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到底在什么地方,为何会出现两个炎帝陵?

2024-05-12 23:47

1. 炎帝陵到底在什么地方,为何会出现两个炎帝陵?

炎帝陵有两个,一个是在陕西宝鸡的天台山上,另一个则是在湖南的炎陵县。至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炎帝陵,两个地方的人对此说法不一。大概是因为炎帝曾经去过这两处地方并停留了,所以这两个地方的人都修建了陵墓来纪念炎帝。
众所周知,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和黄帝一起,创造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我们也被称为炎黄子孙。
传说中,炎帝教会人们耕田以及播种粮食,让当时的人们能够做到自给自足。不仅如此,他还创造了石器,各种各样的石器都在这个时期被制作了出来,并使用到了平时的劳作中。他还有一个贡献,那就是制造出了医药。炎帝也被称为神农氏,他去到很多地方去采草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的落后,只能通过自己去尝才知道有没有毒,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也因此而来。炎帝对我们的贡献,不是区区几行文字能说明的,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了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文明。
所以很多人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去纪念他,有两个炎帝陵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陕西宝鸡的炎帝陵位于天台山上,据说这里有炎帝的一些遗迹。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在这里建了炎帝陵和炎帝祠,每年都会去给他烧香。而位于湖南的炎帝陵,也是因为一个传说,据说炎帝来此地采草药,不幸尝到了毒药,所以就在这里被毒死了,炎帝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当地人,于是湖南此地的人将这个县命名为炎陵县,并在此修建了炎帝的陵墓。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两个炎帝陵的原因,其实有几个都正常,毕竟这么伟大的人物,人们都想去纪念他。

炎帝陵到底在什么地方,为何会出现两个炎帝陵?

2. 炎帝陵之谜:为何有两个 真实的炎帝陵在哪儿?

 炎帝的陵墓有两个,一在陕西宝鸡,一在湖南炎陵县。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为华夏民族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出现两个陵墓,是否为两地的人们都想争抢着纪念他?有人认为,宝鸡的炎帝陵是第一代陵,炎陵县的炎帝陵是第八代陵,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什么?
  炎帝和黄帝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姜姓,父少典氏,母女登。传说中的炎帝是我国上古时代一个先进氏族部落的首领,约距今五千多年,为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相传他始教民稼穑,故称神农氏。以火德王,故又称炎帝。一般认为,炎帝生于今湖北随州,长于姜水,游于陕西宝鸡,后沿渭河东下至黄河中游地带,再南去江汉平原及湖南。据史书记载,他始作耒耜,教民耕作;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制作衣裳;首辟市场,互通有无;削桐为琴,结丝为弦,作五弦之琴;削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他开创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首创者,使人们由游猎走向农业,由蒙昧走向文明时代。他和另一个先进氏族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先后创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大厦奠定了基石,被海内外炎黄子孙同尊为华夏人文始祖。
  炎帝陵人称“中国第一陵”,留传至今的共有两处,一在陕西宝鸡,一在湖南炎陵县。
  宝鸡的炎帝陵在天台山,至今尚有神农遗迹和传说。天台山上,原有停放炎帝遗体的骨台寝殿.寝殿已湮没,柱础石、墙垣基础依然可见,汉白玉的“骨床”仍然嵌在寝堂殿址中央。按当地的传说,神农曾上天台山,尝百草辨药性,不幸误食了断肠草,因为没有及时找到解药,肝肠断裂而死,就地安葬于莲花台。据史料记载,宝鸡民众祭祀炎帝活动,始于春秋,盛于汉唐。每年七月初七日,都要举行祭祀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鉴于涉及到炎帝的古建筑大多毁损,宝鸡兴建了两处炎帝纪念地,即炎帝祠和炎帝陵。
  另一个炎帝陵在湖南。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等史书记载,炎帝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辍,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一些人认为就是今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自汉代开始,人们就在这里奉祀炎帝,建造了炎帝庙,唐代继为奉祀。967年,宋王朝下旨,在鹿原陂寻得陵墓,建宗庙祭祀炎帝。宋朝的炎帝陵殿仿皇宫式样建造,午门、丹墀、龙陛,一应俱全。此后,历代帝王都视此为圣地,并不断派官员前往朝拜,举行大典进行祭祀。人民群众则在此烧香、宰牲祭祀,终年络绎不绝。一千多年来,炎帝陵殿曾多次被焚毁,又经多次修复。建国以后,炎帝陵即被湖南省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国家决定重新修建炎帝陵,1988年工程完工。重新修复的炎帝陵较前稍有扩大,陵区面积达1000平方米,陵殿建筑群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壮观。主殿共分四进:一为午门。午门左右分列戟门和掖门。二进为行礼亭,是奉祀时宰牲敬香烛拜祭处。三进为正殿,大型祭祀典礼场所,殿内正中置炎帝金身坐像。四进是墓碑亭和墓冢。
  有学者指出,《国语》上说,黄帝和炎帝是兄弟,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就已经否定。炎帝和黄帝根本不是什么同父母兄弟,他们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首领。一般人认为,炎帝生长在姜水,黄帝生长在姬水,两人都生活在渭河流域,这其实是不可能的。炎帝族和黄帝族在生活习性和生产形态上是两个互相排斥的民族,不可能同时适应于一个环境,更不可能在同一环境获得各自的发展。两族因为生存引起竞争,虽然一时成为仇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婚、同化的结果,使他们已经浑然一体。炎帝最先发展的领地在哪里?炎帝的领地就在今湖南南部、罗霄山脉以西、南岭以北的湘江上游,包括今衡阳以南的耒水、湘水、潇水诸流域,直至沅水、资水上游,然后逐步向东、向南、向西、向北发展,特别是经湖北向北发展。《竹书纪年》是最早说炎帝葬于长沙之茶乡的书,在唐代就有祭炎帝的仪式。今天的炎陵所在具 *** 置是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派人重新勘定的,自此以后,历宋、明、清诸代祭礼不辍,其事除见诸各种方志外,留存墓地的祭文碑刻便有自明洪武四年至清光绪元年历次祭祀所立共53块。炎陵所葬不一定是炎族的始祖,可能是炎族势力北上以前某一个于民族有重大贡献的英雄,他是炎族的象征和旗帜。炎陵不可能是孤立的,应与炎帝生前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炎陵所在之地就是炎帝生前活动之地,也是炎族发祥之地。
  两个炎帝陵,给后人带来了不少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否是两地的人们在争抢着纪念他?是否两个陵墓都是后人所说的衣冠冢,仅是人们的纪念地?而且,说长期在黄河流域活动的炎帝最后崩葬于湖南的炎陵县,是否可信?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而宝鸡和炎陵县各有一个炎帝陵的局面一直存在着,自古以来两个地区的人们用各自的方式来纪念这位华夏族的始祖。
  在学术界,一些学者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对出现两个炎帝陵的原因进行解释。近年来,较为新颖且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见于杨东晨先生的一些文章中,这些观点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足够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炎帝神农氏的父族有熊氏和母族有f氏,都是古代中原以郑、洛为中心地的古氏族,至炎帝时已处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已有较大发展,所以便将许多发展创造都集记在炎帝身上,加之其裔族广布于渭水、汾水及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故又形成大江南北有许多炎帝神农氏的传说和遗迹。宝鸡市南姜氏城附近有“九圣泉”、神农庙,主要就是纪念当时炎帝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宋人罗泌的《路史》中说:“炎帝柱,神农子也。”“以从事于殖畴百疏,区百谷,别其疏p深耕,圣作以兴。岁天均时而地均财,于是神农之功广而天下殷赈矣。任公而不物,任法而不数……亦曰列山氏,五帝以来稷之。”据一些史书记载,这个列山氏柱是一个相当能干的首领,他可能是因为兄弟之争,也有可能是贤让,从今陕南宝鸡带领部分族人,沿后世称的武关道,经河南西南部,辗转进入湖北随州。列山氏是神农氏炎帝之子,自然也是号称炎帝。《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也”。列山氏将宝鸡的神农遗迹带入该地,所以这里也有九井、神农社。
  至列山柱之子列山氏农时,氏族部落发展壮大,部分人又向南迁徙,进入今湖南省南部地区,将炎帝神农氏、列山柱的遗迹也随之带入。今湖南宜章县南的骑田岭,也有如北方“神农种谷于淇田之阳”的地名。
  共工氏也是神农氏子的裔支,是炎帝子炎居的后代,但没有继承“炎帝”的名号。共工氏约是炎帝裔支的第六代孙。他带领部分族民离开渭水向东迁徙,先居于陈,后迁于共。共工氏传至后土、噎鸣时,部落已有十二个氏族,力量壮大。继承了炎帝名号的第八代孙榆罔是炎帝另一个儿子的后代,也带了大部分族民离开渭水沿黄河南岸东迁,先入居陈,后又迁入鲁,居于大庭氏故邑,号称炎帝神农氏的榆罔帝和当时东方的少昊部族关系较好,曾封泰山禅。之后因战争变故,榆罔帝的部族之民大部分与黄帝族融合,形成华夏族。不过榆罔帝不甘心受黄帝制约,带领部分族民南逃入江汉地区,后又徙入炎帝列山氏农的居地厉乡。由于一地难容两位炎帝,于是榆罔又与族民辗转南徙今湖南南部一带,受到当地土人和炎帝柱的裔族的欢迎。《帝王世纪》说炎帝晚年,为民治病,采药到湖南,以及茶陵的神农捣药亭等,都应指榆罔帝。
  很多后代的史书认为,炎帝死后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后人称为茶陵,也即今天的炎陵。这里的炎帝是指榆罔帝,而非炎帝神农氏本人。《路史》说,炎陵山附近有三百多座坟墓,都是神农氏妃后、亲属的墓葬,应该是历山氏柱的后裔族以及炎帝后裔庆甲、厘和榆罔等后裔族的公共墓地。
  在详细研究古史的一些记录后,杨东晨先生认为,炎帝的后裔共有三支:子临魁的世系传六代;子柱的世系只知农,以下失载;子炎居,下传六代。还有庆甲帝,似应排在临魁的世系内。因此,陕西宝鸡市南的炎帝陵可以推断为第一代陵。湖北随州应有炎帝柱与其子农之陵,但今天不见踪迹。湖南炎陵县鹿原陂炎陵山的帝陵应为第八代陵。炎帝榆罔南迁到湖南之后,为当地的神农部族所尊奉,故死后立墓于此,而榆罔也是沿袭炎帝神农之号的。《帝王世纪》云:“宓羲葬南郡,炎帝葬茶陵,少昊葬云阳。”这些陵都是后世修的纪念性质陵,有的是衣冠冢,有的是遗物或根据传说修的陵,是无法通过发掘来证实的。
   

3. 全国有多处炎帝陵,原因是什么,哪一处才是真正的炎帝陵?

炎帝,华夏始祖,是中国人共同的祖先。
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在讨论炎帝的居住地。也就是炎帝究竟是哪里人?
国语晋语四:“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
《水经注渭水》条下说:“歧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歧水即今西出岐山、东过武功、折南流入渭河的小水。
《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即有虫乔氏),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也。”姜氏城即在今宝鸡;二是《帝王世纪》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的记载,今宝鸡炎帝陵所在地即有常羊山之称。这一观点在史学界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按照历代记载,主流观点认为炎帝是哪里人是有争议的,争议的地方主要有两处,但均在陕西宝鸡。
有人说这不是学术界主流观点,是陕西人自己的学者这么说的,那么来看看清末民初及现今各地大历史学家的观点
上图是中央电视台对于此观点的科教片。
章太炎民国浙江杭州人在《中华民国解》明确论述:“然神灵之育自西方来,以雍梁二州为根本。宓牺生成纪,神农产姜水,黄帝宅桥山,是皆雍州之地。”
徐旭生清末时期河南省荣阳人,他所著《中国古史传说的时代》中叙述:“大约华夏集团从陕西、甘肃一带的黄土原上,陆续东迁,走到现在河南、山东、河北连界大平原上,首先同土著的东夷集团相接触。始而相争,继而相安,血统与文化逐渐交互错杂”。
徐旭生得出炎黄出自陕西这一具体、明确的结论并非只是孤人孤证,在同时代的研究学者中,蒙文通(四川省盐亭县)、傅斯年(山东聊城人)也有类似的结论。
白寿彝(河南开封人)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上册)》明确记述:“炎黄族属集团在传说中,炎黄部族最早发祥于渭水流域。”
王钟翰(湖南东安县)主编的《中国民族史》明确记述:“古公??父(周人先祖)以前活动范围集中于泾水上游。这一地区正是黄帝集团发源之区,而距此不远泾水以南,渭水上游以北今陕西陇县的吴山,又称岳山,据考定即姜姓四岳集团发源之区。”
人众多不一一列举,以上均为清末到今历史学界重大影响的历史学家,他们不是陕西人,没必要为陕西人站台。民国出大师,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因为那个时期的人都有着做学问的心。
另外去年陕西雍州血池也已发掘,这是历史有载人们发掘的最早祭祀五帝的场所,距今2700余年。
另外凤翔民间对于祭祀炎帝及其母亲的活动和场所都有超过千年的习惯,保留至今,比如西北最大的灵山,供奉的是炎帝的母亲。
凤翔民间流传这炎帝寻母的故事,并对这个故事有延续千年的几年活动,规模巨大。下图是举着的古老排灯,凤翔每年正月二十五晚,近三千户人间每家一灯,祭祀民间传说的炎帝寻母,延续千年。
按照道理来说,炎帝是宝鸡人应该没有疑问了,那为什么国内还有众多争议炎帝是他们那里的人呢?
本人认为众多年来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对于炎帝有很多以讹传讹的误解。
炎帝很大的可能就不是一个人,而且炎帝很大的可能也不是神农氏。
炎帝不是神农氏有多处疑点可以佐证,《史记》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这里分别提到炎帝和神农氏,可见二者不是一回事。
《国语。晋语》:“昔少典氏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可见炎帝和神农不是一回事。
另外《礼记》《淮南子》《吕氏春秋》等里都有能佐证这一点观点的资料。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炎帝本身的认识不清楚。
有人认为炎帝政权又分为两大支脉,一为炎帝魁隗氏政权,一为炎帝神农氏政权。
两脉各历数代。
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炎帝后期就会有更多的政权分支,在当时游牧时期,各政权分支游牧到各地,但以后均以炎帝正宗为居,或者留下一些传说也是正常。
结合上述我认为,炎帝出生地和发展壮大地应该在陕西宝鸡,而现今多地均有其传说,应该是其后世子孙散落各地而成。当然也有可能是一些地方将神农和炎帝部落混淆造成。

全国有多处炎帝陵,原因是什么,哪一处才是真正的炎帝陵?

4. 中国炎帝陵真正在什么地方?

中国有好几个炎帝陵
湖南的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的鹿原镇境内


陕西的炎帝陵
坐落在陕西宝鸡市南七公里处的古神农城遗址常羊山上,天台山为其枕,清姜河似玉带,绿树掩映中,殿台亭阁的火红色调象征着炎帝火德。游人登上高耸的常羊山上,拜谒炎帝陵,放眼四望,山城宝鸡美景尽收眼底。  真正的当然没有人知道

5. 全国有多处炎帝陵,原因是什么,哪一处才是真正的炎帝陵?

炎帝,华夏始祖,是中国人共同的祖先。
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在讨论炎帝的居住地。也就是炎帝究竟是哪里人?
国语晋语四:“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
《水经注渭水》条下说:“歧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歧水即今西出岐山、东过武功、折南流入渭河的小水。
《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即有虫乔氏),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也。”姜氏城即在今宝鸡;二是《帝王世纪》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的记载,今宝鸡炎帝陵所在地即有常羊山之称。这一观点在史学界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按照历代记载,主流观点认为炎帝是哪里人是有争议的,争议的地方主要有两处,但均在陕西宝鸡。
有人说这不是学术界主流观点,是陕西人自己的学者这么说的,那么来看看清末民初及现今各地大历史学家的观点
上图是中央电视台对于此观点的科教片。
章太炎民国浙江杭州人在《中华民国解》明确论述:“然神灵之育自西方来,以雍梁二州为根本。宓牺生成纪,神农产姜水,黄帝宅桥山,是皆雍州之地。”
徐旭生清末时期河南省荣阳人,他所著《中国古史传说的时代》中叙述:“大约华夏集团从陕西、甘肃一带的黄土原上,陆续东迁,走到现在河南、山东、河北连界大平原上,首先同土著的东夷集团相接触。始而相争,继而相安,血统与文化逐渐交互错杂”。
徐旭生得出炎黄出自陕西这一具体、明确的结论并非只是孤人孤证,在同时代的研究学者中,蒙文通(四川省盐亭县)、傅斯年(山东聊城人)也有类似的结论。
白寿彝(河南开封人)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上册)》明确记述:“炎黄族属集团在传说中,炎黄部族最早发祥于渭水流域。”
王钟翰(湖南东安县)主编的《中国民族史》明确记述:“古公亶父(周人先祖)以前活动范围集中于泾水上游。这一地区正是黄帝集团发源之区,而距此不远泾水以南,渭水上游以北今陕西陇县的吴山,又称岳山,据考定即姜姓四岳集团发源之区。”
人众多不一一列举,以上均为清末到今历史学界重大影响的历史学家,他们不是陕西人,没必要为陕西人站台。民国出大师,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因为那个时期的人都有着做学问的心。
另外去年陕西雍州血池也已发掘,这是历史有载人们发掘的最早祭祀五帝的场所,距今2700余年。
另外凤翔民间对于祭祀炎帝及其母亲的活动和场所都有超过千年的习惯,保留至今,比如西北最大的灵山,供奉的是炎帝的母亲。
凤翔民间流传这炎帝寻母的故事,并对这个故事有延续千年的几年活动,规模巨大。下图是举着的古老排灯,凤翔每年正月二十五晚,近三千户人间每家一灯,祭祀民间传说的炎帝寻母,延续千年。
按照道理来说,炎帝是宝鸡人应该没有疑问了,那为什么国内还有众多争议炎帝是他们那里的人呢?
本人认为众多年来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对于炎帝有很多以讹传讹的误解。
炎帝很大的可能就不是一个人,而且炎帝很大的可能也不是神农氏。
炎帝不是神农氏有多处疑点可以佐证,《史记》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这里分别提到炎帝和神农氏,可见二者不是一回事。
《国语。晋语》:“昔少典氏娶于有蹻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可见炎帝和神农不是一回事。
另外《礼记》《淮南子》《吕氏春秋》等里都有能佐证这一点观点的资料。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炎帝本身的认识不清楚。
有人认为炎帝政权又分为两大支脉,一为炎帝魁隗氏政权,一为炎帝神农氏政权。
两脉各历数代。
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炎帝后期就会有更多的政权分支,在当时游牧时期,各政权分支游牧到各地,但以后均以炎帝正宗为居,或者留下一些传说也是正常。
结合上述我认为,炎帝出生地和发展壮大地应该在陕西宝鸡,而现今多地均有其传说,应该是其后世子孙散落各地而成。当然也有可能是一些地方将神农和炎帝部落混淆造成。

全国有多处炎帝陵,原因是什么,哪一处才是真正的炎帝陵?

6. 炎帝陵景区在哪里,炎帝陵在哪个省,炎帝陵属于哪个市


7. 炎帝陵在哪?

炎帝陵留传至今的共有两处,一个在陕西宝鸡,另一个在湖南炎陵县。两个地方都有炎帝尝百草身葬于此的传说故事。

炎帝陵在哪?

8. 炎帝陵在什么地方?

炎帝陵留传至今的共有两处,一个在陕西宝鸡,另一个在湖南炎陵县。两个地方都有炎帝尝百草身葬于此的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