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在中国及世界上的影响是怎样的?

2024-05-09 07:43

1. 《道德经》在中国及世界上的影响是怎样的?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可以说是世界上影响极大而篇幅却最短的书。关于它的作者甚至这本书的版本,一直有争论,而且上篇(道篇)与下篇(德篇),可能在较早的版本中是颠倒过来的。不过,作为一本书,内容还是比较完整的。为了避免“道德经”一词的倾向性,不妨称其为《老子》。
《老子》在世界上的影响可能超过《论语》,但在中国,当然不如《论语》。总的说来,《老子》与《论语》几乎完全不同,却相互补充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在朝派,而老子则是在野派。在野派也有他的势力范围,所有非正统的思想都集中在其麾下,把《老子》奉为祖师爷。最典型的是道家以及东汉形成的道教。
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是道的本原说。《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为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一切由道生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有人认为这里的无即是道,它是精神性实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这种恍惚的道即是观念。
老子乃至道家学说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给孔子的“理想国”开辟一个精神逃脱的小路。孔子的现实世界实在是太刚性、太无聊、毫无生气、毫无创造性的地方,从肉体到精神完全束缚在极端虚伪、极端压制的繁文缛节当中。为什么要这样?只是让皇帝保住他们天下的稳定,各级官吏完全处于高度的紧张戒备状态,即便如此,仍然免不了贬官甚至杀头的下场。一旦被贬,官员们就可以在道家学说中找到精神的寄托:不是纵情山水之间,就是舞文弄墨,或者学神仙。在这方面,道家是灵魂一个很好的出口。
老子思想最深刻的部分表现在他提出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立概念,如大小、高下、祸福、有无、刚柔、正奇、曲全、枉直等等,并把万物变化的原因概括为“反者道之动”。在《老子》第二章中就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并明确指出:“多易必多难。”老子并没有停留在玩弄概念的相对性上,而是由此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指导原则:“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特别是脍炙人口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看到了事物物极必反的规律。
老子由这些论述得出他特有的实践原则: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亡;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论语》、《孙子》、《老子》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当然,维持专制统治主要靠儒家的学说与《孙子》的技术,但是道家加上中国佛教则是维持基座稳定的第三个支架。从《老子》到《庄子》到道家到道教,对于“实务”影响很小,因此,我们把《老子》放在靠后的位置上。(胡作玄)

《道德经》在中国及世界上的影响是怎样的?

2. 《道德经》的文化影响力

  西方人最初了解老子不是通过电视的形式。早在唐朝,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等国。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一代文豪托尔斯泰对老子也十分推崇,有人问他,世界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深,他回答说,孔子、孟子对他影响很大,而老子对他影响巨大。他对老子的《道德经》很有研究,曾帮助日本著名神学家小希贞次郎翻译出版《道德经》,还亲自编选出版了《中国贤人老子语录》,并在书中发表了他的《论老子学说的真髓》一文。书的封面选用了他最欣赏的、具有东方情调的老子骑牛图。
  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很推崇老子,与中国萧师毅合译《道德经》,其晚期思想与老子思想有多共性共识之处。
  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摇滚乐队披头士将《道德经》四十七章改编成歌曲《The Inner Light》。 哈佛知名讲师泰勒用《道德经》诠释“幸福学”。

3. 《道德经》对古今文化的影响

《道德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经考证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底。该经典被哲学家称为『哲学之父』,政治家称为『治国精要』,军事家称为『用兵指南』,阴阳家称为『天机之秘』,养生家称为『健康之祖』,史学家称为『文化结晶』。古圣先贤文人的著作折射出老子的思想,如孔子《四书五经》、庄周《庄子》,列御寝《列子》,管仲《管子》,屈原《远游》,嵇康《嵇康集》,苏东坡《东坡全集》,曾国藩《家书》,无不受道德经影响。
                                          
 
  
  
 历代道家修行者的论著,魏伯阳《周易参同》,张伯瑞《悟真篇》,张三丰的《无根树》、伍守阳《天仙正理正论》、柳华阳《金仙证论》、刘一明《神室八法》,赵避尘《先天派诀》,其不朽修炼理论无不闪烁着老子的智慧启迪。
  
 中医家把它作为最高层次的养生巨著。其分支《黄帝内经》主要阐述的是人体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吴菊通《温病条辩》,王叔和《脉经》,黄谱谧的《针炙甲乙经》,孙思邈《千金方》,『金元四家』等的著作无不受道家思想的滋润。
                                          
 近代,美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卡泼勒博士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场』的概念。与『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见《物理学之道》)。在《爱因斯坦文集》中,说中国的贤哲们没有走『形式逻辑体系』和实验因果关系,但它们全都体现出来并形成独特的科学体系。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博士把老子认为是东方之代表。徐复观说:『老子思想最伟大贡献之一,在于对自然性的无的生成、创造提供了新的有系统的解释。』毛泽东引用『老子』《道德经》五十八章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来做其著作的理论依据。鲁讯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化其根在道家。近代西方发行外国典籍最多的是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千余位具有影响力的名家无不惊叹于老子思想,并为其注释。今天,我们作为华夏儿女为拥有此民族文化瑰宝而深感自豪,并有使命将之传承弘扬。

《道德经》对古今文化的影响

4. 道德经是一部什么书 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5. 《道德经》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力?

《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其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为先秦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力?

6. 《道德经》有哪些影响?

读《道德经》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修身养性,顿悟人生与自然。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历史上有诸多人物对其有很高的评价:
1.司马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在《论六家要旨》中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序》)
2.司马迁在《史记》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明也。”
3.晋代哲学家王弼:“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4.唐玄宗:《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5.宋太宗: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
6.宋真宗赵恒:“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
7.欧阳修:“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
8.苏辙:“言至道无如五千文。”(苏辙《双溪集遗言》)
9.明太祖朱元璋:“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御注道德经》)
10.清未思想家魏源:“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老子》救世之书也。故二章统言宗旨。此遂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
11.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说:“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
12.鲁迅:“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13.林语堂在《老子的智能》中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闪耀。”他还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己就是如此。”
14.毛泽东:“《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15.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道”的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3] 
16.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回中写道:“《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

7. 《道德经》为什么是中国经典?其中有哪些经典的理论?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摘要】
《道德经》为什么是中国经典?其中有哪些经典的理论?【提问】
举例谈谈古代如何穿衣才能“合礼”?【提问】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回答】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服装史上又一个大转变的时期。由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装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受胡服的影响最为强烈。他们将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饰中来。汉族贵族也在胡服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方法是将其长度加长,加大袖口和裤口,改左衽为右衽。但礼服仍然是传统的汉族礼服形式。【回答】
结合《论语》谈谈孔子有哪些教学方法?【提问】
孔子教育思想简论任何教育观都是由其办学宗旨所决定孔子作为宋国没落贵族的后代,胸中充满了治国兴邦的伟大抱负,正是受这一政治思想的支配,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为官做事的士人,期望他们能富国强兵,实现大一统的伟业。【回答】
《道德经》中有哪些经典的理论?【提问】
道冲,而用之惑不盈。《道德经.第四章》译文:曾仕强教授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用了一个例子,中国人在喝茶的时候,都说“冲杯茶”,因为很多东西一冲,新的东西就产生了,那个茶的味道也就出来了。如果静止不动,就生不出新的东西了。时时保持冲虚,就永远不会满,永远可以使用。这也是启示我们要不断的保持谦虚开放的态度,勇于去接触新的事物,不断地去与新鲜的事物保持“冲”,就能不断前进发展。【回答】

《道德经》为什么是中国经典?其中有哪些经典的理论?

8. 《周易》,《论语》,《道德经》谁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

个人认为是《周易》,其实《周易》只是《易经》的一种,《易》有多种,现在已知的《易》至少有四种——连山(夏易)、归藏(商易)、周易、汉易(焦京之易)。什么是《易》?其实用现代语言讲,非常简单——就是哲学! 《易》在古代中华上古文化背景里面的含义就等于现代文化背景下所讲的“哲学”!
《论语》是孔门弟子对孔子言传身教的总结——通过孔子言行的个案,以一种“解构主义”的形式宣讲了儒家的伦理哲学。而《周易》(乃至所有类型《易经》)其实是以“解构主义”的形式宣讲(现代人所谓的)哲学——天地之道。孔子研究《周易》,做《易传》等十翼,这实际上是他借助周易的哲学内涵,为自己的伦理观找到了“道”的依据。例如,《论语》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观点的“天道”依据(即哲学上的合理性),孔子在《周易》的“地山谦卦”、“火泽睽卦”中找到了依据。孔子从《谦卦》易理中看到了为学、为弟子之道在于山在地下——即“不显山露水”,高大的山处于地下而不显,这样是合乎天道的,于是“谦谦君子有终吉”。但同时,孔子也从《睽卦》中看到了一种人对原则的秉持,在学习他人时必须坚守自己的原则与底线,不能失去理智和判断力,也就是不能迷信——“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在《论语》中这个道理表述为“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倒与西方一句名言相佐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道德经》是道家对天道认识的第一部总述,其中的基本思维模式还是来自《周易》(乃至其他《易经》)。比如《道德经》所讲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周易》中“泰卦”的意象。《泰卦》上坤下乾、外阴内阳,正是负阴而抱阳,地气(阴气)居高而下沉,天气(阳气)处下而上升,本来相冲(先天八卦图上,乾坤相对即相冲)的二气相交,由冲转化为合,此即“冲气以为和”,之所以是吉利的,因为这是对立事物的一种“建设性”的相处方式,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双赢格局”。又如《道德经》所讲的治国、治民的管理之道在于“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其实是取自《周易》的“火天大有”卦的卦意。离在上卦,对应于心脏部位的五爻之位为阴爻(虚),而内卦代表内腹则三阳而实。而这个中虚的离卦却是象征光明的,正是这种易理激发出了道家一个很关键的思想——在道理取用的关键点上用阴、尚柔。因为阴是虚静,而这是光明之本——何为“虚其心”?就是弱化其“自主意识”(也就是佛家所讲的“无我”),“弱其志”——则表示减少纯粹的空想、好高骛远,从领袖君主到人民,都要“虚其心”,不要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减少空想。何为“实其腹”、“强其骨”?就是强调务实行动(行动才能吃饱),获得实际收益。孔子也看到大有卦这个内涵,在《彖传》中解释道:“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上下应之,正是因为上下都虚心无我(这是“文明”一词古老的真正含义!),而关键一点正在于“行”——行动而不是空想,这也正和后世所说的“知行合一”相符。《道德经》还提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观点,这种思想根源其实是来自《周易》的“天山遁卦”,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