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说说傅雷对儿子生活的哪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

2024-05-07 00:02

1. 读傅雷家书,说说傅雷对儿子生活的哪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

1、(生活的关心):叮嘱儿子不能为了准备参加音乐比赛而弄得筋疲力尽。不能太累,休息要充分,常常保持饱满的精神。 
2、(读书的教诲):《人间词话》青年们读得太少了,此书就像一把金钥匙,但是肚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
原文简介:
傅雷的信在“文革”中遗失了,其时傅家家产尽数被抄,傅聪的信也未能幸免。十几年后的一天,上海音乐学院在一间装扫帚等杂物的四平米小屋里,发现了傅雷的一些遗物,其中包括一个黑纸包裹的练习册,标题是《聪儿家信摘录》。
1986年,傅聪得知此事后,却坚决不同意发表这些信,因为自感年轻时思想和文字过于稚嫩,无法与父亲相提并论。
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讨音乐艺术、文学创作的深刻与高度,傅雷为傅聪纾解艺术道路上的心绪问题:“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1955)也兴奋地交流刚看的戏剧电影,“常香玉的天生嗓子太美了,上下高低的range很广,而且会演戏,剧本也编得好。”
这次译林版的内容,据傅敏在《编后记》说,是“在全编本的基础上,精选出的“父亲信132通,母亲信39通,同时选入傅聪家信13通,共计172通”,“虽无全编本拉拉杂杂、唠唠叨叨的日常亲切感和真实感,却更加紧凑、更具可读性……选入傅聪家信13通,则语境更完整、内容更连贯,针对性更强”。
此文出自现代·傅雷、朱梅馥《傅雷家书》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傅雷家书》是2018年译林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傅雷、朱梅馥,编者是傅敏。《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这本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傅雷家书》获得过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还被列为大型丛书《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据统计20多年间它的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这足以证明其影响之大。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是可以使我们更好提高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更值得父母和孩子读一读。
作者简介: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于20世纪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四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演讲游行。
1943年11月,参与筹办美专同事、国画大师黄宾虹首次个人画展《黄宾虹八秩诞辰书画展览会》。1945年随着抗战胜利,国内形势日趋紧张。
傅雷与周煦良合编《新语》半月刊,发表十余篇关于时局、民主、教育、文艺等内容的政论杂文;为《周报》《民主》《文汇报》等撰写数篇类似文章,这是他第一次迈出书斋,突破文艺范畴,直面社会和人生,以鲜明立场支持民主运动。

读傅雷家书,说说傅雷对儿子生活的哪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

2. 傅雷教导儿子的方式给你怎样的启示?(从父子关系,父子之间如何相处方面谈)

傅雷和他的 妻子,常常盼望儿子能如期写信,更希望他能把内心所想赤裸地袒露出来。傅聪大概是因为闹情绪或是需要安静,常常会推迟写信,这时候傅雷就会惶惶不安。他会在信里写道:“你收发信也要记账,平日里可以查查,有多少天不写信了。”或者是,“记得你近来累得削瘦,我和你母亲,暗自都流下泪水。”这时候傅聪正值壮年,傅雷如此的牵挂,多多少少有些“过分”了。父母的爱不能节制,但是要懂得含蓄得当。而傅雷却仿佛要和孩子连为一体,替孩子解决了大多关键的人生问题。虽不是溺爱,但从某种程度上,并不意味着减少了傅聪的弯路,而是剥夺了傅聪自身的自由。傅聪要有犯错误和自己反省的自由,也要有承受失败时,经历一段自我迷惘的自由。但是傅雷却紧追不舍,倒让傅聪的人格修养,缺乏一种自在的灵气。那种被塑造的美,就变得匠气十足。所以《傅雷家书》,隐隐就有了强调教育意义的枝干,它的分支却并不完整。

家庭教育终究是要有所偏好,傅雷自己也承认过错误,在傅聪小时候过于严苛,没有让他肆意拥抱孩子顽劣的天性。但是,如果让傅雷重新选择一次,我猜想,结果还是一样。想让孩子成才,终究要在教子上有所取舍。傅雷所选择的结果,已经足够弥补了傅聪的遗憾。即使傅聪在回溯往年的艰苦求学岁月和父亲的谆谆教诲时有所不甘,那种感恩的情怀仍旧能占据他几乎全部的心灵。但我们还是十分有必要去反思,若自己为人父母,是要尊重孩子的应得的自由,还是有规划有意图地塑造呢?这中间所谓需要把握的度,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要让孩子感到快乐和自由,父母就一定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盲从当今的教育模式,最终落下一幕幕悲剧。

《傅雷家书》在教子上可以提供借鉴,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同时,父子之间对音乐,艺术的探讨,也是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对此类经典读物,我们仍要抱有批判精神,结合自己的环境汲取思想,引用傅雷对孩子写过的一句话:“换一个地方,换一批群众,换一种精神气息,不知不觉会改变自己的气质与表达方式。但主要的是你心灵中最优秀特出的一部分,人家那儿学来的精华,都要紧紧抓住,深深种在自己的性格里,无论何时这一部分始终不变。这样你才能把独有的特点培养的厚实。”不误信,挑拣得当,也是学习的一大信条。

3. 傅雷家书中,傅雷是从哪些方面告诉儿子怎样面对消沉苦闷?

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傅雷家书中,傅雷是从哪些方面告诉儿子怎样面对消沉苦闷?

4. 读了傅雷给儿子的家属,你又什么启发,结合生活实际

在原文中找!
在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儿子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时,激励儿子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傅雷要儿子傅聪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在给多你一些:
傅雷:(三个“一”)
①中国当代翻译界第一人
②培养教育了世界一流的钢琴家傅聪
③文革中以死抗争的第一名人

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
1.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辛福
2.欣赏艺术的喜悦
3.为了祖国的荣誉和激动

通信时间12年,就有180封信
每封信中,傅雷所扮演的身份角色:
①起先是父亲给儿子的训诚
②中间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③最后是两位艺术家之间的平等交流

5. 傅雷家书中傅雷主要是在那几个方面教育儿子的


傅雷家书中傅雷主要是在那几个方面教育儿子的

6. 读傅雷家书说说傅雷对儿子生活的哪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

1、(生活的关心):叮嘱儿子不能为了准备参加音乐比赛而弄得筋疲力尽。不能太累,休息要充分,常常保持饱满的精神。 
2、(读书的教诲):《人间词话》青年们读得太少了,此书就像一把金钥匙,但是肚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
原文简介:
傅雷的信在“文革”中遗失了,其时傅家家产尽数被抄,傅聪的信也未能幸免。十几年后的一天,上海音乐学院在一间装扫帚等杂物的四平米小屋里,发现了傅雷的一些遗物,其中包括一个黑纸包裹的练习册,标题是《聪儿家信摘录》。
1986年,傅聪得知此事后,却坚决不同意发表这些信,因为自感年轻时思想和文字过于稚嫩,无法与父亲相提并论。
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讨音乐艺术、文学创作的深刻与高度,傅雷为傅聪纾解艺术道路上的心绪问题:“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1955)也兴奋地交流刚看的戏剧电影,“常香玉的天生嗓子太美了,上下高低的range很广,而且会演戏,剧本也编得好。”
这次译林版的内容,据傅敏在《编后记》说,是“在全编本的基础上,精选出的“父亲信132通,母亲信39通,同时选入傅聪家信13通,共计172通”,“虽无全编本拉拉杂杂、唠唠叨叨的日常亲切感和真实感,却更加紧凑、更具可读性……选入傅聪家信13通,则语境更完整、内容更连贯,针对性更强”。
此文出自现代·傅雷、朱梅馥《傅雷家书》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傅雷家书》是2018年译林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傅雷、朱梅馥,编者是傅敏。《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这本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傅雷家书》获得过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还被列为大型丛书《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据统计20多年间它的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这足以证明其影响之大。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是可以使我们更好提高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更值得父母和孩子读一读。
作者简介: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于20世纪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四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演讲游行。
1943年11月,参与筹办美专同事、国画大师黄宾虹首次个人画展《黄宾虹八秩诞辰书画展览会》。1945年随着抗战胜利,国内形势日趋紧张。
傅雷与周煦良合编《新语》半月刊,发表十余篇关于时局、民主、教育、文艺等内容的政论杂文;为《周报》《民主》《文汇报》等撰写数篇类似文章,这是他第一次迈出书斋,突破文艺范畴,直面社会和人生,以鲜明立场支持民主运动。

7. 傅雷家书中傅雷对儿子提出了哪四点要求

1、取得成功,面对掌声鲜花时不为胜利冲昏头脑。
2、保持对艺术的谦卑,面对创伤挫折时要泰然处之,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弃馁。
3、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
4、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解析:
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唯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 美”。
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傅雷在“文化大革命”之初,受到巨大迫害。1966年9月3日凌晨,愤而离世,夫人朱梅馥亦自缢身亡。
傅雷的信在“文革”中遗失了,其时傅家家产尽数被抄,傅聪的信也未能幸免。十几年后的一天,上海音乐学院在一间装扫帚等杂物的四平米小屋里,发现了傅雷的一些遗物,其中包括一个黑纸包裹的练习册,标题是《聪儿家信摘录》。
1986年,傅聪得知此事后,却坚决不同意发表这些信,因为自感年轻时思想和文字过于稚嫩,无法与父亲相提并论。
因此以前各个版本的《傅雷家书》往往只是傅雷一人的独白,我们只能想像或猜测傅聪如何回应他的父亲,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傅雷家书中傅雷对儿子提出了哪四点要求

8. 傅雷接到儿子来信非常高兴,高兴的原因具体点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儿子取得了成功;
②儿子为祖国争了光;
③儿子没有被胜利所冲昏头脑,面对胜利保持冷静,学会了真正的坚强。
④父亲是急切盼望着儿子的来信的,儿子一来信,当父亲的就感到很高兴(这一点不明显,可以省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