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越大,收益就应越大吗?

2024-05-18 04:57

1. 风险越大,收益就应越大吗?

【风险越大,收益越大】有人会觉得这句话是真理。
  
 不是吗?银行存款无风险,收益几乎可以忽略;基金风险一般,收益也较存款高;股票风险高呀,一个涨停就抵几年利息。
  
  
 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不是很直观吗?
  
  
 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话,那么你差不多就把真实的世界当成一个赌场了。
  
  
 真实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高风险就有高收益一说,风险就是不确定性,收益就是你获得的回报,真实世界哪里有庄家给你确定什么风险给你什么回报?
  
  
 去抢银行,冒着牢底坐穿的风险,够高了吧?好不容易抢到手的钱箱,打开里面居然没钱。
  
  
 再看看马云爸爸,他这十几年的收益够丰厚了吧?按照收益越大,风险越大的理论,马云该要冒多少次掉脑袋的风险呢?
  
  
 所以,不要总是以【风险越大,收益越大】这样的观念暗示自己,催眠自己。真正让自己收益越大的正确方式只有一个,就是尽量地避开风险。
  
  
 尤其有些琢磨创业的新手,总想着干标新立异的事情,不顾后果走“少有人走的路”,甚至卖房创业,把自己逼上绝路,逼上梁山,让自己身处巨大的风险中,务求背水一战,只许成功。
  
  
 这样的想法真的很危险,很多都是被【风险越大,收益越大】这样的观念害的,就跟去赌场豪赌一把的心态差不多。
  
  
 相反,创业最不应该让自己时时处于巨大的风险当中,应该尽可能为自己留后路,琢磨如何用最小的成本去实现盈利,然后不断复制盈利模式去做大。
  
  
 记住,风险不是用来冒的,而是要化解、避开的。
  
  
 生活如是,创业如是。

风险越大,收益就应越大吗?

2. 收益越大风险越大真的是这样吗?


3. 如何理解“风险越高,收益越高”?

在投资理财中,有这样的一个流行观点:“风险越高,收益越大。”换句话说,就是人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就是所承担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风险价值”。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每一个人对未来所作的决策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准确。未来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对于未来变化的不确定性,有两种情况:其一,未来的变化具有统计特征,可以通过统计方法来分析,比如彩票;其二,未来变化是混沌的,无法通过统计方法来分析。风险则是指可以通过统计方法来处理的未来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
未来的风险既可能是发生危险与损失,也可能是获得机会与好处。大家来看这样的一个简单的随机数集合{19,16,21,24,24,25,13,19,23,17,18,15,14,17,18,14,18,19,20,19,19,19,24,20,19,18,26,23,27,18,25,15,22,23,26,20,18,22,19,22,16,17,15,19,20,20,19,27,15,18}。这个集合中共有50个数字。这组数据的平均值是20,方差是3。
如果这个集合是你作某个投资的收益各种可能回报,那么你这项投资的平均收益就是20万元,而未来可能的收益是围绕着20万元这个平均收益上下波动的。方差则是衡量波动幅度大小,方差越大,波动的幅度就越大,方差越小,波动幅度越小。
再来看这样一组投资收益的数据{18,15,20,18,20,18,16,18,21,17,15,17,14,13,13,19,17,17,15,17,12,20,16,13,20,13,13,17,16,17,16,24,17,17,19,15,18,18,20,11,18,17,16,14,17,19,17,14,16,14,31}。这组数据的平均收益是16万元,方差也是3万元,方差和前一组数据相同。很明显,在方差相同的情况下,平均收益越高,波动的程度就越小。
为了更好地区分这种波动程度的不同,可以引入变异系数的概念,变异系数=方差/均值。变异系数越大,波动程度越大。对于风险的统计分析,则是通过这种均值——方差分析得来的。简单地说,变异系数越大,风险越高,变异系数越小,风险越低。在所举的两个例子中,(3/20)<(3/16),因而前一种投资的风险比后一种投资的风险要小。
通过这两个例子,大家可以明显发现,前者的平均收益20万元比后者的平均收益16万元要高,然而风险却低于后者。肯定会有人产生疑问,难道“高风险高收益”错了吗?实际上,任何投资包括个人理财的投资都具有不同性质的风险。比如你购买股票,风险可能来自于市场内在的震荡、国家政策的变化、央行的突然加息降息或汇率调整、政治事件、某个企业的会计欺诈等多种因素。这许许多多的风险对于一个具体的投资项目可以分成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诺贝尔奖获得者马克维兹早在几十年以前就通过统计学方法证明出,当合理投资于多个项目的时候非系统性风险就可以被分散化解,当投资组合足够大时所留下的不能被分散化解的只可能是系统性的市场风险。现在就很容易能够理解上述两个例子的问题,前者平均收益高于后者而风险低于后者的原因是:后者的非系统性风险要高于前者,前者的系统风险则高于后者。
所谓“高风险高回报”的含义就是指系统性风险越高收益越高。
各种投资理财项目的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如表3所示。
表3投资理财项目的风险与收益  国库券  公司债券政府债券  房地产市场  国内股票  境外证券风险投资风险  低风险  较低风险  中等风险  较高风险  高风险收益  低收益  较低收益  中等收益  较高收益  高收益?

如何理解“风险越高,收益越高”?

4. 如何理解“风险越高,收益越高”

1、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通常收益越高,风险越大。投资者只能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加以权衡,即在风险相同的投资中选择收益较高的,或在收益相同的投资中选择风险较小的进行投资。

2、收益与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低风险。但应注意的是,高风险并不必然带来高收益,有时甚至是高损失。

3、风险评估理论从财务学的角度,风险导致财务收益的不确定性。在理论上,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因此,激进的投资者偏向于高风险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稳健型的投资者则着重于安全性的考虑。在实务中,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投资、筹资和经营活动都存在风险,需要进行风险评估。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采用的敏感性分析,资本结构决策中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衡量均属于风险评估范畴。

温馨提示:①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②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应答时间:2021-03-2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5. 为什么风险大,利润才会大?

犹太商人也有一种理念,就是“只要值得,就要去冒险”,这种在风险中淘金的做法,是犹太商人非常令人折服的一种投资方法。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1898年5月21日阿曼德·哈默生于美国,他上大学时,就开始经营父亲留给他的药厂事业,成效显著,他因之而成为当时美国惟一的大学生百万富翁。1921年赶赴苏联,成为贸易代理人,聚集了巨额财富。1956年58岁的哈默收购即将倒闭的西方石油公司,并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的创业者。
1974年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达到60亿美元的惊人数字。
哈默一生与东西方政界领导人关系密切,声誉传遍全球。
经常有人向哈默请教致富的“魔法”。他们坚持认为:哈默发大财靠的不仅是勤奋、精明、机智、谨慎之类应有的才能,准还有“秘密武器”。
在一次晚会上,有个人凑到哈默跟前请教“发家的秘诀”,哈默皱皱眉说:“实际上,这没什么。你只要等待俄国爆发革命就行了。到时候打点好你的棉衣尽管去,一到了那儿,你就到政府各贸易部门转一圈,又买又卖,这些部门大概不少于二三百呢!……”听到这里,请教者气愤地嘟哝了几句,转身走了。
其实,这正是20世纪哈默20年代时在俄国13次做生意的精辟概括,其中包含着他的生意的兴隆与衰落,成功与失败的种种经历。
1921年的苏联,经历了内战与灾荒,急需救援物资,特别是粮食。哈默本来可以拿着听诊器,坐在清洁的医院里,不愁吃穿地安稳度过一生。
但他厌恶这种生活。在他眼里,似乎那些未被人们认识的地方,正是值得自己去冒险,去大干一番事业的战场。他做出一般人认为是发了疯的抉择,踏上了被西方描绘成地狱似的可怕的苏联。当时,苏联被内战、外国军事干涉和封锁弄得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霍乱、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和饥荒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重大的决策——新经济政策,鼓励吸引外资,重建苏联经济。但很多西方人士对苏联充满偏见和仇视,把苏维埃政权看做是可怕的怪物。到苏联经商、投资办企业,被称做是“到月球去探险”。
哈默心里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风险大,利润必然也大,值得去冒险。于是哈默在饱尝大西洋中航行晕船之苦和英国秘密警察纠缠的烦恼之后,终于乘火车进入苏联。沿途景象惨不忍睹: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流行,城市和乡村到处有无人收殓的尸体,专吃腐尸烂肉的飞禽,在人的头顶上盘旋。哈默痛苦地闭上眼睛,但商人精明的头脑告诉他:被灾荒困扰着的苏联目前最急需的是粮食。他又想到这时美国粮食大丰收,价格早已惨跌到每蒲式耳一美元。农民宁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以这样的低价送到市场出售。而苏联这里有的是美国需要的、可以交换粮食的毛皮、白金、绿宝石。如果让双方能够交换,岂不两全其美?从一次苏维埃紧急会议上哈默获悉苏联需要大约100万蒲式耳的小麦才能使乌拉尔山区的饥民度过灾荒。机不可失,哈默立刻向苏联官员建议,从美国运来粮食换取苏联的货物。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初战告捷。
没隔多久,哈默成了第一个在苏联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此后,列宁给了他更大的特权,让他负责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商,哈默成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美国橡胶公司、艾利斯一查尔斯机械设备公司等30几家公司在苏联的总代表。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益也越来越多。他存在莫斯科银行里的卢布数额惊人。
第一次冒险使哈默尝到了巨大的甜头。于是,“只要值得,不惜血本也要冒险”,成了哈默做生意的最大特色。
出其不意的商业策略
生意场上,一些生意人支出架子准备进行持久的拉据战,而且他们置生意的截止期于不顾。对此,犹太商入主张以出其不意的方法,提出时间限制。这一策略要点包括,在生意场上来个突然袭击,改变态度,使对手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束手无策,不知所措。
对方原认为时间挺宽裕,但突然获得终止谈生意的最后期限,而这个谈生意成功对自己至关重要,不可能不感到手忙脚乱。由于他们很可能在资料、条件、精力、思想、时间上准备并不充分,在经济利益和时间限制的双重驱动下,只得屈服,并在协议上签字。
美国汽车巨子亚科卡在接管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公司之后,他感到自己的第一步任务就是压低工人工资。他首先降低了高级职员的工资的10%,自己也从年薪36万美元减为10万美元。随后他对工会领导人讲:
“17元一小时的活是有的,20元一小时的活一件也没有。”
这种强制威吓且毫无策略的话语当然不会奏效,工会当即拒绝了他的要求。双方僵持了一年,始终没有进展。后来亚科卡心生一计,一日他突然对工会代表们说:
“你们这种间断的罢工,使公司无法正常运转。我已跟劳工输出中心通过电话,如果明天上午8点你们还不开工的话,将会有一批人顶替你们的工作。”
工会代表吓坏了,他们本想通过谈判,从而在工薪问题上取得新的进展,因此他们也只在这方面做了资料和思想上的准备。没料到,亚科卡竟会来这么一招!被解聘,意味着他们将失业,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工会经过短暂的讨论之后,基本上完全接受了亚科卡的要求。
亚科卡经过一年旷日持久的拖延战都未打赢工会,而出其不意这一招竟然奏效了,而且解决得干净利落。
出其不意,提出时间限制这一策略讲究一个“奇”字,它并非一个无往不胜的利器,一旦被对方预料到最坏后果,并做出准备,最后通牒的威力便发挥不出来了。
这里有一个反例: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与工会的谈判中采用“提出时间限制”的技巧长达20年。这家大公司在刚开始的时候,使用这一方法屡屡奏效。但到1969年,电气工人的挫败感终于爆发。他们料到他们最后肯定又是故伎重演,提出时间限制相要挟,在做了应变准备之后,他们放弃了妥协,促成了一场超越经济利益的罢工。
一般来说,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
首先,出其不意,提出最后期限,要求谈生意者必须语气坚定,不容通融。运用此道,在谈生意中首先要语气舒缓,不露声色,在提出最后通碟时要语气坚定,不可使用模棱两可的话语,使对方存有希望,以致不愿签约。因为谈生意者一旦对未来存有希望,想像将来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时,就不肯最后签约。故而,坚定有力、不容通融的语气会替他们下定最后的决心。
其次,提出时间限制时,时间一定要明确、具体。在关键时刻,不可说:
“明天上午”或“后天下午”之类的话,而应是“明天上午8点钟”或“后天晚上9点钟”更具体的时间。这样的话会使对方有一种时间逼近的感觉,使之没有心存侥幸的余地。试比较一下这两种最后通碟的效果:“我们只好另考虑办法了。”“我们必须今天就做决定。20点以前贵方应对我们的条件给予慎重考虑,否则我们将考虑其他公司成交。”显然,后一种说法语气坚定且时间紧迫,不给对方留下任何考虑的余地。
再次,以具体行动来配合所提出的最后期限。用具体行动来实现最后期限,势必会使对方的神经绷得更紧。具体做法是:收拾行旅;与旅馆结算;预订车船机票等。
最后,让谈判的领导发出最后通碟具有更强大的威力。在一般人看来,人的级别越高,讲话越有分量。当然,出其不意地制胜对方时,必须掌握语言分寸,不言过其实,一定要自己摆出一个谈生意务实主义者的风度,这就要求:第一,抓住对方成交心理,使其产生心理压力;第二,不要贪得无厌,应做到适当的让步;第三,坚持用客观条件说服对方,使其心说诚服;第四,不要高高在上,以势压人。

为什么风险大,利润才会大?

6. 投入越大,风险越小

 最近学习《孙子兵法》,收获很多,之前从来没有真正学习过,只是在影视剧中看到一些描写,对于这本书的理解还是浅薄了,一直以为是讲解怎么使用计谋打仗的兵书,结果学习起来才知道,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孙子兵法》是讲战略的,而不是真正讲如何作战的,其中部分讲作战的内容,也就是一些注意事项而已。今天学谋攻篇,有一个地方感触颇深,那就是投入越大,风险越小。
    
    战争的第一原则 
   谋攻篇里边有一段,讲的是兵力的法则。“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意思就是说,用兵的方法,如果十倍于敌人,那就围攻他;如果五倍于敌人,那可以直接攻打;如果只有两倍于敌人,最好还是分割再战;如果兵力相当,那可以打一打;如果兵力少,那就赶紧跑,既然不如对方兵力多,就应该避其锋芒。要想打胜仗,就应该投入兵力,只有在兵力上胜出对手,才能够把对手战胜。
   如果兵力就只有这么少难道仗就不打了么?这一点毛教员曾经给出过答案,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句话大家上学的时候肯定都听说过,意思就是虽然整体兵力不如对方,但是完全可以集中我的兵力,在某一局部区域形成绝对的兵力优势,然后歼灭对方,分而歼之。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军队的根本战略,粟裕大将就是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之下,发明了“截尾巴”战法,在敌后,我们的兵力不够的情况下,先放过对方前头的大部队,把掉队的敌人引到岔路上,进入事先设好的埋伏圈,在大部队的眼皮子底下打小股敌人。
   所以,战争的第一原则就是投入,以少胜多的唯一方法就是以多胜少,就是在某一个区域投入比敌人更多的兵力。
    
    一万小时定律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了一万小时定律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在书中态度鲜明的指出了两点:
   1. 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世界上不可能有人能够花费比别人都少的时间,获得非凡的技能;
   2. 一旦进入到顶级的行列,唯一能够出人头地的办法就是刻苦练习,投入十倍甚至百倍的时间。
   对于战争来说,投入就是投入兵力,而对于一个人来说,投入就是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一个世界级别的大师是没有经历过比常人压倒性的投入的。想要在某个方面成为专家,必须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找到自己的方向,投入足够的时间,结果肯定不会差。
     

7. 为什么风险大,利润才会大?

犹太商人也有一种理念,就是“只要值得,就要去冒险”,这种在风险中淘金的做法,是犹太商人非常令人折服的一种投资方法。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1898年5月21日阿曼德·哈默生于美国,他上大学时,就开始经营父亲留给他的药厂事业,成效显著,他因之而成为当时美国惟一的大学生百万富翁。1921年赶赴苏联,成为贸易代理人,聚集了巨额财富。1956年58岁的哈默收购即将倒闭的西方石油公司,并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的创业者。


1974年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达到60亿美元的惊人数字。


哈默一生与东西方政界领导人关系密切,声誉传遍全球。


经常有人向哈默请教致富的“魔法”。他们坚持认为:哈默发大财靠的不仅是勤奋、精明、机智、谨慎之类应有的才能,准还有“秘密武器”。


在一次晚会上,有个人凑到哈默跟前请教“发家的秘诀”,哈默皱皱眉说:“实际上,这没什么。你只要等待俄国爆发革命就行了。到时候打点好你的棉衣尽管去,一到了那儿,你就到政府各贸易部门转一圈,又买又卖,这些部门大概不少于二三百呢!……”听到这里,请教者气愤地嘟哝了几句,转身走了。


其实,这正是20世纪哈默20年代时在俄国13次做生意的精辟概括,其中包含着他的生意的兴隆与衰落,成功与失败的种种经历。


1921年的苏联,经历了内战与灾荒,急需救援物资,特别是粮食。哈默本来可以拿着听诊器,坐在清洁的医院里,不愁吃穿地安稳度过一生。


但他厌恶这种生活。在他眼里,似乎那些未被人们认识的地方,正是值得自己去冒险,去大干一番事业的战场。他做出一般人认为是发了疯的抉择,踏上了被西方描绘成地狱似的可怕的苏联。当时,苏联被内战、外国军事干涉和封锁弄得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霍乱、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和饥荒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重大的决策——新经济政策,鼓励吸引外资,重建苏联经济。但很多西方人士对苏联充满偏见和仇视,把苏维埃政权看做是可怕的怪物。到苏联经商、投资办企业,被称做是“到月球去探险”。


哈默心里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风险大,利润必然也大,值得去冒险。于是哈默在饱尝大西洋中航行晕船之苦和英国秘密警察纠缠的烦恼之后,终于乘火车进入苏联。沿途景象惨不忍睹: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流行,城市和乡村到处有无人收殓的尸体,专吃腐尸烂肉的飞禽,在人的头顶上盘旋。哈默痛苦地闭上眼睛,但商人精明的头脑告诉他:被灾荒困扰着的苏联目前最急需的是粮食。他又想到这时美国粮食大丰收,价格早已惨跌到每蒲式耳一美元。农民宁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以这样的低价送到市场出售。而苏联这里有的是美国需要的、可以交换粮食的毛皮、白金、绿宝石。如果让双方能够交换,岂不两全其美?从一次苏维埃紧急会议上哈默获悉苏联需要大约100万蒲式耳的小麦才能使乌拉尔山区的饥民度过灾荒。机不可失,哈默立刻向苏联官员建议,从美国运来粮食换取苏联的货物。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初战告捷。


没隔多久,哈默成了第一个在苏联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此后,列宁给了他更大的特权,让他负责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商,哈默成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美国橡胶公司、艾利斯一查尔斯机械设备公司等30几家公司在苏联的总代表。、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益也越来越多。他存在莫斯科银行里的卢布数额惊人。


第一次冒险使哈默尝到了巨大的甜头。于是,“只要值得,不惜血本也要冒险”,成了哈默做生意的最大特色。

为什么风险大,利润才会大?

8. 风险越大,机遇是不是就越高?

我们既然有成功的欲望,就要敢于承担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伟大的目标。


“幸运喜欢光临勇敢的人,冒险是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种勇气和魄力。”一位成功者如是说。


冒险与收获常常是结伴而行的。


险中有夷,危中有利。要想有卓越的结果,就得敢冒风险。


在历史上有过这样一件发人深思的事:


1498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凯旋时,西班牙女王为他举行了庆祝大会。


在宴会上有人满不在乎地说: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大陆本来就在那里,不过正好被他碰上了。


哥伦布听后,没有直接回答别人的挑衅,而是拿起一个鸡蛋,对在座的人说:“先生们,你们当中有谁可以使这个鸡蛋竖立起来吗?”在场的人面面相觑,无能为力。


只见哥伦布拿起鸡蛋,将它往桌子上轻轻一磕,鸡蛋矗然而立。


人们为之愕然,但仍有人不以为然地说:“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熟鸡蛋本来就可以立起来的。”


这时哥伦布以极其平静的语调说:“是的,许多事物本来都在那里,可是有人将它发现,有人却没有发现,差别就这么一点。”正是这么“一点差别”,使哥伦布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横渡大西洋,遇上机遇“碰上了”新大陆。


1847年,英国的辛普逊和他的同事,为了寻找最佳麻醉药物,解决手术中病人的疼痛问题,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对数量众多的化学药品一样一样亲自进行试验的。


当辛普逊的助手关门的时候,偶然发现在门后有一瓶药品。拿起来一看,是法国化学家杜马寄来的。


辛普逊决定也来试试。晚饭后,他们各自喝了少许,很快几个人都睡过去了。


当他们醒来时,几个人像孩子似的大喊大叫地互相拥抱,欢呼试验成功,凭着他们的无畏精神,终于发现了理想的麻醉药。我们与他们的差距在哪里?我们虽然有成功的欲望,却不敢冒险,那怎么能够实现伟大的目标?


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成功之路,动态的时代总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各要素往往变幻莫测,难以捉摸。所以,要想在波涛汹涌的人生之旅中自由遨游,非得有冒险的勇气不可。


在不确定性的环境里,人的冒险精神是最稀有的资源。


曾有管理学理论认为:克服不确定、不完善性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组织内拥有一位具有冒险性的战略家。


在成功者的眼中,人生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一种想战胜别人赢得胜利的挑战。


希望成功又怕担风险,往往就会在关键时刻失去良机,因为风险总是与机遇联系在一起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有多大,成功的机遇就有多大。


由贫穷走向富裕需要的是把握机遇,而机遇是平等地铺在人们面前的一条通道。


具有过于求稳心理的人常常会失掉一次次发财的机遇,那是过度的谨慎束缚住了他们的大脑和手脚,令机遇稍纵即逝。


不尝试而失败,不战而败如同运动员竞赛时的弃权,是一种令人极端愤慨的行为。


一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坚强的毅力,以及“拼着失败也要试试看”的勇气和胆略。


当然,冒风险也并非铤而走险,敢冒风险的勇气和胆略必须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


顺应客观规律,加上主观努力,力争从风险中获得效益,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胆有识。


冒险与成功常常是孪生姊妹。险中有夷,危中有利。要想有卓越的成功,就得去冒超人的风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