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2024-05-09 21:03

1.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根本原因是:王安石变法只是局部调整,并未从根本上改革
重要原因是:在新法的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更主要的原因是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有些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
直接原因: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当政,新法被废除
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的下进行的改革运动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改革家。
在王安石变法中方田均税法要求,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但是也遭到了大地主官僚的反对,因此它的阻力最大。其中的农田水利法
促进了农业生产,成效最大。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2. 历史:王安石变法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一是对发动变法的基础评估不足。内忧外患,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导致地主阶级的激烈反抗。变革的新政,确有不完备之处,也被一些心术不正官吏利用,成为其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具有极大纰漏的新法实施中加重了广大劳苦人民的负担,使老百姓深受其害。王安石没有及时修正,使之失去民心。

  二是对推行变法的用人不当。王安石为推行变法,所用之人,参差不一,斗争所用的策略是党同伐异,没有很好地团结笼络人心,如对苏轼的人才没有很好吸纳进来;记得中学读书时有一篇司马光写了封信给王安石进行提醒,王安石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进行批驳,其后用权排挤司马光,侵夺他选拔推荐官吏的权力,逼他离开京城到西安任地方官。王安石用的只要是拥护新法,不管其人品怎样,节操如何、是否有虚怀若谷的胸襟,都是王安石信任重用的对象。而恰恰是这些人,大多处于政治投机的动机,并不真心拥护变法改革,只是借用这一捷径,来实现自己飞黄腾达,青云直上的目的而已。

  三是对调整变法的应变能力不强。青苗法、免役法之实行,与理想相去悬绝。如果贫困民户自愿请贷官钱,尚有可说,但实际上是地方官强迫农民五户联保后、逐家派定数目的摊派。地方官为了保障秋后本息全部收回,摊派的对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怕贫下户无力偿还,这还谈什么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这数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负担的。均输法和市易法就是让国家垄断商业,赚取商业交易中的利润。王安石认为这并没有增加百姓的赋税,乃是因为中国自古重农轻商,赋税多从农业中获取的缘故,因而夺取商人的利润,他的抑商政策,结果经济萎缩商人失业,所得的赋税反而比以前更少了。因此这两法,不久之后就被停止了。

3. 王安石变法的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

  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对这次变法的经济内容,黄仁宇评论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而宋朝的封建政体是其面临的难以逾越的困境,结论不言而喻,变法的走样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二、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

  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这使他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因而在新法推行时,它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变法中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发展生产,恰恰正是以青苗、免役等名目“加赋”的结果。

  三、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恐怕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四、动机与效果的背离,条文与执行的偏差,使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

  青苗法虽限制了大地主高利贷部分利益,缓解了贫农的燃眉之急,但在执行中地方官为完成和超额完成放贷取息的任务,实行硬性摊派。免役法由差役改为雇役,不失为历史的进步。但在执行中,免役法却规定乡村贫户从此必须缴纳原先所无的役钱,这是额外的负担。免役法执行的结果则是“纵富强应役之人,征贫弱不役之户,利于富不利于贫”,都完全违背了初衷。

  五、用人不当

  毛主席曾有一句名言:“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变法派中,除王安石个人操守尚无非议,而他最重要的支持者与助手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邓绾、薛向等人个人品质多有问题,有的当时就被视为小人。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只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于是应该由行政技术层面解决的议题便转化为道德层面的问题。变法派在后一层面上与保守派相比,立即陷于劣势,变法的前景也就不言而喻了。

  六、变法派内部分裂

  首先是变法核心人物宋神宗和王安石不能协调一致。当王安石再次担任宰相后,宋神宗对他的态度已经有所变化,即所谓“意颇厌之,事多不从”。王安石看到变法停滞不前,被迫再次辞职。其次是变法派内部出现反对派。许多变法派只从自己利益考虑,而不以改革大局为重,结果使参与变法的人员闹得四分五裂,这怎能对付强大保守势力的进攻呢?

  七、保守派强烈反对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之争本质上并不是权力之争,而是政策性的争议;并不是要不要改革的争论,而是怎样改革的争论。保守派人才济济,如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各个都是重量级人物。

  八、王安石性格偏执,树敌过多

  有“拗相公”之称的王安石,性格偏执。偏执类型的人,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并十分敏感,固执己见,自命不凡。此外,性格偏执的人,还十分缺乏同理心,不能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易将错误推诿他人或种种客观原因。凡此种种,都会使当事人在待人处事中表现出种种的偏向、偏见、偏信、偏好、偏激行为,并给其人际沟通及合作共事带来极大的阻碍。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也是一贯我行我素,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这当中有人原来是他的靠山,如韩维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荐主,如文彦博、欧阳修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上司,如富弼、韩琦等人;也有人原来是他的朋友,如范缜、司马光等人。虽然他们都是一时俊杰,朝廷重臣,却因为不同意王安石的某些做法而被逐一赶出朝廷。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身不再往来。

  总之,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其变法虽然失败了,但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第一,一场改革的成功必须顺应历史潮流。第二,改革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必须争取广泛的社会基础。第三,改革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决策,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和顾此失彼。第四,改革必须培养大批人才,造就一支良好的干部队伍,同时注意吏治的清廉和保持内部的团结。第五,改革者必须同保守势力作坚决斗争。第六,改革者应提高自身的修养。

王安石变法的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4. 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王安石变法没有形成一个新的既得利益集团。也就是缺乏坚定的维护他变法新政的力量。

为什么要变法?因为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了。那么变法本身就是要剥夺旧集团的利益,使之转向与国有利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遭到旧集团的强烈反抗。要镇压这种反抗,就需要有新的,符合国家利益方向的新集团来进行对抗。青苗法,募役法,水利法,受害者几乎全面覆盖官吏和大地主,而受益者仅仅为抽象的“官府”和“民众”。当官吏和大地主们反抗时,“官府”和“民众”谁能站出来坚定的支持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正确的,但是他在政治上是幼稚的。他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宣传到位(即告诉大家要以国事为重),就可以教化旧既得利益集团乖乖吐出既得利益。还认为只要用简单的行政手段就可以压制下面的所有反对者(即严格考核新政实施情况,把持官职升降)。其结果就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遭到故意歪曲。则比如青苗法,没需求贷款的他也强制贷款。再比如募役法,故意提高户等,把穷户定成中户,中户定成富户。旧集团的人如此做是为了诋毁新政,而以考核新政为标准衡量官员,又吸引了一大批投机者也如此做借以谋求升迁。(就如同今天以GDP为标准一样,结果大家都懂的,各种烂政烂策,杀鸡取卵之举数不胜数,反正只要自己当前GDP光鲜能升职,屁股后面留下的烂摊子再大他也不管。)

我们可以来对比一下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为什么王安石下台了,变法就完蛋了;而商鞅被杀了,他的变法却还能成功?因为商鞅不是一个人在变法,商鞅先改革军功,造成了一大批新军事贵族,掌握了军事力量后,在军队的支持下,他接着改革井田,又造成了一大批新地主,这样从军事到经济,他背后已经形成了一大批新既得利益者,商鞅虽然死了,可新地主和新军贵还活着,对他们来说,新政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支持新政,就是支持自己。旧势力好不容易熬到秦王死了,撺掇新王杀了商鞅,结果发现新集团从军事到经济已经结为一体,牢不可破,自己无力对抗了。

所以说一个变法要成功,关键在于三点。第一,这个变法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越变越穷之法不可能成功。第二,变法必须要形成以新政为核心的既得利益集团。推崇道德至上的理想主义者不可能成功。第三,必须有长期的权力支撑,给新集团足够的时间发展壮大起来。

5.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失败的原因。

变法的作用是缓和社会矛盾,从既得利益者口里夺食。既能挽救日益崩溃的政府财政,又能让普通百姓心理平衡。就好像今天,不是大家都吃不上饭才骂娘,而是患不公才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社会不公没有解决的办法,政权迟早会解体,老百姓会造反。其实已经发生了小规模的起义,比如方腊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等,当然还有个著名的水浒传。但是地主阶层,实际上就是士大夫阶层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到嘴的肥肉一点也不愿意吐出来,导致了变法的失败。所以说,即使没有北方民族的入侵,北宋也迟早完蛋。而且,北宋的军事失利与社会矛盾有极大地关系,没人为士大夫卖命,军队的战斗力极差。但是也是因为民族战争使阶级矛盾得以缓和,才有了南宋政权的延续。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失败的原因。

6.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其失败的原因

从各项经济上改革内容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规模甚大,其中理财方面最为重要,只可惜实行上反而成效一般,受到时人抨击。平情而论,王安石变法遭到失败,不能完全推到守旧派反对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检讨。下列可就五方面论之:
1、政策未能对症下药:王安石鉴于庆历新政的失败原因在于官僚集团的反对,改革不及于官僚体制。因此王安石的变法所针对的只是皮毛,远未到核心问题——支出太多,而支出太多则是因为冗官。财政问题解决不了。但王安石的改革非但不是针对支出太多问题,反而是以增加国库收入为主,如此则不能解决财困。又如军事改革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非针对到宋朝的军事死穴——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政策。不过元丰官制改革重点在解决兼职暂代导致的冗官问题,此由神宗推行,效果不大。
2、政策本身之缺点:如青苗法之实行,与理想相去悬绝。如果贫困民户自愿请贷官钱,尚有可说,但实际上是地方官强迫农民五家互保后在逐家派定数目,称为散青苗,地方官为了保障秋后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对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盖怕贫下户无力偿还,这还谈什么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这数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负担的。
3、托古改制:王安石说他的新法皆出于先王及孔子遗训,以塞反对新法之人的口,如将青苗法比之“周礼”之泉府;免役法本之于“周官”的府史胥徒,王制之庶民在官禄足以代其耕;保甲法比于先王之农为兵,市易法比于汉之平准。古今风俗不同,环境各异,源于古制的新法,未必一切都合时合宜。
4、刚愎自用:王安石性刚,与神宗议论国事,有所抗辩,声色俱厉,神宗每为之改容听纳。创行变法之初,司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过,自信太厚,王安石覆书抗议,深不以为然,二人本是极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从此画地绝交。
5、任用非人:王安石不乐闻逆耳之言,但喜欢听人恭维和奉承话,于是投机份子章惇、吕惠卿、李定之流,曲意迎合,因缘重用,遂使新法的推行变质

7.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入为三司度支判官,感于北宋积弱积贫的现状,遂向宋仁宗建言:要求变法以图强。乐于守成,而不思创举的赵祯并不以他的建言为意。直至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即神宗即位的第二年,王安石才被从小喜读韩非子,热衷于变法理财的赵顼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翌年升任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的主张。其均输、青苗、方田均税、农田水利、免税,市易诸法,利在理财富国;保马、保甲、将兵诸法利在精兵简政,便利于民。王安石处于“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良好用心,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决心两度罢相,不避艰险,推行新法,结果,劳心费神,事倍功半,不但没有取得变法的成功,反而在众多大官僚的反对声中,在自己阵营不断的内讧和分裂中,在宋神宗的疑虑和以贤德著称的曹皇后(仁宗妻)、高皇后(英宗妻)、向皇后(神宗妻)的干预下宣告了变法的失败,并于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再度罢相,从此逐渐淡出政治舞台。后来,以蔡京为首的新党虽然打着王安石变法的旗号,继续推行已经变味,而成为新兴官僚集团敛财扰民的工具的新法,并设元佑党人碑迫害当时反对新法的一代名臣,却也因为贪污腐败,蝇营狗苟,为天下所不齿,最终成为断送北宋江山的乱臣贼子,自己遗臭万年,也累及王安石,遭逢了千年的骂名。
  有良好的愿望和动机,并不一定就产生良好的结果。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可以作为这一论断的注脚。古来变法,实际上所要解决的就是四个字“理财、用人”。理财为了富国强兵,是变法最基本的需求;而用人则关系到财理到哪里去了,实际关系到变法的成败。王安石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用人的问题,因此,他的初衷很好,措施也不能说不得力的变法却没有收到应有的结果,反而成为新兴官僚集团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大悖于王安石的良苦用心,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不管当代的历史学界怎样诽谤反对新法的韩琦(前宰相)、富弼(知延州,抵御西夏,守护西北疆土的能臣,前宰相),司马光(伟大的史学家,个人品行无可挑剔者),文彦博(枢密使、一代诤臣),范纯仁(范仲淹子,得乃父真传),甚至苏轼兄弟,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即,几乎宋史上有名的一代名臣,他们在其他方面都堪称泰斗、干才,在个人品格上也足可以光照千秋,怎么不约而同地都成了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呢?后妃史上,贤德自守,不逾闺训半寸、无人可以企及的曹后、高后那样深明事理的女主,怎么也加入到本来有利于赵氏统治的变法的反对者之列呢?简单地用大地主、大官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联合反对重在抑制豪强兼并的新法,从而导致了新法的失败,这是不科学的,至少是违背了历史事实本身。
  纵观王安变法的用人,基本贯彻着党同伐异的干部路线。只要是口头上坚决拥护新法,并且不惜矫枉过正地推行他所以为的新法的后进,不管其人品怎样,节操如何、是否有胸襟为了终极目标,就能虚怀若谷地博采众家之益言,忍辱负重地团结同人,目标一致地坚定地走到底,都是王安石信任重用的对象。而恰恰是这些人,大多处于政治投机的动机,并不真心拥护变法改革,只是借用这一终南捷径,来实现自己飞黄腾达,青云直上的目的而已。曾布是王安石推介为主管变法的司农寺的少卿,也是青苗,市易诸法的参与制定者,但在朝臣,后党一致反对下,神宗对变法有所动摇时,即联合另一个市易法的倡议人魏继宗攻讦实施此法的王安石的另一个得力助手吕嘉问,止此一点,可见曾布,魏继宗人品之一斑。首倡差役诸法害农的前三司使韩绛(王安石第一次罢相继为宰相,继续推行新法者)与王安石得力助手吕惠卿多有不和,王安石复相后,又于市易司用人与王安石意见相左,自请辞职外任知州。王安石荐用吕嘉问为市易司,又为吕惠卿所不满,双方时有芥蒂,为王安石子王雱所知,雱仅指示御史中丞邓纨上书弹劾吕惠卿在华亭县借富民家财置田产,由县吏收租,“交接贪污”,致使吕惠卿罢政,牵连同人章淳,使王安石又失两臂膀。这样一个临时拼凑的,貌合神离的变法集团,个人品行又可以时时为人添加攻讦、弹劾的理由,怎能不让王安石内外交困,陷于两难之境呢?
  接任王安石宰相的枢密使吴充,是王安石的儿女亲家,却不心许新法,率先变更。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竟然与前宰相富弼女婿冯京联合支持言官郑侠上书攻击吕“惠卿朋党奸邪”。闲居洛阳四年的司马光上书言及新法弊端,一是青苗钱,使民负债,官无所得。二是免役敛钱,养浮浪之人。三是保甲扰民。至少是触到了新法在推行过程中,官吏变本加厉,使该法变质的实际。在外有强大政敌,内部又涣散离心离德的情况下,独木难支的王安石只有息政败北,哪里能有其他的选择?至此,新法便成了蔡京六贼(高俅、童贯、王黼、朱缅、李彦)揽财害民的工具,致使天下纷扰,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使王安石多少年蒙受了不白之冤!
  假如王安石能开诚布公地与韩琦、富弼、范纯仁、司马光、文彦博这些当年的改革者、智者作倾心之谈,以国之根本打动他们,相信这些名臣大多数决不会抱残守缺,坚持腐朽之见,仅以利己来论国事。因为,他们毕竟不是贪赃枉法、利禄熏心的腐败官僚。王安石在建立改革的统一战线方面首先失之偏狭,以至树敌过多。假如王安石在用人上,听其言而观其行,坚持用人唯贤的路线,而不是党同伐异,至少,新法在实行过程中便不会变味,变着法儿来扰民,成为某些打着变法之名来营私舞弊,肥了私囊的新贵们翻云覆雨的工具。名臣们一致反对王安石变法,恐怕很大程度在他的用人上,他所任用的一些人,为名臣们所不齿,自然不屑与之为伍。而且,像苏轼兄弟也不是一概反对变法,否则便不会有“司马牛”的故事了。
  不管怎样韩琦的道德无庸置疑,但他的能力就有些问题了,在北宋西夏国之间的战争他是定难战区的司令官。他有个特点,就是屡战屡败,纵观宋史研究,就会发现韩琦的智商有些问题。在他的那个著名的“七条例”中的内容实在令人精神恍惚。他认为放弃植树国防(当然指变法后),放弃于高丽通商,护城河随它淤塞,城墙随它倒塌,人民随它痛苦,就会使辽国欢欣,不再找北宋麻烦。赵顼远小人奸佞(王安市)亲正人君子(他与司马光)就会使天下太平。我们真搞不明白一个爱国者为何用这样的措辞。文彦博,这个人没有民本思想,赵顼曾经对他说“小民们支持变法”。文彦博说“陛下是靠小民治国还是靠士大夫治国“。目光短浅之本质暴露无遗,我们真搞不明白为什末一位孔孟之道的坚持者为什末会如此反对孟柯的思想。北宋大多是诤臣,原因很简单,在北宋胡说八道的最严厉惩罚不过是远离中央,贬为地方官。这更可能是一种奖励,不仅既得利益不受损,而且还得到正值等好名声。这点宋做的不如唐,因为在唐朝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在那个年代出现魏征才是值得中国人欣慰的事。 范纯仁,(范仲淹子,得乃父真传)范仲淹的人品我一直有些怀疑,在语文书上范仲淹被描述成一个忠心爱国,敢于抗击西夏人的文戎双料英雄,其实这是一种避重就轻的说法。范仲淹在军事上是个外门汉,但对内宣传能力举世无双,他到定难战区不到一个月就开始宣传“小范老子(他自己)胸中百万甲兵不似老范老子(范雍)可欺'
  结果在他与韩琦的带领下宋军大败。范仲淹执政颇为玲珑,他的新政不怎末成功就放弃了(为了避免人身攻击)它可比王安石差远了。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道德高尚并不代表能力强,而那些名臣的道德本身就有些迂腐。那些所谓的杰出的人不懂得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虽然他们的本意是好的单导致的结果很严重。如果不是王安石的变法,北宋可能连西夏都对付不了)后来在王安石的提拔下被送出了一位军事天才王韶,他是带领变法后的军队击败了西夏,收复了实现土番国200年的领土),更不用提女真了。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8. 王安石变法内容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内容如下:
1. 青苗法:这本来是这好法,即使有20%的高利贷。但丰年时尚好,凶年时官府为了减小自身破产的风险(官府破产的后果不必说了吧)和承担责任的风险,只有逼迫农民。时农民根本没法得到贷款,得到了也还不了。结果只有变卖家当、卖儿卖女。最后导致了地主兼并土地的速度迅速提高,农民大量离开土地。而偏偏王安石变法时十年九凶,后果自不必说了。
2. 均输法、平准法:均输法是指命各地将贡税改为特产,以当地平均价格计价,而后官府再命其运到指定地点高价出售,牟取利润。平准法是由有国家设立平准官,垄断天下货物和价格,贵买贱卖。以上导致了北宋金融市场混乱,民间经济活动能力迅速萎缩、商人的大量破产。当然,国库迅速充盈了(这就是所谓政绩)。
3. 市易法:主要就是国家垄断价格!本来小农经济市场就已经艰难,国家再一干预,经济秩序全乱了!后果同第2条。
4. 募兵法:这在战时是好方法,在和平时期好坏参半,加之政治因素,就绝对是个坏办法了。再加上政府募兵只是因为想出很少的军费,因此军队的经费根本得不到,军队状况更加窘迫了。另说两句,军队改革是要花钱的,只是说改革后也许会少些,但并不是说一开始就不给钱。后果:募兵制并没有使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有任何上升,反而使之下降的更快。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如下:
1. 变法本生存在极大弊端,被贪官污吏利用,成为其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这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 用人不当,使得许多趋炎附势的奸佞小人成为变法的中坚力量。而这些人只不过是打着变法的幌子为自己谋求利益;
3. 失去民心。具有极大纰漏的新法加重了广大劳苦人民的负担,使老百姓深受其害;(这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4. 在新法扰民害民的情况下,普通知识分子对王安石的新法产生敌视;
5. 目睹了改革的失败,北宋的精英分子开始反对变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激烈;
6. 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但这一点对变法的失败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
7. 在变法期间,北宋王朝遭到了两次极为严重的自然灾难;(这直接导致了王安石的两次罢相并严重动摇了改革派对变法的信心)
所以在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全面废除新法,宣告了变法的彻底失败。
供参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