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2024-05-05 13:56

1. 保险行业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财产保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假如未来5年,中国GDP保持7.5%的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保持3.5%的水平,人口出生率每年自然增长率保持5‰的增长速度,那么到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保费平均收入有望超过5万亿元。根据上述的保险市场保费总收入规模的预测,假定财产保险的占比每年提高2%,那么到2018年,财产保险保费收入规模有望达到2.48万亿元,占比有望上升到48.50%。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促进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客户风险管理意识增强、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发展等。而从细分领域来看,机动车辆保险是促进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保险产业正处于开发和深化的高增长阶段。2001年,全国保险公司年保费收入为2109亿元。从1997年至2001期间,全国保险公司年保费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这一增长率远高于同期7%—8%的经济增长率。同一期间,保险公司的资产总量也从1725亿元增长到459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将近28%。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保险行业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2. 宏观经济对保险业的影响

(1)证券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证券市场的发展一般领先于宏观经济。(2)宏观经济决定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的主体: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必然受到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宏观经济不景气,上市公司很难独善其身!(3)政府针对宏观经济的各项政策;将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3. 保险行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保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在整个2015年,不论是拓展服务领域,还是提升服务功能,中国保险业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正如新“国十条”提出的目标:要使现代保险服务业成为完善金融体系的支柱力量、改善民生保障的有力支撑、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高效引擎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2015年对保险行业而言是可喜的一年,在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的总体环境中,中国保险业得益于政策引导,呈现出“逆势增长、一枝独秀”的爆发状态。中国保险业总资产预计今年全年会超过12万亿元。中国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保险市场,13亿人口总量蕴藏着巨大的保险商机和市场需求。今年1至10月中国保险业的总资产已经超过11.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5%。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保险行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4. 保险业宏观经济环境

企业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企业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和文化环境。一、企业政治环境分析政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要考察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政治因素及其运行状况是企业宏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政...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5. 宏观经济对保险公司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发展对保险业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发展对保险业的积极影响
从保险周期和其他经济周期的关系来看,国内的保险周期呈现一种顺周期性,这说明我国的保险周期波动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
首先,国民经济回升的趋势身份明显,保险业的良好基础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这为保险业继续平稳发展提供了条件。
不断实施新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为保险业的发展营造了不错的政策环境。中央提出将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增长性。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影响下,一些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不仅为保险资产的配置提供了渠道,也带动了大量的保险需求。在适度的货币政策推动下,低利率环境有利于降低寿险保单的成本,寿险产品也因此变得更有吸引力。
对于民生建设的推进,更是为保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09年上半年,国家出台了对医疗改革的相关建议和近期的重点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方面的保险试点,在上海开展个人税收保险试点。随着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保险业在参与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医疗机构改革、投资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宏观经济发展对保险业的不利影响
在看到经济发展对保险业的优势时,同时也应看到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性、经济复苏过程的曲折程度都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宏观调控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保险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在国内,我国的实体经济走势和金融市场的变化都会给保险需求、资产配置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假如国内的汽车销售增幅下降、资产投资增速降低、出口税力度减弱等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到相关领域的需求。如果调整利率水平,就会对保险产品需求产生复杂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保险资产配置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增大,保险公司所持有的外币资产就会受到汇率风波的影响。资本市场震荡,不仅增加了资产负债匹配难度,也给提高投资收益和防范投资风险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从国际上来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步繁荣,但是没有牢固的基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的影响应当引起重视,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和系统性风险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性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也可能通过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以及我国的保险公司在外的投资,对保险承保业务、投资业务产生影响。
(三)宏观经济对我国保险业的综合影响
近些年来,国内许多的金融保险业已经有了长远的发展目标,许多金融保险企业都希望能成立跨国金融保险集团,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一些国际知名的金融集团开始解散,例如花旗集团拆分为花期公司和花旗控股两家公司;同时,这些集团的市值出现大幅下降,花旗的市值相比于危机之前缩水90%以上,这导致金融集团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遭受许多的质疑和挑战。对这些遭受危机的国际金融保险集团的运营模式进行深层次研究后,发现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这对于中国未来构建更强大的金融保险集团、构建符合中国经济金融发展需要的保险集团、正确的推进综合经营的进程、促进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建设意义。

宏观经济对保险公司的影响

6. 目前保险业现状分析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本文已作为国际经济学作业上交至导师处作者地址: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04级经济学类邮编:450001摘要纵观我国保险业20多年的发展,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就中国保险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景作出分析,同时提出加入WTO后应采取的对策。关键词:保险业现状发展趋势挑战潜力对策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个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外资保险公司争相入市,多家保险公司竟争发展的保险市场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保险业与之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一)中国保险业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业务快速发展。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的保险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3年保费总收入达到38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相当于1999年的2.8倍;保险业总资产达到9122.8亿元,比上年增长41.5%;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739亿元,比上年增长51.4%。2003年保险密度为287.44元(即每个公民的平均保费),保险深度为3.33%,中国保险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2、市场体系逐步健全。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61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24家,外资保险公司37家。按业务性质分,财产保险公司25家,人身保险公司30家,再保险公司5家,政策性保险公司1家。此外还有6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业保险中介机构705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507家,保险经纪公司115家,保险公估公司83家,保险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3、体制改革进展顺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等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部分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吸收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股权结构得到优化,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分别设立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把保险资金实行了专业化管理和集中统一运用。在探索保险资金管理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4、法律法规初步完善。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阶段。为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中国保监会积极清理了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法律法规和规章。2002年颁布实施了新的保险法,与此同时中国保监会依据新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先后制定、修改了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和制度。一个适合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逐步形成。5、保险监管逐步与国际接轨。偿付能力监管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颁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建立了偿付能力预警指标体系,符合中国国情的偿付能力监督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与此同时,实施了《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监管指标》、《财产保险公司分险种监管报表》以及《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等一系列监管规章。加强了保险业监管的制度建设。(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业就以下几个方面与之存在着巨大的差距1、从保险业发展的规模上看,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保费总收入和资产总量都相对很少。规模是行业和企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从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应该看到,我国保险业还处在起步阶段。2、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上看,我国在这两方面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保险深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年保费收入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目前,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已达10%左右。而我国2000年的保险深度为1.8%。保险密度指标是指人均保费。发达国家已达2000---3000美元,日本高达4600美元。而我国人均保费只有127.7元,约15美元,美国1600美元,人均保费是中国的107倍,日本是中国的307倍。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3、从我国民众对保险业认识的程度上看,保险观念还较差。人们对保险在稳定社会经济,维护个人切身利益上的作用认识不够。主动买保险的个人寥寥无几,整个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是个买方市场,迫使百万保险推销大军四处奔波,推销保险产品。保险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必须让人们从切身利益上认识其作用。(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20多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预计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保险业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1.保险市场体系化。从1995年《保险法》颁布实施特别是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的情况来看,建设和完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的步伐正在加快,一个体系完整、门类齐全、法规健全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正在建立。2.经营业务专业化。随着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深化,出口信用保险和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业务将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由国家成立专门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与此同时,在未来几年也会成立专营诸如火险或机动车险业务的专营保险公司。3.市场竞争有序化。从1997年开始,人民银行从整顿代理人入手调整了航意险、机动车险的退费、手续费,大力整顿保险市场,许多违规行为被制止,中国保监会成立后,进一步强调要逐渐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违规机构和违规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取得显著成效。4.保险产品品格化。在逐渐成熟的市场里,产品要占领市场只能靠品牌+价格+服务,这就是品格化。就保险产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资功能、储蓄功能或产品的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价格水平与服务水平。5.保险制度创新化。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的保险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电子技术、服务内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通过上述内容的创新,促进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使国内保险公司在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6.经营管理集约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内各保险公司都已意识到原来只注重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弊端,而纷纷寻求走效益型道路,向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7.行业发展国际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中资保险公司也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国际保险(再保险)市场的技术合作和业务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保险业务。8.从业人员专业化。在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背景下,客观上对保险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商业保险公司将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既要培养适应国内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核保师、核赔师、精算师、专业人才,更要培养精通国际保险惯例、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的外向型的人才。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自身又存在巨大的潜力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中国保险业自身又存在巨大的潜力。(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1、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加强了保险市场竞争程度,导致保险企业保费利润率的迅速下滑。2、造成一部分保费外流。尽管1995年实施的《保险法》第102条规定了“保险公司需要办理再保险分出业务的,应当优先向中国境地内的保险公司办理”,但实际操作时,难度比较大。目前保险监管部门要求外资保险公司自留保费不低于30%,加上法定分保20%部分,仍有50%的保费可以由外资历保险公司安排再保险。3、与国内保险公司争夺一定的市场份额。外资保险公司客观上有着资金实力雄厚,管理先进,技术服务水平较高的优势,目前尽管在业务经营范围上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发展势头还是比较好的。从全国的市场结构看,外资保险公司所占比重年还不到百分之一,但在开放区域内的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已接近10%,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4、外资保险公司由于在待遇方面有着比国内保险公司优厚的条件,会造成国内保险企业一部分优秀人才流失。(二)从影响保险业的发展的诸因素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潜力1、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保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消费品必然会逐步伴随收入的增加而日益提高。2、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保险业必将随着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不断增加。在当代世界经济活动中,保险业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险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将日益增加。保险机构应充分认识到我国保险业存在的巨大市场潜力和生存空间,实现保险业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化。3、在我国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转型时期,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范围呈日趋增长和扩大的趋势。各种意外事故屡屡发生,天灾人祸不期而至,这就为拓展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为保险人员推销保险,开拓业务活动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为保险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三、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业的对策面对中国保险业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及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考虑以下对策:(一)加快对内开放保险市场的步伐,提高民族保险业的竞争力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有两大特征,一是封闭,二是垄断。针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加快对国内保险市场开放的步伐,尽快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保险机制,打破封闭垄断的市场格局,放开内资保险市场,大胆的让现有保险公司都加入竞争行列,实现保险市场的充分有序竞争,并充分发展。(二)国家对保险业应实行低税政策,进一步壮大民族保险业实力。我国现行的保险公司税收标准是按照保费收入每年上缴8%的营业税、33%的所得税和15%的调节税。我国财政对保险公司实行揽底课税,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公司责任准备金的积累,从而影响保险偿付能力的提高。此外,政策给予外资保险公司超过国民待遇的某些政策,也会使中外保险公司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以上都需要国家从政策上予以探讨研究。(三)改革我国国内资保险公司的保险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尽快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保险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现在内资保险公司在人事、财务等的管理上基本是旧的管理体制。由于体制僵化、待遇低,人才的使用,员工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还不能与外资公司相比。因此要通过改革,克服内资保险体制上的种种弊端,引进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使内资公司尽快提高企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要尽快健全和发展有利于内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拓宽国内保险业经营渠道,壮大内资公司资本实力,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内资保险公司改革的同时,使之在公司结构和保险业务运作上尽快的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竞争。(四)在竞争日益国际化的保险市场上,我国保险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全新的保险经营理念。要真正培育出具有雄厚实力和国家知名度的民族保险公司,内资保险公司必须转变经营观念,树立效益成本的经营思想,建立适应未来保险市场的内控机制,特别对承保质量、管理效率、防范风险能力、规范操作的程序等,都要实行严格管理。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苦练内功,提高风险管理及技术水平。要转变单一的经营模式为多种形式的营销模式,以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探索多种形式的营销手段。要学习和借鉴国外保险公司的办惯例,侧重培育中介机构和利用中介机构展业。以提高保险服务质量为手段,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此外,国家应从政策上对民族保险公司进行扶持,在来源配置上实行倾斜政策,增强其综合实力。(五)积极开展保险科技创新活动,全面快速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保险技术创新是就保险业的业务经营上,所进行的种种富于开拓性、创造性的变革。主要包括险种创新、营销方式创新、服务项目创新等多方面。保险技术创新有利于缩小民族保险业与国际保险市场的差距,带动保险业迅速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保险需求,使我们在未来的保险市场中居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目前,就险种创新而言,我们要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医疗保险等险种,全力开拓新险种。如分红保险、变额保险、单一疾病和特定疾病保险。其次,就营销方式而言,可以学习借鉴外国保险业的经营经验,结合我们自身情况,大力发展新的营销手段和方式,尽早为开展网络保险做好铺垫。将发展网上保险作为21世纪的战略举措,为占领网上市场做好积极铺垫。(六)加快培育高素质的人才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民族保险业除了要注意筑巢引凤,通过尊重、优待政策来吸引人才外,更需要全方位加快现有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与此同时,要注意培育企业文化的氛围,创造和谐宽松、团结向上的环境,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防止人才流失。(七)完善保险法规,强化市场监督保证保险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做到监督的全程化、动态化、持续化。同时,要加快制定入前后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修改和完善《保险法》,对内外保险公司应实行统一监督,在监督目标、指标、手段上应避免双重标准,切实有发挥国家保险监督的职能作用。参考文献:1.乔桂明:《中国保险业发展战略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2-012.3.魏华林、俞自由、郭杨: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及其监管。《保险研究》,1998(7)、(8)、(9)作者地址: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04级经济学类邮编:450001

7. 保险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一、保险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1、有利于受灾企业及时地恢复生产。2、有利于企业加强经济核算。3、有利于企业加强危险管理。4、有利于安定人民生活。5、有利于民事赔偿责任的履行。二、保险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1、保障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2、推动商品的流通和消费。3、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4、有利于财政和信贷收支平衡的顺利实现。5、增加外汇收入,增强国际支付能力。6、动员国际范围内的保险基金。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保险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8. 保险行业的经济环境分析

第三讲职业环境分析所谓职业环境分析,就是要认清所选职业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发展状况、技术含量、社会地位、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职业环境分析的要求是,通过职业环境分析弄清职业环境对职业发展的要求、影响及作用,对各种影响因素加以衡量、评估并做出反应。关注当前热点职业有哪些?发展前景怎样?社会发展趋势对所选职业有什幺影响?要求如何?总的来说,职业环境分析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社会环境分析和组织(企业)环境分析。一、社会环境分析所谓社会环境分析,就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分析。社会环境对我们职业生涯乃至人生发展都有重大影响。通过对社会大环境包括国际、国内与所在地区3个层次的分析,来了解和认清国际、国内和自己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制建设、政策要求及发展方向,以更好地寻求各种发展机会。总体来说,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宏观环境,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并与全球一体化接轨,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文化繁荣自由,尖端技术、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因此,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职业环境的变化。据我国权威部门预测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后几年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将有较大的变化。急需的人才和有前途的职业主要有以下10大种类。(一)、高新技术人才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兴起,是一批高科技人才研究、开发的结果。当代任何一个国家,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必须拥有相当规模的杰出科学家,并使科学家队伍平均年龄尽量接近“最佳年龄区”。据权威调查统计,重大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峰值为37岁,最佳年龄区为25~45岁。可见高科技人才竞争的焦点是年轻科学家。目前我国已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其目的就是使中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高等学校中与高新技术相关的专业有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等。(二)、信息技术人才信息积累和传播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在荧屏上纵横东西南北、Internet,跨洲连洋的今天,我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信息时代的魅力,信息已成为人类最大的资源及财富。信息服务业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人员数量并不多。近年来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很快,20世纪末全国信息服务企业有8万多家,110多万人。到2010年,我国从事信息服务所需人员将达700万~900万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全球最大的信息服务网。高等学校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现有的机械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当今机械工业的发展极不相称。学机械专业的,对电子、自动控制技术懂得较少;学电子专业的,对机械专业知识掌握得也不多,不能将机械与电子进行有机的结合。在科学技术竞争激烈的21世纪,对我国机械行业40余万家企业而言,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就是保证其生存的“新鲜血液”。高等学校中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四)农业科技人才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目前农业的现状。人口在增加,耕地却在减少,中国人将来吃什么,已是国内外普遍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农业科学家们提出了发展我国农业的新思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因此,21世纪所需的农业科技人才,不是几十万,而是几百万。所需人才的专业门类,不仅包括传统的农、林、畜、牧专业,而且还需大量的生物工程、海洋养殖耕作等现代化的新型专业。与农业科技相关的专业和职业有:农学、园艺、植物保护、茶学、草业科学、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动物科学、蚕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五)环境保护技术人才我国的环保产业一诞生,就成为经济舞台上的一支劲旅。目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前,环保技术人才的严重不足,是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据权威统计,我国环保产业人员约为7万余人,其中技术人员4万余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近2000人,中级职称1万余人。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长江上游每增加一个亿的产值,下游就要损失10个亿。由此可见,现有的环保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急需大量的环保科技人才。与环境保护技术相关的专业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六)、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2l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遗传基因、克隆技术、生物芯片、基因药物、基因治疗,这些高科技、新发现的不断发展,使生物科学对社会和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影响日益加深,现代生物学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当代“中心科学”。众所周知,生物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活跃、最令人鼓舞的前沿科学,在工业、农业、医学、环保领域都具有很大的经济前景。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新的产业,而且将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食物、能源和环境三大危机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近几十年来工业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培育、招揽生物技术人才。与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相关的专业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七)国际经贸人才在世界经济中,国际性的营销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求经贸人员不仅具有日常生活所需的听、说、写、译的外语能力,还应懂得国际外贸知识、国际贸易谈判规章和国际经济法律、营销技术、基本的产品专业知识等。目前,我国的国际经贸人才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人才条件的为数也不多。在2l世纪,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地球村的出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与国外的贸易往来将进一步增大。因此,大批量地培育国际经贸人才已成为我国人才培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与国际经贸相关的专业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金融学等。(八)律师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的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企业不但希望有个出色的法律顾问,帮助企业挣得更多的利润,个人也十分需要私人律师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社会对律师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我国当前律师人才十分缺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取得律师资格的专职律师还不到2万人,平均每10万人口只有两名律师,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如果按每万人需要1名律师计算,我们十几亿人口就需要100多万名律师。因此,未来律师人才的就业前景十分可观。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法治文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全面展开的法治实践需要先进成熟的法学理论的指导,法学学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法学专门人才可在审判、检察、司法行政、律师、公安等部门工作,也可从事立法、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以及行政管理和公司、企业的法律顾问等工作。(九)保险业精算师“精算师”称得上保险业的“精英”,是集数学家、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和投资学家于一身的保险业高级人才,不仅要具备保险业的专门知识,而且还要具有预测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我国的保险法规定,经营保险公司必须聘用一名金融监管部门认可的精算师。而据中国保险学会介绍,目前在12亿中国人中却只有几十名严格意义上的精算师,这种状况显然无法适应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的需要。据预测,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精算师的市场需求量将在4000名左右。保险专业精算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经济学基础和外语基础,掌握从事保险精算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熟悉保险精算技术和经济活动定量分析。在国外保险公司中,精算师是所有业务,特别是产品设计的绝对核心,保险公司的每个部门几乎都有精算师参与工作。而我国保险市场正在起步阶段,国内消费者的投资理念与国外有很大差别,所以“洋”精算师对中国的市场环境不是很了解,并不适合中国国情。本土精算师熟悉国情了解市场,有助于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国内的保险监督委员会、各大保险公司、高校、已获准开业的外资保险机构、合资保险机构、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银行系统等单位都对精算人才有较大兴趣。(十)物流专业管理人才作为与能源、信息流并列的物流业,是继劳动力、物流资源之后的第三个利润的源泉。据有关人士预测,仅全球快递营业额,将从1996年的350亿美元发展到2016年的2850亿美元。我国加入WTO后,物流业将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物流及相关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剧增,在物流这个领域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资金、技术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知识、观念和人才上的差距。例如,当前国内企业超过1000万家,而真正利用现代物流管理方法整合企业管理流程的不过万家。搞好物流,人才是关键。在上海去年首次颁布的人才开发专业目录中,现代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急需引进的13类紧缺人才之一。近几年,既具有商科背景,又懂得物流管理的,并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中高级物流专门人才迅速走俏,甚至出现“二三十万年薪,虚位以待物流人才”。今后3~5年,需要培养、引进大量的专业物流人才,因此物流专门人才的就业前景非常看好。包括物流系统化管理人才和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熟悉国内进出口市场业务的中介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和物流软件开发设计人才、商务谈判代表、外语人才等。二、组织(企业)环境分析进行全面的组织环境分析是我们“知彼”的核心,毕竟你所选择的这个组织(企业)将与你息息相关。况且,在面试过程中,考官一般都会比较欣赏那些对本行业、本企业的有心人。组织环境分析包括行业环境分析和企业环境分析。(一)行业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包括对目前从事或拟从事的目标行业的环境分析。其内容应包括行业的发展状况、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对该行业的影响,目前行业的优势与问题、行业发展趋势等等。行业与职业不同,行业是企业的集合。从事同类产品的生产销售企业或提供类似服务的企业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形成一个行业。例如,家电行业,就包括生产电视机、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不同类型具体产品的若干家企业。在同一行业内,可以从事不同的职业。例如同在保险业,可以作保险业务员,也可以是人力资源部经理。在分析行业环境时,一定要结合社会大环境的发展趋势。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会使某些行业如同夕阳坠落,逐渐萎缩、消亡;更有许多极具发展前途的朝阳行业不断出现、发展起来。同时还要注意国家政策的影响,要了解国家对某一行业是支持、鼓励和引导,还是限制、控制和制约。要尽量选择那些有前景、发展空间较大的行业。例如,我国近年来狠抓环境保护,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农业生产中控制化学制品的使用,开发“绿色食品”等等,使环境保护产业如初生朝阳,充满生机,导致环保设备生产、环保技术咨询等行业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而这时如果不了解情况,为了一时利益,盲目进入那些污染后果严重的行业谋职,必将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二)组织(企业)环境分析组织(企业)环境分析尤为重要。个人在选择组织(企业)时有必要通过个人可能获得的一切渠道,比如,可以通过公司所在地的新闻出版机构的新闻线索,来了解该组织(企业)产品及服务的详细情况和富有深度的财政经济状况;通过有关书籍和企业发展史、当地各种商业活动、企业人物获奖的细节也能了解到可供参考的资料信息;另外公司的网站上介绍公司价值观念的那些主页也会透露一些企业文化的有关线索;至少还可以通过参观或参加面试时的谈话资料和知识背景来充分了解和考虑各种因素。企业环境分析包括:用人单位的声誉和形象是否良好?组织(企业)实力怎样?在本行业中的地位、现状和发展前景怎样?所面对的市场状况如何?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发展前景怎样?能够提供哪些工作岗位,是否与自己适合对路?有无良好的培训机会?企业领导人怎样?企业管理制度怎样,是否先进开明?企业文化是否与自己吻合?福利待遇是否完善等若干方面。具体包括以下3个方面:1、企业实力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如何?企业目前的产品、服务和活动范畴是什幺?企业的发展领域在哪些方面?发展前景如何?战略目标是什幺?技术力量和设施是否先进?在本行业中是否具备很强的竞争力?是发展扩张,还是倒退紧缩,处于一个很快就会被吞并的地位?谁是竞争对手?企业目前的财政状况如何?要仔细观察是真正在“做大”、“做强”,还是空有其壳?有没有长久的生命力?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怎样的?是扁平的还是等级制的?等等。2、企业领导人企业主要领导人的抱负及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且个人在职场的运气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你的老板。很多成功的大企业都有一位出色的企业家作为掌舵领航人。当然炒老板鱿鱼也是职场的一道家常菜。因此,要了解企业主要领导人是真心要干一番事业,还是想捞取名利?管理是否先进开明?他有足够的能力带领员工开创新天地吗?他有没有战略眼光和措施?他尊重员工吗?3、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除了很好的福利、吸引人的薪酬、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出色的管理之外,优秀的企业还会创造积极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感到快乐和受尊重,而使员工工作更有创造性。员工与企业相互配合是否良好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因此,在求职时选择什幺样的企业文化氛围让你觉得最舒服,才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制度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管理制度、用人制度、培训制度等,尽可能了解这些信息,了解企业在组织结构上的特征与发展变化趋势,分析这种安排对自己的未来可能带来什幺样的影响。特别要注意企业用人制度如何,能否提供教育培训机会,提供的条件是什么?自己将来有没有可能在该企业担任更高级的职务或担负更大的责任?个人待遇提升的空间有多大?是基于能力还是工作年限?企业的标准工作时间怎样?是固定的还是可以变通的?当然也还要考虑企业提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与行业内其它公司比较如何?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应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这个企业中有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衡量自己的目标能够在该企业得以实现的可能性。三、职业期望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梦想。这个梦想将引导你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人们在展望未来职业生涯的时候,不能仅为赶时髦仓促决定,而是首先要做到内省,明确做什么能给你带来最大的满足和快乐。人人都想拥有一份好工作,但究竟什么是好工作,每个人的理解和定义是不同的。毕竟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经历、能力、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环境、经济地位、宗教信仰等等是有差异的,这些都显著地影响着求职者对职业的追求和期望。职业期望决定了人们对求职的表达、动机和目标。所谓职业期望,是指个体对某种职业的渴求和向往。人类社会自从有了职业,人们就有了职业期望。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不断分化和新职业的产生,人们的职业期望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职业期望是复杂多样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职业期望都能变成现实。一个人的职业期望能否变成现实,主要看其是否合理。任何一种职业的选择都要受到社会需求、自身素质以及其它的社会因素的制约。有研究显示,许多求职者尴尬境遇都是由一些心态上的误区造成的。大部分人并不了解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幺,而是选择摆在他们面前的道路或采纳周围亲朋好友的意见;也有的人知道他们想做什幺,但却往往不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有的人害怕失败,不敢去追求他们真正想要做的事业。即使那些表面上看来风光无限的成功者,有时也会觉察到他们职业上的自我与真正的自我相差甚远,每每会有在自己的生活中存在着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哲学家查尔斯•汉迪花了很多年时间才弄清楚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在《未来的工作》一书中写道:“我在我的前半生,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想努力成为另一个人。在中学读书的时候,我想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员;在大学里,我想成为一位备受社会尊敬的社会名流;大学毕业后,我努力做着一个成功的商人;再后来,我当上了一家企业的主管。但我很快发现,在上述任何一种身份上我都不会成功。但这样的认知不会阻止我一试再试,同时我对自己沮丧无比。问题就在于我努力成为另一个人,却忽略了我可能成为的那个人。我只是跟随时代的大潮和惯例,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成功,在别人已经界定好的社会阶梯上努力攀爬,在此过程中积累物质资料,建立人际关系,而没有努力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个性。”汉迪总结了很多人的想法。历史上充斥了无数个这样的故事:某某人由于刹那间的顿悟,改变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实现了真正的梦想。因此,人们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应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职业期望有一个客观科学的分析,在求职实践中尤其要防止和摒除各种不合理的职业期望,以自己的专业特长、个人素质优势以及客观的社会需求为基础,确定合理的职业期望。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