内、外宏观压力,但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金融风险发散的出发点不会发生根本变化,“稳杠杆+严监管”仍会延续。

董希淼说,未来必须坚定不移去杠杆,将债务水平和杠杆率逐步降下来。要坚决出清“僵尸企业”,减少无效资金占用。继续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机构及活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目前来看,相比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等成效,在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处置“僵尸企业”方面还需继续努力。

杠杆率趋稳是否意味着去杠杆已经完成?

8. 经济杠杆能够起到调节作用的根本原因

  通俗地说,即钱,利益。
  经济杠杆(economic lever)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经济组织利用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物质原则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使经济中的个人和企业向着政策制定者希望的方向采取行动。经济杠杆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奖金、汇率等等。
  以税收为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经济人的本质特征,税收恰恰是利用这一点来建立正面激励,让经济人自己积极主动地去配合税收的要求和愿望。具体是这样的:政府一般会通过建立或者撤销某个或者几个税种,增加或者降低税率、税收返还或者税收优惠等一系列税收组合中的一种,并根据要达到的目的,因时因地地对特定税收主体实施某种税收政策,从而引导他们的经济行为,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  比如在高科技行业实行税收优惠和税收返还可以促进高科技的发展,达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转型的目的;对某些地区实行低税率政策,可以吸引投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地区贫富差距;对奢侈品征以高消费税可以达到抑制浪费,引导人们科学消费的目的;税收还可以作为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减税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时,增税可以减少投资和消费,给经济降温;对某些行业征以增值税可以促使他们进行产品外包,进行合理分工,促进专业化;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因为经纪人都是趋利避害,都是追逐利润的,只要采取合理的政策影响其收入,其口袋里的钱,他自然会追逐高利润的行业,放弃低利益的行业,从而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
  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是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