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作新的人物评价

2024-05-10 19:54

1. 郑作新的人物评价

郑作新是我国鸟类学的奠基人之一,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他对中国鸟类学和动物地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郑作新的人物评价

2. 郑新俭的人物生平

1983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后在武汉大学法学院工作,被聘为助教、讲师等。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1992年5月,调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先后任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1996年,入武汉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法学博士,后获法学博士学位。1999年底~2001年初,在加拿大UBC大学做访问学者。2008年12月~2012年3月30日,担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成员、三级高级检察官、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  2011年12月31日,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2012年8月,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厅长。

3. 郑作新夫人是谁

郑作新院士夫人陈嘉坚,长乐人,出生于1913年,今年8月18日年满百岁。 
1935年她与郑作新步入婚姻殿堂,两人相濡以沫走过了60多年。老夫人目前身体健康,起居有序,还想着故乡长乐的事情,关注闽江口湿地博物馆建设。2012年6月,陈嘉坚和其子郑怀杰整理郑作新文物及各类遗物,请蒋滨建转献给湿地博物馆。 
在电话中,陈嘉坚告诉蒋滨建,她特别想念家乡福建与长乐,很想看看故乡的湿地博物馆,请他拍一些照片给她看看,以解思乡之情。

郑作新夫人是谁

4. 郑新立的人物轶事

  “我在去年政协会上就提出了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提案,今年总理的报告中再提支持和推进‘三网’融合。我很振奋,但说实话,前景很不乐观。建议《人民邮电》报发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展开大讨论,讨论一个非常有意义、非常值得追问的问题——究竟谁在阻碍‘三网’融合?”在本次全国政协会议上,一接到本报记者的采访电话,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委员就情不自禁地打开了话匣子。“‘三网’融合不是个新话题,在国家规划中已经提了10多年,”郑新立记得很清楚,“九五”、“十五”、“十一五”三个规划(计划)中都提出过“三网”融合。“十一五”规划中这样写道: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说:“要支持和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节能环保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十多年后,“三网”融合仍然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通信网络技术更先进,但没内容;广电有内容,但网络先进性不够。尽管在一些发达的省市,通信网也搞了IPTV的试点,但苦于各种政策限制,发展迟迟上不了规模,后续的应用、服务也无法跟进。相反,在相对欠发达的省份,尤其是农村地区,“三网”融合唤起了老百姓极大的热情。近年来,在组织部门协调下,河南等地借助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建设实现了“三网”融合,为农民送去了各种农副产品养殖种植信息和丰富的影视节目,深受农民欢迎。截至目前,河南联通承建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接收站点已累计开通5.9万个,使全省4.8万个行政村近7000万农民能够享受到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在宁夏,利用已覆盖全区所有乡镇和75%行政村的电信宽带网络作为三种业务的承载平台,在全区农村实现了一条入户线,同时满足农民打电话、上网、看电视需要。在山西很多地区,在政府不投资一分钱的情况下,在电信运营商大力支持下,“三网”融合使当地的农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至今仍让郑新立津津乐道。“我到山西应县的农村实地考察过,‘三网’融合的威力太大了。投资少见效快,可以很快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利用光纤网络,当地的农民不仅能看视频节目,学知识、学文化,有的村子还从网上引来了日本的胡萝卜良种,远销新加坡等地,人均收入从2000元左右一下子提升到5000元的水平。”郑新立委员长期关注我国信息化发展。他认为,加快“三网”融合步伐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也有利于推进“两化”融合。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的经济发展思路,尤其是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既着眼于应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困难,更着眼于长远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不是暂时之举,而是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一脉相承的,是推进“两化”融合的具体的重大举措,离不开信息化的参与和信息网络的支撑。正因为如此,信息网络必须加快普及,信息技术、应用要加快扩散。郑委员话锋一转,犀利地问道:“‘三网’融合的问题,谈意义、谈技术,早就无需讨论。但是我想问,为什么一根线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三根线去解决?为什么明明能节省几百亿元投资,偏偏不去做?为什么连续写进三个五年规划的决议,推了十多年,还是推不动?为什么有条件推进的富裕地区偏偏不推进,没条件的贫困地区‘三网’融合反而出成绩?”“您认为‘三网’融合问题的根源何在?”郑新立委员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来说去,还是部门利益在作怪。现在是追问一下谁在阻碍‘三网’融合的时候了。” “随着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到2020年,我国年收入超过6万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将达到55%,最终实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宏伟目标。”对于未来我国收入结构,中央政研室副主任郑新立的描绘令学术界振奋。上周六,清华大学的一场名为 “十七大后的中国经济——2007年第三季度经济形势讨论会”吸引了包括郑新立、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等多位中国经济学界重要领军人物。“十七大”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将产生的深远影响,成为讨论会上各方关注的焦点。“‘十七大’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提出重大理论、实际问题和重大战略方针政策,这对今后14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郑新立表示,随着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中国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最近五年来经济出现的持续、快速、平稳发展势头将长期保持下去。事实上,经济持续增长也将使居民日益从中获益。郑新立表示,随着“十七大”报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的提出,“实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这个宏伟目标将是完全有可能的”。根据此前国家统计局的界定,家庭年收入6万到20万元为“中等收入者”。郑新立表示,从今年到2020年的14年时间,只要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目前年均增长7%的水平,扣除价格因素,到2020年,家庭年收入6万元以上的可以达到55%,“其中城镇家庭可以达到78%,农村家庭可以达到30%,有2%的家庭年收入可以达到20万元以上”。郑新立表示,实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目标后,社会将更加和谐稳定,国家也将更有能力帮助低收入者提高收入,不过如何使更多低收入者进入高等收入行列,将是眼下需要研究的课题。“中等收入人群是中国经济和社会未来稳定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尽快培育一个比重不断增大的中等收入人群,是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李稻葵认为,实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目标,需要我们在教育公平、就业创造和税收优化等多方面努力。

5. 郑作生的履历

历任中共海南省通什市委办公室主任;中共海南省通什市委秘书长;中共海南省通什市委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共青团海南省委副书记;中共海南省保亭县委副书记、县长(副厅级);中共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副厅级)等职;2013年11月——海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免去中共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郑作生的履历

6. 郑新立的人物介绍

郑新立,男, 1945年2月12日生, 河南唐河县人。 1945年2月生,经济学硕士,研究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民生研究院高级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2009年4月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世界郑氏联谊总会常委兼最高决策委员会执行主席,河南省郑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曾在原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国家信息中心、国家计委工作,曾任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现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多次参加中共中央全会、《政府工作报告》和“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规(计)划的起草工作。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在计划和投资体制改革、宏观经济调控、中长期发展政策等领域,都有较深的研究和独到见解 。1969年8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1970-1978年在邯郸冶金矿建指挥部任技术员、副科长、副处长。1978年8月-1981年8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专业获经济学硕士。1981年8月-1987年12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经济组任处级调研员、副组长。1987年12月 -1990年7月在国家信息中心任副总经济师。1990年7月-2000年6月任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计委新闻发言人、副秘书长。2000年 6月至今,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生研究院高级顾问 。

7. 郑新民的人物生平

郑新民(1901—1931) 名国谟,字钟鼎,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郑河棚人。1920年毕业于罗山第一高等小学堂,先入河南信阳师范,后转开封国民师范,与一批进步学生组织“青年学社”,传阅《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出版《三日刊》,研究社会问题,宣传反帝、反封建主张。

郑新民的人物生平

8. 郑当时的人物生平

 郑当时,字庄,陈县人。他的祖先郑君曾做项羽手下的将领;项羽死后,不久就归属了汉朝。刘邦下令所有项羽的旧部下在提到项羽时都要直呼其名,郑君偏偏不服从诏令。刘邦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羽名讳的人都拜为大夫,而赶走了郑君。郑君死于孝文帝时。郑当时以仗义行侠为乐事,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传遍梁、楚之间。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在长安四郊置备马匹,骑着马去看望各位老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总是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年长者,那种情意殷切的劲儿,就好像惟恐见不到人家一样。他年纪轻,官职卑微,但交游的相知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天下知名的人物。汉武帝即位后,郑当时由鲁国中尉、济南群太守、江都国相,一步步地升到九卿中的右内史。  郑当时做右内史时,告诫属下官吏说:“有来访者,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人滞留门口等候。”他敬执主人待客之礼,以自己的高贵身分屈居于客人之下。郑当时廉洁,又不添置私产,仅依靠官俸和赏赐所得供给各位年长的友人,而所馈送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些许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汉武帝进言的机会,他必得称道天下的年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诸官吏,委实津津乐道,饶有兴味,言语中时常称举他们比自己贤能。他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于属下谈话时,谦和得好像生怕伤害了对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马上报告汉武帝,唯恐延迟误事。因此,肴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士人和知名长者都众口一词称赞他的美德。  郑当时被派遣视察黄河决口,他请求给五天时间准备行装。汉武帝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粮’,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郑当时在外人缘虽好,但在朝中常常附和顺从主上之意,不敢过于明确表示自己的是非主张。到他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当时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此事,郑当时因此落下罪责,赎罪后削职为平民。不久,入丞相府暂行长史之职。汉武帝认为他年事已高,让他去做汝南郡太守。几年后,卒于任上。郑当时、汲黯当初位列九卿,为政清廉,平日居家品行也纯正。这两人中途都曾被罢官,家境清贫,宾客遂日趋没落。待到做郡守,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他的缘故,官至二千石者有六、七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