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格律学堂】第一百六十二课 ‖第十讲 对联的句法

2024-05-17 15:16

1. 【竹韵格律学堂】第一百六十二课 ‖第十讲 对联的句法

主讲/ 边义老师
                                          
 
  
  
 句法指成句的方法,包括句子节奏、结构、语法修辞和意义复合等方式方法。前人提出的句法繁多,本讲只择重要的介绍,别处谈到的和次要的从略。 
  
    1.指示句 
  
   即语气之中,有指示的意思。如北京城南尺五庄联: 
  
   何处无明月清风,半郭半村裴绿野;
  
   此地有茂林修竹,宜诗宜画谢青山。 
  
 裴绿野,唐裴度在洛阳建有别墅绿野堂。谢青山,南齐诗人谢朓在宜城陵阳山麓建过楼。上联说尺五庄半城半乡,像裴度的绿野堂;下联说这里山林景色优美,适合像谢朓那样的文士来吟诗作画。上下联都有指示的意思。 
  
    2.连贯句 
  
   又称直书句,即上下联语意气势一贯直下,不可中断。它相当于流水对。如范文澜自勉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3.子母句 
  
   即联句中重要的字,如同母,下边有几个由它而产生的字,如同子。如: 
  
   蝉琴鸣断续;
  
   蝶拍舞高低。 
  
 “蝉琴”、“蝶拍”即是母,“鸣断续”、“舞高低”是子。从语法上看,这是主谓句;从修辞上看,是摹状句。 
  
    4.分总句 
  
   即先将内容并列分述,然后予以总结。如春联: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5.总分句 
  
   即先将内容总括,然后并列分述。如第九讲在谈呼应时所举挽孙中山联:“两语服膺平生,孔曰大同,耶曰博爱;三杰并时鼎立,印有甘地,俄有列宁。”又如据传苏轼所对的一联: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诗经》中,雅分大雅、小雅,与风、颂并称四诗。这是一个巧对。它仍是主谓句,“三光”、“四诗”是主语,后边省略了动词“是”。 
  
    6.呼应句 
  
   句中上呼下应,如: 
  
   风翻白浪花千片;
  
   雁点青天字一行。 
  
 “风翻白浪”的形状是“花千片”,后者形容前者。同理,“字—行”是形容“雁点青天”的。
  
   一般说来,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比白话文多,用文言写成的诗词、对联,其省略又比文言散文多。省略,使在有限的文字里,包容和表达更多的意思。省略,使行文简洁,具有特殊风格。写作对联,不可不重视省略。 
  
   前人所说对联句法的“省句”,就是省略句、无主句,一般是省略主语。实际上,省略有多种情况。 
  
    1.省略主语 
  
   主语很明确,不写人也知道;或者虽不够明确,但无须写出来。如清程恩泽赠林则徐联: 
  
   (  ) 为政若作真书,绵密无间;
  
   (  ) 爱民如保赤子,体会入微。 
  
 这里省略了主语“林公”。 
  
   又如清包世臣书斋联: 
  
   (  ) 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
  
   (  ) 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 
  
 这里省略了主语“我”。 
  
   又如符乃若题印刷厂联: 
  
   (  ) 刷掉一穷二白;
  
   (  ) 印成万紫千红。 
  
 这里省略的主语不确定,是“我们”、“他们”或“印刷厂”,不需写明。它是无主句。 
  
    2.省略谓语动词 
  
   如前举春联:“松、竹、悔,(  )岁寒三友;桃、李、杏,(  )春风一家。”省略了“是”或“堪称”。 
  
   又如徐鹏九喜迁新居联: 
  
   檐前(  )峰岭,宅外(  )河流,(  )有水有山门第;
  
   架上(  )诗书,垛中(  )稻谷,(  )半耕半读人家。 
  
 上联省略二“有”、一“是”。下联省“放”、“堆”、“可称”。 
  
   又如扬州瘦西湖花厅联: 
  
   月来(  )满地水;
  
   云起(  )一天山。 
  
 上联省“如”,下联省“似”。 
  
    3.省略介词或介宾词组 
  
   如清陈斌如题桂林南溪山螺窟联: 
  
   江流横(  )万里;
  
   天柱插(  )三峰。 
  
 此联词序有颠倒。理顺后,它的省略是:“万里江流横(于前);三峰(似)天柱插(于天地间)。”下联不仅省了介宾词组,还省了动词“似”。这样一省略,加上特殊安排,文字简劲,气势非凡。 
  
   又如贵阳图云关联: 
  
   两脚不离大道,(  )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道;
  
   (  )一亭俯看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上下联都省了“人在”。 
  
    4.省略定语中心词 
  
   为了句式的整齐,对联中有时只出现定语,而省略中心词。如说关羽“持长刀,跨赤兔”,“赤兔”是定语,后边中心词“马”就省略了。文章里有“一抔之土未干”(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一抔之土”代指坟墓),对联里就可以说“一抔未干”,省掉中心词“土”。如无锡泰伯墓联: 
  
   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
  
   功同开辟,一杯(  )万古江南。 
  
   类似省略中心词的,还有“一樽[酒]”、“一杯[酒]”、“三尺[剑]”、“风雨晦明[之时]”、“枷锁[之人]”等。 
  
    5.缩略 
  
   由于对仗的要求或限制,有时须将多音词缩简成双音词。如人名“司马迁”缩略成“马迁”,“郦道元”缩略成为“郦元”,物名“玳瑁梁”缩略成“玳梁”。 
  
   由于语言是约定俗成,有习惯定势,缩略要以读者群众能接受为度,最好是有先例可循,不致使人难解,看作生造。如将“诸葛亮”缩略为“葛亮”、“葡萄酒”缩略为“葡酒”、“伟大的中华民族”缩略为“大华民族”,就不可以。 
  
    6.独词句的省略 
  
   这是一种复杂的省略,很难确定省略的是什么成分。名词性词组是独词句的一种形式,它的省略就很复杂。如清刘凤诰题大明湖小沧浪园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将它省略的成分补出,大致是:“(大明湖中的小沧浪亭)四面[被]荷花、三面[被)柳[围绕着];[在这里可观赏到]一城山色,半城湖[光]。” 
  
   又如李海章撰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联: 
  
   白水黑水;
  
   碧血丹心。 
  
 这副对联,高度凝炼,意象丰富,撼人心魄。它省略了许多词语以至句子,可以补充为:“[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军民与敌斗争、周旋于)白山黑水(之间);(他艰苦备尝,坚持斗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为国献出了)碧血丹心,(人民对他非常崇敬)。”
  
   写作对联,为了协调平仄,或为了突出、强调某种事物,或者为了顿挫,形成某种气势和风致,在词序安排上,有时前后颠倒,不同于一般散文。这种句子叫倒装句(前人所谓“倒句”)。倒装的情况多种多样。 
  
    1.定语与中心词倒装 
  
   如春联: 
  
   红杏一枝,莺歌燕语;
  
   碧桃满树,日丽风和。  
  
 正常词序,应是“一枝红杏”、“满树碧桃”,让作定语的数量词居前,中心词在后。这里颠倒,是为了协调句脚平仄,合乎“平,仄/仄,平”的格式,同时也强调“红杏”、“碧桃”,一开始就给人以鲜明的色彩和形象。 
  
   又如: 
  
   芳草斜阳外;
  
   落花流水间。
  
 本应是“斜阳外芳草;流水间落花”。如此定语后置,使联语别具情韵。 
  
    2.动宾倒装 
  
   正常的词序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倒装句却相反。如常江挽魏传统联: 
  
   联界最关心,长留座上清风、楹间翰墨;
  
   人情多寄语,又见老人慈爱、童子天真。
  
 此联是赞扬魏传统“最关心联界”、“多寄语人情”,如按此顺序写,既不合乎句脚平仄的规范,又失掉了沉郁顿挫的气韵。 
  
   动宾倒装,有时是将定语与中心词组成的宾语拆开,一部分置于动词之前,一部分仍置于动词之后。如清贺藕庚撰苏州白公祠联: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  
  
 联意不是在唐代议论诗人,而是“论唐代诗人”;同样,不是在苏州或只是苏州人民怀念刺史,而是作者和苏州人民“怀苏州刺史”。白居易曾作苏州刺史,所以对联这样写。这里将宾语拆开,前后分置,强调了“唐代”、“苏州”,又使全联生成点波折,避免平直。 
  
   又如张伯驹挽*联: 
  
   覆地翻天,纪元重开新史;     
  
   空前绝后,人物且看今朝。
  
 本是“重开新史纪元”、“且看今朝人物”。将宾语拆开分置后,既强调了“纪元”、“人物”,又强调了“新史”、“今朝”,使全联有一种虬枝盘空的气势。 
  
   陈毅用杜甫诗句题成都杜甫草堂联: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上联是“恨新松不高千尺”,下联本是“应须斩万竿恶竹”。下联也是将宾语拆开分置,一部分倒装。 
  
    3.主谓倒装 
  
   一般词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倒装句却相反。如郭沫若题陕西人民大厦联: 
  
   勉哉,吾党二三子;    
  
   猗欤,广厦千万间。 
  
 本应作“吾党二三子勉哉;广厦千万间猗欤”,意思说:我们这些人要努力呀;千万间宽敞的大厦多么宏美!这样倒装,突出了“勉哉”、“猗欤”,使行文多一点波澜,并且避免了联脚上平下仄。 
  
   又如汤阴岳庙联: 
  
   蓬头垢面跪阶前,想想当年丞相;       
  
   端冕垂旒居座上,看看今日将军。      
  
 岳飞在宋高宗时被害死,孝宗时诏复官职,谥武穆,后改谥忠武,理宗时追封鄂王。此联上联说,当年宰相秦桧,现在蓬头垢面,跪在岳庙殿阶之前;下联说,今日岳将军,已穿上王者的服饰,端坐在神位之上。主谓颠倒,使“蓬头垢面”、“丞相”和“端冕垂旒”、“将军”分别居于联文首末,更加突出了奸臣的狼狈可鄙,突出了岳将军的庄严可敬。 
  
    4.连动结构倒装 
  
   两个前后两连的动作,没有按正常的时间顺序,而把后一动作先说,前一动作后说。如“凭栏纵目”,应是先凭栏而后纵目,却加以颠倒,说成“纵目凭栏”。这多半是为了平仄对仗的原因而倒装。如长沙岳麓山岳麓宫联: 
  
   二十年前此读书,记古寺夕阳,常看青枫红叶临绝顶; 
  
   一千里外更穷目,数今朝风物,只有月色滩声似昔时。 
  
 按正常顺序,应是“常临绝顶看青枫红叶”,节奏是“二二一四”,与对句“只有月色滩声似昔时”的“二四一二”节奏不能对;而一颠倒,“常看青枫红叶临绝顶”,上下联句式节奏相同,正好相对。 
  
   倒装还有其它情况,如状语后置。
  
   词类活用,在文言散文中时有所见。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后一个“舍”,是名词,前一个“舍”,是名词作动词用,全句意思是安置蔺相如住在广成传舍。对联中,词类活用也较常见,情况不一。 
  
    1.名词作动词、形容词 
  
   如阮元题西湖葛岭朝暾联: 
  
   魏晋诩风流,是翁抱朴传书,棋局樗蒲忘世业;       
  
 湖山薄云气,此处炼丹成汞,柳堤松岛护仙寰。 
  
 葛洪,东晋道家,好神仙炼丹术,著有《抱朴子》,死葬葛岭。樗(chū)蒲,古代博采戏。“棋局樗蒲”,这里作动词用,即下棋、博采。全联赞扬葛洪清高避世,修道炼丹,如处仙境。 
  
   又如春联: 
  
   岁去江山不老;
  
   年来松柏长春。 
  
 “春”,名词,这里形容松柏的繁茂青葱,作形容词用,与上联形容词“老”相对。 
  
    2.形容词作动词 
  
   如龙非池题岳阳金鹗公园南大门联: 
  
   物阜民康,风薰南面;
  
   鸢飞鱼跃,日丽中天。    
  
 薰,本意和暖,这里作动词用:和暖地吹着。丽,这里不用其“附着、悬挂”义,与上“薰”相对,意为灿烂地照射着,也作动词用。 
  
   形容词作动词用,有“使动”、“意动”两种情况。前者是“使它怎样”,如“匠人斫大木而小之”,匠人         
  
 使木头变小。后者是“感到它怎样”,如“登泰山而小天下”,感到天下小。      
  
   康熙帝题苏州行宫联: 
  
   松声竹韵清琴榻;     
  
   云气岚光润笔床。
  
 上联说,四围传来松声竹韵,使人感到琴榻分外清凉、清雅:“清”是意动用法。下联说,因云气岚光近在咫尺,令人感到笔床也是湿润的:“润”仍是意动用法。 
  
    3.形容词作名词 
  
   如上海豫园卷雨楼联: 
  
   邻碧上层楼,疏帘卷雨,曲槛临风,乐与良朋数晨夕;
  
   送青仰灵岫,幽涧闻莺,闲亭放鹤,莫教佳日负春秋。 
  
 “邻碧”,是邻近碧色的假山。“送青”,是送来青翠的山色。“碧”、“青”都作名词用。 
  
   又如乾隆帝题沈阳故宫大政殿联: 
  
   龙涎翠袅金仙宇;  
  
   鹤焰红翻宝相花。 
  
 此联极写宫殿的华美。上联说,龙涎香的烟气袅袅上升,缭绕着殿上“泰交景运”的金字匾额。下联说,燃着的香料在铜制的仙鹤炉里翻腾着红浪,与柱壁间雕饰的珍美花朵相辉映。“翠”,翠色的烟气。“红”,红色的火焰。两处都是形容词作名词用。 
  
    4.动词作名词 
  
   如清吴镇撰天津大悲院联: 
  
   禅门无住始为禅,但十方国土庄严,何处非祗园精舍; 
  
   渡世有缘皆可渡,果一念人心回向,此间即慧海慈航。
  
 “无住”,佛教语,指事物不会凝住于自身不变的性质,“住”作名词用。“慈航”与“慧海”自对,动词“航”也作名词用。
  
 
  
                                          
 2020-07-31 舞蝶制作

【竹韵格律学堂】第一百六十二课 ‖第十讲 对联的句法

2. 【竹韵格律学堂】第一百零二课 ‖题目 立意 选材

主讲/ 边义老师 
  
 
                                          
 
  
  
 
  
   我们不妨查一下韵典:题是额,目是眼睛。题目就好像人的额头那样显著,眼睛那样传神 ,是诗词内容的最简明、最形象、最有力、最好的体现,是吸引和引导读者的重要手段,能笼盖全篇内容。一个好的题目,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题好一半文。题目只有独创新颖,才能眉目清秀。 “立题乃诗家切要,贵在卓绝清新,言简而意足,句之所到,题必尽之,中无失节,外无余语。”
  
        --------辛文房在《唐才子传》
  
  题目是一首诗的精华之所在,它能够代表一首诗的大概意境。 
  
 下边我们说说我看到的诗词题目的几种现象
  
  1. 没题目 
  
 在群里有好多人,就发上来没题目的作品,读者的得去猜你写的是什么,写的好还好猜,若本就水平不咋滴,结果读半天不知所云。你还好意思说你那是诗 ?就是整齐的八句话四句话。所以无论绝句还是以后的任何诗词作品,一定要标注上题目,切记切记!!
  
  2. 用现代汉语为题 
  
 写首古诗却用一个现代文的题目,就好比军装却弄一头时尚蓬立钢丝烫发,你看着诡异不?,写古诗词必须要用文言文拟题。别写个《浪漫的时光》《枯萎的紫罗兰》。
  
  3. 太过简单 
  
 看到很多朋友都以一二字为题,《春》《夜》《梅》《菊》,结果却写了春日春日送友,夏夜逛街,画梅花之感悟,赏菊喝酒,言简意赅的前提在笼盖题意基础上精炼,不可随意省略字。
  
  4. 诗句为题 
  
 古诗词是有以诗句为题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是年代久远,题目遗失,后人便以首句为题。
  
  5. 文不对题 
  
 这俗称“跑题”,考试写跑题作文是要得零分的。
  
 大家多去留意学习下,看看前人诗词内容和诗题目是怎样做到浑然一体。所以拟题一定要严谨。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 俱以意为主  意如帅也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王夫之《姜斋诗话》
  
  意  ---乃心上之音 是作者对事物的观点 感悟或认知。通俗的说就是你通过这首诗想要说些啥,要表达啥主题思想,想表达啥观点,这就是立意。文章的立意(中心思想),我们在小学开始写作文时,老师就告诉我们,立意要新,要远,要高,要准,这几点依然适用于写绝句,因此绝句(包括以后学习的所用诗词)的立意严谨待之。一首诗没了立意,就不能称之为诗,即便词汇句子再美,也只能算几句话。
  
 咱们来看,同样是写除夕和柳树、菊花而作者各自表达的意各有千秋,或喜或忧或褒或贬,可见立意和主题不是一个概念。我们见到一事一物,自然有自己的感触 观点,写进诗里就是诗所确立的意。那我们写作品一定要写出自已的意,别千篇一律,学人家的。这就好比如果说你家孩子长得像邻居家大人,你不急眼才怪。一诗一意,或褒或贬,或喜或悲。一首诗只表达一个情绪和观点,千万不要一会褒一会贬,也不能前边愁 后边喜,千万不可写混乱了。当然可以衬托,但你得写明白了。
  
 和立意一样,围绕主题去选材,所选材料必须为主题服务。
  
 看下面这首诗,看人家是如何围绕主题去选眼前的景,再利用眼前景,早发白帝城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 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结论:当我们确定好主题和立意后,下一步就得围绕立意去选材料。古人说,诗无非情与景也,即用眼前的景抒发自己情感。围绕主题去选眼前的景,所选景物必须为主题服务。再利用眼前景支撑起主题意境。
  
 
  
  
 
  
                                          
 2018-11-15 舞蝶整理

3. 【竹韵格律学堂】第一百七十八课‖诗词的点化:借用、改用和化用

主讲/ 边义老师
                                          
 
  
  
 诗词的点化是指借用、改用和化用前人的诗典作为己用,融入自己的意境,(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有所创新。这不并非是单纯的仿效或抄袭,按宋代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派诗法理论称之为“点石成金”、“点铁成金”。
  
  
 
  
 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之虎踞龙盘就是借用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昔之虎踞龙蟠,加以黄旗紫气。”指南京一带钟山象龙蟠在东、南,石头城象虎踞在西面。记得李白在《永王东巡歌》中也运用过“虎踞龙蟠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还有稼轩《念奴娇》词似也曾引用过“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是兴亡满目。”“盘”与“蟠”音近义同,故可通。至于前文毛诗中“天翻地覆慨而慷”,一是借用唐刘商《胡笳十八拍》中“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句;二是借用清孔尚任《桃花扇》传奇剧本《听稗》曲词“一声拍板温而厉,三下渔阳慨而慷”。毛此诗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是借用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襄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毛词《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中的萧瑟秋风是借用曹操乐府诗《观沧海》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句,以及杜甫诗“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杜甫曾推崇庾信的《哀江南赋》是诗风萧瑟悲凉,苍劲雄浑,具有魏晋风骨。毛词《十六字令》中“离天三尺三”句出古民谣。或许有人会说,这也许只是偶然巧合。
    
 所以个人以为,不管是借用还是偶合,其实并不重要,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只用用得恰到好处,就是好作品。
  
 
  
 改用,即改动个别词语。毛泽东词《贺新郎•别友》“挥手从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把“自”改“从”仅一字。   《菩萨蛮•大柏地》“雨后复斜阳”句出自温庭筠《菩萨蛮》之“雨后却斜阳”也是“却”改“复”仅一字。《七律•送友人》中“我欲因之梦寥廓”句出自《梦游天姥吟留别》之“我欲因之梦吴越”句。仅改“吴越”为“寥廓”二字。
  
 《念奴娇•昆仑》中“飞起玉龙三百万(雪山)”句出自宋代诗人张元诗“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飞雪状)”也是仅改“战罢”为“飞起”二字。当然,不要以为借用或改用就一定比原来差,用得好也可以更上一层楼,也有可能锦上添花,流传千古的。大家所熟知的咏梅名句,林逋《山园小梅》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就是最好的例子。此句改自南朝诗人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诗仅改两字:竹换疏,桂换暗。江诗所写是秋景,指竹、桂;而林诗所写是冬景,特指梅。
  
 
  
  化用是借别人的语意,稍作变化,融入自己的情感在诗意之中,平仄声律又安排得恰如其分。个人以为有以下几种类型:
  
  1、扩展原句        
  
 记得以前曾讲到过唐李嘉佑“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王维在这两句诗前面增加了两组叠音词“漠漠”、“阴阴”,使景物描绘得有声有色,化腐朽为神奇。
  
  2、压缩原句       
  
  毛词《满江红•和郭沫若》中“蚍蜉撼树谈何易”出自唐韩愈《调张藉》之“蚍蜉撼大树,可笑不可量。”“正西风落叶下长安”句出自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之“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以及周邦彦《齐天乐》词“渭水西风,长安叶落,空忆诗情宛转。”或者是白朴散曲《梧桐雨》第三折《普天乐》之“伤心故国,西风渭水,落日长安。”      另外,记得秦观《满庭芳》词“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似乎出自隋炀帝《短句》“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
  
  3、颠倒语序 
  
 毛诗《七绝•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句句首四字颠倒语序出自杜甫《丹青行》之“英姿飒爽来酣战”;前文讲到的《浪淘沙•北戴河》之“萧瑟秋风今又是”句前四字也是颠倒出自曹操《观沧海》诗中“秋风萧瑟”。
  
  
 
  
  4、调整原句个别词语,重新组合造句     
  
  如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回”正是化用了汉古诗无名氏《拟苏李诗》之“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
  
 杜甫《忆李白》诗中的“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又化用了曹植的诗句原意。
  
 唐韦应物诗“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是化用了梁武帝“湿花枝觉重,宿鸟羽飞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化用了李白瀑布诗“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明。”      
  
 王勃《滕王阁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化用南北朝诗人庾信《华林园马射赋》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前者写军旅春猎,后者写登阁环观四周的秋色。
  
  
  5、反用前人诗句入诗  
  
 毛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狂飙为我从天落”正是反用了杜甫“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呜乎一歌兮歌作哀,悲风为我从天来”的诗意。
  
 《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也是反用了三国时期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之歌意。
  
  6、深化前人原句诗意入诗 
  
  
 毛词《菩萨蛮•黄鹤楼》“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正是深化了唐崔颢《黄鹤楼》诗意。
  
  
 前面讲到的王维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也是一例。
  
  
 最后,我个人以为:无论借用、化用、改用,一定要寓于自己的情感,赋于自己的诗意、新意、深意,否则难免有套用、抄袭之嫌。只希望大家用好为之。
  
  
 
  
 
  
 
  
                                          
 2022.02.16 舞蝶制作

【竹韵格律学堂】第一百七十八课‖诗词的点化:借用、改用和化用

4. 【竹韵格律学堂】第二十五课(律诗的拗救)

主讲/ 边义
  
 
                                          
 
  
  
 
  
  
 为了避免“犯孤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首联第二句“行舟绿水前”第一字“行”是平声用仄声字就犯孤平了,颈联的第二句“江”字也是如此。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拗救的方法:
  
  1、本句自救 
  
 在格律诗中有基本句式,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在第二种句式,即“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果第一个字用了仄声,第三字必须用一平声字作为补偿,这样就变为“仄平平仄平”,否则就犯孤平。例如:
  
  秦州杂诗 
  
 杜甫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峰峻,悬军暮井干。风连西极动,月过北斗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这首诗的首联第一个字应该是平声字,却用了“凤”这个仄声字,这就是用“拗”。而第三个字“戈”本该用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这就是“救”。这样,这句诗中“戈”救“凤”,从而避免了孤平。这就是所谓的“本句自救”也叫“当句救”。在五言诗中,这种当句救常被称为“一拗三救”。
  
 在七言诗,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第三字用仄声字,那么第五字必须用平声字补救。例如:插花吟
  
  邵雍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
  
 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
  
 这首诗颔联第二句中的“四”字应是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也是用“拗”了。第五字“全”应仄声却用平声字来“救”,用“全”字补偿“四”字,从而避免了孤平,这也是本句救。在七言中,这种方式也叫“三拗五救”。
  
 
                                          
 
  
  
  2、对句相救 
  
  在五言诗“仄仄平平仄”的句式中,和七言诗“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式中,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若用了仄声字,那么在对句中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必须用一个平声字来补偿。这样就变成了:
  
 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把这种形式叫做对句救。例如: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首诗首联第一句第三字应是平声,却用了仄声字“竟”,这是用“拗”。而第二句中第三字该是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空”,以求补足。以对句“空”字补偿出句“竟”字,这就是对句救。再如七言诗: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大息燕然未勒名。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生报国有万死,双鬓何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灯。
  
 这首诗颈联第一句中第五、六字都该是平声字,却用了“有万”两个仄声字,这也是用“拗”。第二句中第五字应是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无”,以求补足。这样就以“无”字,补救“有万”两个字。这也是对句互救,也被称为“一救二”。
  
 
                                          
  3、可救可不救 
  
  同样在五言诗“仄仄平平仄“、七言诗“平平仄仄平”中五言诗第三个字、七言诗第五字,用了仄声字;而五言诗第四字、七言诗第六字没用仄声字,这种情况叫“半拗”属于可救可不救之类,例如: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首诗颔联第一句第三字本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字“几”是“半拗”本来可救可不救的。因为“一、三”不论。但作者还是在第二句中用第三字“秋”字给救了,“秋”就“几”也可算作是对句救。又如下面这首七言律诗:
  
  咸阳城东楼 
  
 许浑
  
 独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西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诗颔联第一句第五字应用平声,却用了仄声字“日”,属于“半拗”还是可救可不救的。但诗人在第二句中用第五字“风”进行了补救,本来第二句第五字当用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而“风”救了“日”字是对句救。在本句中第三字本应是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欲”所以“风”字又救了“欲”字,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此诗中既有本句救又有对句救。
  
 
                                          
 
  
  
  4、特殊的平仄句式 
  
 在五言诗“平平平仄仄”、七言诗“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可以将五言的第三、四两字,七言的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既由原来的“平平平仄仄”变为“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但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了。以上这种格式在唐宋诗歌中很常见,算是一种正规的格式。如下例:
  
  郊行即事 
  
 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台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这首诗中第七句'“况是清明好天气”用的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在律诗中,这种格式一般都出现了,第三句或第七句。所以这种格式被称为特殊的平仄格式。也可以当正规的格式使用。
  
 
  
  
  今晚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陪伴,律、绝部分今天全部讲完。 
  
  下节课开始讲词。 
  
 
  
  
 
  
  
 
                                          
 2017-09-12  舞蝶整理

5. 【竹韵格律学堂】第一百五十九课 ‖第七讲 对仗用词的门类

主讲/ 边义老师
                                          
 
  
  
 第三讲里说过,对仗原则上是按现代汉语划分的词类相对,但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较宽松的地方。如名词还分若干小类,传统习惯要按小类相对。王力《汉语诗律学》大致依照传统的说法,略加分并,作了详细明白的表述。这个材料,对于学习对仗和撰写对联很有用处,为方便读者,特录于后。个别字有增删。原有例句,改换为例联。 
  
    (甲)天文门 
  
   例字: 天 空 日 月 风 雨 霜 雪 霰 雷 电 虹 霓 霄 云 霞 霭
  
 气 烟 星 斗 岚 阳 阴 照 晖 曛 雾 露 烽 火 飙 
  
   例联: 上海城隍庙得月楼(陶澍) 
  
   楼高但任云飞远;
  
   池小能将月送来。   
  
   南湖革命纪念馆(董必武)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乙)时令门 
  
   例字: 年 岁 月 日 时 刻 世 节 春 夏 秋 冬 晨 夕 朝 晚 午
  
 宵 昼 夜 伏 腊 寒 暑 晴 晦 朔 昏 晓 闰 
  
   例联: 题杭州西湖岳庙(赵朴初) 
  
   观瞻万象耀民魂,喜今朝庙宇重开,老柏千寻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题民俗村竹廊(胡六皆) 
  
   霜痕月色秋容淡;   
  
   帘影蝉声午梦凉。
  
       
  
    (甲)地理门 
  
   例字: 地 土 山 水 江 河 川 湖 海 波 浪 涛 潮 冰 池 洲 沼
  
 林 潭 泽 渠 桥 乡 村 关 塞 戍 城 市 道 路 径 衙 园 圃 苑 墓
  
 坟 岩 崖 峰 岭 石 疆 堤 陇 禁 掖 京 国 郭 郊 州 县 邑 郡 镇
  
 墟 壤 泥 畦 岸 峡 田 谷 岛 屿 浦 溪 涧 渡 沙 尘 塘 原 驿 家
  
 境 泉 冈 矶 
  
   例联: 福州方广岩(林泉生) 
  
   石室天开,见大地山河,三千世界; 
  
   水帘风卷,露半天楼阁,十二阑干。
  
    
  
   题巫山神女(文佩峰) 
  
   休恋襄王情种,宋玉文思,独在高峰观雾海;  
  
   且看三峡规模,两山气派,同来大坝赏平湖。
  
               
  
    (乙)宫室门 
  
   例字: 房 宅 庐 舍 楼 台 堂 馆 榭 斋 宫 室 阁 门 闾 塔 巷
  
 街 墙 垣 壁 窗 牗 户 槛 梁 柱 檐 廊 阶 砌 庭 院 仓 库 坛 篱
  
 扉 井 栏 阙 殿 署 楹 寺 观 庙 店 堞 壕 垒 屯 瓦 甍 
  
   例联: 北京陶然亭(翁方纲) 
  
   烟笼古寺无人到;    
  
   树倚深堂有月来。
  
       
  
   杨州南门楼(洪梧) 
  
   东阁联吟,有客忆千秋词赋;
  
   南楼纵目,此间对六代江山。
  
    
  
    (甲)器物门 
  
   例字: 舟 船 舫 舰 车 辇 钟 磬 砧 床 榻 枕 簟 席 茵 旌 旗
  
 鼓 角 干 戈 刀 剑 弓 箭 枪 槊 戟 弩 灯 檠 镜 案 座 幌 帘 箔
  
 帏 屏 帷 幄 香 烛 炉 棹 桅 篷 樯 帆 桨 桡 壶 杯 觞 樽 觥 珂
  
 铃 辔 鞍 鞭 策 绳 甑 釜 箱 筐 尺 盘 碗 盆 缸 箪 瓢 杓 瓮 瓶
  
 钱 钥 
  
   例联: 酒 楼 
  
   花映玉壶红影荡;     
  
   日窥银瓮紫光浮。
  
       
  
   西湖苏小小墓(王成瑞) 
  
   灯火珠帘,尽有佳人居北里;
  
   笙歌画舫,独教芳家占西泠。
  
       
  
    (乙)衣饰门 
  
   例字: 衣 裳 襟 袂 裙 裾 巾 冠 帽 环 钗 佩 珰 带 绂 绶 簪
  
 缨 杖 履 屐 靴 袍 衫 裘 襦 毡 扇 冕 旒 盔 甲 
  
   例联: 山西文水县刑天庙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万国衣冠拜冕旒。
  
      
  
   阳朔画山 
  
   水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
  
        
  
    (丙)饮食门 
  
   例字: 酒 茶 茗 糕 饼 饧 齑 鲙 丹 餐 酿 酷 酎 醪 醢 醯 盐
  
 酱 浆 饭 肴 馔 蔬 笋 菜 粥 饘 羹 汤 胙 脯 蜜 
  
   例联: 面包店 
  
   饱此一方,用以代饭;
  
     
  
   分为数片,劝尔加餐。
  
            
  
   小吃店 
  
   面可充饥,请坐下吃它两碗;
  
   酒能解乏,快进来喝我三杯。
  
   
  
    (甲)文具门(包括文人用品) 
  
   例字: 笔 墨 砚 纸 笺 印 钤 筒 筹 签 书 剑 琴 瑟 弦 箫 笛
  
 棋 卷 轴 幅 幛 简 策 册 翰 毫 
  
   例联: 香港回归缅怀林则徐(李育文) 
  
   箫心冷对天山月;
  
   剑气遥连岭海云。
  
    
  
   新荔枝湾(朱帆) 
  
   绿水舟停,画笔深沾杨柳色 
  
      
  
   红云宴罢,诗笺犹带荔枝香。
  
          
  
    (乙)文学门 
  
   例字: 诗 书 赋 檄 疏 章 句 经 论 集 策 约 文 字 信 缄 诏
  
 令 符 篆 旨 敕 篇 编 碑 碣 词 辞 咏 歌 谣 制 诰 典 籍 礼 图
  
 画 
  
   例联: 《春在堂随笔》(俞樾) 
  
   金尊日月三都赋;
  
         
  
   玉洞云霞二酉文。
  
          
  
   武昌东湖可竹轩(涂光雍) 
  
   皓月凝辉,竹影婆娑留画意;
  
           
  
   明湖摇翠,桨声欸乃壮诗情。
  
             
  
   (甲)草木花果门 
  
   例字: 树 木 花 草 萝 藤 柳 杨 蕉 菊 桂 枝 条 叶 桃 杏 李
  
 梅 梨 榴 橙 橘 柑 柚 竹 篁 兰 蕙 芝 葛 椒 松 柏 榆 杉 椿 萱
  
 楸 樗 根 茎 梗 絮 麦 禾 萼 蕊 芜 苔 藓 芦 荻 蔬 莲 荷 菱 芡
  
 菰 蕖 苇 蒲 
  
   例联: 青城山天师洞饭堂 
  
   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菜根。
  
       
  
   新都桂湖水榭(刘东父) 
  
   呼吸湖光餐桂露;
  
       
  
   徘徊秋月漱荷香。
  
         
  
    (乙)鸟兽虫鱼门 
  
   例字: 马 牛 犬 狗 驹 骏 骢 骊 犀 象 鹿 虎 豹 狼 狐 猿 貂
  
 麝 狶 豸 兔 鼠 猫 兽 禽 鸟 鸿 雀 鹊 鹤 鸥 雉 凤 鸾 莺 燕 雕
  
 雁 鸦 鸠 鹘 乌 鹃 鹄 鹏 隼 鹓 鸳 鹭 鹳 鸭 鹅 凫 蛇 龙 蛟 螭
  
 鱼 虾 虫 蝉 蚌 龟 鳖 蟹 蟾 蛛 蚕 蛾 蚁 蚊 蝇 
  
   例联: 挽南京光复烈土(章太炎) 
  
   群盗鼠窃狗偷,死者不螟目;
  
      
  
   此地龙蟠虎踞,古人之虚言。
  
       
  
   颂香港回归(刘人寿) 
  
   大笔画龙,香港喜看龙破壁;
  
           
  
   高梧引凤,神州酣唱凤还巢。
  
           
  
    (甲)形体门 
  
   例字: 身 心 肌 肤 骨 肉 头 首 眼 目 眉 鼻 额 颜 面 脸 颊
  
 须 髯 耳 睛 瞳 手 足 肩 腰 腹 脐 膝 胫 胸 背 影 魂 声 色 音
  
 容 迹 羽 翼 翅 翎 蹄 角 牙 齿 口 嘴 唇 毛 爪 翮 
  
   例联: 天津绘芳戏馆(王新铭) 
  
   绘影绘声,将今比古;
  
     
  
   芳心芳口,弄假成真。
  
      
  
   题彭德怀纪念馆(刘正德) 
  
   披肝沥胆,亲上万言,云雾叹重重,不见庐山真面目; 
  
   立马横刀,身经百战,功勋钦赫赫,何疑大将假心肠?
  
                         
  
    (乙)人事门 
  
   例字: 功 名 恩 怨 愁 闲 才 情 歌 舞 妆 吟 笑 谈 宴 游 羞
  
 妒 言 论 志 道 思 感 荣 宠 爱 憎 语 辞 力 势 醉 梦 气 怀 意
  
 事 心 性 灵 德 品 行 
  
   例联: 南阳诸葛武侯祠(顾嘉衡) 
  
   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
  
    
  
   沈阳故宫衍庆宫(阮元) 
  
   水能性澹为吾友;
  
     
  
   竹解心虚是我师。
  
     
  
    (甲)人伦门 
  
   例字: 兄 弟 父 母 君 臣 夫 妻 师 友 翁 姑 子 妇 儿 女 婿
  
 叔 伯 伴 侣 圣 贤 仙 佛 鬼 将 相 侯 王 军 兵 士 农 渔 樵 叟
  
 僧 尼 伎(妓) 
  
   例联: 福阳关帝庙 
  
   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
  
            
  
   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
  
            
  
   题乌江亭(何晓明) 
  
   万世仰英风,可谓杰人雄鬼;
  
             
  
   千秋凭正义,何言败寇成王o
  
              
  
    (乙)代名对 
  
   例字: 吾 我 余 予 汝 尔 君 子 他 谁 何 孰 或 自 己 相 者 人 
  
   例联: 成都杜甫草堂(何绍基) 
  
   锦水名山君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昆明西山云华洞 
  
   只合任他顽,谁又来凿开混沌?
  
        
  
   既然如此怪,我亦欲粉碎虚空。
  
        
  
    (甲)方位对 
  
   例字: 东 南 西 北 中 外 里 边 前 后 左 右 上 下 
  
   例联: 济南历下亭(何绍基) 
  
   历下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
  
     
  
   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熊鉴) 
  
   先生尚属行时,常充左翼前锋,呐喊欲驱长夜黑:
  
            
  
   早死堪称走运,未作右军首领,彷徨还唱太阳红。
  
             
  
    (乙)数目对 
  
   例字: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百 千 万 亿 两 双 孤
  
 独 数 几 半 再 群 诸 众 
  
   例联: 眉山三苏祠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自嘲(马萧萧) 
  
   四爱诗文书画;
  
   
  
   一生苦辣酸甜。
  
    
  
    (丙)颜色对 
  
   例字: 红 黄 白 黑 青 绿 赤 紫 翠 苍 蓝 碧 朱 丹 绯 赭 金(黄)
  
 玉(白) 银(白) 粉(白) 皓 素 彩 玄 黔 缁 
  
   例联: 黄山玉屏楼 
  
   高阁逼云霄,举头红日近;
  
           
  
   远山收入画,回首白云低。
  
            
  
   哈尔滨太阳岛(尚文化) 
  
   江水有情,偷围三面绿;
  
            
  
   夕阳无语,悄上半肩红。
  
             
  
    (丁)干支对 
  
     例字: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例联: 第宅联 
  
   甲第云连,竹苞松茂;
  
   
  
   午窗日永,鸟语花香。
  
    
  
   贺中国圆明园学会成立(顾平旦) 
  
   赤县沉沦,名园历劫庚申火;
  
            
  
   中华崛起,遗址生辉甲子春。
  
        
  
    (甲)人名对 
  
   例联: 孟姜女庙(文天祥)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言志(白雉山) 
  
   邀子美、青莲、居易为邻,开怀畅饮贫如富;
  
      
  
   与文君、清照、淑真作伴,促膝低吟梦亦香。
  
       
  
    (乙)地名对 
  
   例联: 扬州史可法祠(郭沫若) 
  
   骑鹤楼头,难忘十日;
  
   
  
   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黄冈东坡赤壁(喻森) 
  
   无客,无鹤,无酒,无鱼,无赤壁;
  
                
  
   有江,有山,有风,有月,有东坡。
  
                  
  
    (甲)同义连用字(包括近似义) 
  
   例联: 贵阳甲秀楼观音寺 
  
   烟雨楼台山外寺;
  
   
  
   画图城郭水中天。
  
    
  
   台北指南宫吕祖殿 
  
   剑气吐虹霓,重湖烟雨携双袖;
  
         
  
   天风下鸾鹤,大海波涛拥万灵。
  
          
  
    (乙)反义连用字 
  
   例联: 安徽霍山县韩信祠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岳 王 墓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于今判伪真。
  
       
  
    (丙)连绵字 
  
   例联: 杭州西湖玉泉 
  
   桃花红压玻璃水;
  
       
  
   萍藻深藏翡翠鱼。
  
        
  
   昆山马鞍山亭 
  
   有情碧嶂团圞绕;
  
       
  
   得意孤亭缥缈间。
  
        
  
   注:连绵字又作“联绵字”,指不能分割的双音词。有名词连绵字、形容词连绵字、动词连绵字。对仗时还是要区分词性。 
  
    (丁)重叠字 
  
   例联: 蛇山桥头(涂光雍) 
  
   袅袅白云,不尽帆飞,三峡浪开东海日;
  
   
  
   翩翩黄鹤,无边霞涌,五洲客醉楚天春。
  
    
  
   西湖花神庙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甲)副词 
  
     例字: 忽 渐 才 乍 已 将 欲 拟 即 皆 俱 怎 岂 空 徒 枉 频
  
 屡 每 亦 却 休 莫 不 未 只 但 惟 尚 又 复 曾 尝 须 应 宜 合
  
 犹 还 虽 且 更 可 能 殊 甚 颇 稍 最 堪 竟 顿 浑 漫 转 翻 
  
   例联: 岳麓山观光亭(王俨思) 
  
   乘兴访名山,最爱夕阳无限好;
  
         
  
   观光登绝顶,莫愁高处不胜寒。
  
          
  
   戊寅春联(李祁望) 
  
   肃贪如捕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固国应安民,惟重民生,乃获民心。
  
              
  
    (乙)连介词 
  
   例字: 与 和 共 同 并 且 还 于 而 则 因 为 之 
  
   例联: 北京北海濠濮涧 
  
   日永亭台爽且静;
  
        
  
   雨余花木秀而鲜。
  
         
  
   扬州史可法祠(李五湖) 
  
   为民族尽节,为国家尽忠,取义成仁皆可法;
  
        
  
   与梅岭同仇,与扬州同难,披肝沥胆永垂荣。
  
         
  
    (丙)助词(包括叹词) 
  
   例字: 也 矣 焉 哉 欤 乎 耶 尔 耳 兮 然 止 之 
  
   例联: 澎湖天后宫(周煌) 
  
   神为德其盛乎,呼吸回天登彼岸;
  
       
  
   臣何力之有也,忠诚若水证平生。
  
        
  
   题八德园聊可亭(张大千) 
  
   聊复尔耳;
  
      
  
   可以已乎?
  
       
  
   以上所分各类,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例如“霜”归天文,“冰”归地理,这种区分不一定有科学根据。由于词的多义性,有时同一个字分属两个门类,如“月”,既属天文,又属时令。不同门类的字,有的还经常并称,如“天”与“地”、“风”与“浪”、“诗”与“酒”,且可以相对,而成为工对。 
  
   上列门类的次序不是随意排列的。凡不同门而同类的字,性质最近。既不同门,又不同类,但是邻近的,也往往用作对仗。
  
 
  
  
 
  
                                          
 2020-07-20  舞蝶制作

【竹韵格律学堂】第一百五十九课 ‖第七讲 对仗用词的门类

6. 【竹韵格律学堂】带你读诗之二

主讲/ 兰兮
                                          
 
  
  
 读孟浩然之望洞庭赠张丞相(临洞庭)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首联八月湖水平,交代了季节,秋天。地点,洞庭湖。同时大致描写了洞庭湖的面貌,湖水平,且浩淼无边,湖面映着天空,好像和天空混为一体,水天一色分不出来。洞庭湖为两省交界,因而有湖北湖南之称。楚有云梦泽,湘有岳阳城。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北枕长江,南纳三湘四水,怀抱洞庭,江湖交汇。从首联我们可以读出,映入作者眼帘的是洞庭湖的远景,八月,湖水虽平,但湖水很深,湖面也很广,题目不管是临洞庭还是望洞庭都直入了主题。
  
 再看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在洞庭湖的基础上,把视线放的更开,更远。比起洞庭湖的水气,小小的云梦泽可能都要被它所吞没,而它的波浪仿佛可以撼动岳阳城。所以,读到这,八月湖水平,实际是远远望去,看似湖水平,实则湖水并不平静。这一联采用比兴的手法,将洞庭湖与周边有代表的景物作对比,顿显云梦泽的渺小,岳阳城的古老,有一种历史的陈旧感在里面。如果首联是远观洞庭湖湖水之平,湖面之大的话,颔联转写一笔,写洞庭湖的气势,当然这种气势也是承接首联的辽阔“涵虚混太平”而来。远望洞庭湖,景致似乎写完了,与之相关并形成画面感的云梦泽和岳阳城也写进去了,那么颈联该写什么呢?作者远望洞庭湖,如此深邃,辽阔,又波浪翻滚的湖水,作者有何联想,会有什么思绪产生呢?所以颈联语意真正的转,转到人事上。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很显然这一联呈因果关系,因为想着过湖,但没有船,所以端居(平常生活)觉得很惭愧,对不住一个清明时代,对不住当今圣明的皇帝。为什么不过湖,就愧对圣明了呢?也许面前的洞庭湖水就像一个阻碍,一道坎,跨过去自然就是坦途、就是仕途。自己没有舟楫,没办法过湖,谁又能帮自己一把呢?是张丞相吗?也许是,但后分句没有提及。被湖水阻隔就注定是普通人,但过了湖就一定是朝中命官吗?似乎这两句并不完全符合逻辑。如果,还原舟楫(济川)这个典故,殷高宗与傅说之间的对话,殷高宗命傅说:「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后以舟楫为济川之才,喻指宰相,为皇帝出谋划策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的人。显然典故原意舟楫是针对皇上而言的,皇上需要过河,谁可以做皇上的舟楫,谁就是宰相。欲济无舟楫,看似孟浩然自己要渡河,却没有舟楫,但是谁来作孟浩然的舟楫?是张丞相吗?不可能,张丞相只做皇上的舟楫。那么谁借舟楫给孟浩然呢?就算张丞相借舟楫给他渡河,可他孟浩然依然不是皇上的舟楫。如果“舟楫”没有用典,湖是客观存在的物,端居是现实的状态,前后似乎不通。如果“舟楫”用典,则“欲济”的人不是作者,而是当今皇上。当今皇上欲济川,则是想象,面对偌大个洞庭湖的想象,但我不是舟楫。因此对于皇上来说,我没有济川之才,只能选择端居,浓缩成一句话就是“不才明主弃”。孟浩然真的是没有济川之才吗,不能作皇上的舟楫吗?非也,而是怀才不遇谦虚的表现。但是还是有些牵强,皇上欲渡河,无舟楫不等同于我不是舟楫。毕竟作者是面对湖而望,望而生感叹的,当没有用典。然孟浩然还有一首诗《洞庭湖寄阎九》
  
 洞庭秋正阔,余欲泛归船。
  
 莫辨荆吴地,唯馀水共天。
  
 渺弥江树没,合沓海潮连。
  
 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
  
 同样是临洞庭湖,作者选择了泛归船,尾联自己迟些时候就可以作舟楫,和阎九不过是一前一后为朝廷效力罢了。同一个作者,面对同一个湖,同样的心情,这首诗“舟楫”明确用典了。
  
 正因为有了如此清醒的认识,作者坐下来,观看湖边的垂钓者,突然心生羡慕起来,垂钓客,自然是隐世之人,不谋取功名之人。但作者为什么空羡慕呢,完全可以退而结网,和垂钓客一样做一个隐者啊,说明此时,这个阶段的孟浩然是有所追求的,希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也正是“端居耻圣明”的想法。想退而结网,然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因此迟迟不能学垂钓客,所以只能是空有羡鱼情了。如果说垂钓客指孟浩然所赠的张丞相,在身份的代指上是不相符合的,因为垂钓客是隐者的象征,一直在湖边垂钓,也不济川。除非,隐而出,像姜太公,像诸葛亮。但张丞相已经贵为丞相,就已经不是垂钓客了。退一万步说,张丞相是垂钓客,孟浩然退而结网就可以学成张丞相,那这个目标也太高太自不量力,也太低估对方了。“羡鱼”这个典故虽然有汉朝董仲舒引用,引用治理朝政,修改法令法规以益于民,以利于国家安定发展。《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列传〉~2505~
  
 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七十馀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
  
 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原意没变,空想而不付诸于行动,也是白想。唐 高适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诗:“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用萤火虫光照刻苦读书)”,显然,“羡鱼”与“聚萤”是相反的两种状态,一个是归隐,一个是求仕。所以孟浩然此时仍在犹豫,是否继续等待,还是重新归隐,再为入世做准备,就像时机还没成熟一样,但皇上不会像周文王来寻吕尚(姜太公),也不会像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还得自己去考取功名。所以说整首诗没有言及张丞相,即使是赠张丞相,也是仕途受阻途经洞庭湖而发的牢骚罢了。或许有希望张丞相汲引的意思,但不明显。我个人认为,题目为《临洞庭》更符合诗的内容,整首诗由洞庭起兴,君与臣,臣与君。仕途与端居,入世与出世,这些关系与选择让作者思考而进退两难。孟浩然的这首诗争议较多,各有说法。以上所言,仅代表兰兮个人观点。曾有诗云:
  
 或是清芬长可揖,近来只读浩然诗。
  
 何人舟辑已无辩,自说圣明终不疑。
  
 行尽山川吴越地,回中桑土郢门期。
  
 依然梅柳匪他色,腊里著花琼玉姿。
  
 岁暮归南山
  
 题注:一题作归故园作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汉书·高帝纪下》:“ 萧何 治 未央宫 ,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 颜师古 注:“ 未央宫 虽南向,而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
  
 对(见)南山:《陶渊明集》卷三〈饮酒二十首〉(365—427) 东晋文学家、诗人。一名潜,字元亮,
  
 〈饮酒二十首〉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才:没有才能,谦词。
  
 敝庐lú:破旧的房子。亦作谦辞。
  
 青阳:《尔雅注疏》卷六〈释天〉~95~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气和谓之玉烛。晋·郭璞注:「气清而温阳。」宋·邢炳疏:「言春之气和则青而温阳也。」
  
 岁除:年终。旧俗于腊岁(冬至后三戌xū之后)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故谓。
  
 永怀:咏怀;抒发情怀。 晋陶潜《有会而作》诗序:“岁云夕兮,慨然永怀。”
  
 南山:岘山。
  
 敝庐:在襄阳岘山,有孟浩然先人传下的旧业涧南园。
  
 首联可谓疏可跑马,大开大合,从北阙上书无望到归南山敝庐,一因一果,且归故园已然成为现状。
  
 颔联反思北阙休上书的原因,直戳心窝,明主都放弃了,再呆在长安毫无益处。后分句写现状,多病故人疏,故人是谁?朝中友人王维还是张九龄?或其他,不得而知。正如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或“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一旦离开长安,一旦穷困潦倒,与之相关的人际关系也疏远了。
  
 但作者在表达上却丝毫没有怪罪明主和故人,只是怪自己不才,没有才能。怪自己病,病了故人怎么会与自己频繁往来呢。足见孟浩然的心胸和涵养。故人若指故园(家乡)的故人,在整首诗中,语意表达会偏,而且没有意义。
  
 首二联虽然作者行为上做出了改变和选择,但颔联却读出仍然耿耿于怀,没法彻底放弃北阙。
  
 颈联转写一笔,时间的推移,不会停歇,白发催年(人)老,青阳逼岁除。前后句可以算作互文,语意几乎完全一模一样,律诗中出现这样的表达,完全是作者有意而为之,起强调作用。新春在逼着一年过去,白发也在催着人一天天变老。那么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
  
 浩然曾言“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可想而知,最初的隐也是为了出,一生抱负不能展,如何开颜,如何入眠,因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后分句以景收结,松月宁静,夜空空虚,与首联归南山敝庐呼应。看似隐居幽静地,然而主人内心却是幽静不下来。这首诗和前面读的两首诗《临洞庭》《洞庭湖寄阎九》思想是一致的。
  
 所以整首诗作者虽然归了故园敝庐,而心却还在北阙,贯穿和引领全诗的都是“北阙”二字,作者的思想也是始终离不开“北阙”,正所谓,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苦思而不能解。
  
 题目还有一个版本,归终南山,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北阙既然已经休上书,还呆在京城已无益,若终南山有孟浩然临时居所,也不可能。终南山离长安40多公里,孟浩然在长安应试,他不可能选这么远的地方暂住。若孟浩然在应试失败后选择归隐,则更不可能归隐终南山,因为孟浩然两次入京逗留的时间都很短。所以这首诗是孟浩然从长安归家乡岘山后所作,那么,传说孟浩然当着皇帝唐玄宗的面呈上这首诗的谣言就不攻自破了。
  
 传说如下: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或被张说邀至府中,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
  
 想孟浩然之风度翩翩,王维曾为其作画。加上孟浩然早年广交朋友,多处游历。如此一个外在与内在气质兼容的诗人,其不可能智商高,情商低,当着唐玄宗当着好朋友的面吟出这样两句话“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唯有在彻底放弃后归家乡所发感慨,心中虽有执念,但终究还是放下了。孟浩然他不是傻瓜,明知道吟出这两句话并成文的后果,那就是自己为自己堵住了一扇通往朝廷的一扇门,从此再无念想。
  
 我们再看一看与孟浩然有忘年之交的王维送别孟浩然的诗:
  
 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杜门:闭门,堵门。
  
 可见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与王维这首在内容上正好遥相呼应,王维送别在先,孟浩然归南山在后,甚至还押同一韵部。可想而知,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这首诗其实也相当于和诗,对王维的回答。有王维“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这句,孟浩然说“多病故人疏”就不足为怪了。作为故人王维,还会怪对方说自己疏远他吗?显然不会。
  
 以上观点,仅代表兰兮个人。
  
 附加两个典故:
  
 仲尼执鞭 夫子执鞭
  
 《论语·述而》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毛生捧檄 毛生檄 毛义 毛义檄
  
 《东观汉记》卷十五〈毛义传〉~637~
  
 庐江毛义,性恭俭谦约,少时家贫,以孝行称。南阳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有顷,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而入白母,喜动颜色。
  
 
  
  
 
  
                                          
 2020-09-18 舞蝶制作

7. 【竹韵格律学堂】第一百七十九课‖用韵十忌

主讲/ 边义老师
                                          
 
  
  
 用生僻字之韵生韵,又称“僻韵”,“险韵”或“难韵”。即韵用生僻之字,例如:如东韵之“蝀翀”等字。有的人专门喜欢找一些生僻的字,欲想显示自己才能。其实,这种显摆正是一种诗病。袁枚说:"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生韵即用人们不常见的生僻字押韵。
  
 隐晦不响之韵
  
 弱韵即用了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之字。如"东"韵之中的"忡、懵"等字即是。"葩"即花也,但"葩"字不响。"芳"即香也,但"芳"字不响。以此类推......
  
 即三阴平韵如果在一首近体七绝中的三个韵字都使用阴平字,则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一种破坏。
  
 王之涣——七绝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该首诗中的三韵,‘间’、‘山’、‘关’属三阴平韵,但却感觉不到三阴平之伤,仍觉得全诗朗郎上口。原因何在?其关键是在第二句,该句‘万仞山’把这句做了“活韵”,形成了一首音韵完美流畅之诗。该首诗也是消“挤韵”毛病之佳作,读者可细推敲王之涣如何将“挤韵”之病消于无形之中。
  
 意义相同之韵复韵,即在同一首格律诗中,使用了二个以上意义相同的字作为韵脚。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它们之义相同,一首格律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亦宜善为避之。
  
 联内忌同韵脚字-->近体诗没有此条硬性规则;例如:汉乐府,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胡与垆同韵部,则是犯了大韵的毛病。
  
 联内忌同韵母字-->近体诗没有此条硬性规则;例如: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树与露,连与泉同韵部,则是犯了小韵的毛病。
  
 联内忌同声母字-->近体诗没有此条硬性规则;例如:鱼游见风月,兽走畏伤蹄。鱼与月的声母同属古音疑纽,这就犯了旁纽的毛病(另外兽走同韵,犯小韵)。
  
 联内忌同声韵母-->近体诗没有此条硬性规则;比如:梁简文帝诗,轻霞落暮锦,流火散秋金。锦与金声母韵母相同,只调不同,这就是正纽的毛病(流与秋小韵)。即犯永明体的正钮之病。同韵(也称连韵):同声韵母之韵,既上下相邻的两句(同韵1型)或相隔的两句(同韵2型)应押韵之字用了同音字,在一首格律诗中如此用韵是有些别扭的。其在绝句中表现的尤其突出,在一首绝句之中,想找出“同韵”方法不太容易。
  
  1、同韵1型 
  
 王昌龄--七绝。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该首诗中尽管不是“同韵”,但‘昏’,浑’仍属于同音字。但作者第一句用“日色昏”做成了“活韵”。从而避免了同音字入韵对诗的伤害。
  
  2、同韵2型 
  
 刘长卿--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该首诗的前两句,‘萋’,‘蹊’两个同音字组成了“同韵”。但作者第一句用‘远’字把“远萋萋”一句做成了“活韵”,从而避免了连韵的伤害。从上面的剖析中,一首诗用韵好坏前提,是应先知道何为“活韵”,何为“死韵”?如果一首诗均用“死韵”,一伤则病。
  
  
 何为冲韵?即在撰写格律绝句或律诗之时,在不该用韵句子的尾字位置上(比如4句绝句的第3句尾字;或8句律诗的第3.5.7句尾字),不管作者在无意或有意之中,用了同该首诗中韵脚相同韵母的仄声字(平韵诗)或平声字(仄韵诗)。即称冲韵(也称撞韵),我们也将其称为赘韵。
  
  
 在一首格律诗(无论平韵诗或仄韵诗)之中,一旦在上述位置上(赘韵位)用了与该诗韵脚的韵母相同之字,都属冲韵。如格律诗中发生这种现象,则整首诗读起来就会感到缺少声韵变化,朗诵起来感到总有一点不对劲的地方,故应尽可能避之。
  
 韩愈--七绝·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该诗第三句赘韵之“处”,与正常第1.2.4句之韵脚“酥,无,都”皆属押乌(u)韵,故犯冲韵之避,系平仄混押。但读该首诗人却感觉不到冲韵的弊病,系韩愈将其做成了“活韵”。韩愈在第二句用“近却无”三字,故该句的重心落在第五个字‘近’字就做活了。 
  
  
 句中之字入韵间韵,也称“挤韵”,“犯韵”,“冒韵”。即在诗句之间,使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造成句读拗口。但与韵脚连一块的叠韵,是一种修辞手法,不算间韵。何为间韵?所谓间韵就是一首诗的某些句子中,过多的使用了同韵母的字。如在一首格律诗的每一句子中,不是韵脚的位置上,无意识的使用了与韵脚相同的字,使人读起来感到别扭,即犯间韵。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赘韵之“岸”与正常三韵脚“间、山、还”都是an韵母,故冲韵了。但王安石在第四句用“照我还”,把其做活了,故将“冲韵”消于无形。该首诗不但冲韵还间韵,诗中“江南岸”就是典型的挤韵。但王安石在赘韵处用“岸”字(其系浅意开口音字),则将间韵消于无形。
  
 综上所述,如在诗中出现冲韵或间韵,不能说绝对不允许。这还要看作者文字功底和驾驭声韵能力,能否将“死韵”做成“活韵”。
  
  
  一、死韵 
  
 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尾字上,这样的诗句称之为"死韵句"。
  
  
  二、活韵 
  
 反之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尾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称之为"活韵句"。活韵句与死韵句问题。
  
  一、死韵 
  
 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尾字上,这样的诗句称之为"死韵句"。
  
  
  二、活韵 
  
 反之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尾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称之为"活韵句"。
  
  
 
  
  
 
  
  
 
                                          
 2022.02.17 舞蝶制作

【竹韵格律学堂】第一百七十九课‖用韵十忌

8. 【竹韵格律学堂】第二十三课(律诗的平仄)

主讲/ 边义
                                          
 
  
  
  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为大家讲解下律诗的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最基础的部分,律诗中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中。关于律诗平仄有这样一个口诀,135不论246分明,这句口诀简单明了,但是不够全面。很容易让人在实际操作中产生误解,但是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来说,还是有一定指导意义呢。
  
 本节详尽介绍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则,并附上相应例诗。每句诗下面以“平仄”标出本句诗平仄的详细位置变化。为帮助大家理解还将诗中涉及的入声字,以及与现代汉语读音不统一的特殊字列出附于诗后。
  
  一、学诗的门径    
  
 《 红楼梦》中有一章写了香菱学诗的一些趣事。不仅展示了香菱的聪慧,也道出了学诗的门径。
  
 却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自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照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135不论,246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个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写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遍,细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   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住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廋,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初学诗,当先学五律次学七律,再学七绝。这是学诗的不二法门,因此我们在这里也先从五律讲起。掌握了五律的平仄,再根据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原则,只需要在每个句型前加上相应的两个平仄,就是七律的平仄。
  
  二、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共有四个句型,具体如下:
  
 上面四个句型进行一些变化,就变成了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具体如下:
  
   1、首句仄起仄收式  
  
 即第一句第二字为仄声,第一句最后一字为仄声,又称为不入韵仄起式。五言律诗以这种首句不入韵的仄起仄收式为正格,最为常见。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在这首诗中首句第二个字是“破”为仄声,因此是仄起。首句最后一个字是“在”仄声,因此是仄收,仄收的句式是不入韵的。此类的五律为“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特别要注意:“国”、“木”、“别、”“月”“白”、“欲”、“不”等字都是入声字,为仄声。在现代汉语中读去声的,“胜”在此处读平声。
  
   2、首句仄起平收式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此类句式为仄起平收式。首句需入韵,故被称为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特别要注意的是:本诗中“白”、“达”均为入声字,为仄声。
  
  钟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本诗中的“接”“合”“隔”在平水韵中读仄声。“分”“看”在平水韵中读平声。
  
   3、首句平起仄收式  
  
 裴迪书斋望月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许愁。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本诗中的“独”、“鹊”、“夕”为入声字,在平水韵中为仄声;其中“重”在此处为平声。
  
   4、首句平起平收式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平平仄仄平,中仄仄平平。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心断清丰酒,消愁又几千。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平起平收式”首句需入韵。本诗中,“隔”为入声字,故为仄声。
  
 以上是五律的四种格式。在实际运用中第一式和第三式最常见。第四式次之,第二式较少,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以上举例所选诗歌都是没有变通之处的正格。又因入声字已不为人们所熟悉。故在诗后阐述中将入声字注明,以便大家看清诗句中的平仄分布。下节所讲七律依此惯例,不再赘述。
  
 第二节    七律的平仄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在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只需在五律的每句前面加上相应的平仄即可。加上平仄时需要遵循“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原则,首先看每一句行的前两字是平声还是仄声,如果是“平平”,只能前面加上“仄仄”。如果是“仄仄”前面加“平平”。只要记住“平上加仄,仄上加平”就非常容易掌握。
  
 因此,七律也有相应的四个句型,具体如下:
  
 此四个句型进行相应变化,就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具体的格式如下:
  
   1、首句仄起平收式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与五言律诗不同的是,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格,本诗中,“那”字入“五歌韵”,为平声。
  
  秋兴八首(其四) 
  
 杜甫
  
 闻道长安是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王侯地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直北关山金鼓震,争西车马羽书迟。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在本诗中,“不”、“直”、“国”为入声字,为仄声;“胜”为平声。
  
   2、首句仄起仄收式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忠臣遗像肃清高。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三分割据纾俦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慈恩寺偶题 
  
 郑谷
  
 往事悠悠成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中平中仄仄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吟余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两首例诗中存在多音字,需要根据词意判断平仄。
  
   3、首句平起仄收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盘飧市还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4、首句平起平收式  
  
  望蓟门 
  
 祖咏
  
 凉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在本诗中,“积”为入声字,为仄声。“场”入平水韵七阳韵,为平声。“拥”入平水韵二肿韵,为仄声。
  
  使次安陆寄友人 
  
 刘长卿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暮雨不知涢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孤城近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在本诗中,“失”、“不”是入声字,为仄声。
  
 在七言律诗的这四种格式中,以第一式和第四式最为常见,其中第二种格式最为少见。
  
 
  
  
  时间关系,今晚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陪伴,晚安! 
  
 
  
                                          
 2017-09-05  舞蝶整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