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懂《孙子兵法》?

2024-05-08 11:28

1. 怎样读懂《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为杰出的兵学著作,被人们尊奉为“武经冠冕”、“百世谈兵之祖”,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的很多合理内核,直到今天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对现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借鉴意义,还渗透到军事以外的领域,对商业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体育竞赛等也有深刻的启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孙子兵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阅读《孙子兵法》要坚持三个原则,首先是要坚持回归经典自身的整体性原则。《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思想体系。每篇既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篇与篇之间又相互保持密切的联系。前后十三篇逻辑严谨,层层递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对战争的平时准备,战略计划的制定,战役程序的组织,战术手段的运用,以及行军、保障、各种地形条件下的作战行动及特殊战法都做了层次分明、前后贯通的阐述。其思维的整体性和思辩的深刻性在先秦诸子中也是罕有其匹的。

    全书从战略运筹、战争预测(《计篇》)起步,经战争准备(《作战篇))、运用谋略(《谋攻篇))、发展实力(《形篇》)、创造有利态势(《势篇》)、灵活用兵、争夺先机、因敌变化而取胜(《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到解决“处军相敌”(《行军篇》)、利用地形(《地形篇》)、掌握兵要地理(《九地篇》)、实施火攻(《火攻篇))、搜集情报、以资决策(《用间篇》)等具体的战术问题,始于“知彼知己”,又终于“知彼知己”,恰好规划了一个完整的战争程序,其篇次结构序列设计,注重于按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加以逻辑展开,以战争规律性为立足点。曾有人这么认为:“十三篇结构缜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减一字,不能颠倒一篇者”(蒋方震等《孙子浅说·绪言》)。在某种程度上说,这话不无道理。

    只有从整体性上理解和把握,我们才能避免对《孙子兵法》作片面的解读。例如,许多人推崇《孙子兵法》的讲谋略,甚至认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同类。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的识见。《孙子兵法》当然讲谋略,提倡“上兵伐谋”,以谋制胜。但是《孙子兵法》更是注重实力建设,认为实力是基础,无实力作后盾,则谋略无所施展其作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战胜对手,前提是做强、做大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所以,它主张“先为不可胜”,强调“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胜兵若以镒称铢”。这里,《孙子兵法》所揭示的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倡既要尊重客观实际,遵循客观规律性,又要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与光强调谋略,将“瞒天过海”“借刀杀人”“顺手牵羊”“混水摸鱼”“趁火打劫”之类阴谋诡计奉为圭臬的《三十六计》有着云泥之别的。如果仅仅视《孙子兵法》为谋略的渊薮,那显然不是正确的有关《孙子兵法》整体性的认知与把握。

    其次,是要坚持认识经典要义的灵活性原则。《孙子兵法》的灵魂,在于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在孙子看来,兵法的许多基本原则,如“高陵勿向,背上勿逆”“围师必阙,穷寇勿迫”之类,是无数次战争经验与教训的沉淀积累,是千万人用鲜血与生命换取的结晶,自然应该充分尊重,加以借鉴和传承。但是,对这些兵学原则,又不能过于迷信,亦步亦趋,而必须结合新的状况,针对不同的对手,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机变,出奇制胜。孙子希望人们学习兵法,但他的终极宗旨是期盼人们在学了兵法之后忘掉兵法。在孙子的心目中,没有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没有规则,就是最高的规则。所谓“形兵之极,至于无形”。用岳飞的话讲,就是“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历史上有不少将领由于不懂得这个道理,食古不化,一味迷信兵学教条,不但没能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建功立业,反而大败亏输,覆军杀身,成为纸上谈兵的反面典型。像三国时的马谡,他对《孙子兵法》可谓是稔熟于心,其在街亭之役中,行军布阵,处处遵循《孙子兵法》的要求,兵法要求军队屯驻宜“居高向阳”,他就部署军队于高丘之上,声称“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别人提醒他山上无水源,若遭敌军包围,就容易陷入不战自乱的困境,他亦拿出《孙子兵法》的话来为自己作支持,“置之死地然后生,投之亡地然则存”。而忘了自己的对手乃号称曹魏五虎上将的宿将张郃,人家走过的桥比自己走过的路还长,吃过的盐比自己吃过的米还多,若不玩《孙子兵法》,尚不至于败得如此不堪,而拘泥《孙子兵法》的教条,则输得惨到自己的命都给搭进去了。

    由此可见,在今天读《孙子兵法》,不能把兵法原理当作教条,而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这些原理,与时俱进,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发明新的理论,新的战法,这才是理解和运用《孙子兵法》的最上层境界,也是现代社会竞争中掌握先机、立足主动的根本前提。

    其三,是要坚持理解经典价值的超越性原则。《孙子兵法》是一部成书于2500年前的兵学著作,它之所以在今天还为人们热爱、阅读,自是其拥有独特的魅力,具有时空的超越性。更为重要的,它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领城,而具有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性价值。从本质上讲,《孙子兵法》是一部哲学著作,是一种思想方法论,充满哲学启迪与人生智慧。

    像在理想层面的“求全”和在操作层面的“取偏”,就是孙子朴素辩证思维理性的表现之一。

    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求全”文化,追求万全,争取圆满,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在这样的“求全”文化氛围笼罩之下,孙子同样对“全”情有独钟。《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孙子提到“全”的地方多达十余处,如“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兵不顿而利可全”,“自保而全胜”等等,可见,“全”在孙子的兵学理论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更加了不起的是,孙子同时还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在他的心目中,“求全”只能是一面旗帜,一种理想,一个口号,如果过于拘泥胶着于“全胜”,而忘记了战争厮杀这个残酷的铁血事实,将“理想”同“实际”简单地等同起来,则不免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自欺欺人了。换言之,孙子已清醒地认识到,一味追求万全之策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很难有真正的万全,更不应为追求万全、争取圆满而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投鼠忌器,优柔寡断,以至于错失战机,与成功失之交臂。

    正因为孙子早已将这层关系明了于胸,所以他在高举“全胜”这杆大旗,理念上汲汲追求万全之策的同时,在具体操作的层面上一直磨砺“战胜”这把尖刀,注重“取偏”的实效,特别强调突出重点,剑走偏锋,主张集中兵力,发挥优势,寻找突破口,各个击破,在此基础上扩大战果,克敌制胜,“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指出战略家最大的过错,在于不分主次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由此可见,在“兵圣”孙子那里,理想上求“全”与操作上重“偏”是高度统一的。孙子真正明白了“舍得”这层道理,得与失是辩证的,舍得舍得,说到底是有舍才有得,所以孙子强调五“不”:“途有所不由,地有所不争,城有所不攻,军有所不击,君命有所不受”,决不能为求“全”而大包大揽,决不应为“全胜”而放弃“战胜”,一切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正合,以奇胜”。应该说,孙子这种剑走偏锋的思维方式充满深邃的哲理精髓,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其所体现的精神旨趣,正与孙子“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理念相吻合。

    很显然,孙子有关“求全”与“取偏”平衡统一的辩证思维,反映了理想与实际的统一,终极目标与阶段任务的统一。这在今天也是很有价值的。

    可以说,《孙子兵法》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它的辩证思维上,和《老子》一样,它充满鲜明的超常思维与逆向思维特征,善于在合理中发现不合理,在正常中发现不正常。如既强调健全法制、制定规章的重要性,“修道而保法”,又主张超越法纪、超越制度,“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既提倡军队统一号令、令行禁止,“令素行”、“一人之耳目”,又推重机断指挥、不唯上令,“君命有所不受”。既肯定爱护民众,关心民众的必要性,“视卒如爱子”“唯民是保”,又反对无原则的爱民、汲汲于讲求廉洁奉公,认为“廉洁”“爱民”会成为导致军队覆灭、国家危亡的祸因。表面上对立的事物,合在一起恰恰能成为最大的合理,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一正一反谓之道”。这种善于反向思考事物利弊得失的思想方法论,无疑是《孙子兵法》一书留给我们的最佳资源。它具有时空的超越性,是《孙子兵法》中的精华之所在,也是其具有当代启示意义的象征。读《孙子兵法》的重中之重,就是发掘和借鉴它的思维方式,为提升自己的能力创造条件。

    总之,要真正读通这部兵学经典,第一是必须回归原典,真正了解和把握《孙子兵法》近6000字的含义、思想内容、逻辑体系;第二要放开视野,以深厚历史文化知识作为支撑,避免出现将“伐交”误读为从事外交角逐之类的问题;第三要跟中国漫长的军事史结合起来,看看它的一些原则是怎样运用到军事领域的,是如何帮助将帅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叱咤风云的;第四要比较地学,跟其他兵书如《司马法》《吴子》《六韬》《黄石公三略》等兵学名著进行综合对比地学习。第五要借鉴西方近现代军事理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中西军事文化交流融通的前提下,前瞻性地学习、研究和弘扬。第六,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有重点地学,体认它辩证能动的思维方法,掌握它的超常思维、逆向思维,增强我们的聪明才智,在人生事业中争取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这六个方面结合起来,读懂《孙子兵法》肯定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运用《孙子兵法》也必然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怎样读懂《孙子兵法》?

2. 怎样读懂孙子兵法那?

懂?
很少有人敢说他就读懂了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智慧。你可以不懂孙子兵法,但是你可以有智慧,其实孙子兵法我们在生活中就经常不经意间用到,只是我们没有在意罢了。
读孙子兵法要边看边去实践。“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看过之后多思考,多想其中的道理,其中包含了一些心里学的问题。这只是第一步。
第二:然后就去实践,在工作生活中去应用,就象我们小时候做的数学应用题一样,学了知识就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最后就是反思了,看结果如何。自己的做法是否恰当。不过我奉劝一句: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必对自己太苛刻了。
孙子兵法博大精深。是几千年来中华智慧的结晶。
我只是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请指正!
谢谢!

3. 怎样读懂《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为杰出的兵学著作,被人们尊奉为“武经冠冕”、“百世谈兵之祖”,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的很多合理内核,直到今天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对现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借鉴意义,还渗透到军事以外的领域,对商业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体育竞赛等也有深刻的启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孙子兵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阅读《孙子兵法》要坚持三个原则,首先是要坚持回归经典自身的整体性原则。《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思想体系。每篇既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篇与篇之间又相互保持密切的联系。前后十三篇逻辑严谨,层层递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对战争的平时准备,战略计划的制定,战役程序的组织,战术手段的运用,以及行军、保障、各种地形条件下的作战行动及特殊战法都做了层次分明、前后贯通的阐述。其思维的整体性和思辩的深刻性在先秦诸子中也是罕有其匹的。

    全书从战略运筹、战争预测(《计篇》)起步,经战争准备(《作战篇))、运用谋略(《谋攻篇))、发展实力(《形篇》)、创造有利态势(《势篇》)、灵活用兵、争夺先机、因敌变化而取胜(《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到解决“处军相敌”(《行军篇》)、利用地形(《地形篇》)、掌握兵要地理(《九地篇》)、实施火攻(《火攻篇))、搜集情报、以资决策(《用间篇》)等具体的战术问题,始于“知彼知己”,又终于“知彼知己”,恰好规划了一个完整的战争程序,其篇次结构序列设计,注重于按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加以逻辑展开,以战争规律性为立足点。曾有人这么认为:“十三篇结构缜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减一字,不能颠倒一篇者”(蒋方震等《孙子浅说·绪言》)。在某种程度上说,这话不无道理。

    只有从整体性上理解和把握,我们才能避免对《孙子兵法》作片面的解读。例如,许多人推崇《孙子兵法》的讲谋略,甚至认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同类。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的识见。《孙子兵法》当然讲谋略,提倡“上兵伐谋”,以谋制胜。但是《孙子兵法》更是注重实力建设,认为实力是基础,无实力作后盾,则谋略无所施展其作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战胜对手,前提是做强、做大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所以,它主张“先为不可胜”,强调“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胜兵若以镒称铢”。这里,《孙子兵法》所揭示的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倡既要尊重客观实际,遵循客观规律性,又要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与光强调谋略,将“瞒天过海”“借刀杀人”“顺手牵羊”“混水摸鱼”“趁火打劫”之类阴谋诡计奉为圭臬的《三十六计》有着云泥之别的。如果仅仅视《孙子兵法》为谋略的渊薮,那显然不是正确的有关《孙子兵法》整体性的认知与把握。

    其次,是要坚持认识经典要义的灵活性原则。《孙子兵法》的灵魂,在于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在孙子看来,兵法的许多基本原则,如“高陵勿向,背上勿逆”“围师必阙,穷寇勿迫”之类,是无数次战争经验与教训的沉淀积累,是千万人用鲜血与生命换取的结晶,自然应该充分尊重,加以借鉴和传承。但是,对这些兵学原则,又不能过于迷信,亦步亦趋,而必须结合新的状况,针对不同的对手,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机变,出奇制胜。孙子希望人们学习兵法,但他的终极宗旨是期盼人们在学了兵法之后忘掉兵法。在孙子的心目中,没有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没有规则,就是最高的规则。所谓“形兵之极,至于无形”。用岳飞的话讲,就是“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历史上有不少将领由于不懂得这个道理,食古不化,一味迷信兵学教条,不但没能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建功立业,反而大败亏输,覆军杀身,成为纸上谈兵的反面典型。像三国时的马谡,他对《孙子兵法》可谓是稔熟于心,其在街亭之役中,行军布阵,处处遵循《孙子兵法》的要求,兵法要求军队屯驻宜“居高向阳”,他就部署军队于高丘之上,声称“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别人提醒他山上无水源,若遭敌军包围,就容易陷入不战自乱的困境,他亦拿出《孙子兵法》的话来为自己作支持,“置之死地然后生,投之亡地然则存”。而忘了自己的对手乃号称曹魏五虎上将的宿将张郃,人家走过的桥比自己走过的路还长,吃过的盐比自己吃过的米还多,若不玩《孙子兵法》,尚不至于败得如此不堪,而拘泥《孙子兵法》的教条,则输得惨到自己的命都给搭进去了。

    由此可见,在今天读《孙子兵法》,不能把兵法原理当作教条,而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这些原理,与时俱进,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发明新的理论,新的战法,这才是理解和运用《孙子兵法》的最上层境界,也是现代社会竞争中掌握先机、立足主动的根本前提。

    其三,是要坚持理解经典价值的超越性原则。《孙子兵法》是一部成书于2500年前的兵学著作,它之所以在今天还为人们热爱、阅读,自是其拥有独特的魅力,具有时空的超越性。更为重要的,它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领城,而具有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性价值。从本质上讲,《孙子兵法》是一部哲学著作,是一种思想方法论,充满哲学启迪与人生智慧。

    像在理想层面的“求全”和在操作层面的“取偏”,就是孙子朴素辩证思维理性的表现之一。

    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求全”文化,追求万全,争取圆满,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在这样的“求全”文化氛围笼罩之下,孙子同样对“全”情有独钟。《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孙子提到“全”的地方多达十余处,如“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兵不顿而利可全”,“自保而全胜”等等,可见,“全”在孙子的兵学理论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更加了不起的是,孙子同时还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在他的心目中,“求全”只能是一面旗帜,一种理想,一个口号,如果过于拘泥胶着于“全胜”,而忘记了战争厮杀这个残酷的铁血事实,将“理想”同“实际”简单地等同起来,则不免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自欺欺人了。换言之,孙子已清醒地认识到,一味追求万全之策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很难有真正的万全,更不应为追求万全、争取圆满而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投鼠忌器,优柔寡断,以至于错失战机,与成功失之交臂。

    正因为孙子早已将这层关系明了于胸,所以他在高举“全胜”这杆大旗,理念上汲汲追求万全之策的同时,在具体操作的层面上一直磨砺“战胜”这把尖刀,注重“取偏”的实效,特别强调突出重点,剑走偏锋,主张集中兵力,发挥优势,寻找突破口,各个击破,在此基础上扩大战果,克敌制胜,“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指出战略家最大的过错,在于不分主次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由此可见,在“兵圣”孙子那里,理想上求“全”与操作上重“偏”是高度统一的。孙子真正明白了“舍得”这层道理,得与失是辩证的,舍得舍得,说到底是有舍才有得,所以孙子强调五“不”:“途有所不由,地有所不争,城有所不攻,军有所不击,君命有所不受”,决不能为求“全”而大包大揽,决不应为“全胜”而放弃“战胜”,一切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正合,以奇胜”。应该说,孙子这种剑走偏锋的思维方式充满深邃的哲理精髓,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其所体现的精神旨趣,正与孙子“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理念相吻合。

    很显然,孙子有关“求全”与“取偏”平衡统一的辩证思维,反映了理想与实际的统一,终极目标与阶段任务的统一。这在今天也是很有价值的。

    可以说,《孙子兵法》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它的辩证思维上,和《老子》一样,它充满鲜明的超常思维与逆向思维特征,善于在合理中发现不合理,在正常中发现不正常。如既强调健全法制、制定规章的重要性,“修道而保法”,又主张超越法纪、超越制度,“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既提倡军队统一号令、令行禁止,“令素行”、“一人之耳目”,又推重机断指挥、不唯上令,“君命有所不受”。既肯定爱护民众,关心民众的必要性,“视卒如爱子”“唯民是保”,又反对无原则的爱民、汲汲于讲求廉洁奉公,认为“廉洁”“爱民”会成为导致军队覆灭、国家危亡的祸因。表面上对立的事物,合在一起恰恰能成为最大的合理,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一正一反谓之道”。这种善于反向思考事物利弊得失的思想方法论,无疑是《孙子兵法》一书留给我们的最佳资源。它具有时空的超越性,是《孙子兵法》中的精华之所在,也是其具有当代启示意义的象征。读《孙子兵法》的重中之重,就是发掘和借鉴它的思维方式,为提升自己的能力创造条件。

    总之,要真正读通这部兵学经典,第一是必须回归原典,真正了解和把握《孙子兵法》近6000字的含义、思想内容、逻辑体系;第二要放开视野,以深厚历史文化知识作为支撑,避免出现将“伐交”误读为从事外交角逐之类的问题;第三要跟中国漫长的军事史结合起来,看看它的一些原则是怎样运用到军事领域的,是如何帮助将帅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叱咤风云的;第四要比较地学,跟其他兵书如《司马法》《吴子》《六韬》《黄石公三略》等兵学名著进行综合对比地学习。第五要借鉴西方近现代军事理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中西军事文化交流融通的前提下,前瞻性地学习、研究和弘扬。第六,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有重点地学,体认它辩证能动的思维方法,掌握它的超常思维、逆向思维,增强我们的聪明才智,在人生事业中争取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这六个方面结合起来,读懂《孙子兵法》肯定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运用《孙子兵法》也必然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怎样读懂《孙子兵法》

4. 怎么能读懂孙子兵法?


5. 如何学习《孙子兵法》?

“授人以鱼,只提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

学习的思维就是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孙子兵法》是什么?
2.为什么要学习《孙子兵法》?
3.怎样学习《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什么?
它是“世界第一兵家奇书”,穿越古今,享誉中外――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为什么要学习《孙子兵法》?
因为它牛逼。下面是《孙子兵法》的nb之处:
《孙子兵法》深刻揭示了竞争规律,能够帮助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营企业如是,经营人生事业亦如是。
《孙子兵法》充分展示了战略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战略思想水平。
《孙子兵法》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帮助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怎样学习《孙子兵法》?
1.选书。看作者(真正的作者只有孙子一人,因古文难懂,需要现代译著者)是否有名气;看出版社是否权威;看版权页是几次几版印刷;看前言、目录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看正文是否有注释、译文等,帮助扫除阅读障碍。
2.读懂。逐字、逐句、逐篇弄懂文义,通解原著,了解基本精神。
3.解悟。长期体会,思索而达到深刻的理解,并能初步应用。
4.运用。全面认识把握并加以运用。

弄懂《孙子兵法》是困难的,这也是学习一些国学经典的共性。主要原因是文字浓缩性太高,一般情况下只提供结论、方法和技术,而不加以论证和解释。因此,我们学习《孙子兵法》时须摒弃速成思想,循序渐进地学,多次重复地学,持之以恒,有能有所悟、有所成。

如何学习《孙子兵法》?

6. 怎么能读懂孙子兵法?

一、通读《孙子兵法》的高妙在于其论证谨严,逻辑严密,自成体系。我们该学它的“必以全争于天下”。比如,书中提出的“知彼知己”,简单的四个字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那么,如何才能知彼知己?在首篇他提出了“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也就是所谓的“五事七计”。这,固然说的是知彼知己。后面所说的“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则主要是从知己方面作的论述。当然,关于知己方面的内容不仅仅这些。那么知彼呢?除了“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这些是教导如何知彼的。尤其在最后一章《用间》篇中论述尤多。他提出“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这知彼的方法,主要还是在于官爵俸禄金钱。知道的内容呢?“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把情报作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事不能作成呢,你看,连对方看门的、跟班的这些人都掌握得清清楚楚,想要对你采取行动,难道还怕你跑掉吗?你还能跑得掉吗?假如不能通读,仅仅记得其中的片言只字,然后发一通议论,提出了几个观点,仿佛学有所成,心有所得,难道不也很容易招人发笑吗?孙子地下有知,恐怕会一声长叹,笑你不肖的。二、读透如何是透?真正通透的,古今不多,但韩信能算一个。我们没有看见过韩信的兵法,但是据说他是曾经参与整理过兵法的。在井陉口背水战后,诸将在得胜之余,都很纳闷,这仗打得实在是不明不白,背水列阵是兵家大忌,咱咋就得胜了呢?正应了孙子那话,“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还得韩信给大家解释,兵法上不是说了吗?“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呵!你看,学的是一本书,念的是一个字,人家就把书里面的内容,精神、精髓、精妙、精要把握住了,大家伙脑袋不少,饭量不小,就仅仅学得了一个皮毛。究竟如何才能读透呢?大家不妨再学学苏秦。苏秦在首次创业失败之后,回到家里,“妻不下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遭尽白眼,极大刺激。怎么办?“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大家学习《孙子兵法》,也需要他这股子悬梁刺股的劲头,更需要他“简练以为揣摩”路子。何为“简练以为揣摩”呢?我的意思,把厚书读薄,薄书读透,人家说后你说说,说出你的见解来,慢慢的,也许就琢磨出来些子味道了。三、读十家首先是要看看别人的说法。孙子一家的学说,古往今来很多人学,很多人学出来了感觉,于是就众说纷纭,你把这众说者不妨都当成你的同学,且听听同学们怎么说的。不是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吗?听听大家的说法,有时会有所启发。其次要真读十家。所谓的十家是《孙子十家注》。曹操、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梅尧臣、王皙、何氏与张预等十位同学头脑聪明,领悟力强,愣是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简直可以列入孙子众门人中的十大贤能了。他们跟大家“共读一本书”的时候,读出了点名堂,提出了些说法。近代以来无论大陆还是台湾这些注孙子、言孙子的同学基本没有敢把他们落下的,凡是落下他们的成绩基本都不太好。可恶的是,有些同学“窥陈编以盗窃,欺人世以盗名”,明明就是抄袭,反说成是原创,不注明来源出处,败坏学风,有辱先人!四、学着读学着读主要是学着人家的样子读。这里的“人家”,我觉得主要是岳飞。《宋史·岳飞传》中说,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孙吴兵法、左氏春秋。粗看,没啥;细想,有理。为啥?原来许多人学孙子,读孙子,只学会了“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这些弄虚作假。全忘了孙子教导的“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里既有“信”,更有“仁”。要知道,弄虚作假是对外,对敌;仁义、信用是要用来对内,对友的。对于仁、信二字,他可是反复申述,比如“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左氏春秋》中,关于用兵,论述也多,但所占的比例有限,更多的篇幅关于仁、信、义、礼。不要轻看这些,“人无信不立”,而关于“狼来了”的故事更提醒你:欺骗,不可以多次使用。一方面是其中许多的战争事例可以与兵法对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别忘了“以正治国,以奇治军”可是古训。台湾人不是说过那句“我不是教你诈”吗?合适的东西,要用在合适的地方。其实,我读孙子,也是仅得皮毛,在这里喋喋不休,冒充大尾巴狼了。不当之处,也请同学指正!

7. 如何研读孙子兵法

先看原文;
然后看不同版本的原文;
然后比较版本的源流和历史朝代;
然后比对不同版本的文字差异,要细化到每个字;
然后看孙子在各种历史文献中的被征引的引文;
然后比对征引的引文之间的差异;
然后比对引文和与历朝历代的原文的差异;
然后看孙子的轶文,然后看孙子的轶文在各朝各代被征引的情况;
然后看11家注孙子的注文,仔细体会历朝历代的大家是怎么理解孙子的,他们的理解的着眼点是什么,差异在哪里,为什么会有差异,谁的答案跟接近孙子的本意,谁的答案引申的比较好;
然后开始尝试自己翻译,翻译不出来就一个字一个字查字典;
翻译出来以后,然后开始比对现代的各家的白话文,看看别人的翻译和自己的差异在哪里,不迷信,不盲从,不相信权威,要综合评判,冷静客观;
然后开始看武经七书中和孙子意思相同,但是表达不同的话有哪些,然后看哪些地方孙子是阐述的精深的,那些地方是不如别人的,然后开始反思;
然后是看是阅读战争史,然后看战史和孙子相印证的地方,相违背的地方,究其原因;
顺序可以从阅读左传开始到现代战争;
然后是开始阅读历朝历代的兵书和世界范围内的兵书,开拓视野,看个几百本就差不多了,就当小说看,不用深究其中的字。
最后把所有的书都烧掉吧,你剩下的只是不断的在生活中实践和体会了

如何研读孙子兵法

8. 如何有效阅读《孙子兵法》呢?

阅读《孙子兵法》要坚持三个原则,首先是要坚持回归经典自身的整体性原则。《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思想体系。每篇既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篇与篇之间又相互保持密切的联系。前后十三篇逻辑严谨,层层递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对战争的平时准备,战略计划的制定,战役程序的组织,战术手段的运用,以及行军、保障、各种地形条件下的作战行动及特殊战法都做了层次分明、前后贯通的阐述。其思维的整体性和思辨的深刻性在先秦诸子中也是罕有其匹的。

全书从战略运筹、战争预测(《计篇》)起步,经战争准备(《作战篇))、运用谋略(《谋攻篇))、发展实力(《形篇》)、创造有利态势(《势篇》)、灵活用兵、争夺先机、因敌变化而取胜(《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到解决“处军相敌”(《行军篇》)、利用地形(《地形篇》)、掌握兵要地理(《九地篇》)、实施火攻(《火攻篇))、搜集情报、以资决策(《用间篇》)等具体的战术问题,始于“知彼知己”,又终于“知彼知己”,恰好规划了一个完整的战争程序,其篇次结构序列设计,注重于按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加以逻辑展开,以战争规律性为立足点。

只有从整体性上理解和把握,我们才能避免对《孙子兵法》作片面的解读。例如,许多人推崇《孙子兵法》的讲谋略,甚至认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同类。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的识见。《孙子兵法》当然讲谋略,提倡“上兵伐谋”,以谋制胜。但是《孙子兵法》更是注重实力建设,认为实力是基础,无实力作后盾,则谋略无所施展其作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战胜对手,前提是做强、做大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其次,是要坚持认识经典要义的灵活性原则。《孙子兵法》的灵魂,在于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在孙子看来,兵法的许多基本原则,如“高陵勿向,背上勿逆”“围师必阙,穷寇勿迫”之类,是无数次战争经验与教训的沉淀积累,是千万人用鲜血与生命换取的结晶,自然应该充分尊重,加以借鉴和传承。但是,对这些兵学原则,又不能过于迷信,亦步亦趋,而必须结合新的状况,针对不同的对手,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机变,出奇制胜。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