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介宾的人生履历

2024-05-17 16:59

1. 杨介宾的人生履历

1947年即悬壶桑梓,临证救危,每获奇效,一时名噪乡里。1950年参加金堂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并在联合诊所工作,后被聘为金堂县人民医院中医师。1956年选送到成都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8年考入成都中医学院师资班学习,195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应聘留校执教。在此期间,有幸亲拜蜀中名医吴棹仙、蒲湘澄门下,系统学习了中医经典理论和历代名家著述,并精研针灸、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等,尽得二位大师的真传,为尔后从事中医针灸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任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四川省第六届人大代表。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遴选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省级重点学科针灸学学术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全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全国时间生物医学会理事、四川省时间生物医学会副理事长、省针灸学会理事、四川省教委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四川省人体科学研究会理事,成都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针灸学会主任委员、《四川中医》杂志编委等职。2007年10月1日晚,杨介宾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不幸逝世,享年78岁。

杨介宾的人生履历

2. 杨介宾的人物生平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50年,在医疗中突出中医特色,注重审因论治,将理、法、方、穴(药)、术一线贯通,讲求临床实效,擅针灸、刺血和拔罐疗法,善治诸般疑难杂病、各种痛证、脾胃病等。几十年勤于钻研,临证不辍,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医技风格。在辨证方面,从经络病机人手,以人体脏腑、经络、脏腑与经络相关的生理功能推测和阐释疾病的病理机制与转归。在遣方用穴方面,选穴精专,配方严谨,善用交经八穴和天星十二穴,以及担截配穴法和同名经配穴法。在治疗方法方面,非常重视以神领气,“气至病所”的意守感传之法;崇尚刺络泻血、核邪安正的观点,善用点刺、散刺、划刺、锥刺四种刺血术,常将此法用于治疗30余种病证,多获良效;擅长艾灸疗法,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了火棉灸、药锭灸、点按灸和药线灸等方法;熟谙针灸时间治疗法,常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用于临床。

3. 杨宾的介绍

杨宾(1650—1720),字可师,号大瓢、耕夫,浙江山阴人。生于顺治七年,卒于康熙五十九年。少聪慧,八岁能擘窠书。及长,工诗古文,不乐仕进。年十三时,父杨越坐累戍宁古塔,与弟宝请代不许,乃间关往诗。父殁,例不归葬,宾走京师,日哀诉于当道,因得迎母奉父柩归。康熙十七年(1678)侨寓吴门,巡抚举应“博学鸿儒”科,力辞去。宾侍父戍所时,著有《塞外诗》三卷,《大瓢偶笔》八卷,《杂文》一卷,《柳边纪略》、《力耕堂诗稿》等。

杨宾的介绍

4. 杨宾的个人履历

男,研究员。1957年生于河北。1978年至1981年就读于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工学士学位。1984年至1986年就读于北京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获法学士学位。1981年起任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学生辅导员、团总支书记,1986年起任北京理工大学校团委副书记、书记,1989年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1991年起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武装部部长并主持学生工作部工作,1994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党委书记,1996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1999年8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2001年11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兼)。2014年11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

5. 《杨宾》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人物名字:杨宾】
  【拼音:YANG BIN】
  【字号:字可师,号耕夫,晚号大瓢山人】
  【所属朝代:清代】
  【生卒年代:1650—1720】
   
  【籍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人物简介:清代学者。为人作幕,其父坐事长流宁古塔,请代父戍不许,与弟先后出塞省父,习其地理沿革,出川道里、风土人情,著《柳边纪略》,为世所称,另有《晞发堂集》、《杨大瓢杂文残稿》。杨宾画像取自清杨晋绘、王翚补景《耕夫像》,南京博物院藏。杨宾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杨宾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
   

《杨宾》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6. 杨介宾的介绍

杨介宾(1929-2007),男,笔名水竹林,四川省金堂县人。出身于中医名门世家,幼承庭训,儒而兼医,早年随父杨术全临证习医,精研医典,深得中医要旨。

7. 杨宾的生平事迹

杨宾,出生在一个薄有良田的诗礼家庭之中。自幼聪明伶俐,受到其父杨越的严格家训,4岁人私塾,6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8岁能写一手豪迈的大字。稍长,吟诗作对,深得老师的喜爱。清康熙元年(1662年),杨越因在浙东“通海案”中掩护钱缵曾幼子事泄,与其夫人范氏被流放宁古塔。当时,杨宾年仅13岁,带领5岁弟弟杨宝与两个妹妹去上海县,投奔叔父、崇名镇右协右营都司杨懋经为生。八年后,懋经卒,宾等归山阴。康熙十四年,杨宾就婚于吴门(今苏州市),不久又将其祖母接到吴门,此后一直寓居于此。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宏词科,巡抚张鹏翀预荐杨宾。杨宾故意逃逸,拒不应试。康熙二十年,出游山西、安徽、浙江、贵州、福建等地,充任幕僚,以为生计。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帝南巡苏州,杨宾率弟杨宝往叩行在,泣请与妻子代父戍边。康熙听说其父是因“逆案”遣戍,没有答允。杨宾兄弟二人随御舟行数百里,呼号吁请,被卫士鞭打得遍体鳞伤,几乎死去,其吁请并没有上达。鉴于代父戍边不成,弟妹均已婚嫁,祖母也已病故,杨宾决定亲自出塞省亲。同年初冬,杨宾自京师出发,出关后,取道柳条边,经船厂(今吉林市),于十月二十一日驱车驶过冰封雪锁的松花江,进入原始森林纳木窝集与色齐窝集。冰雪凝结,山陡路滑,马不受蹄,多次蹶仆,“触石破颅,血流数升而死,死半日乃复苏”。行走月余,始达戍所。杨宾“才高识远,留心经世大略”。省亲途中,每逢岩疆要地,必停下车马,游览凭吊,并向老兵退卒询访遗闻逸事。在宁古塔,侍奉父母之暇,也常常访问渤海国遗迹(杨宾自以为是金、元遗迹)及明代设立奴儿干都司所领辖部落种族等事。他对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做过实地考察。在考察时,凡山川形势、障塞规模、驿站道里、城郭屯堡、物产风俗、语言嗜好,无不博访周览,详稽备载。这就为他以后书写《柳边纪略》打下了基础。次年二月,杨宾离开双亲,回到京师,为谋归其父母而奔走呼号。不料其父杨越于康熙三十年十一月病逝。按清廷规定,流人死于戍所,不得归葬,妻子等随行者也不得返乡。杨宾闻讯,又为谋求返葬其父而奔走。他在刑、兵二部衙门跪泣陈情达455天,又纳贿于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门下,才准返葬。杨宾令杨宝再赴戍所,扶父柩并奉其母范氏而归。启程时,范氏“悉散家财,单车就道”,而“土汉送者,哭声填路”。此后,杨宾将赴戍所考察的结果,与文献中的记载互相印证,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写成《柳边纪略》。此书是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记述黑龙江、乃至东北历史地理之作,被梁启超誉为开边徼地理研究风气的名著。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杨宾病逝,年71岁。葬于苏州。

杨宾的生平事迹

8. 杨宾的主要著作

杨宾著述甚丰,主要有《晞发堂诗集、文集》、《大瓢先生杂文残稿》、《力耕堂诗稿》、《大瓢偶笔》、《铁函斋书跋》、《家庭纪述》、《金石源流书要》、《存疑录》、《糊口编》、《大瓢日记》、《塞外诗》、《藩镇考》、《日富编》、《客舍钞存》、《游西山诗》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