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生产要素贡献的内涵

2024-05-18 01:21

1. 如何理解生产要素贡献的内涵

对于生产要素贡献的内涵这个问题,理论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两种观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认为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在于它们都创造价值,都是价值的源泉;二是极力推崇“要素财富创造论”,认为按贡献分配中的要素贡献仅仅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创造使用价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完全与价值创造无关。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是欠妥当的。因为,前一种观点实质上是对庸俗经济学“三要素论”的翻版。“三要素论”声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不仅人的劳动创造价值,而且土地、资本同样创造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这是已被马克思批判过的“庸俗共创论”。后一种观点则囿于使用价值创造的视角,片面地理解按贡献分配中的要素“贡献”之含义,把商品生产过程中使用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这一统一的事物给人为地割裂开来,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  
  不可否认,商品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或组成元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十六大报告中提到的“财富”一词,就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商品体即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应当被看作是由使用价值和价值构成的商品。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赖以存在、缺一不可的两个因素,二者共存于商品一身,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同时创造出来的。进一步地讲,商品的使用价值创造和价值创造统一于商品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由此,笔者认为,按贡献分配中的要素“贡献”应当理解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双重”作用。如果把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要素(如简单劳动、以复杂劳动形式出现的科技工作与经营管理等)和非劳动要素(如土地、资本、知识等)的话,那么,这里的“双重”作用既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使用价值创造中的直接作用,即非劳动要素和劳动要素一起决定着使用价值的生产,又包括劳动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直接作用,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唯一源泉,以及各种非劳动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间接作用,是活劳动的吸收器,是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或载体,对活劳动创造价值起着制约作用。下面就生产要素在使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和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分别展开来谈一谈。    首先谈生产要素在使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当中,财富的源泉就是使用价值的源泉,故这里所讲的使用价值的创造是财富的创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使用价值或物质财富的劳动过程有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人的劳动固然重要,但是,若没有劳动对象或劳动资料,则使用价值的创造就束之高阁。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只是在它包含着劳动具备了相应的对象和资料这层意思的时候才是正确的”。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劳动过程的三个要素又可归纳为两个: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其中物的要素是指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都会发生变化,生产中人的活劳动和生产资料的作用和地位也会发生变化。在科技革命开始之前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使用的劳动资料是极其简单的,劳动对象是土地及其产品,使用价值或物质财富的创造主要靠人的劳动即人的脑、肌肉、手等的生产耗费,技术、管理等要素的作用和地位没有突显出来。但在科技革命开始后直至今天,技术、管理等要素在物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指示器。新知识和新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一方面使劳动资料中的动力系统、机具系统、运输系统和信
息系统更为先进,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另一方面会造就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大大提高了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冲破自然资源的限制,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而且,高技术的生产活动要求管理手段科学化,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跨国多方面经营要求严格合理的科学运作,使得管理日益成为生产过程的独立要素,成为巨大的生产力。经营管理和科技工作一起成为劳动的重要形式。社会的经济发展,日益显现出科学成为物质财富创造的主要动因,生产中凝聚着科学成果的物质基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直接活劳动的比重却越来越小。这刚好印证了马克思的预言:“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在有的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70%。另外,资本要素在使用价值创造或物质财富生产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更为明显。据麦迪逊分析:1950-1965年间22个发展中国家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计划经济基础上转轨于市场经济的,并未经过资本积累和市场经济的自然过程,资本短缺状况较严重。因此,在重视劳动、科技、管理等要素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强调资本要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其次谈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人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人的劳动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所谓简单劳动,通常指的是体力劳动者在商品生产中付出的劳动,它是不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一个身体正常的普通人都能完成的劳动。与复杂劳动相比,简单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较小,同一时间内在生产中物化的价值较少。所谓复杂劳动,是指脑力劳动者在商品生产中付出的劳动,它是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才能完成的劳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主要体现为作为人的能力的技术、管理等各种智力劳动。科技工作者、经营管理者等各种智力劳动者在生产中扮演着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角色,这种劳动力本身由于先前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而具有了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所以,应该把科技工作、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看作是“自乘的或不如说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劳动智能化的加强,学习和训练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代的复杂劳动已是更加多倍的简单劳动,在同一时间内会创造出多得多的价值,也会为社会创造出多得多的新价值。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技术、知识本身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只有当它们被人们掌握并在生产中以活劳动形式释放出来时才是价值创造的源泉,而那些作为科技成果的图纸、设计、发明和专利等,都是人的劳动所物化的成果,所以不能被看作价值创造的源泉。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强调人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的同时,并不否认土地、资本等非劳动要素为活劳动创造价值所提供的基础或载体作用,恰恰说明了这一作用。就拿资本要素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在组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同时,不仅成为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的生产者,也成为劳动力提供的剩余价值的“直接吸取者”,马克思说:“在这个意义上,资本可以被看作剩余价值的生产者。”马克思还在资本创造出新的地租形态的含义上,说资本“是价值创造者”。资本在追逐利润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减少了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得以增加,为社会的迅猛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可见,资本虽然不能直接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它在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过程中始终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据上所述,应当从生产要素在使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和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两个方面来理解生产要素贡献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说明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实行劳动、资本、
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如何理解生产要素贡献的内涵

2. 如何理解生产要素贡献的内涵

内容摘要:商品的生产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创造过程,由此,按贡献分配中的要素“贡献”应当被理解为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双重”作用,即生产要素在使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和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关键词:按贡献分配 要素贡献 使用价值创造 价值创造
对于生产要素贡献的内涵这个问题,理论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两种观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认为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在于它们都创造价值,都是价值的源泉;二是极力推崇“要素财富创造论”,认为按贡献分配中的要素贡献仅仅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创造使用价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完全与价值创造无关。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是欠妥当的。因为,前一种观点实质上是对庸俗经济学“三要素论”的翻版。“三要素论”声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不仅人的劳动创造价值,而且土地、资本同样创造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这是已被马克思批判过的“庸俗共创论”。后一种观点则囿于使用价值创造的视角,片面地理解按贡献分配中的要素“贡献”之含义,把商品生产过程中使用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这一统一的事物给人为地割裂开来,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
不可否认,商品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或组成元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十六大报告中提到的“财富”一词,就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商品体即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应当被看作是由使用价值和价值构成的商品。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赖以存在、缺一不可的两个因素,二者共存于商品一身,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同时创造出来的。进一步地讲,商品的使用价值创造和价值创造统一于商品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由此,笔者认为,按贡献分配中的要素“贡献”应当理解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双重”作用。如果把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要素(如简单劳动、以复杂劳动形式出现的科技工作与经营管理等)和非劳动要素(如土地、资本、知识等)的话,那么,这里的“双重”作用既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使用价值创造中的直接作用,即非劳动要素和劳动要素一起决定着使用价值的生产,又包括劳动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直接作用,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唯一源泉,以及各种非劳动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间接作用,是活劳动的吸收器,是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或载体,对活劳动创造价值起着制约作用。下面就生产要素在使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和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分别展开来谈一谈。
首先谈生产要素在使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当中,财富的源泉就是使用价值的源泉,故这里所讲的使用价值的创造是财富的创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使用价值或物质财富的劳动过程有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人的劳动固然重要,但是,若没有劳动对象或劳动资料,则使用价值的创造就束之高阁。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只是在它包含着劳动具备了相应的对象和资料这层意思的时候才是正确的”。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劳动过程的三个要素又可归纳为两个: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其中物的要素是指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都会发生变化,生产中人的活劳动和生产资料的作用和地位也会发生变化。在科技革命开始之前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使用的劳动资料是极其简单的,劳动对象是土地及其产品,使用价值或物质财富的创造主要靠人的劳动即人的脑、肌肉、手等的生产耗费,技术、管理等要素的作用和地位没有突显出来。但在科技革命开始后直至今天,技术、管理等要素在物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指示器。新知识和新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一方面使劳动资料中的动力系统、机具系统、运输系统和信息系统更为先进,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另一方面会造就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大大提高了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冲破自然资源的限制,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而且,高技术的生产活动要求管理手段科学化,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跨国多方面经营要求严格合理的科学运作,使得管理日益成为生产过程的独立要素,成为巨大的生产力。经营管理和科技工作一起成为劳动的重要形式。社会的经济发展,日益显现出科学成为物质财富创造的主要动因,生产中凝聚着科学成果的物质基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直接活劳动的比重却越来越小。这刚好印证了马克思的预言:“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在有的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70%。另外,资本要素在使用价值创造或物质财富生产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更为明显。据麦迪逊分析:1950-1965年间22个发展中国家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计划经济基础上转轨于市场经济的,并未经过资本积累和市场经济的自然过程,资本短缺状况较严重。因此,在重视劳动、科技、管理等要素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强调资本要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其次谈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人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人的劳动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所谓简单劳动,通常指的是体力劳动者在商品生产中付出的劳动,它是不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一个身体正常的普通人都能完成的劳动。与复杂劳动相比,简单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较小,同一时间内在生产中物化的价值较少。所谓复杂劳动,是指脑力劳动者在商品生产中付出的劳动,它是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才能完成的劳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主要体现为作为人的能力的技术、管理等各种智力劳动。科技工作者、经营管理者等各种智力劳动者在生产中扮演着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角色,这种劳动力本身由于先前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而具有了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所以,应该把科技工作、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看作是“自乘的或不如说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劳动智能化的加强,学习和训练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代的复杂劳动已是更加多倍的简单劳动,在同一时间内会创造出多得多的价值,也会为社会创造出多得多的新价值。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技术、知识本身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只有当它们被人们掌握并在生产中以活劳动形式释放出来时才是价值创造的源泉,而那些作为科技成果的图纸、设计、发明和专利等,都是人的劳动所物化的成果,所以不能被看作价值创造的源泉。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强调人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的同时,并不否认土地、资本等非劳动要素为活劳动创造价值所提供的基础或载体作用,恰恰说明了这一作用。就拿资本要素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在组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同时,不仅成为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的生产者,也成为劳动力提供的剩余价值的“直接吸取者”,马克思说:“在这个意义上,资本可以被看作剩余价值的生产者。”马克思还在资本创造出新的地租形态的含义上,说资本“是价值创造者”。资本在追逐利润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减少了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得以增加,为社会的迅猛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可见,资本虽然不能直接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它在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过程中始终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3.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

4. 生产要素的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三大类,但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劳动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中的作用,而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及其对国民收入的分割则要么被忽视了,要么重视不够,因而一直只强调劳动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我们今天讨论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要在继续凸显劳动作用的同时,给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以足够的重视,使它们也合理合法地得到回报。这其中特别要强调两种要素的作用和回报。一是人力资本。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质和知识、才能等对经济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如何使人力资本得到足够的回报,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国民收入的分配变得非常重要。二是土地以及资源性财产。它们对于财富生产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但对于它们参与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却一直存在模糊认识,这表现在我国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免费或低价使用的。在我国,土地和自然资源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它们的免费或低价使用,意味着它们的收益被少数人侵占了。这也是我国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土地和资源性要素如何参与分配,是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时应认真加以考虑的问题。

5. 生产要素是什么?

什么是生产要素
英文名:Factors
of
Production【定义1】所谓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它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社会根据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和贡献对投入主体进行的报酬返还。
【定义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第四版定义)
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种类型,劳动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土地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土地,还包括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如江河湖泊森林海洋矿藏等等。资本可以表示为实物形态和货币型态,实物形态又被称为投资品或资本品,如厂房,机器,动力燃料,原材料等等;资本的货币型态通常称之为货币资本。企业家才能通常指企业家组建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
[编辑本段]生产要素的内容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三大类,但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劳动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中的作用,而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及其对国民收入的分割则要么被忽视了,要么重视不够,因而一直只强调劳动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我们今天讨论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要在继续凸显劳动作用的同时,给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以足够的重视,使它们也合理合法地得到回报。这其中特别要强调两种要素的作用和回报。
一是人力资本。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质和知识、才能等对经济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如何使人力资本得到足够的回报,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国民收入的分配变得非常重要。
二是土地以及资源性财产。它们对于财富生产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但对于它们参与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却一直存在模糊认识,这表现在我国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免费或低价使用的。在我国,土地和自然资源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它们的免费或低价使用,意味着它们的收益被少数人侵占了。这也是我国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土地和资源性要素如何参与分配,是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时应认真加以考虑的问题。

生产要素是什么?

6. 生产要素的发展

生产要素指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一般而言,生产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所以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是因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它们始终是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前者是生产的人身条件,后者是生产的物质条件。但是,当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的情况,它们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它们要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就必须结合起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人类进行社会劳动生产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没有它们的结合,就没有社会生产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进行劳动,使劳动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生产过程结束时,劳动和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对象被加工了,形成了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如果整个过程从结果的角度加以考察,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由于生产条件及其结合方式的差异,使社会区分成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内涵日益丰富,不断的有新的生产要素如,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等进入生产过程,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各自的重大作用。生产要素的结构方式也将发生变化,而生产力越发达,这些因素的作用越大。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大类,但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劳动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中的作用,而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及其对国民收入的分割则要么被忽视了,要么重视不够,因而一直只强调劳动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要在继续凸显劳动作用的同时,给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以足够的重视,使它们也合理合法地得到回报。这其中特别要强调两种要素的作用和回报:
一是人力资本。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质和知识、才能等对经济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如何使人力资本得到足够的回报,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国民收入的分配变得非常重要。
二是土地以及资源性财产。它们对于财富生产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但对于它们参与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却一直存在模糊认识,这表现在我国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免费或低价使用的。在我国,土地和自然资源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它们的免费或低价使用,意味着它们的收益被少数人侵占了。这也是我国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土地和资源性要素如何参与分配,是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时应认真加以考虑的问题。

7. 生产要素的要素需求

一、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引致或派生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以下特点:1、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2、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是对生产要素本身的需求,而是对生产要素的使用的需求。3、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于生产者——企业。4、企业对生产要素需求的目的,是用于生产产品,希望从中间接地得到收益。二、决定生产要素需求的因素生产者对于一种生产要素需求的大小,决定于以下几个因素:(1)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边际生产力是表示某种单位数量的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大小。(2)所生产产品价格的高低。(3)生产要素本身价格的高低。(4)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还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5)短期和长期的生产要素需求是不同的,时间因素亦会对要素需求产生影响,因为短期与长期的要素需求弹性不同。三、单个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完全竞争(一)单要素投入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1、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有两种表示方式。一种是用实物形式表示,表现为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产量。另一种是用价值形式表示,表现为边际产量价值。生产要素边际产量价值等于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价格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即:MP=p·MP (1)2、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边际产量价值决定企业对要素投入的需求。要素边际产量的价值等于要素的价格,即:VMP=w (2)实际上,人们也可以通过对企业的利润函数求导的方法求出使要素的最佳投入量。企业的利润函数为:π =p0q−wL−FC (3)其中FC为企业的固定成本。就上面的利润函数对要素投入L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0,得到:p0MPL=w (4)四、生产要素需求和需求量的变化1、要素需求的变化是指,要素需求量不是随要素本身价格的改变而改变,而是随着要素本身价格以外的因素变动而变动。它使整条要素需求曲线的位置上下移动。2、要素需求量的变化是指,其他情况不变下,要素本身的价格的改变所引起的要素需求量的改变,即在同一条要素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生产要素的要素需求

8. 什么是生产要素

即社会资源,成产因素。
包括:劳动、资本、土地。
劳动还可细分为工作时间、知识智慧,比如说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算是知识智慧。
资本还 可细分为资金资本、设备资本、人脉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