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灯效应是什么?

2024-05-08 03:59

1. 煤气灯效应是什么?

你知道潜移默化中被操控的可怕么?带你了解心理学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是什么?

2. 煤气灯效应是什么?

煤气灯效应属于心理学词汇,对受害者施加的情感虐待和操控,让受害者逐渐丧失自尊,产生自我怀疑,无法逃脱。
煤气灯效应为陷入深深地挫败感中,但其实想想年少都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魄,任何事情在面前都会拼一把,努力一次,但是后来却没有任何的闯劲,安于现状,甚至在别人努力的时候还会说一句“别费劲了,不可能成功的”。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继发性自卑多数与一种为“煤气灯效应”的心理学效应息息相关。煤气灯效应的得名来源于希区柯克的一部电影——《煤气灯下》。
1、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是指你能沉浸在对方的谈话里,并表示出倾听是你的责任所在。你不会因电子产品分神,也不去臆测倾诉者将会说什么。
你即使不说话,倾诉者都能从你的眼神和肢体语言得到真实回应。缺乏积极倾听是很容易造成沟通失效的。因此,展现出你倾听时的专注对解决问题会非常有帮助。
2、元认知
几千年来,哲学家都在对人类的想法进行思考。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把这种对想法的思考称为元认知。
这个概念非常有用,它指的是,如果我们能观察自己的思考,我们或许就能改变它。不被消极、非理性或不健康的想法束缚,而是通过觉察,去观察了解想法本身。不再被想法控制,而是去观察和认识它,并选择性地改变它。
3、内外一致
很多人心里藏着个害怕失去而学会讨好的“小孩”。比如很多人都认识这样的“好好先生”,他从来不会说“不”。他们总以为做个顺从他人想法的人,可以过得更舒服,却总会感觉到越过越累,事情也并没有变得更好。这就是“表里不一致”。
心理学家萨提亚认为,人类的沟通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言语层面,一个是情感层面,往往这种情感层面会通过表情、手势、语气等“显现出来”。
而如果言语层面和情感层面的表达是一致的,那就是“内外一致”,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的内心需要得到了尊重,情绪也会得到及时的处理。如果你内心有太多的恐惧和脆弱,可是外表还表现出一副非常上进,坚强的样子,那么这就是严重的“内外不一致”,长此以往,很容易得抑郁症。
4、内心冲突
和内外一致关联的,是内心冲突。内心冲突是由于你的想法、信念和行动不一致而带来的不适感。很多时候我们在经历这种冲突,却认识不到是缺乏了内外一致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里昂·费斯延格认为,这种内外一致性的失衡会对我们造成心理刺激,比如不安、挫败感和悲伤。
5、同理心
尽管你知道同理心和同情有区别,但还是有可能理解成同情。不过没关系,这两个词是相近的,所以你这么想也差得不多。
同情可以考虑为一种感同身受——你不用经历别人的经历,却能用逻辑理解别人在某个情况下的心情。好比你不用去历经真实的失去,却能想象那种场景并感到遗憾、怜悯和忧虑。
同理心会比这更深一层次。同理心不是去想象别人的经历,而是换位思考想象自己经历别人的情景。同情和同理心的重要区别在于同情是把自己当作主体,而同理心把别人融入到自己的角色。
6、赋能
赋能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但在心理学上它有专业的定义。通常赋能是一个褒义词。在心理学中,它确实有给别人权力的意思,但这种支持的程度也是需要考虑的。

3. 煤气灯效应是什么?

“煤气灯效应”又叫认知否定,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实,而进行的心理操控和洗脑。
操控者通过长期将虚假、片面或欺骗性的话语灌输给受害者,从而使受害者开始怀疑自己,质疑自己的认知、记忆和精神状态,最后达到控制操控者的思想和行为。

来源
“煤气灯效应”来源于一部1940年的黑色悬疑电影《Gaslight(煤气灯)》。
《Gaslight(煤气灯)》主要讲诉了少女宝拉因为姑妈的意外身亡而继承了一大笔财产,青年安东为了谋取宝拉的遗产,先是向宝拉求爱确定关系,其后用尽各种方法企图把宝拉逼疯,将她送进精神病院,从而获得宝拉的巨额财产。

煤气灯效应是什么?

4. 煤气灯效应是什么呢?

煤气灯效应指的是:
煤气灯效应是指对受害者施加的情感虐待和操控,让受害者逐渐丧失自尊,产生自我怀疑,无法逃脱。煤气灯效应描述的是一种心理操控手段,受害者深受施害者操控,以至于怀疑自己的记忆、感知或理智。
煤气灯效应概念最早起源于1938年的话剧《煤气灯》,被首次关注是来自于20世纪初期的根据话剧剧本的改编版电影《煤气灯下》。

理论背景:
煤气灯效应概念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维克多·卡莱夫和爱德华·温斯赫尔认为煤气灯效应煤气灯效应可能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高度结构化的配置,其中包含了许多精神因素的贡献”。
主要涉及转移,即从施害人到受害人的心理内容(情感,知觉,冲动,抵抗,幻想,妄想,冲突等)的投射和注入。 
精神病医生西奥多·多帕特将受害者的无意识心理内容的这种“转移”描述为投射性认同。受害者未意识到自己正受到煤气灯效应的影响时,投射性认同最有效。
若受害者自身也认同“转移”的内容(所投射的内容),则它将具有破坏性。但是,当受害人变得能够不相信且不认同投射性认同产生的负面内投时,这些影响就会被抵消。

5. 煤气灯效应是什么

【每天学点心理学】——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是什么

6. 关于煤气灯效应,你应该知道的

《煤气灯效应》作者 罗宾·斯特恩
  
  
 
  
                                          
 
  
  
 
  
  
 “煤气灯效应”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作者从1944年首映的电影《煤气灯下》获得灵感启发,从而为这种操纵和被操纵行为命名的。
  
 1、什么是“煤气灯效应”呢?
  
 “煤气灯效应”是一段双方共同制造的操纵与被操纵的关系。
  
 操纵者一方认为自己什么都对,觉得自己拥有权利;
  
 被操纵一方特别在意另一方的感受,并且允许对方定义的自己世界。
  
 煤气灯操纵非常隐蔽。
  
 被操纵的一方的心理是非常希望获得对方的肯定、认可、欣赏和认同,将对方过度理想化,认为对方说的就是对的,自己需要按照对方的说法去做,否则就会产生愧疚感。
  
 操纵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在操纵,而是真的认为自己就是对的,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对方好,在拯救对方。
  
 看起来这段关系中被操纵者是无辜的,是被动的,但别忘了,停止被操纵的钥匙其实就握在被操纵者手中。这是积极的提示,也是改变的力量。
  
 2、“煤气灯效应”三个阶段
  
 每个被操纵者都会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不相信。不相信操纵者说的话,认为对方说的不对。
  
 第二个阶段:辩解。因为自己不是这样想或者这样的意图,因此会替自己的行为辩解。
  
 第三个阶段:压抑。当对方屡次这样说,而自己又将对方看的太重要,因此觉得自己就是有问题,开始按照对方说的去做了。
  
 3、从煤气灯操纵者的三个类型
  
 类型一:魅力型煤气灯操纵者。这类人会用意外惊喜之类的手段为你打造一个特别的世界。比如无缘无故消失两个礼拜却突然手捧一束玫瑰等在你的门前。
  
 类型二:好人型煤气灯操纵者。这类人让你感觉似乎有问题但就是说不出问题在哪里。这种人看起来通情达理,但其实铁了心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类型三:威胁型煤气灯操纵者。这种人表现为盛气凌人、嫁祸于人和刻意隐瞒。如果说前两种类型是比较隐蔽不容易识别,第三种类型是属于非常显而易见的。但和这种类型的操纵者打交道并不轻松。
  
 4、找到一条新路径,拒绝被操纵的方法
  
 记住一个核心的点:你已经是一个优秀的、有能力的、招人喜欢的热,不需要一个理想化的伴侣的认可。
  
 这个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当你意识到你不需要别人给你的人生下定义时,就迈出了通往自由的第一步。

7. 什么是“煤气灯效应”?

你知道什么是“煤气灯效应”吗?
  
 “煤气灯效应”,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情感控制。和现在的“PUA”有相似之处,共同特点都是让你怀疑自己的现实认知。操纵者通过否定你的认知,使你产生困惑,质疑自己,进而达到操纵你的目的。
  
 “煤气灯效应”一词是由美国心理学分析师罗宾•斯特恩,受1944年的老电影《煤气灯下》的启发提出来,是对情感虐待、情感操纵的一种定义。
  
 罗宾•斯特恩是纽约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现为耶鲁大学情商中心的联合创始人和副院长,也是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的学者。
  
 罗宾•斯特恩撰写了《煤气灯下》这本书,书中针对“煤气灯效应”做了详细透彻的分析,教我们如何认清并摆脱别人对你生活的隐性控制。
  
 “煤气灯操纵”是由两个人构成的一种关系:操纵者和被操纵者。操纵者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凡事以他为主,永远都是正确的存在;被操纵者处于服从地位,操纵者是其理想的化身,自身价值通过操纵者来肯定并得以实现。
                                          
 操纵者通过对事实真相的扭曲,使被操纵者慢慢的迷失了自己,一步步走进操纵者的情感控制中。
  
 被操纵者一般要经历:不相信、辩解、压抑三个过程。煤气灯操纵的三个阶段,就是被操纵者由质疑自己、认同对方到彻底迷失自我的一个发展过程。
  
 “煤气灯操纵”完全可以摧毁一个人的灵魂,但是,只要你足够坚定,就一定能摆脱煤气灯操纵,获得成功。
  
 要培养坚定、清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眼光放远,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可以从当下做起,培养多方面的爱好,做你想做的事。
  
 我们对自己要有清晰的认知,有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有益身心健康的爱好,不要把自身的价值建立在某个人身上。
  
 做一个内心强大的、快乐的人。

什么是“煤气灯效应”?

8. 煤气灯效应是什么?

【每天学点心理学】——煤气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