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关于思考的逻辑

2024-05-07 09:28

1. 金字塔原理――关于思考的逻辑

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
  
 
                                          
 通常情况下,确定文章的主题和读者可能提出的疑问,想好序言,提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关键句要点,我们就可以使用疑问回答式的对话方式,在每一个关键句要点之下的层次上展开论述或者说明。
  
  
 
                                          
 当我们对文章结构的思考已深入到关键句层次的下一个层次,这时应该开始写作了。我们可以用罗列的方法将作者的思想排列出来,保证每组中的各个思想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然后明确说明这种逻辑关系的隐含意义。
  
  
 如何才能从原文罗列的信息,找出修改后罗列的结论呢?首先要找出将这些思想联系起来的逻辑框架,并确定其逻辑顺序。然后概括总结出各种思想的隐含意义。
  
 
                                          
 第六章          应用逻辑顺序
  
  
 在归纳性的思想组中,我们需要选择一种逻辑顺序,因此必须掌握选择逻辑顺序的方法,以及判断选择是否正确。大脑的归纳分组分析活动,只有以下三种。
                                          
 一确定前因后果关系。代表一个过程和系统的一种行为,必定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2,将整体分割为部分,或将部分组成整体。首先划出行业结构图,然后确定在各个部分成功的必须要素,以及必须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与行业结构图中的各各部分的关系,互相一一对应,这种逻辑顺序就是结构顺序。
  
 3,将类似事物,按重要性归为一组。按照这个问题具有某种共性的不同程度,可以从重要到次重要,这种顺序就是程度顺序,也称为比较顺序和重要性顺序。
  
 如果任何一种思想是通过以上三种分析框架中的一种的得出,那么该组思想就必须按照上述之一的逻辑顺序组织。
  
 下面进一步介绍,逻辑顺序的知识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检查我们的思路。
  
 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逻辑顺序。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我们只需要按照采取行动的顺序,依次表述达到某一结果,必须采取的行动步骤和行动性的思想。
  
 结构顺序。结构顺序就是当你使用示意图地图图画或者照片,想象某事物时的顺序。
  
 创建逻辑结构。要符合分组的,mece原则。及各个部分之间相互独立,没有重叠,有排他性,所有部分完全穷尽没有遗漏。一旦建立其逻辑结构,就可以按照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依次描述各个部分。
  
 当然,我们也可以对我们的,已有逻辑结构提出修改和建议。写作时必须构思文章的结构,及早的发现错误和遗漏。
  
 程度顺序
  
 也称为重要性顺序,明确指明每组中的项目具有共同性,确保其所有具有该特性的项目列入该组。在每组中根据各个问题具有该特性的程度高低排序,最具有该特性的问题排在第一位,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确认某一组思想的划分,合理又完整。
  
 
                                          
 第七章    概括各组思想
  
  
 位于金字塔结构每一个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对其下面一个层次,思想的提炼概括。确保思想属于同一组,应抽象提炼,概括思想精华。总结句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否则,难以吸引和保持读者的注意力。另外,这种句子还会掩盖思考不完整的事实,使我们错失了一个进行有逻辑性和创造性思考的机会。那么应该怎样正确的概括呢,首先必须检查该属思想的分组基础,保证其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然后需要确定准备得出的概括性思想的语句类型。
  
 思想的表达方式可以是行动性语句,即告诉读者做什么事,也可以是描述性语句,即告诉读者关于某些事情的情况?概括行动性思想时,应说明采取行动后取得的结果。概括描述性思想时,说明这些思想具有的共同点含义。
  
 总结句要说明行动产生的结果,或者是目标。在将各行动联系起来前,先用明确的语句描述各行动,步骤流程,找出明显的因果关系,将每组中的行动步骤控制在五个以下。直接从这些行动步骤流程总结概括行动的结果,目标。
  
 总结句要使用明确的词汇。使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最终结果的必要性,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除非使用的语言达到了这要求,否则根本无法客观的,判断列出的行动步骤是否包括了所有应当包括的步骤。当说明一系列的行动步骤时,我们要有意的区分层次,以便将每一个层次上的行动步骤控制在五个以内,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的,看清某一过程的总体结构,也可以使我们在总结概括结果时考虑采用较少的行动步骤。
  
 直接概括行动的结果。将某一系列行动的所有步骤都理顺后,总结概括结果。总结概括性语句必须说明完成行动步骤后导致的直接结果,且措辞必须明确具体。用明确的语句表述行动,步骤流程等,然后区分不同的抽象层次,再直接从各行动步骤流程等总结概括出行动的结果。这种概括性的句子。既能引导读者按照你的思路去理解,也能使你检查行动步骤是否完整全面。
  
 找出个结论之间的共性。完成归纳跃进,概括出主题思想。找出结构上的共性。确定了概括性思想之后,我们就可以应用逻辑顺序的概念,检查信息系统是否还有什么问题,遗漏。适当的概括性语句的主要价值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文章的枯燥感,增加阅读者的兴趣。完成提炼总结概括得完整思考过程。
  
 
                                          
 通过这一章的论述,我们首先是自己明确了解各组思想之间的关系,然后向读者指明这种关系。作者认真思考和检查每一组思想,那么表达的思想将会非常清晰明确,具体,而且发现一些在此之前没有想到的有意义的思想。

金字塔原理――关于思考的逻辑

2. 金字塔原理-思考的逻辑小结

    金字塔原理的第二条规则规定:所有列入同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具有某种逻辑顺序。这条规则可以保证你列入同一组中的思想确实属于这一组,还可以防止你一楼任何一组信息。所以,在我们平常的写作中,就需要这些逻辑顺序。这些逻辑顺序有三种:
  
             1.确定前因后果关系。  时间(步骤)顺序  
  
             2.将整体分割成部分,或将部分组成整体。  结构(空间)顺序  
  
             3.将类似事物按重要性归为一组。  程度(重要性)顺序  
  
 接下来我小结一下如何应用这三种逻辑顺序以及如何概括各组思想。
  
     在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思想组中,你要按照采取行动的顺序(第一步、第二步。。。)依次表述达到某一结果必须采取的行动。该组中的思想可以是实际的行动步骤或行动性的思想,也可以是大脑隐含的思维过程得出的结论。两种情况下都有可能出现逻辑不清的情况。前一种是由于人们难以区分原因及结果,后一种是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其思维过程中已包含了某种逻辑过程。
  
      根据结果寻找原因 
  
      避免出现因果关系错误的方法就是假设自己采取了文中提到的每一项行动,并想象一下自己采取每项行动后产生的结果,就可以判断你必须采取的某项行动,是为了在时间上先于另一项行动,还是为了实现另一项行动。
  
      揭示隐含的逻辑思路 
  
     你得到的结论可能是基于某个隐含的逻辑过程。很多时候,人们列举的结论并没有明确说明其真实思想。
  
     结构顺序即当你使用示意图、地图、图画或照片想象某事物时的顺序。
  
  创建逻辑结构的原则 :
  
              1。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 
  
              2.所有部分完全穷尽。 
  
  描述逻辑结构的顺序: 
  
             自上而下、自左向右。 
  
   重要性顺序:  
  
          明确指出魅族中的项目(思想、观点、问题等)列入该组。确保所有具有该特性的项目列入该组。在每组中,根据各个问题的重要性排序,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即先满足完全穷尽的原则,后按重要性排序。) 
  
 总结句应遵从的原则:
  
  1.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概括行动性思想时,应说明采取行动后取得的结果。 
  
      概括描述性思想时,应说明这些思想具有的共同点的含义(共同点的意义) 
  
  2.要说明行动产生的结果/目标 
  
       将各行动(步骤、流程等)联系起来之前,先用明确的语句描述各行动。 
  
       找出明显的因果关系组合,尽量将每一步中的行动、步骤控制在5个以下。 
  
       直接从这些行动、步骤、流程,总结、概括行动的结果、目标。 
  
  3.要使用明确的词汇/语句 
  
         理清自己思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想象自己确实采取了这些行动,然后根据完成这些行动将产生的明确结果,修改个行动步骤的措辞,使之更加明确、具体。 
  
  4.区分行动步骤的层次 
  
  5.直接概括行动的结果 
  
       该组行动、步骤之间完全穷尽。 
  
       总结概括的语句必须说明各行动步骤直接导致的结果,且措辞必须明确。具体。 
  
       先用明确的语句表述各流程、行动,然后区分不同的抽象层次。再直接从各行动、步骤、流程中总结概括出行动的结果。 
  
  6.找出各结论之间的共性 
  
  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找出将这些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结构上的共性。(问题分类) 
  
      寻找这些思想间更密切的联系。(找出共同点) 
  
      完成跃进归纳,概括出主题思想。(明确说明普遍意义)

3. 共读《金字塔原理》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

 如何才能从原文罗列的信息,整理出修改后罗列的结论呢?   本篇将讨论有关的实用技巧。   首先,要找出将这些思想联系起来的逻辑框架,并确定其逻辑顺序。   然后概括总结出各组思想的隐含意义——即所谓的归纳跃进 inductive leap。
   这一过程称为冷静思考Hard-Headed Thinking。学习和应用这一步骤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你确实想了解自己的思维,就必须掌握冷静思考的技巧。
   在上一篇中已经提到过
   描述的两种方式:演绎和归纳。   在追寻其逻辑性时,演绎显然是很容易追寻的,如果一个人用演绎的方式和你描述一件事情,那么你肯定很容易了解他的思路。   而如果对方使用归纳的方式,思路就需要你再进一步加工了。
   我们很多时候不论在表达还是理解上都会产生混乱的感觉。上一篇讲的是表达,这一篇其实是讲理解。当一个人在讲一个观点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本篇的方法去寻找他的思路。
    我觉得这种方法也适用于阅读。    不论是你读小说,还是读专业的书籍,这个方法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并将其消化组成为自己的知识。   其实很多人通过思维导图去做读书笔记,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我看来,做思维导图的读书笔记最初级的程度就是将多于5个章节罗列为第一层级,而没有自己思考进行归类。你做的这个是书的思维,而不是自己对于这本书的思维。
   言归正传,那么有哪几种逻辑关系呢?
   当描述How,即如何进行一项工作的时候,就可能会使用到时间顺序。而如果罗列的步骤太多,会让人觉得眼花缭乱,找不到重点。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归类分组,也就是进行抽象。
                                           在实际工作的应用中,我觉得可以这样实施:   首先,列出所有的点(这里可能是步骤),然后找出关联关系非常紧密的点(比如做这几步是为了实施后面一步),对这些关系非常紧密的点进行抽象。
   比如在进行竞争对手分析的时候,可能有这样几个步骤(我随意列的,不要拿这个当模板):   1 找出哪些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2 对竞争对手进行级别分析(主要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等)   3 收集竞争对手的公司资料   4 收集竞争对手的产品资料   5 对竞争对手产品的功能进行分析   6 对竞争对手产品的发展路线进行分析   7 对竞争对手产品的销售及盈利模式进行分析   8 对比我们自己的产品进行SWOT分析   9 我们的应对策略   我在列这些步骤的时候考虑的主要是一种工作流程和步骤。但是你会看到这个步骤非常的多,而且看着觉得有点头晕。其实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总结就会发现思路就是:   1 竞争对手分析   2 竞争产品分析   3 我们应该采取的行动(应对策略)
                                           我们都看过组织结构图Organization Chart,应该会比较好理解这里的结构顺序。
                                           另外一个例子是,你随意看一下你周围的东西。比如笔记本电脑,组成部分有:显示屏、主机、键盘、鼠标、电源。而主机又包括:主板、电池等等。
                                           这种顺序我们用的也比较多,特别是在陈述我们产品的卖点,为什么你要买我们的产品的时候。
                                           书中介绍的思路我觉得和第一种顺序的思路是一致的,就是抽象归到一组。只是这里可能会有一些套路。
   比如我们讲述的这个对象是项目管理,那么就可以围绕着项目管理的三个要素来讲:时间、成本、资源。看用户重视哪个了,如果用户很注重成本控制,那么你就需要把成本放在第一个讲。   而这里面可能真的会涉及到真实业务的内容了,因为如果你按照业务熟悉的角度进行方案的卖点描述,一方面客户会觉得你很专业,另外一方面也会避免遗漏和被质疑。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将上述三种顺序组合或单独使用,但是不论是如何使用,万变不离其宗。
                                           金字塔每一个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对其下面一个层次思想的提炼、概括。
   就好像我们小时候语文课上总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我们需要对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做自底向上的概括。   我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就觉得,作者是不是思维混乱了,刚才上一章不是才说到怎么分解吗?这边怎么又成概括了?   我看了两三遍后,说一下我的理解。供大家参考。   你在写一份文件或者做一个观点的表述时,其实是需要将手中的素材自上而下的表达和组织的,而你需要进行自下而上的“检查”,检查你的这些关联点是否能得到你之前的上一层。如果不能则优化上一层。接着再自上而下的进行分解……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有人会说,谁说话这么累啊。   是,不会。但是我相信思维逻辑和表达逻辑这东西是可以得到锻炼的,这本书就分析了这种逻辑的原理。虽然复杂,但是你在工作中有意识的应用,渐渐的将会融入到你的骨血之中,你会发现你成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逐步慢慢提高的。所以,别着急,我们先知道它,了解它,才能更好的应用它,最终拥有它。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作者介绍的概括各组思想的做法。
                                           我们听有些领导说:“我就说两点。”   其实这就是缺乏思想的句子。   大家听完后发现完全不知道他说的是哪两点,针对什么问题的,干嘛要说这两点。   所以我们需要在表述中将我们所谓的两三点概括出中心思想并在开头就表达出来。   在上一篇中,《金字塔原理》就说了,提倡的是结论先行的结构,在这里也是同样的含义。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对行动性思想的概括比较常见于专题讨论的记录和表达。   这里我想提到的例子是“会议纪要”。   有人说,会议纪要不就是把会上所有人说的内容记录下来形成文档嘛?   对,也不对。   我近些年来越来越觉得,会议纪要写的好的人是潜在的牛人。   在开会的时候,大家的思维很可能是发散的。虽然有议题,但是针对每个议题的讨论肯定是发散的。最糟糕的是最终还没有结论。   而我们产品需求人员是不是的还会组织或者参加头脑风暴,需求访谈、调研。   这些内容在做“纪要”的时候,概括也就变得特别重要了。   有一次我和客户开会,我写了一份会议纪要发公司内部的。过了两天无意中在客户OA里看到那天参会的一个用户写的会议纪要。真的是让我自惭形秽啊!同样一个会议,我写的就是一个流水账,只是对讨论主题进行了划分,其中的内容完全没有什么组织,就是流水账。而用户写的调理非常清晰,每一点都写的很简洁,一眼扫过去就明白是什么意思。   之前公司的一个牛人和我说过一句话,至今记忆深刻:写会议纪要,其实也可以适度的引导客户,同一句话,写下来表达不一样,效果不一样。
   这个方法我觉得更适用于做市场、业务的背景与问题分析描述上。   现实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是因为我们要推自己的产品,所以我们主要针对我们能解决的问题来进行描述。但是在描述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各点的关联性,还需要概括提炼一下。概括后再验证下这点是否能在我们的产品中解决。反反复复的分解、提炼、分解、提炼。
                                           写在最后:   其实这本书比较难以理解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书中的例子可能距离我们读者有点远。所以我这里就杜撰了几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用的。

共读《金字塔原理》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

4. 金字塔原理—第一篇表达的逻辑

对受众来说,最容易理解的顺序是: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了解次要的、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
  
  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 
  
 大脑自动将信息归纳到金字塔结构的各组中,以便于理解和记忆
  
 预先归纳到记住你他结构中的沟通内容,都更容易被人理解和记忆
  
 你应有意地将沟通内容组织成金字塔结构,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说话、培训、演讲、报告、述职和写文章、总结、申请、方案、计划等。
  
 大脑会将其认为具有“共性”的任何事物组织在一起,“共性”指的是具有某种相似的共同点或所处的位置相近。
  
 当听别人讲话或看文章时,会发生类似的组织思想的现象。你会将同时出现的或位置相邻的几个思想相联系,努力用某种逻辑模式组织它们,这种逻辑模式必定是金字塔结构。
  
 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当发现需要处理项目超过4个或5个时,就会开始讲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记忆。
  
 仅以逻辑方法将思想或概念分组是不够的,还必须找出其逻辑关系,将思维的抽象程度提高一层,处于较高层次上的思想总是能够提示下面一个层次的思想。
  
 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先提出总的概念,再列出具体项目,既要自上而下地表达思想。
  
 如果不预先告诉受众思想在逻辑上存在某种关系,而只是一句一句的表达你的思想,读者就会自动从中寻找共同点,将你所表达的思想归类组合,由于受众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千差万别,很难对你表达的思想组做出与你完全一样的解读。
  
 
  
                                          
 思维从最底部的层次开始,将句子按照某种逻辑顺序组成段落,然后将段落组成章节,最后将章节组成完整的文章,二代表整篇文章的则是金字塔最顶端的一个思想
  
 假设将6个句子组织成一个段落,这6个句子之间具有某种逻辑关系,二这种逻辑关系总是要求所有6个句子共同解释或支持由其组成的段落所表达的单一思想。
  
 得出概括性思想的句子后,可以将概括性句子的段落看做只包含一个思想,而不是6个思想。通过这种方法将3个段落组织成一个章节。这3个段落共同解释或支持由其组成的章节所表述的单一思想。
  
 每一篇文章的结构必定只支持一个思想,既概括了所有各组思想的单一思想,这以思想就是你希望表达的思想,而所有在其之下的思想则越往下越具体、越详细,并且都对你希望表达的主题思想起着解释和支撑的作用。
  
  文章中的思想必须符合以下规则: 
  
 1、纵向:文章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
  
 2、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3、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组织思想基本上只可能有4种逻辑顺序: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结构(空间)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程度(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等等
  
 
  
  
 不要幻想一坐下来就开始讲思想组织成金字塔,首先必须梳理想要表达的思想。
  
  金字塔中的子结构,能够加快你梳理思想的过程: 
  
 主题与子主题之间的纵向关系
  
 各子主题之间的横向关系
  
 序言的叙述方式
  
 思想定义:向受众发出新信息并引发受众疑问的语句
  
 为了向受众传递新信息而作的表述,必然会使对方就其逻辑性产生疑问,例如,“为什么会这样”。作为文章的作者,必须在该表达的下一个层次上横向地回答读者的疑问。但是你的回答仍然是像读者传递他不知道的新信息,这又使读者产生新的疑问,不断的按照“引起读者疑问并回答疑问”的方式继续写作,知道你认为读者不会再对你的新表述提出任何疑问为止。
  
 
  
                                          
 
  
                                          
 下一层次的表述必须具有明确的归纳或演绎关系,两者只能存在一种,同时归纳和演绎是仅有的两种可能的逻辑关系。
  
 演绎性思想组合是由几个承前启后的论述组成。一个思想是对当今世界上的某种现象的表述;第二个思想是对该句子的主语或谓语所作的表述;第三个思想说明以上两种表述同时在世界上存在时所具有的隐含意义。
  
 例如:所有的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一个人,因此苏格拉底也会死
  
 归纳性思想组合中的思想相互关联,可以用同一个名次表示组中所有思想,如支持的原因、反对的原因、步骤、问题。
  
 例如:法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德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俄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推论:波兰将受到坦克入侵。
  
 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序言(前言、引言)确定初始问题
  
 序言的开头应向读者说明“背景”的时间和地点。在这一背景中应当发生了某件事,可称为“冲突”,使读者提出你的文章将要"回答"的疑问。这是典型的讲故事的呈现——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只知道大致要写什么,但并不清楚你具体想表达什么,以及如何表达。及时你知道你最终呈现的思想必定会组成一个金字塔结构,仍会有不确定感。
  
 
  
                                          
  1、画出主题方框 
  
 在金字塔顶部方框填入要讨论的主题
  
  2、设想主要疑问 
  
 确定文章的读者,希望文章回答读者脑中关于该主题的疑问
  
  3、写出对该疑问的回答 
  
 如果不清楚答案,注明有能力回答该疑问
  
  4、说明背景 
  
 把要讨论的主题与“背景”相结合,作出关于该主题的第一个不会引起争议的表述
  
  5、指出“冲突” 
  
 考虑“背景”中发生了哪些使读者产生疑问的“冲突”,以致引发读者的“疑问”
  
  6、检查“主要疑问”和“答案” 
  
 对“背景”中“冲突”的介绍,应当直接导致读者提出主要疑问,否则应该重新介绍“背景”中的“冲突”
  
  自上而下构建金字塔的步骤: 
  
 1、提出主题思想
  
 2、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
  
 3、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4、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5、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自下而上思考:
  
 1、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2、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得出结论
  
 
  
                                          
  步骤1:列出所有要点 
  
 
  
                                          
  步骤2:找出逻辑关系(因果关系) 
  
 
  
                                                                                  
 
  
  
  步骤3:得出结论 
  
 思路:
  
 1、主题                =排版成本
  
 2、疑问(1)            =排版成本是否过高?
  
 3、答案(1)            =是的
  
 4、背景                =排版成本是总成本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5、冲突                =不知道排版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是否过高,但竞争优势较低的事实说明可能如此
  
     疑问(2)            =排版成本可以被降低吗?
  
     答案(2)            =可以
  
 6、新的疑问        =如何实现?
  
 7、关键句要点    =省略排版过程中不必要的步骤,并且将员工工资提高到具有竞争力的水平
  
 
  
                                          
  1、一定先搭结构,先尝试自上而下法 
  
 一旦你的思想变成了文字,你就可能会觉的写得不错,而根本不管你的思路实际上是不连贯的。
  
  2、序言先写背景,将背景作为序言的起点 
  
 序言的主题——背景、冲突、疑问和回答,一定要从“背景”开始构思,按照这个顺序更容易找到“冲突”和“疑问”
  
  3、先多花时间思考序言,不要省略 
  
 先整理出序言的信息,避免开始论证时还在想背景或冲突,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金字塔结构中较低层次的思想上
  
  4、将历史背景放在序言中 
  
 不应该在正文部分才告诉读者过去发生的事情,正文部分应当只包含思想,思想只能以逻辑方式互相联系。
  
  5、序言仅涉及读者不会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的内容 
  
 序言目的是告诉读者一些已经知道的信息,当你不确定时候,所表达的信息应该能够很容易由客观的第三方进行检验和证实
  
 注意不要在序言中涉及任何读者不知道的信息,会导致读者提出非你所愿的“疑问”
  
  6、在关键句层次上,更宜选择归纳推理法而非演绎论证法 
  
 人们倾向按照思维发展的顺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思维发展的顺序通常都是演绎的顺序。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将以演绎法发展的思想用归纳法的形式表达出来
  
 演绎推论支持对方购买库房,论证结构过于复杂
  
 
  
                                          
 归纳法支持对方购买库房
  
 
  
                                          
 序言必须先介绍读者熟悉的某些“背景”,说明发生的“冲突”,并由此引发读者的“疑问”,然后针对该“疑问”给出“答案”
  
 序言总是像读者说明其已知的信息,其意义:序言说明某种“背景”,这种“背景”中发生了某种“冲突”,从而引发了某种“疑问”,而整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回答改“疑问”。
  
 
  
                                          
 序言要用讲故事形式,是为了让读者抛开复杂的思想,专注于你的话题。激发读者兴趣,吸引注意力:新奇、悬念、与读者本人相关。
  
 开始引入“背景”时,应先谈与文章主题有关,且读者肯定会同意的内容,应当是读者已经认可或者将会认可的内容。所有引出“背景”的句子都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即能够将你“锁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为讲故事做好准备。例如:
  
  能源投资公司正在考虑将采矿厂的铁矿石出口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可行性(备忘录) 
  
  任何大型医疗服务体系都受到资源日益匮乏的困扰,民营医疗服务体系也不例外(报告) 
  
 读者对以上的反应通常是,“是的,我认为是这样,那又怎么样”,“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
  
 “冲突”类似于讲故事时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能够促使读者提出"疑问"。“疑问”有很多种形式,但通常相当于询问“接下来怎么样”
  
 
  
                                          
 人们在实际应用“背景—冲突—疑问”(S-C-Q)框架性结构时,可能会有多种风格。表4-2为表4-1的每种形式列举了具体的例子。
  
 
  
                                                                                  
 序言必须采取"背景—冲突—疑问—解决方案"的结构,但是顺序可以有所变化,创造不同的文章风格。例如:
  
  基本结构 
  
 背景(S)    =    业务多元化研究服务在过去5年终增长了40%
  
 冲突(C)    =    无法证明我们的工作对客户有明显益处
  
 疑问(Q)    =    如何确保多元化研究确实对客户有明显益处?
  
 回答(A)    =    实施“公司发展项目”,以研究该问题
  
  标准示:背景—冲突—回答 
  
  开门见山式:答案—背景—冲突 
  
  突出忧虑式:冲突—背景—答案 
  
  突出信心式:疑问—背景—冲突—答案 
  
 列出关键句要点可以让读者在30秒内就能了解你的全部思路,随后内容只是解释或支持这些要点。
  
 
  
                                          
 如果文章篇幅较短,就不用先列出要点,然后小标题重复,可以直接将关键句要点做为段落的主题句,并在这些主题句下划一条下划线或加粗,使读者在阅读时容易注意到。
  
 不要仅仅将名词作为关键句要点的要点,关键句要点应当是完整的思想,完整的句子
  
 一般情况需要需要2-3段,说明“背景”和“冲突”的文字可以长达3-4段,但不能再长了。序言必须能够提醒读者其持有的疑问。
  
 例:
  
 关键句每一个要点,都应该按照全文的序言相似的背景—冲突—疑问结构逐个引出。读者对任何一个关键句要点提出疑问时,都应当告诉读者一个简单的“故事”
  
 
  
                                          
  文章的序言具有以下结构: 
  
 背景(S)    =    人们相信使用X工具将获得Y
  
 冲突(C)    =    确实在使用X,但是只有其他人获得Y
  
 疑问(Q)    =    为什么其他人获得Y?
  
 回答(A)    =    使用A+B+Y
  
  引出新疑问“使用这些工具如何获得Y”,继而引出关键句要点: 
  
 使用标杆对比,以判断其产品或服务的相对相率/效能
  
 应用局域业务的管理工具,以判断提供各种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
  
 对可能对业务造成影响的流程,着重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用一个能够更清楚概括本质的标题,通过回顾读者已知的关于该注意的只是,以及该要点将要回答的疑问 
  
 对流程的效率进行标杆对比
  
 背景(S)    =    假设你已经使用全面质量管理,并将处理贷款申请的时间从两天缩短到2小时
  
 冲突(C)    =    可以假定如此高的提高效率足以获得竞争优势
  
 疑问(Q)    =    是否足以获得竞争优势?
  
 回答(A)    =    只有与竞争者对比后才能知道
  
 
  
  
 确定实际成本
  
 背景(S)    =    假设你的企业现在已经通过标杆对比,成为最优秀的企业,所以其他企业都必须与你的企业进行对比
  
 冲突(C)    =    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但前提是提供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实际回报,超过生产/供应该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
  
 疑问(Q)    =    如何确定你是最优秀的,所获得的回报大于成本呢?
  
 回答(A)    =    根据行为而非功能进行成本分析(基于行为的管理)
  
 
  
  
 调整全面质量管理办法
  
 背景(S)    =    已经通过了标杆对比,应用了基于行为的管理方法,并且知道你企业的哪些流程与竞争者相比还处于劣势,知道哪些产品或服务成本过高、哪些有很高的利润。
  
 冲突(C)    =    应该开始改进这些流程
  
 疑问(Q)    =    这是我们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时候吗?
  
 回答(A)    =    是的,但此时进行的全面质量管理主要针对那些对业务有重要影响的流程
  
  写出好的序言,必须遵循以原则 
  
 1、序言的目的是“提示”读者而不是“告诉”读者某些信息
  
 2、序言必须包含讲故事的3个要素,即“背景”、“冲突”和“答案”
  
 3、序言的长度取决于读者和主题的需要
  
 商务文章最常见的4种模式:
  
 1、发出指示式(针对“我们应该做什么”或“我们应该如何做”等问句)
  
 2、请求支持式(针对“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做”等问句)
  
 3、解释做法式(针对“我们应该如何做”等问句)
  
 4、比较选择式(针对“我们应该做什么”等问句)
  
  发出指示式 
  
 背景(S)    =    我们打算做X
  
 冲突(C)    =    需要你们做Y
  
 疑问(Q)    =    我们如何做Y?
  
 
  
                                          
  请求支持式 
  
 背景(S)    =    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
  
 冲突(C)    =    我们的解决方案需要__美元经费
  
 疑问(Q)    =    我应该批准吗?
  
 回答(A)    =    您应当批准此申请,因为:
  
 
  
                                          
  解释做法式 
  
 背景(S)    =    必须做X
  
 冲突(C)    =    还未做好做X的准备
  
 疑问(Q)    =    如何做准备?
  
 在开始写作之前,在纸上列出两个流程进行对比非常重要,可以防止考虑不周全
  
 
  
                                          
  比较选择式 
  
 背景(S)    =    我们希望做X
  
 冲突(C)    =    我们有各种不同的做X的方案
  
 疑问(Q)    =    哪一种方案最合理?
  
 
  
                                          
 
  
                                                                                  
 文章不是围绕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写作的,而是围绕“替代目标”写作的
  
 背景(S)    =    你遇到一个问题(用1-2句话描述该问题)
  
 冲突(C)    =    你已经决定请第三方帮助解决此问题
  
 疑问(Q)    =    你是我们应该聘请来解决该问题的第三方吗?
  
 接下来的关键句结构通常由4部分组成:
  
 1、我们理解该问题
  
 2、我们有解决该问题的合理方法
  
 3、我们在应用此方法上有丰富的经验
  
 4、我们的项目安排非常合理
  
 实际写序言时,会倾向于将“冲突”和“疑问”不直接写出来,例如:
  
  我们很高兴和您见面,并讨论了因公司内部持有不同意见而难以确定如何处理汽车后续市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我们的建议,希望有助于您从多种方案中挑选出合适方案,并制定能够使您在短期内取得较大市场份额的战略 
  
 项目小结是顾问在某个项目的每个阶段结束时与客户或者自己上级交流的正式文件,一般在此基础上行程最终报告。除了第一份项目进度小结,其他项目进度小结都具有相同结构。
  
 第一份项目进度小结:
  
 背景(S)    =    我们一直在处理X问题
  
 冲突(C)    =    我们告诉过你,分析的第一步是确定Y是否成立。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这一步。
  
 疑问(Q)    =    你们发现了什么?
  
 第二份项目进度小结:
  
 背景(S)    =    我们在上一份项目进度小结中已经告诉过你,你们的生产能力存在问题。
  
 冲突(C)    =    你说你们认为这不会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因为你们认为你们所面临的竞争会很快结束。你要求我们调查情况是否确实如此,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调查。
  
 疑问(Q)    =    你们发现了什么?
  
 回答(A)    =    我们发现你们仍然存在生产能力问题,而且情况比以前更严重
  
 演绎是一种线性的推理方式,最终是为了得出一个由逻辑词“因此”引出的结论。归纳推理是将一组具有共同点的事实、思想或观点归类分组,并概括其共同性。
  
 
  
                                          
 由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的论述形式
  
  演绎推理过程需要完成3个步骤 
  
 阐述世界上已存在的某种情况
  
 阐述世界上同时存在的相关情况。如果第二个表述是针对第一个表述的主语或谓语的,则说明这两个表述相关。
  
 说明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隐含的意义
  
  或 
  
 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现象
  
 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
  
 解决问题的方案
  
 
  
                                          
 演绎推理过程繁琐,主要是因为演绎推理必须从简单明了的思想推导出复杂的思想
  
 
  
                                          
 假设你想告诉某人必须以某种方式进行改革,你的论述的基本推理过程:
  
 
  
                                          
 这种方法是读者在了解采取的措施前,必须重复作者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是用归纳法表达同样的思想,就很简单:
  
 
  
                                          
 在完成解决问题的思维后,可以将思想分类列入一个“工作表中”,将收集的“调研结果”、由调查结果得出的“结论”,以及根据结论提出“建议”分类列出,看的更清楚。
  
 
  
                                          
 当读者更关心“如何做”,这种情况下,我们将得到一个使用归纳法的标准的金字塔结构
  
 某人:告诉我如何降低成本
  
 你:降低成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某人:如何做到?
  
 你:只需做到A,B和C即可。
  
 
  
                                          
 读者不理解,而更关心“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用演绎法表达。如果不首先给予解释,读者就无法理解需要采取的行动
  
 某人:告诉我如何降低成本
  
 你:别想着降低成本了,还是考虑考虑把公司卖了吧。
  
 某人:为什么?怎么卖?你肯定要这样做吗?天哪!
  
 
  
                                          
 将演绎推理放在金字塔结构中较低的层次上,尽可能减少在演绎推理中插入其他干扰信息,在某个段落中使用演绎法是合适的。但是在较高层次上,归纳法总是比演绎法更容易理解。
  
 连接演绎推理时,需要记住:
  
 1、演绎推理的过程不要超过4个步骤
  
 2、推导出的结论不要超过两个
  
 
  
                                          
 在使用归纳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时,我们需要具备以下两项主要技能:
  
 正确定义该组思想
  
 准确识别并剔除该组思想中与其他思想不相称的思想
  
 进行归纳推理时,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能够表示改组所有思想的名词。这个词必须是一个单一名词,因为:
  
 1、所有表示一类事物的词都是名词
  
 2、该组思想中必定有两个以上(含两个)该类思想
  
 
  
                                          
 当进行演绎推理时,推理过程中的第二个思想必须是对第一个思想的主语或谓语的评述。如果不具有这一特点,就不是演绎推理而是归纳推理,你就应当能够用一个单一的名词概括这两个思想,以检验你归的类、分的组是否恰当。
  
 不论你将几个句子组织在一起,是为了进行归纳推理还是为了进行演绎推理,你的思维都会主动预期某个归纳式结论或演绎式结论的出现。在呈现归纳或演绎过程之前,先告诉读者你的主题思想,以使读者能够容易跟上你的思路。

5. 金字塔原理 表达的逻辑

在第一章中已经介绍了写作时应该将语句安装包含的思想按照逻辑关系组织成金字塔结构,并提出了构建金字塔结构的原则
  
 - 上一层思想应当是下一层思想的抽象
  
 - 属于同一层思想下的思想应当属于同一个逻辑范畴
  
 - 同一组思想应当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
  
 在这一章将详细介绍金字塔内部结构
  
 - 纵向关系
  
 纵向关系是主题与子主题间的关系,实质是位于不同逻辑层次的不同主题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就像是一问一答,逐层回应读者的疑问,直到将某个思想完全讲述清楚。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应当在合适的位置引起读者的疑问,并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回答。我们在写文章理清思路时就要从视觉上使纵向的疑问/问答式对话清晰化,在每一个层次提出一个问题并且在下一层次回答问题。
  
 - 横向关系
  
 当我们组织同一层次的思想时,不仅要回答上一个层次提出的问题,还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如
  
 1.演绎性推理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形式
  
 著名的例子是苏格拉底论断
  
 2.归纳性推理
  
 归纳性思想中的每个思想互相关联,一个用一个名词或思想去概括同属一组的思想
  
 -序言的书写
  
 我们可以按照上面的两种关系去构建我们的金字塔了,但是如何确定金字塔的顶层,即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为了保持读者的兴趣,可以采用“背景+冲突+疑问+回答”的方式
  
 进行文章的构思时,牢记纵向结构,横向结构和了解读者最初的疑问
  
 
  
  
 序言相当于是文章的“开场白”,作者在序言中告诉读者有关的背景,提出冲突,引起读者主要疑问,并由此构建“一问一答”式文章结构。
  
 序言应写成讲故事的结构,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让读者更快地集中精力于文章的内容,同时使读者的思维限制在某个框架之中,不会对后续内容提出反驳。
  
 1.背景
  
 背景中的内容应该紧扣主题,同时必须是读者不需过多思考就能接受的内容,在背景部分不应该提出自己的思想。
  
 2.冲突
  
 冲突用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引发读者疑问
  
 序言中一般有背景、冲突、疑问、回答四个部分,各个部分的前后顺序不定。
  
 关键句要点又称一级结论,主要是回答受众关于主题思想提出的新的疑问并展现出文章结构(我回答了选择某样东西,这时读者会问为什么选择这个,我就列出几个原因并展开叙述,这些原因就是关键句要点)。
  
 关键句要点不应当是简单的名词,而应当是完整的思想。
  
 每个关键句要点的引言都应该写成类似于序言的形式,即“背景”+“冲突”+“疑问”,只是更为简单。与序言提醒读者主题不同的是,关键句要点的引言用于告诉读者该要点与前面要点的关系,常常在“背景”中提及之前的内容
  
 1.发出指示式
  
 2.请求支持式
  
 3.解释做法式
  
 要进行新旧对比,这样就不会遗漏每个重要因素,同时也会清楚采取新方法的原因
  
 4.比较选择式
  
 结构有三种,一种是列出某个方案在全部标准上如何优于其他方案,一种是列出某个方案更好的主要原因以及其他方案不好的原因,还有一种用在不同的方案可以达到不同的目的的情况。
  
 
  
  
 在前面提过金字塔结构中存在着三种结构关系:向上,向下和横向关系。
  
 上一层的思想是下一层思想的概括,下一层思想是上一层思想的解释和支持,横向关系包括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
  
 当我们往一篇文章中添加一个思想时,一定要保证这个思想有助于构建金字塔结构,就是一定要与文章中的其它思想具有上面三种思想关系中的一个。
  
 采用演绎推理组织起来的思想间存在推导关系,它们的上一层思想常常是归纳推理的结论。
  
 此处的推导关系指的是一种三段论式关系,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具体来说就是:
  
 1.世界上存在某种现象
  
 2.世界上存在另一种与前一种有关的现象
  
 3.两种现象同时存在会产生的结果
  
 或者说大前提提出了某种现象,小前提对大前提中的主语或者谓语做了进一步说明,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1.问题 -> 原因 -> 措施
  
 2.措施1 -> 问题1 -> 原因1
  
    措施2 -> 问题2 -> 原因2
  
 前者是完全的演绎推理,后者是在高层次思想中使用归纳推理,低层次中使用演绎推理
  
 这两种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如果演绎推理的内容很少,可以使用,否则先使用归纳推理,因为更容易理解
  
 准确定义每一个思想,发现一组思想间的共性,剔除不相关的思想,用一个名词去概括这组思想

金字塔原理 表达的逻辑

6. 金字塔原理之解决问题的逻辑

上篇提到了什么是金字塔结构和如何构建金字塔结构以及怎样用金字塔结构去思考。而思考往往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如何用金字塔结构解决问题呢?
                                          
  1、界定问题 
  
 问题即是 在某个背景下,现状与目标值之间的落差 ,这里提到四个要素,背景、现状,目标,差值,因此在描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清楚。
  
 例如:我经常会无语问苍天“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变有钱?”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描述不清晰的问题。有钱指的是有多少钱?而现在已经有多少,还差多少?我有哪些赚钱技能?如果改成,我现在有20万,月薪三千,我什么时候才能赚到100万?这就是一个清晰的问题了。
  
  复习:界定问题——目标、现状、差距、目标背后的目的、造成现状的原因、导致差距的原因 
  
  2、结构化分析问题——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 
  
 假设——验证——结论——措施。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查找问题根源。
  
  利用框架思维(如营销4p理论、SWOT分析、PDCA模型、PEST分析等等)查找有因果关系的行为、要素。 
  
  总之原则就是分类归总、不重不漏。如分析利润问题,可根据收入、成本进行分析。 
                                                                                    
  3、解决问题 
  
 诊断出了问题发生的原因,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答案
  
 (1)高效执行
  
 分清事情轻重缓急,按照【紧急】【重要】程度排序,做计划(计划需保持一定的弹性)
  
 如若团队合作,一定保持充分沟通。
  
 (2)检查调整
  
 及时跟进及时抛出异常,动态纠偏

7. 讲逻辑—金字塔原理

我在蚂蚁私塾拆书训练营学习如何拆书,这是我拆的第一本书。
  
 【书籍】
  
  
   《金字塔原理》
  
   【全书结构框架】
  
 1、金字塔原理的优势和基本结构
  
 2、构建一个金字塔的方法
  
 3、构建逻辑和应用逻辑的顺序
  
 4、结构化分析问题
  
 5、呈现金字塔
  
   【第一章主题】
  
   金字塔原理的优势和基本结构
  
   【第一章内容】
  
 好好说话的开场一直是:脑子想得通,说话才能说通,说话说得通,做事才能做通。
  
   
  
 通过这句话我们知道了三件事:想清楚,说明白,知道说什么,《全字塔原理》就是这样一本介绍了清晰的展现思路的方法,能够让我们重点突出,逻辑清晰的有用书籍。
  
   
  
 我们希望在与人沟通或者写文章的时候,能够说在点子上,逻辑清晰,快速产生共鸣,达成共识。
  
   
  
 首先,我们需要想清楚三件事:
  
   1、谁是我们的受众(听众、读者)
  
   2、他们想听什么。
  
   3、他们要怎么听,喜欢怎样的方式
  
   
  
 可以这样解释金字塔原理,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 而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如此,金字塔原理的结构也就出来了:
  
  1、结论先行:每篇文章,每次讲话只有一个中心思想。
  
 2、以下统上:每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
  
 3、归类分组: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归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4、逻辑递进,每一组中的思想必究须按照逻辑顺序排列。
  
 总结成一句话: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金字塔原理在运用时要做到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纵向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要去关注、挖掘受众意图、需求点、利益点、关注点和兴趣点,想清说什么,怎么说,掌握表达的标准结构。
  
 说了这么多,如何消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呢?先想一想,我们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有没有过在说了大段的话语的时候,听的人并没有理解我们的意思是什么,或者在写文章的时候,明明自己觉得条理清晰,可是看的人却觉得不甚理解。
  
 如果你的文章被读者认为是条理不清,很可能是因为你表达思想的顺序与读者的理解力发生了矛盾。
  
 读者最容易理解的顺序是: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了解次要的、具体的、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也就是先搭建起一幢房屋,再往里面添家具,同时可以描绘家具的颜色,气味,形态,位置。
  
 这是因为抽象的思想大多约定俗成而具体思想需要更深入的描写和思考,主要思想是从次要思想概括总结得出的。
  
 这样再写一遍,首先表达主要思想,使读者对作者的观点产生某种疑问,而下一层次上的思想将回答这些疑问。通过不断进行疑问/回答式的对话,读者更容易了解文章中的全部思想。
  
 书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你老公/老婆/男朋友/女朋友让你去超市帮忙买点东西,你问宝贝儿需要点啥?
  
 对方说:亲爱的,我想要吃苹果,鸡蛋,芥蓝,香蕉好像也不错,那来两瓶酸奶吧!哦对了超市二楼不是新开一家蛋糕店吗?你记得去奶制品区买几盒皮蛋,帮我看看自动吸尘机没有器人降价了,一定要买橘子和西红柿。
  
 啥???????你再说一遍....我还是记不住!
  
 有科学家提出,我们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这就意味着,当大脑发现需要处理的项目超过4个或5个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于记忆。
  
 例子中,我们可以把水果归为一类,蛋奶制品归为类,蔬菜归为类,这样就很可能记住。
  
 但这样是不够的,还需要找出逻辑关系,将大脑所记忆的9个项目变成3个项目。使得你思维的抽象程度提高了一层。
  
 在写作中,你要表达的思想就是每组思想的逻辑关系直接蕴涵的思想,也就是说,每组中的思想都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筹。检查你将思想分组的一个简便方法,就是你是否能够用单一名词表示该组的所有思想。
  
 【第二章主题】
  
 构建一个金字塔的方法
  
 【第二章内容】
  
 有时候我们只知道大致要写些什么,并不清楚具体要表达的是什么,如何表达更好。即使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个金字塔结构,还是会有这种不确定感。
  
 了解我们的“成品”之后,利用你所知道的知识,就可以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构建金字塔结构了。
  
 自上而下法:
  
 先抛结论,然后列出几点来支持自己的结论,再层层详细展开。
  
 当自己心中对问题已有思路,就差清晰的表达出来时,适合用自上而下法,这通常比自下而上法更容易,因为你最容易确定的东西就是文章的主题,以及读者对主题要了解的情况。
  
 步骤:
  
 1、提出主要思想
  
 2、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
  
 3、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4、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5、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通过总结的步骤可以看出,自上而下法使得作者在构思时要先获取与读者的疑问有关的信息,要全面的考虑该疑问,不是只考虑一部分。
  
 如果作者在写作时遵循了这种自上而下法,读者也非常容易的理解作者的全部思想。
  
 自下而上法
  
 当你还没想清楚的时候,无法构建出金字塔的顶端,那么我们可以先向下移动一个层次处着手。即:先归类分组,然后概括每组思想,最后提炼主题,完善整个思考过程。文章还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写出来,较为直观。
  
 步骤:
  
 1、列出想要表达的所有思想观点
  
 2、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总结结论
  
 先找出所要表达出的所有问题和解决方案,从问题中看出有哪些存在逻辑关系(因果、时间等),对这些逻辑关系进行梳理,最后得出结论。当读者同意所得出的结论,才不会再找可疑之处。
  
 对于刚刚尝试用金字塔原理来写作或者表达的小伙伴们来说,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用好金字塔结构,就要按照金字塔结构的整体去表达。
  
 初学者注意事项:
  
 1、先搭结构
  
 2、序言写背景
  
 3、背景多花时间,不要省略
  
 4、序言是读者对于真实性提出质疑的地方
  
 5、归纳推理优于演绎推理
  
 
  
  
 【第三章主题】
  
 构建逻辑和应用逻辑的顺序
  
 【第三章内容】
  
 说了这么多天,我们建立起了自己的金字塔结构,但还要完善一下,在每下层级都要有一个逻辑关系,可以自己构建出一种逻辑关系。
  
 金字塔结构的24字真言:思考自下而上,表述自上而下,纵向引发问题,横向回答问题。
  
 现在流行的文章,不论观点类还是干货类,文章可归纳分组一下三种:
  
 1、时间顺序
  
 2、结构顺序
  
 3、程度顺序
  
 时间顺序
  
 有时间性,按照时间的先后采取行动的顺序,依次表述达到某一结果必须采取的行动。这个顺序可以是实际的行动步骤也可以是在大脑中思维过程得出的结论。
  
 在出现逻辑不清的情况时,可以依据结果寻找原因,这是在过程步骤太多,流程太长时,常常无法分辨出原因和结果。
  
 在思维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是基于一些隐含的逻辑思路,当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明确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结构顺序
  
 当作者使用示意图、地图、图画或者照片等想想某事物时的顺序。在绘制“XX图”时,通常需要将整体分割成部分,或者将部分组成整体。
  
 想象的“某事物”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概念性的;可以是物体,也可以是一个过程。
  
 在将整体分成部分时要保证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没有重叠;所有部分已经完全穷尽,没有遗漏。
  
 一旦建立起逻辑结构,就可以按照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描述各个部分。
  
 程度顺序
  
 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某种共同特性,使作者能够将其列为某一特定种类的问题。区别在于每个问题所具有的共性的程度不同,因此可以按照重要性或者程度从高到低排列。
  
 每个程度不同的问题之间要有排他性,要指明所有问题是具有共同特性的,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在金字塔结构中,位于金字塔结构每一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下一层次思想的提炼、概括、总结。这些句子不仅要回答文章主题思想引起的读者的新疑问,还要呈现出文章的框架结构。
  
 本篇最后强调,如何找出各结论之间的共性:
  
 1、列出一些可能值得思考的思想
  
 2、寻找这些思想间更为密切的关系
  
 3、完成归纳跃进,概括出主题思想
  
 
  
  
 【第四章主题】
  
 结构化分析问题
  
 【第四章内容】
  
 判断问题是否存在,要看得到的结果与希望得到的结果之间是否有差距。
  
 界定问题的框架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大部分问题的构成因素,把这些要素写于序言中。界定问题的框架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建立思想的金字塔结构、交流解决方案的第一步。
  
 从界定问题到找到解决方案,要经过对问题实际分析产生的原因,并评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
  
 界定问题框架的价值在于它能指导你在寻找有效解决方案时,提高找到问题原因和进行结构化分析的效率。
  
 分析问题的标准流程是:
  
 收集信息—描述发现—得出结论—提出方案
  
 使用逻辑树可以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1、是否有问题
  
 2、问题在哪里
  
 3、为什么存在
  
 4、我们能做什么
  
 5、我们应该做什么
  
 列出问题,针对每一步开始寻找解决方案。将各种可能性从逻辑上加以展开,以便确定一套最终方案。
  
 某一个问题的时候,你的分组思想可能来源于指导你的分析的某种结构。把你的思想和这些结构相对照,可以帮助你证实它们在逻辑上是有效的。
  
 这章探讨的方法,包括界定问题、诊断框架和逻辑树,都有双重功能。它可以使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工作变得更加容易,更加专注于受众的疑问,找出所有原因及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同时大大减少了在最终文稿里组织和交流思想的工作量。
  
 
  
  
 【第五章主题】
  
 呈现金字塔
  
 【第五章内容】
  
 一旦找到了金字塔的逻辑关系,在纸面上还是屏幕上展示你的思想时,需要确保能加强组成金字塔的思想之间的逻辑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受众能一目了然抓住构成金字塔结构思想的不同层级。
  
 在书面上呈现金字塔
  
 写作长篇文章时最常见的方法有:
  
 1、多级标题法
  
 2、下划线法
  
 3、数字编号法
  
 4、行首缩进法
  
 5、项目符号法
  
 无论哪种方法,目的都是便于读者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以及所有各类型的支持性观点。
  
 采用的格式必须符合你的论述层次,能凸显出文章的框架结构,上下文之间要有过渡。注意论点的措辞,说明论点的信息越少越好,必须坚决把论点限制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框架内。
  
 在PPT中呈现金字塔
  
 大多数人都愿意通过口头而不是书面表达组成金字塔的思想观点,在他们想象中,视觉演示只是以PPT的形式作报告,把结构转换成幻灯片,再加一些图表,站起来解释一番就好。
  
 实际上视觉演示是面向现场观众,大部分的工作是预测观众可能有的反应,并努力让他们集中注意力,也就是说,你要取悦观众。
  
 因此,你要会“作秀”。“作秀”需要一些视觉元素,还要考虑一些如时机、节奏和悬念等的无形因素。好的幻灯片总是尽可能直接简单地传递传递信息,不把文字浪费在可以通过口头表达的转折性会介绍性语言上。
  
 有几点基本规则:
  
 1、文字幻灯片只包含最重要的、经过分组和总结的思想,叙述时应简洁
  
 2、PPT应图文并茂,使用各种图表、示意图,更形象直观,有冲击力
  
 3、PPT应呈现经过深思熟虑的故事梗概和剧本
  
 4、说明PPT的框架结构
  
 5、强调重要的思想、观点、结论、论点、建议等
  
 6、阐明单用文字难以说清楚的数据、关系
  
 在字里行间呈现金字塔
  
 要做到条理清晰,至少有两个步骤:先决定要说明的思想或证明的论点,然后用文字表现。
  
 文章要能做到清楚的表达你的思想观点,并能让读者在接受你观点时感到愉悦。可以用图像来进行理性思维,图像能把大量事实总合成简单抽象的概念。简单说就是画思维导图。
  
 全书的最后,借威廉·明托教授的教诲共勉:写作时,你好像一位司令官,指挥着千军万马,排队通过一个你每次只能通过一个人的狭隘关口,而你的读者则在另一边迎接,将部队进行重新编队和重新组织。无论主题多么大或者多么复杂,你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讲逻辑—金字塔原理

8. 金字塔原理之解决问题的逻辑

在你的日常生活当中,当你遇到一些问题以后我们是如何去面对的呢?只是揪着问题不放还是要去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且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一定要去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且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书中给我们介绍了3个步骤
  
 1,界定问题,就是判断问题是否存在,通常要看经过努力得到的结果,与希望得到的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差距。
  
 2,结构化分析,用一个框架结构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评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行方案。
  
 3,寻找解决方案。对各种可行性的方案进行评估并找到一个最优的。
  
 在界定问题的框架中,有一个特别有用的方法叫做S C Q法,用这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很快的去界定问题。
  
 S-代表背景
  
 C代表冲突
  
 Q代表疑问
  
 比如说是否去参加演讲比赛这件事,如果用SCQ法来界定的话就是:准备参加演讲比赛是一个背景,冲突是我害怕自己在比赛中呈现不好会出丑,疑问是什么呢?我期望的结果是想能够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到这个问题的界定结果是我要去参加这个演讲比赛,大家有没有发现用这个方法就可以非常清楚的将我们想要去解决的问题分析清楚了。
  
 
  
 如果觉得对你有帮组。欢迎评论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