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的微观宏观环境影响

2024-05-02 00:12

1. p2p的微观宏观环境影响

微观环境由企业及其周围的活动者组成,直接影响着企业为顾客服务的能力。它包括企业内部环境、竞争者、供应者、营销中介、顾客或用户、社会公众等因素。【p2p平台 融和贷】

p2p的微观宏观环境影响

2. 结合企业实际,论述管理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反映在哪些方面

企业外部环境是对企业外部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等的总称。 
  1.政治环境是指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状况。 
  2.社会环境是指人口、居民的收入或购买力,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等。 
  3.技术环境指与本行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发展趋势。 
  4.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形势、世界经济形势、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企业的直接市场等。其中,企业的直接市场是与企业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具体包括销售市场、供应市场、资金市场、劳务市场等。 
  从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否直接来区分又可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两大类。一般环境是指能影响某一特定社会中一切企业的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比较间接。具体环境是指能更直接地影响某个企业的微观环境。 
  企业战略形成并不是一个连续不断进行的经常性活动过程,通常出现的是稳定一段时期、变动一段时期的这样一个间断进行的非经常性活动过程。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战略一经形成往往就处于相对稳定状况之中,除非企业运行出现异常情况,否则总倾向于沿着设定的方向继续前进。这意味着过去经营的成功往往会成为今天经营的陷阱,目前经营的成功又常常会为未来的失败埋下种子,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战略上的以不变应万变会使企业丧失反应的灵敏性。所以,促使企业进行战略重新评审并开始战略形成过程的,往往是由于出现了不断恶化的企业状况。 
  企业战略重新评审不仅要对企业当前使命、目标、战略、政策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企业环境进行分析,以确定其中所存在的关键战略要素。企业环境包括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两部分,企业外部环境由存在于组织外部、通常短期内不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控制的变量所构成。企业内部环境由存在于组织内部、通常短期内不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控制的变量所构成,具体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资源三部分。 [编辑本段]外部环境关键战略要素  一、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那些对企业活动没有直接作用而又能够经常对企业决策产生潜在影响的一般要素,主要包括与整个企业环境相联系的技术、经济、文化、政治法律四方面的力量。这些要素与力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从短期来说,社会文化力量通过它对于企业任务环境中相关权利要求者集团的作用,影响着企业的行动与决策。而从长期来说,企业也能通过自身的活动对任务环境中相关权利要求者集团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任务环境 
   
  任务环境泛指能够直接影响企业主要运行活动或为企业主要运行活动所影响的要素及权利要求者集团,如:股东、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地方社团、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 
  三、信息来源 
   
  外部环境分析主要是一个非正式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分析者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外部环境分析需要大量的有关资料,这有赖于众多的信息来源渠道,如:用户、供应商、银行家、咨询顾问、公开及非公开出版物、个人观察调查、上级领导、下级员工、同级伙伴等。为使整个企业的各种信息能够及时汇总到从事环境分析的人员手中,使得他们能够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加工整理,及时给出关于企业外部环境情况的综合分析报告,必须建立适当的企业战略管理信息系统。 [编辑本段]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1. 宏观环境分析 
   
  一般认为企业的宏观环境因素有四类,即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以及技术环境。 
  政治和法律环境,是指那些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统,以及其运行状态。政治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机构、颁布的方针政策、政治团体和政治形势等因素。法律环境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法令以及国家的执法机构等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通常衡量经济环境的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就业水平、物价水平、消费支出分配规模、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利率、通货供应量、政府支出、汇率等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等。经济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更为直接具体。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自然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包括土地、森林、河流、海洋、生物、矿产、能源、水源、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这些因素关系到企业确定投资方向、产品改进与革新等重大经营决策问题。 
  技术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包括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等。技术环境影响到企业能否及时调整战略决策,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2. 微观环境分析 
  企业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两个方面。产品生命周期、产业五种竞争力、产业内的战略群体、成功关键因素等分析方法是微观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市场需求与竞争的经济学分析能够深化对微观环境的理解与认识。以下对产业的生命周期、产业结构分析、市场结构与竞争、市场需求状况、产业内的战略群体和成功关键因素分析进行简要介绍。 
  (1)产业的生命周期。在一个产业中,企业的经营状况取决于其所在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以及该企业在产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分析产业发展状况的常用方法是认识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的阶段。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可以用产品的周期阶段来表示,分为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只有了解产业目前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才能决定企业在某一产业中应采取进入、维持或撤退,才能进行正确的新的投资决策,才能对企业在多个产业领域的业务进行合理组合,提高整体盈利水平。 
  (2)产业结构分析。根据波特教授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提出的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五种竞争力分析,可以从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来分析产业竞争的强度以及产业利润率。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在于减少了市场集中,激发了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并且瓜分了原有的市场份额。替代品作为新技术与社会新需求的产物,对现有产业的“替代”威胁的严重性十分明显,但几种替代品长期共存的情况也很常见,替代品之间的竞争规律仍然是价值高的产品获得竞争优势。购买者、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取决于各自的实力,比如卖(买)方的集中程度、产品差异化程度与资产专用性程度、纵向一体化程度以及信息掌握程度等。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即一个产业内的企业为市场占有率而进行的竞争,通常表现为价格竞争、广告战、新产品引进以及增进对消费者的服务等方式。 
  (3)市场结构与竞争。经济学中对市场结构的四种分类: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有助于对市场竞争者的性质加以正确的估计。严格定义的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这一市场中激烈的价格竞争使价格趋向于边际成本的描述在许多消费品市场中却屡见不鲜。垄断竞争市场中,产品的差异性为企业建立了固定客户,并且允许企业对这些固定客户享有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一些市场权力。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的决策要依赖于其他企业的选择,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决策均衡问题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完全垄断市场上,垄断厂商控制操纵价格和产量的行为因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了反垄断政策的制约,但企业通过创新来取得垄断力量和实现高额利润的努力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从长期看对垄断的限制对消费者是不利的,因为它限制了竞争。 
  (4)市场需求状况。可以从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和需求价格弹性两个角度分析市场需求。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欲望决定着市场需求的规模,其中生产企业可以把握的因素是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产品价格、差异化程度、促销手段、消费者偏好等影响着购买欲望。影响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有产品的可替代程度、产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购买者在该产品上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购买者转换到替代品的转换成本、购买者对商品的认知程度以及对产品互补品的使用状况等。 
  (5)产业内的战略群体。确定产业内所有主要竞争对手战略诸方面的特征是产业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战略群体是指某一个产业中在某一战略方面采用相同或相似战略的各企业组成的集团。战略群体分析有助于企业了解自己的相对战略地位和企业战略变化可能产生的竞争性影响,使企业更好地了解战略群体间的竞争状况、发现竞争者,了解各战略群体之间的“移动障碍”,了解战略群体内企业竞争的主要着眼点,预测市场变化和发现战略机会等。 
  (6)成功关键因素。作为企业在特定市场获得盈利必须拥有的技能和资产,成功关键因素可能是一种价格优势、一种资本结构或消费组合、或一种纵向一体化的行业结构。不同产业的成功关键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同时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变,成功关键因素也会发生变化,即使是同一产业中的各个企业,也可能对该产业成功关键因素有不同的侧重。

3. P2P风险比较大,我们应怎样衡量其可靠性?

2014,关于P2P的五个判断
作者:王桐桐
判断一、就市场本身而言,明年的P2P市场将从宏观走向微观,浑沌走向细分。
  在2013年及以前,对所有人而言,P2P的概念是一整块的,大家知模式不知市场,模式分化市场却纠结一团。随着业界实践的深入,我认为明年的P2P市场将使拨云见日,市场呈现将更为清晰的一年。
  首先,从产业业态来讲,线上市场和线下市场之间的区别将更为明显,两者将被更加清楚的认识和区分。线上和线下市场的特点将在不同的区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线下将越来越重,线上市场则越来越轻,线下更金融化,线上更互联网化,随着方向的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异将是全方位的。
  随着市场的分化,专注于不同市场之间的P2P企业将在业务模式、业务流程、风险控制、市场策略等方面展现出的差异化更加明显。专注于线下业务的企业将与民间小额信贷企业趋同甚至结合,线上P2P企业则更加倾向于选择走扁平化的平台化路线,风格愈加短、平、快。线下的P2P好比工具,如网银;而线上的P2P将类似于微信支付,更加大众化,与大众日常生活联系更加频繁。
  其次,P2P市场将被进一步划分,P2P目前已经涉足的个人市场、小微企业市场、电商市场等之间差异化将更加明显,专业化市场将开始形成。在各专业市场内,资金需求、资金供给、风险管控等均表现出相似的特点,但各专业市场之间风格割裂,相同点越来越少,不同点加剧产生,跨专业经营将越来越困难。
  最后,从地域上来讲,未来我认为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将形成P2P发展的热点区域。当下中国的P2P企业大多集中在上述几个地区,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由于金融业较发达资本活跃,能够吸引资金和人才,因此产生了拍拍贷、人人贷等知名的P2P企业;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由于民营经济发达,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并且对民间借贷行为接受程度较高,因此也出现了大量的P2P初创企业。中国的P2P也将以上述几个较大的P2P区域市场为中心,影响力由近及远的进行辐射。
  判断二、P2P企业面临转型,精细化、专业化是必然的趋势,基于数据和技术发展的核心风控能力开始获得更大的生产力,释放更大的力量,市场领先者开始出现。
  首先,随着P2P整体市场规模的扩大,专业市场区间开始划分,各区间的彼此差距日益明显,包揽市场的业务模式将无法持续,单个P2P企业将无力全面覆盖各专业市场。目前市场的存在的P2P企业将面临着转型,精细化、专业化是生存下去的必然选择,不选择的企业将被边缘化甚至失去立足之地。
  其次,深耕专业市场是P2P企业活下去的唯一可行道路,企业根据各专业市场的不同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比如针对个人市场,提供额度为数百至数千,期限为数周至数月,利率一般大众可接受的日常消费借贷,在这个市场里P2P方向是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做成日常化的服务;再比如针对电商市场,专注于这一领域的P2P企业可以和各大垂直电商、综合电商平台合作,获取电商卖家的各项数据,了解不同电商业务在资金、额度、周转周期上的需求差异,从而制定相关市场竞争策略
  再次,深耕专业市场,要求风险管控能力的不断进化和创新。基于技术的微创新、以及大量的用户借贷行为和社会数据的商业智能发掘,类似拍拍贷这样的企业,可以更加依赖足不出户的线上平台,收集用户数据,定制借贷产品,提供更加快捷和安全的借贷服务。比方说,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你是否经常加班,经常喝酒,是否需要送小孩上学这些,计算你出车险的概率,给你定一个车险的赔率,这种数据的智能化挖掘。在P2P行业,是同样适用的。这样一来,用户借钱会更方便、更快速,甚至不需要通过银行卡就可以提现,还款也可以实现自动扣款,这样可以给用户极好的借贷体验。
  最后,随着市场对精细化、专业化的要求,P2P企业关注的方向将从整体市场转向专业市场,关注的层面也将更加微观、具体。那些率先转向转型的P2P企业将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头羊,同时新一批瞄准专业市场的新兴P2P企业,将取代看不清趋势,固守整体市场老P2P企业的市场地位。各专业市场将出现各自的领先者,各市场内竞争的份额将酝酿出现“721”局面,即领先者占据70%份额,第二名占据20%,剩下的竞争者瓜分10%的市场份额。如果从P2P市场整体上来看,各市场的领先者在规模和知名度上将形成齐头并进的局面,未来的领先者需要等待进一步分化。
  判断三、线下P2P企业将展开激烈竞争,优胜劣汰在所难免。
  为什么判断线下P2P企业将展开激励竞争,原因在于线下市场将很快趋于饱和。目前线下的市场主要是中小微企业,近一两年来,这个群体由之前的无人问津一下子变成了香饽饽。银行的覆盖面在快速下沉,比如,原本只做大企业的四大行,现在开始覆盖到中型企业;原本做中型企业的股份制银行,现在开始下沉到小型企业;而原本为小型企业服务的邮储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现在开始覆盖微型企业。更不用说现在全国接近万家的小贷公司,大家都在抢夺线下的中小微企业市场。这样一来,留给全国的几百家P2P企业的市场氛围其实就不大了。这些企业,一没有银行那样的资金成本优势,二没有经过时间检验的风险控制手段,在面对银行等机构的竞争的时候,是基本没有还手之力的。这些P2P企业只能进一步下沉借款对象,去捡银行和小贷公司的剩饭,服务那些高风险的客户群。
  因此,对所有人来说,2014年的市场环境将比2013年更加残酷,明年将是决定线下P2P市场份额的一年,将是奠定未来一段时间相对稳定市场格局的一年。2013年倒闭的60多家P2P只是“小虾米”,我相信2014年将会有更多的、更大的P2P企业被淘汰出局。
判断四、P2P将从单体产业延伸成产业链或者产业集群。
  任何产业的发展壮大必然伴随着从产业向产业链或者产业集群的的过程。P2P的服务并不简单,除了资金,还涉及征信、审核、催收等业务。正如围绕着电商出现的物流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广告营销企业一样,相信未来以P2P业务为中心,在其上游和下游出现配套协作产业,在其外围产生专门为P2P某一流程提供服务的专业企业。
  产业链对P2P企业的好处显而易见,社会化分工可以解决目前困扰线上线下P2P的征信、审核、催收问题,减轻企业的负担,聚焦借贷核心业务,快步向前。
  判断五、政策监管将更加明晰,宏观信号更加清晰的释放,“试运行”条例有望出台。
  严格产品运行合规,利用资金错配、期限错配互联网让一切产业的进步速度前所未有的加快,它可以让一个产业加速生长,但互联网加速的不仅仅有益的方面,也让风险也更快的累计。以比特币为例,比特币凭借互联网的传播威力一夜之间为大众所知,然而伴随而来的是疯狂的投机,风险如同气球般迅速膨胀。
  风险的加速也要求监管加速跟上。
  虽然到2013年为止,对P2P的监管没有明确的政策。然而央行陆陆续续释放出的信号,可以让产业界人士推测出未来可能监管的两个方向:
  形成的资金池将是监管的重点。参考管理部门对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采取的监管措施,采取有自融、虚假标地、高额补贴等高风险手段抢占市场的行为将被严厉禁止。
  打击以P2P为幌子,主观上从事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的行为,严防“庞氏骗局”。这类所谓的“P2P”实质上是完全的诈骗平台,败坏P2P行业形象,对行业以及社会危害性极大,需要政府和行业联手打击。
  2014年是否会有明确的法规或者规章出来,我持怀疑的倾向,我认为现在产、学、研对P2P的研究并不深入,大家都在探索,尚不具备出台明确制度的时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监管将“光看不管”,我认为虽然明确的制度不会出现,但是“建议”或者“试运行”的条例很有可能会出台。具体的内容现在虽然尚不得而知,但根据我国各项制度建立大多参考欧美各国的“传统”,倒不妨大胆的推测一下。
  美国对P2P的监管主要强调信息披露,英国对国内P2P的监管由“金融行为监管局”和“审慎监管局”的监管。基于P2P在国内金融市场极为微小,英美对P2P的监管走的多头监管外加行业协会规范的路子,具体到我国,从业者对P2P热情要远超英美,虽然目前交易规模也不太大,但增长速度极快,监管空间不小。
  我认为可能的“建议”或“试运营条例”在前期监管内容上仿照英美的可能性比较大:首先,在P2P企业的注册时,将给与特殊对待,例如统一登记,而不再能以商务咨询等面貌出现在用户面前;其次,强调信息披露,要求P2P企业明确说明借贷条款,披露真实风险,公开逾期率、坏账率等信息。而这些建议性的监管规定,很有可能依托一个由官方牵头的互联网金融或者P2P行业协会进行落地和实施。
  以上是我从市场、P2P企业和产业、政府监管三个角度做出的五个预测,我认为P2P市场、市场参与者、市场监管者将在2014年变得更为成熟,P2P将从一个市场热点过渡成为一个真正的产业。中国的小额信贷市场过去被人关注不多,但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个人价值被重新发现,与个人相关的市场重新被人们审视和反思。
  P2P被媒体前所未有的关注给从业者莫大的鼓舞,这意味着过去的努力被认可,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P2P发展时间尚短,媒体也存在过度解读的情况,2013年10月和11月60多家P2P机构倒闭已经给从业者敲响了警钟,过犹不及,切实保护借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稳健发展才是唯一可持续的道路。

P2P风险比较大,我们应怎样衡量其可靠性?

4. 关乎p2p行业发展十大因素有哪些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1年 中国P2P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主要有以下十大因素:
 一、获客成本增高
  近来,笔者在地铁、公交、央视、电影院、FM调频等地方不断看到或听到各大平台的广告、宣传片,营销手段层出不穷,豪掷千金,真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平台有钱砸广告、小平台没钱也得砸,无形中拉高p2p行业获客成本。曾几何时,获客成本仅为几元钱,而现在已上升至几十几百元不等,致使平台运营成本拉高、负荷加重,制约平台发展。
  二、行业人才匮乏
  P2p行业在国内落地至发展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对该行业有着深刻了解和研究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而该行业从业人员由民间放贷、小贷、担保、草根创业、煤老板、矿老板等构成,龙蛇混杂、良莠不齐,90%以上均为半路出家,无专业和系统培训经验。而京金所董事以及高管都是经济学专家,从业人士也都是金融业的精英。京金所自成立至今六年以来,以其严格的风控尽心尽力降低投资者的风险,至今为止,从未出现过一笔坏账。
  p2p行平台要发展壮大需要人才,但却不得不面对人才匮乏的瓶颈,这也是制约着该行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三、征信数据不完善
  当前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耳熟能详,那么大数据具体是什么呢?“大数据”(Big data)研究机构Gartner给指出“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我国商业征信系统刚刚起步,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又不对外开放,在这样一个“青黄不接”的时期,p2p行业依然在高速发展,其背后必然埋藏着巨大的信用危机。p2p网贷行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征信系统,做到贷前征信查询、贷中征信跟踪、贷后征信管理。京金所的服务内容就是融资信息筛选、尽职调查取证,风险评级说明、融资方案设计,房屋产权抵押、法务团队护航、贷后跟踪管理、不良资产催收,通过层层筛选,尽可能的微客户规避风险。
  四、优质资产端缺乏
  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是互联网金融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利用互联网覆盖面积广、传播速度快,快速面向民众、占领市场。但也正因为如此快速发展,无暇打造完善和健全的线下团队,在客流量增加的同时,难以完整地获取资产端资源,互联网金融便如墙上芦苇 — 头重脚轻。
  线上是上层建筑、线下(资产端)便是基础,万地高楼平地起,没有夯实的基础,再绚丽动人的上层建筑也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在各平台大肆掠夺有限客户资源,完成积累时,资产端便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谁掌控了优质资产,谁便有机会在竞争白热化的互金行业“笑傲江湖”。
  五、风控水平偏低
  日前,笔者在一个p2p行业交流微信群聊天时,一家颇具规模的平台风控表述了他们平台的风控理念:“只要掌握客户征信就不怕”,看到这里我真不知道该平台为何能存活这么大,这么好,唯一的解释便是该平台的借款客户都很心善。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是老平台还是新平台,对风控的理解大多为一知半解,一方面对平台不负责任,一方面对投资人不负责任。京金所的服务内容就是融资信息筛选、尽职调查取证,风险评级说明、融资方案设计,房屋产权抵押、法务团队护航、贷后跟踪管理、不良资产催收,通过层层筛选,尽可能的微客户规避风险。
  七、监管机制不完善
  《互金指导意见》出台后,各监管部门相继制定监管政策和实行监管手段,在深圳互金行业掀起一场经侦风暴,引得各平台自危、自查、自纠,这本是件利好事情。但笔者如前文章”浅谈p2p行业监管现状及未来发展之建议“中谈到希望国家相关监管部门能够根据制度,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制定监管措施,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壁垒,形成一张相互通气、相互交融的监管网络。与此同时,各部门在制定这些相关措施时,拒绝“拍脑袋决策、锤胸口指挥、抬屁股处理”的行为,一切要深入企业,做导向性调研,拒绝制定出“不管就乱、一管就死”的监管制度。
  八、银行资金存管两难
  今天,笔者在共时财经看到《揭秘各大银行p2p平台资金存管细则,看完梦碎!》中列举中各大银行确有“敞开胸怀拥抱p2p”之势,但具体要求却颇高,如民生银行要求平台实际股东为政府、大型国企或上市公司;徽商银行要求国企或国有资本控股企业;平安银行要求支付校验手续费、代扣手续费、充值费用、提现费用、系统实施费用、托管服务费等。从举例中,不难看出,各大银行对p2p资金存管业务要求和收费标准高,只有不到10%的平台能够符合条件及承担名目繁多,高昂的费用。如果银行资金存管制度如此落地,那么还会有多少平台能够存活呢?最后互金发展方向还会是普惠金融吗?
  九、投资人风险意识淡薄
  “网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标语各大城市均有张贴,众投资人耳熟能详,但一旦p2p平台出现提现困难、或借款人逾期等情况,大部分投资人便不问缘由,进行挤提、负面宣传等,进一步加剧平台倒闭或清盘。笔者并不否认众多跑路、失联、倒闭的平台主观或客观上确实存在严重问题,伤害了投资人,但有时候投资人的行为却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谈到这里,笔者想表述的是,“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概念投资人能够接受,认为理所当然,但“网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对众多投资人来说却是无法接受和理解的。归根结底,国人的投资理念还不成熟、承担风险的压力极弱、包容能力欠缺,这也是制约国内平台向纯信息中介政策发展的重要因素。
  十、决策者的眼界
  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头狼带领一群羊,能战胜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狼。”我们中国民间也有这样的说法:“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两句话,都是阐述了同一个道理,领头羊在生活中的作用。
  “领头羊”借鉴到互金行业,具体为平台创始人。互联网金融由民间金融转型而来,造就了一批互联网金融“草根英雄”和领军人物。但这批“英雄”由于自身成长环境、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因素限制,致使其如果不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与时俱进,增强自身“修为”,便会可能导致平台崩盘或难以为继。

5. 什么是P2P技术

P2p技术简介

一 什么是p2p

P2P即Peer to Peer,称为对等连接或对等网络,P2P技术主要指由硬件形成连接后的信息控制技术,其代表形式是软件。P2P起源于最初的联网通信方式,如在建筑物内PC通过局域网互联,不同建筑物间通过Modem远程拨号互联。其中建立在TCP/IP协议之上的通信模式构成了今日互联网的基础,所以从基础技术角度看,P2P不是新技术,而是新的应用技术模式。

二 技术简介 

1.关键技术 

P2p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环境的新的应用型技术,主要为软件技术。 

(1) 对于互联网上众多计算机,P2P应用比其他应用要更多考虑那些低端PC的互联,它们不具备服务器那样强的联网能力,同时对于以往的P2P应用技术,现在的硬件环境已经更为复杂,这样在通信基础方面,P2P必须提供在现有硬件逻辑和底层通信协议上的端到端定位(寻址)和握手技术,建立稳定的连接。涉及的技术有IP地址解析、NAT路由及防火墙。 

(2) 在应用层面上,如果两个Peer分别代表两家不同的公司,而且它们已经通过互联网建立连接,那么一方的信息就必须为另一方所识别,所以当前互联网上关于数据描述和交换的协议,如XML、SOAP、UDDI等都是一个完善的P2P软件所要考虑的。

(3) 有通信就要有安全保障,加密技术是必须要考虑的。 

(4) 其他需考虑的有如何设置中心服务器,如何控制网络规模等。 
2. P2P技术与现有互联网技术比较 

目前互联网主要技术模式是S/C方式,此方式要在互联网上设置拥有强大处理能力和大带宽的高性能计算机,配合高档的服务器软件,再将大量的数据集中存放在上面,并且要安装多样化的服务软件,在集中处理数据的同时可以对互联网上其他PC进行服务,提供或接收数据,提供处理能力及其他应用。对于一台与服务器联机并接受服务的PC机来说,这台PC机就是客户机,其性能可以相对弱小。而P2P技术的特征之一就是弱化了服务器的作用,甚至取消服务器,任意两台PC互为服务器,同时又是客户机,即对等。

3. p2p技术严格的说是一种网格

网格的定义:网格是在网络之上运行的软件基础设施,是连接集成不同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应用系统的纽带和粘合剂。

4. P2P技术特性 
(1) 既是S又是C,如何表现取决于用户的要求,网络应用由使用者自由驱动。 

(2) 信息在网络设备间直接流动,高速及时,降低中转服务成本。 

(3) 构成网络设备互动的基础和应用。 

(4) 在使网络信息分散化的同时,相同特性的P2P设备可以构成存在于互联网这张大网中的子网,使信息按新方式又一次集中。

三 技术应用

p2p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通信: ICQ 、OICQ及IP电话技术

2.文件和其他内容共享——BT技术

现在人们已经很熟悉用BT下载资源,BT的全名,叫做BitTorren,中文译作/比特湍流,有许多网友直取谐音,戏称之为/变态,如抽掉贬义的色彩倒是十分形象,因为它的确是一种不同于互联网常态的资源交流机制。作为一种革新性下载工具,BT吸纳了P2P的技术优势,简单而有效地实现了下载压力的分担。BT首先在上传者端把一个文件分成了Z个部分,甲在服务器随机下载了第N各部分,乙在服务器随机下载了第M个部分,这样甲的BT就会根据情况到乙的电脑上去拿乙已经下载好的M部分,乙的BT就会根据情况去到甲的电脑上去拿甲已经下载好的N部分,这样就不但减轻了服务器端得负荷,也加快了用户方(甲乙)的下载速度,效率也提高了,更同样减少了地域之间的限制"比如说丙要连到服务器去下载的话可能才几K,但是要是到甲和乙的电脑上去拿就快得多了。所以说用的人越多,下载的人越多,大家也就越快,BT的优越性就在这里。而且,在你下载的同时,你也在上传(别人从你的电脑上拿那个文件的某个部分),所以说在享受别人提供的下载的同时,你也在贡献。

3.搜索引擎——基于p22的适应性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

本文提出的基于p2p的适应性信息检索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由若干个自治的结点组成,它们按照网络架构组成一个信息检索网络,每一个结点都是对等的。每一个结点都由一个客户端代理和一个服务器端代理组成。用户通过客户端代理提交提问,对于每个提问,客户端代理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元搜索、爬行器和转交给服务器端代理等三种方式的任意组合进行检索处理,对于三种方式返回的结果文挡,客户端代理经过合并过滤之后呈现给用户。用户在浏览结果时,通过将文档标记为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方式,向客户端代理提交相关反馈。利用这些反馈,客户端代理可以建立一个用户模型,该用户模型一方面将用于今后的结果过滤,另一方面也将用于修改用户的原始提问,以便今后进行进一步的检索处理。与此同时,服务器端代理负责结点之间的通讯,它可以在接收用户模型和相关文挡的基础上,进行用户聚类,并在聚类的基础上,在具有相同或相似兴趣的用户之间实现合作式推荐和转发检索请求,单个结点的内部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4.协同工作——p2p技术对e-learning应用模式的影响

基于 P2P 思想的知识交流型学习:

P2P是一种技术,但它更是一种思想,是有着会改变整个互联网现状潜能的思想。它将人们直接联系起来,让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直接的交互,从而使得网络沟通变得更为容易、资源共享更为直接,因而它在加强网络人际交流、文件交换和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途。随着 P2P 技术的兴起,基于P2P思想的知识交流也开始在网络上出现。如 LearningIDEAS公司提供的可以即时捕获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知识交换方案,就包含了一套独特的匹配和转发系统,它能够让外在的知识随信息交流实时传递。LearningIDEAS的技术与企业呼叫中心的路由系统非常相似,它允许基于知识技能的路由和匹配,在发生现实需求和特定问题时可以让一个用户与另一个相关的用户联系起来。与传统 e-Learning系统相比,基于P2P思想的知识交流方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无需创建专门化的学习环境,也无需正式安排教学活动,就可以在学习者和他人之间提供知识分享的通道。  

目前主流的e-Learning系统如Ellumniate、Centra、WebEx等也提供一些同步学习和协作解决方案(如虚拟“在线会议室”等),它们虽然可以允许学习者进行非正式的学习交流和直接沟通,但这类学习活动一般都需要在主题、时间和交流人员等方面制订明确的计划和安排。基于P2P的知识交流方案却不同。当一位用户或学员遇到某方面困难时,他在LearningIDEAS系统中把自己的问题表述出来,系统就可以立刻帮助他转接到某个具有此类问题解决经验的同事或学员用户那里。就像和身边的人随意询问交流一样,这种虚拟的即时沟通方式能够更快捷地解决用户所遭遇的现实问题,并消除了通过正式教学系统进行学习的时空障碍。 

 基于P2P技术的非正式知识交换方案,真正的价值是它使得学习和交流能够在网上随时发生,并能融入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流程当中。这种随机、自由、及时的知识交流方案不仅使学习交互可以发生在每位网络用户身边,而且非正式知识交流的学习过程也能够被记录存档。当人们加入P2P网络的时候,所有用户都拥有了平等的机会,都可以容易地在网络上自由沟通思想,随时交流学习,并进而从与对方的交流和沟通中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P2P摆脱了中间服务的羁绊,它重新将人们通过网络直接联系起来,使人际间的知识交流更为迅速和便捷,从而提高了人们解决学习问题和处理社会事务的效率。

四 p2p技术的不足及目前的解决途径

管理问题和安全问题是p2p目前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在p2p技术结构中,中心节点的意义被大大弱化甚至完全消解。去中心化的特点将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网络传播结构的扁平化特点也会进一步凸显。这样的传播结构,使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与控制更为复杂与困难。从管理的层面看,p2p技术最主要的挑战体现在两方面:对不良内容的传播控制更为复杂;版权管理更为困难。

在国外,p2p在版权管理方面带来的问题引起了更大的关注,据报道,美国国会知识产权办公室目前已草拟新版法案,力图禁止这类p2p软件的应用;英国更是早在2003年10月就通过了立法决定执行颇有争议的欧洲版权法令,这个立法从理论上明确了,使用类似的p2p服务将可能构成犯罪。

目前的解决方法:利用JXTA技术(juxtapose 并行技术)。

JXTA技术提供了建立P2P网络应用的核心技术,旨在为P2P应用建立一个通用的开发平台。JX2TA技术主要包括一个独立于编程语言系统平台和网络平台的协议集,这个协议集说明了P2P应用的最基本的需求。可以说,JXTA是位于操作系统或虚拟机之上的P2P网络服务或应用之下的一个P2P堆栈,它提供了P2P应用所需的核心功能。                但是也有人对此持批评态度,例如,方兴东认为:p2p的交流如果是在个人与个人之间,如果没有任何商业行为在内,那么就不应该用知识产权来限制。

当然,技术肯定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相关法律手段的加强,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法律的制定应该着眼于未来而不是眼前,着眼于社会全局利益而不是个别利益。

五 前景展望

从p2p技术的发展轨迹来看,它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一致的,那就是从技术导向逐渐转向市场导向,从专属用户逐渐转向普通用户这也意味着,这些技术的影响力将从纯技术层面转向经济、文化与社会层面。

p2p技术既然可以为个人对个人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提供方便,自然也能为媒体对媒体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提供可能。P2p技术也可能成为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也可能加速媒体形态的演化。对于媒体机构来说,现在能感觉的似乎更多的是潜在的威胁,因为它们在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媒体中的中心特权地位会受到挑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媒体机构把自己视作一个普通的信息产品的生产者,也许就能从2技术中找到新的希望。

作为一种越来越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技术,p2p对于未来的网络传播特性的影响,虽然还一时难以做出全面描述,但是影响正在开始而且会继续,这正像技术一样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作大众媒体的属性。

参考文献:

1.P2P技术与网络传播的未来   彭兰   第7卷 第1期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

2.基于P2P的适应性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  江 淇

3.技术思想对 E-Learning 应用模式的影响   李芃 

4. 浅谈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网格技术   王东   管江红

5. 信息技术一种全新的P2P网络解决方案——JXTA技术  王旭辉 郑雪峰 姚宣霞

6. P2P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陈 姝 方滨兴 周勇林

7.P2P技术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    赵 恒 陈 杰

什么是P2P技术

6. P2P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会怎样?

P2P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
一、P2P行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为:
1)政府和监管的支持
降低了民间借贷的利率,有利于小微企业,有利于个体户和消费者,可以认为是普惠金融的一种,因此政府和监管机构支持这种商业模式。

2)大量投资人的出现
社会财富的增加,金融常识的普及,将会产生大量的自由投资人。由于房地产进入调整期,黄金投资、证券投资、债券投资收益不理想,将会有更多的投资人进入P2P行业进行投资。

3)风险投资的大量进入
简单的讲风险投资是最怕风险的,如果其不看好P2P行业,其不会大量进入此行业的。一定是未来P2P市场巨大,风险可控,风险投资才会进入,连境外投资巨头,投资了Lending Club 的KPCB也加入了投资大军。

4)资金的需求量在高速增长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的政府和民众对财富追求的社会文化。这种对财富的追求推动大量的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大学生、职场人士不断进行创业,尝试各种商业模式,资金的需求量会高速增长。

5)城镇化带来的机会
城镇化进程过程中必定会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农业人口,大量农业人口走向城镇,从社会稳定角度出发,国家必须鼓励中小企业发展,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创业中去,因此其资金需求巨大,银行目前能够拿出支持小微企业的资金有限,因此P2P的市场巨大。

6)同银行错位竞争
P2P行业面对的客户是具有小额资本需求,但高风险的特点,其大都不是银行目标客户,因此竞争者少,市场大巨大,目前民间借贷市场在8万亿左右。

7)边际收益逐步增高
P2P在行形成一定规模后,其风险管理成本和业务运营成本都会比传统金融企业低,因此边际收益将会逐步增高,边际成本将会逐步降低。

8)信用消费的到来
中国在未来几年逐步进入信用消费社会,相对信用卡分期付款的年化18%左右的利率,P2P的12%到15%的年利率将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P2P平台未来面临的挑战:
1)资金雄厚企业的介入
小贷公司需要报备审批,贷款规模不能超过自身投资金额1.5倍的。但是P2P平台却没有此方面的限制,可以间接吸收低成本资金,贷出较高利息的贷款,存在较高的杠杆率,简单的讲就是监管套利。因此已经有大量具有资金的企业准备投入到这个行业,已知的上市企业熊猫烟花就投资了1个亿资本,建立的自己的P2P企业,利用自身资金和外部吸收的资金来开展业务,间接进入了财富管理行业。

2)无风险套利
细心的投资者可以发现,不同的投资平台吸收的资金利息不同,放出资金利率也不同,有一些成熟风险可控的平台,其利息大概有1%-3%的差距,因此一旦P2P行业承诺本金和利息刚性对付,就会有资本黄牛进入这个行业进行无风险套利。

3)不良平台倒闭引发的群体事件
P2P行业鱼龙混杂,迄今为止有100多家P2P平台倒闭,占全行业的10%左右,影响了少部分的投资人,已经出现了围攻百度的群体事件。如果P2P投资领域的大批投资人仍然坚持P2P投资必须刚性兑付的观念,一旦一个用户较多的P2P平倒闭,其必引起复杂的群体事件,其他地方的P2P平台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4)运营成本的控制
目前P2P行业已线下为主,线上为辅,大量的实体网点必然要提高运营成本,另外随着贷款的逐步到期,不良贷款率的上升,线下催收工作将会逐渐增多。如果P2P平台面对全国用户,其催收的成本将会更高,因此线下实体点和催收的成本控制将会是P2P公司的极大挑战。部分P2P公司引入风险投资就是由于不良贷款率增高和内部云运营成本增高导致的运营资金无法继续坚持。

5)银行资产证券化影响
如果银行受宏观经济影响过大,存款成本被互联网金融抬高,房地产、政府、国有企业投资贷款巨幅下降,部分银行业绩下滑明显,来自董事会指标压力增大。不排除银行放下身段,下行到P2P的客户领域,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来进入P2P行业,由于银行的体量、网点、人才、风险管理能力、品牌具有强大的能力,因此很多P2P平台都会受到影响,甚至破产。
三、P2P行业的未来在哪里?
1)资金吸收逐步走向线上,放款仍然线下为主
P2P属于互联网金融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不去借助于互联网平台进行商业运作,通过线上其可以打破地理限制,从大量投资人那里吸收大量低成本资金。但是考虑到目前绝大多数借款人借款都是为了企业经营,因此线下的贷款审核和催收团队目前没有办法减少。由于中国目前缺少统一的征信平台,因此放款更依赖于P2P企业的自己风险管理,因此线下网点必不可少。

2)参考美国模式,逐步同投资机构合作
如果P2P公司解决了不良贷款率的问题,不良贷款率降到3%以下,随着规模的扩大,其将会吸引投资机构入场,为 P2P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包口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公司,企业的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具有雄厚资本实力的机构将会入场,不排除包装出新的金融产品,对私募基金进行销售。

3)逐步走向村镇,满足农民小额信贷需求
中国农村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互联网巨头都走向了农村,P2P行业未来也有可能走向农村,提供短期支农贷款。P2P走向农村看众的是城镇化进程,大量劳动了人口对资金的需求。

4)逐步面向个人,为信用消费服务
进入信用消费年代后,P2P行业将会面对巨大的信用消费市场,目前P2P平台上的借贷资金还是以企业经营为主,信用消费为辅。但是在未来,参考美国Lending Club 的商业模式,相对信用卡18%左右的率,P2P可能提供12%左右的个人信用消费贷款,目前银行8% 的个人消费贷款面向的主要是具有稳定高收入的人群,自我创业者,小工商个体户都无法享受到此产品。面对20万亿的信用消费市场,P2P行业应该准备充分。

5)逐步形成联盟,春秋走向战国
2014年上半年,P2P平台有1000多家,新增贷款为1000多亿元,可以认为P2P行业仍然处于高速发展期,各地P2P公司很多都是由小贷公司转化而来,形成了千家争鸣的业态。但是我们要记住一个互联网721法则,未来市场上可能1家占领了70%的市场,第二名占领20%市场,其它的占领10%的市场。P2P行业将会遵循此法则,但是由于小贷公司具有地域化特征,因此出现一家独大的可能性极低,未来的P2P行业将会出现第一集团军,第二集团军的局面。具有良好风险管理能力的公司及那个会处于第一集团军占领70%左右的市场,出现战国群雄的局面。
尽管P2P有很多有利因素的存在,但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的洗牌才能通过优胜劣汰,让好的、符合市场、有一定信誉度的P2P企业生存下来让大众提供优质的资金供给市场。

7. 移动互联网对企业财务管理有哪些影响

控全局认为互联网金融对大财富管理的挑战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激发了财富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大众化财富管理需求得到更大满足;二是通过技术与财富管理的有效结合,赋予了财富管理工具全新的吸引力;三是促使财富管理工具的平台化融合成为可能;四是降低了特定融资风险,并使新型的融资与财富管理模式不断出现;五是通过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发掘与整合,形成更准确的客户定位。

    自2012年以来,很多业内人士都在强调一个“大财富管理时代”的到来,背后原因,一是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通胀等因素引发财富贬值风险加大、跨境资产配置可能性逐渐提升的情况下,公众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迅速膨胀;二是传统金融业态边界的模糊、机构综合化经营的深入等,都使得面向客户提供“系统性、多元化财富管理解决方案”愈发变得可操作。

    在此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和理念,突如其来地震撼着传统金融体系的财富管理模式,并且在挑战中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当然,虽然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变得如此时髦,但仍然“如同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似乎只要把互联网与金融要素沾边,就变成了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在深入探讨互联网金融对财富管理的影响之前,我们有必要从相对严谨的思路出发对其予以界定。

    教科书告诉我们,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包括资金的时空配置、风险管理、支付清算、信息发掘等。由此,我们认为所谓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亦即现代互联网的技术和理念,从根本上改变着这些基本功能的落实。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其对于财富管理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激发了主动财富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大众化财富管理需求得到更大满足。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具有“去中心化”、“民主和分散化”等特点,新的信息与金融技术,不仅使得资金供给者(财富管理需求者)与财富管理媒介更容易对接和配置,而且使原先只能被动接受金融机构财富管理服务的公众,以及难以投资门槛较高的财富管理产品的普通人,都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财富管理活动。

    例如,在近期货币市场基金的网络化销售逐渐流行之际,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可以把零散的资金投入到其中。

    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化、电子化、虚拟化的发展,传统金融机构不仅能创新和完善专业化和便利性的财富管理产品与服务,并且更容易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而且可以开发和培育更多适应“E时代”的客户,还可以不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和配置营销人员,而在传统薄弱环节以低成本开发潜在客户,如满足广大的农村领域财富管理需求。当然,互联网金融更着眼于对大众财富管理需求的满足,而面向高端客户的财富管理,仍然需要以线下私密的、真正的私人银行服务为主。

    第二,通过技术与财富管理的有效结合,赋予了财富管理工具全新的吸引力。例如,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投资者可以刷货币基金卡进行消费支付,刷卡后货币基金的赎回资金自动被划拨到消费商户的账户中,这样大大增加了货币基金的功能,促使大批投资者将零散资金投资到货币基金上。去年底以来,部分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推出基于证券资金账户、货币基金的消费支付服务,可以预见,这一基于支付领域的工具创新,将会对证券和基金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深刻改革居民的投资与财富管理需求结构。

    再比如,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居民财富管理活动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成本,智能手机的兴起让理财者能实时通过APP应用、移动互联网办理业务,社交媒体的出现让理财者能够实时与财富管理机构进行互动。同时,互联网的最吸引投资者的另一个优势,是把财富管理服务的流程完整展现出来,服务更加透明化、标准化。

    第三,促使财富管理工具的平台化融合成为可能。一方面,互联网加速了混业经营时代的降临。随着将来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程度不断提高,有的机构会越来越专业化,有的可能会转向金融控股或银行控股集团。互联网信息和金融技术飞速发展,一是促进了以支付清算为代表的金融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融合,二是使得网络金融活动同时深刻影响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传统业态,并且给其带来类似的风险和挑战,由此,使得涵盖不同金融业态的大财富管理平台在制度和技术上逐渐显现。

    另一方面,除了第三方财富机构,互联网时代还促使新型企业也逐渐加入到财富管理的产业链中。例如,通常认为互联网公司拥有较大的粘性用户和流量,一旦互联网公司获得资产管理牌照,可能对传统的行业格局形成颠覆。实际上,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财富管理平台将逐渐跳出传统模式,如投行、信托、资产管理的服务平台,或多层次资金池平台,而成为面向机构、企业、个人等不同客户,提供融资、资本运作与资产管理、增值服务、消费与支付等在内的“金融与消费服务超市型”综合平台。

    第四,降低了特定融资风险,并使新型的融资与财富管理模式不断出现。例如,一方面,近年来,欧美发达经济体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实际上对于许多拥有闲置资金的人,提供了一种新型财富管理模式,在这类金融服务网站上可以实现用户之间的资金借入或借出,整个过程无需银行的介入。其便捷自助的操作模式、低廉的费率、透明的信息和差异化的定价机制已经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美国的Prosper和英国的Zopa是其中的两个成功例子。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众筹融资,不仅使得创业者的资金来源除了自有资金以外,开始有可能摆脱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风险投资等)的局限,从认可其创业计划的大众手中直接筹集资金,也使得消费者能够在主动参与到产品设计及生产过程中同时,实现了新型的财富管理和投资。

    第五,通过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发掘与整合,形成更准确的客户定位。互联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信息支撑,而信息又是信用形成和金融交易的基础。例如,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之所以能够做好小微企业贷款,是因为对于小企业来说,由于缺乏信用评估和抵押物,往往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支持,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通过互联网的数据发掘,可以充分展现小企业的“虚拟”行为轨迹,从中找出评估其信用的基础数据及模式,由此为小微企业信用融资创造条件。诸如此类的创新,能够为财富管理机构的资金运用开拓空间,形成新的良性投资回报与循环。

    此外,互联网时代也对商业银行提出挑战,因为金融数据的快速增长和高处理成本,导致了数据处理模式必须有所改变,银行除了关注内部数据,还需要纳入互联网数据,互联网数据记录了银行客户的痕迹和行为,从中分析出客户的风险喜好、投资偏好、个性特征等。通过传统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支付企业、互联网企业的有效数据整合,可以为新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财富管理模式创新奠定基础。

    总之,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使得传统金融“走下神坛”,并非与其对抗和完全替代,也不应被树立为新的“金融神话”,它只是从根本上完善了传统金融体系的功能,并对中国财富管理的体系、模式、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有助于一个贴近各类客户需求的、灵活多样的财富管理时代的到来。

移动互联网对企业财务管理有哪些影响

8. 金融行业精英必备技能有哪些

初级金融人员,偏专业、技能性 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很多白领对操作系统及日常办公软件的知之甚少,也不太重视。其实对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熟练操作,可以大幅度减少工作耗时、提升工作效率。而且大部分企业在考评新晋员工时,都以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熟练程度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而对于金融从业者来说,有非常多的专业软件和协作软件是日常办公的主要平台,现在绝大多数财务金融工作都已经IT化、信息化,对电脑的日常熟练使用时最基本的技能。

EXCEL:对于日常和数字打交道的人来说,EXCEL可以说是最给力的神器,没有之一,所以值得单独说明。进入金融行业几年后,能否熟练运用 EXCEL的工作状态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对EXCEL的运用不仅仅指做个表格、做做统计,一些函数和制表上的“黑科技”会让使用者见识一个全新的世界。

英语:重要性无需多言。

金融分析:由于金融市场细分种类繁多,所以金融分析的工作涵盖的范围也非常多,从投资、证券、外汇甚至到黄金、有色金属、产经等等。但总的来说,

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相似的。金融分析的工作类似于参谋,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某个群体进行决策。这里的知识包括经济知识、金融知识等等。

金程CFA老师介绍,想要快速的拥有金融分析的技能,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学习金融分析师相关课程,从而获得权威部分的认证,比如可以报考特许金融分析师(CFA)。
金融模型:金融模型就是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做出一个影响分析数据的公式,根据公式将数据带入可以进行预测,比如预测价格走势。金融模型是金融分析的工具之一。


公司财务:金融从业者基于证券这样的市场数据进行分析,而看证券就必须要学会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其实不止是金融,财务和会计的专业知识是所有经济类大专业的必修课。财务和会计的本质是一门经济学语言,各个金融领域的工作在量化基础上进行工作。
银行业务:对银行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的了解。

尽职调查:非金融行业的人很少了解尽职调查。尽职调查就是指在投资、证券等领域,对企业的历史数据和文档、管理人员背景、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做全面深入的审核,是中介型金融机构的主要工作之一,多发生在企业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和企业收购以及基金管理中。

资深金融从业者,偏管理、战略 从初级金融从业者跨入资深金融从业者行列,除了地位和待遇的飞速增长外,一大特征就是对技能和能力的要求从基础能力和专业技能,转变为对战略和管理能力

投资:投资包括的是从资金筹措、分析、交易到最终执行落地的一个过程。从分析道投资的能力变化,看起来是单纯的范围扩大、知识体系增多,其实实质是从单独的学术技能研究变成了一个流程管理。资金能力、分析能力、交易能力、执行力、管理能力也构成了交易人员的基本能力。

投行:对企业融资、收购兼并、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流程的理解,对资产评估、法务等相关技能的熟悉。

管理:包括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规划统筹能力、决策能力在内的团队管理与组织能力,为日后的团队项目做准备。

风险管理:由于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融合,金融行业产生了包括 P2P在内的诸多金融产品新形态,这对金融行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金融行业的机会越来越多,但对金融风险的管控也会越来越重要。目前国内金融行业就缺乏大量金融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士。金程CFA老师介绍,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的、权威认可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报考金融风险管理师(FRM)获得。

估值:公司估值是指着眼于公司本身,对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行评估。公司内在价值决定于公司的资产及其获利能力。进行公司估值的逻辑在于“价值决定价格”。上市公司估值方法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对估值方法(如市盈率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等);另一类是绝对估值方法(如股利折现模型估值、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估值等)。 PE:传说中的私募,私募股权投资的主要投资策略。目前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大致分为股票策略、债券策略、市场中性、事件驱动、宏观期货、量化套利、组合基金以及复合策略等八大类。

企业战略:MBA、EMBA等商管教育将企业战略管理定义为一门关于如何制定、实施、评价企业战略以保证企业组织有效实现自身目标的艺术与科学。它主要研究企业作为整体的功能与责任、所面临的机会与风险,重点讨论企业经营中所涉及的跨越如营销、技术、组织、财务等职能领域的综合性决策问题。通过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在宏观层次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控制等手段,实现充分利用该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最终达到优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金融市场的五大功能:投资、融资、结算,风险管理,通道。会计和审计是属于金融的衍生业务。看起来不专业其实是很专业的事情。为啥,因为要么涉及的面广,要么涉及的深度很深,金融是非标业务,所以金融业的技能都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在金融人士看来,标准化的业务才是最简单的,因为多试几次,总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