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堂的学堂简介

2024-05-08 18:56

1. 孔子学堂的学堂简介

“孔子学堂”是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创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以弘扬、传承孔子优秀教育思想为要义的辅助性教育阵地。“孔子学堂”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学校、社区、企业等基层组织、单位寻找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发展相契合的着力点,努力构建规范化、特色化、现代化、人文化的新型校园、新型社区、新型企业,初步探索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学校教育、社区建设、企业发展相结合的特色文化发展之路 。

孔子学堂的学堂简介

2. 孔子学堂的介绍

“孔子学堂”是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创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以弘扬、传承孔子优秀教育思想为宗旨的公益性社会教育基地。“孔子学堂”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学校、社区、企业等基层组织、单位寻找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发展相契合的着力点,努力构建规范化、特色化、现代化、人文化的新型教育空间,初步探索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学校教育、社区建设、企业发展相结合的特色文化发展之路。

3. 孔子学堂的项目方针

“孔子学堂”以“仁爱”为学堂之魂,以“诚朴、刚毅、乐学”为学堂之训,以“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为学堂宗旨,以“修身立志、怡情养性、健全人格、追求成功”为学堂理念,以培养“文质合一、内外兼修、知行统一”的现代君子为追求目标。“孔子学堂”坚持内涵式发展,特色办学堂,以“抓文化、创特色、树形象、促发展”为基本思路,积极塑造校园、社区、企业“崇真、向善、尚美”新风尚,努力建设儒雅环境,育现代君子。学堂推行的基本策略是:1.一个核心。以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下的社会教育基地发展模式为核心任务。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笔珍贵遗产,对我国当代社会是一笔极其重要的财富。但当下社会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识和利用还远远不够。作为传统文化传播者的中国孔子基金会,应该担负起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孔子教育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孔子学堂”推进中倡导的基本策略是:l弘扬仁爱精神,秉持“爱心育人、以仁育人”的基本理念。l把培育君子人格作为学堂第一目标,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l实施开放式办学堂,推进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积极吸纳教育专家、党员志愿者和社会知名人士共同参与学校、社区、企业文化发展。2.两大依托。以讲堂和活动区作为两大依托。落实“孔子学堂”公益性社会教育基地的作用,要从提高全体学员的素养着眼,开发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由传统文化知名专家学者、专业儒学团队、优秀教师(志愿者)在讲堂区进行现场授课。通过看录像、光盘、微博、微信等现代化手段,将读书变成一种习惯,一种风尚。把学堂变成“兴趣的学堂”“习惯的学堂”“思维的学堂”“生活的学堂”“家教的学堂”。“孔子学堂”内习字区、诵读区等各活动区是学员共同学习、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学员学习、生活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是学员成长的第二个家。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能让人感受快乐,心生眷恋、增强自信、体味尊严。这不仅是德育工作的有效组织形式,更是人与人之间精神交流的重要途径。可按月设计主题,开展礼仪类、科技类、文艺类、体育类、实践类等“新六艺”教育活动。如“养生健身月活动”、“才艺大赛活动”、“诗文诵读活动”等。3、三大保障。以教师(志愿者)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儒雅环境建设为三大保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志愿者)队伍是学堂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由专业儒学团队,采用现场教授、电视讲学、多媒体网络宣传等方式,培训一批能宣讲、教授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师、志愿者,在学校、社区、企业定期开展琴棋书画、珠算、茶艺等传统文化技能教育。“孔子学堂”作为社会教育基地,注重教育的现代化是为必然。教育的现代化是以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应用为标志的。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作,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操作,更重要是通过运用增强现代意识,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实现从“建网”走向“用网”,从重硬件建设走向重软件开发与应用,积极构建数字化的“孔子学堂”模式。环境文化建设是基层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基层特色的重要平台。加强环境文化建设,不仅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生活情调,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提高文明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单位辐射社会、示范家庭、积极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儒文化特色应该成为“孔子学堂”环境文化建设的基本基调。学堂“儒雅文化”内容包括营造儒雅环境文化、树立儒雅价值观、培训儒雅教师、培养儒雅学生、学做儒雅家长、开发儒雅课程等。

孔子学堂的项目方针

4. 孔子学堂讲的都那几项

内容
1.传统文化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精品课程。邀请知名专家,现场讲授《论语三百讲》、《孔子九讲》、《十三经概说》、《诸子的主要流派及思想》等。
2.传统文化系列培训课程。在学校、社区、企业定期开展书画、珠算、象棋等传统文化技能教育。
3.“孔子书房”项目。视各学校、社区、企业场所规模,为其配备图书、音像制品、文化衍生品等。其中图书包括《师生论语》《社区论语》等系列书籍。音像制品包含“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纪录片、孔子生平等系列音像制品。
4.各区活动创意开展。为练字区提供印有《论语》《百家姓》《弟子规》等内容的字帖等,临写书法,修身养性;茶道社茶艺、茶道、茶礼表演;孔子养生会所倡养生之道;传统家具陈列馆,复古书房、家具、茶具,配以古琴演奏和焚香艺术,展示一份优雅与娴静的工作、生活状态。

5. 孔子办学

1、教学内容:孔子所教主要包括:“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文以《诗》《书》为主,“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是就其总体内容而言。《关鸠》乐而不淫,哀而不就其具体章节而论。孔子所讲,多有新意。此外,礼、乐、射、御、书、数,也都是不可缺少的必修课。但是孔子也有轻视农业劳动的思想,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鼓励立志于学等。
  
  
 2、教学方法:“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要善于学习,又要善于思考,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对教、学双方都有严格的具体要求:“教导学生,不到他实在不理解时,不要开导他。不到他实在想说又说不出来时,不要去启发他。不能举一反三的,就要改变教方法了。”学无常师,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办学原则:孔子首开平民教育之先河,“凡达到一定年龄以上生活能够自理的,我就不会不教导他。”绝无阶级门槛之限。“自行束修”乃自己能够梳头穿衣生活能够自理之意,应该不是什么只要十条干肉作学费。那样理解孔子对学生的要求,未免太过粗俗,有损于孔子“万世师表”之光辉形象。但每个弟子即使再穷,都要树立一个基本信念,就是要:“君子谋道不谋食”,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更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必须坚持儒家办学的基本原则。
  
 4、办学方向:这既是孔子对于入学弟子的根本要求,又是每个弟子能否成才的关键。孔子自己不讲怪、力、乱神,也希望弟子们不去讲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培育经世之才以克己复礼匡扶天下,故而他要首先培养弟子们的忧国忧民意识:“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即“忧道不忧贫”。孔子之忧,更是众弟子之忧。
  
 5立志修德:是孔子办学的根本目标,是其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根本方向。为此,孔子时常告诫弟子:“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勿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殚改。”这即是说你要做一个君子,首先必须自重。既不可因出身卑贱就妄自菲薄,更不可因有点学问就放浪形骸。做人要懂得自重,要严于律己,否则就没有威望,也无法赢得尊重,所学的知识也就得不到巩固。要永远坚持忠诚与守信这两大主题品格,还要慎于交往,千万不要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做朋友。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有了错误不要怕改正。有错不改,方才为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勿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殚改。”孔子的这些话子路是牢记于心的。

孔子办学

6. 孔子建立学堂的故事是怎样的?

公元前551年,在鲁国的陬邑曲阜东南的叔梁纥家里,一个男婴降生了。男婴被取名为孔丘,字仲尼。仲尼3岁时就失去父亲,与母亲颜徵在到外婆家所在的曲阜城生活。
小仲尼家里生活全靠母亲一人支撑,日子过得十分拮据。他从小饱尝生活的艰辛,由此学会了体贴母亲。
曲阜是鲁国的国都,鲁国为西周初年周公封地,由于这个原因,周天子给了鲁国高级别的待遇,西周王朝的许多典章文物都被周公带到了鲁国。西周末年,社会动荡,周王室的许多典章文物都散佚了,鲁国却保留了不少,因此人们说“周小仲尼从小就受到周礼的耳濡目染,他与小伙伴们嬉戏时,常把祭祀礼器摆放出来,练习礼仪。日复一日,小仲尼尽情地和小伙伴们玩着这种游戏。这一切,都被细心的母亲看在眼里。
有一天,母亲把仲尼叫到身边,微笑着问:“丘儿,你长大以后,是想做管祭祀的官吗?小孩子家怎么天天学礼制呀?”小仲尼瞪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认真地回答:“娘啊!我长大了,要当个为国效力的好大夫,不学礼制能行吗?”
母亲一听到儿子有读书的要求,心中暗喜,一把将儿子搂在怀里说:“丘儿真是娘的好孩子!从今以后,咱家里专为你设学堂,娘教你读书好吗?”
“太好啦,太好啦!孩儿谢过母亲!”小仲尼说完,恭敬地给母亲磕了一个头。
小仲尼6岁的时候,有一天,有位贵族在曲阜南郊进行祭祀活动。他得知后就连忙跑到举行祭祀的地方,兴致勃勃地观看完了郊祭大典的整个过程。祭祀结束后,小仲尼意犹未尽,回到家便从屋里找出一些坛坛罐罐恭敬地摆在院子里,模仿刚才在南郊看到的祭礼,按照程序一丝不苟地认真演练了一遍。从此,模仿郊祭便成了小仲尼经常做的游戏。
在母亲悉心教导下,小仲尼进步飞快,只用了6天的工夫,就把300多个字学会了。13岁时,小仲尼进入官学学习,当时学生们所学的,主要是敬神祭祀的礼节。15岁前,仲尼学习了一般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这些根本无法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求。由于家境贫寒,仲尼没有条件进入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高级学校深造,他就只能通过自学来提高自己的水平了。
仲尼勤奋好学,当时社会上要求士人必须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大科目,他都努力去掌握。他进太庙时遇见什么问什么,表现出极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仲尼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机会。有一次,郯国的郯子来鲁国朝见鲁国国君,鲁国大夫昭子问郯子少昊时以鸟名官的事情,郯子作了详细回答。孔子听说后,便马上去拜见郯子,向他请教少昊时的职官制度。
仲尼非常热衷于政治,从小就树立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决心步入仕途,中兴家业。他对周公非常仰慕,以至于经常在梦中见到周公。每次他梦见周公后,总是久久不能入睡。因为敬仰周公,他经常到鲁国各地考察学习,遇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虚心向他人求教,这使他获得了大量知识。仲尼时刻不忘随时随地研习周礼,通过不断地观摩钻研,他对周礼越来越熟悉了,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就连鲁国国君也开始注意到他。
孔丘17岁时,母亲颜徵在去世了。母亲离世后,孔丘的生活更为艰难了。迫于生计,他选择了相礼助丧的职业,也叫丧祝,就是专门为贵族和富裕平民主持、操办丧事。
按照当时礼制,丧礼仪式是十分复杂的,也颇为讲究,尤其是富庶人家的葬礼更是隆重奢华。这种丧祝活动在西周时期主要由王室和诸侯国的神职人员巫、祝之类担任。后来,随着社会发展,神职人员地位开始逐渐降低,并逐步散落民间,成为专门从事丧祝活动的术士。
从此,丧祝不再是贵族的专利,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平民在丧葬礼仪上也日益讲究起来,对于丧祝的需要也越来越多。如此一来,丧祝便开始成为一部分民间知识分子的正式职业了。
孔丘虽然严肃认真地从事着助丧相礼的职业,但他不满足于只做传统的丧祝者,他希望把丧祝的礼仪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一套社会规范的礼仪。他继续刻苦学习周礼,他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在丧祝活动中很快就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承认和赏识,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于是,便有一些年轻人慕名而来求学于他,并尊称他为孔子。
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对孔子的言行也极为赞赏。公元前532年,19岁的孔子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那就是结婚了。婚后第二年,他便有了儿子。
鲁昭公知道这个消息后,特命人送了一条大鲤鱼以示祝贺。孔子随即给儿子起名为鲤,字伯鱼,以表示对君王赐鱼的纪念。
孔子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得到更多人的赏识,特别是鲁昭公赐他鲤鱼的消息更是不胫而走,一时间传遍了鲁国都城。在鲁国执政的正卿季武子就派人前来请他,让他担任中都宰。
孔子恪尽职守,正直公正,工作卓有成效,得到了众人赞誉。与此同时,他一面做好本职工作,一面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他越学越感到不满足,越学越感到自己与古代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期间,曾点、颜路等青年先后拜孔子为师,做了孔子的学生。随着孔子的名声越来越大,前来拜孔子为师的人越来越多。鲁国上卿大夫孟僖子面奏鲁国君,请求准许孔子开办学校教授学生。鲁国君答应了。
孔子在阙里的街西边筑起了杏坛,建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所民间学堂。由此,开启了我国私人办学的先河。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强调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他招收学生的条件极为简单,只要有人愿意跟随他学习,便可成为他的学生。

7. 社区孔子学堂产生的原因

多元、开放、公益性是其特点





“‘孔子学堂’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创办的大型文化公益品牌,其目的是在社区、学校、企业构建适应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王大千介绍,学堂将读书写字、家风家教、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内容连接起来,通过组织和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让人们参与、感知、体验优秀传统文化。





在“孔子学堂”里,每个人既是学生,又是先生。“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大家可以在这里讲讲自己的专长,互相学习。”王大千说,多元、开放、公益性是孔子学堂的特点。





宗旨:写好字 读好书 做好人





“孔子学堂”的宗旨只有短短9个字: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对于这9个字,王大千详细谈了他自己的理解。“首先是写好字,写字可以有无穷无尽的提高空间,大家在一起可以交流切磋。从写字入手,大家更愿意参与。”王大千介绍,“孔子学堂”最近在社区开展“美丽社区我书写 核心价值进家庭”活动,让孩子们临摹书法,从写字入手培养他们的性格和性情,修身养性。关于读好书,王大千认为,阅读从读书开始,但不止于读书。“读好书,除了读书之外,还要学会读人,读社会。”做好人,就是倡导君子文化,“仁、义、礼、智、信” 等传统文化精髓要深入人心,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





社区“孔子学堂”:营造有传统文化的生活空间

社区孔子学堂产生的原因

8. 孔子办学的介绍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自己曾经“学无常师”,《史记·孔子世家》戴孔子曾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子,学官于郯子,问乐于苌弘。孔子办学,提倡“有教无类”,其入学条件“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在孔子门下,有“弟子盖三千者,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