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勘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2024-05-18 10:38

1. 对地勘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吕西林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七地质大队)
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系列管理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状况,防范财务风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其他专业管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也决定了财务管理在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
地勘单位是以完成国家各类地质勘查项目为主要任务,以地质勘查生产活动为主业,同时开展一些与地勘工作相关的地勘延伸产业经营业务,实行内部企业化管理的国有地质勘查事业单位。地勘单位的事业性质及企业化管理方式决定了其财务管理不但要满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要具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特征。1996年4月12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印发《地质勘查单位财务制度》的通知(财基字〔1996〕88号),通知中系统地对地勘单位财务制度作出了详细规定,包括国家基金和负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地勘工作拨款及支出、成本与费用、外币业务、财务清算等10余项内容。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进一步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地勘单位的经济结构和经营机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勘单位由事业单位逐渐向事企分开、企业化方向转变,地勘单位也逐渐走向企业化经营的道路。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地勘单位资金来源不再是单一的国家拨款,而是在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通过矿业开发、工程测量测绘等地勘延伸产业自筹资金,形成了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新格局。原有的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单位变革,加强和改进财务管理已成为当前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地勘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干部职工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地勘单位长期受计划体制和客观环境的制约,导致部分单位干部职工具有“靠皇粮吃饭”的旧观念,在管理上也形成了“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格局,财务管理工作一直处于从属地位,一些单位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对财务管理工作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认为财务管理工作者仅仅是充当单位付款人的角色,没有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应有的辅助决策和监督控制功能,对财务管理工作者缺乏一定的职业规划及工作开展的建设性意见和要求,甚至将个人的主观意识凌驾于财务管理制度之上。
2.缺乏持续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或者由企业章程规定的经理、厂长办公会等类似的决策、治理机构)、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事业单位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采用的一种管理手段,是企业、事业单位有效的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获利能力具有积极意义。要想确保财务管理更有效地实施,就必须在地勘单位内部建立一个持续有效的内部控制、内部监督机制,这样的控制、监督工作在财务上通常是由内部审计部门执行的。但是地勘单位往往由于单位历史原因,通常没有设立类似的部门,也很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忽视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有一些单位尽管设立了监督检查职能部门,也制定了相关的监督检查审计制度,但是却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有效实施,部门不能独立执行审计任务,使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3.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地勘单位人员通常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很多管理人员、财会人员和审计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知识结构老化,面对外部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财务会计制度的不断更新显得力不从心。
二、改革与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1.建立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
(1)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预算管理为重点,建立地勘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为了保证各项经费有效、合理、合法地使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强化落实,应根据地勘单位的工作范围、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建立一整套的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以及与之配套的控制制度。从组织和制度上对地勘单位的财务实行内部控制,同时规范地勘单位财务管理的运作程序,明确控制标准。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单位预算管理和预算控制,保证预算编制所需的时间,完善预算编制的内容,控制反馈预算完成的过程和效果,进一步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2)建立内部监督机构,强化内部审计作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就必须在地勘单位内部建立专门的内部监督、内部审计机构,定期对单位内部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活动进行审计。内部控制只有被监督,才能及时发现、调整和反馈控制中出现的问题。事业单位的领导应重视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专职人员的配备。内部审计可以涉及单位业务的各个方面,如执行情况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等,以确保揭露事业单位内部潜在的风险。内部审计应以配合全面预算控制为目标,对财务预算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要不断强化内部审计的作用,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客观、权威,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可以进一步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
2.重视财务人员素质培养,提高地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还需要较高能力的管理人员执行,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尤其是企业决策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单位财务管理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地勘单位企业必须要有一支过硬的财会队伍,才能更好地适应市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更对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当前部分地勘单位人员组成趋向老龄化,职工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长年吃大锅饭,对新知识新概念的接受能力较差,思想上也不重视。这就要求单位财会人员努力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学习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企业层面也要求单位内部领导转变观念,重视支持财务人员的选拔、培养和再教育,对财务管理工作大力支持,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程美淋.2009.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财会研究,(02):53-54.
黄歆梅.2007.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浙江统计,(09).
张伟.2008.浅谈当前经济形势下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5).
刘娟.2008.浅析加强现阶段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商情(财经研究),(01).

对地勘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2. 关于地勘单位会计核算的几点思考

一、地勘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地勘单位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地勘单位会计制度》的颁布是为了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变化,在当时制定的时候地勘单位的经费少,会计核算制度也比较简单。当时资金的拨入只需要使用“中央预算拨款和地勘工作拨款”科目即可,地勘单位资金的使用只需要两个科目就可以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当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以后它的事业属性就变得更加的浓厚,它的地勘费拨款也有了比较大幅度的增长,其性质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除了退休人员的经费外,还增加了公用经费、在职人员经费以及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等费用。当费用产生以后,现行的制度当中并没有合适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因此地勘单位遭到了新的不同挑战。
(二)制度不能适应目前的要求
《地勘单位会计制度》自颁布以来就固守不求变,而地勘行业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如:制度当中允许地勘单位承担国家预算内地址勘察工作的节余额,它可以按照4:3:3的比例分配到地勘公益金和地勘发展基金以及应付工资里,在当前实际工作当中预算内地址勘察工作如果有节余就必须要返还给财政所有。此外,勘探单位出现的新业务包括采矿权、探矿权,而地勘单位并没有针对这些业务提出会计核算的办法。因此,《地勘单位会计制度》已经跟不上现代时代发展的步伐,这很显然成为企业会计核算的障碍。
二、新形势下地勘单位的核算方式
(一)在地勘单位进行定位的过程当中,需要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当地的政府部门根据管理情况来进行定位。我国当前地质事业单位的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还是财政拨款。在国家进行拨款的同时,是以地质单位日后的发展为主要途径的,这是由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对单位的实际发行情况预算为重要依据的,合理和科学的对财政拨款进行使用才是保障。为了能够促进地勘单位的良好发展,国家财政部按照相关规定以及《事业单位财务通则》并且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了《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在地勘单位的运行管理过程中起到了可靠的管理依据。
《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在运行管理的过程当中,针对的主要是不同级别的地勘单位,使其在发展运行的过程当中,能偶规范地勘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防范挪用、私吞以及贪污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合理和科学的使用国有资产。在该制度当中,对地质工作事业单位的每个财务管理工作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上级补助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以及事业经营收入和补助收入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因此,这就需要地质单位负责财务管理的人员对其作出合理、科学的管理,使每一笔资金都能够正确的发挥出极大的效率。另外,该制度还对地勘单位的使用范围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在日常发展和管理的过程当中,对单位自身的自负盈亏以及财务核算以及多种经营水痘执行了相应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这些规定都是在会计核算的整体范围内。
目前,针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现有的《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地勘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了。所以,相关的单位部门要结合实际从企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经济发展和单位的管理情况联系在一起,并且在该制度原有的情况下进行改善。为地勘单位的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指出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科学的会计核算管理机制能够促进地勘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使单位能够稳步提升。在地勘单位的会计处理工作当中,各个部门的会计人员要明确自身的任务,树立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并且能够强化大局意识,把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融入进财政和经济管理活动当中。地勘单位的会计核算信息不能够仅仅依靠企业的财务部门来管理,各个级别的审计和税务以及监察部门都要进行配合和互动,实施会计信息以及资源共享。于此同时,各个财务部门还要积极调动下属子公司和财务管理部门实施会计核算制度以及财务信息管理的主动性,认真实践和探索会计信息管理当中的收益分析和投资分析,切实促进地勘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能力。
三、总之,随着地勘单位和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已无法满足现在的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它不但制约着我国地勘单位的发展进步还影响地勘单位的日常发展。因此,相关部门需要结合我国目前社会经济的状况,在原有《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推动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3. 简述你所在的单位如何进行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并请分析采用经济增加值作为考核指标的利弊。

每个组织核算年度经营业绩的指标均不相同,需要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发展阶段、行业特征来设置,比如亚马逊虽然多年盈利指标完成情况很差,但仍然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就是因为在亚马逊所在的行业中更关注流量、增长等指标;
但仍然存在广泛适合的指标框架,即从股东的投资回报率出发,选择有关键影响的指标做为年度经营业绩的考核指标,例如投资回报率、利润率、EVA、每股收益等。其中EVA(经济增加值)是国有企业考核常用的指标。其定义公式为:经济附加值= 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总额 *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经济增加值的含义是,不仅要看企业净营业利润还要站在股东的角度考虑,同样的投资规模股东至少应该获得平均回报是多少,也就是说企业投资所获得回报需要减去资本的平均回报之后才是真正的收益。换句话说,即产生资金的超额回报的企业才是好企业。
由此定义和公式可以看出,EVA做为考核指标是充分考虑了股东回报之后的修正性利润指标,因此也深得国有企业的青睐。其优点就在于,保障了股东的平均回报,且当股东下辖多个行业、多个发展阶段的公司时,可以用同样的考核指标来衡量其收益。举例而言,某股东旗下A企业总资本1亿元,年度利润1000万元;B企业总资本2000万元,年度利润300万元。单纯看利润数字,A企业要远远超过B企业,但若设置平均资本成本率为10%,即A企业的EVA=1000-10000*10%=0,而B企业的EVA=300-2000*10%=100,则B企业对股东的回报显然更高。
但其缺点则在于,EVA指标中资本成本率的核定以及营业利润中相关内容的修订需要对企业运营情况非常了解,从而会导致计算方法复杂。同时,EVA单纯从资金回报角度考虑,从而无法适应以增长、规模、客户为经营战略重点的企业,更多的适用于经营相对成熟的企业。

简述你所在的单位如何进行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并请分析采用经济增加值作为考核指标的利弊。

4. 关于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的几点思考

王露莹1 程永平2 黎晓英3 寇新琴4
(1.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郑州 450048;2.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勘查院 许昌 461000;3.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郑州 450016;4.广州海洋局 广州 510300)
摘要 实物地质资料十分珍贵,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缺乏资金支持、管理难度大、完整性与安全性差、存在体制障碍等问题,并提出要大胆创新、真抓实干、完善机构、增强责任心和主动性、设立专项资金、提高管理水平等几点应对措施。
关键词 地勘单位 实物地质资料 管理 现状 措施
随着我国地质工作财力、物力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在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海洋地质调查、极地考察、大陆科学钻探等地质工作中产生许多具有重大意义和十分珍贵的实物地质资料。根据2008年7月实物地质资料催交工作返回的数据看,有相当一部分实物地质资料已被掩埋、丢失或损毁,因此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已经迫在眉睫。
1 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重要性
1.1 实物地质资料具有重要的保管价值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及相关资料。实物地质资料是国家花费巨大投入取得的第一手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形成的宝贵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料和信息资源,挖掘内涵数据和信息,可以深化理论认识,以至取得重要发现。利用这些宝贵资料和信息资源指导地质勘查工作,可以避免重复工作、减少勘查投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地勘工作效率和地勘工作水平。
1.2 实物地质资料的特点
实物地质资料同其他地质资料一样具有数量大、类型复杂、运输保管困难、使用范围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潜力巨大等特点。同时拥有:①原始性。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最直接的产物,它所载负或储存的数据是没有经过深加工的,源于自然,没有修饰,是一种客观的实体,具有原始性、可靠性、真实性的特点。②唯一性。每种实物地质资料取自地球的某一部分,它代表了这一部分的构成。尽管我们可以把实物样本分成两份,其特征和组成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它们也绝对不能代表整体。因此无论使用什么手段,利用什么设备,人们也无法得到赋存相同信息的实物地质资料复制品,它具有不可再生性。③多样性。实物地质资料的性质、形状、体积、形态等多种多样,其体积有大有小,其形态有固体、气体、液体等。
1.3 实物地质资料具有珍贵价值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许多地质现象、矿床类型、构造事件以及环境演化标志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实物地质资料是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获得的宝贵财富,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地质条件、地质面貌、地质工作成果,再现了地球结构与地质动力作用,记录了人类认识地球、开发利用地球资源的历程,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
实物地质资料具有辅助教学和科学普及作用,可以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是研究评价地质矿产资源条件、进行新的地质勘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因其采集的机遇性、不可再生性,使其更具有利用价值。
2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
2.1 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巨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地质工作,在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大量基础地质信息和矿产资源的同时,取得了丰富的实物地质资料。据1999年原地质矿产部对全国实物资料管理状况的调查,截至1998年底,全国有关单位的钻孔岩心存放点有1万余处,存放岩矿心2471万米。其中永久性岩心库463处,存放岩矿心994万米,占存放岩矿心总长度的40%,其完好率55%;简易岩矿心库714处,存放岩矿心663万米,占存放岩矿心总长度的27%,其完好率33%。其余存放点为露天堆放和浅埋,其露天堆放和浅埋的岩矿心几乎全部流失、损毁。全国有关单位保存的标本为99.4万件,采自20200个矿(工作)区;副样1443万件,采自8484个矿(工作)区;光薄片301.2万件,采自24434个矿(工作)区。
2.2 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地勘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在新旧体制转型期,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日渐薄弱,许多实物库破损,管理人员流失,致使大量实物地质资料损毁或丢失,开发利用十分困难。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地质工作的投入,每年陆续形成了大量的实物地质资料,而多数地勘单位缺少库房,实物地质资料的体积大,性质形态多样,容易损坏或改变性状,其存放地多在野外,有些实物资料经多次转运、搬迁造成丢失和损坏。
2.2.1 缺乏经费支持
由于项目资金大部分用于地质工作过程的中间环节及最终成果资料的编制,对后期实物资料的保存缺乏资金投入,致使实物地质资料库藏设施简陋,且地勘单位没有能力建设新的库房。
2.2.2 完整性与安全性差
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硬件设施原来就简陋,初建时大多建于野外分队或租用民房,远离地勘单位基地。随着地质队搬迁进城,已无专人专职现场管理,致使许多库房年久失修,出现门窗破损,漏雨、倒垛、箱体霉烂、标签丢失等现象,部分样品污染严重。相当一部分实物地质资料库被当地农民占用,已不能再提供利用。
2.2.3 管理制度标准需完善
管理制度标准的缺失使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困难重重:①多数标本在项目结束后难以长期保管;②岩心缩减、逾期销毁制度滞后,致使地勘单位大大增加了库存及管理的工作量;③实物地质资料的盛载容器不够统一,不利于运输、存放和保管;④有的地勘单位实物资料库地点分散,给统一管理增加难度;⑤多数装具为木制,不宜永久保存。
2.2.4 体制不适应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既是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又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经营者。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的投资主体由国家转变为国有、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在政府机构改革后,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大部分实行属地化管理,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严格地讲是一种公益性事业,如果财政预算不予安排,作为地质勘查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已无能力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进行投入,也不可能无条件保管实物地质资料并承担法律责任,因而纷纷要求汇交实物地质资料。
3 建议与措施
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逐步完善。针对上文述及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地勘单位亟待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大胆创新 真抓实干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要适应新任务、新形势、新要求,要着力在改革创新中下工夫。
首先要在工作理念上创新:一是抢救。凡是重要的实物地质资料,就要千方百计去获取,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抢救收集工作。二是求取。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部门,要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对珍贵的实物地质资料要锲而不舍地求取。三是精品。要树立精品意识,实物地质资料的精品决定了实物资料馆的地位和作用,要着力创造馆藏特色,收藏实物地质资料精品。
其次要在管理方式上创新,要集中精力真抓实干。地勘单位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定位要明确,要设立长效管理机制。应重点保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的实物地质资料,依据筛选细则,选择出重要的实物地质资料入库保存;对地质项目工作部署与进展情况进行信息跟踪,采取会审等制度,确保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在掌控之中;还要积极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利用工作,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3.2 完善机构 统一管理
首先地勘单位要设置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由总工程师办公室负责,指定专人专职管理实物地质资料。其次要统一规范和要求,对岩心箱、样品壶、标本架等统一材质、规格,为汇交到国家、省馆集中统一管理、科学存放奠定基础,尽可能保存典型矿区、典型矿床、典型矿化、典型剖面、见矿钻孔的实物地质资料。再次要建立完善管理制度,认真学习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加大对实物地质资料的法制化管理,使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3 增强责任心和主动性
要切实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等同起来,增强实物资料的档案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密切与社会的联系,使有关方面了解实物资料管理工作的进展及信息存贮状况,提高各部门对实物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主动为实物资料集中统一管理提供各种保障。
3.4 设立专项资金
一是国家出资项目,由国家财政在项目款中直接划出。二是市场项目,在项目立项时即要明确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费用。三是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作为以往遗留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费用,从而为实物地质资料的长期管理提供经费保障。
3.5 提高管理水平
地勘单位要以无形管理为主,有形管理为辅。即以照片、录像、数字化等现代科学技术全程跟踪纪录,以目录、影像、电磁介质等载体来存储。对非常珍贵的实物地质资料以原始形体进行科学系统完整地保存,并建立完善的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系统,为地质找矿做好信息资源储备。

5. 绩效考核的建议措施,给我说几点吧,谢谢了,

1、建立严格考勤制度,按时上下班,杜绝迟到早退现象;
2、继续推行计生、信访、文明创建工作月积分,月考核制度;
3、建立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快速反应机制及考核奖惩机制;
4、建立土地、城建、公安、司法等执法执纪部门执法、执纪监督机制,树立公平、公正、廉洁务实的执法队伍形象;
5、建立园区项目建设跟踪服务机制,为入园企业提供一流服务;
6、建立机关学习培训制度。创新干部学习培训模式和方法,着力提升广大干部的科学发展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学习型机关;
7、建立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及奖勤罚懒机制;制定领导班子和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和年度考核办法,增强考核考察的准确性,将考评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8、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探索建立权责对称、层级清晰、奖罚分明的岗位责任制,对每个岗位的责任进行细化,要求每个岗位必须有明确的履职要求,以及权责对应的后果代价,着力解决职能交叉、责任不清、事权分离、多头管理等问题;
9、继续在全体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10、继续推行行风评议活动,建设人民满意基层站所;
11、集中进行干部工作作风整治活动,重点解决以下方面问题:
(一)得过且过。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精神不振,暮气沉沉,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上拈轻怕重,敷衍塞责,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二)工作推进不力。对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落实不到位,在重要工作和重大活动推进中,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能够解决而不及时解决。
(三)创新能力不强。疏于学习和思考,政策理论水平不高,工作思路不清晰。谨小慎微,墨守成规,习惯于老套路、老办法,凭经验办事,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遇到突发性事件,手足无措,应对失误,造成工作被动甚至重大损失。不能有效解决本部门本单位在机关作风、行政效能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全局观念和协作意识不强,局部利益、团体利益甚至个人利益至上,各自为政,推诿扯皮,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利的就执行,无利的就不执行,影响整体工作。
(五)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官僚主义和衙门作风严重,不调查,不研究,拍脑袋决策。服务意识淡漠,对基层、群众和企业态度生硬,故意刁难,甚至吃拿卡要,对投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六)业绩平庸。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质量不高。
(七、)谋人不谋事。心浮气躁,重权轻责,只想做官不想做事。回避矛盾问题,不敢担当,争功诿过。做老好人,不敢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拉帮结派,搞小圈子,闹无原则纠纷,影响和谐稳定。
(八)纪律涣散。自由散漫,迟到早退,外出不按规定请假,擅自脱岗。上班时间打牌、下棋、上网聊天、玩游戏、炒股票等。
(九)贪图享受。热衷于迎来送往,吃喝玩乐,铺张浪费。巧立明目,用公款旅游和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

绩效考核的建议措施,给我说几点吧,谢谢了,

6. 加强地勘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几点思考

陈玲 王俊鹤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七地质大队)
财务风险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通常被称为举债筹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企业利润或股东收益)带来的不稳定性。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环境和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偏离,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财政部企业司,200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之中,是各种风险因素在企业财务上的集中体现,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都可能产生风险。
地勘单位是以完成国家各类地质勘查项目为主要任务,以地质勘查生产活动为主业,同时开展一些与地勘工作相关的地勘延伸产业经营业务,实行内部企业化管理的国有地质勘查事业单位(刘东生,2009)。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勘单位的经济结构和经营机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勘单位由事业单位逐渐向事企分开、企业化方向转变,地勘单位也逐渐走向企业化经营的道路。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经济形势,地勘单位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财务风险的管理、控制和规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务风险管理的含义及内容
1.财务风险管理的含义
财务风险管理是指经营主体对其理财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理财活动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刘爱珍,2008)。财务风险管理是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新型管理领域,是由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等环节组成的,其管理的目标是降低财务风险,减少风险损失,保障财务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实现目标的关键在于如何及时和准确地识别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最经济合理的角度把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2.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
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根据风险的来源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筹资风险管理。筹资风险指的是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主要包括偿债风险、再融资风险、财务杠杆效应、购买力风险等。
(2)投资风险管理。投资风险指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难以预计或控制因素的影响给企业的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致使投资收益率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风险。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有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在我国,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拥有企业股权的25%以上应该视为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相关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方面的问题所导致的经营风险等。
(3)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现金流出和流入在时间上不一致形成的风险。当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出现问题,无法满足日常生产经营、投资活动的需要,或无法及时偿还到期债务时,可能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收益下降,甚至导致破产。其风险主要表现为资金回收风险、存货变现风险、现金流量风险等。
(4)利率与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水平的不确定变动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如经济持续过热或过冷导致的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变化均可能导致利率风险的发生。汇率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汇率变动引起企业的外汇业务成果的不确定性,如今年人民币持续升值造成的汇率变动等。
对于当前地勘单位来说,财务风险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筹资、投资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这3个方面。
二、当前地勘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风险意识淡薄,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其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始终,只要存在财务活动,就必然有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这就要求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自身财务风险意识,积极关注企业运行过程中容易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对其进行严密的监督、控制。并对可能引起单位风险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关注,例如银行利率的调整(控制利率风险)、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控制汇率风险)、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整等。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地勘单位主要关注执行国家各类地质项目的资金使用,对企业管理体制下的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单位的财务人员往往重视资金管理、账务结算等财务日常运行工作,财务风险意识淡薄,对财务风险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2.财务风险管理缺乏合理的管理体制
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更好地发挥财务风险管理的作用,必须在单位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包含组织结构、信息传递、预警监控、决策控制的管理系统,对财务风险的监督、预警、发现、控制进行系统的管理,配备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进行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地勘单位的风险管理相对比较分散,主要依靠有经验的财务人员进行控制,没有形成成熟有效的管理系统。
3.筹资风险逐步增加,筹资风险管理须未雨绸缪
地勘单位过去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国家拨款及各类地质项目资金的分配,不存在筹资的问题。但是随着近年来地勘单位逐渐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化、市场化(商业地质)经营的方向转化,矿权前期地勘工作的投入主要依靠自筹资金作为地勘单位资金来源的主要方式,采用股份制改造等多元化筹资方式在给单位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埋下了筹资风险的隐患,融资成本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金融危机等宏观经济局势的影响都加大了筹资风险管理的压力,而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控制筹资风险的管理机制,筹资风险管理须未雨绸缪。
4.投资风险管理问题较多
由于地勘单位事业单位的性质及相关历史原因,没有形成一个有效合理的投资管理机制,导致一些投资缺乏科学性,投资风险管理问题较多。如:有的投资项目收益管理不到位,一些项目的收益率明显低于加权平均资本;未完工程施工由于不能及时结算,账面未形成实际债权导致资产损失风险增大;部分项目投入不能取得预期收益,也无法获得正常收益,使得投资成本得不到补偿;为了争取扶持资金,对投入的设备的使用效率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导致部分投资后的设备闲置,或者是高射炮打蚊子,影响资金收益,导致投资风险的加大;由于现金不能及时到位,账面利润明显高于现金利润,导致单位的实际现金收益降低,最终资金成本不能真实得到补偿,再有为承揽项目、抢占市场、一度饥不择食,对客户的资信程度没有充分的了解,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甚至成为呆坏账,导致资金回收风险大,从而影响了资金的流动性与安全性。
三、加强地勘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1.提高地勘单位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地勘单位逐渐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化方向转变,激烈的市场竞争,复杂的市场环境,都要求地勘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提高财务风险意识,认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单位风险管理不是财务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贯穿于单位生产、经营始终的。可以在单位内部宣传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展开内部的培训讲座、相关讨论来加强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
2.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
在地勘单位内部,以局为单位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的规划,进行统一有效地监督与控制,制定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做到统一管理、信息共享,从风险的监督、预警,信息的传递到风险的控制、反馈,形成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在各个单位配备相应的专职风险管理人员,明确其责任,并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定期对本单位各业务部门进行稽查,检查各项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按时上报汇总,经上级部门反馈后及时作出调整,形成由上及下、反馈及时的动态管理机制。
3.拓宽筹资渠道,降低筹资风险
地勘单位争取在更多的财政补贴、国家投资的同时,应该拓宽自身的筹资渠道,加强对原有筹资行为的控制,同时适当降低资产负债的规模,进而降低单位的筹资风险。
4.加强投资风险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资管理制度
当前地勘单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投资项目数量大、种类多,建立合理的投资管理制度迫在眉睫,投资应该形成从项目考核、成本预算、可行性分析到项目实施、过程控制、款项回收等一系列规范的项目投资管理制度,并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控制,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以提高效益为导向,以降低风险、成本为目标,形成合理、规范的投资风险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财政部企业司.2004.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刘东生.2009.地勘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浅析.中国国土资源,(04).
刘爱珍.2008.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析.煤炭经济研究,(02).
孟利.2009.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初探.现代商业,(02).
李咏梅,杨洋.2009.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探析.财会通讯,(08):134-135.

7.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服务我局经济发展———对我局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闫新民 张建立 马鹏远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地勘单位已经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属地化管理以来,我局地勘经济的发展已与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之后,河南省人民政府又下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意见》,从而使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从上至下开展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实际上为地勘单位的体制改革再次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就当前地勘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要求而言,我局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和认识上的不到位。如何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我局经济发展和提升管理水平,以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1.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在我局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局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经济总量和经营规模迅速扩大,各单位的业务经营范围进一步拓展,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资金渠道趋于多元化,投融资、矿权生产和转让行为较为普遍,经济活动呈现出比较广泛、频繁和复杂的态势。面对复杂、频繁的各种经济活动,如何使其规范化,保证我局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内部审计作为维护经济秩序的“卫士”、经济健康发展的“保健医生”和经济管理的“参谋助手”,通过对围绕我局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心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审计,以及对职工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的审计,检查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可以及时地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可以达到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目的,从而促进我局地勘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环境
一个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要充分发挥作用,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只有领导重视了,才能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充足的内部审计力量,才能保证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
局领导高度重视我局的内部审计工作,成立了审计督察处,明确了职责范围,印发了“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试行)”,为局内部审计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提供了保证;局属各单位也相继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明确了内部审计人员,为我局今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局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制度建设和业务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局属各单位在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妨碍独立性的问题,还需要领导给予支持,为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加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职工的认知度
搞好内部审计工作,除了领导的重视和积极履行审计职责外,还需要提高职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知度。可以利用宣传材料、知识问答或局域网等形式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内部审计和有关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介绍我局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提高领导和职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知度;通过审前公示,审后公告等形式,提高职工对内部审计工作参与度,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是先导,没有规章制度,工作也谈不上规范化。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管理制度,规范内部审计工作
2008年,我局出台了“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试行)”,明确了内部审计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内部审计程序等内容,但相关的管理制度还没有跟上,还需要在内部审计人员管理,岗位责任制,审计问责制度,审计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为内部审计的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科学的内部审计业务制度,规范内部审计工作
我局的内部审计工作已开展多年,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但从对审计业务的规范化要求来看,还存在不完备和没有形成制度化等问题,需要逐步建立包括内部审计项目立项制度、审计工作流程、审计测试评价标准、三级复核制度、业务评比制度、财务收支审计办法、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办法、经济合同审计办法、建设项目审计办法等制度,为审计业务的制度化、规范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改革发展的内部审计队伍
审计职能的发挥,需要靠技术过硬的审计队伍来实现。
(1)建设一支复合型内部审计队伍。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审计,其审计范围涉及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为此,就需要吸收具有审计、财务、技术、法律和管理等业务知识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来,以适应业务开展的需要。
(2)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鼓励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以老带新、以干代训等方式,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政策法规、审计知识,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对政策的理解、执行、判断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
(3)认真履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严格审计纪律,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公正廉洁的内部审计队伍。
(4)整合审计资源,加强协调能力建设。目前,我局的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专职人员少,任务重的实际情况,要更好地开展工作,就需要整合系统内的审计资源,开展联合审计。一是集中局、队(院)审计力量开展联合审计,二是尝试与职能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开展联合审计。通过联合审计,达到整合资源,汲取有益的工作经验和方法,达成审计目的,提高审计人员的协调能力,锻炼我局的内部审计队伍的目的。
四、坚持“依法、程序、质量、文明”审计,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质量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内部审计人员要把质量意识贯穿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坚持“依法、程序、质量、文明”审计。
(1)严格按照局党组的安排和审计计划实施审计项目,按照政策法规、局各项管理制度和审计标准等客观公正地评价审计事实。
(2)推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建立三级复核制度、业务会议审定制度、质量检查评比制度,确保审计程序规范,审计事实准确,审计处理得当。
(3)倡导“文明”审计理念,构建和谐审计。把人性化的审计理念贯穿到审计工作中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加强与被审对象的交流和沟通,认真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发现疑点及时纠正,不扩大违纪事实,不掩盖事实真相,不激化矛盾,增强审计的透明度、公开度、公信度。
五、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紧紧围绕“四业”发展战略,为我局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今年,局工作会议明确了“四业”发展战略,提出了深化内部改革,保障改善民生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狠抓工作的落实,切实转变机关职能。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把思想统一到局工作会议的精神上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局的中心工作,把推动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重点,求真务实,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服务作用。
1.转变观念,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
要更好地服务我局经济发展大局,就要求内部审计工作要着力于增值型审计的建设,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为此,内部审计人员要在思想上树立“四个意识”,即: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和服务意识。在行动上实现“五个转变”即变被动审计为主动审计,根据局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中的难题、职工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找米下锅;变经验审计为科学审计,重视审计证据,重视审计方法和技巧;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变表象描述为实质分析,从根本上发现问题;变提建议为落实整改,积极推进审计成果的运用,更好地服务我局经济发展的大局。
2.坚持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积极探索管理审计,逐步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
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是评价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率性。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一是我们事业单位的体制所决定的,我们每年都有很多经费,这些经费的使用和分配、管理是否合法、真实、有效,只有通过审计,才能发现财务收支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护资产不受损失;二是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等业务有很高的关联度,其成果可以为其他审计业务所利用,能够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管理审计重点关注管理和控制、资源和效益优化。通过管理审计,以剖析问题成因,研究和防范改进措施,为促进经济活动的合法、规范、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今年,我局对局属地勘单位2008年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了审计,在审计实践中,尝试拓宽了审计内容,对管理工作进行了延伸测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后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提高。
3.深化经济责任审计
一是健全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将领导综合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程序和效果、经营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遵守财经纪律和个人廉政建设情况等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二是努力改变审计程序后置的现状,发挥内部审计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上的作用,促进领导人员认真履行职责。
4.关注建设、投资和矿权转让项目
近几年,我局的工程建设、投资和矿权转让项目较多,而审计监督的触角还没有触及,今后将逐步把工程项目、投资项目和矿权转让项目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关注行为是否合法、合规,程序、手续是否完备,投资是否有效,通过审计,促进规范对项目、投资和矿权转让的管理。
5.搞好审计分析,用好审计成果
一是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发现及分析问题,从发现的问题中找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揭示内在规律,形成审计建议,达到指导工作,服务发展的目的;二是注重审计成果的利用,跟踪审计结果,检查对审计提出的问题是否进行了整改和落实。只有审计成果得到有效利用,才能真正发挥服务的职能。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服务我局经济发展———对我局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8. 关于地质工作体制与机制的思考

王金亮1,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2.河南有色地质矿产有限公司)
党中央提出改革开放战略30年来,对地勘行业而言,30年来的历程是一个不懈探索地勘工作体制改革的过程。总体来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深化,地勘单位企业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地勘单位企业化这个老话题,目前仍是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也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地勘单位如何自觉按照2020年全国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增强动力,深化经营机制改革以增强活力,自觉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能力、实力、紧迫感和危机感,变要我改革发展为我要改革发展。这是这次全国范围内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的主要目的之一。
一、充分利用“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的过渡政策,壮我实力,为地勘单位真正企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长期的计划体制和行业性特点造成地勘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重重困难,所以地勘队伍企业化要有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地勘单位依然是事业单位。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和地勘单位内部产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地勘单位企业化程度逐步提高,最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过渡期内我们要充分利用“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的过渡政策,发展离不开环境,特别是地勘单位,历史原因导致目前面临困难重重,争取政府的支持是必须的,轻易放弃支持会使地勘单位陷入困境。①用足一切政策获得稳定的“事业费”,满足地勘单位目前的生存需要;②正确界定职工事业身份,稳定队伍,吸引人才;③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获得收益,弥补资金不足,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等。
二、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单位改革
《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国办发〔1999〕37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地勘单位的改革方向和有关措施,地勘单位的改革目的得以明确表述。特别是地勘单位属地化以来,进一步融入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资源型企业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的观念已深入到地勘单位的各项工作中去,地勘工作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河南省近几年两权价款地质勘查项目的实施,在取得良好地质找矿成果的同时,使得地勘单位的经济实力、人员素质、技术装备等方面得到大大加强。但是,地勘单位的现有体制仍是制约地勘单位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进一步明确对地勘单位改革的目的,制定科学适用的改革方案,推进地勘单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1)地勘单位体制改革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要有利于地勘单位找大矿、快出成果,从而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程度;二是地勘行业历史长,在过去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也遗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欠账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正视地勘单位存在的基础薄弱、欠账过多、经营性资产少、离退休人员多、工作岗位艰苦、社会地位不高、人才青黄不接等历史遗留问题,尽快出台各项有关政策,帮助地勘单位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地勘单位尽快得以和谐稳定,为地勘单位体制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通过改革,使地勘单位尽快变成一支技术装备精良、人员精干高效、能打硬仗、充满活力与工作激情的队伍,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竞争,从而为快出地质找矿成果奠定基础;四是要明确对地勘单位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五是要认识到地勘单位的特殊性,地勘单位是一个从事特殊工作的事业单位,它是一个以事业单位性质获取政府资金支持,为政府进行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极具探索性和战略性的工作,这种工作具有较大的超前性、不确定性和长周期性,它的工作成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规划和计划的制订、经济的发展前景和速度。地勘单位虽然是一个事业单位,但它确有不同于一般事业单位的特点,它是一个事业型的生产和科研探索单位,它不像其他企业一样可以按设计和生产周期生产出预期的产品,获得预期的利润,更不像纯事业单位一样,只进行事业费用的消耗,而没有具体的产品。地勘单位在消耗国家事业费用的同时,也在为国家生产着产品———地质报告,这种产品有的有地质资源储量,有的没有地质资源储量,但是,都是一种有形的地质成果。因而,地质勘查单位具有事业和企业的双重性质和特点。
(2)地勘单位搞活经营机制也是改革的重点。争取支持是地勘单位发展的外因,但内因是决定因素,积极争取支持的同时不能过分依赖支持,一味依赖支持则会使地勘单位缺乏生存能力,最终长期陷入困境。争取支持和企业化改革是统一的,都服务于地勘单位长远发展的目标。地勘单位要充分用好过渡期国家的各项支持政策,深化改革,强化内功,切实增强自身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处理好内外因之间关系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是处理好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与企业化经营之间的关系。地勘单位保持事业单位的体制是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政策的前提。这对于企业化目标和地勘单位的长远发展必然产生一些负面效应。预算内收入和市场收入混合运作,使地勘单位的经营效益难以真正体现。地勘单位在地勘费的基础上搞经营,往往导致经营风险意识和科学管理意识不强,难以实现长远发展。这就是事业性体制和企业化经营之间的矛盾。因此,地勘单位保持事业性质的“壳”的同时,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推进地勘单位改革。
(3)按市场的要求重新配置资源,推进地勘队伍的结构调整。地勘单位资产少,竞争力弱,发展不平衡,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按市场规律的要求整合资源。同时可探讨以资本为纽带,整合同一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形成整装勘查、上下游联动的矿产勘查开发新模式。
(4)企业的载体是有自己主导的产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我局明确的“突出主业、拓宽实业、发展辅业、致富家业”发展方针,既为我局现在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又确定了我局企业化过程中企业主导产业的形成方向。
(5)建立有效的管理经济机制。一是预算内外资金分开管理,内部严格按企业的模式考核,在一定阶段必须推行事企分开、明晰产权。同时,预算内项目也按市场规律实行项目管理,不断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质量水平。二是完善经济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严格按经济责任制考核,该奖的奖到位,该罚的罚彻底,不调剂不搞二次分配。三是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三、政府要为地勘单位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地勘单位的各项改革要在省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才能够平稳推进。因此,对地勘单位的历史遗留问题要给予优先解决和考虑,对改革中所需的各项优惠政策要给予大力支持。
(1)落实“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允许地勘单位和地勘单位成立的企业性公司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和地质勘查资质共用的政策。使地勘单位的人才在保留事业身份不变的前提下,在两个单位间互为所用,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和工作热情,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从而对事业型地勘单位的企业化经营管理进行探索和尝试。
(2)将探矿权优先配置给地勘单位,是快出地质成果的基础。考虑到地勘单位的经济实力和事业单位性质,在探矿权招、拍、挂出让前,各地政府在年度探矿权出让计划内,首先按地勘单位优先的原则,由各地勘单位优先获取探矿权,对地勘单位申请的探矿权优先给予批准,然后再面向社会进行招、拍、挂。
(3)对国有地勘单位及其公司拥有的矿业权,按照国家《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和《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并尽可能创造宽松条件,支持其拥有的矿业权保值和增值。
(4)对地勘单位提交的地质成果报告,优先由地勘单位在省国土厅批准后进行采矿和开发工作;对国有地勘单位承担的国家和省级地质勘查项目,可以由项目承担单位优先开发,各地市(县)政府给予支持;凡由政府转让开发的,勘查单位按照不同矿种和矿床规模享有20%~30%的利润收益。前期政府的投入费用可由省政府有关部门另行协商回收。
(5)尽快出台具体办法或允许各地勘单位建立和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允许地勘单位和职工投资政府和国家的所有地质勘查项目和风险找矿及矿业开发,进一步激发广大技术人员积极主动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服务的同时,提高职工收入水平,稳定地质人才队伍。
(6)针对地勘行业存在的地质勘查工作有效投入不足,矿产勘查逐年萎缩,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矿产资源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地质研究工作薄弱,地质科技人员流失严重,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综合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削弱,基层和第一线地质专业人员缺乏,地质工作出现人才断层等问题。政府一要在原有事业费用拨款方法的基础上,逐年以矿产资源勘查项目投资带动地质勘查的投入,加速地质成果的提交。二要加强地质勘查矿产开发规划管理,正确引导地质勘查工作的布局和结构调整。三要建立和完善矿业权市场。建立健全矿业权信息公开、评估、交易等制度和规则,尽量降低地勘单位作为矿业权人一级市场的资金成本和风险。三要加大矿业权市场秩序整顿,优化地勘工作的外部环境,维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四要加强地质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制度,从而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造就一大批品德优良、吃苦耐劳、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地质技术骨干队伍。
(7)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及其对地勘工作的影响,要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鼓励地勘单位和企业、金融部门联合,积极走出国门,进行矿权收购和资源性企业的收购及联合勘查工作,为今后经济形势的好转及保障国内资源的需求提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