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餐饮创业者的故事

2024-05-17 21:28

1. 女性餐饮创业者的故事

      越来越多的女性认识到,财务自由不仅能够让她们实现经济上的自由,给于家庭更优质的生活条件,还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下面由我与大家分享女性餐饮创业者的  故事  ,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吴春香 扬州吴家粥铺创始人 
         近几年餐饮业虽然经历了寒流,却一直没有停下变革的脚步,尤其是物流、供应链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大量异业人群投身到餐饮创业中,其中不乏年轻女性。与餐饮前辈们相比,她们从创业之始,就面临一个竞争更为激烈的市场,并不满足于开一个小店、赚点小钱,而是奔着创立独特的品牌来发力。高学历、知识型女性在餐饮创业大军中格外亮眼。
         餐饮业是最普通的行业,接触三教九流,全都得照应好,在敌占区开过茶楼的阿庆嫂说“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售价不高,但客户的要求却并不低,经营者得从一茶一饭一蔬中抠各种利润;但这的确是一个能够成就女性梦想的行业。
         家常小店女老板、连锁餐饮帝国掌门人是她,时尚餐饮先锋、美食达人也是她,母亲、妻子、女儿还是她,女性餐饮创业者的独特魅力,在于她几乎是全能复合型人才:企业要管理好,家族要经营好,自己的个人  爱好  也不能放弃;钱要赚,理想更要实现。
         香港作家亦舒有本小说名为《这双手虽然小》,大意为女性的手虽然小,“但它属于我,不属于你”。
         的确,这双手虽然小,但对于女性餐饮创业者来说,仍然可以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侧写女性餐饮创业者
         “女性做餐饮创业,太难了。”2017年年初,北京藏玉天传联合创始人陈可开始启动一项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妈妈的店”,经过一年时间的运作,他如此  总结  女性餐饮创业者的状态。
          陈可 藏玉天传联合创始人 
         陈可认为,近几年女性创业越来越多,源于“女性自觉”。在当下的环境中,很多人都在寻找体现自身价值的事情,无论是全职家庭主妇还是成功职业女性,“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从事喜欢的事情,都可以展现个人的才华、能力”。其中,餐饮业成为女性创业的  热点  行业。
         以往传统餐饮业的成功范例有很多,随随便便就可以列出一份强大的名单来,如小南国的王慧敏、味千拉面的潘慰、乡村基的李红、嘉和一品的刘京京……而今,随着互联网+与餐饮业的强强联手、供应链体系的高速发展、物流的便捷,开一间餐厅似乎比以前要来得简单、容易。当然事实并非如此。
          上海Sweet Gift精致手工  烘焙  店 
         在陈可接触到的女性餐饮创业者中,2/3是“妈妈”,这与他主动筛选活动的目标人群有关。在他看来,以餐饮为创业方向的女性,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一类是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以一定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她们基本上是餐饮业的菜鸟、小白;
         一类是本身在餐饮圈工作多年,有一定的  经验  ,或者是管理经验,或者是了解行业;
         一类是其他领域的行业精英,在原来的岗位也比较成功,但可能会遇到升职空间不大、因生育而无法回到原岗位等  职场  难题,索性选择全职创业或以资金入股;
         一类是凭借技术开创个人品牌,或者全资,或者是以技术、技术+资金的形式入股。
         不管是传统型,还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女性餐饮创业者既有自己区别于男性的特点与魅力,也依然受市场规律所制约,毕竟,市场是不分性别的。
         技术是一种力量
         从采访来看,女性创办自己的餐饮品牌,甜品店是个很好的切入点。餐饮行业的各个岗位中,除服务员之外,白案或者说甜品师中,女性的比例是相对较高的,近几年转型创业的也呈增长趋势。
          赵丽红(左三)与她的团队 
         如本期特别策划中采访到的上海Sweet Gift精品手工烘焙店的创始人赵丽红,往期《中国烹饪》杂志介绍过的北京Tian品的田萍、私人做法的国宏,她们都是职业甜品师出身,她们的甜品店与个人招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人店不分,互相成就。
         赵丽红的作品
         管理经验也是一门技术。开业不到一年就死掉的新店太多了,熬过这道关卡的也往往会面临新的问题,比如很多店死于相反的另一种情况:冒进,把摊子铺得太大,个人的管理经验和团队的能力hold不住了。“能够活下来的,要么是创业者的确有餐饮经验,要么店是小而精的,”陈可说。他认为北京花厨就是一个正向的例子,单店就可以营利,创始人孔杰非常好地实现了家庭、孩子和个人社会角色这几方面的平衡。
         职场没有性别
         北京花舍董事长郑金艳说:“在职场上没有性别没有男女,只有强弱。”
         郑金艳 北京花舍董事长
          女性从事餐饮业有没有什么优势? 
         “没有。”北京味道餐厅创始人郝颖的回答简洁明了。“不管哪个部门、行业都能欺负你。”从传菜员、经理到自己创业近二十年,打造过柠檬叶、味道等多个餐饮品牌,郝颖对餐饮业的了解可谓至深,而且她的职业生涯基本上见证了中国餐饮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郝颖 北京味道餐厅创始人 
         “有时面对上面压下来的一些任务,如果是男的餐饮老板,对方很好说话;到了我们女的这,就这不行那不行。”郝颖的应对也很“楞”,直接就说做不了、完不成,因为什么什么。“不会把关系搞坏吗?”“那也没办法,就当朋友一样慢慢处吧。”细水长流,有些人虽然被郝颖当面撅过,但后来倒也真地处成了朋友。
         还有让郝颖觉得“老板娘”有时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在于,“餐厅里真的是什么样人都有,客户有时要投诉,看到你是女老板,‘陪杯酒吧’,有的还张口就骂,要是男的老板,他们敢吗?”
          味道餐厅出品 
         就在采访的前几天,有几位客人在餐厅用餐时吸烟,郝颖和服务员等人屡劝不听,对方甚至还动手摔坏了一些餐具。她没有息事宁人,而是选择了报警。郝颖曾经还想把相关视频发在网上,后来想想也算了。
         郝颖说的这些,其实是很多女性餐饮创业者都会遇到的事。这既需要个人的抗争,也需要整个社会环境能做出改变、顾客素质的提升。
         家庭与事业,孰轻孰重
         对于大部分男性创业者来说,对家庭的照顾似乎并没有列在他的行程表里,可以将家里的事情一股脑地扔给妻子。但对于女性创业者来说,就不一样了。
         美国演员蒂娜·菲曾(Tina Fey)在《天后外传》(Bossypants)中写道:“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粗鲁的问题是什么?是‘你今年多大了’,还是‘你体重多少’?都不是。最烂的问题是:‘你是怎么兼顾所有事情的?’人们总是在问我这个问题,而且目光里还有谴责的意思。‘其实你搞得一团糟,不是吗?’他们已经用眼神这样说了。”
          解春 北京宜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 
         尤其是在中国,“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这个问题,几乎是所有事业成功的女性都会被问到的,哪怕是马云与董明珠同台,它也会被抛给董明珠而不是马云。
         郑金艳表示,“对这种问题,我倒不反感,这是社会问题,没有办法改变”。她认为,作为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少的确心里会很愧疚,“但你得要有取舍,要权衡事业与家庭的关系。既然我们在事业上要对员工负责,要让企业走得更快、更稳健,发展得更好,你就要不断地积极地投入。我现在做多品牌,还要做快餐的模式,现有的模式也要做创新和升级,门店要升级到5.0版……我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家里的照顾自然要少一点。这是任何一个女性企业家都要面临的问题。但每个家庭是不一样的,面对的问题也不一样,你只有靠自己的智慧去平衡”。她觉得自己目前平衡得还不错。
         美国女权主义代表人物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的话很适合送给所有的职业女性:“你不可能做到一切。没有人能做两份全职工作,不仅把孩子照看得很好、一天三餐都下厨……女性运动要反对的就是‘女超人’。”
          夏凤 素和善食创始人 
         曾经的夏凤就是个女超人,选择自己一肩承担所有的事情。素和善食第一家店开在珠海,先生杜维在“前线”坚守,夏凤给员工做完培训后就回到北京,一方面继续在自己参与投资的店里执掌日常工作,另一方面照顾双方的父母和孩子。双重压力之下,她觉得已经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了,不看电视电影、不听音乐,每天不停地接打电话,她只能选择电池更耐用的手机。后来,她终于晕倒在店里了。
         医生问她:“你要钱还是要命?”此前两次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的夏凤自然选择“要命”。婆婆找儿子谈话,“夏凤不容易,孩子也需要有父亲的陪伴”。休息几个月之后,夏凤满血复活,开始了自己的又一次创业。这时,先生也已经回到了北京,依然是一个人打江山、一个人守江山的“合作”模式,只是这次,夏凤规定他每个星期必须有一天要独自带孩子。
         素和善食出品
         美国脸书(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她的畅销书《向前一步》(Lean In)中提到一项研究,布兰迪斯大学的罗莎琳德·查特·巴尼特(Rosalind Chait Barnett)教授回顾了关于“工作—生活平衡”的研究,她发现担当多个角色的女人焦虑更少,其心理上也更健康。职业女性可以收获许多成果,包括更稳定的经济与婚姻状况、更健康的身体,她们对生活的满意度通常也会提高。
         情怀·社交属性·亲子空间
         夏凤入行餐饮业较早,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各地争相开大店的阶段,她曾经认为“钱有多大,舞台就有大多”,因为“这个社会是崇尚钱的社会”,从事素食行业之后,在老板的苦口婆心之下,她说“我发现还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赵小飞 小树集、超潮炒饭创始人 
         在女性餐饮创业的舞台上,情怀是一个关键词。很多妈妈在创业时首选开餐厅或者经营食品、食材,都是想要给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提供优质的食材、可以放心吃饭的地方。陈可说这样的店食材是可以放心的,也许不一定好吃,但肯定不难吃,“因为女性会直接参与到菜品的研发中,加入自己独特的对于事物的理解,比如食材要健康,但不会强调烹饪手法,也不在乎传承,不看重传统餐饮圈讲究的师徒关系”。
         他还总结道,在女性开的餐厅里,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调的饮料,这与传统餐饮很不同。“一般来说,酒水是辅助,但对于女性创业者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女性对于凉、温、甜、酸的感觉,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更旺盛。这其实也是一种优势,因为比较容易形成高利润的产品。”
         “男性很少做有情怀的东西,女性创业则从一开始就有情怀在其中,小店有小情怀,大店有大情怀,或者是怀旧,或者是把成长的背景、从前的经历投射到自己的店里。女性更善于将产品与情怀结合在一起,先不管商业上成不成功,但通常都会很有故事可讲。”
         花舍咖啡
         “女性开餐厅,做得比较好的地方还在于,除了正常的就餐之外,店里的很多东西是可以让客人直接带走的——当然你得付钱。比如花厨售卖盆栽的花和手捧的鲜花、番茄树的玩具、素和善食自制的各种酱料,这就像去坐客时,走之前女主人会送给你一些自制的食物、礼物。”
         在陈可接触到的“妈妈的店”里,他认为现在的女性餐饮创业者从一开始就看重餐厅的社交属性,及餐厅与顾客、顾客与顾客之间的互相性。如为之味集团旗下的一个品牌番茄树,在空间设计上,既有传统的就餐区,也有独立的活动区域,强调亲子互动,吸引了很多家庭消费者。餐厅既会主动组织相关的主题活动,也会有顾客选择在这里举办家庭聚会、孩子的生日会等。“活动区域与就餐关系不大,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看并不划算,但它的作用是通过社交带来黏滞度,产生一定的翻台率。”
          北京颐园The Spring House 
         商业社交、家庭社交、个人的兴趣社交、独处的时光,这些都是现代女性在不同时间段里的不同需求。很多女性做餐饮创业其实是为了营造社交空间,陈可认为,“从客户角度来说,抓住了消费者的倾诉欲,带来的是店面的精准定位,互联网时代人们也有线下沟通的需求”。
         陈可其实还把女性餐饮创业者分为三类:
         一类是那些自身颜值高的,她们往往与时尚、健康、酷、辣等词语有关,能站在聚光灯下侃侃而谈,形成个人IP;
         另一类是“气质范儿”,她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或者有特殊的行业经历,或者有独特的个人经历;
         第三类是“什么都没有”,她们其实只想把小店经营下去,可能不会很大,但一定要温暖,是“承载自我的一叶方舟,支撑起自己或家庭的梦想”。
         “做企业家很难,做女性企业家更难,但凡比别人好一点,就会受到非议。一个人能成功,她承受的压力,她所付出的、失去的,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大多数人只看到成功的企业家光鲜靓丽的一面,但自己不创业,是不会有这种感悟的,”郑金艳说,“我向所有成功的女企业家致敬”。
           相关  文章  :
       1. 女生如何在餐饮行业创业 
       2. 四个适合2020女生创业项目 
       3. 8个稳赚的女性创业项目 
       4. 适合30女人创业项目六个 
       5. 关于女性创业的项目 

女性餐饮创业者的故事

2. 餐饮成功人士故事经历

   想要进行餐饮方面的创业?那么餐饮成功人士的故事经历你又有多少的了解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餐饮成功人士故事经历,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餐饮成功人士故事经历(一)     西少爷肉夹馍的互联网思维
     西少爷的创始人,孟兵,在腾讯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都有任职经历,虽然自己在上学期间也捣鼓过创业,但都是小打小闹,可以说经验与前两位高大上的前辈来说(黄太吉煎饼和雕爷牛腩),差得太多,但高端有高端的玩法,低端有低端的策略。虽然做的是编程工作,在用户体验方面的经验并不多,但这帮西少毕竟是浸润在互联网企业里的,耳濡目染之间,也会对用户体验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于是,在2014年4月8号,西少爷肉夹馍开业。在开店之前,他们不忘用冲击性话题来开路,一篇名为《我为什么要辞职去卖肉夹馍》的文章悄然产生,文章里,北京的繁华、高悬的房价、物质的爱情、平凡枯燥的工作,一切都太有代入感,处处都敲击着白领和即将就业的大学生的心,于是,文章一夜之间被疯传。
     孟兵说,自己团队所做的,就是对于用户体验的把握与对极致的追求。“很多行业追求的是用户满意度,但我们追求的是‘用户尖叫度’,就是产品一定要超越大家的预期。”话虽如此,他拜师学艺只用了一个月便出师了,此言此行,不得不说多少还是有些浮躁。而火爆的名气,更多的靠是名校高学历、名企高薪职位,对应的却是小摊、肉夹馍,这些奇妙的组合来引爆的,一时间西少爷成了各个网站的热点,尤其是被各种教育网站看重,成为网民讨论的热点,西少爷也扶摇直上,利用自己互联网人的身份优势,进行起了身份营销——凡是互联网企业的员工来这儿都有优惠,一系列营销做法效果显著,西少爷生意很是兴隆。
     由于品类极其简单,所以,西少爷的产品质量一直保持地不错,但致命的缺陷依然在这里,过于简单的品类,很容易让用户产生倦怠。过量的宣传导致了用户预期高涨,而一个肉夹馍的体验边界增长成本越来越高,满足用户不断增高的体验期望越来越难。另外,通过过度宣传造成的人为稀缺感,很可能会导致用户对产品的畅销产生怀疑。
     总之,接地气儿的西少爷过得还不错,但如何解决扩张中的问题,产品品质和口碑如何保证,网络营销还有哪些新招数、还有漫漫长路需要探寻。
     餐饮成功人士故事经历(二)     郑州女孩韩月广告餐厅创业故事:吃饭不收钱,却赚了百万
     开餐厅却不收顾客钱,这件事在平常人看来像是一场商业自杀,但创业者韩月却看到其合理的地方。你吃饭,广告主付费,这家广告餐厅不仅没有倒闭,还在激烈的餐饮业另辟蹊径,赚了上百万的利润。
     一起来看这个叫韩月的郑州女孩的餐馆创业故事:
     2007年,如同许多创业者一样,郑州女孩韩月遭遇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失败,与同学一起合作开的以面食为主的饭店由于资金问题面临停业。接下来的事情怎么做呢?韩月首先想到了给饭店打广告。后来经询问同学她才发现,自己连广告费都掏不起。她开始抱怨那些媒体的广告费用太高。同学长叹一口气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啊!你的餐厅如果免费,不用打广告也会人潮涌动。”韩月苦笑了一下,突然,一个大胆的想法被同学的这句话启发了。餐厅免费,人潮涌动,这不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吗?自己的餐厅如果和广告结合起来,不是很好的模式呢?
     回到饭店,在房间里坐了一个下午,一个草案就迅速形成了。她给饭店设置了两扇门,一扇是正常收餐费的门,一扇则是走地下消防通道的免费门。正常收餐费的与以前到餐馆吃饭没什么两样,吃多少收多少钱。但免费的那扇门里却做了一个弯弯曲曲的走道,两边墙上挂满了广告位。她想:免费吃饭能大幅提高人气,有人气就能吸引商家来做广告,赚取广告费,同时也能带动收费餐馆的营业收入。
     这个想法令她十分兴奋,人一旦有某种成型的'想法之后,就很容易迅速投入行动。韩月紧锣密鼓地准备了半个月之后,终于在9月份的一天清晨,打出了“本店吃饭免费”的牌子。
     之前,她算过一笔账,如果按照免费餐限量提供的话,一份面的成本是一元五角左右,每天从她的“九曲广告回廊里”经过的人如果有二百个,那么最多每天多支出三四百元。而且,她还要求,每个就餐的客人,必须在结账时背诵出三个广告才能免单,这样的话,广告的宣传效应,不言而喻。
     在此之前,韩月免费拉了很多广告放在自己的广告位上。由于她的餐厅位置还算不错,附近又有几家写字楼。很快,她那里吃饭不要钱的消息就传遍了那几幢写字楼和几个商场。有来这里看新鲜的,有来品尝的,也有冲着不要钱的午餐去的,韩月的饭店,一下子火爆起来,一些排队排不上的客人,也不想再换地方,干脆就直接花钱用餐。
     桌椅工装都成载体,广告餐厅初见成效
     免费已经半个月了,效果要比想象的好,但是临时筹措来的几万元资金也一天天地赔进去,毕竟正常用餐的人还是不多,她几乎捉襟见肘。看来广告不能再免费了。于是,她又一家家跑去找那些已经免费登过广告的商家。可尽管韩月百般劝说,他们就是不打算交费。结果,广告位一块块空出去了,韩月开始着急。
     可没想到,没多久有部分商家开始主动找到她交费做广告,每块广告位每月几百到上千元不等。原来,这半个月来的广告终于收到了效果。有一家化妆品代理商说,自从在韩月的餐厅免费做了广告之后,不少女孩子跑过来问他们这款化妆品,甚至有几个对广告词倒背如流。
     此后,陆陆续续有更多的商家参与进来。终于收支平衡之后,有人开始劝韩月扩大广告回廊的规模,但是韩月却拒绝了这个建议。原来,这个广告回廊利用了所租店面的安全通道和一部分楼梯空间,按照消防管理部门的要求不能再进一步扩大了。那么该如何在不增加广告位的前提下发布更多的广告呢?
     2008年初,韩月找到了河南当时一家规模比较大的LED外屏生产商,要求合作。这样就能在一个LED屏上播放多个广告,不必开辟新的广告位。几经商谈,对方同意赞助一块中型LED屏,但条件是必须划出一部分展示空间让厂商免费打出广告内容。韩月看着手里不多的资金,只好咬咬牙答应了。
     另外,她还对菜品进行了细分。面和份饭都按照广告词的难度、长度进行了等级划分。背诵三段比较长比较难的广告词之后,不仅可以得到一份顶级茄汁面,还可以得到一份小菜的奖励。同时,韩月也对LED显示屏上的广告进行了难易区分。有时,为了一顿免费的午餐,很多人会把整个广告群看两到三遍,同时也记住了很多自己本来不感兴趣的广告。韩月的这个做法,得到了那些商家的高度赞赏,她的广告收入渐渐多了起来。
     广告收益虽然多了,但是仅仅一个LED屏远远不能满足广告需求。对此韩月早就有自己的想法,餐厅既然是以广告为主题的餐厅,那么每一个细小的角落里,都应该体现广告的效应。她思索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另外一些方法。比如服务员的工装上,点菜的菜单上,甚至是盘子、碗以及桌面等等,都是很好的广告载体。就这样,韩月的餐厅逐渐变成了广告的“天堂”,同时还获得了不少商家赞助的餐厅用品。
     甘心做成体验店,将对手变成盟友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韩月在免费餐厅的花样上也做了改进。但与此同时,餐厅的那一部分收费的业务,反而受到了影响。这一块也算是餐厅的主要收入来源,日益下滑的营业额让韩月觉得苦恼。2009年5月的一天,一位客人在韩月的创意餐厅用餐之后,提出了一个要求,如果不在韩月这里投放广告,能不能进行其他方式的合作?
     恰巧韩月正在为自己的收费菜品发愁,两者一结合,她想了一个好主意,并提出了一个口号:你吃饭,他买单。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去吃收费餐的顾客,如果你是某种品牌的消费者,那么只要你可以列举出此品牌的三个广告内容,并持消费此品牌产品的小票,可以免费吃等级不同的饭菜,而韩月则凭借这些小票,与不同品牌的商家结算。
     这个想法,大大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三个月的时间,韩月骑着单车跑了数十个品牌商家。说起她的广告餐厅,大部分都觉得新鲜有趣,有一部分当场就与她签订了合同。不仅如此,那个客人的思路也彻底启发了韩月。除此之外,她又开发出了“菜品新尝”。就是以自己广告餐厅的名义,与很多家饭店联合,只要是饭店一推出新的菜品,就可以放到她这里免费品尝。当然,免费的前提还是以广告为基础。
     这一个点子,遭到了有些人的质疑。想想,本身就是以经营饭店为主,把别人的菜品拿到自己的饭店里面,不是砸自己的场子吗?但是韩月不这么想,她说:“我的餐厅本身就不是单纯以饭菜盈利的,而是一家以广告为主要收益的餐厅。既然化妆品可以做广告,手机可以做广告,那么饭店为什么不能做广告呢?我的饭店就是其他饭店的体验店。而且除了做广告之外,他们还可以免费给我提供菜品,大大降低了我的经营成本,何乐而不为?”
     2010年9月,韩月收购了一家小广告公司,将饭店与之合并为一家公司,以保证能够合法经营广告业务。说实话,虽然自己做广告餐厅做了这么久,接触的也都是与广告有关的业务,但是真做起广告公司,她心里还是没有底。就在这时,一个同学给她出谋划策,并告诉她,做广告公司,并不比她做餐厅复杂多少,而且可以和广告餐厅相得益彰。
     同学的话事后果然得到了验证。韩月通过将广告公司的专业水准与现有的饭店业务相结合,收益多多,到2011年4月,她的财富便积累到了100多万元。与此同时,她的广告主题餐厅也越做越顺利。谈起经历,韩月谦虚地说,其实她成功只有四个字:敢想,敢做。
     餐饮成功人士故事经历(三)     一杯2元现榨豆浆,卖进50所高校,月入十万
     这家仅15平米的小店,只有1个店员,从清晨到晚上,只卖豆类粗粮产品,一月营收竟有10万元之多。它是怎么做到的?
     现在,“豆浆记忆”主立足于重庆,已经有50多家店,再加上没有营业和开在四川、贵州的店,已经有70家店,今年的预计新增店面200家,营业额冲刺4000万。它是怎么做到的?
     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早餐饮品店,相比校内其他饮品店。虽然位置比较偏,但是却更为拉风惹眼。成立不到一年的高校小店竟把时尚潮流的奶茶店和甜品店的风头抢了大半,2元豆浆产品逆袭“高富帅”到底凭什么?
     豆浆记忆是怎样练成?
     说起豆浆记忆,就不得不提起它的“幕后运作者”——刘斌。刘斌是谁?
     这个81年出生的重庆崽儿长得敦厚老实,不善言谈,却是重庆的活地图。用他的说法,这都是“让学生喝到品质豆浆是他毕生追求”。2006年,不满1周岁的儿子对牛奶过敏。他为了让儿子营养均衡,有一天早上,家里刚好打了豆浆,抱着试试的心态,喂了儿子豆浆。第二天,他又换了几种谷物,发现儿子两眼直勾勾地望着豆浆。原来儿子又想喝豆浆了。经过这样几次反复地尝试,儿子真的爱上了豆浆,也没有再出现过敏的症状,悬在心中的问题,一杯小小的豆浆便帮他解决了。
     凭借多年经商的直觉,当时刘斌就想,豆浆的植物蛋白其实更适合国人的需求,既然不满周岁的儿子都爱喝,应该有市场。现在回头看看,或许这就是他想要创业的初衷。
     放眼全国,尤其是高校细分市场,学生们更需要营养的早餐,加上豆浆平价的属性,符合学生的消费水平。另一层意义,豆浆也是他与儿子甜蜜回忆的载体,每次一想到儿子,他更坚信,一定要做好豆浆的品质,所以取名叫“豆浆记忆”。
     所谓的商业之美,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自然与物质的一种敬畏,并在这一敬畏之上,让自己的匠心为供奉,投注一生。
     产品:打造老干妈式品质
     众所周知,老干妈成名前,有个小故事。当时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开了个简陋的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凭借风味独特的辣椒酱,闻名而来的顾客越来越多。
     一次偶然的机会,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又取出钱来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地麻辣酱。她心里又纳闷了:麻辣酱充其量只是一种食品作料,这些人买这么多回去,吃得完吗?
     一天中午,因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也没有了。她心里憋得慌,就关上店门,想出去看看别人地生意怎样。她走了10多家卖凉粉地餐馆和食摊,却发觉人家地生意都非常红火。原来这些人的麻辣酱作料都是从她那里买来地!
     思来想去,最后陶华碧下定决心,关掉凉粉儿店,开办了一家辣椒酱的工厂,“老干妈诞生了。现在产品远销海内外,成为名副其实走出去的民族品牌。
     与老干妈成名之路不同的是,刘斌一开始就想到为其他店家供货,既节约成本又能了解顾客对豆浆的喜爱程度,这种经营方式适合初创企业用来打磨产品。因为刚创业那段时间他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豆浆的原材料、设备上,实在没有更多开店资金。在他看来,只要将产品做到极致,顾客自然会爱不释手。
     刘斌至今还记得那个场景,当时他给第一家店供货豆浆,没想到一天下来只卖出了一杯豆浆,满心失落。但是他没有想到就此放弃。一月过后,他供应的豆浆成为了招牌。“甚至有食客来了只是为了点杯豆浆。”刘斌说,当时自己一天的销售额就能达到五千元了。
     为什么定位高校?
     随着刘斌的豆浆被更多的餐馆接纳,在第一年3家联营店的基础上,每年都有新店加入,平均每年业绩按40%的速度增长,这些沉甸甸的数据背后全是顾客对豆浆的喜爱,坚定了他做豆浆的心。
     联营的模式走通了,但并没有满足刘斌的理想。为了加速“豆浆记忆”的发展,他开始关注高校市场。
     2010年,健康饮食的风潮推动了全国餐饮行业的变革,绿色、安全成为消费者选择饮食的首位。在刘斌眼中,这成就了他进入高校市场的优势。
     “因为豆浆浓稠度。”刘斌说,要达到浓稠的口感,需要精准把握制作的时间和温度,这些细节如果做不好,就会有食物中毒的危险。因此,各大高校食堂为了保证安全,通常就会熬得比较淡,也导致口味不好。如果既能保障安全又能满足口味,就成了我的机会。
     后来,“豆浆记忆”果然以浓稠的高品质豆浆得到学生的认可。虽然进驻的第一所高校——重庆大学,当年其食堂的豆浆只要3毛钱,但“豆浆记忆”2元的价格,还是没能阻挡络绎不绝的学生。
     截至目前,“豆浆记忆”已覆盖重大、重师、理工大、重邮、川外、西南大学等50多所学校,为50万学生服务,业绩以每年2~3倍增长。中国有高校、高职、高中学生7000万人,市场潜力无限。
     经营:合伙人模式解决员工为谁干
     在刘斌进军高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首先,早餐本来就早,而制作豆浆的速度又比较慢,必须要凌晨4点就进店准备,洗豆子、挑选、熬制等,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起床后,喝到香浓的豆浆。
     其次,为了节约人力成本,更多的高校店里只有1个营业员,熬制豆浆、收银、销售等店里的所有工作流程,全部落到一人身上。起得早,工作时间相对较长、枯燥。
     由于工作辛苦,大多数店员干不了一个月,便主动辞职了。员工离职了,只好管理层们自己上阵,不能因为没人上班,耽误学生早餐和营养。不能老是这样,必须想个办法解决人员流失的问题。
     后来,他想到一个既能提高店员收入又能调动员工积极性,每月还能多卖出豆浆的方法:合伙人制。即,将学校店委托给经过各项考核的店员经营,根据当月的营业额,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享收益。当时,一线店员平均工资3000多,最高的接近1万。
     那时候,在西南大学有位伙伴叫李命琴,店面生意被她经营的红红火火,为了卖出更多的豆浆,凌晨3点就进入食堂工作,因为天色太早,食堂是不开门的,她就偷偷爬窗户溜进去。
     刘斌每次回忆起这些故事,心里总是很感动、很温暖。在他看来,小伙伴是和他是站在一条线上的,心是在一起的。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齐泰山移,大概说的就是像这样的故事。
     像豆浆记忆这样坚持做好一个产品的创业者还很多,他们在创业的路上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
     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

3. 餐饮创业经典故事案例

 餐饮创业经典故事案例
                      创业要想成功,除了有了点子以及热情是不够的,需要无所不用其极的接近真实。好的企业都是相似的,不好的企业各有其不好之处。即好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各方面都是做得较好的,而不好的企业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做得不足或不好的地方。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餐饮创业经典故事案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餐饮创业经典故事案例1    永和大王是全国连锁快餐企业,所经营的品均是符合中国人的口味的豆浆、油条、各种稀饭以及中式的小点心。该店设有专门的网站,设有网上订货信箱,开通24小时的电话送货热线,只要你的手指轻轻地拨下号码,永和的员工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把热乎乎的食品送到你的手上。
    从1995年12月12日,在上海市长宁区水城路,诞生了“永和大王”的第一家餐厅,截止到2004年4月,”永和大王”已经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汉、深圳5个城市开业将近80家直营分店,工作人员总数超过3000名,成为立足发扬光大中华美食,并专业从事中式快餐连锁经营管理的大型餐饮集团。 “永和大王”的成功无疑成为各大中式快餐店竞相效仿的对象,而它也当之无愧地被业内人土称为“卖油条的中国麦当劳”。
     差异化的产品 
    上海人不太爱吃包子,典型的上海人会搞不清包子和馒头的区别,从这一点上便可见一斑。上海人的传统早餐一般称为“四大金刚”,分别是豆浆、油条、大饼、粢饭团。而这些东西一般由个体摊贩经营,在街边贩卖,其卫生程度可想而知。小贩为了节约成本,炸油条的油一般都反复使用,而经科学证明经常食用这样的油炸出的食物对人体的健康极为不利,容易致癌。另外油条中加有明矾,多吃也对人体不宜。而“永和大王”的产品风味独特、环境整洁,因此相对于几十年、上百年来在路边早点摊上蒙尘的豆浆、油条来说,其产品实现了差异化。其用于煎炸类的油都是百分之百的纯天然的色拉油,且经过一次使用后立即换新油,对于油条的处理,进口国外面粉,这样既加强了油条的松脆度,又减少了明矾的摄入,让食客食得放心,屹得健康。
    别人做满汉全席、做酒席式的中餐,永和只做中式快餐市场;别人每天营业ll小时,永和每天营业24小时;别人只开通了电话外送的业务,永和成为国内首家网络订餐并外送的餐厅。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顾客,也为永和争取到了那些在写字楼里忙于工作没时间下来就餐的上班族,并为那些“都市夜归人”吃宵夜找到了好去处。
    产品要有独到之处才能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食品,属于一次性消费品,更要追求色、香、味俱全。永和的油条做得要比普通路边卖的油条长三分之一。在“永和大王”中每一件容纳食物的餐具也都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使顾客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吃的过程,更是慢慢享受品味美食的过程。
     高档的价格 
    在当时,上海街头的油条一般只卖五毛钱,然而“永和大王”的卖到了2元钱。其他诸如豆浆、饭团、葱油饼的价格也贵出了好多倍。除了因为要租用店面、进行员工培训、进口高品质原料需要较多的费用等等固定成本的因素,一开始公司定这样的价格的初衷就是为了拉开消费层次,走高档路线,“永和大王”清楚“麦当劳”、”肯德基”的目标顾客群是二十几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因此其第一家店在1995年底在上海开张时,便走“优质、卫生、高价位”之路。把目标客户定位在18岁一45岁之间的中高收入者,从而保持了与洋快餐顾客目标群的错位即不与其正面竞争,而是与其保持一个均衡与互补的状态。另外,考虑到整个大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上海,居民口袋里有了一些钱,日子也不像八个年代过得那么精打细算,那么拘谨了,人们追求更为舒适的消费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而且上海人喜欢求新、求变,喜欢赶时髦,因此高价位并没有让人望而却步,反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小浪潮。真正做到了把“永和豆浆”变成一种时尚的品牌,使人们愿意为此多花钱。这样既保证了餐厅经营的收益,也给今后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产品组合在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
     精明的连锁 
    “永和大王”的发展壮大也不是一直都一帆风顺的,2001年由于新添直营店,后续资金难以跟上,到年底公司已亏损5000万。其实,和其他开连锁店的公司一样,永和在公司的初创期一直做的都是烧钱的生意,在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没有表现出来之前,是必然亏损的。以“麦当劳”为例,他们在一个城市要开 70多家店,才能收支平衡;而”大家乐”在香港要有35家,才能收支平衡;至于“永和大王”,最起码需要50家店铺。连锁店的经营,最重要的是有精通管理经验的人才,为此永和还专门请了猎头公司从同业人中找高级管理人员。林猷澳说:“管理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大踏步提高的,而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将来企业的经营水平。我们看的是长远利益。” 另外,“永和大王”总部非常注重加盟者的合约精神。因为一旦一个加盟店不守法,进行违规操作,在食品的配科上出现了问题,致使食物的口味不统一,就会把整个“永和大王”的牌子做坏掉,使得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下降。
     跟进的门店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然地发现,“麦当劳”的周围不出二三十米远便有一家“肯德基”的分店,这两家绝对是属于“对着干”的迎头定位,竞争的火药味很浓。”永和大王”也不甘示弱,基本上采取跟进策略,你洋快餐开到哪,我中式快餐就跟到哪。永和认为既然“麦当劳”和“肯德基”选定的店址,首先一定是人潮汇聚地,其次毕竟中餐禾口西餐的消费群体不一样,“永和大王”和他们之间则又存在着一种互补竞争的关系。举例来说在北京西临中国人民大学、南靠双安商场的科学院南路,南北120米、东西80米的弹丸之地,竟云集了10多家快餐业的高手,科学院南路的西侧从南向北一字排开,依次为美国的“麦当劳”、中国的 “永和大王”、半亩园快餐有限公司所属的“半亩园”;东侧是日快餐“面爱面”、中国的`”馄饨侯”和具有西域风情的“马兰拉面”,在丁字路口的南侧则有”肯德基”……以上各家几乎都是紧挨的,而且店面大小相差不多。竞争是较量,也是交流。排除了地理位置优劣的竞争,最能反应双方的差距,只有看到差距,才会有进步。林猷澳认为,与西式快餐相比,中餐的食品种类比较多,这是中餐的优势,容易吸引更多的顾客。但这也是中餐的劣势,因为食品种类多了,质量就不容易控制。但是从长远讲,中式快餐绝对不会输给西式快餐。
    在店面的装饰上,“永和大王”也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求新、求变。永和在市场调查中发现,消费者层次在向下延伸,由原先的25至45岁发展到 21至45岁。这说明其目标客户正越来越年轻化。因此对于各门店店面的装饰,永和由二代店的古色古香的风格转变为三代店的休闲风格。在上海的淮海路上还开出了旗舰店。
    与”麦当劳”夺人眼球的灯箱广告,和高高树立的醒目标识相比,“永和大王”确实有些不起眼,然而大红的门脸:透着中国传统的喜庆气氛,很能赢得普通百姓的认可。店标是位与“肯德基”快餐有着相似之处的慈眉善目的老人形象,这是永和大王创始人李金鹏的形象,或许正是这个慈祥的老人奠定了永和大王平易近人的经营方式。
     良好的口碑 
    与“肯德基”、”麦当劳”铺天盖地的广告策略相比,“永和大王”在这方面可谓节省得多,前二者在每每推出新品的时候都大张旗鼓地利用广告、销售促进、公共宣传、企业赞助等等多种促销方式进行宣传,而永和基本上不做什么广告,要做的话也不会做某一单一的新产品的广告,而是推广“永和大王”这个整体品牌概念。例女口在其“公司片”的一则广告中:说是白领们加班加到深更半夜,女白领买永和豆浆给男白领,男白领也正去买了绐女白领吃,然后打出一行大字—— 永和就是你的家。说实话,能把一个卖大饼、油条的广告做得那么时尚也真挺不容易的。
    永和认为他们主要不靠广告宣传来拉顾客,而主要是靠口碑。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来提升“永和大王”的口碑。因为一个高度满意的顾客会为一个公司的产品及品牌说好话、购买更多的公司新产品、忽视竞争品牌和广告并对价格不敏感,所以与其花费大量的资金在广告宣传上还不如对顾客进行调查,开发适合顾客口味的产品,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
     独特的管理 
    当年,“霸菱投资”的合伙人到“永和大王”考察时,印象最深的是”永和”虽然只有10多家连锁店,却已建立起比较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借助电脑的信息化管理及员工半军事化的训练和培训升级体系。为了快速扩展门店,永和大王快速发展出训练、开发、企划、产品管理、工程5个团队。但是永和大王最强的还是财务及训练。永和大王的财务报表有厚厚一大本,“银行认为我们是最好的客户,霸菱就是看上我们这一点。”林猷澳说。快餐是做现金生意,财务一定要透明化,惟有如此,财务独立的精神才会体现。财务没做好,基础等于白打。到目前为止,永和大王每个地区都有独立的财务体系,总公司从不干涉。
    永和有一套非常完善的员工培训计划。新招募的员工要进行为期三天的军训,目的是要培养员工的组织纪律性、能吃苦和团队精神。接下来则是各个专业的训练,例如:负责包饺子的员工要十分清楚地知道每份饺子馅中肉、菜的比例,放多少水、多少油,煮饺子应该注意煮多久才能保证煮得恰到好处等。
     美好的前景 
    利润和财富就是在满足和创造人类各种需求的同时产生的,所以即使是不起眼的小生意,只要做好了,也照样能成就大名堂。从整个中式快餐业的发展前景来看,存在着非常大的商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风气的转变,现在大陆的年轻人在家中做饭做菜的在减少,习惯去餐馆用餐的越来越多。即便会做菜的,也喜欢去外面换换口味。未来的快餐业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全世界来看,还没有一个像样的中式快餐,而”永和大王”的目标就是发展一个中式快餐业的品牌,不但要把永和大王变为“中国的麦当劳”,而且将来还要打到麦当劳的老家美国去,进军欧美市场。
    其实,餐饮本来就代表了一种文化,中国人到西餐馆吃的是洋文化,外国人到中餐馆吃的是中国文化。如果说正儿八经的西餐相当于一种“高雅文化”,那么洋快餐就是一种”通俗文化”。而像”永和大王”的中式快餐应该代表了中国的“传统市井文化”。怎样在新时代传承并发扬这种传统文化,在后续者的跟进中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地位是“永和大王”在未来的经营和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今的“永和大王”每天卖出的油条总长度加起来相当于七座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期待”永和大王”在全球各地建立永禾口集团的明珠塔,同时也打响中国人的快餐品牌。
    餐饮创业经典故事案例2     雕爷牛腩的互联网营销 
    雕爷牛腩略显不同——雕爷,原名孟醒,淘宝精油第一品牌阿芙的的董事长,漂网董事长,雕爷2003年创立阿芙精油,其后的北京漂网成立于2009年7月,是一家化妆品电子商务公司,主要经营产品为阿芙精油,阿芙也是在被漂网代理后才真正被大家熟知。
    从创业的经历上看,雕爷牛腩同样也带有“小资式的用户体验”和“互联网营销”的先天基因。所以,不出其然,雕爷牛腩一开始就爆重料,从周星驰的电影《食神》的原型买500万元的牛腩秘方,到鸡心木的筷子,再到每一味起名和装饰都极其精致的菜品,雕爷果然是一个“注重体验”和“营销”的高手。
    从产品定位、菜品研发内测、到店面的用户体验,雕爷都比黄太吉高了好几个段位,先天的对女性小资情感的精准把握,让雕爷牛腩的店面体验堪称一流,在大众点评的点评数据上,从口味到环境再到服务,雕爷都碾压了黄太吉。
    在雕爷牛腩,从食物描述、茶水、食器、礼品,到桌上的4罐海盐,无一不是华丽丽的。华丽过后,沉淀为VIP的用户又会有多少?
    在简单跟风网络热炒,短暂体验亮点之后,第一批用户中的不少人注定会陷入沉睡。继续挖掘新用户与提高老用户重复购买率?这是雕爷牛腩不得不长期深入研究的项目。餐饮毕竟是个常人所描述的“水深”的领域,通过雕爷牛腩,我看到了雕爷在营销手段上的又一次成功,以及他在用户体验上的一次小跟头。
    如墨菲定律一样,想象很宏伟,做起来却常常不如人意,原来雕爷也不是始终都可以做到完美的。
    也许在第一波网络热炒的温度渐渐退去之后,让雕爷牛腩回归商业地产的传统运营模式,依托于地域优势辐射周边客群,以老用户复购稳定营业规模,这才是正统的餐饮成长思路。
    最终,过度的营销还是将用户期望拔得太高,这个悖论暂时还无人解答。
    前面分析过《黄太吉煎饼的互联网创业》前两者,都是互联网界的营销强人根据退步理论,转身做餐饮的经典案例,以自己的最强项“营销”和“互联网思维”来杀入一个思维封闭的传统行业,一时间暴虐眼球。他们有钱、有经验、有人脉,还有丰富的营销资源。然而,后面的两位草根,却依然在贫瘠的土地中白手而起,创立了两个同样惹人眼球的餐饮企业。
  ;

餐饮创业经典故事案例

4. 14位餐饮人自述创业故事,仅以此片献给创业中的餐饮人……

创业不易,餐饮创业更为不易!笑着笑着就哭了...仅以此片献给创业中的餐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