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024-05-09 21:18

1. 甘肃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5号)的要求,我厅立即对当前我省地质勘查行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按要求对地质勘查单位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逐项核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共注册登记33个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其中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有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甘肃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甘肃煤田地质局、甘肃省核工业地质局下属的24个各地勘单位;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有建材地勘中心甘肃总队和冶金地勘西北局五队2个,其他经济主体的地勘单位有7家。全省(不含金川集团、白银集团、酒钢集团三企业)地勘退休人员13210人,在册职工人员12171人,从事地质勘查人员4496人,技术人员2504人。
二、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自2001年地勘队伍实行属地化管理以来,各地勘单位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基本上得到了贯彻落实。省财政对属地化各单位实行“基数加增长”预算管理模式,地质勘查费年增长幅度达13%(见表1)。从1999年至2006年,省财政从生活补贴、正常晋级、工龄工资、工资调档等方面给属地化地勘单位补贴达9亿元,地勘费基数中转增了国家资本金29397万元(10%)。转让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业权时,国家投入的部分转增国家资本金,其余部分计入地勘单位主营业收入。由中央政府给予的转产贷款财政贴息率在44%~59%,中央财政划拨的地勘事业费40%用于离退休职工的费用,原地矿部管理的单位每年仍享受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基本建设预算内投资补助政策(2006年未下达,其他地勘单位没有享受此政策)。各地勘单位基本上参加了医疗保险,为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
表1 地质勘查费基数与年增长幅度表 单位: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基本建设问题
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以前,国家每年安排基本建设资金,但属地化管理以后,就基本上再没有安排,地勘单位遗留的问题如基地搬迁,特别是一些老基地年久失修问题以及新基地建设问题就特别突出,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仅依靠各地勘局自身的力量以及省上的财政一时难以解决。为保证国家政策的延续性,建议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列专项基金给予妥善安排和解决。
(二)职工住房问题
长期以来,地勘队伍职工住房欠账多,遗留问题多。职工住房货币化改革后,各个地勘局按政策需要发放住房补贴的资金缺口很大,大多数省局资金缺口达数亿元,各个地勘局根本无力承担,地方政府也无力承担这个压力。因此,我们建议:国家应设法帮助解决这一困扰地勘单位生存和发展的遗留问题,以确保地勘队伍的长期稳定和广大地勘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出台属地化地勘单位的住房改革政策。
(三)养老保险问题
地勘单位进入地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是国办发〔1999〕37号文件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事业单位申请加入养老社会保障政策尚未出台。因此建议国家尽快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接轨。
(四)职工工资及野外津贴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的统一政策下,地勘职工的工资调整增幅较大。但其中一部分中央财政要求各省自行解决,而我省财政解决确有困难,一直是差额增长,造成了地勘单位被迫挤占地勘工作资金,影响了地勘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目前国家没有出台新的野外津贴标准,仍执行国家以往野外津贴标准,很多地勘单位技术人员野外津贴每天只有10元,这对地勘职工工作积极性影响很大,我省几个地勘单位的总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因工资、福利低等问题已跳槽到民营企业工作。如果职工工资及野外津贴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技术人才流失的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因此建议国家出台对地勘单位进行调整工资及野外津贴费的政策,所需经费大部分由中央财政承担。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甘肃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 河南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地质勘查队伍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地质勘查单位数量:2006年我省所属勘查单位70个,分布在我省15个省辖市。其中国有地勘单位39个,其他地勘单位33个。
(2)从业人员:2006年末在职职工人数为16789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9210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4668人,矿产开发从业人员548人,其他人员2472人。
(3)职称结构、技术水平:2006年具有技术人员6765人,占职工总数40.3%,高级技术人员1205人,约占技术人员17.8%;中级技术人员2785人,约占地质勘查从业人员41.2%;其中地学专业4326人,约占技术人员的63.9%。
(4)收入状况:2006年劳动者报酬52066.92万元,人均3.10万元。
(5)离退休人员及经费:2006年末离退休人员14442人,离退休人员经费23360.27万元,人均1.62万元。
(二)地质勘查资质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具有甲级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有35个,乙级的单位有11个,丙级24个。目前全省共有地质勘查资质205个,其中甲级66个,乙级58个,丙级81个。
地质勘查资质专业主要分布于: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选冶加工试验等11个领域。
(三)与上年度对比情况
2006年职工人数为16789人,较上年度的15881人增加5.7%。其中地勘从业人员9210人,较上年度的8839人增加4.2%,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4668人,较上年度4281人增加9.0%,矿业开发从业人员548人,较上年度542人增加6人。技术人员6765人,较上年度6320人增加7.0%。
2006年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205人,较上年度的1209人减少4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785人,较上年度的2633人增加5.8%。
2006年从业人员劳动者报酬52066.92万元。较上年度的43747.54万元增加19.0%。
2006年离退休人员14442人,较上年度的14165人增加2.0%。离退休人员经费23360.27万元,较上年度的19036.2万元增加22.7%。
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37个,具有地质勘查资质最高甲级的单位有30个,乙级6个,丙级1个。共有地质勘查资质154个,其中甲级55个,乙级47个,丙级52个。地质勘查资质专业主要分布于: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选冶加工试验等11个领域。
从业人员:2006年末职工人数为13027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8559人,工程勘察施工从业人员2486人,矿产开发从业人员475人,其他人员1616人。
职称结构、技术水平:2006年具有技术人员5524人,占职工总数42.4%,高级技术人员892人,约占技术人员16.1%;中级技术人员2224人,约占地质勘查从业人员40.3%;其中地学专业3446人,约占技术人员的62.4%。
收入状况:2006年劳动者报酬28206.26万元,人均2.17万元。
离退休人员及经费:2006年离退休人员13573人,离退休人员经费22160万元,人均1.63万元。
与上年度对比情况:2006年职工人数为13027人,较上年度的12823人增加1.6%。其中地勘从业人员8559人,较上年度的8286人增加3.3%,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2486人,较上年度2509人减少23人,矿业开发从业人员475人,较上年度476人减少1人。技术人员5524人,较上年度5180人增加6.6%。
2006年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892人,较上年度的937人减少4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290人,较上年度的2130人增加7.5%。
2006年从业人员劳动者报酬28206.26万元,较上年度的23142.77万元增加21.9%。
2006年离退休人员13573人,较上年度的13450人增加123人。离退休人员经费22160万元,较上年度的18176万元增加21.9%。
(二)经济发展状况
总资产:2006年总资产445653.31万元,较上年度的361627.55万元增加23.2%。其中:生产性资产128985.8万元,较上年度的110215.45万元增加17.0%,专用仪器设备39588.96万元,较上年度的34958.20万元增加13.2%;总负债:2006年总负债257629.69万元,较上年度的206687.21万元,增加24.6%;总收入(产值):2006年总收入为214152.10 万元,较上年度的159522.23 万元增加34.2%;总支出:2006年总支出219698.90万元,较上年度的158359.45万元增加38.7%。
其中国有地勘单位2006年总资产222654.20万元,较上年度的172456.53万元增加29.1%。其中:生产性资产58849.42万元,较上年度的50728.78万元增加16.0%,专用仪器设备26368.28万元,较上年度的23238.05万元增加13.5%;总负债:2006年总负债134283.19万元,较上年度的94533.02万元,增加42.0%;总收入(产值):2006年总收入为184097.08 万元,较上年度的137098.45 万元增加34.3%;总支出:2006年总支出176741.81万元,较上年度的124078.32万元增加42.4%。
上述统计数据中均不含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数据。
(三)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财政地勘项目204个,由37个地勘事业单位承担,项目总费用49497万元,其中国家财政项目21个、危机矿山接替资源项目5个、资源补偿费项目7个、中央基金项目9个,项目经费5886万元。省财政项目183个,项目经费43611万元,其中勘查类110个,项目经费28131万元,公益性地质项目73个,项目经费15480万元。
2006年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由地勘局、有色局、国土资源厅所属的20个地勘单位承担。共完成省内、省外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73项,项目总经费15480万元。基础地质8项,资金3189万元;地质科研17项,资金2150万元;地质遗迹12项,资金3360万元;矿山环境治理36项,资金6780万元。
上述统计数据中均不含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数据。
(四)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各地勘单位自筹项目14个,社会地勘项目291个。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安徽,陕北、内蒙古、新疆,云南等地,国外地质勘查项目6个。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地质填图598平方千米、钻探697207米,槽探47839立方米、二维地震165197点,电法物理点39075个,在煤矿、铝土矿、铁矿及多金属地质找矿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展,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费用31027.76万元。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队伍矿业开发总收入15850万元。其中国有地勘队伍建成矿山6个(其中金矿4个,煤矿1个,铅锌矿1个),各矿山生产基本正常,实现收入4500万元。
我省对国外矿产开发工作比较重视,2006年省财政对2个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项目安排资金460万元,并出资多次支持地勘单位出国进行实地考察,并与阿尔及利亚能源矿产部、智力、越南、津巴布韦等达成了框架协议,目前正在进行投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六)工程地质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队伍工程勘察施工总收入179393.61万元。其中国有地勘队伍工程勘察施工收入49417.94万元。
上述统计数据中均不含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数据。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1999年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河南省煤田地质局、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实行了属地化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以改革促发展,全面提升了地勘单位的综合实力,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改革发展模式: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采取“以队为基础,一队(院)一公司”的改革发展模式,以队为基础,保留事业单位编制,以队为依托,组建矿业公司,走市场化道路。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采取以队为基础,抓住矿权这一新经营观念,在矿权经营、矿业开发上走在前列。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则是以队为单位的改革发展模式,以队为单位进行重组,强化地勘主业,改造多种经营,实行项目经理制,增加竞争力。核工业局坚持“以局为主,多企业并存”、“同身份,多机制,分配放开,统筹统一”和“产权多元化,模拟股份制”的原则,发展主业,保留辅业。近年来地勘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如下。
(一)坚持“两个符合”
一是符合国家和省政府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精神,建立起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地勘工作新体制,各主管单位认真履行对地质勘查单位的事业管理职能;地勘单位内部实行事企分体运行。二是符合国办发〔1999〕37号、国办发〔2003〕76号以及国土资发〔2003〕358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统一部署,推进地勘队伍体制改革。
(二)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坚持“四个结合”
坚持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与良性互动相结合;坚持地质勘查队伍改革和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相结合;坚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转变经营机制相结合;坚持地质勘查队伍发展同地质找矿成果与发展地质勘查经济相结合。
(三)处理好“三个关系”
改革要坚持有利于加强地质工作,有利于地质勘查队伍稳定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确保地勘队伍稳定。
一是处理好速度、质量与地质找矿成果的关系,切实加强地质工作管理,努力提升地勘工作的科技水平,力争为国家多找矿、找好矿、找大矿;二是处理好国家、集体、职工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国有资产要保值,集体利益要体现,职工利益要确保;三是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保持队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改革和发展。
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国有地勘单位将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的文件要求,继续坚持事企分开的原则,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
(一)明确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强化地质勘查主业地位,为中原崛起提供资源环境保障,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全面增强地勘单位综合实力;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积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平安和谐地矿队伍。
(二)注重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
坚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技术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上下功夫,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从实际出发,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并采取得力措施,为地勘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做好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做精地质勘查事业,努力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二是通过实施勘查开发一体化战略,调整开发结构,做好矿产开发业,形成持续发展的稳定的产业基础。三是通过实施规模经营和大公司战略,变生产经营型为经营管理型,做优工勘施工业,提高产业的鲜活力。四是通过品牌发展战略,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并尽快转化为后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四)改革发展的基本设想
(1)事业单位改革主要设想:一是巩固和建强一支精干的高素质的地质勘查工作队伍,完善专业机构设置,充实服务手段,增强地质勘查和科研能力,努力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二是依照地质勘查队伍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的现状,根据产业关联和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对地质勘查队伍进行重组。三是继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地勘单位实行全员聘任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所需人员,重点加强科研和野外一线工作力量;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制度改革。
(2)企业化改革的主要设想:继续分离地勘单位所办企业(实体),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加快组建资源型公司或地质勘查公司,培育商业性地质工作市场主体。
(3)继续分离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办社会职能。积极创造条件,把地勘单位所办职工医院、子弟学校等社会职能剥离出来,交社会有关部门管理。
五、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省属地质勘查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和行业的特殊性,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离退休职工和下岗人员较多,队伍负担较重
因年老体弱,部分职工不能再从事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但又无合适岗位安排,处于待岗状态和隐性下岗状态。离退休人员社会养老、下岗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是地勘费的一笔不小支出。
(二)基地建设欠账较多,设备严重老化
地勘单位现有的基地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水电设施老化、道路残破,职工生产生活设施不配套,环境较差。因缺少资金更新仪器设备,大多数老设备仍在超期服役,无法满足现代地质找矿的工作需要。
(三)有些优惠政策和待遇没落实到位
过去国务院和相关部委下发的文件明确地勘队伍的优惠政策和待遇的个别内容,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很好落实。
(四)个别地方地质工作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由于各地对地质工作认识不一,或者宥于自身利益考虑,个别地方阻挠项目实施的事情时有发生,还有个别地方擅自截留国家资补费项目资金,致使地质工作顺利开展不够。
六、对策建议
(一)全面落实国务院有关政策
要全面贯彻国办发〔1999〕37号、〔2001〕2号、〔2003〕76号、国发〔2006〕4号文的有关政策,建议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和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联合发文,确保国务院有关政策的落实。
(二)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地勘队伍的改革继续根据事企分开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分步实施。本着缺啥补啥的要求,重点在抓落实、抓配套、抓完善上下功夫。
(三)加强地勘队伍改革的具体指导
根据地勘队伍改革的实践,应加强地勘队伍改革模式、建设现代地勘企业制度、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和良性互动的机制、支持商业性地质工作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国土资源部应统一指导地勘队伍改革,认真做好地勘行业调控和指导工作,加强地勘行业协调与服务,确定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指导国有地勘队伍改革与管理。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3.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按照《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5号)要求,我厅认真组织自治区境内已取得地质勘查资质的地质勘查单位,填报了地质勘查单位情况表及相关数据。并核查了地质勘查单位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对各单位报送的情况表和有关情况进行了汇总,现将我区地质勘查单位调查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取得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共19个,其中最高资质为甲级的单位14个,最高资质为乙级资质的单位2个,最高资质为丙级资质的单位3个。
我区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国有地勘单位有12个,单位名单如下:宁夏煤田地质局(宁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宁夏核工业地质勘查院、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前身为宁夏地质调查院)、宁夏矿产地质调查所、宁夏有色金属地质勘查院、宁夏矿业开发公司、宁夏回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宁夏伊斯兰地质工程公司、宁夏遥感测绘勘查院、宁夏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宁夏黄金地质勘探工程队。
(一)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2006年末国有地勘单位职工人数为3497人,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为2146人,其中地质技术人员1088人。年末离退休人员累计为3087人。
2006年末国有地勘单位总资产为86290.77万元。其中生产经营性资产25139.32万元。
2006年末国有地勘单位地勘业总收入为15073.73万元。总支出为58542.68万元。其中地质找矿支出为8561.40万元。
(二)属地化管理的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2006年末属地化管理的国有地勘单位职工人数为3389人,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为2077人,其中地质技术人员1042人。年末离退休人员累计为3014人。
2006年末属地化管理的国有地勘单位总资产为85043.77万元。其中生产经营性资产23941.32万元。
2006年末属地化管理的国有地勘单位地勘业总收入为14758.73万元。总支出为57926.68万元。其中地质找矿支出为8246.40万元。
二、国有地勘单位各项优惠政策核查落实情况
经核查,国有地勘单位各项优惠政策(主要是中央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反映较好的单位有宁夏地矿局和宁夏煤田地质局,具体情况如下:
(1)地质勘查费基数与年增长幅度方面。落实较好,宁夏地矿局地质勘查费基数从1999年的4146万元增加到11017万元,宁夏煤田地质局下划拨款基数1022万元,与2004年比,年增长9.55%。
(2)地勘费基数中10%和矿业权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政策。已落实地勘费基数中10%转增国家资本金政策。
(3)转产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宁夏地矿局1999~2001年度、2001年度、2003~2005年度财政贴息资金已落实,2006年度落实10万元,2002年财政贴息资金未落实。
(4)税收优惠政策。未落实。
(5)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1999年属地化管理以来,一直未落实。
(6)离退休职工养老金保障政策。已落实,基本上靠财政供养,保证按月足额发放离退休职工养老金。
(7)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政策。宁夏地矿局已落实。并按照2003年11月11日自治区政府专题会议纪要“对宁夏地矿局及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按照有关规定,经评估后可以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或授权经营等方式处置。对利用现有土地改善本单位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住房条件而改变土地用途的,可免缴土地出让金。对向地矿局以外的单位或个人转让土地时,应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并严格按照经营性用地必须招、挂和非经营性用地协议转让的有关规定办理,所得土地收益主要用于地矿局进行结构调整和职工安置”的政策执行。
(8)基本建设预算内投资补助政策。宁夏地矿局基本建设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在2001年度落实80万元,2002年度落实100万元,2003年度落实100万元,2005年度落实100万元。但在2004年度、2006年度未落实。宁夏煤田地质局落实60万元。
(9)住房改革支出政策。宁夏地矿局1999~2006年度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月度补贴已落实,但是1998年以前的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一次性住房补贴未落实。
(10)增加工资政策。各地勘单位均已落实。
(11)基本医疗保险、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政策。宁夏地矿局全局人员都已参加了医疗保险。由于该局是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一直未参加,但是全局的合同制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宁夏煤田地质局全局人员都已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12)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政策。由于自治区未出台相关事业单位养老统筹政策,宁夏地矿局是事业单位所以未落实,但该局的合同制职工已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其他地勘单位合同制职工已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统筹。
(13)其他政策。无。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匮乏。宁夏地处边远地区,经济落后,工资低,很难吸引地质院校的学生来宁工作。各地勘单位专业人员青黄不接现象也非常严重,造成有些项目质量下降。
二是地勘单位属地化后,资金短缺,用于生产经营、支撑地勘单位发展的优良经营性资产太少,由于资金的短缺,在设备、装备方面存在不足和老化,短期内很难解决,因而在走向市场时缺乏竞争力,发展潜力严重不足。
三是地勘单位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无力进行风险性的矿产勘查。建议中央、地方建立风险勘查专项基金。
四是矿权设置影响了专业地勘队伍在区域上的找矿优势。
四、建议
第一,按照企事分开的原则(改为与自治区事业单位改革同步)继续推进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增强地勘单位活力的改革措施。目前,要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首先解决好地勘单位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要集中解决国有地勘单位历史遗留的职工住房(改为住房补贴)、基地建设、设备更新等问题,提高地勘单位改革走市场、自我发展闯市场的能力。地勘单位的住房改革所需资金应列入自治区机关事业单位住房改革制度实施方案,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减免地勘单位用于解决职工住房、危旧房改造的市政、城建、消防等相关配套费用,并将住房改造纳入城市危旧房改造范畴,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工资、福利与其他事业单位享受同等待遇。
第二,加强人才培训,建设高素质技术队伍,保持地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地质工作条件,提高地质找矿效率。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4. 湖北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5号)要求,我厅组织对我省地勘单位的基本情况、改革发展情况及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现将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共有地勘单位48个,年末在职职工人数 12288 人(其中,从事地质勘查有6725人;从事工程勘察与施工的有4195人;从事矿产开发的有603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有3061人),较2005年职工人数9472人增加2816人。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有4147人(具有高级职称的936人;具有中级职称的1583人),较2005年专业技术人数387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843人;具有中级职称的1752人),增加268人。在职职工劳动报酬为18073.47元,较2005年的14882.29万元增加3191.18万元,增幅21.44%。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全省离退休人员为14662人,比较2005年离退休人员14535人增加127人;离退休费用21695.91万元,比较2005年离退休费用20658.11万元增加1037.79万元,增幅5.02%。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我省具备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共有42个,比2005年增加3个,资质类别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选冶加工试验等11类。全省地质勘查单位拥有各类单项资质总数为155个,其中甲级资质62个,乙级资质54个,丙级资质39个,其中具有最高资质为甲级的单位有28个,最高资质为乙级的单位有1个,最高资质为丙级的单位有13个。
二、我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我省国有地勘单位已属地化的有3个(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湖北省核工业队、中南冶金地质研究所);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有5个(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省地质勘查院、湖北煤炭地质勘查院、中国建材地质勘查中心湖北总队、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我省具备地质勘查资质的国有地勘单位共有25个,资质类别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选冶加工试验等11类。全省国有地勘单位拥有各类单项资质总数为117个,其中甲级资质50个,乙级资质48个,丙级资质19个,其中具有最高资质为甲级的单位有24个,最高资质为乙级的单位有1个。
(二)经济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我省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状况趋好,效益呈较快增长势头。现将省内主要国有地勘单位经济状况简述如下:
1.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是我省地质勘查工作主力军之一。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该局资产总额达16.12亿元,比2005年的15亿元增加了1.12亿元,总资产增长率达7.5%。其中,生产性资产9.75亿元,与上年度相比,增加7622万元,增长8.5%,生产性资产中的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1.47亿元,比上年度增加1816万元,增长14.1%。全局净资产总额达6.9亿元,比上年增加4441万元,增长6.9%。全局负债总额9.22亿元,资产负债率与2005年相当。
2006年,该局全年实现总收入达14.67亿元,比上年度的11.19亿元增加3.47亿元,增长31.1%。总收入中,地质勘探业收入从2005年的2.71亿元增加到3.43亿元,其中,地质勘探费由上年的1.95亿元提高到2.53亿元,增长了29.8%(主要为政策性增资);地质专项拨款从2005年的4454万元增加到5163万元;矿业权转让收入430万元;矿产开发收入从2005年的796万元增加到951万元;工程勘察施工收入从2005年的6.41亿元增加到8.71亿元;其他产业收入2.22亿元,比上年增加4960万元。
2006年度全局支出总额为14.32亿元,比上年度的10.85亿元增加3.34亿元,增长31.99%。其中,地质找矿支出6549万元,矿产开发支出806万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610万元和76万元。
2.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
截至2006年12月31日,该局资产总额达5.39亿元,比2005年的4.7亿元增加了0.69亿元,总资产增长率达14.7%。其中,生产性资产7309.6万元,与上年度相比,增加了688.39万元,增长10.4%,生产性资产中的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6120.69万元,比上年度增加 481.21万元,增长8.53%。全局净资产总额达4327.78万元,比上年增加220万元,增长5.36%。全局负债总额3.23亿元,资产负债率与2005年相比增长14.07%。
2006年该局总收入2.77亿元,与2005年同比增长14.04%。其中:地勘业收入2.12亿元,工程勘察施工收入2717.77万元,其他产业收入5287.73万元。地勘收入中,地质勘探费1.01亿元,地质专项拨款3020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1780万元,矿产勘查劳务收入8107.61万元。2006年,该局总支出26776.42万元,同比增长14.03%。其中,地质找矿支出11605.86万元,同比增长52.47%。
3.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该所资产总额达8444万元,比2005年的6770万元增加了1674万元,总资产增长率达24.7%。其中,生产性资产5332万元,与上年度相比,增加了1036万元,增长24.1%,生产性资产中的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3055万元,比上年度增加了1036万元,增长51.3%。2006年全所负债总额342万元,比上年增加了 77万元。
2006年该所实现总收入(产值)6282万元,较2005年增长21.8%;2006年总支出4460万元,较2005年增长11%。
(三)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省公益性地质工作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和省两级财政预算支出。2006年本省地勘单位争取投入公益性地质项目资金共计达1.39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财政地质项目资金1.29亿元,获得省级财政地质勘查专项资金11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包括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经费4411万元;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经费5135万元;地方财政拨款984万元。
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勘查开发局和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是我省勘查工作的两支主力军,2006年他们认真研究把握国家和本省加强地质工作的政策及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加强联系沟通,协调各方关系,调整立项思路,积极组织申报和落实各类国家资金地勘项目,争取国家和本省财政资金项目54项,经费达7520万元。
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勘查开发局争取国家和本省财政资金项目实际投入突破4000万元预期目标,达到4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29项,经费2747万元;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6项,经费900万元;省级地质勘查基金项目15项,经费680万元;省国土厅技术支撑服务项目13项,约150万元。此外,部分下年度新上和续作项目资金已争取到位或申报待批。其中已批准到位中央财政地勘项目和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有8项,经费990万元;已申报审查待批的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和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有20余项;区域地质调查在全国首批实现数字化填图并顺利通过野外验收。1:25万十堰—襄樊幅地质修测统一了该地区地层系统,总结了区内火山岩、侵入岩时空分布规律,提出了区内基本构造格架新认识;1:5万金牛幅、高桥幅区域地质调查初步划分出区内火山岩岩相体,新发现膨润土、珍珠岩等矿(化)点;1:20万神农架幅巫溪幅区域重力调查完成面积4500 平方千米,800个物理点。湖北省江汉流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阶段工作全面展开,通过横向协作和产学研相结合方式实施的沿江镉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城市矿山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洪湖湿地生态评价及数据库信息系统建设等各子项目野外工作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资料。
(四)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情况
抓住地质勘查工作社会需求增长的有利时机,全省商业性地质勘查技术劳务经济规模稳步扩大,服务地域逐步拓宽,经济效益保持增长,社会影响得到提升。2006年,全省地勘单位签订商业性地质勘查技术劳务项目数百项,合同额2亿多元。所承接的项目类型主要为矿产勘查、矿产资源储量检测、地区矿产资源规划、矿山环境影响评估、矿山技术咨询服务、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调查、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程建设前期地质调查、地质遗迹调查与地质公园规划等,但技术含量较高、单项合同额较大的矿产勘查项目比例增大。同时,省外、国外地质勘查技术服务市场也逐步得到拓展,省外主要瞄准西部市场,国外主要推进周边国家和非洲国家市场。
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2006年度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资金276万元。开展了“援埃塞俄比亚矿产地质调查”项目,编写的《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矿产地质调查前期考察报告》通过了评审,并提交商务部和埃塞俄比亚矿业能源部;编制的《埃塞俄比亚Gimbi-Nejo地区1:25万地球化学调查总体设计》向商务部、国土资源部科技司和湖北省国土资源局作了汇报,正在根据专家组意见进行修改。提交了湖北省郧西县周公山锑矿、郧西县西沟锰矿、竹山县牌楼锑矿等一批矿权登记申请,完成了鹤峰县向家山—九台山锰矿地质预查等8个矿权申报资料的修改、踏勘检查、延续申请等工作,为开展矿产勘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五)矿产开发工作情况
本省地勘单位矿产开发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是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所属地勘单位通过探矿权折价入股方式参与矿山开发,年收益在1000万元左右。在矿产品加工贸易方面,省地矿局实验研究所矿产开发公司研发生产的环粘土、铸造涂料、水性保温隔热涂料、耐火原料等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市场逐渐打开,目前年矿产品产值在1000万元左右。
(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况
2006年,全省工程勘察施工完成产值约9.28亿元,其中属地化地勘单位完成产值8.9亿元,占总产值的95.91%;中央直属地勘单位完成产值3549万元,占总产值的3.82%;其他地勘单位完成产值136万元,占总产值的0.27%。
2006年,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工程勘察施工共完成产值7.31亿元(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工程施工、地质灾害防治施工等)、实现收入6.36亿元。其中:省内完成产值4.85亿元、实现收入4.42亿元,省外完成产值2.28亿元、实现收入1.85亿元,境外完成产值人民币0.18亿元、实现收入人民币0.09亿元。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省地质勘查院是我省以磷化工为主产业的勘查单位,“十五”期间地质工作开始走向市场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5年完成工勘项目110个,产值400万元,较上年增加50%,完成的“石油学院南区”项目获荆州市优秀勘察成果三等奖,获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三等奖,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2006年完成项目129个,合同总额450万元。从业人员年均收入2.5万元,在岗率达到90%,比2005年均有增加。
三、我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3〕76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的相继出台,我省各地勘单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深化改革,突出加强地质工作,加快地矿经济发展,积极推进湖北地质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可取经验。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富民、强队、兴局”为目标,以“调整结构、强化主业、培育主体”为主线,以地质工作为立局之本,以矿产开发为强局之路、以科技创新为兴局之策,实施“一主三化”发展战略,壮大核心产业、巩固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推动地质工作和地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所谓“一主三化”,就是坚持以地质勘查为主业,加快推进矿产开发产业化、建设工程集约化、多种经营产权多元化。通过有效整合全局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理顺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形成以地调院、环境总站为龙头,以地区性、专业性地勘单位为重要支撑的以局为单元的地勘主业队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整体优势,突出矿产资源勘查,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以及地质环境调查,积极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做优做强地勘主业;以局矿业公司为投资经营主体,大力加强矿业权经营和矿产品开发,新增、运作一批探矿权,控股、参股一批矿山企业,实现矿产开发产业化;以地建集团为龙头,以高资质企业为支撑,调整经营策略,瞄准重点项目,立足国内市场、拓展海外业务,实行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努力盘活地产资源,适度发展制造加工业,精心培育服务业,改革多种经营产权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将股份制作为放开搞活多种经营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该局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专业特色和优势更加凸现、市场竞争力更强,地勘队伍正向主业现代化、辅业企业化和管理科学化加速迈进。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求生存、谋发展、带队伍,一是在“三个不变”,即保持地勘事业性质不变、保持地勘主业不变、保持地勘单位建制不变的前提下,局、队两级分流部分人员组建工程勘察、岩土施工、地理信息等地勘延伸产业公司开展相关业务,以解决人员安置压力,弥补事业经费不足。二是保持行业特色,稳定地勘主业,在国家地质任务不饱和,商业地质市场发育不充分的情况下,面向公益性地质和商业性地质两个市场,大力开拓地质勘查工作领域。经过艰苦努力,该局不仅保留了原有地勘工作体系、单位建制、保存了地勘队伍基干力量,保留提升了地勘及相关资质,保证了地勘主业稳步较快发展,并取得了丰富成果和良好效益。
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抓住国家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的有利时机,通过积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推进学科建设,加大先进装备引进管理,大力推进基地建设,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力量进一步增强,在地质科研及地质生产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稳步提高,国家地质调查工作骨干队伍的职能和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总结我省地勘单位改革经验,有以下体会:一是有一个团结战斗、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特别是在行业不景气,单位生存发展困难的情况下搞改革要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主心骨作用。二是坚持从一切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改革。三是注重在改革中妥善处理国家、集体和职工个人的利益关系,兼顾各方利益。四是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特别是妥善处理好保持地勘工作体系与在市场中求生存的关系,实现两者同步协调发展。五是按照有利于生存、有利于发展、有利于保持主业的原则,推进地勘单位的改革。
四、我省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一)加强省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
由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装备精良、能承担重大任务的要求,以所属地勘单位为主体,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骨干,充实野外地质调查技术力量,加强装备和基地建设,建实建强省级地质调查队伍。省级地质调查队伍经常性支出等有关经费列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切实保障其运行和工作的开展;项目经费按实际工作量核定。
(二)深化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
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推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根据国家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规定,研究解决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属地化管理改革进程中的问题。按照全省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统一政策,落实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离退休人员及在职职工社会保障政策、地方性补贴和住房改革政策;帮助国有地质勘查单位解决职工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过多问题;加快分离地勘单位办社会职能的改革。
(三)完善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制度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矿业(山)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渠道投入地质勘查的机制。加大财政对矿产资源勘查的投入力度,突出发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制度,主要用于重点矿种、重点成矿区带的前期勘查及找矿综合研究工作。逐步扩大基金规模,省级财政分成所得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矿业权价款等收益,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
(四)引导国有地勘单位进行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
积极培育商业性地质勘查市场主体,积极探索以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先导,以商业性地质工作为主体,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地质勘查发展道路。鼓励支持国有地勘单位获取运作矿业权,承担投资风险,享受投资权益;鼓励国有地勘单位与社会资本及外资合资、合作组建矿业公司或地质技术服务公司,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公司和机制灵活的找矿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矿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培育壮大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的市场主体。
(五)加快地质人才队伍建设
将地质教育纳入全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大对地质类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依托我省地质院校,加强与部属院校的合作和共建。全面实施地质职工全员教育,推进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和青年职工的学历教育,有计划地选送各类地质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地质队伍总体素质,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快培养高层次的地质专业技术骨干和复合型人才。建立我省地质杰出人才、地质找矿成果、地质科技进步等奖励制度,激励地质科技创新,形成地质找矿不断取得成果、地质科技水平不断创新、地质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大力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提高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待遇,完善津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地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专家选拔机制。逐步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发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
(六)推动地质科技创新
编制全省地质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实施科技兴地战略,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机制,营造良好的地质科研环境。健全地质科技多渠道投入体系,逐步加大地质科技投入,合理安排重大地质科技问题研究和新技术引进推广的经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计划对重要地质科技项目倾斜。积极开展重大地质问题科技攻关,突出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地质问题研究;组织运用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开展重要矿产的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大力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地质勘查与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创新;积极开展非常规油气资源、尾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以及矿山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地下水资源和地热资源开发、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环境等课题的综合研究。加强省级重点地质实验室的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提升地质装备水平,采取措施提高现有地质装备的利用效率,加快深部探测、分析测试等高新技术及先进设备的引进、开发与应用。
(七)扩大地质领域对外开放
积极推进省外、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重点到资源勘查开发潜力大、资源互补性强、有一定投资环境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我省严重短缺或投资收益显著矿种的风险勘查工作。鼓励国有地勘单位和有条件的企业以资源条件较好、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的西部省份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开展省外、国外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创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制和政策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广泛开展地质勘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五、对策建议
地质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地勘单位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和基础服务,任务光荣而艰巨,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发展步伐。针对当前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及建议如下:
(1)进一步落实加强省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尽快落实将省级地质调查队伍经常性支出等有关经费列为本级财政支出重点内容的政策。按照国务院批准的2007年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将这支队伍经常性支出纳入“一般公共事务”类级科目。同时,每年度相应固定安排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和环境地质等公益性地质工作专项经费,适应地质工作信息化、现代化进程需要的地质装备更新专项经费,地质成果数字化建设与地质资料保护专项经费以及基本建设专项经费支出。建议中央财政对省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安排一定的专项补贴。
(2)长期以来,因政策缘由,多数地勘单位未能纳入社保体系,职工后顾之忧没有解决,单位负担较重。因此,争取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解决职工(含离退休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和地质队进城及各种政策性补贴等问题。
(3)建议加快地勘单位资本积累和职工生活条件改善的步伐,通过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3〕76号),对地勘单位所持有的划拨土地给予优惠政策,使之成为地勘单位能够经营开发的商业用地,作为资源经营,以解决地勘单位经济积累不足的问题,同时,针对地勘单位的实际困难,给予地勘单位职工集资解决居住条件的政策。切实解决职工住房货币化所需的补贴资金。
(4)在全面落实《关于深化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06〕694号)和《关于印发〈以折股方式缴纳探矿权采矿权价款管理办法〉(试行)》(财建〔2006〕695号)所给予地勘单位在矿权经营方面的政策基础上,对国有地勘单位获取经营矿权和矿山开发给予进一步倾斜政策。中央、省级基金矿产勘查项目形成的探矿权出让收益分配比例向承担项目的国有地勘单位倾斜,建议为转让价款的30%。
(5)以野外一线为重点,切实增加省级地质勘查队伍的装备投入,改善地质装备条件。此类经费根据实际需要,中央财政予以专项补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补助经费,帮助省级地质勘查队伍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过多的问题。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5. 铀矿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编写了铀矿地质勘查调查报告。
一、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铀矿勘查队伍情况
(一)人员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底,核地质系统共有职工5699人。其中在职职工为3149人。
核地勘队伍在职人员3149人,铀矿地质勘查专业技术人员为1821人,其中地质专业492人,物探专业321人,分析测试141人,水文地质135人,钻探、测量等其他专业732人。现有45岁及以上的职工为927人,35~45岁职工为1460人,35岁以下的职工为762人。现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为1003人,其中博士42人,硕士97人,大学864人;大专及以下人数为2146人,其中高中及以下的人数为1286人。
(二)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技术水平
地质科研生产能力。“十五”以来,在国防科工委、中核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铀矿地质勘查科研生产能力得到逐步提高,特别是经过两期地勘装备更新改造,核工业地勘队伍已具备了每年完成25万米钻探施工及相应地质工作的能力。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地质勘查方法基本配套齐全,其能力与25万米/年钻探生产能力基本适应;岩(矿)分析、化验及工艺试验能力,基本满足资源储量估算、技术经济评价所需的参数采集、分析的要求。
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与行业发展研究


(三)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地勘单位资质情况
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与行业发展研究


二、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经济发展状况
(一)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系统职工总人数为5869人。其中:在职职工3319人,离退休人员为2550人。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人员0.51万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189人;矿业开发人员15人;其他人员0.14万人。在地质勘查人员中,技术人员有1567人。
截至2006年,局系统实现总收入6.55亿元。其中:地质勘查业收入3.78亿元,工程勘查施工业收入0.49亿元,其他收入2.28亿元。在地勘业收入中,中央财政拨款的地质勘探费3.44亿元,地质专项拨款0.33亿元。2006年局系统总支出6.22亿元,其中地质找矿支出2.83亿元。
截至2006年,局系统总资产9.17亿元。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4.04亿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09亿元。总负债4.34亿元。
(二)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情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037号)“……中央和省一级保留一部分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的骨干力量,将其余地质勘查单位逐步改组成按市场规则运行和管理的经济实体……”的要求,国防科工委、国土资源部联合制定了《核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科工改字〔1999〕225号),明确了“……保留一支精干的核地质勘查队伍,承担国家放射性矿产资源的战略性勘查任务,满足国家对铀资源的需求;绝大多数核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的目的。并要求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地质总局改建为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组建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核工业地质调查院以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为核工业地质局业务支撑单位,承担国家放射性矿产地质勘查的规划、立项、组织实施等工作。以6个地区性核地质研究所为主体,组建6个核工业地质调查分院,承担覆盖全国的放射性矿产地质勘查任务。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及三个地质大队作为铀矿勘查的专业勘查队伍,承担重点地区的放射性矿产地质勘查任务。
因此,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是承担国家放射性矿产资源勘查的公益地勘队伍,主要从事国家铀矿勘查等公益性地质工作。在确保铀矿地质勘查任务的前提下,部分地勘单位利用一定的生产时间,从事国家急、缺的煤、金、多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勘查,承担国家危机铀矿矿山资源补充的勘查工作。
(三)矿业开发基本情况
二○八大队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矿业,先后进行金矿,石灰石矿等金属和非金属矿的开发,该队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投资建设图古日格黄金选冶厂,使黄金产量达到200公斤/年,成为大队支柱性经营项目,现在二○八大队有一个黄金选冶厂,三个黄金堆浸厂,年产黄金300公斤以上。
二四三大队与有关公司联合开发内蒙赤峰红山子铀钼矿,总投资1400万元,其中二四三大队投资686万元,占49%股份。该矿已建成日处理100吨矿石的钼选厂,2006年7月开始试生产。
(四)工程勘察施工情况
我局仅有二七○和二八○所近年来开展工程勘察工作,二七○所具有工程勘察甲级资质,该项目年产值已达千万元以上,收入700万元左右,二八○所具有工程勘察乙级资质,年产值逐年增长,收入突破200万元,该项目已成为研究所支柱经营项目。
我局二○八大队,二○三研究所开展工程施工工作。二○八队虽然借用华东建设集团公司资质,承揽路桥工程项目,既增加经营收入,又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更重要的是熟悉了解市场规则,为将来打起中国核工业地质牌子奠定基础,二○ 八队近年承接的工程项目愈来愈大,2006年工程收入可达5000万元以上。二○三所自从取得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二级施工资质以来,2005年实现工程收入500多万元,2006年已签订的项目合同超过1000多万,目前项目正紧张实施,力争今年有好的成绩,并为今后资质升级作各项准备。
(五)其他产业基本情况
各单位依托地质勘查技术优势,积极面向市场,开展地质技术、延伸技术及相关技术服务。
二○八大队专门成立地质技术开发公司,积极争取市场地质项目,主要开展地质勘查、钻探、测绘、综合测井等技术服务,2006年计划收入1500万元,利润300万元,该队将其努力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一六大队主要发挥技术优势,在确保完成铀矿找矿任务的前提下,积极面向矿业开发的大好市场,近年承揽多项钻探施工任务,年收入500万元左右。
二四三大队也承揽大量市场钻探施工项目,年收入300多万元,还积极与国土资源部门合作,开展矿产勘查项目合作。
二○三所在技术服务方面开展样品分析测试,环境影响评价,石油开发技术应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施工、危险性评估等,其中样品分析收入近年保持在100万元以上,环境影响评价项目收入在150万元,有望达到300万元,石油开发技术应用正积极推进,目前已完成和签定合同项目费用近400万元,研究所为其进一步发展投资购买了仪器设备,力争使技术服务产业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
二七○、二九○所对外主要开展地质勘查,遥感技术应用,环境评价等技术服务,年收入在300万~400万元。
航测遥感中心主要开展航空物探,地面物探,遥感,测绘,环境监测等技术服务,年产值1000万元,收入700万~800万元。
二八○所主要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施工,危险性评估,成立了工程勘察院,在西南地区的灾害治理工程方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使该院年收入近200万元,利润25万元。
二四○所主要开展放射性环境评价,2004年、2005年收入保持在60万~70万元,2006年收入将达到200万元,该项目也是该所主要经营项目。
三、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地质勘查单位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1)“十一五”铀矿地质勘查工作根据国防科工委制定的《核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工作安排资金落实上,基本得到落实,地质工作费用逐年增加,但与规划要求提交的铀矿资源储量目标,相应安排的工作量,特别是配套的工作费用有一定的差距;铀矿地质勘查工作费用标准偏低。
(2)地勘费基数10%转增国家资本、财政转产贴息政策基本落实。
(3)下岗职工再就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保障政策没有落实。
(4)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地勘单位国有划拨土地匮乏,普遍存在科研生产用地紧张,严重不足,特别是属地化过程中,大量土地资产被划转地方,不仅地勘单位经济发展难以实现,职工生活生存也存在问题。因此不存在土地使用权处置问题。
(5)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地勘单位基本建设投资严重不足,“九五”、“十五”除安排了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外,没有其他基本建设投入渠道。基本建设预算内投资补助政策没有落实。
(6)住房改革支出政策基本不落实。
(7)增加工资政策已落实。
(8)医疗、养老等政策没有落实。
(9)地方出台优惠政策由于资金的问题而没有落实,职工收入,特别是离退休职工与属地化单位、地方企事业单位差距在加大。
四、核地质铀矿勘查“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认真贯彻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发展改革的精神,按照“转型升级”的战略总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满足国防建设要求的新的核地质铀矿勘查工作体制,全面提升铀矿勘查的能力与水平,根据“寓军于民,小核心,大协作”的调整方针,逐步形成专业分工合理、协调配套有效、竞争有序规范的地质科研生产组织格局和结构层次,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
(一)建立新的铀矿勘查工作体制
充分发挥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的业务支撑作用,整合地质局(机关)与地研院管理及专业技术力量,实现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对全国铀矿勘查的高效组织管理。主要包括勘查规划的制定,项目立项、设计和组织实施,生产、安全、质量的监督管理,地质勘查和科研成果及资源储量成果的审查提交,标本和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和开发应用,空间数据库的管理和开发应用,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完善和贯彻实施,探矿权的申请和管理,等等。
积极利用社会地勘力量,尤其是属地化管理的核地勘单位,按照招标竞争、项目联结、合同管理等市场机制,完成部分地质勘查工作。
(二)全面提升铀矿勘查的能力与水平
确立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所属地勘队伍在中国铀矿地质勘查和完成铀资源储量战略任务中的主导作用,提升其在铀矿勘查中的中坚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精干的铀矿地质勘查专业队伍。全面提高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铀矿勘查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掌握铀矿勘查各专业的关键技术。提高核地勘队伍的找矿装备能力,完善铀矿勘查各专业能力发挥的配套设施等保障条件。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地勘队伍保留50万米/年钻探能力,且配置相应的各专业需要的先进、适用的仪器设备,更新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整体水平上处于国内地矿行业中的一流水平。
(三)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铀矿勘查队伍职责及专业调整
核工业二○八、二一六、二四三地质大队继续作为铀矿勘查的专业队伍,侧重于利用钻探施工手段进行区域铀资源潜力评价和铀矿床地质勘查。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由过去单一的航空测量,增加地面物化探任务,承担全国范围内航空及地面物化探测量工作,同时作为核地质勘查技术中心,承担放射性标准计量及档案、地质标本管理工作。
六个地区性研究所由过去以区域性地质研究为主,逐步改造成为地质科研与勘查生产紧密结合的地质调查所,承担铀矿远景评价、区域调查评价和普查等地质生产任务;同时,在二○三研究所建设北方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分析测试中心和北方地浸地质工艺试验研究技术中心,在核工业二三○所建设南方硬岩型铀矿分析测试中心。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建设全国铀矿分析测试中心,服务于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勘查、科研项目的技术攻关及基层难以解决的地质疑难问题等。
五、对策及建议
(一)明确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为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
解决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在地勘行业的地位和定位,切实保证国家赋予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承担国家放射性矿产资源的战略性勘查职责和任务的完成。
(二)加强对铀矿资源储量和成果档案资料的统一管理
按照现行法规、文件规定及国家领导人讲话精神和要求,鉴于铀矿资源军工保密等特殊性,为保证其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铀矿资源储量和成果档案资料应实行统一管理,由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代国家管理。
(核工业地质局地勘处)

铀矿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6. 青海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5号)要求,我省组织开展了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全省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一)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及机构情况
我省地质勘查行业主要包括属地化改革中划归我省管理的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省测绘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环境地质局,未属地化管理的青海煤炭地质局和中国建材工业中心青海总队,具有勘查资质的公司及矿山企业等。本次调查不包括未属地化管理的单位。
截至2006年12月底,全省地质勘查行业人员5240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3297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391人,矿业开发从业人员225人,其他产业731人。
全省专业技术人员192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351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有809人。
(二)勘查资质分布情况
全省颁发勘查资质证书共26个,按单位取得的最高资质统计,其中≥1类甲级资质单位有11个,占总数42.3%;≥1类乙级资质单位有7个,占总数26.9%;≥1类丙级资质单位有8个,占总数30.8%。
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共18个,其资质级别相对较高,全部为乙级以上资质。全省11个甲级单位全部为国有地勘单位,另外7个为乙级单位,分别占全省甲乙级资质级别的100%、87.5%。全省核定颁发的11个资质类别甲、乙、丙级资质共112个。其中区域地质调查8个,占总数的7.1%;水工环调查15个,占总数的13.4%;固体矿产勘查25个,占总数的22.3%;液体矿产勘查13个,占总数的11.6%;气体矿产勘查1个,占总数的0.86%;物探14个,占总数的12.5%;化探9个,占总数的6.0%;遥感3个,占总数的2.8%;工程施工13个,占总数的11.6%;岩矿鉴定与测试11个,占总数的9.8%;选冶试验2个,占总数的1.8%。
二、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一)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底,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在职职工4965人,其中从事矿产勘查的3067人(专业技术人员1773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314人,中级技术人员728人);从事工程勘察的职工有369人;从事矿业开发的职工225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719人。全省从事地质勘查业人均年工资2.38万元,退休人员共7640人,人均年工资2.33万元。与2005年同期相比,全省国有地勘单位职工人数增加了7%。在职职工年工资收入与2005年相比基本持平,离退休人员工资略有增加,增资比例为4.6%。
(二)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2006年地勘行业经济运行平稳,地质勘查开发主业地位进一步巩固,较之2005年保持了既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2006年全省国有地勘单位总收入6.28亿元,与2005年相比,总收入增加25.6%。全省国有地勘单位总资产增加了38.12%,生产性资产增加了68.3%,专用仪器设备净值增加了45.03%;
2006年市场经营收入达2.49亿元,比2005年增长21.38%。有力地推进了整个地质勘查开发主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在地质勘查方面投资增加较快,全省各国有地勘单位及大型矿山企业所属的勘查资质单位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国有地勘单位的技术装备及野外工作条件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生产性资产大幅增加。
2006年全年地勘投入达2.8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是“十五”期间全部地勘投入的近一半。其中省地勘项目资金支出为10317.7万元(省财政4683.1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889万元,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及使用费4745.2万元);争取国家资金4475万元;地勘系统投入资金5442.8万元;重要商业性地勘项目资金7864.5万元。实际完成地勘投入2.35亿元。
2006年我省共安排和落实各类地勘项目137项。其中省地勘项目50项;国家地勘项目32项(其中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6项,矿产资源补偿费战略性矿产资源远景调查项目5项,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6项,中央财政专项补助项目4个,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1项);各地勘主管局安排项目42项(其中地矿局21项,有色地勘局8项,煤炭地质局4项,核工业地质局5项,环境地质局2项,建材地质总队2项);重点商业性地勘项目13项。
集中资金,捆绑使用,加大重要成矿区带、重点矿种的勘查力度。重点加大了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江仓矿区,格尔木市卡而却卡铜矿,都兰县果洛龙洼金矿、泽库县瓦勒根金矿、都兰县五龙沟金矿区、格尔木市驼路沟钴矿、杂多县纳日贡玛(铜)钼矿区、格尔木市尕林格铁矿区、曲麻莱县加给龙洼金矿、杂多县东莫扎抓铅锌银矿等一批我省重点矿区的勘查投入力度。同时有计划地安排了一批1:5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调查工作,以提高我省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为下一步安排部署地质工作提供依据。
(三)公益性地质工作基本情况
2006年中央财政出资进行的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1817万元,省财政出资进行的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3103万元。由于我省地质工作程度较低,近年来,省财政安排的地质勘查专项资金20%~30%是用于基础性和公益性地质勘查工作的。省财政出资进行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地质工作以1:5万矿产地质调查为主,兼顾重要成矿带地质科研和水工环等基础工作。
(四)商业性勘查工作情况
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日趋活跃,联合勘查及市场项目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我省国有地勘单位在完成计划内地质勘查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市场项目,加大联合勘查力度。2006年度我省国有地勘单位承担市场地勘项目经费超过1亿元(含省外招标项目)。其中,曲麻莱县大场金矿勘查和祁连县红川金矿勘查与加拿大有关矿业公司联合勘查,引进外资近3000万元。
(五)矿产开发及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况
国有地勘单位不断开辟新的矿产开发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多元化产业结构。推动工程勘察、基础测绘、化验测试、房地产开发、建筑设计等其他产业发展,各类产业在市场中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在地勘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一是支柱性产业建设进度加快。依托本省优势资源,以钾肥生产为主的察尔汉盐湖霍布逊钾肥生产线年产6万吨KCl项目已竣工投产,加上原有的格尔木地矿化工总厂,察尔汉盐湖矿山企业钾肥生产能力可达到8万吨/年。
二是以黄金生产为主的五龙沟金矿、果洛龙洼金矿及松树南沟金矿勘查开发项目矿山筹建全面推进。与外资企业合作的滩间山岩金矿于2006年11月正式投产,设计年产黄金2.6吨。
三是工程勘察施工市场项目进展顺利。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地勘单位承接岩土工程勘察等项目,合同总价值8000余万元。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近几年,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地勘工作,把地勘工作与国家和本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产业经济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市场经济意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发展产业经济,壮大整体经济实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按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地勘延伸产业及服务业分体运行与分块管理,增强了发展活力和后劲。地勘主业有了快速发展。
(一)公益性地质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地质找矿成果显著
2006年在基础地质调查中基本查明了调查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圈定了一批具有找矿价值的物、化探异常,确定一批成矿远景区,为进一步进行矿产勘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水工环地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三江源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完成4.2万平方千米,为该地区环境保护移民工程提供了基础资料;柴达木盆地环境水文地质调查为该地区查明了一批有开采价值的水源地;贵德盆地地方病改水项目,结束了4万人吃高氟缺碘水的历史;工程地质提供了大批建设工程资料,保证了全省道路、房地产、基本建设项目的开工需要。
(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凸现
提交了多处可供勘查或开发的矿产地。省重点勘查项目均取得较好成果,各矿区资源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控制程度进一步提高,评价速度明显加快。加大对外引资合作勘查力度,多渠道引进资金,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进行商业性矿产勘查与开发取得成效。
(三)矿业权管理进一步规范、经营收益有所增加
为充分发挥现有探矿权的潜力,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吸收社会资金联合勘查,进一步做大做强了地勘主业,加快了我省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步伐。
(四)基地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平安基地与和谐地矿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6年是我省地矿局开展“创建平安基地、构建和谐青海地矿”活动五年规划的第一年,按照“服务第一”理念,大力推行“以人为本,亲情服务”,进一步完善制度,细化服务内容,职工服务满意率达到90%以上。省有色地勘局、省核工业局近几年在加强基地建设中也有突出成绩,职工的居住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队伍安定,单位凝聚力增强,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与和谐的发展局面。
四、“十一五”改革发展设想
(一)加强地质勘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以地质勘查开发为主导产业,重点做好勘查工作,实现年均增长速度10%以上,“十一五”末地勘经济生产总值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利润年均增长6%以上,人均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
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为契机,以青海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指导,面向社会需求,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加强矿产资源勘查,突出国家急需矿种和重点区带,强化找矿意识,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以找大矿、找好矿,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奋斗目标。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商业性地质勘查,拓宽找矿空间,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发展和壮大主业,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重点安排东昆仑成矿带、北祁连成矿带、青藏铁路沿线、柴达木盆地、“三江”成矿带北段的勘查评价工作;兼顾鄂拉山地区;适当安排青海东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矿产勘查评价工作;提交可供开发的矿产地26处。
进一步发挥地质工作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业产业优化、生态环境治理、地下水(热水)、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参与重大工程建设、防灾减灾、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等;充分发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特长,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稳步推进对外合作,扩大找矿空间
在做好省内、外已有地勘项目的同时,积极稳步地推进“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引进国外有实力的矿业公司进行联合风险勘查,加强境外周边地区的矿产勘查与技术服务工作。建立国内、国外矿产资源勘查基地,壮大经济实力。
(三)加大矿业开发力度,壮大矿业经济
在已有的基础上,培育3~4个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的重点开发项目。延长矿业开发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原有的小矿山要加强管理,通过挖掘潜力,扩大资源,完善工艺技术,保证正常生产,增产增效。
(四)扩展地勘延伸产业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地勘延伸产业建设,对现有的地勘延伸产业(钻探及工勘、测试、测绘),要积极开拓市场,稳定发展,同时不断拓宽其他业务,积极承揽工程建筑、测绘、土地测量等任务。
五、存在问题
一是国有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时,我省各地勘单位地勘费的预算基数是以中央政府主管部门下达的地勘费计划为基础。而当时原地勘费计划在核定经常性费用、增资以及执行地区性补贴资金方面,未能充分考虑我省实际情况和青海省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欠发达等具体情况,未全额下达经常性费用计划和增资等资金计划,导致我省地勘单位地勘费资金缺口巨大、地勘费的预算基数严重偏低,影响地勘经济持续发展。
二是地质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供需矛盾等问题突出,严重困扰着地勘产业经济的发展。地质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不足,特别是野外一线技术力量严重短缺;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高素质能够承担大型综合、重点项目的领军人才;在专业技术队伍学历结构上,高层次高学历比例严重偏低。因此难以满足地勘经济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是离退休人数较多,负担重。我省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的比例为1:1.65。离退休人员至今未进社会养老统筹,全部费用均从地勘费用基数中承担,造成国拨地勘费60%以上用于发放离退休人员生活费。
四是内部下岗、待岗人员多,经济负担过重。他们中大多数是原从事野外生产的各类生产工人,技能单一,职工下岗后无技能参加市场竞争。
五是大调查项目中,对青海省困难因素诸如海拔高,交通差,干旱缺水,施工不便等省情考虑不充分,造成整个项目费用不足。
六是《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深化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国有地勘单位可继续执行将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的政策,但实际办理转增国家资本金手续困难。
六、对策建议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精神和青海省委、省政府“依托优势资源,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总体部署,按照“一业为主、两翼延伸”的发展思路,在做大做强勘查开发主导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其他相关产业,夯实发展基础,保持地勘行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一)提高地质矿产勘查技术和科学研究水平
以寻找大中型矿床为主攻目标,突出重点项目的安排,寻求地质找矿新的突破。加速对资源潜力大、开发条件相对较好的重要矿床的勘查评价,做到统筹安排,发挥勘查资金的最大效益,提高地质成果质量。
(二)创新体制,搞活机制,增强地勘单位发展活力
不断探索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路子,大力推进资产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搞好股份制运作,使产权制度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在企业经营上,可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行经营方式多元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原则,理顺分配关系,合理调整分配格局,形成正确的利益分配导向机制,努力向生产一线、野外倾斜。建立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多种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新机制,规范和完善津贴、补贴。
进一步改革人事、劳动用工制度,积极推行职工、干部竞聘、竞争上岗,建立合理有效的竞争、激励与约束机制,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一心一意谋发展,团结拼搏奔小康。
(三)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改善装备,提高工作保障能力
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培养培训计划。围绕地勘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优势,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认真研究人才建设规划,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保证地勘工作健康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加强在职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造就一批品德优良、专业过硬的业务骨干和管理人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制定相应的内部优惠政策,如工资、住房、使用等方面的政策,积极引进和吸收大专院校毕业生,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
加大地质设备更新力度,不断提高装备水平,积极促进地质工作信息化,加快推进地质工作现代化建设。建立一支素质优秀、结构合理、装备精良、不畏艰苦、勇于奉献的地勘队伍,不断提高找矿能力和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
(四)积极拓展地质工作领域
积极拓展地质工作领域,为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业产业优化、生态环境治理等服务。积极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
(五)明确权益分配
国家勘查资金项目的权益分配中应充分体现物化劳动过程中地勘单位的利益,尽快明确权益比例。
(六)集中资金建设骨干产业项目
通过产权多元化的混合制股份公司融集大量资金,引进资金、技术、管理,集中资金培育上规模的骨干产业项目,实行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快速提升经济总量。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7. 山西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报告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5号)要求,我省认真组织人员对当前地质勘查行业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地质勘查年末职工总数56318人,较2005年增加了2807人。从事地质勘查人数14071人,比2005年增加了633人。具有勘查资质单位81个,其中高级技术员1371人,比2005年增加了213人,中级技术员2671人,比2005年增加了232人,离退休人员18384人,比2005年增加了43人。离退休经费26055万元,比2005年增加了5078万元。
二、属地化地勘单位情况
我省属地化国有勘查单位有2个。
(一)山西省煤炭地质局
山西省煤炭地质局,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至,本系统勘查单位为13个,有8个单位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占全局单位的88.89%;国家规定的13类资质中,全局共占8个,占资质类别的61.54%;各类各级资质共38项,甲级有15项,占总数的39.47%;乙级有13项,占总数的34.21%;丙级有10项,占总数的26.32%。资质类别、专业分布情况为: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等8个类别。
年末职工人数4011人,与2005年对比没有变化。其中年末地质勘查从业人员2439人,包括技术人员1328人(地学专业547人,高级技术人员254人,中级技术人员620人),比上年增长4.48%。本期平均人数3845人,劳动者报酬合计9353.68万元,劳动者报酬比上年增长9.67%。另外,离退休人员年末人数为2054人,离退休费用合计4444.83万元,费用比上年增长16.03%。
全局2006年总资产52757.79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13450.28万元,专用仪器设备7307.69万元,总资产比2005年增加11709.86万元,增长28.53%,生产性设备增加4071.81万元,增长43.42%,专用仪器设备增加1463.64万元,增长25.04%。
2006年总负债26465.90万元,比2005年增加7299.08万元,增长38.08%。
2006年总收入43770.51万元,比2005年增加9340.19万元,增长27.13%。
2006年总支出35860.34万元,比2005年增加4596.55万元,增长14.7%。
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情况:省内主要有矿业权价款项目和少量的国家财政及补偿费项目,其中省矿业权价款项目8000余万元,国家财政及补偿费项目500余万元。
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情况:主要从事省内社会地质工程项目,资源勘查多为煤矿的接续和补充勘探等。实物工作量大致为钻探进尺10万余米,合同价款9000万元。
各种矿产开发(省内、外、境外)投资与收入:基本没有开展此项工作。
工程勘察施工(省内、外、境外)市场承揽项目情况:局基础工程公司拥有建筑业地基与基础专业承包一级资质,还有乙级工程勘察资质及凿井资质。近两年没有承揽到大项目。
其他产业基本情况:主要为建筑制造业(占全局对外总收入近1/4)和安置型酒店餐饮(三产)服务业(占全局对外总收入近8%)。
1.建筑制造业主要代表企业有
(1)金浦混凝土有限公司。1998年由经局148勘查院投资兴建,注册资金2000多万元,2006年产值6000万元。
(2)汇镪磁性材料制作有限公司。1994年由229队与中信公司共同投资兴建,注册资金750万元,2006年产值为2000万元。
2.酒店餐饮(三产)服务业
金泉大酒店,2006年为500万元。下属单位还有115院地质招待所,144院地质宾馆,148院西苑宾馆,水勘院水仙宾馆等。酒店服务业除水勘院水仙宾馆外,其他均无盈利。
(二)山西地质勘查局
截至2006年12月30日,全局共有地质勘查单位20个,有16个单位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各类专业82个,其中:甲级资质30个,乙级资质30个,丙级资质20个。甲级资质中区域地质调查资质1个,水工环资质4个,矿产资源勘查资质13个,物化遥资质3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1个;乙级资质中区域地质调查资质5个,水工环资质5个,矿产资源勘查资质8个,物化遥资质5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8个,选冶加工试验1个;丙级资质中水工环资质3个,矿产资源勘查资质4个,物化遥资质8个,勘查工程施工资质4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1个。
从业人员6442人(正式职工),其中:高级职称454人,中级职称906人,初级职称881人,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7780元。共有离退休人员5948人,离退休人员经费12144万元。
与2005年度相比,地质勘查单位数量未变,从业人员减少139人,减少2.1%。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加2850元(含调资因素),增加19.1%。全局离退休人员总数减少95人,经费增加577万元(含增资因素)。
2006年总资产81751万元,比2005年的66582万元,增加22.78%。生产性资产原值9043万元,比2005年的9615万元,减少5.95%,其中:地质勘查专用仪器原值4191万元,比2005年的4362万元,减少3.92%,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净值3061万元,比2005年的3151万元,减少2.86%。
2006年总负债41634万元,比2005年的28183万元,增加47.73%。2006年所有者权益合计39915万元,比2005年的38399万元,减少3.95%。
2006年总收入53444万元,比2005年的37574万元,增加42.24%。2006年总支出52763万元,比2005年的36965万元,增加42.73%。
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基本情况:2005年承担的本省公益性地质项目7个、外省2个,总经费1345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资金765万元,省财政资金580万元。2006年全局共承担本省公益性地质项目12项,外省公益性地质项目2项,总经费2455万元,其中取得国家财政资金1575万元,省级财政880万元,国家财政占总经费的64%。
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2005年和2006年在省内外及境外几乎无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
矿产开发情况:2006年在省内矿业开发投资8309万元,在省外及境外无矿业开发投资。
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况:2005年和2006年在省内外及境外几乎无大的工程勘查项目。
三、中央直属地勘单位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三局:全局现有职工4273人,其中离退休职工2253人,在职职工2020人。在职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10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18人,具有初级职称及技术员552人。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有8个,分别为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山西冶金岩土工程勘察总公司、311队、312队、314 队、315队、316 队、物探队。其中:甲级勘查资质5个,乙级勘查资质1个,丙级勘查资质12个。
四、地质勘查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逐步向攻坚破难阶段推进,一些由于历史原因发展形成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经显现出来,成为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瓶颈。尤其中央直属地质勘查单位,地方出台的补贴政策得不到执行,地方政府又只出政策而不给资金,从而使得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同属地化地质勘查单位的差距逐渐拉大,每月人均相差800多元,特别是离退休职工对此反映十分强烈,属地化国有地勘单位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严重影响到职工队伍的稳定,归纳以下几条:
(1)在1998年换发勘查许可证中放弃的国家出资勘查的、至今尚未设立探矿权、采矿权的区块,地质勘查单位已提交了相应的地质报告,但由于当时经济困难,未能交费,造成矿权灭失。
(2)地质勘查单位基本建设的投资,资金严重不足。
(3)资本不多,可经营资产少。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科技含量较低。(4)多种经营产业规模不大,经济运行质量低,抗风险能力及独立生存能力差。
(5)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紧缺的现状没有大的改变。
(6)有的地质队地处偏远农村,交通不便,下岗职工安置和职工子女上学、就业、就医困难,广大职工迫切希望能就近搬迁到城市。
(7)基础建设欠账较多,住房紧张,办公和生活条件普遍不好。
(8)目前山西省政府尚未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除原劳动合同制职工按照地方有关规定纳入养老保险外,其他人员尚未纳入。
这些问题已经给地质勘查队伍谋生存、闯市场、求发展带来了内在的困难,严重制约了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与发展。
五、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发展与探索,取得如下工作经验:
(1)地质勘查业及地质延伸业,是立身之本,做精做强勘查业是经济社会对地质勘查单位的发展要求。
(2)多经产业是地质勘查单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要面向社会,服务大众,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好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工作,为深化改革提供保证。
(3)要想大发展就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把为政府提供各项服务放在重要议事日程。
(4)不断优化内外部发展环境,积极争取有利政策,为改革发展提供动力。
(5)在投资体制改革方面,局结构调整资金本着“扶优助强”的原则,重点向优势企业倾斜,取得了较好效果。
(6)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有的地勘单位对下属法人企业职工持股进行了回购,积极探索了股权多元化的途径,使股权结构和股本设置更加合理。
(7)在体制上,对地勘单位的二级实体逐步进行股份制改造,提高二级实体的市场竞争能力。
(8)在机制上,建立对地质找矿有功或创收突出的人员的奖励制度,充分发挥他们在找矿和市场承揽项目的积极性。
(9)产业结构调整中,一方面要加大市场项目承揽力度,另一方面产业要重点向矿业开发转移,要集中资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10)加大地质科技投入,引进或购买先进装备,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和为国家找大矿的能力。
六、“十一五”地质勘查改革发展的思路设想
在“十一五”期间将按照“做精做强地质勘查业,大力拓展勘查延伸业,稳步推进建筑制造业,积极培育旅游服务业”的工作方针,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认真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在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在做精做强主业,发挥主力军作用上下功夫;在提升装备水平,推进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在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培养优势企业上下功夫;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实现矿权设置、对外创收、装备升级、地质科研四个突破,努力开创山西省地质勘查事业新局面。其中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调整机构、职能,深化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达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质行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总收入和职工年收入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中上游水平。
七、地质勘查行业的对策及建议
目前经济收入仍主要依赖于国家和省财政地质勘查项目,项目多时日子就好过,还没有一个稳定的产业,正在改革发展中摸索。从全国其他省份的地质勘查行业改革经验来看,一是地质勘查单位必须要有稳定的产业,不但要进行地质勘查还要开矿,要从专一的地质勘查走向矿业勘查与开发。二是落实贯彻好《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关键是要给予地质勘查部门,特别是国有地勘单位待遇倾斜和投入倾斜。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找矿大会战是这样,今后仍然是这样。特提出下列建议。
(1)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关键是体制机制问题,建议国家制订政策,促进地质勘查单位深化改革,尽早走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督促落实属地化地质勘查队伍的有关优惠政策,真正解决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实际问题,为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发展创造条件。
(3)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精神,尽快出台国家装备上要对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投入的具体意见,制定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立项的优惠政策和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的扶持政策,发挥各地质勘查局的技术管理上的作用。
(4)进一步确定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的投入方向,大力培育地质市场,保证地质市场对地质勘查工作有较高的需求。
(5)引导国有地勘单位积极“走出去”,使国有地勘单位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为国家解决矿产资源缺乏的问题,同时拓宽地勘单位服务区域。
总之,我省地质勘查行业,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管理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突出发展地矿业,规模发展延伸业,努力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地矿业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带来的新机遇,按照“高起点,大手笔,裂变式”的发展要求,认真落实“勘查开发一体化”的经营方针和“立足山西、西进北上、走出国门”的发展战略,以打造地勘单位“国家队”为目标。结合实际,确立了“以地质矿产勘查为基础,以矿业开发和矿权运作为主体,以社会地质工作为补充,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为延伸,全力打造地矿主业,推动地矿经济裂变式增长”的发展定位。确立了“集团化发展、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方针,不断优化内部结构,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总量和经济运行质量,体系建设、市场开发、经营管理,要不断取得新成效,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山西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报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