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空头》都看懂了吗

2024-05-05 04:53

1. 电影《大空头》都看懂了吗

《大空头》是由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发行的传记剧情片,由亚当·麦凯执导, 克里斯蒂安·贝尔、史蒂夫·卡瑞尔、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联合主演。
影片根据迈克尔·刘易斯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华尔街金融危机时四个性格怪异的男人抓住机会,从全球经济衰退中捞取了利润,同时他们还试图阻止全球经济的衰退的故事。
该片于2015年12月23日在美国上映[1]  ,于2016年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2]  。
中文名
大空头
外文名
The Big Short
其它译名
大卖空、沽注一掷
发行公司
派拉蒙影业公司
制片地区
美国
导    演
亚当·麦凯
编    剧
迈克尔·刘易斯
制片人
迪·加纳
类    型
剧情、传记
主    演
克里斯蒂安·贝尔,史蒂夫·卡瑞尔,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
片    长
130分钟
上映时间
2015年12月23日(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色    彩
彩色

电影《大空头》都看懂了吗

2.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的专业性

  从电影制作过程看是非常专业的。

  导演Adam McKay 
(前SNL首席写手,电影代表作:Anchorman,擅长喜剧电影)看了原著后,觉得写得非常好。过了两年,他的经纪人问他除了喜剧电影有什么想拍的?他说“the 
big short”. 他经纪人后来回复说剧本被Brad Pitt买下来了,可以合作制作,他当导演,然后找Paramount电影公司出品。

  但是Adam 
McKay对金融不懂,于是Paramount电影公司的总裁说,我家有个高级副总裁,他弟弟是金融记者,也是我朋友,你找他吧。这个记者叫Adam 
Davidson(NPR记者,创立通俗经济类Podcast, 并制作过“The Giant Pool Of Money”解释次贷危机的成因)。

  于是Adam McKay花了很长时间向Adam Davidson讨教经济上的问题,并最后聘请他当顾问,然后把剧本上经济技术类问题镂空让Adam 
Davidson填,并保证电影对白里面涉及经济术语的部分通俗易懂(他们做观众测试的人群有些连股票是什么都不知道。)。例如电影最后,角色Mark 
Baum说了一句“Sell every thing”是经过斟酌的,更加行内话应该是“unwind 
position”之类,但是为了更加通俗,就用了电影中的语言。

  类似这样的语言修饰,就是那个金融记者Adam Davidson找到一个在(HBO关于硅谷的大热电视喜剧"Silicon 
Valley")工作的写手,专门将术语通俗化。

  另外,那个金融记者Adam 
Davidson还带剧组的道具部门,服装部门到真正的银行交易部门考察,甚至保证那些场景中银行家桌面上的报告是真正的报告!

3.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的专业性

挺专业的。对比一下以下细节,你会发现电影里基本都提到了,且没有故弄玄虚。


如果你还是不大明白,这里我再简单介绍一下。买房贷款,都理解吧。单个贷款数额小,风险区间大,就有人想到了把一批住房贷款的债权捆绑在一起当成债券卖给别人,这样规模化降低了交易成本,还分散了风险,这叫MBS。渐渐地,信用良好的贷款都打包卖掉了,只好打信用不好的贷款的主意了。不良贷款的MBS怎么卖呢?聪明地银行家们发明了CDO,就是把信用不好的贷款包装成CDO,分成两个tranche,A级tranche利息低,B级高,这整坨贷款中如有违约,B级先亏,B级亏完了再亏A级,然后分别卖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B级的没人要?我自己担个保,然后找评级机构评个AAA,又是好产品开卖了!到后来不良贷款都用完了,那我们来卖CDO的CDO吧!就是把CDO当成贷款(本质的确是债券)来重组打包卖。子子孙孙无穷匮,五千万的住房贷款,后面可能附着着20亿的各种衍生品哦。这样玩的问题是什么呢,压在好几层下面的原始贷款里,有不良的会违约啊。当违约一多,最底层的债权钱收不回来,叠加在上面的所有债券就都完蛋了。当完蛋的那一刻到来,哪个倒霉蛋手里捏着很多CDO,或者为CDO做了很多担保,它就垮了,比如雷曼兄弟。另一方面,贷款违约,房子会被银行没收拍卖,增加了房市供给,压低了房价。这样的情况一多,本打算好好还贷的人一看,靠,我的房子的价值已经跌到还没我未还贷款多,那我干脆不还钱了,房子也不要啦。于是房子又被没收进入房市,进一步压低房价,最后房地产崩盘,很多人无家可归。

几位聪明地大空头发现了这些问题,于是找上各投行买一个叫CDS的东西。这东西名义上是个保险,也就是当投保对象的CDO没事时,空头们要付给投行保费,而当CDO崩盘时,投行要赔付给空头们CDO的损失。然而这东西名为保险,实为做空。为什么呢?因为这几位空头根本没持有CDO啊。做个比喻,你给你的房子投保,房子烧了,你索赔,收益和损失对冲了。但是这房子不是你的,你却为它买保险(受益人是你),还买100份,这不就是赌这房子会烧么?这本质就是做空CDO啊。在房市蒸蒸日上的日子,没人觉得CDO会垮,于是CDS就是个白给钱的东西,投行当然乐意卖。直到大限将至,除了高盛回过神来,在崩盘前火线甩卖CDO还买了一大堆CDS(就是电影Margin Call讲的故事),其他大银行都狠狠吃了一记,甚至垮台。而几位大空头呢,笑到最后啦。你说,他们只有聪明和敏锐,有什么过错呢?做空者就像金融系统的啄木鸟一样,能最快的发现问题所在,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之后的故事,就是政府出手救市了,因为几个大银行(加上发行了无数CDS的保险公司AIG)太大了,倒了美国经济就全垮了,无奈只能出手。最后还是纳税人的钱兜底。Too big to fail这部电影详细讲了这一过程,可作为本片的续集欣赏。

你问:怎么会把钱贷给还不起的人呢?因为在热火朝天的时代,贷款的债权转手就能卖给银行(它们再打包卖给投资者),我当时就能收回款加利息,最后还不起钱关我啥事?说到底,问题就出现在委托链条太长,做出贷款决定的人(贷款给还不起的人的人)和承担风险的人(最后捏着CDO的投资者)隔了十几层,责任和风险的分裂是灾难的根由。

你问:投行怎么会接盘或担保烂贷款的CDO呢,为了手续费昏头了吗?他们看的是数据。这么多贷款,虽然利息高,但违约率不高啊,好生意为什么不做!为什么违约率不高?因为贷款人为了贷出去钱,开创了浮动利率。借钱的人头两年付的利息很低,自然也不容易违约,然后利息再升高,就甩手走人了。隔了好几层,没人注意到这些了。而克里斯蒂安·贝尔的角色首先注意到了,并且发现浮动利率大规模上升会发生在2007年第二季度,他真的是很牛。而大公司(银行)尾大不掉,要做出灵活的决策其实很困难。高盛在这一点上真是很牛。

你问:评级机构怎么没良心就评AAA呢?一是他们本质是盈利公司,收钱评级,评低了人家就找竞争对手(其他评级机构)去了。二是信息不对称,他们手里只有几页财务报告,只知道这银行效益不错,根本不知道CDO里面是什么玩意。

你问:政府监管哪里去了?政府哪有投行脑子快啊。看不懂啊。你看片中的SEC员工还要给高盛投怀送抱呢。事实上,在这场全民的狂欢中,真正看出毛病的,只有片中的几个聪明的大空头。

你问:为什么电影里很多住房贷款违约了,CDO价格还是居高不下,让几个大空头抓狂?电影的解释是投行们已经知道出问题了,只是死撑着想偷偷卖掉,同时买入CDS对冲甚至赚钱,这就构成欺诈了。现实情况未必如此,CDO的价格,都是由投行的数学模型决定的。模型太复杂有错误的时候,算出来的CDO价格就不能准确反映底下的贷款的情况。所以直到崩盘之前,CDO的价格也许都不会有大波动。

你问:那几个大银行是不是真该死?是他们玩脱了,但是他们也很惨啊(除了高盛),间接说明他们不是有意欺诈。但是他们玩脱了最后又得用纳税人的钱来救,是不争的事实。

你问:那到底谁该负责,谁该坐牢?没有人。这是计价模型失灵、委托链条过长、市场参与者非理性狂热的共同结果,没有人有明确的欺诈的证据。最关键的问题是too big to fail,那只能救完再鼓励分拆大银行了。

那怎么办呢?加强监管咯。但加太强又会限制市场自由阻碍发展。发展缓慢,解除监管,玩脱崩盘,加强监管,这个循环一直没断,也是金融业的宿命。

这里面的血雨腥风,我们小老百姓又怎么知道呢?影片也在剧情发展的同时,有意穿插了当时同时发生的耳熟能详的社会新闻,来反映普罗大众对这个灾难的发酵一无所知,却要最后来埋单。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的专业性

4.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的专业性

这是一部具有美国情怀的电影,或者说更接近于一部纪录片,整部片子都在阐述2008年的第二季度,美国房贷危机的事情,等下再说,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美国 情怀的纪录片,它对主人公的表达少了资本家的冷血,多的是少数精英在看到美国房贷即将崩溃时的艰难抉择,是钱or即将破灭的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当然最 后导演还是没法改变既定的事实,资本家还是资本家,华尔街还是华尔街,美国还是美国,那些精英还是精英。

什么是大空头,那就是做空美国房 贷的人,这群人在没有看到这个做空点之前,什么都不是,与摩根大通银行、房利美等经融大鳄比起来他们什么都不是,但是在07年,这群人发现了一件叫做房屋 次级贷的东西,只是一个将别人的贷款产生的风险重新包装,组合成一个金融产品卖给大众,其实那个风险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是银行炒出来的概念,买的人相信 每个人都会房贷,所以这种金融产品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仅仅是理论上的。因为有一种可能会让这种东西一钱不值,那就是人们还不起银行的贷款——断供, 那么这个次级贷将会一文不值。

5.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的专业性

《大空头》是由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发行的传记剧情片,由亚当·麦凯执导, 克里斯蒂安·贝尔、史蒂夫·卡瑞尔、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联合主演。影片根据迈克尔·刘易斯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华尔街金融危机时四个性格怪异的男人抓住机会,从全球经济衰退中捞取了利润,同时他们还试图阻止全球经济的衰退的故事。该片于2015年12月23日在美国上映,于2016年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大空头》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的起源、发展直至演变为金融危机的过程融入有趣的故事当中,将次贷担保债务权证、夹层担保债务权证 、信用违约掉期等产品的操作技巧和手段娓娓道来,全景式地描绘了一个行业和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与故事,形成了混乱的交易网,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危机的原因和真相。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的专业性

6. 大空头的影片评价

《大空头》并没有呈现出全部内容,影片太侧重描写按揭贷款,而没有充分表现催生泡沫并令危机加剧的更为复杂的经济因素。影片将金融危机主要归咎于华尔街的贪婪,却忽略了不那么邪恶但更令人信服的原因,故事中包含很多枯燥的金融原理,这也是该类题材的电影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原因。影片没有回答更大的问题,次贷泡沫是如何形成的,坚信次贷泡沫永远不会破灭的信念又是怎样形成的。答案在更广泛的宏观经济和社会力量中,但这些因素在电影中几乎没有提及。 (《华尔街日报》评)《大空头》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的起源、发展直至演变为金融危机的过程融入有趣的故事当中,将次贷担保债务权证、夹层担保债务权证 、信用违约掉期等产品的操作技巧和手段娓娓道来,全景式地描绘了一个行业和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与故事,形成了混乱的交易网,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危机的原因和真相。 (郑州日报评)该部金融喜剧把一堂信息量密集的课程变成一出后现代闹剧,电影在讲述上有种不容忽视的愤怒感,但导演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尽量把节奏放的非常快,就像是一边读着凯恩斯一边骑着摩托车在跳火圈。 (《综艺》评)

7. 电影《大空头》

做金融投资的朋友,这几天的心情波动幅度应当异于常人才叫正常,那么反过来,不是奇人就是大师。
  
 之所以这么说,如果你有关注金融市场,就会知道不管是美股,还是A股,甚至是区块链的货币市场,就剩一个字了,那就是跌。而且是持续的,就像挤泡沫一样,就在你的眼皮底下蒸发了数亿,成就了极小部分人,而绝大数人都在排队等待去顶楼的阳台吹吹风,那绝望的病毒已侵袭大脑,别无他选。
  
 而电影《大空头》就是从成就的极小部分人的视角来关注整个次贷危机的事态,你会看到绝大多数人在危机来之前的幸灾乐祸,以及自以为是的聪明,最重要的是贪婪蒙蔽了双眼,往往是在饕餮盛宴的同时,看似牢固的大厦显现出轰然倒塌的迹象。
                                          
 于此同时,那极小部分人在为众人的不理解买单,被不断的嘲笑,失去合伙人的信任,直到被抛弃,仅剩下寂寞与己相伴同行。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坚信不疑,通过自己的原则抛开外界以及市场的干扰,最终得到本就该属于他们的回报。然而他们之所以能提前预判危机,类似于发国难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找到了人类贪婪的本性。所以这里没有对与错,只是在这之前做了该有的选择而已。真正需要负责的是那些实践贪婪的人,把他们打趴下了,损害却是国家的利益,更确切的说是平民老百姓的利益。
  
 说到人类贪婪的本性,我们先回过头了解一下金融业。在电影里采用的是比较新颖的形式,让普通观众快速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金融术语。比如打破传统记录片的叙事形式,通过暂停情节,插入意想不到的名人解说,用幽默的语言和有趣的举例来解释的形式。但是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我,还是感觉到不是很懂,于是动手查找了相关的一些资料,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析,包括电影中没有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概念听起来枯燥无味又复杂,不但有串联还有并联,而且还被无限放大,就像蝴蝶效应,一旦有裂缝,灾难就形成,随着时间而成倍成倍的增大,一直到危机的爆发最终归零。
  
 当然,这些概念在另外一方面也证明金融业在经济体启到的强大作用,以及带来有效的经济发展。在很多人眼里,包括过去的我,都认为金融业是一个不会创造任何财富的行业,就好像是整个社会的寄生虫一般。等你真正进入到这个行业,有进一步的了解,你就会发现事实与你想的完全相反,你的生活包括你所看到公司都离不开金融业。
  
 要是没有金融业,就没有苹果公司和微软,就算他们真的能存在也跟我们没有关系,因为他们的发展不会是全球化的。金融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燃料,能把效果放大数十倍。美国经济之所以位居世界榜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华尔街的金融地位,目前这里的动荡都会直接影响整个全球经济。
  
 所以,2008年的次贷危机,也是电影的最后,还是由美国政府出面拯救这些金融机构,并且花了超过8000亿美元的纳税人的钱。于是,那一部分极少数人在获得巨额回报之后,有的人受不了道德的谴责,而选择了退出金融市场,看起来就像经历了另外一份内心煎熬,远不及众人所期待的那份收获的美好。当然还有的人继续就像寄生虫一样存,继续在金融市场寻找机会。
  
 事实上,真正金融市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要知道,这是在人类食物链的顶端行业,全球最聪明的人基本上都在这里,和这些人一起从业并要从他们手里赚到钱,不交学费是不可能,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机会成长,对市场产生感觉,不然永远只会是韭菜,不管是短期投机还是佛系投资。
  
 另外这部电影,我准备看第二遍。

电影《大空头》

8.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

电影《大空头》的评价是:
《大空头》并没有呈现出全部内容,影片太侧重描写按揭贷款,而没有充分表现催生泡沫并令危机加剧的更为复杂的经济因素。
影片将金融危机主要归咎于华尔街的贪婪,却忽略了不那么邪恶但更令人信服的原因,故事中包含很多枯燥的金融原理,这也是该类题材的电影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原因。

剧情简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鬼才在2007年美国信贷风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过做空次贷、操纵CDS市场,而大幅获益,成为少数在金融灾难中大量获利的投资枭雄。
贾瑞德·韦内特是一个能把40亿美元单子做成37亿美元收入的德银代理人,迈克尔·布瑞是独眼基金管理人,马克·鲍姆(史蒂夫·卡瑞尔饰)是华尔街世家出身,本·霍克特是康沃尔资本退休银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