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谥号是怎样来的?

2024-05-04 18:01

1. 皇帝的谥号是怎样来的?

皇帝的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比如明崇祯帝的谥号。南明上的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赠崇祯的谥号为“庄烈帝”。

含义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情况较为复杂。
形成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帝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前面一个字据考证是一种祭祀方法(参考《历史的荒原》),后面的一个字则表示在哪一天进行祭祀。例如盘庚是指在庚日用盘这种祭司方法祭祀祖先,祭祀也是对先祖执政历史的一种总结。盘是指敲打磐磬的祭祀方式。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周昭王、周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是恶谥,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如明末崇祯皇帝追谥为思宗。政变中被推翻的称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亡国君主称末帝。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因为他的谥号为孝献皇帝,这个献字的意思为聪明,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曹魏政权其实是十分认可汉献帝刘协的。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
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太祖,刘彻是世宗,刘询是中宗,刘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个皇帝身后都有庙号。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号称中兴的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结果被后世嘲笑。

皇帝的谥号是怎样来的?

2. 古代皇帝的谥号是怎么确定的?一共有多少种谥号?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 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 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设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所谓庙号,是指古代帝王死后在大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谥号、庙号的选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谥号的选定要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憨”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 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至迟到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乎谥,没有恶谥。谥号之有善恶,西周共和以后。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就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他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汉代又恢复了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宇: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
    唐宋时期是谥法大发展的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美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元圣文神武皇帝”。帝后也可有尊号,后来称作徽号。如清代同治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椿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等十六个宇。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筹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如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其次,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号中还有一种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土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高官司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一般认为,庙号始于商代,汉代承袭了这一制度。汉代对于追尊庙号一事是极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没有庙号。但这一制度发展到南北朝时已不太严格了,从唐代开始,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更是无帝不”宗”了。 
    追尊的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自汉代开始,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但也有例外,如明代朱橡取代建文帝做了明朝皇帝,他并非开国皇帝,却庙号明成祖;清人关后的第一任皇帝顺治皇帝也非大清的开国皇帝,仍被尊为“世祖”。 
    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习惯称呼中,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唐代以后由于尊号的出现,尊号、谥号加在一起很长,不便称呼,所以又改称庙号。到了明清两代,因为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帝习惯上常称他们的年号。称年号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称呼,故而若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时,称他们为“康熙帝”、“乾隆爷”,那就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如称他们为“圣祖”(康熙庙号)和“高宗”(乾隆庙号),就不对了。

3. 历代帝王的谥号是如何得来的?

谥号是古代东亚(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后,内务府根据其生前的事迹与品德,从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
此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个东亚的古代国家都会用谥号。根据对西周青铜铭文的研究,约周穆王时期,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谥的做法已比较普遍。"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
谥号就是一个皇帝死后世人给予的封号(谥号是对先帝的评价),予以褒贬。但多是溢美之词。
如汉朝刘彻谥为“武”,刘启为“景”,还有东汉的“献”帝,都是好辞。也有例外,如隋“炀”帝,陈后主也被谥为“炀”。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
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扩展资料:
  与”谥号“相近的”庙号“:
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
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
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庙号

历代帝王的谥号是如何得来的?

4. 皇帝的谥号是怎样来的

谥号(读音:shì hào),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谥法

谥号的对象
  官谥的资格
  西周东周的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
  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
  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
  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得谥过程1
  皇帝的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比如明崇祯帝的谥号。南明上的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赠崇祯的谥号为“庄烈帝”。
  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一般由礼部(礼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赐谥。  孝钦皇后-慈禧谥号碑谥(亦作谥)号,就是王、公、卿、大夫(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按传统说法,谥号起始于周,比庙号要早八百年,而谥的范围也不限于帝王。商代亡国之君是纣王。纣王姓子名辛,《史记.殷不纪》说:「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在「辛」前加一「帝」字,是后人叙史时加添的,并非谥号;「纣」可能是同人给他的恶谥。周代有谥,则确凿无疑,第一代周王姬发谥武,史称周武王:武王之父姬昌虽未开创周朝,但武王追尊为王、加谥曰文,称周文王。秦朝曾经废谥号。秦始皇认为,让谥是以子(嗣皇帝)议父(先帝)、以臣议君;下议上就是不敬,所以秦朝皇帝无谥号(亦无庙号),对大臣也不赐谥。及至汉初又恢复谥法。先帝下葬前由礼官议谥,嗣皇帝定谥。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自惠帝起,诸帝谥号都有「孝」字,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等。史家叙史作省称,或略去「孝」字,或略去「帝」字,例如「孝惠」、「惠帝」。庙号、谥号连称时,庙号在前、谥号在后。例如汉武帝的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
  谥号最初用一个字,后来有两个字的,例如战国时赵武灵王、魏安釐(僖)王,还有三个字的,例如贞惠文子;后世又有增字,甚至多至一长句的。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还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厉、幽、炀都是贬字,冲、殇、愍、哀、悼等谥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按前人记载,议谥是在将葬之时。未死而谥的特别例子是有的:楚太子弑父,谥父为灵,岂料其父尚未瞑目,虽然不能开口说话,却急巴巴地睁着眼睛似有所语:太子即改谥为成(史称楚成王),他这时才瞑目。因为成字比灵字要好得多。另外,卫灵公因卫国发生变乱而逃亡到邻近的诸侯国,北宫喜与析朱鉏帮助他平乱归国,卫灵公如愿以偿,喜不自胜,为了褒奖平乱功臣。竟别出心裁,立即赐北宫喜谥为贞子、析朱鉏为成子(子是爵位)。二人生而得谥说,也属例外。亲贵、大臣死后赐谥,唐宋有议驳制度,即由太常博士议上,若名实不相符,给事中可以驳奏再议;明清则由礼部拟谥,皇帝核定,礼部有时也会多拟几个以备皇帝选择。帝王美谥无过于文、武,大臣之谥极于文正。宋代夏竦死,曾惹起议谥的争论。最初太常博士拟为文正,后司马光反对而改为文庄。
  朝廷赐谥,很多时都是有褒有贬的,有的还既扬善、又不讳恶。例如唐代萧瑀谥号贞褊,贞表示他端直,褊表示他多猜疑。美谥亦可追夺,如秦桧死后,宋高宗赐谥忠献,意思是褒扬他危身奉上、智质有圣,至宋宁宗时追夺原谥论,改谥缪丑,那是指斥他名实相悖、怙威肆行。明清的情况则较为特别,规定礼部奏请才能得谥。换句话说,获得请谥者必是朝廷眷念怜惜之臣,其谥号自然没有贬意,只不过赞美程度有轻重之别。
  最后,一个颇有趣的问题是,历代失政的帝王、失国者是否恶谥随身呢?答案又未必。失政者亦有得美谥的,例如弑父的楚穆公、东汉的桓帝。假若失国者由新朝定谥,他们才较容易得到恶谥。除了正式的谥号外,也有私谥。私谥始于东汉。私谥不出于朝廷,而由门人、故吏为著名文士学者所立,如东晋陶渊明的私谥是靖节征士,北宋林逋的私谥为和靖先生,世称陶靖节、林和靖。宋明时期私谥也屡见不鲜。
谥号的含义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三种。
  美谥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
  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平谥如怀,悼,哀,闵,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另外孙权的谥号是“大皇帝”,比较特殊。
  由于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这在古代是比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平谥。
谥法的字数2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在一个字或者几个字的情  咸丰皇帝谥号碑形下,人们一般用谥号称呼皇帝,比如隋炀帝。
  但是从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谥号十六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二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

谥号的规则
  有关工具书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釐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
  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
  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女皇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达四字。武则天称帝后,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
  皇后之「尊号」即「徽号」。  孝贞皇后-慈安谥号碑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23字谥(见慈禧条)。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或21字(明太祖),亲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和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丰帝的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恭亲王奕欣的谥号为:忠
  包青天的谥号为:孝肃(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文忠(如李鸿章),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5. 每个皇帝的谥号到底是由谁定的?又有何含义?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谢谢  回答完毕

每个皇帝的谥号到底是由谁定的?又有何含义?

6. 皇帝谥号是什么?

皇帝谥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按照剥削阶级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生平的德行而给予的一种称号。
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号形成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谥号

7. 历史上有哪些皇帝的谥号看起来就很厉害?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谥(shì)号是怎么来的。
最早,周公旦、姜太公等人去世下葬之前,朝廷需要对他们生前的事迹做一番描述,于是周王朝就开始制定谥法。
所以,谥号其实就是一个人一生的写照,只不过是用了超浓缩的几个字。这些字被确定下来,然后规定什么行为可以用哪个字,这就是谥法了。
别看只有几个字。每个字在周王朝就已经确定了他的含义。后世的帝王将相,有时为了祖宗的这几个字,可以拼死拼活。

最厉害的当然是谥号里有“神”字的,因为周天子规定,只有“民不能名”的才能称“神”。历史上还没有谁的谥号有这个字。
至于历史上有“神”字的两个皇帝宋神宗与明神宗,那是庙号而非谥号。
周天子对谥号里的字做了详细解释,我们摘录部分“厉害”的看看:
经天纬地、道德博闻、勤学好问、慈惠爱民、赐民爵位等都可以称“文”;刚强直礼、威强敌德、克定祸乱等可称为“武”;安民立政称为“成”;辟土服远称为日“桓”。
“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
东吴孙权死后,定庙号为“太祖”,这个好歹是符合规矩,但是在定谥号的时候,东吴的大臣们则打破礼法,来了一个“大皇帝”。
则天法尧曰大。这个谥号堪称中国古代唯一一人。
三国时期的创业帝王中,孙权创下了几个记录,
一是寿命最长,活了71岁。二是主政时间最长,执掌东吴政权长达52年之久,也是开国皇帝中去世最晚的。
现在这个谥号也是独一无二的。

孙权是否配得上这个谥号,我们不去分析,但是这无疑带有极弄的奉承溢美色彩。
这在后世评定谥号的时候是常事。
后世还有与“大皇帝”媲美的谥号:天皇大帝。
如唐高宗:
是夕,皇帝崩于贞观殿,年五十六,谥曰天皇大帝。

历史上有哪些皇帝的谥号看起来就很厉害?

8. 古代皇帝的谥号如何定?大神们帮帮忙

民无能名曰神  靖民则法曰皇 化合神者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德合天者曰帝  仁义所往曰王  立志及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  赏庆刑威曰君 从之成k曰君  扬善赋简曰圣 敬宾厚礼曰圣  照临四方曰明 谮诉不行曰明 果虑果远曰明  经纬天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 赐民爵位曰文  绥柔士民曰德 谏争不威曰德  刚强直理曰武 威强敌德曰武 克定祸乱曰武 刑民克服曰武 夸志多穷曰武  安民立政曰成  渊源流通曰康 温柔好乐曰康 安乐抚民曰康 合民安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中情见貌曰穆  容仪恭美曰昭 昭德有劳曰昭 圣闻周达曰昭  治而无眚曰平 执事有制曰平 布纲治纪曰平 克定祸乱曰平  由义而济曰景 耆意大虑曰景 布义行刚曰景  清白守节曰贞 大虑克就曰贞 不隐无屈曰贞  辟土服远曰桓 克敬动民曰桓 辟土兼国曰桓  能思辩曰元 行义说民曰元 始建国都曰元 主义行德曰元  圣善周闻曰宣  兵甲亟作曰庄 编隹朔曰庄 胜敌志强曰庄 死于原野曰庄 屡征杀伐曰庄 武而不遂曰庄  柔质慈民曰惠 爱民好与曰惠  夙夜警戒曰敬 合善典法曰敬  刚德克就曰肃 执心决断曰肃  不生其国曰声  爱民好治曰戴 典礼不愆曰戴  未家短折曰伤  短折不成曰殇  隐拂不成曰隐 不显尸国曰隐 见美坚长曰隐  官人应实曰知  肆行劳祀曰悼 年中早夭曰悼 恐惧从处曰悼  凶年无谷曰荒 外内从乱曰荒 好乐怠政曰荒  在国遭忧曰愍 在国逢镌豁 祸乱方作曰愍 使民悲伤曰愍  贞心大度曰匡  德正应和曰莫  施勤无私曰类  啬于赐与曰爱  危身奉上曰忠  克威捷行曰魏 克威惠礼曰魏  教诲不倦曰长  肇敏行成曰直  疏远继位曰绍  好廉自克曰节  好更改旧曰易  爱民在刑曰克  一德不懈曰简 平易不訾曰简  尊贤贵义曰恭 敬事供上曰恭 尊贤敬让曰恭 既过能改曰恭 执事坚固曰恭 爱民长弟曰恭  执礼御宾曰恭 芘亲之阙曰恭 尊贤让善曰恭  威仪悉备曰钦  大虑静民曰定 纯行不爽曰定 安民大虑曰定 安民法古曰定  辟地有德曰襄 甲儆欣驮幌  小心畏忌曰僖  质渊受谏曰厘 有罚而还曰厘  温柔贤善曰懿  心能制义曰度  聪明闭茉幌 知质有圣曰献  五宗安之曰孝 慈惠爱亲曰孝 秉德不回曰孝 协时肇享曰孝  执心克庄曰齐 资辅共就曰齐  甄心动惧曰顷 敏以敬慎曰顷  柔德安曰靖 恭己鲜言曰靖 宽乐令终曰靖  威德刚武曰圉  弥年寿考曰胡 保民耆艾曰胡  追补前过曰刚  猛以刚果曰威 猛以强果曰威 强义执正曰威  治典不杀曰祁  大虑行节曰考  治民克尽曰使  好和不争曰安  道德纯一曰思 大省兆民曰思 外内思索曰思 追悔前过曰思  行见中外曰悫  状古述今曰誉  昭功宁民曰商  克杀秉政曰夷 安心好静曰夷  执义扬善曰怀 热识 折曰怀  述义不克曰丁  有功安民曰烈 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 思虑深远曰翼  外内贞复曰白  不勤成名曰灵 死而志成曰灵 死见神能曰灵 乱而不损曰灵 好祭鬼怪曰灵 极知鬼神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愎很遂过曰刺 不思忘爱曰刺  蚤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好变动民曰躁  不悔前过曰戾  壅遏不通曰幽 蚤孤铺位曰幽 动祭乱常曰幽  柔质受谏曰慧  名实不爽曰质  温良好乐曰良  慈和服曰顺 嵯痛然 曰顺  博闻多能曰宪  满志多穷曰惑  思虑不爽曰厚  好内远礼曰炀 去礼远曰炀  内外宾服曰正  彰义R过曰坚  华言无实曰夸  逆天虐民曰抗  名与实爽曰缪  择善而从曰比  武而不遂曰壮  好巧自是曰专  谥法解  惟周公旦p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N谥法。  谥者,行之螅缓耪撸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  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k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刚强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威强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编隹朔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伤。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  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不务耕稼。  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乐,怠于政事。  在国遭忧曰愍。仍多大丧。  在国逢镌豁。兵寇之事。  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长乱。  使民悲伤曰愍。苛政贼害。  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应和曰莫。正其德,应其和。  施勤无私曰类。无私,唯义所在。  果虑果远曰明。自任多,近于专。  啬于赐与曰爱。言贪□。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礼曰魏。虽威不逆礼。  教诲不倦曰长。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远继位曰绍。非其弟过得之。  好廉自克曰节。自胜其情欲。  好更改旧曰易。变故改常。  爱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齐之以法。  除残去虐曰汤。  一德不懈曰简。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简。不信訾毁。  尊贤贵义曰恭。尊事贤人,宠贵义士。  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  尊贤敬让曰恭。敬有德,让有功。  既过能改曰恭。言自知。  执事坚固曰恭。守正不移。  爱民长弟曰恭。顺长接弟。  执礼御宾曰恭。迎待宾也。  芘亲之阙曰恭。修德以盖之。  尊贤让善曰恭。不专己善,推于人。  威仪悉备曰钦。威则可畏,仪则可象。  大虑静民曰定。思树惠。  纯行不爽曰定。行一不伤。  安民大虑曰定。以虑安民。  安民法古曰定。不失旧意。  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  甲儆欣驮幌濉X秸鞣ァ  小心畏忌曰僖。思所当忌。  质渊受谏曰厘。深故能受。  有罚而还曰厘。知难而退。  温柔贤善曰懿。性纯淑。  心能制义曰度。制事得宜。  聪明闭茉幌住S型ㄖ之聪。  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爱亲曰孝。周爱族亲。  秉德不回曰孝。顺于德而不违。  协时肇享曰孝。协合肇始。  执心克庄曰齐。能自严。  资辅共就曰齐。资辅佐而共成。  甄心动惧曰顷。甄精。  敏以敬慎曰顷。疾于所慎敬。  柔德安曰靖。成使安。  恭己鲜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宽乐令终曰靖。性宽乐义,以善自终。  威德刚武曰圉。御乱患。  弥年寿考曰胡。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追补前过曰刚。勤善以补过。  猛以刚果曰威。猛则少宽。果,敢行。  猛以强果曰威。强甚于刚。  强义执正曰威。问正言无邪。  治典不杀曰祁。秉常不衰。  大虑行节曰考。言成其节。  治民克尽曰使。克尽无恩惠。  好和不争曰安。生而少断。  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亲民而不杀。  外内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过曰思。思而能改。  行见中外曰悫。表里如一。  状古述今曰誉。立言之称。  昭功宁民曰商。明有功者。  克杀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贤。  安心好静曰夷。不爽政。  执义扬善曰怀。称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怀。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述义不克曰丁。不能成义。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伐功也。  思虑深远曰翼。小心翼翼。  外内贞复曰白。正而复,终始一。  不勤成名曰灵。任本性,不见贤思齐。  死而志成曰灵。志事不□命。  死见神能曰灵。有鬼不为厉。  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  好祭鬼怪曰灵。渎鬼神不致远。  极知鬼神曰灵。其智能聪彻。  杀戮无辜曰厉。  愎很遂过曰刺。去谏曰愎,反是曰很。  不思忘爱曰刺。忘其爱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体恭质仁,功未施。  好变动民曰躁。数移徙。  不悔前过曰戾。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丑。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弱损不凌。  蚤孤铺位曰幽。铺位即位而卒。  动祭乱常曰幽。易神之班。  柔质受谏曰慧。以虚受人。  名实不爽曰质。不爽言相应。  温良好乐曰良。言其人可好可乐。  慈和服曰顺。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闻多能曰宪。虽多能,不至于大道。  满志多穷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思虑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  好内远礼曰炀。朋淫于家,不奉礼。  去礼远曰炀。不率礼,不亲长。  内外宾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彰义R过曰坚。明义以盖前过。  华言无实曰夸。恢诞。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  择善而从曰比。比方善而从之。  隐,哀也。景,武也。  施德为文。除恶为武。辟地为襄。服远为桓。刚克为僖。  施而不成为宣。惠无内德为平。乱而不损为灵。由义而济为景。  余皆象也。以其所为谥象其事行。  和,会也。勤,劳也。遵,循也。爽,伤也。  肇,始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  秉,顺也。就,会也。锡,与也。典,常也。  肆,放也。康,虚也。保圣也。惠,爱也。  绥,安也。坚,长也。耆,强也。考,成也。  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布,施也。  敏,疾也,速也。载,事也。弥,久也

麻烦采纳,谢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