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预防洪水后的瘟疫?

2024-05-05 05:39

1. 古代如何预防洪水后的瘟疫?

中国中医历史上防治瘟疫十大方法
疫病,是中国历史上对流行性传染病的统称,包括因病毒、细菌、寄生虫和其它微生物引起的多种疾病。而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疫病则称为瘟疫。照此标准,最近流行的SARS算是一次现代瘟疫了。SARS已经被公认为是本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灾难性传染病,带来的社会和经济了损失尚难以估计。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可以发现人类同瘟疫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经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虽然每次瘟疫都会夺走无数人的生命,但这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也没有阻挡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综合中国各朝代官方和民间的防治瘟疫的史料,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三千年防治瘟疫的历程是一部活生生的正邪相争的历史(见张剑光《三千年疫情》;宋正海等《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每一次病魔的攻击都会对人类造成重大创伤,人类要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战胜病魔,生存下来,可是时过不久病魔还会改头换面卷土重来,人类再一次面临另一场正邪之战。几千年的历史表明,无论病魔是多么的险恶和猖獗,每次正邪之战最后总是人类可以躲过毁灭性的灾难,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那么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代中国人是采用何种方式来防治瘟疫的呢? 1.医者首当其冲,抗疫名医辈出 在中国历代抗瘟疫的斗争中,医生经总是战斗在抗病的第一线上,治病救人,不计较个人安危和利益,为穷人提供免费服务。历史上医家就有“不为将相,偏为良医”的美德。很多名医佚事都是有关治疗瘟疫的故事,而通过抗防治瘟疫也同时造就了一代名医,推动了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历史上大疫流行时期,也是名医辈出的年代。如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以治疗“伤寒”病著名,其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不但书中的方药沿用至今,其灵活多变的辩证施治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石。张仲景因此被称为“医圣”,日本汉方医的经方派至今还用张仲景的原方治疗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神医华佗不但擅长外科,还有很多关于他治疗各种传染性寄生虫病的记载。华佗发现用青嫩茵陈蒿草治疗流行性“黄胆病”的疗法,后来民间流传“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现代研究从新鲜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artemisinin),成为一个治疗疟疾的新药。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叶天士,晚清的吴瑭(吴鞠通)等医学家都为治疗瘟疫作出过重大贡献。吴瑭推荐的治疗瘟疫后期症状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现在仍然在临床使用,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 2.接种减毒疫苗,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国医学家早在公元980-1567年间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既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疱里的痘浆、痘疮结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过的沾有天花痘浆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过天花的人。由于这种感染源的“毒力”较新鲜的病毒弱,接种的人一般只产生轻度的天花,被接种人的体内会对天花产生免疫防御性反应,获得对付再次感染天花的免疫力,从而预防重症天花的发生。人痘接种实际上就是一种用人的活病毒的人工免疫法,或者说是用轻型天花来预防重症天花。这种免疫预防法,是牛痘接种术发明以前最有效的预防天花的方法,在中国曾广泛应用,后来还西进欧洲流行美国,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并促进了现代免疫预防医学的诞生。现在很多传染病的免疫疫苗,仍然使用人的减毒活病毒作为疫苗。比如,现在每个儿童都要接种的小儿麻痹(Polio)疫苗和麻疹(Measles)疫苗就是人活病毒疫苗。中国古代医家在2000多年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预防原则,既在未发病之前“治疗”疾病,这种未病先防的治疗方法已被现代医学证明是最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3.帝王承担责任,官方免费抗疫 古代的许多帝王在大疫流行时,曾发出诏书诚坦执政失误,承担责任,以安抚众官吏和平民百姓,并下令各级政府共同抗疫。官方组织的抗疫活动,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汉代的文帝,元帝和成帝,东汉的恒帝等都下过有关瘟疫的自责诏书。汉代帝王还曾下令官员减少吃喝玩乐,削减马匹坐骑,用于救援染瘟疫的灾民。宋朝其间,瘟疫发病时政府组织医生为患者义诊,药费由政府支出。康熙皇帝曾于1682年下令各地种痘预防天花。康熙根据皇室家族亲身经历曰:“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这是一个政府用行政命令推广防疫方法的例证。从汉代起,就有官方为疫区和患者免费提供医药的记载,以后各朝各代都如此效仿,几乎成为官府朝廷抗疫的惯例。
4.设立隔离病坊,阻止疾病传播 中国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一些瘟疫病的传染性,并发现隔离具有传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预防措施。公元242年,晋代名医葛洪在《肘后备急方》谈到天花病时记载:“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永徽四年,此疮从西流东,遍及海中”。清楚表明天花是在战争中由俘虏带到中国,因此天花在古代中国称为“虏疮”。由于其传染性,天花随后在中国逐渐流行。公元2年,青周大疫,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见当时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为隔离医院,用以治疗瘟疫患者。军队中打仗时感上瘟疫的士兵需要同健康人隔离开来以防传染。考古发现,在汉代中国就有“病迁坊”设施,用来隔离麻风病人。唐朝时,还有佛教会设立的“病人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相当现代的慈善机构。武则天时期,改称为“悲田养病坊”,由政府出面管理。可见古代人很早就开使用隔离的方法,切断瘟疫的传染源,阻止疾病的传播。 5.建立防疫管理,设立边境检疫 控制瘟疫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建立完善的国家防疫管理系统,并建立边境检疫制度以控制国际间的传播。湖北出土文物《封诊式》竹简中记载了在战国时期就有逐级报告传染病和对可疑病例调查的制度。宋太祖时规定,所有被派往到边塞的将官,都要带随行医官负责防疫和健康。元朝设立了民间的医户制度,医户是政府许可能从事医疗活动的民户,户籍由太医院管理,一旦发生瘟疫,医户要参加治疗。清朝政府还设有“查痘章京”官职,专事痘疹的防疫检查。清朝刊行的《海录》记载“凡有海艘回国,及各国船到本国,必先遣人查看有无出痘疮者,若有则不许入口,须待痘疮平愈,方得进港内。” 这说明中国医生当时已经认识到天花的急性感染患者为传染病源,并且建立了完整的天花检疫系统。1688年,俄国是最早派医生来北平学习种痘及检痘法:“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由撒纳特衙门移会理藩院衙门,在京城肄业。” 中国的种痘术还传到日本、朝鲜和印度等邻国,通过国际交流,共同防治传染性性疾病。 6.注意饮食卫生,保持个人清洁 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不良会容易感染瘟疫是古人在实践中得来的经验。秦汉时期的《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还有记载用佩兰等草药洗浴,可以防止疾病,保持健康。提倡注意饮食的卫生,不食用变质的菜饭。古人还注意到鼠类和不良食品可以传染疾病,提出“鼠涉饭中,捐而不食”,勿食生冷食物,不要食生鱼等劝告。明代人已十分讲究饮水卫生,李时珍《本草纲目》专门有一个水部,其中说:“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用须煮滚。”这种对水质量的判断和分级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元代医家还建议保持口腔清洁,指出:“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中国很多地区至今还保持着古代传下来的预防保健习惯,如上海人的冬季进补,广东人的中药煲汤,南方的端午节饮菖蒲和雄黄酒等习惯,很多都同预防瘟疫有关。 7.改善环境条件,药物预防消毒 通过环境卫生的改善以减少瘟疫的传播很早就受到了人们相当的重视。秦汉时期就有建立人工湖和饮水池的记载,还认识到患病的动物和牲畜可以传染疾病,切不可让其污染水源。秦国时规定不可随便放置垃圾,“弃灰于道着”要被处以罚款。当时城市内设有下水通道,管道多为陶制,逐节相连,可以排泄污水。这种装置已经接近现代的下水道系统。汉代时已有专门装粪便的容器和痰盂及厕所。当时城市里还设有公共厕所,称为“都厕”,供大家方便。唐宋时期官方曾大力提倡种树以绿化环境,并设有严格法律“不得使有砍伐,致令死损”。另外,在瘟疫流行期间古代人还用药物消毒的方法来预防疾病的感染和传播。据秦代出土的竹简记载,凡来秦国入城的宾客入城时,其乘车和马具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宋代还用艾蒿等药物驱赶蚊虫以防止瘟疫。
8.普及医学知识,加强教育书刊 普及疾病知识加强医学教育是预防瘟疫的重要环节,各朝各代都十分重视。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很多预防疾病的常识和方法。唐朝的太医院相当于国立医院,设有医学、针灸、按摩等学科,另外还有地方的医学教育机构培养医生和防疫人员。当时还把瘟疫的预防知识和简单的药方刻录在石板上,放置于病坊、村坊和路边,以示民众,供紧急情况时使用。南宋时期中国创办了最早的官立医科学校,培养各科医生。各朝代都对以前的医学药学书籍进行过整理和研究。秦朝下令焚书时,医药书籍例外,保存了下来。元代政府机构中有专人负责医书的整理和出版,同时还以书坊、书院、私宅刻书等多种出版形式。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盛世修典”,而医药书籍毫无例外包含在修典之中。很多著名医药书籍都经过数代的再版和注释才能流传至今为今人所用。中医百科全书《医宗金鉴》记载了接种人痘的详细理论和方法,此书传到日本后对人痘预防天花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 9.官方免税减租,疫区施财赈灾 瘟疫的流行不但影响民众的健康和生存,还会对社会、经济和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所以,抗击瘟疫决不仅仅是单纯的防治疾病。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实行过在大疫之年免税减租,减轻民众负担,重振生产和经济发展。公元前67年,汉宣帝在瘟疫后下诏“其令君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后来还有官方规定收成不到正常十分之四的家庭,政府予以补贴,中央政府通过地方政府将赈灾粮款发到灾民手中。各个朝代都有过在发生大疫后,政府官员还到疫区巡视,安抚百姓,或开仓赈济,或派谴医生施药救之。地方官府办的“蕙民药局”也在地方抗瘟疫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0 妥善安葬亡者,救济抚养遗孤 历史上每次大的瘟疫流行都会夺去无数人的生命,致使妻离子家破人亡,出现“万户萧条鬼唱歌”的悲惨状况。由于瘟疫的传染性,未经妥善安置的尸体将进一步传染疾病,危害家人和环境。西汉时期,平帝曾下诏,按每家死于瘟疫的人数赐与不等的安葬费。唐朝时期对瘟疫时期掩埋尸体十分重视,唐太宗曾派使者沿城巡行,发现尸骸迅速掩埋。唐玄宗在大疫其间下令,死者尸体一定要家人掩埋,无人管者,由地方官负责安置。唐文宗时规定,患瘟疫家庭留下来的遗孤,如不满是十二岁,一定要由亲属负责养育,官府提供两个月的口粮救济,孤儿名单要上报官府。这些措施和作法,不但是施行人道,保护生命,还起到了安定民心和社会的作用。 如上所述,中国古代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综合治理瘟疫的。千百年来的抗疫实践证明这些古老的方法行之有效,即使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预防现代瘟疫使用的方法仍然大同小异。最近对SARS的预防又一次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应该看到,近百年来,随着社会文明和科学发展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付瘟疫的办法愈来愈多,手段也逐渐提高,其结果是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寿命明显升高。现在人类可以骄傲的说在同病魔的斗争中人类已经真正做到了“道高一丈”。但是,切切不要忘记,瘟疫向人类的进攻从来没有停止过,瘟疫不时还会司机发动反击,而不时出现“魔高一尺”的情景。人类注定要同病魔长期共存。

古代如何预防洪水后的瘟疫?

2. 洪水过后为什么有瘟疫?

      01      洪水过后有瘟疫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灾害引发的饥荒、饮用水匮乏等会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生化方面的污染、灾难后自然环境剧变导致的环境微生态变化、灾民聚集地环境、专业医疗支援力度、资源匮乏等多方面造成瘟疫或传染病的大面积爆发。
      洪水过后的消杀工作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灾后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我们不仅要积极应对洪灾的原生灾害,更要预防洪灾后出现传染病。洪水过后有瘟疫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灾害引发的饥荒、饮用水匮乏等会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生化方面的污染、灾难后自然环境剧变导致的环境微生态变化、灾民聚集地环境、专业医疗支援力度、资源匮乏等多方面造成瘟疫或传染病的大面积爆发。
      生化污染是指生物化学方面的污染,说通俗点也就是动物尸体腐败后产生的有毒有害气、液体的渗透、扩散,对灾区卫生状况造成的极坏的影响。生物腐败后产生的气、液体,带有大量有毒物质的同时,还携带有数量及其庞大的致病菌,如革兰氏菌、牙孢杆菌等致死性极强的细菌都会存在,在尸体液化后,有毒物质和大量致病菌将会随着尸水渗透至地下水层或扩散到空气种,污染水源和灾区大气。同时,尸体腐败时招来的蝇虫等生物,也会携带大量致病菌四处传播。
      并且受灾民众通常会自发或有组织的聚集在相对安全的区域中生活或等待救援,这个相对安全的区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面积狭小、人口密度极高且卫生条件极差。灾民往往在灾难后心理、体力双重透支,由于物资有限,灾民吃饭、保暖、休息等都得不到保障,而老鼠、蟑螂等四害也会在灾民聚集地泛滥,牲畜、宠物又缺乏监管,四处游荡,乱吃乱喝,成为积极致病源,为疾病散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洪灾过后,往往引发各种疾病的传播和流行。这些常见的疾病有:伤寒、肝炎、霍乱、痢疾、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疟疾、乙型脑炎等因蚊虫叮咬而传播的疾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食用霉变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与患有疾病的家畜如牛、马、羊、猪的接触机会增多,可能传播给人;长江中下游血吸虫流行区,洪水时钉螺面积扩大,接触阳性螺区疫水,易发生血吸虫病急性感染。

3. 为什么说洪水之后必有瘟疫?

洪水过后有瘟疫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灾害引发的饥荒、饮用水匮乏等会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生化方面的污染、灾难后自然环境剧变导致的环境微生态变化、灾民聚集地环境、专业医疗支援力度、资源匮乏等多方面造成瘟疫或传染病的大面积爆发。
洪水过后的消杀工作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灾后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我们不仅要积极应对洪灾的原生灾害,更要预防洪灾后出现传染病。洪水过后有瘟疫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灾害引发的饥荒、饮用水匮乏等会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生化方面的污染、灾难后自然环境剧变导致的环境微生态变化、灾民聚集地环境、专业医疗支援力度、资源匮乏等多方面造成瘟疫或传染病的大面积爆发。
生化污染是指生物化学方面的污染,说通俗点也就是动物尸体腐败后产生的有毒有害气、液体的渗透、扩散,对灾区卫生状况造成的极坏的影响。生物腐败后产生的气、液体,带有大量有毒物质的同时,还携带有数量及其庞大的致病菌,如革兰氏菌、牙孢杆菌等致死性极强的细菌都会存在,在尸体液化后,有毒物质和大量致病菌将会随着尸水渗透至地下水层或扩散到空气种,污染水源和灾区大气。同时,尸体腐败时招来的蝇虫等生物,也会携带大量致病菌四处传播。


并且受灾民众通常会自发或有组织的聚集在相对安全的区域中生活或等待救援,这个相对安全的区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面积狭小、人口密度极高且卫生条件极差。灾民往往在灾难后心理、体力双重透支,由于物资有限,灾民吃饭、保暖、休息等都得不到保障,而老鼠、蟑螂等四害也会在灾民聚集地泛滥,牲畜、宠物又缺乏监管,四处游荡,乱吃乱喝,成为积极致病源,为疾病散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为什么说洪水之后必有瘟疫?

4. 古代如何预防洪水后的瘟疫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
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立“辟温”一章,记载治疗温疫的方剂。
宋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对瘟疫的临床表现、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温疫的治疗方法。
明朝医家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温疫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讨。其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等,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还创制了不少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剂。《温疫论》是我国医学文献中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一部划时代著作,至今仍可用来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并根据暑热疫的病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以重用石膏为主,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5. 水灾为什么会有瘟疫?

因为水灾后会死很多生物,一旦尸体腐烂就容易产生瘟疫。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物质,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
在很多地方水灾都是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比如我国的水灾多发生在夏季),而降水较多的季节中空气流动性一般比较强,这就使病菌的传播途径广泛,传播速度快,更促使了瘟疫或者传染病的爆发。
在中低纬度地带,洪水的发生多由雨形成。大江大河的流域面积大,且有河网、湖泊和水库的调蓄,不同场次的 雨在不同支流所形成的洪峰,汇集到干流时,各支流的洪水过程往往相互叠加,组成历时较长涨落较平缓的洪峰。

扩展资料
河流洪水中的暴雨洪水和融雪洪水等,是和天气形势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且有明显的季节性。在中国,暴雨洪水常发生在夏、秋两季,通称这段洪水期为伏汛(夏汛)和秋汛;融雪洪水常发生在春季,通称为春汛或桃汛。
由于这种洪水每年都随季节的到来而发生,所以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又由于影响洪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各种因素的组合又是千差万别的,以致在同一流域,年内、年际间所发生的洪水大小差异很大。有的年份可能发生特大洪水,而另一些年份则发生一般洪水。
这种差别,反映了不同大小洪水出现的随机性,从长系列的资料分析,这种年际间的洪水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性,即特大洪水出现的机遇稀少一些,而普通洪水出现的机遇就很多。

水灾为什么会有瘟疫?

6. 俗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经常遭灾的古人,是怎么战胜瘟疫的?

在医疗如此发达的现代文明,我们还会被疫情困住手脚,可想而知,在医疗技术落后、信息传播缓慢的古代,人们势必经常遭受瘟疫的侵袭,且古代一旦爆发瘟疫,就是一场大灾难。
中国古代大多政权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牢牢地将人民绑在土地上,底层百姓只能靠几分薄田的收成来糊口,若是风调雨顺的年头,全家人或许还能填饱肚子,若是赶大旱、洪水、蝗灾的年景,大多数百姓就吃不上饭了,那时候粮食够当年吃的就算富户了,根本别指望能囤余粮,没有收成的年景只能去乞讨、逃荒、卖儿卖女了。
冯导的电影《1942》讲河南大旱,河南人民逃荒寻活路的苦难故事,连地主都要卖女儿了,看得人心里很不是滋味,那时候都民国了,面对天灾人们还那么无能为力,就更别提古代社会了。
古代有句谚语“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劳动人民根据历史事实总结出来的规律,因为在大规模自然灾害出现之后,百姓就没有了食物,为了活命,顾不得尊严体面恶不恶心了,一切能吃的不能吃的都往肚子里塞,草根树皮挖没了,就吃老鼠,甚至人吃人。
灾荒之年,老鼠也没有吃的,只能吃人的尸体,本来老鼠就脏,是各种病毒的宿主,还以尸体为食,身上的病毒就更多了,它们穿行在人群生活区的时候,都有将病毒传染给人类的可能,更不要说还有人吃老鼠,还有更恶心的请自行脑补,这样一来,不爆发瘟疫才奇怪了。
明朝末年就爆发了一场规模相当大的瘟疫,起因就是连续四年大旱,颗粒无收、灾民逃窜,以鼠为食,爆发鼠疫,感染者身上会有血疙瘩隆起,口吐鲜血,发病快者几刻钟就能身亡。
最可怕的是那次鼠疫传染得极快,往往一人病发后,全家感染,接触者也难幸免,用十室九空来形容当时的情况是很贴切的。瘟疫很快就传到了京城,每日出殡的队伍就挤满了城门,最可悲的是为亲人送行的队伍,回来就会多出几个感染者,甚至直接陪亡者长眠在那块墓地了。
那场瘟疫也波及了朝廷大员和京城的驻军,搞得人心惶惶,因此也有人将大明朝的灭亡归结于这场声势浩大的鼠疫。
那么,在物资和技术有限的条件下,古代人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其实方式和现在也差不多,主要得先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减少蔓延。
在《汉书》中就提到,民间一旦发生疫情,就让患病的人与健康的人分开居住,由朝廷免费给患病的百姓提供药物。在晋代,朝廷还规定了,官员如果家里有人感染时疫,即使官员自身没有感染,也要在家待着观察,不能上朝。
不过古代瘟疫一般都是从民间兴起,一村一县的感染,若发现是瘟疫,官府就直接封村封县了,只进不出,政府供应白粥和草药,也会派大夫来察看疫情,出应对之策。
瘟疫去世者的尸体,必须焚毁,这时也顾不得入土为安的观念了,还是要先顾活人,控制瘟疫,连死者生前用的器物都要一起销毁,防止病毒传播,那种全家死光的,直接就把房子一起烧毁了,全村死光,就一把火把村子烧了。
要是情况特别严重,十室九空,又传播风险较大,不排除直接烧村子的情况,这就有些残忍了,即使说是为了更多人的安全。
古代村落距离的相对较远,交通不便,人员流动性小,向外扩散的几率相对较小,若是发现得早、隔离得好,瘟疫在一村一镇,顶多一省就控制住了,毕竟像明朝末年那样席卷全国的瘟疫是不常见的。
古代针对瘟疫也没有特效药,不过针对一些常见的疫情,已经产生了疫苗,比如在清朝经常盛行的天花,天花在今天是可治愈的,可在古代基本是必死无疑的病,康熙皇帝体质比较好,小时候得天花挺了过来,虽然也变成了麻子脸,但好歹保住命了,还因为身体好被选为皇位继承人。
康熙深感其害,执政期间命令用人痘接种法,有概率地预防了疫情,1796年英国琴纳发明了牛痘接种法,1805年传入了我国代替了人痘接种法。
这次肺炎疫情目前也是这样,没有特效药,只能靠自身免疫的抵抗,我们没有能力奋斗在第一线,起码也尽量待在家里,算是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战胜疫情之日不久就会到来。

7.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环境恶劣经常遭灾的古人,是如何战胜瘟疫的?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在大规模自然灾害出现以后,像蝗灾旱灾,水灾等,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粮食逐渐变得稀缺,缺少了生存的资源与环境,自然也就容易生病。而在古时候,医学没有那么发达,生病的人一多就容易形成瘟疫。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为了生存往往无所不用其极。在灾荒年间,为了填饱肚子真的是什么都吃,虫子、树皮,甚至最为血腥的都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那个时候哪有什么粮食而言?别说是人了,就连老鼠也不一定活的下去。粮食的匮乏,很多老鼠会选择去吃死人,而人类也会选择去吃老鼠。那些虫子身上存在着不少的病毒,就这样病从口入。



如此恶劣的生存条件,瘟疫怎会不爆发呢?在明朝末年就爆发了一场大瘟疫,当时这是因为,气候环境恶劣,连续四年不下一滴雨水,天大旱,粮食颗粒无收,灾民四处逃窜,没有食物便宜老鼠为食,然而鼠疫爆发,发生感染人的身体上会有血块隆起,口吐鲜血,没过多久就病发身亡。
传染的速度十分快,当时没有防护服,一人得病全家感染,就连接触的人也无一例外。这场瘟疫很快就传到了京城,每天死亡的人数不胜数。
我国向来就有入土为安的传统。于是入殓的队伍很快就挤满了全城,更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入殓的队伍中,每次往返总会有几个感染的人。人心惶惶,朝廷更是无可奈何。以至于后来,明朝灭亡,很多人都将其灭亡的最主要因素归结于这场瘟疫之中。



古时候,医术没有那么发达,一旦有瘟疫产生,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封城,只进不出。皇帝为了平定瘟疫,会对感染的人免费的提供粮食,为他们安排太医。如果是朝廷官员的家属,感染了瘟疫,那么这位朝廷官员也不能上朝,应该在家中隔离。
若是因感染瘟疫死亡的人,也不能入土为安,只能将其焚烧,防止瘟疫传播。医学上的落后,那个时候若是一个村,不幸有人感染了瘟疫,那么很大一种可能,就是这个村会有灭顶之灾。针对瘟疫那时并没有什么药物可言,只能说,有疫苗进行抑制。
电视剧中经常可以提到古时候天花是一种不治之症,但是康熙皇帝小时候得天花却意外的挺了过来,或许正是他的体内有相应的疫苗吧。传闻他之所以能登基也有一部分因素是因为他的身体好。



如今已是2020年,在科技与医学上的如此发达的今天,对待瘟疫我们依旧没有对症的药物,只有相应的疫苗让病情的发展速度得到一定的控制。
新型冠状病毒在以湖北武汉为中心向全国爆发而来,感染的人数多达几万人,死亡人数也不下千人。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们除了在家等病毒已可以控制的消息,别无他法。每时每刻都有那么多的医患人员在作斗争。他们穿着防护服,不舍昼夜,为争取能救治每一个病人而做努力。



不要让那些医务人员的劳动付之东水。不能随意出门,带好防护口罩。这件事情表面上看来虽小,但这却是我们仅仅能做到的事情,像我们每一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病情已经发生了一个多月,很明显在我国有力控制之下,病情的传染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前几天,南京的早樱已经盛开了。相信再过不久,我们的未来会像这些花一样,绚丽绽放。



在医疗如此发达的现代文明,我们依旧会被疫情所困住,又何况是在当时技术十分落后的古代呢?可想而知,当时一场瘟疫的到来对他们而言是怎样的灾难?这来自大自然的报复,更是时刻的警醒着我们,让我们更好地爱护环境。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环境恶劣经常遭灾的古人,是如何战胜瘟疫的?

8. 为什么洪水过后会发瘟疫?

洪水过后会发瘟疫,有人群对病菌的抵抗力下降的原因,也有季节原因。
1、人群对病菌的抵抗力下降
比如自然灾害引发的饥荒,饮用水匮乏等,使受灾人群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病菌,造成瘟疫或传染病的大面积爆发。
2、季节原因
在很多地方水灾都是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比如我国的水灾多发生在夏季),而降水较多的季节中空气流动性一般比较强,这就使病菌的传播途径广泛,传播速度快,更促使了瘟疫或者传染病的爆发。

扩展资料:
预防:
注意不要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注意被蚊虫叮咬后要即时处理,不要乱抓,每天饭前、休息前,最好将暴露在衣服外面的皮肤做好消毒(常用医疗消毒水有双氧水、碘酒、过氧乙酸等),定期对环境和被褥等进行消毒,就可以了。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洪水过后会有瘟疫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