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舰导弹有哪些发展前景?

2024-05-12 05:47

1. 舰舰导弹有哪些发展前景?

舰舰导弹是指从水面舰船和潜艇发射,主要用于攻击出水潜艇、驱逐舰、大型战舰、巡逻艇和商船等水上目标的导弹武器系统,具有较高的效费比,是反舰导弹大家族的重要成员。目前世界上有10余个国家能够自行生产舰艇导弹,80多个国家部署有舰艇导弹,但真正经过大量实战检验并能代表当今舰艇导弹发展潮流的当属俄罗斯和美国。俄美舰艇导弹代表了当今舰艇导弹的发展方向,又具有各自独特的优长和不足。从发展方向看,美俄必定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舰艇导弹的性能,舰艇导弹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舰舰导弹有哪些发展前景?

2. 舰空导弹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防空导弹系统是涉及学科和技术面很广的综合系统,需要有大量的基础研究储备和装备制造技术。中国从60年代开始仿制苏联S-75系统,国产型号为“红旗-2”。中国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用这种系统进行了多次实战,从中获得了大量的技术和战术经验。利用多年来积累的技术储备和经验,在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改进了“红旗-2”系统,推出了大量国产的新型防空导弹,公开的有“KS-1”区域防空导弹、“红旗-61”近程防空导弹和“霹雳-9”衍生的DK地空导弹等。这些都是完全自行设计的防空系统,在拦截性能上并不比同期国外导弹逊色。其中“KS-1”系统的SJ-202相控阵雷达不仅能够搜索和指示目标,还担负导弹的多目标制导。“KS-1”系统表明中国在雷达系统、导弹制导系统、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等方面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当。
然而,这些完全自行设计的系统除“红旗-61”因研制时间早而装备了陆军和海军以外,其余型号似乎都没有大量装备。“红旗-61”虽然是60年代末水平,却弥补了70-80年代中国低空防空系统的空白,这或许是其大量列装的原因之一。此外,中国在90年代立项了很多地空导弹项目,后来由于从俄罗斯采购武器的渠道开始畅通,这些项目很多转为储备或变更为出口,有些则下马。
转向采购俄罗斯防空系统而国产系统下马或延缓的原因非常多,在技术层面来看,主要是国产防空导弹系统设计理念落后和相关设备研制欠账太多。国产防空导弹的研制大多在80年代立项,还有一些立项时间更早。在立项时,新的垂直发射模式、TVM制导模式、系统组成理念等都没有出现,相控阵技术等还没有完全普及应用,加上文革的干扰,中国在这些领域缺乏前瞻研究,因此在设计理念上遵循60年代的理念是必然的,“红旗-61”完全是按照当时很常规的思想设计的。80年代新型防空导弹系统立项时,又发现相关设备欠账太多,尽管相关技术有很好的储备,却没有现成的成熟产品,新型导弹各分系统几乎都要从头开发研制,这使得开发成本太大而且周期很长。由于缺乏垂直发射系统成套开发的经验,“KS-1”只能采用倾斜发射方式,而且也没有发射包装一体化箱结构,这与现代地空导弹的使用与维护潮流格格不入。基于这些问题,在西方和俄罗斯装备和技术采购渠道畅通后,在相对落后理念的系统上花费高额的代价就值得考虑了。
80年代研制的“猎鹰-60”、“红旗-7”等就是意大利“阿斯派德”和法国“响尾蛇”的仿制系统,这两种系统技术的引进消化,使国产近程导弹系统从理念上和技术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装备中国海军的“红旗-61”综合了“阿斯派德”的技术,而“海红旗-7”导弹系统又在引进基础上进行了很大改进。达成从俄罗斯引进S-300和TOR M1系统技术后,在研的许多项目总体理念受到先进设计思想的冲击,这些项目的延缓和下马也是重新调整发展的必要。
SA-N-6的北约代号是“雷鸣”舰空弹导,基本上就是海军版的SA-10/S-300导弹,是苏联海军威力最强的区域防空导弹系统,性能足与美国海军自豪的“标准”系列防空导弹系统抗衡.此型导弹是一种全天候中远程、中高空舰载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用于舰艇编队防空。SA-N-6采用与美国“爱国者”防空导弹类似的导弹追踪制导模式,不但可以拦截敌军飞机,西方研究判断,还具备对抗巡航导弹的功能,导弹的有效射程7~90千米,有效射高25~30400米,速度达7280千米/小时。
与美国海军的“标准”SM-2系列防空导弹相比,SA-N-6的尺寸和重量都大上好几号,其最大的优势是7280千米/小时的速度远优于“标准”导弹的2600~3250千米/小时,不过与最大射程高达140千米左右的“标准”增程型SM-2ER相比,射程表现就吃亏了。SA-N-6系统的3R41沃尔纳截获雷达的工作频率为10吉赫,可以同时对付6个目标。目标搜索由MR-600和MR-700监视雷达完成。采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制导方式为无线电指令制导和特殊的半主动雷达寻的。战斗部为破片杀伤型。最大射程为90千米,射高30千米,最大速度6倍音速。全弹长7.3米,弹径0.5米,质量1660千克。
00SA-N-6“雷鸣”舰空导弹据说装备了我国新型052C(170、171)“中华神盾”防空驱逐舰。也有说052C装备的是国产海红9(HH-9A)舰载高空远程防空飞弹系统。

3. 潜空导弹的发展现状

德国、挪威“交互式潜空武器系统”(IDAS)IDAS是德国、挪威两国最近联合开发的潜空导弹武器系统。它将于2009年完成研制,用以取代德国HDW造船公司早期研制的Triton导弹系统。IDAS是一种由潜艇水下发射、光纤制导的防空导弹系统,主要用于打击反潜直升机和反潜飞机,也可攻击小型舰艇。IDAS的导弹质量118千克、弹长2.45米、弹径0.l8米,采用光纤制导,导弹射程15千米,速度大于200米/秒。采用德国导弹公司为“红外线成像系统一推力矢量控制”(IRIS—T)近程空空导弹研制的红外成像导引头,该导引头已经过多次飞行试验验证,对特征信号较弱的目标具有较强的探测能力。战斗部重13千克,装药7千克。导弹电动尾翼作动器和控制作动器采用BGT公司为“智能引导增程反辐射导弹”(Armiger)配套的装置。火箭发动机重60千克。导弹发射装置装载4枚导弹,该装置可装入标准的鱼雷发射筒。连接潜艇和导弹的光纤由4个线轴释放。IDAS的简要作战过程如下:①搜索发现目标。潜艇既可通过监听反潜直升机主动式浸润声呐的工作,也可利用本身的拖曳式相控阵声呐或艇身相控阵声呐发现目标。②发射导弹。导弹发射后展开襟翼和方向舵、启动火箭发动机,在水下约l0米时释放装载光纤线轴B和c的“补偿浮标”。导弹穿出水面后,弹上红外线成像导引头快速进行360度水平扫瞄,以迅速发现目标。③拦截目标。反潜机通常采用双机作战,一架搜索、一架发射反潜武器。第1枚IDAS导弹应先对付载有反潜武器的飞机,井随即发射第2枚IDAS导弹。

潜空导弹的发展现状

4. 空面导弹的未来前景

将来用空面导弹作战时,还需要进行作战评估,以确定攻击的目标是否正确,而且该目标是否已被有效地摧毁。目前已有一些方案,如在空面导弹后面100米处拖曳一个带照相机的小吊舱,将导弹命中目标的照片传回给载机;齐射两枚空面导弹,其中第二枚在攻击自己的目标之前确定第一枚导弹的命中效果。此外,强击直升机和在空中游弋的无人机也正在用作空面导弹发射平台。直升机可以飞得很低,很容易绕过山包和树林,自我保护能力强;无人机则可以飞临战场区域上空等待目标出现。

5. 目前世界反舰导弹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反舰导弹是目前攻击水面舰艇的主要武器,反舰导弹突防和防空导弹的拦截,相当于一个矛与盾的关系,两方面的技术不断发展,也促使了对方的技术不断进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反舰导弹为了撕开敌方的防空网,主要是向超低空突防和饱和攻击两条路发展,依靠低空规避敌方雷达的探测或是数量取胜。 

进入21世纪之后,反舰导弹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掠海高度不断的降低,导弹的射程也越来越远,同时垂直发射系统也替代了过去占据大量甲板面积的导弹发射装置。而除去这些特点之外,未来的反舰导弹主要有两方面的发展趋势。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武术流派一样,反舰导弹的技术发展已经分为了美式和俄式两种,这两派导弹代表了各自的战术思想和技术侧重的不同。
但未来反舰导弹的发展,似乎只能在他们这两条路中选一条路。 首先说说美国海军的发展思路,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美国海军的防空能力远胜于军舰的反舰能力,他们主要是依靠航母的舰载机提供反舰火力支持。过去几十年里,他们都只能依赖鱼叉作为主力反舰导弹武器,这种导弹实际上已经过时,而美军下一代的主力产品,当属拉瑟姆远程反舰导弹。
这种反舰导弹射程达到了惊人的900公里以上,可以从各个战斗机平台进行发射。拉瑟姆除去射程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其隐身性设计,虽然其速度为亚音速,但是美军认为这种具备低可探测性的导弹,可以有效规避敌军雷达的探测,从而突破防线,隐身导弹的饱和攻击将使得任何现代化军舰都难以抵挡。 

相比于美国走的隐身路线,俄罗斯走的则是高速突防路线,从冷战时期以来,苏联就研发出了一系列高速反舰导弹,现在他们更是把速度提到了一个新的极限。以俄军锆石反舰导弹为例,这种导弹是俄罗斯下一代主力反舰导弹,射程超过400公里,其最高速度达到了惊人的8马赫。
目前来看,没有任何一种防空系统可以拦截如此高速的反舰导弹。俄军认为在如此高速度的加持下,锆石可以摧毁一切防空系统的防御。可以断言,俄军反舰导弹未来的发展路线就是依靠高速突防,也就是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的典型。 目前来看世界反舰导弹的发展,就只有隐身和高速突防两种路线,那么是否可以把隐身技术和高速突防技术结合起来,打造无敌的反舰导弹呢?
按照现在的技术,这恐怕不太可能。导弹高速飞行时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强烈红外信号,这个问题是难以解决的。高速飞行的反舰导弹就和弹道导弹一样,虽然速度极快,但却极易发现。所以,很多专家认为在高速和隐身性能之间只能二选一。世界各国的反舰导弹武器,只能在这两种发展思路之间选一种推进,要么走俄罗斯的路线,要么走美国的路线。 

 其实,除了美国的亚音速和俄国的超音速,还有一种比较独特的方案,是中国的亚超结合路线,中国的鹰击-18反舰导弹属于亚超双速导弹,在巡航段使用涡扇发动机,以0.8航母的亚音速低空掠海飞行,确保飞行高度在5米以下,能够延长射程,降低被发现的概率。
在接近目标40公里左右时,导弹抛掉巡航段弹体,启动火箭发动机,以超音速完成末端的主动段飞行,这时导弹在低空以超音速突防,最后的冲刺阶段可以达到3马赫以上。这就使得鹰击-18在躲避敌方探测和拦截的性能上,要比亚音速反舰导弹更加出色,命中敌人的概率也会随之大大增加。

目前世界反舰导弹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6. 导弹武器有哪些发展前景?

展望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国际形势,新的军事科学理论(包括新的战争理论),新的军事技术与工业技术成就,必将为导弹武器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未来的战场将具有高度立体化(空间化)、信息化、电子化及智能化的特点,新武器也将投入战场。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导弹正向精确制导化、机动化、隐形化、智能化、微电子化的更高层次发展。战略导弹中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趋势是:采用车载机动(公路和铁路)发射,以提高生存能力;加固固定发射提井,以提高抗核打击能力;提高命中精度,以直接摧毁坚固的点目标;采用高性能的推进剂和先进的复合材料,以提高“推进-结构”水平;寻求反拦截对策,并在导弹上采取相应措施。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美、俄两国服役的部分洲际弹道导弹性能将得到很大提高。战术导弹的发展趋势是:采用精确制导技术,提高命中精度并减少附带伤害;携带多种弹头,包括核弹头、多种常规弹头(如子母弹头等)和特种弹头(如石墨战斗部),提高作战灵活性和杀伤效果;既能攻击固定目标也能攻击活动目标;提高机动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采用微电子技术,电路功能集成化,小型化,提高可靠性;采用新型发动机以提高导弹的机动性和打击的突然性;实现导弹武器系统的系列化、模块化、标准化;简化发射设备,实现侦察、指挥、通信、发射控制、数据处理一体化。

7. 未来的空空导弹有哪些发展方向

随着飞机和导弹以及预警系统性能的不断提升,超视距空战会逐渐成为空战的主要形 态,中远距空空导弹愈来愈受到重视,但近距格斗导弹仍然必不可少。根据目前的技 术水平,空空导弹仍将继续沿着中远距拦射和近距格斗两个方向发展,但也开始出现 通用的双射程导弹。 

近年来各国军火公司和研究机构的动态表明,主动雷达和红外成像导引头、先进的多 模和复合制导技术、火箭冲压发动机技术、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和定向战斗部技术,已 成为第四代空空导弹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空空导弹有哪些发展方向

8. 舰舰导弹的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新中国海军还是襁褓中弱小的幼苗。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只有一些要塞地域部署有130毫米海岸炮。面对当时西方阵营海军舰艇射程达30千米以上,口径203毫米,乃至406毫米的舰炮,这些射程只有10多千米的130毫米海岸炮显然火力薄弱。 当时巡洋舰多数在20千米左右的距离上进行炮击。1944年,对诺曼底海岸火力准备时,美国和英国海军是用战列舰、重巡洋舰在20千米左右距离上开火,而实行近距离火力支援的驱逐舰靠近到10千米左右,用炮火消灭残余的德军火力点。海岸炮火对于强大和机动的舰队,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当年德军大量部署在大西洋壁垒的150毫米、88毫米海岸炮几乎没有还手余力。当世界格局将惜日的盟友变成了冷战对手后,百废待兴的年轻共和国,还远没有当年诺曼底那样数量的火炮和岸防工事,虽然在50年代对金门岛的几场炮战中占了上风,但是谁都清楚其原因是国民党军队没有美国那样的海军火力,真正要建立强大的岸防体系,才能彻底取得优势,于是寻求有效的海防武器成了当务之急。急于建立强大海防的共和国,在1956年10月成立了专门的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其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这个方针显出东方人的狡诘和含蓄,中国人早就瞄上了苏联最先进的KS-1型反舰导弹。1957年9月,聂荣臻带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谈判,要求苏联对中国的导弹事业提供援助。10月15日双方签定了协定。协定规定苏联在1961年前,向中国提供四种导弹,其中包括KS-1岸舰飞航式导弹。1957年10月15日中国又派出苏振华率领的海军代表团赴苏谈判提供飞航式导弹。1958年2月4日,中苏签定了协定,包括苏联向中国提供542岸舰导弹,544舰舰导弹,1060潜地导弹。 所谓542就是苏联的KS-1飞航式岸舰导弹,而544则是后来震惊世界的“冥河”式导弹。1060潜地导弹发展成了今天共和国核威慑力量的JL导弹。在签定提供导弹技术的同时,还签定了苏联向中国提供629艇,205艇和183P艇的协定。这就是当年所谓的“三弹三艇”协定。当时的苏联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也希望中国形成强大的海防体系,解除来自其远东地区南翼的威胁。1959年中期开始,苏联向中国先后运送了导弹和相关技术资料图纸等。作为岸防导弹,射程要比舰艇导弹远才能使敌方舰艇不能接近海岸,从而保护海岸要塞或临海城市等要地。因此射程100千米的542导弹比射程只有35千米的544“冥河”导弹更适合作岸防导弹。当时中国决定引进542和544分别作为岸防导弹和舰对舰导弹是很合理的考虑。如果这些导弹完成部署后,不仅能依靠海岸火力将大型水面舰艇拒于其火炮射程外,还能采用携带导弹的小艇前出到岸舰导弹的射程极限附近,攻击远离海岸的敌方舰艇编队。对于当时美国那样的特混舰队,导弹艇只要有2—4次射击机会,就能轻易击毁其大型水面舰艇。一艘佛莱斯特级航空母舰命中一发542或544导弹,就会立即丧失战斗力,而当时没有装甲甲板的改进型爱塞克斯级或中途岛级的机库和飞行甲板,只要被击中大半都会被掀掉。那些遂行对岸火力攻击的轻型巡洋舰或驱逐舰,一发542或544导弹能将其炸成两段。缺乏远见的西方国家,也没有重视反舰导弹的出现,对于他们极其推崇的两栖作战的威胁。在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中,美军登陆兵从大型登陆舰换乘登陆艇或两栖装甲车,通常在距海岸10公里左右,然后编波向海滩发动冲锋。当反舰导弹出现后那种换乘和编波不可能在反舰导弹射程内进行,因为反舰导弹完全能够在换乘前,抢先打沉大型两栖舰艇和运兵船。这使得换乘编波得在100多千米外进行,乘坐小型登陆艇和两栖装甲车的登陆兵要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折腾近数小时才能抵达滩头,海岸炮兵可以从容不迫地将一个个目标击沉,使抵达滩头的登陆兵所剩无几。在二战期间,抵达滩头所花时间不过20分钟左右,海岸火力来不及大量摧毁海上航渡的登陆艇或两栖装甲车。虽然反舰导弹威力如此强大,但是直到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被击沉前,自持有庞大舰队和舰载航空兵的西方国家,并没有把反舰导弹放在眼里。西方寥寥几种在研制中的反舰导弹,进度上也是拖拖拉拉。542导弹苏联编号是KS-1,西方国家编号为SSC-2b,其外形类似一架米格-15战斗机,其装有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射程达100千米,1953年开始研制,1956年服役。其实这种导弹就是米格-15战斗机的衍生产品。苏联向中国交付这种导弹时还没有在公开场合露过面。西方国家通过侦察照片等一些蛛丝马迹,知道有这种导弹的存在。1957年,有人在波罗的海附近发现过数辆KrAZ-214卡车牵引的半挂车上,帆布盖住类似米格-15战斗机的飞行器。导弹的垂直尾翼低于米格-15,西方情报人员很快就判断出了是一种类似德国V-1导弹的武器。然而最初不清楚其作战对象,把它列为战术导弹。直到后来发现这种牵引车队附近总伴随有搜索雷达车,才认为其中一些型号可能是用于反舰。60年北约战斗机发现苏联发展用图-16轰炸机携带这种导弹的空射型在北极圈和波罗的海上空飞行,远东地区的勘察加半岛附近也有这种图-16飞机活动。西方称空射型为“幼鲑鱼”。1960年苏联向中国交付了542和544导弹样品及技术资料,同时派来了专家组。不久后,中国进行打靶试验。试验选择在渤海湾地锦西。这样的地点很适合海上武器试验。从锦西附近的海岸向渤海上的靶船射击,即便导弹在最大射程上脱靶,也不会飞到公海上去。542导弹发射阵地选择在平坦的锦西海岸。542导弹采用预置指令配合无线电高度表控制导弹发射初段,助推起飞后2秒,助推器脱落,导弹自动爬升到300米高度平飞,中段飞行采用指令驾束制导,飞行中段可以修正弹道。末段是半主动雷达制导,由岸上雷达照射目标提供信号源,抵达雷达开机点后,弹上雷达会接收到来自目标的反射信号,然后导弹对准信号源俯冲。尽管542导弹的涡轮喷气发动机能够使导弹有更远的射程,但正是由于这种制导体制,限制导弹射程不能超过海岸制导雷达照射距离。542导弹前鼻锥内装的雷达其实是米格-15战斗机上PR-5雷达的测距接收机的改进型号。这种接收机对于引导飞行员对向搜索的精度足够,而作为半主动制导的雷达接收机却精度不足。由于弹上雷达接收机和机电式控制系统精度不足,542导弹的命中率历来很低。不过其用于反舰时45米的标称圆概率误差,是完全可能命中诸如航空母舰这样的大型水面舰艇的。在锦西的试验中,542导弹的误差大也不例外。从海岸阵地上发射数发导弹都没有打中靶船,多数为近弹。全部的操作都是按苏联的规程指导进行的,没有什么差错和问题。导弹精度不高但威力不小,飞临目标上空的导弹俯冲进水后,炸起了巨大水柱,靶船水下部分钢板被爆炸水压压变形。尽管542岸舰导弹试验结果不满意,仿制工作依旧继续进行。雄心勃勃的年轻中国技术人员认为能够将导弹的精度进一步提高。当时的国防部五院负责设计资料的整理、消化和反设计。还派出工作队下厂参加仿制工作。然而1960年8、9月间,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全部苏联专家组被陆续撤回。此前不久,专家组的工作已经出现停滞。这对中国反舰导弹的发展打击沉重,所有仿制工作都陷入了停顿之中。1961年7月,在北戴河召开了国防工业会议。面对当时国家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困难局面,会议确定“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方针。中央军委决定停止防止性能不佳的542岸舰导弹,集中力量仿制544舰舰导弹,从中掌握技术,积累经验,培养锻炼技术人才,为飞航式反舰导弹的发展积蓄力量。整个飞航式岸舰导弹的研制进入了停顿时期。由于当时国防工业全面调整收缩,国家要生产和研制能够迅速形成战斗力,应付边境和台湾海峡的严峻局势。在反舰导弹作用还不被世界完全认可的时代,544导弹仿制不是重点,故进展缓慢。60年代初期,正是台湾国民党军队进行反攻大陆的活动高峰,东南沿海局势紧张。国民党海军舰艇活动频繁。而大陆海军没有多少大吨位作战舰艇,只能与一些小股活动的台湾海军舰艇作战。当台湾海军的小型舰艇在其“阳”字号驱逐舰等大型舰艇掩护下进犯时,大陆的小吨位炮艇和鱼雷艇很难在宽阔的海面与之抗衡,也难以取得接近其驱逐舰的机会,所以一般是靠近大陆一侧的海岸或岛群间活动。在中苏蜜月时期,虽然从苏联进口了4艘“鞍山”级鱼雷驱逐舰和“成都”级火炮护卫舰,但国民党数量居于绝对优势,这些捉襟见肘的大型舰艇兵力还是难以应付不断出现的袭扰。当时大陆采取将鱼雷艇炮艇混编沿海岸活动,处于航空兵和海岸炮兵的保护下,一旦抓住机会就迅速出击的战术,才部分遏止了台湾国民党军队的不断袭扰窜犯。东南沿海的对抗情况,使得海军对于反舰导弹的需求更加迫切。1963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544导弹专业会议,研究解决544导弹仿制中存在的问题。九月,国防科委颁发了《关于544系统技术责任分工的规定》,明确了国防科委所属各院、部在544项目中的分工和责任后,项目终于加快了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