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有哪些

2024-05-04 14:34

1.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有哪些

逆向投资策略:是利用市场上存在反转效应,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现, 并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业绩较好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和对业绩较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现象,这就为投资者利用逆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惯性投资策略:利用动量效应所表现的股票在一定时期内的价格粘性,预测价格的持续走势从而进行投资操作的策略。也就是买进开始上涨,并且由于价格粘性和人们对信息的反应速度比较慢,而预期将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上涨的股票,卖出已经开始下跌而由于同样的原因预期将会继续下跌的股票。动量效应,指股票的收益率有延续原来的运动方向的趋势,即过去一段时间收益率较高的股票在未来获得的收益率仍会高于过去收益率较低的股票。更多财经知识可查询炎黄财经。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有哪些

2.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和演化证券学(Evolutionary Analysis Theory of Security,简称EAS)一道,是当前金融投资理论最引人注目的两大重点研究领域。
行为金融学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3. 投资者为什么会有不理性的投资行为?如何从心理学看待这种行为?

投资在人们的现代经济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理性的投资可以得到理想的投资回报,为将来的大消费打好基础,但现实中的投资并非都是理性的,很多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往往都会有不理性的行为,而这些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说,无非就是这三个方面,一是后悔心理,二是过度自信,三是没有预判能力。
后悔心理。这是很多投资者都会犯了一个大忌,很多人因为自己的决定错误导致错过了一波行情,这时候心里就会特别的后悔,为什么自己没有抓住此机会?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投资者没有耐心,无法把目光看得长远一点,只在乎这一两个小时的行情,所以才会让自己错失了机会。
过度自信。过度自信也是很多投资者存在的一个问题,有时候投资者看着市场在稳步上升,所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股票就会显得特别的自信,因为他们想反正市场都是在上升的,所以准备拿自己的筹码去赌一把,就是这样的过度自信才会让很多投资者损失惨重,股票的行情每天都瞬息万变,我们不能犹豫,但也不能过度自信。
预判能力偏差。很多人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执行力却很差,明明觉得这个股票可行,但又畏手畏脚,不敢去拼一把,所以才会导致自己错过一波又一波的行情。我认为执行力差的人是不适合买股票的,因为他们一直都会处于观望状态,总以为行情还会来,但其实行情总是在流失。
总结:投资者之所以会有不理性的行为,那是因为人并非每时每刻都是理性的,人是有欲望的,这是人的本性,而投资收益是由市场决定的,这是客观规律。当人的主观思想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时候,投资就会亏损,就会被割韭菜。

投资者为什么会有不理性的投资行为?如何从心理学看待这种行为?

4.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CPcxX5PGJ7_HyQ1isqlAA
 提取码:843h
陆蓉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根植于传统经济学和金融学,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心理学对于人的行为分析。让你了解人在市场中,怎么避免犯错;金融市场有没有规律可循;机构又是怎样利用群体的错误赚钱的。

课程目录:
陆蓉行为金融学
任何市场环境,你都能有机会
免费的午餐一直都有?持续获得有效的投资策略
财报里藏了什么秘密?利用财务报表信息来制定交易策略
跌久必涨还是惯性效应?如何用好股价规律
.....

5. 投资者有哪些非理性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就股票市场而言,理性投资者的行为特征主要是:设定出场、入场条件并坚决执行,其他时间休息。

在进行投资理财的时候要看平台是否规范合规,平台是否拥有专业完善的风险控制管理技术,平台的业务是否有抵押等等。

以及是否有还款风险金,是否每一笔的债权都是非常透明化,是否每个月都会在固定的时间给客户邮寄账单和债权列表等等。这些可以说都是考察平台是否正规靠谱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议广大投资者在进行选择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了。
拓展资料
投资的种类
投资(investment)指投资者当期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而期望在未来获得回报,所得回报应该能补偿:
(1)投资资金被占用的时间;
(2)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3)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CFA定义)
企业的投资活动明显地分为两类:
(1)为对内扩大再生产奠定基础,即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2)对外扩张,即对外股权、债权支付的现金。
中国投资品种
1、房产。很多人都投资房产,一家买n套房等着升值。
2、债券。债券有国债、金融债券、公司债券。这个比起股票风险低,但是收益也低。可以选择复利计息。国债是很多人都不能买到的,信誉好、利率优、风险小被称为“金边债券”。金融债券风险相对高些,公司的债券风险最大,收益最高。
3、股票。中国的股市从2008年的6000多降到2011年的2000多,并且经济增长而股票不涨,中石油那么牛的企业它的股票也是不好,巴菲特是从中石油赚了35亿美元后华丽的退出了。有人说中国的股市和日本的很像,再也不可能再上到高点,只会在3000左右不断徘徊。可能与中国政府强大的势力有关吧。还有中国人民从众怕事的心理有关。
4、贵金属。近几年比较热。“乱世买金”,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世界不稳定因素太多,还有中国的通货膨胀比较厉害的情况下,很多人都转向黄金这个世界通用、价值稳定的物质。银行很多黄金产品,如黄金条块、纸黄金、黄金T+D。很多人也通过一些渠道做海外的黄金,不过很可能遇到黑平台,钱被弄平台的公司给全坑走了。中国承认的黄金交易机构只有上海黄金交易所。中国比较热的是炒白银,投入比较少些,黄金对资金的要求更多。
5、基金。基金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基金、公积金、保险基金、退休基金,各种基金会的基金。人们平常所说的基金主要是指证券投资基金。

投资者有哪些非理性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6. 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者情绪有什么区别

一、市场情绪指数的概述
投资者情绪(Investor Sentiment),是行为金融学解释市场异象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行为金融学认为,信念和偏好异质的投资者常常是非理性的,其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和市场演绎中起着重要作用,情绪的大幅度波动导致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从而放大乐观或悲观的情绪,并致使市场产生错误定价的现象,还有学者提出投资者情绪是影响资本资产定价的一个因子,即资产价格不仅取决于市场Beta,还受投资者情绪Beta的影响。
学术界关于投资者情绪的定义不尽相同,一种简单笼统的定义是投资者对金融资产的一种乐观和悲观的看法或是投资者的一种投机倾向。而较为学术化的定义是投资者基于对资产未来现金流和投资风险的预期而形成的一种信念,但这一信念并不能完全反映当前已有的事实,不同投资者对同一资产可能会有不同的信念。然而,当投资者的情绪或信念具有较大的社会性或普遍性时,投资者的行为就会在互动机制作用下趋于一致,从而影响市场定价。
和市场情绪相关的一个例子是国内A股市场存在较为明显的风格轮换特征,机构热衷于对风格的轮换规律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如通过行业动量来选择股票组合以获得超额市场收益。A股市场的风格轮换特性,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的解释是由于投资者的趋势追逐特性所造成的。当某类风格的股票在某段时间内具有较好的走势时,趋势投资者会对该类风格保持乐观情绪并增加对该类风格资产的投资使得风格走势延续;但过度反应会使得该风格积累过多风险,最终发生反转,并使得市场热点转移到其他的风格资产上。
投资者情绪的研究主要在于如何测度情绪以及基于情绪测度如何制定相应的交易策略。国外制定情绪指数的来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通过直接调查投资者的情绪,包括问卷调查,多空调查等主观因素指标;另一种是采用市场交易公开的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即客观或间接指标。第一种主观因素指标虽然直接,但存在样本选择代表性以及问卷失真的问题;第二种间接指标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但也可能存在一些数据噪音。
目前国内市场情绪的量化方法主要采用第二种方式,且集中在对于股票市场的情绪刻画上。中信证券的一份关于投资者情绪指数编制的报告中,提出通过五类指标构建投资者情绪的监控指标体系,具体包括:(1)市场整体类指标:整体市盈率、市净率、换手率;(2)市场结构类指标:上涨家数比下跌家数、小盘股相对大盘股的超额收益率等;(3)IPO系列指标:股票首发上市家数、新股上市首日涨幅;(4)封闭式基金折价率;(5)资金流动指标:A股账户净增加数。报告中的实证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的投资者情绪指数,可以用来预测股市的大顶和大底。具体到投资策略上,当投资者情绪上升时,可以超配具有高的正情绪Beta的行业;当投资者情绪下降时,可以超配具有高的负情绪Beta行业。
二、股指期货市场情绪指标的选择
虽然股指期货市场是作为管理股市风险的现货影子市场,但由于其交易标的、交易方式、市场参与者等因素的不同,使得股指期货市场具备了不同于股票现货市场的一些特性。因此,本文从股指期货市场的自身特性出发,试图寻找影响股指期货市场情绪的一些变量,再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股指期货市场的情绪指数。
本文所选取的反映股指期货市场情绪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成交量
成交量是反映市场交易活跃度最直接的指标,“指数的成交量是最真实的”、“量价齐升后市看涨”等都是投资者耳熟能详的市场语言。成交量变化的背后是各路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反映了投资者对个股或市场的信心水平。较大的成交量表明市场交易情绪偏乐观,而较低迷的成交量则表明市场情绪偏谨慎或悲观。一些国际投行也常把成交量指标作为量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交量同时也是构建市场情绪指数中的备选变量。
对于股指期货而言,每个交易日共有当月连续、下月连续、下季连续和隔季连续四个合约交易,并且近月合约的成交量(当月和下月成交量之和)平均占该月份所有合约总成交量的98%以上。另外,沪深300指数作为股指期货的标的,其成交量的变化反映了现货市场的活跃程度,现货市场成交量的放大对带动股指期货市场活跃度将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选取每个交易日四个期指合约总的成交量、以及沪深300指数的成交量作为反映股指期货市场情绪的两个成交量指标。
2、持仓量
持仓量指的是当日收盘后累计的未平仓合约数。中金所在每日收盘结束后,会公布“每日结算会员成交持仓排名”,从数据中可以得到排名前20的结算会员持卖单量和持买单量的变化。由于套期保值头寸的因素,前20主力持仓基本呈现净空单的状态,一般情况下,主力空头和多头的资金都会集中在排名靠前的结算会员中,主力机构的净空单变化情况往往会对后市产生一定影响。
我们统计了期指上市以来至2011-4-20的前20主力持仓结构数据。我们取成交量排名前五的五家机构,分别为国泰君安期货、海通期货、华泰长城期货、广发期货和银河期货,作为参考机构样本,计算出每天这五家机构累计总持仓的变化。统计结果表明,这五家机构单日累计净空单增加1000手以上的交易日有23个,其中次日期指下跌的交易日为17个,对应的概率为73.9%;这五家机构单日累计净空单减少1000手以上的交易日有13个,次日期指上涨的交易日为9个,对应的概率为69.2%。
TOP5比TOP20的净空单的波动要大一些,对比上述TOP5的每日净空单曲线和期指走势,发现两者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然而在某个时点上,当这五家机构的累计净空单发生大规模变化时,往往会影响到期指短期走势。虽然持仓结构数据的准确性会由于分级结算和机构资金分仓的问题而受到影响,但持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多空情绪的变化,因此我们选择上述五家机构的累计净空单的滞后一期作为反映期指市场情绪的一个指标。
3、日内波动率
期指波动率越大时,通常投资者分歧较大,投资者乐观或悲观情绪较为浓厚;期指波动率小则表明市场对当前价格水平较为认同,市场情绪较为平淡。把波动率作于情绪指数指标的思想来源于VIX指数。VIX又称为投资者恐慌指标(The Investor Fear Gauge),是根据指数期权衍生品价格反推出来的隐含波动率,也可理解为市场情绪指标。
为了对股指期货的日内波动率进行准确的描述,本文采用Andersen, Bollerslev(1998)提出的基于日内高频数据计算的已实现波动率(Realized Volatility)测度方法。由于高频数据中蕴含了比低频数据更多的市场波动信息,因此基于高频数据的波动率测度一定是一种更为真实的市场波动描述。已实现波动率的计算不需要复杂的参数估计方法,无模型、计算简便,在一定条件下是积分波动的无偏估计量,近年来在高频领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日内已实现波动率的具体计算方法是把股指期货连续合约的每五分钟数据的高频收益率进行平方求和。考虑到日内收益率波动的聚集性和时序性,我们选取日内波动率的滞后一期作为反映期指市场情绪的一个指标。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出,当期指行情出现拐点时,对应的日内波动率会出现较大的变动。
4、基差
股指期货的主要功能有套期保值、套利、投机和资产管理。其中,基差的变化是进行期现套利的关键,当基差偏离均衡区间时,往往会引发期现套利者的入场。因此,基差偏离无套利区间的程度反映了期现套利的空间和投资者的市场情绪变化。
从基差的历史走势看,在震荡行情中,基差的波动相对较小;而在阶段性的趋势行情中,基差的波动加大,尤其是2010年国庆节后大盘强劲反弹以及随后的调整阶段,对应的基差波动较大,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因此,基差的走势也反映出市场投资者情绪的变化。但随着市场期现套利者参与程度的提高,基差波动的幅度有所收敛且期现套利的空间随之减少。考虑到基差序列也呈现出时序相关性,我们选取基差的滞后一期作为反映期指市场情绪的一个指标。
参考资料http://www.fx361.com/page/2016/0324/642621.shtml

7. 金融投资中认知与行为偏差有哪些类型,在实际的投资中有什么意义?

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过分自信如何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投资股票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它需要收集、分析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决策。然而,过分自信会导致我们高估信息的准确性和我们分析信息的能力。这样就会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经常表现为过分频繁交易、冒风险和最终的投资损失。 
A、过分自信的投资者会频繁交易。他们的过分自信会使他们非常确信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加了他们交易的数量。投资者的观点来自于他们对所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的确信程度,以及他们分析信息的能力。一般而言,投资者会高估他们所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而且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也会存在偏见。,过分自信的投资者会更加强烈地相信他们自己对一种股票的价值的判断,而不太在乎别人的想法。 
心理学家发现,在较男性化的任务范畴(比如财务管理)方面,男性比女性会有更高程度的过分自信。’在做投资决策时,男性会比女性表现得更加过分自信一些。因此,男性投资者要比女性投资者交易得更频繁一些。 
过分自信不仅导致你交易太多而把金钱浪费在佣金上,而且还会导致你卖出好股票而买入差股票。 
1、 B、过分自信还会影响投资者的冒险行为。理性的投资者会在最大化收益的 
同时最小化所承担的风险。然而,过分自信的投资者会错误判断他们所承担的风险的水平。想想看,如果一个投资者深信自己所挑选的股票会有很高的回报率,哪里还会意识到风险呢? 
过分自信的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会有较高的风险,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们倾向于买入高风险的股票,高风险的股票主要是那些小公司和新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另一方面因素就是他们没有充分地进行分散化投资。 

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典型而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过度自信在牛市的顶峰达到它的最高点,而在熊市的底端达到最低点。牛市往往导致了更多的过度自信。 
人们在获得收益之后倾向于接受他们以前通常不接受的赌博,而遭受损失之后,他们会拒绝以前通常接受的赌博,这种现象称为“赌场资金效应”(house money effect)。过长的牛市可能会引起赌场资金效应,即获得收益者会提高赌注的愿望。因为巨大收益使投资者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更大的投资活动,这时变得不再回避风险。 


2、信息反应的认知偏差 
①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 
股市中对信息存在“过度反应”(over reaction)和“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两种现象。反应不足是指人们对信息反应不准确的另一种形式,也可称为保守主义,就是指人们的思想一般存在惰性,不愿意改变个人原有的信念,即使新的信息来了,人们的反应仍是不足的。反应过度是指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会产生偏差,对于某些信息产生过激的反应。特别是最新的信息,甚至是小道消息,使得人们过分关注,在投资决策中给这些信息加上很大的权重,而忽视其他信息。 
在股市中,如果近期的收益朝相反的方向转变,投资者会错误的相信公司是处于均值回归状态,并且会对近期的消息反应不足。如果投资者得到收益增长的信息,那么他们会倾向于得出结论:公司正处于一种增长的状态,并且会过度地导致过度反应的推理趋势。这些投资者在市场上升时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当预测一再失误时,会对重要的信息反应不足,从而使市场暴涨或暴跌。 
过度交易并过度反应会使长期业绩受到损害。投资者对难以处理或难以获取的信息反应不足。总之,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自己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自我归因偏差则使他们低估关于股票价值的公开信息。对个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都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持续性和长期反转。 
②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 
动量效应(momenturn effect)是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而表现不好的股票也将持续其不好的表现。 

反转效应(reversaleffect)是指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在其后一段时间内有强烈的趋势经历相当大的逆转,而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最佳股票则倾向于在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 
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产生的根源仍然在于投资者对于信息的反应不足与过度反应。例如,当公司公布收益上升的消息后,股票价格首先在短期内表现出持续的走势,随后在长期又出现反转走势。显然,这是由于前期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不足,过于保守,后期是由于投资者对新信息估价过高,出现过度反应。 
③隔离效应 
隔离效应(disjunction effect)是指人们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再作出决策的倾向,即使信息对决策并不重要,或即使他们在不考虑所披露的信息时也能做出同样的决策。隔离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在重要的公告发布之前,出现价格窄幅波动和交易量萎缩,而在公告发布之后会出现更大的波动或交易量的上升现象。 
3、损失厌恶的认知与行为偏差 
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不对称性。人们并非厌恶风险,而是厌恶损失。损失总显得比收获更突出,感受更强烈。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是指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令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影响。人们发现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损失厌恶与禀赋效应:许多决策是在两种方案中选择:维持原状,或者接受一个新的方案。现状为参考水平,因为损失比盈利显得更让人难以忍受,所以决策者偏爱维持原状。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也叫拥有效应,这是指人们不愿意放弃现状下的资产,这是因为放弃一项资产的痛苦程度大于得到一项资产的喜悦程度。禀赋效应告诉我们,同样一个东西如果是我们本来就拥有的,那么卖价会较高;如果我们本来就没有,那么我们愿意支付的价钱会较低。 
4、后悔厌恶 
后悔厌恶(regret aversion)是指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人们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如投资者趋向于等待一定的信息到来后,才做出决策,即便是这些信息对决策来讲并不重要,没有它们也能做出决策。人们对错误决定而自责的情绪就是后悔。后悔比受到损失更加痛苦,要为损失承担责任。 
避免后悔和寻求自豪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但是它会怎么样影响投资决策呢?两位金融经济学家赫什?谢夫林(Hersh Shefrin)和迈尔?斯塔特曼(Meir Stat—man)用心理行为来分析投资者的行为。’他们发现害怕后悔和寻求自豪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倾向于过早卖出盈利的股票,而长时间持有亏损的股票,他们称这种状况为“倾向性效应”。

金融投资中认知与行为偏差有哪些类型,在实际的投资中有什么意义?

8. 行为金融学问题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BF)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学两部分。[编辑] 套利限制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理性交易者(也称为套利者)会很迅速的消除非理性交易者(也称为噪声交易者)引起的证券价格对其价值的偏离。行为金融学认为即使当一种资产被广泛的误价时,纠正这种误价的策略可能非常有风险。[编辑] 心理学 行为金融学融汇了心理学基本原理,其主要表现在信仰(过度自信、 乐观主义和如意算盘、代表性、保守主义、确认偏误、 定位、记忆偏误)以及偏好( 展望理论、模糊规避)在行为金融学的应用。行为金融学理论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中,“有限理性”与“有限套利”是其两大支柱。它用“前景理论”描述人的真实性,认为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是不具有长期理性行为的,至多拥有“有限理性”。短期来看,在某个具体的决策上,投资者可能是理性的、正确的;但从长期来看,投资者不具有统筹的、连续性的最优投资决策,不能严格按照“贝叶斯规则”行事,其投资行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错误的。 (一)理论基础 1.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风险回避的。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帐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帐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期望理论成为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利用期望理论解释了不少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如阿莱悖论、股价溢价之迷(equity premium puzzle)以及期权微笑(option smile)等,然而由于Kahneman和Tversky在期望理论中并没有给出如何确定价值函数的关键--参考点以及价值函数的具体形式,在理论上存在很大缺陷,从而极大阻碍了期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行为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BPT)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BAPM)。一些行为金融理论研究者认为将行为金融理论与现代金融理论完全对立起来并不恰当。将二者结合起来,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完善,正成为这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在这方面,Statman和Shefrin提出的BPT和BAPM引起金融界的注意。BPT是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AP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MAPT认为投资者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组合,最优的组合配置处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BPT认为现实中的投资者无法作到这一点,他们实际构建的资产组合是基于对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的认识以及投资目的所形成的一种金字塔式的行为资产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资产都与特定的目标和风险态度相联系,而各层之间的相关性被忽略了。BAPM是对现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扩展。与CAPM不同,BAPM中的投资者被分为两类: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严格按CAPM行事的理性交易者,不会出现系统偏差;噪声交易者则不按CAPM行事,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两类交易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事实上,在BAPM中,资本市场组合的问题仍然存在,因为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会随时间而改变。 (二)投资行为模型 1.BSV模型(Barberis,Shleffer,and Vishny,1998)。BSV模型认为,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错误范式:其一是选择性偏差(representative bias),即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这种偏差导致股价对收益变化的反映不足(under-reaction)。另一种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on),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测模型,导致股价过度反应(over-reaction)。BSV模型是从这两种偏差出发,解释投资者决策模型如何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变化偏离效率市场假说的。 2.DHS模型(Daniel,Hirsheifer and Subramanyam,1998)。该模型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和无信息两类。无信息的投资者不存在判断偏差,有信息的投资者存在着过度自信和有偏的自我归因(serf-contribution)。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自己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有偏的自我归因则使他们低估关于股票价值的公开信号。随着公共信息最终战胜行为偏差,对个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就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反转。所以Fama(1998)认为DHS模型和BSV模型虽然建立在不同的行为前提基础上,但二者的结论是相似的。 3.HS模型(Hong and Stein,1999),又称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统一理论模型区别于BSV和DHS模型之处在于:它把研究重点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机制上,而不是作用者的认知偏差方面。该模型把作用者分为“观察消息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观察消息者根据获得的关于未来价值的信息进行预测,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赖于当前或过去的价格;“动量交易者”则完全依赖于过去的价格变化,其局限是他们的预测必须是过去价格历史的简单函数,在上述假设下,该模型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统一归结为关于基本价值信息的逐渐扩散,而不包括其他的对投资者情感刺激和流动性交易的需要。模型认为最初由于"观察消息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的倾向,使得“动量交易者”力图通过套期策略来利用这一点,而这样做的结果恰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度反应。 4.羊群效应模型(herd behavioral model)。该模型认为投资者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序列型由Banerjee(1992)提出,在该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它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决策信息,这类决策的最大特征是其决策的序列性。但是现实中要区分投资者顺序是不现实的。因而这一假设在实际金融市场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则论证无论仿效倾向强或弱,都不会得到现代金融理论中关于股票的零点对称、单一模态的厚尾特征。 (三)实证检验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现代金融理论相矛盾的实证研究不断涌现,主要体现在投资策略的改变上。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行为金融策略: 1.小公司效应。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同一年,Reimganum(1981)也发现了公司规模最小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要比根据CAPM模型预测的理论收益率高出18%。最近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由于公司的规模和1月份的到来都是市场已知信息,这一现象明显地违反了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Lakonishok等(1994)的研究发现,高市净盈率的股票风险更大,在大盘下跌和经济衰退时,业绩特别差。市盈率与收益率的反向关系对EMH形成严峻的挑战,因为这时已知的信息对于收益率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2.反向投资策略(contrary investment strategy)。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一些研究显示,如选择低市盈率(PE)的股票;选择股票市值与帐面价值比值低、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往往可以得到比预期收益率高很多的收益,而且这种收益是一种"长期异常收益"(1ong-term anomalies)。Desia、Jain (1997),Ikenberry、Rankine Stice (1996)也发现公司股票分割前后都存在着正的长期异常收益。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股市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是一种简单外推的方法。 3.动量交易策略(momentum trading strategy)。即首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市收益和交易量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定义的动量交易策略源于对股市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Jegadeeshkg与Titman(1993)在对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以3至12个月为间隔所构造的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连续性,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的动量效应。事实上,美国价值线排名(value line rankings)就是动量交易策略利用的例证。动量交易策略的应用其实就是对EMH的再次否定。 4.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购买股票,以防不测时摊低成本的策略,而时间分散化指根据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随着投资者年龄的增长而将股票的比例逐步减少的策略。这两个策略被认为与现代金融理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则明显相悖。Statman(1995),Fisher、Statman(1999)利用行为金融中的期望理论、认知错误倾向、厌恶悔恨等观点对两个策略进行了解释,指出了加强自我控制的改进建议。 (四)行为金融的发展前景 行为金融学起源于对金融市场“异象”的解释。Kuhn(1970)指出,历史地看,对于显著的异象存在三种回应。第一,一开始出现的异象可以随即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下解释。第二,认为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留给未来的研究者去解决。第三,理论基础发生改变,使得异象在新的框架下被解释。显而易见,行为金融的研究努力就是第三种回应。行为金融在试图解释异象的时候,借助于心理学研究中的人类心理和行为模式,从而使得其理论的前提假设逼近现实,即是改变了现代金融理论的理论基础。 目前成型的行为金融学模型还不多,研究的重点还停留在对市场异常和认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历史观察上,以及鉴别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有系统影响的行为决策属性。由于人类决策心理是多样化的,仅仅根据某一或某几种心理效应来解释特定的市场现象是远远不够的。Frankfurter and McGoun(2002)认为,行为金融的反驳是无力的,最终要被现代金融吸收同化。笔者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目前行为金融研究虽然比较松散,但这是最终建立具有系统解释能力的统一的行为金融理论所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经过这一阶段的积累才可能最终建立统一体系。目前已经鉴别的具有潜在公理地位的心理决策属性包括:决策者的偏好一般是多方面的,对变化是开放的,并且常常形成于决策期间本身;决策者是适应性的,决策的性质和环境影响决策过程和决策技术的选择;决策者追求满意的而非最优的解,等等。因此,继续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金融研究之中,以期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决策心理框架,根据这个框架发展出完整的行为金融理论,这将是行为金融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发展方向。并且,随着这一过程的终结,行为金融将自然而然地取代现代金融理论而成为金融理论的主流。 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越来越注重理论的微观基础,越来越注重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如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企业理论的发展所揭示的那样。行为金融学打开了传统金融理论中所忽视的决策黑箱,从人类真实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入手,对于传统金融理论而言优势是明显的。并且由于它是一门边缘学科,随着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经济学、决策理论等其他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其发展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