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2024-05-05 07:41

1. 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最初使用“商业银行”这个概念,是因为这类银行在发展初期,只承做“商业”短期放贷业务。放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放款对象一般为商人和进出口贸易商。人们将这种主要吸收短期存款,发放短期商业贷款为基本业务的银行,称为商业银行。中国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银行是经济中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西方银行业的原始状态,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伦以及文明古国时期。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早在公元前6世纪,在巴比伦已有一家“里吉比”银行。 考古学家在阿拉伯大沙漠发现的石碑证明,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巴比伦的寺院已对外放款,而且放款是采用由债务人开具类似本票的文书,交由寺院收执,且此项文书可以转让。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寺院、公共团体、私人商号,也从事各种金融活动。但这种活动只限于货币兑换业性质,还没有办理放款业务。 罗马在公元前200年也有类似希腊银行业的机构出现,但较希腊银行业又有所进步,它不仅经营货币兑换业务,还经营贷放、信托等业务,同时对银行的管理与监督也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罗马银行业所经营的业务虽不属于信用贷放,但已具有近代银行业务的雏形。 人们公认的早期银行的萌芽,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银行”一词英文称之为“Bank”,是由意大利文“Banca”演变而来的。 在意大利文中,Banca是“长凳”的意思。最初的银行家均为祖居在意大利北部伦巴第的犹太人,他们为躲避战乱,迁移到英伦三岛,以兑换、保管贵重物品、汇兑等为业。在市场上人各一凳,据以经营货币兑换业务。倘若有人遇到资金周转不灵,无力支付债务时,就会招致债主们群起捣碎其长凳,兑换商的信用也即宣告破碎。英文“破产”为“Bankruptcy”,即源于此。 早期银行业的产生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世纪的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尤其是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是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封建割据,货币制度混乱,各国商人所携带的铸币形状、成色、重量各不相同,为了适应贸易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货币兑换。于是,单纯从事货币兑换业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专业货币商便开始出现和发展了。随着异地交易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来自各地的商人们为了避免长途携带而产生的麻烦和风险,开始把自己的货币交存在专业货币商处,委托其办理汇兑与支付。这时候的专业货币商已反映出银行萌芽的最初职能:货币的兑换与款项的划拨。 随着接受存款的数量不断增加,商人们发现多个存款人不会同时支取存款,于是他们开始把汇兑业务中暂时闲置的资金贷放给社会上的资金需求者。最初,商人们贷放的款项仅限于自有资金,随着代理支付制度的出现,借款者即把所借款项存入贷出者之处,并通知贷放人代理支付。 可见,从实质上看,贷款已不仅限于现实的货币,而是有一部分变成了账面信用,这标志着现代银行的本质特征已经出现。 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一些手工场主同城市富商、银行家一起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 由于封建主义银行贷款具有高利贷的性质,年利率平均在20%~30%,严重阻碍着社会闲置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 另外,早期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权阶层而非工商业,新兴的资产阶级工商业无法得到足够的信用支持,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资本。因此,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银行。 据《2013-2017年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前瞻与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的产生,基本上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演变为资本主义银行。在西欧,由金匠业演化而来的旧式银行,主要是通过这一途径缓慢地转化为资本主义银行。另一途径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这一途径是主要的。这一建立资本主义银行的历史过程,在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表现得尤其明显。1694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英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家资本主义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 它的出现,宣告了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在社会信用领域垄断地位的结束,标志着资本主义现代银行制度开始形成以及商业银行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英格兰银行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鼻祖。 继英格兰银行之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商业银行。从此,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 与西方的银行相比,中国的银行则产生较晚。中国关于银钱业的记载,较早的是南北朝时的寺庙典当业。到了唐代,出现了类似汇票的“飞钱”,这是中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北宋真宗时,由四川富商发行的交子,成为中国早期的纸币。到了明清以后,当铺是中国主要的信用机构。 明末,一些较大的经营银钱兑换业的钱铺发展成为银庄。银庄产生初期,除兑换银钱外,还从事贷放,到了清代,才逐渐开办存款、汇兑业务,但最终在清政府的限制和外国银行的压迫下,走向衰落。中国近代银行业,是在19世纪中叶外国资本主义银行入侵之后才兴起的。 最早到中国来的外国银行是英商东方银行,其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来华设立银行。在华外国银行虽给中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破坏,但在客观上也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为了摆脱外国银行支配,清政府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通商银行,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的产生。此后,浙江兴业、交通银行相继产生。 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与其当时因发放基于商业行为的自偿性贷款从而获得“商业银行”的称谓相比,已相去甚远。今天的商业银行已被赋予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百货公司”。

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2. 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1)作者:成思危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和讯读书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尽管银行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经营钱币兑换业的巴比伦寺庙,但一般认为近代银行出现于1580年意大利的威尼斯,现代银行始于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我国明朝末年出现了类似银行的钱庄和票号。鸦片战争后,一些外商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开展金融业务,并凭借其特权攫取了巨额的利润。我国境内第一家银行是1845年英国人设立的丽如银行,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作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开始营业。   
    20世纪30年代,统治旧中国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简称“四行二局一库”)为主体,包括省、市、县银行及官商合办银行在内的金融体系。此外还有一批民族资本家兴办的私营银行及钱庄,其中约三分之一集中在上海,但多半规模不大且投机性强,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开始发行人民币。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迁入北平。新中国成立前后,根据1948年4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对官僚资本银行进行了接管,并分不同情况进行停业清理或改组为专业银行;将官商合办的4家银行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对私营银行则进行整顿和改造;还取消了在华外商银行的一切特权,并禁止外国货币在国内流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即银行不划分专业系统,各个银行都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中国人民  银行成为既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银行的独立性日渐消失,1969年9月甚至将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成为财政部所属的二级机构,使其基本上沦为政府的“大钱库”和“出纳员”。不少领导人不懂银行工作的重要性,把银行当作一个办理收收付付的‘大钱库',需要钱的时候才想到银行,有的甚至把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混同起来,靠行政手段办事,做了许多违反经济规律的事。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结束,我国的银行体系也开始恢复和重建。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的银行业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1977年至今,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体系重建阶段(1977—1986年)   
    尽管在197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恢复了其独立的部级单位的地位,但其所担负的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双重职能并未改变。从1979年初开始,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相继恢复了主管农村金融业务的中国农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了主管外贸信贷和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财政部中分设出了主管长期投资和贷款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1  年底又成立了负责接受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及其他资金转贷给国内企业的中国投资银行。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文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接办中国人民银行原有的信贷和储蓄等商业银行业务。至此我国基本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四大国家专业银行为骨干所组成的银行体系。   
    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了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国银行体系迅速扩张。1985年人民银行出台了专业银行业务可以适当交叉和“银行可以选择企业、企业可以选择银行”的政策措施,鼓励四家专业银行之间开展适度竞争,从而打破了银行资金“统收统支”的“供给制”,四家专业银行还开始将其触角伸向农村,为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提供贷款。   
    扩大发展阶段(1987—1996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为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动力。1986年12月,邓小平要求“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要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各类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和1992年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银行业在改革中不断扩大发展。   
    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提出国家专业银行要进行企业化改革,实行商业化经营,但由于这些专业银行既从事政策性信贷业务,又从事商业性信贷业务,既难以办成真正的商业银  行,又不利于进行金融宏观调控。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政策性银行,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之后,在1994年内相继成立了专门办理政策性信贷业务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从而为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转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了商业银行的性质、地位及与其他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为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提高资产质量提供了法律保障。到1996年底,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有机构153 069个、职工168.68万人。   
    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其他类型的银行也迅速发展。在交通银行于1986年7月重组成以公有制为主的股份制全国性综合银行之后,相继成立了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  行、深圳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海南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12家股份制银  行。到1996年底,这13家股份制银行共有机构3 748个、职工8.55万人。         
    1986年1月,在国务院主持下,邮电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以投资所有者和业务监管者的身份,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办邮政储蓄的协议》,决定在北京、天津等12个城市试办邮政储蓄业务。1986年底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将邮政储蓄业务法定为邮政企业的业务之一,从而使邮政储蓄遍布全国,形成了一个“准银行”系统。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16个城市进行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试点。同年2月,中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到1996年底共有18家城市合作银行开业。   
    深化改革阶段(1997—2002年)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发展,到1996年底,我国已形成了一个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骨干的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在支持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计划  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陈旧观念和历史包袱一时难以化解,再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的制度缺陷,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1997年年中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业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受到关注。当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问题在于: 
    一是信贷资金的融通仍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特别是在对国有企业实行“拨改贷”之后,将原来由财政向国有企业补贴转为银行给国有企业贷款,国有企业在财政性明补逐渐减少的同时,从国有银行贷款的渠道获得越来越多的暗补,1985年国有企业获得的全部补贴中,来自金融渠道的只占24.2%,1994年则占到了43.6%,由于不少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低,负债比例高,融资高度依赖银行,却又难以按期还本付息,给银行造成了大量不良贷款。       二是政府对银行运营的干涉较多。各级政府有时直接干预银行的经营管理,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逼迫银行将贷款用于困难企业安排下岗职工以及缴纳欠税,甚至弥补财政赤字。有些省  市政府甚至到年底时指令银行贷款给企业用于纳税,以实现财政收入的目标。 
二是银行管理层从其利益最大化出发,具有规模偏好和费用偏好。一方面热衷于扩张机构、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则热衷于增加银行自身的费用支出,特别是兴建豪华的办公楼、培训中心等,导致银行利润下降。据报道,1989—1998年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余额增长了11倍,但利润总额仅增长了26%,而管理费用却增长了8.9倍。   
  
   三是银行的内部管理薄弱,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银行业务中借新还旧、借贷收息、随意办理展期、滚动签发承兑汇票等情况较为普遍。在非信贷资产中,存在着账面与实物不  符、故意乱用科目、借用科目等问题。在表外业务中,存在着违规办理票据签发和承兑、超额授权授信等现象。而银行内部管理薄弱,审计有效性不足、对有关责任人追究不力等因素,  更加增大了银行资产的风险。   
    尽管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改革,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但是在2002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主要是在转变经营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变更业务范围、调整营业网点等较浅的层次上,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也比较薄弱。   
    改革攻坚阶段(2003年至今)   
    经过15年长期艰苦的谈判,我国于2002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承诺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设立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批性  措施。允许设立的非外资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享受中资同类金融机构的同等待遇;外资银行可向中国居民个人提供汽车信贷业务。   
    在金融业开放及外资进入的威胁下,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1)竞争能力较差。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再加上制度上的缺陷,内部管理较为薄弱,金融创新不足等原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确实较差。根据笔者2001年对香港恒生银  行的调查,其成本仅占收入的24.4%,而国有银行通常高达90%左右;香港恒生银行人均税前盈利为157万港币,比国有银行高出十几倍;当时香港恒生银行的一年期存贷利率差为  1.7%~2.2%,而国有银行为3.6%。 
    (2)不良资产率高。按照“一逾两呆”口径,2002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5 980亿元,这一数字还不包括1999—2000年间一次性转移到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1.4万亿人民币不良贷款。200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4 4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19%;按五级分类口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9.74%,而国际上前100家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为5%左右。按五级分类口径,2005年一季度末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共18 274.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2.4%。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占全部不良贷款余额的比例高达86%,占其本身的贷款余额的比例也高达15%。   
    (3)资本充足率低。国家作为所有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停止了对国有银行的资本金投入,一直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政府才于1998年8月通过发行2 700亿元的特别国债来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但并没有建立正常的资本金补充渠道。长期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未达到8%的监管要求。同时呆账准备金的提取存在着较大的缺口。2003年,国家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增加附属资本,2003年底国务院决定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通过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用外汇储备向这两家银行注资450亿美元以补充其资本金。据报道,我国113家城市商业银行2004年底总体资本充足率仅为1.36%。   
    为了应对上述严峻的挑战,我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推进商业银行的改革。从2003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不断向深层次发展,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制度(包括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向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方向迈进。   
    根据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于2003年4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行使原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的银行监督管理职权。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了要“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2003年12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商业银行法〉的决定》,明确规定了银监会的职能,使其对银行业的监督有法可依,同时也对中国人民银行职能重新进行了定位,强化了其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的职能。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正在加速进行,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工商银行等三家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准备整体上市;一些股份制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也在逐渐加强。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任务是十分艰巨的,需要明确目标、周密策划、区别对待、稳步推进。

3.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体系重建阶段(1977-1986年)
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了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国银行体系迅速扩张。1985年人民银行出台了专业银行业务可以适当交叉和“银行可以选择企业,企业可以选择银行”的政策措施,鼓励四家专业银行之间开展适度竞争,从而打破了银行资金“统收统支”的“供给制”,四家专业银行还开始将其触角伸向农村,为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提供贷款。
 
扩大发展阶段(1987-1996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为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动力。1986年12月,邓小平要求“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要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各类银行为主体、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和1992年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银行业在改革中不断扩大发展。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提出国家专业银行要进行企业化改革,实行商业化经营,但由于这些专业银行既从事政策性信贷业务,又从事商业性信贷业务,既难以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又不利于进行金融宏观调控。
 
深化改改阶段(1997-2002年)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发展,到1996年底,我国已形成了一个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骨干的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在支持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陈旧观念和历史包袱一时难以化解,再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的制度缺陷,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
1997年年中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业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受到关注。当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问题在于:
一是信贷资金的融通仍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
二是政府对银行运营的干涉较多。
三是银行管理层从其利益最大化出发,具有规模偏好和费用偏好。
四是银行的内部管理薄弱,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尽管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改革,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但是在2002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主要是在转变经营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变更业务范围、调整营业网点等较浅的层次上,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也比较薄弱。
 
改革攻坚阶段(2003年至今)
经过十15年长期艰苦的谈判,我国于2002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承诺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设立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批性措施。允许设立的非外资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享受中资同类金融机构的同等待遇;外资银行可向中国居民个人提供汽车信贷业务。
在金融业开放及外资进入的威胁下,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1)竞争能力较差。
(2)不良资产率高。
(3)资本充足率低。
为了应对上述严峻的挑战,我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推进商业银行的改革。从2003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不断向深层次发展,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制度(包括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向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方向迈进。
根据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于2003年4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行使原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的银行监督管理职权。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了要“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2003年12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商业银行法)的决定》,明确规定了银监会的职能,使其对银行业的监督有法可依,同时也对中国人民银行职能重新进行了定位,强化了其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的职能。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4. 谁能告诉我———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谢谢

···我也不是很懂哦··大概讲下吧··除了人民银行·基本上所有的银行都可统称商业银行例如国有的五大银行工、农、中、建、交,还有很多地方性银行,地方银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后一般都改名字比如沈阳商业银行、北京商业银行等,现在大多数又开始改名为盛京银行、北京银行等。当然还有国家政策性银行·比如农业发展银行等,
现在就来说说发展历程喽~我国最早的银行应该是中国银行因为它是建国前就有的银行,工商银行是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的,从那后人民银行就成为了管理银行的管理机构,开始的时候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就如它们的名字一样是有专管的领域的,工商银行是办理商户的银行业务,农业银行办理农业银行业务,建设银行是办理国家建设的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需求和业务的扩大,银行的领域性的东西开始越来越模糊,就演变成现在这样已经不分什么领域了,所有的业务各家银行都可以办,还有各种地方性的银行出现,竞争也开始越来越激烈,银行已经开始转型上市成为股份公司,第一个是上市的银行就是交通银行,现在国有五大银行就剩下农行没有上市了,银行业务也从开始单纯的吸存、贷款慢慢走向中间业务,比如代卖基金、保险的业务,我想将来的发展趋势是称为像发达国家里的那种银行吧。还有比较特殊的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以前农村信用社是由农行代管理的,现在是自主管理,而且现在也在转型中哦,现在是省内联网了,邮政储蓄开始的时候也只能办储蓄业务,现也转型为银行,业务将扩大。我知道的就这些了,都是用自己的话讲的,可能对你没什么帮助,不过我尽力喽~

5.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目录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过程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
通过对银行业的改革问题,提出了“城市商业银行”这1银行热点。并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及现状的描述,引出了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其面临的挑战。城市商业银行,作为银行业的新成员,其向前发展的阻力与动力也是共存的。所以,城商行的改革势在必行,也可谓“背水1战”。城商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城市壁垒,境内外挑战,急需整编,不良资产,改革问题。本文针对城商行的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更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对策方案:市场定位,盈利突围,案件防范,人才战略。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城市壁垒 不良资产 对策
前言
银行改革出现新思路—重点突破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第3梯队的城市行业银行,带动监管层的两个工作重点——4大行和农信社的全面、深入的改革。而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已经从简单的竞争阶段进入到竞争和合作的阶段,并且逐步发展为竞争合作发展的阶段。在外资合作伙伴的选择中,城市商业银行显然被寄予了厚望。
  从监管领域里的工作来讲,中国有句俗话叫‘家有3件事,先从紧处来’,那就是抓两头,带中间。众多被监管的金融机构,1定要搞好国有投资商业银行的改革工作,1定要努力抓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试点工作和相应的改革工作,来带动所有的金融机构沿着现代化金融企业的道路上迈进,来实现金融稳定、金融发达的目标。中小商业银行无疑属于中间地带。
相比4大国有和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立足地方、立足中小企业、立足市民”正符合了地方经济与地方金融良性互动的发展之路。
  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创新的产物,城市商业银行开业时带进了大量的原城市信用社的高风险资产。再加上1些行希望以扩大资产规模掩盖资产质量差的状况,酝酿了新的风险。银监会高层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第4次工作会议上表示,“总体上看,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仍然严重。”
  各地方商业银行由于受制于地方利益,到目前还没有强强联合,股权运作几乎无法实现。所以,监管部门放开这个领域,让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资本方参股近来。然而,并不是所有城商行都有机会引入外资,这就使良莠不齐的城商行的实力格局发生突变,他们所面临的变革将更全面,更为市场化。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拟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给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借鉴。
第1章 城市商业银行的评介
第1节 城商行的前身及演变
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和特殊群体,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资本来源以集体经济和个体工商户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的城市信用社发展到了5000多家。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目前共有112家。各地在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的时候,当地政府都入股25%到30%,但其余75%到70%的股份是1些企业的,特别是非公企业,以及个人的。
 城市商业银行是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属于地方性股份生业银行,它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第1阶段从1979年到1988年,是明芽阶段,各地的信用社纷纷建立起来;第2阶段从1989年到1991年,是信用社的发展阶段;第3阶段从1992年到1995年,城市信用社基本上新成独立的行业体系雏形;第4阶段,从1995年到现在,城市信用社足见为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改称城市商业银行。
第2节 现状:银行体系中的新成员,并有望成为生力军 
由于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城市商业银行以其特色经营与出色业绩,在市场上大显身手,令行内刮目。加之,坊间传说纷纭的联合重组之类传闻使城市商业银行成为业界炽热的话题。日前,银监会出台的《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更将其再次推向媒体的聚光灯下。
  从1995年全国第1家城市商业银行在深圳开业以来,城市商业银行便以其快速的扩张能力在市场上抢占了1席之地。至今,全国共有112家城市商业银行,营业网点5162个,合计资产总额14552.38亿元,占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27.7%,占全国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6.27%。
  经过近9年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不仅有效地化解了组建初期的金融风险,而且确保了112个中心城市的经济、金融和社会稳定。城市商业银行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和改革、发展的方针,在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自己的市场空间也得到了进1步扩展,市场份额逐年增加,市场信誉逐步提高,为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开放做出了成功的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城市商业银行在化解风险中生存,在风险控制的实践中壮大,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可以说,城市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的1支生力军。
  虽然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已取得了瞩目的成果,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但是,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推进,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城市商业银行个体小、资金少、地域性强等弱势凸现,生存压力进1步加大。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商业银行要按照“全面提高宏观意识,全面了解金融形势,全面树立风险观念,全面掌握监管知识”的要求,全面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认真分析目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跨区域发展。
 
第3节 城商行的特点、准确定位及业务特性
1、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特点
(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缘于非国有企业的发展
1979年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发展迅速,但是国有银行的主要对象是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国有银行的开户,转帐及借贷有很多困难,这为城市信用合作社提供了很好的商业机会以非国有的中小企业为融资对象的城市信用社与非国有企业的发展是紧密项链的。而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城市信用社。
(2)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地方性是其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最具特色的地方。其主表现在:股本结构的地方性,营业机构布局的地方性,业务活动的地方性,服务对象的地方性。
(3)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服务于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进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必要条件,城商行应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诞生。同时,城市商业银行是由地方政府,地方企事业单位和城市居民入股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所以其生存与发展与地方政治,社会,经济状况已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4) 小而全,独立性强
在功能上,城商行的分支机构1般是多功能储蓄所,具有存,贷,汇1条龙的服务;在结算上,城商行可以办理省辖往来,自行进行资金划拨结算;在作业手段上,、随业务量的增大。作业手段开始得到更新,加快了电子化进程。其是单独集股而成的经济实体,服务区域仅限于1个城市的市区,因此,各地区的城商行彼此间没有隶属关系,独立性相当大。
2、城商行的准确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基本上都由原来各地市的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成,是中央金融主管部门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由于其经营范围受区域性限制,决定了其业务经营受到狭小的地域限制,因此,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主要表现在:立足地方经济、立足中小企业、立足城市居民。其区域性与地方性特征10分明显。
3、城商行的业务特性
决策链短、业务创新灵活是城市商业银行的特性之1。城市商业银行是1级法人,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决策性的工作在行内就可以完成,免去了大银行繁复的报批程序。因此,也表现出城市商业银行的灵活、多变,快速适应市场的优势。
    此外,城市商行业务经营存在地域上、客户关系上、专业领域上的相对优势,由此形成放贷业务相对集中于若干特定类型和风险特征的信贷资产。由于银行贷款的发放通常是在维系原有客户关系和维持原有业务品种的基础上进1步扩大市场份额,实施贷款组合充分分散化的策略存在许多现实障碍。比如:拓展新类型贷款客户的营销成本问题,经营地域的基础经济环境,信贷业务营销队伍和管理专业人员的经验、素质等。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大、中企业倾向于直接融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逐渐减少。其次,利率市场化和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管制的放松促使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迅速增长。再次,随着消费在GDP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个人银行业务尤其是个人消费贷款业务获得高速增长。同时,为了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各种金融创新不断凸现,个人理财服务成为新焦点。
第3章 剖析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城市商业银行存在诸多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1、外部体制问题:城商行的城市壁垒,城商行面对境内外的挑战,城商行的灾备能力与案件防范能力低。2、内部经营管理问题:城商行急需整编,城商行经营管理上的资产问题,城商行的内部机制问题。
第1节 城市商业银行的城市壁垒
如果1家银行仅被允许在同1城市开展业务,它所面对的风险从整体上来讲将是既定的。假如该地区的金融风险较高,该银行迫于生存也只好“硬着头皮走向虎山”,特别是入世5年后,对外资银行的1切限制都将取消,那时捆绑在国内银行身上的诸多限制,都将成为其致命的弱点,尽管到目前为止央行尚未就此做出结论,但城市商业银行走出“城市壁垒”的呼声早已传遍大江南北。
1、3大阻力扼住城商行咽喉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的阻力主要来自3个方面:央行、地方政府和其他商业银行。最大的阻力来自央行。
(1) 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是央行改制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同时它还承担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重担。因此,其更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的行政主导,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运作。
  其直接后果是:城市商业银行人员素质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风险高度集中。出于对风险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考虑,央行因此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问题上1直比较谨慎,并明文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不允许跨区经营,只能在所在城市开展业务。
 (2) 地方政府的阻力也不容忽视。正如以上分析,在城市商业银行组建时期,地方政府是主要参与者,往往持有城市商业银行较大比例的股份。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残存影响下,有些城市商业银行甚至演变为地方政府的“小金库”。1些本应由地方财政承担的投资被转嫁给城市商业银行。此外,近几年来城市商业银行有了很大发展,地方政府每年分得的红利也是1笔不小的收入——1旦允许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地方政府的控制权势必削弱,其利益将第1个受到损害。显然,地方政府不愿“肥水流入外人田”。
  (3)其他商业银行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央行的决策。在1些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眼中,城市商业银行往往属于“另类”。在他们看来,城商行的人员素质低、经营水平差,因此1般不愿与之开展业务。
  但是,经过近几年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已日益壮大。特别是作为“老大哥”的上海银行,其资产规模和经营水平即使相比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毫不逊色。如果允许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势必与其他商业银行展开竞争。当然,这是国有银行乃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所不愿看到的。
  特别是,在中国金融市场尚不完善、金融监管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享有不同的待遇。如果允许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就意味着其既享有较宽松的监管标准和其他政策支持,又享有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同等的权利。这种“不平等的地位”是其他商业银行所不能接受的。
2、地域桎梏埋下金融风险
  出于对风险的考虑,央行限制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做法或许无可厚非。但由于经营范围受到限制而带给城市商业银行的诸多弊端却是不容忽视的。
(1) 地域限制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分散风险。
  如果1家银行仅被允许在同1城市开展业务,它所面对的风险从整体上来讲将是既定的。假如该地区的金融风险较高,该银行迫于生存也只好“硬着头皮走向虎山”。从银行的主要客户——企业的角度来讲,跨地域经营早已司空见惯。城市商业银行想全面了解该企业的信用情况非常困难,因为目前中国尚未建立起全国性的征信系统,而城市商业银行又不能在异地开展业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城市商业银行因地域限制而处于信息劣势,只能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向企业发放贷款。风险可想而知。
(2) 地域限制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商业银行追讨的抵贷资产,有很多是借款人在外地投资的资产或债权,地域分布广泛。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银行,对外地情况不熟,追讨和管理这些资产就存在很大困难,且成本较高。如果遇到地方保护或债务人阻挠,处置的难度就更大。而对于那些在外地且无法转移的固定资产,只能采取低价拍卖或委托管理的方式,这往往会使城市商业银行面临巨大损失。
(3) 地域限制不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
  入世以来,中国逐渐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管制,外资银行在国内经营的业务范围限制和地域范围限制日益淡化,金融垄断格局已被打破。根据入世时间表,入世5年后,对外资银行的1切限制都将取消。
  在对外开放,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同时,理应对内开放,放松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诸多限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1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6. 银行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7. 中国六大商业银行的历史演变作用

中国六大商业银行是指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是: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
招商银行
成立于1987年4月8日,是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深圳。由香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创办,并以18.03%的持股比例任最大股东。自成立以来,招商银行先后进行了四次增资扩股,并于2002年3月成功地发行了15亿普通股,4月9日在上交所挂牌(股票代码:600036),是国内第一家采用国际会计标准的上市公司。
华夏银行
华夏银行成立于1992年10月,是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北京。1995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改制变更为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夏银行)。2003年9月,华夏银行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股票代码600015),成为全国第五家上市银行。

华夏银行目前在全国设有57家分行,其中一级分行34家,二级分行23家,辖有支行等营业网点430余家,村镇银行3家,员工11000余人,2012年一季度末资产总额超过12500亿元。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12年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华夏银行位列全球第97位,进入全球银行百强行列。
中信银行
中信银行原称中信实业银行,创立于1987年,2005年底改为现名。中信银行是中国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之一,总部位于北京,主要股东是中国中信集团公司。西班牙对外银行(Banco Bilbao Vizcaya Argentaria,S.A BBVA)斥资5.01亿欧元(约50.2亿港元)购入中信银行5%的股权,还可选择增持中信银行的持股比例至10.07%。2007年4月19日,中信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中信银行为中国大陆第七大银行,其总资产为12000逾亿港元,共有16000多名员工及540余家分支机构。它是香港中资金融股的六行三保之一。
兴业银行
兴业银行(Industrial Bank),原名福建兴业银行,是总部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间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经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2007年2月5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注册资本127.02亿元。截至2008年末,兴业银行资产总额为10209亿元,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13.85亿元,不良贷款率0.83%。
浦发银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发银行)是1992年8月2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1993年1月9日开业、199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交易代码:600000)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上海。秉承“笃守诚信、创造卓越”的经营理念,浦发银行积极探索金融创新,资产规模持续扩大,经营实力不断增强。至2010年12月底,公司总资产规模达21,62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1,465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6,387亿元,实现税后利润190.76亿元。浦发银行将继续推进金融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
民生银行
中国民生银行是我国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中国六大商业银行的历史演变作用

8. 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采取了多项举措,使国内银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措施,包括:(1) 恢复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2) 新办了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3) 向深圳、广东、福建、上海四地政府发放了银行牌照,由当地政府主持创办深圳发展银行(1988)、广东发展银行(1988)、福建兴业银行(1988)、上海浦东发展银行(1992);(4) 向招商局集团、中信集团、光大集团、首钢集团四家国有企业发放了银行牌照,开办了招商银行(1987)、中信实业银行(1987)、中国光大银行(1992)、华夏银行(1992);打破了银行由政府创办的垄断局面。1978-1994年间,国内银行业初步形成了以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为主,交行、招行、中信、华夏、浦发、深发展、广发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辅的竞争局面。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及其他文件,提出深化金融改革,将工农中建由专业银行转变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此,从四大行中剥离了政策性业务,组建了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家专门执行政策性业务的专业银行(即政策性银行)。为解决国有独资银行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的问题,国务院于1999年先后成立了四家直属国务院的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1999.10.19)、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1999.10.18)、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1999.10)、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1999.10),专门对应解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为四大银行发展成为大型商业银行奠定了基础。 2002年2月,中央在京召开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是整个金融改革的重点”;“无论是充分发挥银行的重要作用,还是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都必须下大决心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条件成熟的可以上市”。此后,降低不良资产、实行审慎原则的会计制度,到实行股份制,再到上市这“三步走”的改革步骤已成共识,随后的银行业改革基本遵照这一思路。2003年,为了改革当时的银行业监管体制,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同年4月28日,中国银监会正式挂牌;12月27日,《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颁布。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明确,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走股份制改造之路,是当前国有银行走出困境的战略抉择。2003年12月16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2004年1月6日,中央政府创造性地运用外汇储备注资大型商业银行:由汇金公司拿出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合计3724.65亿人民币),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并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拉开序幕。2004年8月24日,中国银行股份制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4年9月21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对外挂牌,标志着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已经完成。2004年,交通银行通过定向募股方式,补充资本金191亿元,其中财政部、汇金公司和社保基金分别投资50亿元、30亿元、100亿元。交通银行通过财务重组由股份制商业银行改制为国有商业银行,为建立真正的现代金融公司治理结构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2005年4月,中央汇金公司又拿出150亿美元外汇储备对工商银行注资。2008年11月,中央汇金公司拿出190亿美元对农业银行注资。在成立股份公司之后,在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下,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了极富创意的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工作。2004年8月6日,交通银行与汇丰银行(HSBC)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汇丰银行以每股1.86元人民币的价格购入交行19.9%的股权,即77.75亿股,成为仅次于财政部的第二大股东,投资金额达17.47亿美元。2005年6月17日,建设银行和美国银行签署了关于战略投资与合作的最终协议。根据协议,美国银行将分阶段对建行进行投资,最终持有股权可达到19.9%。首期投资25亿美元购买汇金公司持有的建行股份。2005年7月1日,建行和淡马锡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战略投资的最终协议,亚洲金融以14.66亿美元购入建行5.1%的股权。2005年8月,中国银行与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9月与瑞银集团,10月与亚洲开发银行;2006年3月与全国社保基金,分别签署协议。5家机构作为新的战略投资者。苏格兰皇家银行出资总计31亿美元,购入中行10%的股权,其中将一半股权卖给了高盛、李嘉诚私人基金;淡马锡购得中行5%股份。2006年1月27日,工商银行与高盛投资团签署了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高盛投资团出资37.8亿美元购买工行新发行的股份。2006年4月28日顺利完成资金交割。这笔当时最大的境外投资者对中国金融业的单次投资,约占工行股份比例总计的8.89%。作为五大国有银行的最后一名“登陆者”,2009年农业银行股份公司成立之后,根据当时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情况,没有延续前期经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只引进了几家财务投资者。在成功改制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基础上,国有商业银行随即展开首次公开发行和股票上市工作:2005年6月23日,交行H股在香港上市;2005年10月27日,建行H股在香港上市;2006年6月1日中行H股在香港上市,7月5日中行A股在上海上市;2006年10月27日,工行A+H股同步上市;2007年5月15日,交行A股在上海上市;2007年9月25日,建行A股在上海上市。2010年7月15日和16日,农行A股和H股先后在上海证交所和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至此,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圆满“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