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着做父母——读《傅雷家书》有感

2024-05-05 14:09

1. 学着做父母——读《傅雷家书》有感

这个月,叙事者群的共读书目是《傅雷家书》,这本经久不衰的书信集囊括了傅雷在1954到1966年间写给儿子傅聪的200封家书。一打开书,自己就被书中作者所谈的方方面面吸引,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傅雷伟大的父爱,浸透在字里行间。
  
 小时候,父亲如山,母亲似水。父亲是严厉的,少言寡语的,稍有不当,父亲就会板起脸,严肃地瞪着我和哥哥。而母亲则永远是笑嘻嘻的,不管日子再苦,我和哥哥再闹,她总是一脸笑容。说到底,我是羡慕有傅雷这样良师益友班的父亲。我的父亲也深爱着自己的子女,虽然没有傅雷先生那样学识渊博及文化底蕴,但父亲用他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对子女的爱:只要有需要,总是会第一时间来到身边;每次子女远行前细细地整理行囊;每次打电话言语不多,但都会说“我们都挺好的,你在外面照顾好自己。”……
  
 印象最深在一次,是小时候,家里贫穷,记忆中为数不多的几次水果,其中两次是父母发工钱后在菜市场买的打折处理的苹果和梨子。因为天黑要撤摊,加之这些水果有多少带点损伤,于是以最便宜的价格卖给了爸妈。到家后,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水果(虽然只有一袋,十斤)。记得那一次,我们一家人坐在庭院中,就着月光,吃了个痛快。另一次则是放学后,我和哥哥发现外出打工近一个月的父亲竟然回家了,而且家里面一下子多了好多吃的,有八宝粥,还有一箱子葡萄。我从没见过那么大的葡萄,一颗颗如紫水晶安静地躺在泡沫箱里,不时散发出丝丝甜味,勾引着我的味蕾。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问父亲,哪里来的水果?父亲笑了笑,说:“今天刚买的,出去个把月了,买些好吃的奖励给你们,赶紧吃吧!”得到父亲的允许后,我和哥哥大快朵颐,饱餐了一顿。一个多星期后,我们才知道,父亲的腿在工地上不小心被竹片划开了一到大口子,流了好多血,缝了十几针,回家来修养的。许多年后,再谈起这件事,才惊觉,那些好吃的,是工友来看望父亲的礼物。但父亲什么都没有说,什么都没有吃,默默地把所有最好的给了孩子……
  
 小时候的自己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会这样毫无保留地为孩子付出一切,甚至还缠着母亲询问原因。母亲听完,笑了笑,说:“等你长大后,成为了母亲,自然就知道了。”后来,当我成为一名教师,成为班级40多个孩子的“妈妈”,当我成为母亲后,我发现,自己已经找到了答,学习做父母,就是学习唤醒,引领和陪伴。
  
  唤醒,点燃内心的火 
  
 儿时的傅聪就展露出对钢琴的浓厚兴趣与天资,傅聪在后来的回忆中也谈到:“我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弹钢琴,仿佛置身天堂一样。这与演奏技巧或后天培养无关,可以算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傅雷开始考虑这孩子的音乐天分,觉得应该让他学习钢琴。于是傅雷请雷垣教傅聪弹钢琴,慢慢地,越学越好。《傅雷家书》中谈到:“做艺术家一定要做第一流的,做二流、三流的艺术家是很痛苦的。”为了培养傅聪成为第一流的音乐家,仅靠翻译得来的稿费维持家庭,但在请家庭音乐教师来教傅聪却丝毫马虎。傅聪就是在父亲傅雷的精心培养之下,走上音乐道路的。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们要做的是一个个点火者或唤醒者,去点燃、唤醒孩子们对自己的期望,激发他们的无限潜能,创造自己光明的未来。
  
 就像平时我们蒸馒头,面团代表着学生,他们有无限的可能。而能否成功得成为馒头,不仅取决于自身,还要有催化剂的作用。这种催化剂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有可能是一次善意的提醒,或者一次谈话,或者是一次批评等等。当某种教学形式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时,学生就能够激发自己内在能动力。但是光有这一类的催化剂,并不能起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问题学生,并不是说一次教育就够了,而是需要像发酵馒头一样,需要等待,我们需要等待,等待学生唤醒自身这一过程。所以在教育当中,我们会经常听到春风化雨,静待花开类的话。其实跟我们粗浅的蒸馒头的原理是一样的,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观察,如果催化剂少了,或许我们还要再一次添加一定的催化剂,有可能限定的时间到了,还没有完成发酵,那么我们则应该相应的延长时间。所以碰到问题学生,突然间想明白了,自己并不能着急,而是需要耐心静下来去等待,去发现一个合适的契机。
  
  引领,在远远的背后 
  
 阅读《傅雷家书》,一位严慈相济的父亲,如山般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无论是日常生活点滴还是诗词歌赋,抑或琴棋书画,大到艺术评论,音乐背景,时代人物,小到待人接物,生儿育女,各个方面都能给予孩子引导和建议,和孩子有深入的交流。
  
 《傅雷家书》中谈到:“先 做人 ,其次做 艺术 ,最后做钢琴家。”另一封信中,傅雷还告诫年轻的傅聪:弹琴不能徒恃感觉,感受,敏感。那些心理作用太容易变。从这两方面得来的,必要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深的化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他不只是询问、敦促、鼓励,而是用这一整套深厚的修养来爱和培养自己的孩子。
  
 为了培养小土豆阅读的习惯,我们各种方法都尝试过,但都没能奏效。于是,我和土豆爸爸决定从自己做起,开始每晚阅读,最开始,小土豆在一旁玩耍。读完后,我和土豆爸爸都会交流读后心得,没到这时候,小土豆都很好奇地看着我们。有一天,当我们开始阅读时,小土豆也从自己的书柜里拿出一本书来到我面前,“妈妈讲”。慢慢地,小土豆追着大人要讲故事、看书,逐渐养成了每天都要看书的习惯,一到讲故事时间,她总能安安静静地坐着。后来,竟然发展成她自己可以单独地投入地看一会儿书。
  
 初为人母的自己,焦虑过,在前方拼命地牵引着监督着她往前走。但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往往可能不尽如人意,因为孩子感觉自己是被支配的,被命令的。后来,我开始尝试在远远地背后去带领她,把握方向,放手让她去做,同时,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与引导和支持。我们所面对的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成长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空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无痕,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孩子们,他们会走得更快更远。
  
  陪伴,最长情的告白 
  
 在1955年1月26日的一封家书中,傅雷这样写道:“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泅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字里行间流露出父母的爱,虽远隔重洋,家书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陪伴。孩子的成长自有规律,就像树木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结果。而我们父母要做得就是陪伴、引导,陪伴她的每一天成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亭亭玉立;泪水、欢笑、成功、失败都值得记录,这是属于我们独一份的精彩。
  
 一天加班回家,已经10点多了,小土豆早已入睡了。土豆奶奶和我聊起白天发生的事情,竟让我忍不住鼻酸落泪:上午,土豆奶奶在阳台晾衣服,小土豆拿着音乐盒子听音乐。当听到“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陪陪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亲亲我”小土豆突然丢下音乐盒子,撒腿就跑。土豆奶奶十分纳闷,连忙跟上去,只见小土豆径直跑到我和土豆爸爸房间,四处寻找无果后,开始嚎啕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喊“妈妈”,土豆奶奶一下子明白过来,小土豆是想爸爸妈妈了。但无论土豆奶奶如何安慰,小土豆依旧伤心地哭泣,好一阵后才慢慢平息,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我告诉土豆奶奶,那是属于她的情绪,我们要做的是理解、接纳和爱,理解她的情绪;接纳她的情绪;包容她的情绪。
  
 成为母亲后,才真正明白当年的父母,而庆幸自己,也成长为记忆中父母的角色。愿天底下,所有的父母,被岁月温柔以待。愿天底下,所有的儿女,懂得父母的付出。

学着做父母——读《傅雷家书》有感

2. 父爱——读《傅雷家书》有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父爱——读《傅雷家书》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十月七日
  
   ……
  
   ……可知一个成了名的艺术家,处处要当心,无意中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呢!我现在顺便告诉你,就是要你以后做人,好好提高警惕,待人千万和气,也不要乱批评人家,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几句话要牢牢记住。因为不了解你的人,常常会误会你骄傲自大,无缘无故的招来了敌人。……”
  
   载自《傅雷家书》里的“1957年”。
  
   从这段话里,读出了一丝丝父爱。那是略带担忧的语气,也附有严厉。
  
   从中我好像看到了父母的影子。
  
   爸爸常常是用这样的语气和我说起学业的事。
  
   诸如“要好好学习啊,将来社会上,靠的是实力,而不是门面上的'。”
  
   “现在,外面有很多竞争对手的,你要懂得如何去应付。”
  
   “将来,未必有父母在后面作铺垫的。”等。
  
   这些话,以前在我的耳里,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唠叨话,总觉得那一天太遥远了,这种事,不需要我去担心。
  
   现在,也许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去听这些文字,竟从中听到了无数的父爱和忧心。
  
   惭愧!
  
   心里悠然冒出了这样的想法,一直以来的关心,我却当作是一种麻烦,当一切都好像体会到了的时候,很讨厌。就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压迫感压着自己,很讨厌,就像无法呼吸似的。
  
   惩罚吧!
  
   感觉到种种的情感冒了出来,讨厌、后悔、厌恶……只知道书中的文字因为颤抖而摇晃不定,大力呼吸着空气中快要消失的氧气,像一个无法从吸毒中抽离的吸毒犯似的贪婪的想满足自己的需要。
  
   当冷静下来的时候,脸上已经布满了不明出处的水分,那水分模糊了视线,夺出眼眶,正紧贴着脸庞一直往下流淌。
  
   本来只是很简单、很普通的一段吩咐,那是父母在儿女出游时通常都会说的一段话,但却勾起了我无数的愧责。

3. 《傅雷家书》让我看到了温柔父爱中的强势

《傅雷家书》是傅雷和他的妻子朱梅馥在1954年到1966年5月也就是儿子傅聪留学波兰期间的信件节选。里面一共节选了112篇经典家书,分为人生、艺术、修养、感情四大主题,被奉为"教育圣经"。
  
 
  
                                          
 这112篇书信贯穿了傅聪出国期间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在这112封信件里,傅雷一直像一位朋友一样跟他谈人生、谈艺术、谈修养、谈感情。
  
 这些信虽然谈的都是家长里短的事,但在自理行间,都能体现出他对孩子的挂念和关心,并且以亲切的口吻,将自己对艺术的简介都倾注于笔端,并用自己身后的文学和艺术修养来修筑一睹墙。
  
 金庸曾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但就是这样一本得到大众好评的“家书”,却让我感到的一种莫名的压抑和强势。
  
 傅雷出生时,因为哭声洪亮,便以“雷”为其命名,在四岁的时候,父亲傅鹏飞因冤枉进了监狱,最终生病而亡,所以,从小由母亲抚养成人。而母亲个性就很强悍,后来两子一女的相继夭折,她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傅雷的身上。
  
 母亲便对傅雷的管教极为严格,傅雷自小不爱读书,母亲就用绳子把他硬绑在桌腿上学习,做功课开小差,还在他的肚脐眼上滴蜡油。烫的他哇哇乱叫。为了让他好好学习,还把他扔到河里,甚至以死相逼。
  
 或许正是因为母亲如此严厉的教育,才养成了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成为现代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所翻译的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为了中国翻译界备受推崇的范围,并且多一键通,在绘画,音乐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鉴赏力。
  
 1957年被打成“右派”时,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最终不堪侮辱,与妻子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他的自杀表现出了他的骨子里的倔强。
  
 不了解傅雷的人,看了《傅雷家书》之后,会觉得傅雷和傅聪之间的父子感情很好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关系很差,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在《傅雷家书》里,傅雷曾多次向儿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愧疚和自责。
  
 他说:“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或许是因为自小受到母亲严厉教导的影响,傅雷长大后,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也一直遵从棍棒出孝子的理念,于是,对于自己的儿子的教育一样的严格,严格到“变态”。
  
 傅聪小时候,因为不好好练琴,没少遭到傅雷的打骂,傅聪的童年里除了钢琴和古典音乐,就是父亲的责骂和体罚,也因为如此,傅聪变得很叛逆,傅雷为此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在他写给儿子的家书里说:“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要的很重大的错误。但巴尔扎克说的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字里行间仍让能够感受到傅雷骨子里的强制,即便知道自己是错的,但在他心里,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就是让儿子有出息。
  
 这和现在很多的父母一样,总是打着一切为你好的姿态居高临下,在他们认为自己对子女拥有绝度的话语权,甚至是绝对的处决权。以为你好的名义,对子女进行说教和指责。
  
 谢利·胡贝尔说:与其惩罚孩子,让其自我反省,不如让自己停下来,去发现自己的需求和真实的自我。你不曾给予自己的也无法给予孩子。
  
 为人父母,不要总是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用惩罚孩子的方式来激励他鞭策他,这样不但得不到你想要的效果,或许还会适得其反。
  
 杨绛也曾在《忆傅雷》中提到,傅雷的笑脸从来都只给朋友,而对孩子却是吝啬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 。
  
 关于严父这一点,在《傅雷家书》里,当傅雷看到儿子的信封不干净他要说话,儿子不联系老师了他要管,儿子因为工作忙,无法写信给他,他要责怪;儿子儿媳刚订婚,就开始干涉他们是不是先要个孩子;对于儿子交什么样的朋友,给朋友什么样的帮助他也要管;就连傅聪的朋友牛恩德手术,儿子没有写信,他还要管,诸如此类的细碎小事太多太多。
  
 在《傅雷家书》出版之后,傅聪曾说过,自己喜欢书里父亲跟自己谈艺术的部分,对于谈大道理的部分不是特别喜欢。
  
 说好的让孩子自己独立,可是这样事无巨细的插手,孩子就能独立吗?或许正是这样的说教和指责,让孩子心中的怨气和不满越积越多,这对于孩子的心里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也因此,傅雷跟傅聪之间的父子关系搞得很不乐观。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希望傅聪可以做一个淡泊名利,报效祖国,感情专一,艺术至上的人。但傅聪除了钢琴演奏方面的成功外,并没有成为傅雷期望他成为的那种“人”。
  
 中国式的传统父爱往往都是内敛的,沉默几乎是父爱的通病,他们不善于表达,往往将爱掩藏在心里,而表现出眼里的一面。
  
 冰心说: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在《傅雷家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傅雷虽学识过人,德艺双馨,但他对儿子的爱和中国徐国的父亲一样,但唯一的区别是,他善于表达自己的爱,毫不隐藏。
  
 他说:“孩子,我真恨不得天天在你旁边,做个监护的好天使,随时勉励你,安慰你,劝告你,帮你辅平将来的路,准备将来的学业和人格。”
  
 读完《傅雷家书》,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儿子无私的爱和热情,他用一生的经历,告诉儿子,一个人,首先要学会做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家。
  
 是啊,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磨砺的过程,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要学会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所以,《傅雷家书》虽然里面藏着一个父亲温柔背后的强势,但傅雷对儿子的爱却是毋庸置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这种严厉,反而是父爱的一种深层的诠释。他和普通的父母一样,唠叨,牵挂,敏感,大情小事都不放心,但另一方面,他又和很多父母不同,他善于表达自己对儿子的爱,他又会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跟儿子谈爱情,谈艺术,谈人生。
  
 对于《傅雷家书》的价值,楼适夷表示,“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傅雷家书》使得它能畅销25年。

《傅雷家书》让我看到了温柔父爱中的强势

4. 浓浓的父爱——读《傅雷家书》有感

《傅雷家书》这是一本家庭教育的经典之作,作者傅雷是我国著名翻译家、音乐鉴赏家、文学评论家,书中内容是傅雷和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出国在外时写的一封封信中挑选出来的,每一封信都包含了父母对儿子的关心。在《傅雷家书》中记录世界级钢琴大师傅聪对儿子呕心沥血的教育,是留给人们家教的范本。
  
  
 这本书共分为两部分:谈人生与艺术、谈学习与生活。书中内容从1954—1965年家书中选取,不仅展示了傅雷对儿子学习与生活上的指导,还展示傅雷深厚的文学艺术底蕴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在书信中,傅雷以亦师亦友的口吻与儿子热烈的探讨艺术,并向儿子传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体悟。
  
 一、生活中的关怀。
  
 在众多书信中,有长达1000多字的书信,也有几百多字的书信,但是一篇篇家书中,深藏着一颗父亲的爱子之心。
  
 儿子傅聪在1954年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生活,做为父亲,傅雷在生活方面不厌其烦地给予了有益的指导还告诉儿子如何理财,如何正确处理感情问题,如何待人接物等。
  
 儿子在国外,有朋友拜托他想买名画,傅雷叮嘱儿子,收到朋友的钱才汇款,切勿为他人垫钱。有的朋友不过随口说说,真要付款时又变卦了,做人不能太老实,把人家的话句句当真,有时弄得自己为难。
  
 买画价钱的高低不能对朋友当场答应,要说明等写信问过画家后方能决定,否则朋友知道了会疑心从中渔利。做事务必做到细致谨慎,切勿莫名其妙,几方面吃亏又不讨好。
  
 “做事最要防为人当了差,反蒙不白之冤,这也是不可不学会的人情世故。”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傅雷特意嘱咐儿子,在与他人交往时,要保持警惕,学会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
  
 但更多的是对儿子生活的挂念:“倘若有任何精神苦闷,也切勿隐瞒,你务必信任我,也不要怕我说话太严,写出来了,发现自己也会痛快些,孩子,我真恨不得天天在你旁边做个监护的好天使,随时激励你,安慰你,劝告你,帮你铺平将来的路,准备将来的学业和人格。”这段话表明了傅雷想要分担儿子的苦闷,想要与儿子成为朋友,得到儿子的信任,保护儿子一世平安,父爱之情跃然纸上,感人肺腑!
  
 傅雷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儿子的真心健康,是儿子是否快乐平安?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作为父亲,傅雷在家书中字字句句
  
 都包含着对儿子生活中的牵挂,而且方方面面考虑周全,从他那颗敏锐而细腻的心中,我们读出伟大的父爱。
  
 从每一封家书中,我们都能读出做为父亲的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关怀备至,父爱如山!此时此刻,我想到了自己年迈的父亲,回想起我成长的历程中,也时时刻刻包含着对我的关心:
  
 我小时候,身体特别不好,经常受凉感冒,有时晚上睡觉时还好好的,半夜里会突然发高烧,手脚冰凉,浑身打哆嗦,头脑昏昏沉沉,这时,不管是风雪交加的寒冬腊月,还是酷暑难耐的盛夏,父亲都会立即穿衣起床,跑到村子西头的诊所里叫醒医生,陪同医生来我家给我打针,如果白天已经打过针,就只好连夜给我扎针输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父爱啊!
  
 二、学业上的叮咛。
  
 儿子傅聪是艺术家,傅雷在信中常常建议儿子多读书:“学然后知不足”,只有不学无术,或是浅尝辄止的人才会自大自满,艺术家的傅聪,应当无书不读,妥善安排日常生活,一切起居都应该有规律,有计划,才能挤出时间来。也不能整天懒洋洋的处于幻想,时间也不能太多,否则成了习惯就浪费光阴了,没有音乐会的期间也该有个计划,哪几天招待朋友,哪几天听音乐会,哪几天照常练琴,哪几天读哪一本书?一旦有了安排,就不至于因为无目的无任务而感到空虚与烦躁了。从信中的字字句句,读懂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还有傅雷对儿子交流谈论学业,对罗曼罗兰的两本名著《古代音乐家》》今代音乐家》英文中最有译本,不妨买来细读名家的音乐论著,可以帮助更准确的了解以往的大师,也可以纠正太主观的看法,傅聪在音乐方面获得巨大成就,有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努力,当然也离不开父亲傅雷从小向他灌输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让他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中汲取养分,对音乐有着与众不同的解读。
  
 三、艺术上的探讨。
  
 作为著名的翻译家,音乐鉴赏家,文学评论家的傅雷,对儿子在艺术方面给予了细心的指导,和儿子探讨:“伏尔泰的作品,他的故事性不强,全靠文章内若有若无的讽喻,我看来真是栗栗危惧,觉得没能力表达出来,我的文字太死板,太“实”,不够调皮,不够轻灵。”
  
  
 “词人中,苏辛却是宋代两大家,也是我最喜欢的苏的词,颇有些咏田园的,那就比度的田园诗洒脱自然了。杜甫有许多田园诗,虽然受陶渊明影响,但比较之下似乎也隔了一层。”
  
 傅雷在家书中,像朋友一样和儿子讨论自己文学方面的见解。儿子傅聪是世界级的钢琴大师,傅雷更多的与儿子交流音乐方面的看法:“这两天听了捷克代表团的音乐会,一个男中音,一个钢琴家,一个大提琴家,大提琴的音色很贫乏,技巧也不高明,感情更谈不上。三人之中还是唱的比较好,但音质不够漂亮,有些空。”
  
 傅雷为儿子的成就感到自豪,为儿子能够替国家争光而高兴、快乐、欣慰!但是作为名人的他,在忙碌自己工作的同时,时刻关注儿子的学业,经常与儿子探讨交流,是儿子成长之路的引领者。
  
 四、做人的道理。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面镜子,《傅雷家书)这本书中,傅雷的一言一行,对儿子傅聪的成长起着深远的影响!
  
 在一封封家书中,傅雷还写到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他不愿挂虚名而不做实事,不愿乱提意见,这些小事儿都反映出傅雷为人处事的最大特点—真!做人真、做学问真、处世真!
  
 傅雷教育儿子做人的道理:不要只是为了名利而进行过多的音乐会,这样会麻痹感觉,使表演缺少生气与新鲜感,从而损害艺术。既然把艺术看得比生命还重,就该忠于艺术,尽一切可能为保持艺术的完整而奋斗。
  
 “一个人身在国外,对祖国的怀念是深切的,不论做人方面,事业方面,处处要保持我们中国人传统的谦虚和大方。”儿子傅聪远在英国,傅雷教育儿子处处要热爱祖国,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既然热爱祖国,这一点尤其不能忘了。为了身体,为了精神,为了艺术,为了国家的荣誉,都不能不大大减少你的演出。
  
 书中傅雷和夫人对远在国外生活的儿子,每一封家书中,都是千叮咛万嘱咐,担心儿子的生活起居,更多的是为人处世之道!
  
 我们常说:“吃一堑,长一智。”傅雷做为过来人,对儿子讲人生的道理,告诉他经历一次磨难,一定要在思想上提高一步,以后在作风上也要改善一步,这样才不冤枉。一个人吃苦碰钉子都不要紧,只要吸取教训,所谓人生或社会的教育就是这么回事儿。要坚持,要贯彻,更要忍耐!
  
 在《苏氏家语》里有一句话:“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基础,是家长言传身教的结果。
  
 古人言:“养不教,父之过。”傅雷在书中身体力行的教育儿子,成为儿子的楷模,儿子傅聪有错误,他没有强加指责,而是和儿子一道反省,承担自己的责任,教育儿子做人的道理。
                                          
 五、婚姻观的树立。
  
  
 在儿子傅聪婚姻方面,傅雷在信中为儿子找到伴侣衷心祝贺,同时,还用温和的语气嘱咐儿子要担负起新的责任。傅雷认为,婚姻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人生艺术中最高深的一门学问。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刻。
  
 傅雷在家书中的婚姻观,不仅教育儿子如何对待自己的婚姻,同时对每一个人的婚姻爱情观,都有深深的启发,很多家庭不满意自己的婚姻,觉得自己嫁错郎,找错了妻,这何曾不是要求对方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呢?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追的你太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的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温柔的人有时会显得懦弱,刚强的人有近乎专制,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实际,能干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
  
 所以无论男女,只有把兴趣集中在事业上、学问上,艺术上,尽量抛开渺小的自我,才有快活的可能,才觉得活得有意义。
  
 古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夫妇相敬如宾,平静含蓄温和的感情方能持久,夫妻到最后完全是一种知己朋友的关系,也即是我们所谓的终身伴侣!
  
 六、理财意识的渗透。
  
 傅雷还对儿子进行理财理念的教导,儿子傅聪结婚成家之后,要承担责任,要开始学习理财了,每个月的用度一定要有一个预算,不要用过头,要有积蓄一些,以防不时之需。而且在国外,不像在国内,闹亏空不要紧,而是丢脸的。
  
 “此次外出四月,收入是否预先定好计划?不管你们听从与否,总得一在提醒你们,既然生活在金钱世界中,就不能不好好的控制金钱,才不是为金钱所奴役。”的确如此,虽然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离开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傅雷不喜欢儿子成为过分追求物质的守财奴,但也不愿他缺乏对金钱的重视而成为金钱的奴隶。
  
 回想今天的我们,有几个父母对孩子进行理财意识渗透呢?“再苦不能苦孩子”父母总是觉着自己的孩子不要吃苦,于是花钱大手大脚,孩子想要啥就买啥,从来不说一个“不”字,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没有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这是我们教育的缺失。
  
 《傅雷家书》让我们看到翻译家傅雷和夫人对远在海外儿子的牵挂,有对儿子学业上的引领,音乐艺术方面的交流探讨,也有对儿子生活的嘘寒问暖,对儿子爱国思想的教育,婚姻观念的指导,理财理念的渗透,让我们感受到一份独特而又浓浓的父爱!

5. 《傅雷家书》教人如何做优秀的父母

《傅雷家书》这本书主要记录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傅敏日常通信内容。通过他们一家人的书信来往,才发现这人世间竟有如此心性高雅,品格端洁,为国为民的父母,他们一身洁身自好,气节可佳,对待子女教育上可谓是中国父母学习的榜样。
  
 傅雷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热爱艺术胜于生命,其妻朱梅馥虽然学识不及傅雷,但二人结婚后在夫妻关系内共同成长,近傅者赤,以致夫人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也逐日提高,并同傅雷思想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所以说,三观相合,精神共同成长的婚姻关系才能更久远更稳固。
  
 他们从点滴生活到爱情信仰,再到艺术和民族精神上给出诸多良好的家庭教育范本,好父母胜过好学校,下面摘抄一些这所好学校中看到的比较精典的语句,供大家学习。
  
 1、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远不得安宁!真的, 巴尔扎克 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p1)
  
 2、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的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p2)
  
 园丁以 血泪 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 人间 去让别人享受。(p2)
  
 3、……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p9)
  
 4、自己责备自己而没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仅是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 心意 ,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 心迹 。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吃亏,一个道理。(p12)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 从今以后 ,一辈子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待!(p12)
  
 5、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p13)
  
  一个人 发泄是要求心理健康,不是使自己越来越苦闷。(p14)
  
 6、关于感情问题……无论如何要克制,以前途为重,以健康为重。(p15)
  
 7、……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非克服不可。
  
 8、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所发的 感想 都是真情实感。(p19)
  
 9、对于你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觉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的。(p23)
  
 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吸收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p23)
  
 10、只要是真理,是真切的教训,不管是出之于父母或朋友之口,出之于熟人生人,都得接受。(p29)
  
 你的随和脾气多少得改掉一些……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
  
 11、耐着性子,消沉的时间,无论谁都不时要遇到,但很快会过去的。(p30)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p31)
  
 12、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 修养 ,才能 廓然 无果,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 雨水 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才不至于受伤……慢慢地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去对付 过去的事 ;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在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去分析前因后果,作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要把这些事情当作 心灵 的灰烬来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p32~33)
  
 13、比赛问题固然是重负,但无论如何要做一番思想准备。只要尽量以得失置之度外,就能心平气和, 精神 肉体完全放松,只有如此才能希望有好的成绩……倘若能常常想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名句,你一定会精神上放松得多。唯如此才能避免过度的劳顿与疲乏的感觉,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操心!(p38)
  
 下功夫叫自己心理上松动,保管叫你有 好成绩 。紧张对什么事都有弊无利。……存着“我尽我心”的观念,一紧张就马上叫自己宽驰,对付你的精神要像对付 你的手 与指一样,时时刻刻注意放松。(p39)
  
 平日你不能太忙。人家拉你出去,你时候要补足 功课 ,这个对你精力是有妨碍的。还是以练琴的理由,多推辞几次吧。要不紧张,就不宜于太忙;宁可空下来自己静静想想……切勿一味 重情 ,不好意思。工作时间不 跟人 出去,做成了 习惯 ,也不会得罪人的。人生精力有限……(p39)
  
 14、…… 艺术 是你的终身事业,艺术本身已是激动感情的,练琴时万万不能再紧张过度。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里着眼,马拉松赛跑才好。你原是感情冲动的人,更要抑制一些。(p42)
  
 15、……多抑制感情,多着重于 技巧 ,多用理智,我相信一定能减少疲劳。(p42)[这是 傅雷  先生 指导 傅聪 在练琴时应该注意的、如何减少练琴疲劳]
  
 功夫用得不够;没吃足苦头绝不能有好成绩!(p43)
  
 16、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人,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 艺术家 。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忘了它的目的。(p47)
  
 17、……不要再已经觉得疲倦的时候再force自己。多留一份元气,在长里看还是占便宜的。(p54)
  
 18、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p56)
  
 19、 母性 的伟大不在于理智,而在于那种直觉的感情……(p60)
  
 想着过去的艰难,让你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更有勇气去克服,不至于失掉信心!人生本是没穷尽没终点的马拉松赛跑……(p61)
  
 ……年轻人往往容易估高 自己的力量 。(p61)
  
 ……今日之下,你已经过了这一道骄傲自满的关,但我始终是 中国儒家 的门徒,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p61)
  
 ……其实perfection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 食街 、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要就是存在于 哲学家 的理想和 政治家 的理想之中。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 世代 的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远无止境,所以perfection像水中月、镜中花,始终可望而不可及。但能在某一个阶段求得总体的“完整”或是比较的“完整”,已经很不差了。(p62)
  
 20、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想改弦易辙,丢开老路,换走新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与新路放在两个盘里很精密地称过。(p69)
  
 磨难人最厉害的莫如unknown和uncertain!(p71)
  
 21、一个人太容易满足固然不行,太不知足而引起许多不现实的幻想也不是健全的!(p76)
  
 22、……以后对别人就得防一着,别再那样天真,老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以前……你总以为年轻人是纯洁的……年轻人不比中年人纯洁多少,一切都要慢慢地观察,“日久见人心”,“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几句 老话 真 有道理 !(p81)
  
 23、一个热情的人,尤其是 青年 ,过火是免不了的;只要心地善良、正直、 胸襟 宽,能及时改正自己的判断,不固执己见,那就很好了。
  
 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是不了解, 日后 仍会了解得。
  
 人的心理是:难得收到的礼,是看重的;常常得到的,不但不看重,反而认为是应享的权利,临了非但不感激,倒容易生怨望。
  
 24、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 语气 、 声调 。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缓和,声音越柔和。坚持真理原是一件艰巨的斗争,也是教育工作;需要好的方法、方式、手段,还有是耐性。万万不能动火,令人误会
  
 经历一次磨折,一定要在思想上提高一步,以后在作风上也要改善一步。
  
 25、一个人越爬得高,越要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兢兢业业 。
  
 26、一个人太顺利,很容易于不知不觉间忘形的…… 心中 常常浮起一种得意的感觉,猛然发觉了,便立刻压下去。……可见一个人对自己的斗争也一刻也放松不得的。( 27、记者老是这个作风,把 自己的话 放在别人嘴里
  
 28、尽管人生那么无情,我们本人还是应当把自己尽量改好,少给别人一些痛苦,多给人一些快乐。
  
 29、感情问题,务必要自己把握住,要坚定,要从大处远处着眼,要顾全局,不要单纯的逞一时之情,要极冷静,要顾到几个人的幸福,短视的 软心 往往会对人对己造成长时期的不必要的痛苦
  
 30、……个人天地毕竟有限,人家对你的好评只能起鼓舞作用;不同的意见才能使你进步,扩大视野:希望用冷静和虚心的态度加以思考
  
 31、无论男女,只有把兴趣集中在事业上、 学问 上、艺术上,尽量抛开渺小的自我(ego),才有快活的可能,才觉得活得有意义 )
  
 32、 世界上 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勿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过自己。( 33、……诙谐喜悦起来像个孩子,落落寡欢起来又像个 浪漫派  诗人 。有时候很随和,很容易相处;有时候又非常固执,不肯融通。而在这点上,我要说句公道话,他倒并非时常错误的。其实他心地善良温厚,待人诚恳而富有同情心,胸襟开阔,天性谦和。(
  
 34、人需要不断地跳出自我的牢笼,才能有新的感觉,新的方法,也能有更正确的自我批评
  
 35、 生活中 崇高的事物,一旦出自庸人之口,也可变得伧俗不堪的。( )
  
 36、年轻人往往无忧无虑,对自己的意见过分自信,因而不能事先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不快 37、……纯洁固然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无知却很容易沦为愚蠢,会招灾惹祸。(
  
 38、 中国民族 多数是 性情 中正 和平 、淡泊、朴实,比西方人容易满足。--另一方面, 佛教 影响虽然很大,但天堂地狱之说只是佛教中的小乘( 净土宗 )的说法,转为知识较底的大众而设的。真正的佛教教理并不相信真有天堂地狱;而是从理智上求 觉悟 ,求超度;觉悟是悟 人世 的虚幻,超度是超脱痛苦与烦恼。尽管是出世思想,却不予人以热烈追求幸福的鼓动,或急于逃避地狱的恐怖;主导是劝人求智慧。
  
 智慧 使人 自然而然地省悟,信仰反易使人入于偏执于热狂之途
  
 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有矛盾才会逼你解决矛盾,…… 往前 迈一步……没有矛盾的一片恬静只是一个崇高的理想,真正实现的话也不是一个好现象。--凭了修养的功夫所能达到的和平恬静只是极短暂的,比如浪潮的尖峰,一刹那就要过去的。或者理想的平和恬静乃是微波荡漾,有矛盾而不太尖锐,而且随时能解决的那种 精神修养 ,可绝非一泓似水,一泓死水有什么可羡呢?我觉得倘若苦闷而不致陷入悲观厌世,有矛盾而能解决(至少在理论上认识上得到一个总结),那么苦闷与矛盾并不可怕。所要避免的乃是因苦闷而导致的身心失常,或者玩世不恭,变做游戏人生的态度。从另一角度看,最伤人的(对己对人)乃是由passion出发的苦闷与矛盾……。凡是从自卑感自溺狂等等来的苦闷,对社会都是不利的,对自己也是致命伤。……我们不怕经常苦闷,经常矛盾,但必须不让这苦闷与矛盾妨碍我们愉快的心情
  
 39、倘若逾越 分寸 ,时尚就绝对没有放纵无度而不自食其果的事!一切要合乎中庸之道……
  
 40、众神之中,幸运女神最为反复无常,不怀好意,时常袭人与不备。

《傅雷家书》教人如何做优秀的父母

6. 傅雷家书:父母之爱

《触龙说赵太后》中说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对孩子的爱源自本能,血缘联系在一起,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不仅是生命的延续,还是学识,思想感情,行为习惯的延续。
  
 父母总是想把最好的给子女,希望他们吃得好,学得好,将来过得好。出于这样的初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是会不经意的在言语上,行动上做了伤害孩子的事情。或者有些父母单纯的只考虑孩子的学习好坏,动辄暴力相向,无疑对孩子来说是童年的梦魇。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罪过。
  
  巴尔扎克: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任何过错,既然发生了就会在某处留下痕迹。即使自己假装忘记,可在对方心里都不可能随着时间洗刷掉。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自我反省。做父母的也是一样,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会犯错,但是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傅雷先生在儿子傅聪外出求学的是十二年里,时刻用书信与儿子保持联系,了解儿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生活,学习指导,恋爱观的分析,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方面面,既有客观的分析,也有着长者的前车之鉴,是父亲却又似朋友,对孩子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特别是谈到儿子的恋爱时,他没有责怪,而是分析这种感情的可靠性、多变性是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同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爱情的感受,悉数与儿子分享,希望能够让他少走弯路。
  
 每一封家信都包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是一个不断分离的过程,每一次分离都伴随着情感的阵痛。
  
  父母就像园丁,用血泪浇灌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 
  
 出生、成长、分离,无时无刻不伴随着父母的爱!
  
 父母与孩子总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过程,望着他们的背影让他们远去,只希望前行的路上阳光明媚,一路芬芳!

7. 走进《傅雷家书》里的家庭教育

第一次用心地读完《傅雷家书》,在此之前只是在很多推荐的书目中风轻云淡地过了过眼。以前有个偏见,选择读的书的时候都是要先看看作者的生卒年月,看看作者活了多大年纪。年纪大还在世的和90岁以上的作者,几乎都不考虑的选择。
  
  
 那些死得早,因为早早生病离世的总觉得没有可以学习之处,自杀的更不在选择之列,恰好傅雷就在此之列。直到现在可以完全地能理解各人有各人的情非得已,尤其是饱尝自己在初为人母后那些扑面而来的各种焦虑后,才能细细的品味出傅雷对傅聪的那种深沉、事无巨细的爱。傅聪,这位世界钢琴大师,无疑是傅雷最伟大的“杰作”,在这一点上就足以令人佩服。当然傅雷的博学、当时在艺术和学术方面的左右逢源是我们普通人至今都无法超越的。但是从他那里仍然能学到永远不会过时的家庭教育“范本”。
  
 真实
  
 傅雷有一个不幸的童年,早年丧父,母亲是虎妈似的养育方式。这种教育背景下长大的傅雷,把严厉教育的“家风”直接施加到他的第一个孩子傅聪身上。在第一封家书里,傅雷就向儿子检讨,承认自己早年教育傅聪时太过严厉,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对傅聪及其母亲在早年造成的身心伤害。真实使他的言传得到有效的反馈。
  
  
 反思自己在家庭中总是扮演着总有理的角色,实感惭愧。对于孩子来讲,一个高不可攀的圣人会让他们倍感压抑,感觉自己怎么也赶不上父母圣人的光辉形象。然而一个会犯错、会认错、会改正的父母才能成为孩子的引领者。
  
 是人都会犯错,这是逃不掉的。如何在孩子面前去真实的坦白自己的错误却至关重要:孩子,我和你一样都会犯错,有些错误还是不能弥补的,但是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再重复犯这种错误,你看到我犯错带来的后果也会对你起到警示作用,我让你看到我的痛苦,是避免你再去栽跟头找痛受。
  
 不管是小孩,还是生理上的大人,学习是终身的,而且是从经验和教训中双向学习的。只有展示给孩子一个真实的自己,同样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把正确的观念输出给孩子。孩子是不可能从一个高不可攀的“圣人”身上学做普通人的。
  
 有智慧的唠叨
  
 有人说唠叨是亲子关系的杀手锏,是孩子叛逆的元凶。觉得这样的观点并不完全对,傅雷在家信中并没有太多的高谈阔论,在一些生活的琐碎,为人处事的细节方面碎碎念的甚多。琐碎到写信贴邮票的位置,用词的准确,弹钢琴时的身体动作、心情,及时向人表达感谢,说话的语气,如何跟妻子相处,不要太过宠溺小孩,要让小孩从小学会适应孤独......也都是琐琐碎碎的唐僧式唠叨。
  
  
 如果傅聪在傅雷面前听到这些话,未必会对他起到指导效果。傅雷自己承认脾气暴躁,傅聪在波兰期间曾经有短暂的时间休假回国,傅雷在信中提到过本来应该很珍惜才对,但见了面还是在语言上闹了些不愉快。人都是有坏情绪,而且会本能的限时现报。如果能有一个缓冲,给冲动的大脑设置一个减速带会大大降低因为冲动所带来的麻烦。
  
 而亲人之间的那种无拘束恰好是我们言行举止太过激烈的原因。而写信就不同了,人在书写时不得不放慢大脑的处理速度,相当于给坏情绪加上了减速带。而读信的人不能直接面对写信人的坏情绪,只专注于文字本身反而容易接受。正所谓“距离产生美”,美在隔离了过激烈的情绪。如果这十余年傅聪和傅雷是生活在一起,以父子二人同样火爆的性格,未必就可以和谐相处成,成就也未必有现在这么大。
  
 从这可以学会正确的唠叨是屏蔽情绪:用写的方式。现在也经常用这种方式跟孩子唠叨,亲自证实比用刀子嘴好用多了,体现在书信上的真的是个智慧楷模,慈母的光辉形象。教育最重要的是有效,在不造成不可弥补的错误前提下,所有的方法都是殊途同归。
  
 大道理都在小生活中,要给孩子一个现实可行的生活操作指南
  
 傅雷对生活是体察入微的,他给傅雷诠释了什么是平常就是道。所有的做人之道和处世之道其实都在真实的小生活里。傅雷自己学贯中西,游历丰富,对生活的各种情景都有深刻的见解。他始终认为,先教傅聪做人,然后才是一个艺术家,这从书信内容关于日常生活多过艺术探讨中可以看出。
  
  
 他给傅聪的教导都是操作性极强的,道理之后一定是一个可行的操作方法:对于夫妻相处之道,指点傅聪要每天抽出至少十分钟时间去和妻子聊天;艺术家要贴近生活,不要只是泡在音乐中,可以去大自然中去放松寻找纯真的灵感;要有礼貌,在听师长的教导时,要有恭敬的站姿,并且要及时回馈别人的善意;要学会管理财务,养成记账的习惯,要让妻子过上中等标准的生活,贫穷也会害死艺术家;培养孩子独立,在孩子小的时候容易放大他们的优点,而忽略他们潜在的缺点,当孩子总是想缠着大人的时候,要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从小体会寂寞,因为人总会有孤独的时候,与孤独的自己相处是从小就该培养的能力.......
  
 作为一个毫无建树可言的普通母亲,从《傅雷家书》中能接收到的也就是以上三方面。或许未来再看会有更深的领悟。读到最后傅雷的绝笔信,不觉悲痛,深深为他可惜。想必是已了无牵挂,才能舍得携妻子勇敢绝世吧!
  
  人活着无非是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最大成就,而教育好自己的后代是最大没有之一的成就,它关系着血脉和精神的传承。而傅聪无疑是傅雷的绝世成就。傅雷的的墓志铭是:“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傅雷是成功的,他知道傅聪已经可以孤军奋战,他已经孤独了,创造了一个世界,也创造出了心灵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无非是让孩子长成一个在世界上不怕孤军奋战的人,有志同道合的战友固然好,然而在人生重大的节点,每个人都会有必须面对的孤军奋战。这是每一个人必然要接受的终身教育。
  
 向傅雷致敬,向赤子致敬,向孤独致敬!

走进《傅雷家书》里的家庭教育

8. 傅雷家书的启示

这部家书展示的是一位父亲与儿子的亲情,亦是一位大师在倾心雕琢一件艺术精品,塑造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一次,傅聪在练习弹琴时,却奏出自己的曲调,傅雷在楼上听到了,立即悄悄地走下来,用空白五线谱把曲调记录下来,并定名为《春天》。在傅聪孤身海外的数年里,是傅雷绵绵不断地给其写信,指导、鼓励与鞭策傅聪战胜艰难险阻、在艺术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在困境中,傅雷开导儿子:“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傅雷先生对古今中外绘画、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在这部家书中汩汩地流淌,润泽的不仅仅是他的孩子,而且是万千读者。我时常边读边用卡片摘录其中精华片段,以备细细体味。
父母爱子女是天性。自己做了母亲,也真切体会了“心疼”一词的滋味,自以为母爱炽热,读《傅雷家书》而知不足。与一些有“责任心”的家长一样,对待孩子不是溺爱,就是期望值过高或急于求成,我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与孩子时常心与心地交流。
天高任鸟飞,读《傅雷家书》懂得了对孩子既要定位高远,又要量力而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我们首先根据孩子的特点明确发展目标,让其学习绘画,并在其后的十六年读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报考专业排头的学校,接受名师指导。平时不轻易增加孩子课外作业负担,经常带女儿外出写生、参观,开拓视野,并向孩子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提高其文学素养。如今女儿已大学毕业,并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但仍告诫她学无止境,任重道远。
《傅雷家书》连同当年摘录卡片一直放在我的案头,每每翻阅仍有新的启迪。人是为社会之人,当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傅雷以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为己任,这种走出“小我”的心境值得永远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