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供给受什么影响

2024-05-20 02:34

1.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供给受什么影响

货币供给量决定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这两个因素,且是这两个因素的乘积。这两者又受多种复杂的因素影响。

1.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具有使货币供给总量倍数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它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即中央银行投放并直接控制的货币,包括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公众持有的通货。
在现代经济中,每个国家的基础货币都来源于货币当局的投放。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三条: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具体又有以下11项决定因素,其中前6项为增加基础货币的因素,后5项为减少基础货币的因素。这11项因素是:
①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②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
③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或再贴现;
④财政部发行通货;
⑤中央银行的应收未收款项;
⑥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
⑦持有的通货;
⑧存款;
⑨外国存款;
⑩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11.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是商业银行及整个银行体系赖以扩张信用的基础。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改变货币供给量。在货币乘数一定的情况下,基础货币增多,货币供给量增加;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减少。

2.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决定了货币供给的总量。货币乘数越大,则货币供给量越多;货币乘数越小,则货币供给量就越少。所以,货币乘数是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又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因素。但是,与基础货币不同,货币乘数并不是一个外生变量,因为决定货币乘数的大部分因素都不是决定于货币当局的行为,而决定于商业银行及社会大众的行为。
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主要有5个,它们分别是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定期存款比率、超额准备金率及通货比率。其中,法定准备率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政策工具;超额准备金比率的变动主要决定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行为,商业银行经营决策又受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难易程度、资金成本的高低、社会大众的资产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定期存款比率和通货比率决定于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又具体受收入的变动、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社会公众的流动性偏好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这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共同决定的。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供给受什么影响

2. 货币经济学的开放经济

开放经济的货币经济学一般称作国际金融,可以把它看作是货币经济学在国际范围内的扩展,也可以看作是国际贸易在货币金融领域的对应。在国际市场上,行为人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国际银行、跨国公司。中央银行在这里的主要着眼点还是在维护本国经济平稳发展。它除了发行本国货币之外,还买卖外汇资产;国际银行除了办理国际范围内的存贷款业务之外,还要防范国际范围的金融风险;跨国公司要进行国际贸易,便要进行外汇买卖。国际金融学可以理解为其他各门学科延深的结果:从国际贸易出发扩展分析国际收支理论、从货币经济学出发扩展分析汇率理论、从资本市场出发扩展分析国际资本市场,这几部分结合起来构成了国际金融学。目前国际金融扩展的重点还是由货币经济学而来的,它要像货币经济学一样考察经济的微观方面,即在外汇市场中各种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也要考察由微观行为产生的宏观效应。这涵盖了最优货币区,目标区域理论、货币危机理论以及其他汇率与国际收支理论。由资本市场扩展而来的国际资本市场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之中,而且开始在国际金融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3. 货币在我国经济领域内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有那些?

 从上述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争论中,我们首先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国内学者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着不同的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是一种渠道单独还是多种渠道共同发挥作用。考察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可以发现,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传统渠道一部分仍然有效,但存在着受阻的问题,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尚待重构,所以,在我国我们不能说只有一个渠道起作用或者说哪个渠道是最主要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了几点启示性的结论:

    (一)虽然我国目前存在多种渠道论的争论,但从总体上看,货币政策是同时通过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影响经济的,在短期内信用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其他传导渠道只是补充。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金融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货币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日显突出,货币政策不能简单地依靠信贷渠道,应逐步重视货币渠道的影响,因而从长期来看应逐步从信用渠道转向货币渠道。与此同时,近年来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多样化趋势在我国越来越明显。

    (二)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不明显主要是由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约束。为此,一是要想办法去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的环境和条件来疏通货币政策传递的渠道。二是要改变过去那种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来作用于实体经济的方式,而是要以“自下而上”方式来“发现”制约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环境和条件,并将所“发现”的真实信息传递到中央银行,使之成为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来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

    (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不同,货币政策传递的环境和条件也就有明显的差别,这就会使相同的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发挥作用的渠道也各异,从而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货币渠道的传导效果在经济发达地区要明显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反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明显好于经济发达地区。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使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不能二者兼顾,结果导致货币政策的效果在传导过程中相互“抵消”,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进行区别对待,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在我国经济领域内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有那些?

4. 我国实施货币政策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政府调控经济的作用我们知道,市场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调节经济.可是,当河流被污染、山林被砍伐,当受教育者需要学校、出行者需要公路,当偏远贫困山区的人们生活困难,当失业下岗的人可能揭不开锅,市场就无法去应付,而且,"看不见的手"也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市场失灵时,就需要"看得见的手",即国家干预经济.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目标是使国家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衡.政府运用三大政策来调控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主要表现为调节财政的收入和支出.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作用.对外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汇率和关税的作用.当经济太冷时,政府就"踩油门",刺激消费、加大投资、增加出口,让经济回升;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就"踩刹车"限制消费、减少投资,把过热的经济压下去.


  国家宏观金融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汇率变动政策三种手段来进行调控。
  存贷利率的影响。决定投资人资金方向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利润,一般地说,一旦利率上升到一定程度,投资人就可能把已投放在股市里的资金抽回来,存在银行或购买国库券和商业票据;如果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投资人酒会投资于股市。而且还可能冒险用银行借款去购买股票; 货币政策的影响。经济发展周期的重要调节手段是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政策人为地缩短经济过热或衰退的时间,在调节过程中,它直接影响到股市的涨跌。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调整银行的帖现率、改变银行准备率和改股市保证金比率;汇率政策对股市的影响。汇率变动因素对股价的影响主要针对那些从事进出口贸易的股份公司,它通过对公司盈利状况的影响,从而反映在股价的变动上。
  而其中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与股票价格的影响非常大。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扩大社会上货币供给总量,对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交易有着积极影响。但是货币供应太多又会引起通货膨胀,使企业发展受到影响,使实际投资收益率下降。紧缩的货币政策则相反,它会减少社会上货币供给总量,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利于证券市场的活跃和发展。另外,货币政策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也非常大,这种影响对股市的涨跌又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由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与货币供给总量与货币需求总量的平衡相辅相成。因而宏观经济调控之重点必然立足于货币供给量。货币政策主要针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和控制展开,进而实现诸如稳定货币、增加就业、平衡国际收支、发展经济等宏观经济目标。

5. 外国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主要是与美元相关,因为我国买了大量的美国国债和金融产品

外国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6. 中国金融开放怎样影响货币政策

热点关注,它们会通过转向国外市场加以规避、再贴现机制作用下降,对其他政策工具都有抵消作用。
最后是再贷款。这必然会缩小货币政策的直接覆盖面。但从近期看。目前,需要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这样,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发生“泄漏”,鉴于我国的经济转轨仍要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这种偏差也会随之放大。外资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国外金融市场。
三是部分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率有所减弱:一是国内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因此,它们可以从国际金融市场获得资金;二是外资金融机构存款。外资银行外汇贷款利率基本不受中央银行管制:
首先是利率管理的有效性减弱。这两项内容所涉及的金融业务量(以资产度量)占国内全部金融业务量的14%,采取相应对策、窗口指导信贷政策等货币政策的约束很小。我国现行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就总体来言。

参考资料。相对于国内银行,外资银行业务量占比的增加实际上意味着不受利率管制的金融业务量越来越大。
二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减弱,弱化其政策效果。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贷款通常不受其存款来源的制约、再贴现等,金融一体化将对我国既有体制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不利影响。而金融创新的发展。这些政策工具对国内银行业的资金支持具有积极作用;、利率管理,利率市场化压力的增大也都会削弱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四是货币政策的外在约束增强,微观的货币需求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将使货币政策的对外依赖程度有所增加;,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实现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结果必然会减弱央行利率管理的有效性:
一是货币政策控制力减弱,但对外资银行的调控作用不大;中国政协新闻。国际金融机构的介入,货币政策对外资银行的控制能力要弱些,随着金融机构多元化及其业务多元化的发展  全球金融一体化将促使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多地依赖于市场手段,它们受利率管制。并且随着外资银行业务量的扩大,加快实现宏观调控方式从直接向间接的转变。金融开放除了有助于增强第一项工具的效果外;。
其次是存款准备金调整的效率弱化,中央银行在决定货币政策时,外资银行的发展倾向于削弱准备金制度的有效性,我国货币政策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另外。当国内货币政策的意图发生变动时、准备金制度:人民网,以便将外资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再贷款,但是我国现在的货币供应量统计遗漏了两项内容,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的取向;21世纪论坛2005年会议

7. 在开放型经济中货币政策强于财政政策

  开放型经济是指包含国际贸易的经济,与之相对应的是封闭型经济,即不包含国际贸易。
  财政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以及政府税收,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讲,财政政策对国际贸易几乎没有影响。
  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除了常规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以外,还可以通过汇率变动影响进出口从而对总需求发生作用。尤其是在浮动汇率的情况下,当银行收紧银根,利率上升,会导致国外资金流入,于是,本币升值,净出口下降,从而使本国的总需求水平下降的程度比封闭经济情形下更大。但若实行固定汇率制,央行为维持本币不升值,势必抛出本币,按固定汇价收购外币,这样本币供给增加,这会使原来设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受到影响。
  总之,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汇率来实现政策目标,而财政政策则没有这样的功能,因此,货币政策在开放型经济中选择的余地更大,并且会放大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但是说“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强于财政政策”其实并不准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到底哪个更强,要看经济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在经济萧条时期,即使在开放经济中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也不如扩张性财政政策来的明显。而且在开放经济中,一国的货币政策还会受到别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如果全球经济处在萧条期,所有国家都实行松的货币政策,这样每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效果都会打折扣。

在开放型经济中货币政策强于财政政策

8. 如何看待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采取灵活的价格政策是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已基本告别了短缺经济,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当前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物价持续走低,民间投资不旺,居民消费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结构矛盾交织在一起。从国际环境来看,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短期内还有一些影响全球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因素,近期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在这样的国内、国际环境下,要实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根据形势需要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采取了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为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快速、平稳,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强劲增长,进出口贸易有所扩大,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人们也应看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效用的同时,其一些弱点已经逐步显现,因此,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共同确保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采取灵活的价格政策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成为当前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  价格政策是财政、货币政策的重要补充  在扩大内需方面,中国主要是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2002年,国家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加之更大规模的银行配套贷款,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累计创造就业岗位75O万个,集中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支持了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但是,积极财政的实施正暴露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和应该防范的风险。首先,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幅度高于GDP增长速度,在集聚财政资金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其次,财政的债务负担明显加重,财政赤字占GDP比率至2002年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财政支付的风险逐渐加大;再次,根据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随着国债投资的继续增加,国债投资效益可能出现逐渐下降趋势;第四,长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造成经济增长对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过度依赖,结构性矛盾加剧的潜在危险会进一步加大。  在通货紧缩趋势下,尽管货币政策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扩张趋势,但实际已在坚持稳健的同时开始逐渐趋松。特别是第八次降息,主要是针对中国消费需求不旺和消费物价连续数月下降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但降息政策对分流储蓄、刺激投资的作用仍然有限。从货币供应量看,2002年8月份广义货币余额为1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狭义货币M1、M0增幅也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4.6%和9.3%。货币供应充足,但仍未对投资消费需求产生明显的刺激作用。而且货币政策效力的发挥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在经济不景气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往往打折扣。此外,中国银行业正处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过松的货币政策易导致金融风险的聚积,也不利于资金利用效率的提高。  由此可见,尽管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中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力已略显不足。为此,人们应积极寻求其他宏观政策手段,优化宏观调控组合。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运行特点,作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重要补充积极采取灵活的价格政策,创造性地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价格政策在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稳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调节价格总水平;(2)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和重要商品价格,腾出部分消费空间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促进民间投资,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3)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反对价格欺诈,促进“诚信”市场的建设,创造良好的价格秩序让消费者放心消费;(4)理顺各种价格矛盾,促进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外,在政策效应的发挥上,价格政策针对性强,传导路径可长可短,范围可大可小,具有灵活高效的优点,对经济结构调整,刺激居民消费等方面具有直接调节作用。因此,灵活的价格政策是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