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的背后文化有哪些

2024-05-04 19:36

1. 压岁钱的背后文化有哪些

压岁钱,汉族年俗,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岁(压祟)。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两种的,其中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压岁钱的背后文化有哪些

2. 如何看待“压岁钱”文化?

压岁钱文化是中国的一项非常传统文化。家长给孩子们压岁钱是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新年美好的愿望,但是现在很多孩子都进行攀比,这点是非常不好的。

3. 压岁钱背后隐藏着中国人怎样的思想和文化?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对孩子来说,过年的时候除了可以穿新衣,戴新帽,吃多种多样的零食外,更让他们兴奋的是莫过于得到父母长辈给的压岁钱了。其实,压岁钱的历史由来已久,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爱,更是一种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那些压岁钱的事儿。
一、压岁钱源自哪儿压岁钱的起源大致有三种:
一种是“守祟”。很久以前,有一种叫“祟”的身黑手白的小妖,最喜欢在除夕之夜飘荡出来到有小孩子的人家“作妖”——摸睡熟的小孩额头,也就是传说中的“摸头杀”。被摸了额头的小孩,很快就发高烧说胡话。等烧退了,孩子也变成了痴颠狂躁的傻子,无一幸免。爱子心切的父母,往往在这晚点灯不睡,守护着自家宝贝,称为“守祟”。


摸头杀
在浙江嘉兴地区,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来得子,十分高兴。大年三十的晚上,老两口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给孩子玩,等孩子玩累了睡下后,夫妻两个还是不敢睡,把铜钱包好了后放在孩子枕边,继续等着。过了一会,一阵阴风吹过,屋里的灯灭了,小妖“祟”来了。
就在小妖靠近床边,准备“摸头杀”时,突然有道道金光闪过,伤到了祟,他尖叫着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与八仙相合,是他们在暗中保护孩子。第二天,夫妻两个就把这个事儿告诉了其他人。第二年除夕夜时,人们争相模仿,都用红纸包八枚铜钱给孩子护身,祟果然不再来了。这种钱也就被称为“压祟钱”,又因为“祟”与“岁”谐音,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压岁钱”。


小妖作祟
第二种是“压惊”。还是很久以前,一种叫“年”的凶兽,经常在除夕夜跑出来为害人间,祸害庄稼人畜。为了守卫家园,人们就燃放烟花爆竹将其吓走。又为了安慰害怕的幼儿,便制作一些可口的食品,用以压惊。后来,食物变成了货币,到宋朝的时候有了固定的称呼——压惊金犀钱果。


欢度春节的孩童
据岳珂(岳飞之孙)《桯史》记载,宋神宗时期,有一年元宵节的晚上,当朝枢密副使(副宰相)王韶的幼子王寀(音cai)年方五岁,穿戴华丽,跟随家人外出看灯游玩,不料走失,被绑匪掳掠。走到皇宫附近时,恰好从宫中出来了一辆皇家马车,王寀见状大声呼救,绑匪仓皇逃窜,清秀乖巧的他被宫人带回了皇宫。宋神宗知道此事后,非常喜欢他的机巧聪慧,专门派人送他回家,并赏赐了他“压惊金犀钱果”,价值万钱。


宋神宗
皇帝赏赐“压惊钱果”的事流传到民间后,人们加以效仿,只是将时间提到了除夕,并改叫“压岁钱”,希望借助“天威”保护孩子平安成长。
第三种则是出自唐代宫廷。唐代的春节是“立春日”,当时正月初一叫“元旦”。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这种春日散钱的风气只在宫廷中流行,民间并没有这样的习俗。


《妖猫传》里的玄宗皇帝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说,杨贵妃收养安禄山为养子后,唐玄宗亲自去道贺,并且还赐给杨贵妃“洗儿金银钱”。当时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是长辈给新生儿的辟邪驱魔的护身符。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许多原先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逐渐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了。


安禄山:听说压岁钱和我有关?
二、形式各异的压岁钱事实上,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称为“压(音ya)胜钱”。所谓的“压胜”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巫术,意为“厌而胜之”,就是用法术诅咒或者祈祷的方式以达到制服厌恶的人、物甚至魔怪的目的。压胜钱也就是父母期望儿女能够避灾驱邪、健康成长的精神寄托物了。
只是,“压胜钱”并非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方便佩戴赏玩的辟邪品。钱的正面上往往印着“万岁千秋,去殃除凶”“辟兵莫当,富贵未央”等吉祥话,背面则有龙、蛇、龟、双鱼等吉祥图案。直到明清时期,这样的压胜钱还存在,应用范围十分广,除了礼仪场合外,水利、建筑甚至医疗方面都适用。


天长地久
到宋代后,压岁钱才真的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了,才是货真价实的“钱”,明清时期更是蔚然成风。“压岁钱”一词正式出现于清代顾禄的《清嘉录》一书中。当时的风气是大人在春节时要用红绳子穿百枚铜钱,送给孩子,寓意长命百岁。有些孩子是直接把钱挂在胸前,“孩子相争压岁钱,红头绳结挂胸前”,估计是方便和小伙伴们炫耀。
有的是把压岁钱放在孩子的床脚。据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在北京一带,讲究的人家则是“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作为孩子的压岁钱。还有的是编成鱼形、如意形,寓意为“钱余”“钱龙”。这样的压岁钱也被叫作“串钱”。


串钱
大概用红丝绳把铜钱编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也是一项规模不小的工程,所以人们又想出了一些简单的办法,比如直接把用红绳串起来的铜钱放在孩子的枕边。杭州一带就是这样,“儿童庆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
这种枕着压岁钱入睡的感觉深得儿童的欢心,毕竟买东西的时候不用费劲,并且父母还省时省力,因而一直沿袭至今,只是把铜钱换成了数额不等的人民币红包而已。
三、压岁钱也有风尚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压岁钱也有不同的地域风尚。在湖南一带,给孩子的压岁钱,崇尚偶数,忌讳奇数,寓意“喜福双临”“十全十美”。
除了给孩子压岁钱外,不少地方还会分发压岁果、压岁盘子。比如清人陈寿祺在《橘枝词》中就说,在除夕、元旦之时,福建一带都要以橘子分给儿女,他也如此,取其“大吉”之意。
顾禄在《清嘉录》中则说苏州一带则是互相赠送糕果、朱提,称为“压岁盘”;把橘子、荔枝放在枕边,则称为“压岁果”。
清人吴曼云在《江乡节物词》中记载,杭州一带则是除夕夜将朱橘、荔枝放在枕畔,第二天早晨取食,取“吉利”之意。其《咏吉利》诗云:“闽荔乾红邓橘黄,深宵酒醒试偷尝。听郎枕畔朦胧语,新岁还君大吉祥。” 这是因为“橘”与“桔”同,而“桔”又与“吉”相似;“荔”则是与“利”同音。
那么,古代孩子得了压岁钱后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吴曼云《压岁钱》一诗 所描绘的儿童在得压岁钱后的欢乐情景至今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得到父母给的压岁钱后,小心翼翼地藏在枕底,又和其他兄弟姐妹商量着明天怎么去买什么样的爆竹和玩具,竟然忙了一整夜,都没有好好睡觉。这样的情景大概在现在整日玩手机、电脑的孩子当中是不易体会了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
文史君说:压岁钱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蕴藏着父母长辈对子女晚辈深沉的爱,并给予了他们的无限祝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长爱幼、幼尊长的和谐观念,反映了“贵和”“重礼”的儒家文化思想。压岁钱,形式虽有变,深情不会变。

压岁钱背后隐藏着中国人怎样的思想和文化?

4. 压岁钱的人文历史是怎样的?

北宋神宗年间,某年春节夜晚,有个副宰相王韶的小儿子南陔,跟随大人在街头观灯游玩时,不料被歹人掠走,想勒索王韶一笔钱财。逃跑中正巧遇朝廷车子经过,南陔大声呼救,歹人放下南陔仓皇逃跑。后来,宋神宗得知此事后,就赐予南陔一些金钱,给他压惊,从此"压岁钱"在民间流传开来。

汉代: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民国:长辈用红纸包100文铜钱当压岁钱给晚辈,取“长命百岁”的寓意。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喜欢用连号的新钱做压岁钱,意味着连连好运、连连高升。
20世纪50年代:币制改了,压岁钱于是也就开始五分、一毛地给,磕响头作毕恭毕敬状才拿得到。
20世纪60年代:那时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差,一年到头见到糖的时间并不多。用几块糖替代“压岁钱”,父母和孩子都很甜蜜。
20世纪70年代:前期经济状况还是不太好,但“压岁钱”真的是钱了,拜年磕头的孩子,大多能得到五到十元的压岁钱。
20世纪80年: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压岁钱额度成正比。城市里的人给孩子的钱往往几十上百元,开始包成“红包”发赠。
20世纪九十年代:压岁钱不稀罕了,身不动膀不摇地就能得个成百上千块,不过搁手里攥着的少了,有的被爸妈拿去了,有的存银行了,还有就是自己花了。
21世纪初: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压岁钱的传统寓意渐渐走样,大人们拼面子发压岁钱,孩子们也开始比谁拿到的压岁钱多。2014年的问卷调查显示,90名孩子在春节一共收到43.8万元压岁钱,人均收到约4867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总数在1000到5000元之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