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殊菩萨的轶事典故?

2024-05-07 02:47

1. 关于文殊菩萨的轶事典故?

十二生肖中有专属的守护神,这就是本命佛,每个本命佛都庇佑着对应的生肖,而每个本命佛都有自己的故事,那么你知道关于属兔人的本命佛文殊菩萨的轶事故事吗?本期的本命佛就为大家讲述。

大圣文殊,不独建立道场于五台山,摄化有缘人。同时深入民间,示同凡人,随机说法,普度众生。如佛教中着名的寒山大士,就是文殊菩萨应世。寒山示现生于贫苦之家,自小父母双亡。其兄不仁,饱受饥渴之苦,为求知谋生,辗转流浪,其诗云:‘出生三十年,常游千万里。’可知其流浪生活多苦,后到天台山出家,隐居于寒岩,甚感满足。但为求饮食,常到国清寺,找老友拾得。当时拾得在寺内当行堂职,将残余饭菜,收贮竹筒,赠给寒山子。寒山子生平行为,迥异常人,特别其所吟诗,深具佛法妙理,都是醒世警言。所以虚云老和尚说:“法身清净若琉璃,肉眼看来那得知,欲识其中玄妙处,细读寒山百首诗。”
还有中国宋朝时代,有戒阇黎者,亦文殊菩萨的化身。传记:宋朝台州临海县,有一长者名娄原佑,乐善好施,其父官拜少卿,亦仁慈爱物。其夫人张氏,夜梦月光入怀,后怀孕生子,取名顿吉。顿吉出世即言:“善哉父母,生我劬劳,长度群生,为世沃焦。”父母闻言大惊,既忧且喜。有一天,小儿忽请其母,准备七人斋饭,果然不久,七个和尚共来。其父原佑合掌问:“大德何来?”其中一人答道:“我等从南印度来,闻居士生奇子,特来相贺。”饭后,抱儿相见,僧对儿言:“仁者有情之轨,切莫被他蒙过,须要惺惺。”儿乃抚掌而笑,僧去后,小儿对父母言:“刚才七人,都是佛菩萨化现人间。”
顿吉五岁时,自称六和大师。十五岁辞别父母去出家,在杭州道上,遇见慧光和尚,说明出家意愿。老和尚介绍彼去飞来峰,见波利多尊者,尊者问:“子从何来?”答:“从缘来。”问:“是何姓?”答:“是佛性。”问:“子身尚俗,安识佛性?”答︰“我身虽俗,因俗证真,真俗圆融,洞然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波利多尊者,异其根利,为之落发出家,授具足戒,名之为‘善戒。’自此善戒,云游四方,广度众生。但行为怪诞,异于常人。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
淳熙二年,戒师与弟子普明,道全等人,由五台山同往潼州,有一渡口,名化生渡。对岸有一神庙,是五郎祠。五郎神时常显灵,令乡人每天杀猪宰羊致祭,五郎神知戒师必经此道,化虎挡住去路,戒师知虎是五郎神所变,以手格虎让路,来到五郎祠,指神像叱曰:“汝是一郎至五郎,妄兴祸福宰牛羊,老僧为说无生法,免至冤家累世偿。”五郎神像立即塌坏,五郎祠亦起火自焚。
淳熙三年,戒师来到洛阳,洛阳有一富家名李光弼,常听信妖言,沉迷邪魔,戒师悯其愚,为邪魔所惑,亲到其家,端坐入慈济三昧。众魔各自现形,皆是邪魔外道,甚至牛神鬼怪之类。向师哀求:“乞为开导。”戒师曰:“汝等众魔妖精,性本妙明,从今以后,不要再害生灵。”众魔感恩而逃,李家自此安宁,而李光弼亦皈依三宝,正信佛法。
淳熙六年,戒师经过一处,见一屠夫名金炳,正缚着一头羊,欲举刀刺杀,羊咩咩哀叫不已。戒师说道:“你两脚不修,遭此活剥。”仅此两句话,羊不叫了,屠夫也不杀了。戒师开示曰:“人成羊,羊变人,只在转瞬间。一切众生,无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易生而受禽畜之身,云何于中取而食之?汝等从冥入冥,报此躯壳,吃他八两,还他半斤,若能返妄归真,从冥入明,脱此躯壳,应当归依三宝,永不杀生。”金屠夫听罢,放下屠刀,舍妻出家,忏悔罪业,戒师为其披剃授戒,法名可化。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关于文殊菩萨的轶事典故?

2. 文殊菩萨的感应故事

 我们都知道文殊菩萨智慧不可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诸佛以为母,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十方如来初发心,都是因为文殊菩萨的教化之力,由此可见文殊菩萨功德之殊胜。
  故事一:勤修止观,临终祈请
  行满禅师,是万州南浦人(今重庆万州)。他最先随石霜禅师学习禅宗法门,后来又前往天台山,跟随荆溪大师学习天台止观,最后顿悟其中妙旨。
  他以此因缘,就留在了天台山在华顶峰下的智者院中充当茶头一职,在云起涛灭之中长养佛法的妙悟。
  他的住处门外有一颗大松树,树上有寄生的小树,每当禅师在松下坐禅的时候,小树都会袅袅低伏为禅师遮荫挡雨。
   
  见到这一情景的人,无不称奇,而这棵松树也因此被人们称为「茶头作礼树」。
  在开宝年间,禅师见松树倒折,自知世缘将尽,于是对人说:「我要上路了。」
  随后,他请众僧为他助念文殊菩萨圣号。
  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圣号念诵声中,他寂然而化,时年八十八岁。
  故事二:待人如佛,菩萨摩顶
  祖韶法师,俗家姓刘,天台人士。他十九岁就熟诵《法华经》,因此试经得度,在慈云法师座下修学。
  慈云法师到灵山寺当方丈时,他担任首座。
  后来慈云法师将要到草堂寺去的时候,对他说道:「祖韶啊,你应该前往能仁寺去代替本如担任方丈,好让本如回来继任本寺方丈。」
  祖韶法师一听,并没有半分怨言,立刻穿上草鞋,带上衣钵就出发了。
  在他飘然走到江边的时候,慈云法师命人将他追回。
  待他回到寺中时,慈云法师对他说道:「我只是试探你罢了。你对于名利权位毫不眷恋,来去如浮云无系。本寺方丈之位,非你莫属。」
  祖韶法师听了慈云法师的话之后,淡淡一笑,拜受了。
  祖韶法师继任方丈之后,依照慈云法师的前例,一切如旧。在平时讲经之余,持行四种三昧作为常课。
  光阴荏苒,数十年光阴过去了。
  有一天,祖韶法师对大众说道:「我蒙先师不弃,嘱以方丈之任,现在我已经年迈,世缘将尽,以后就让慧辩上座继任吧。」
  说完之后,他就回到僧房之中。没过多久,他就跏趺而坐示寂了,时年七十二岁,僧腊五十二。
  在他圆寂之后,他的侍者才对大众说出了他的一些往事:
  有一次,法师在前往京城的路上,梦见有梵僧为自己摩顶道:「我乃文殊,为你开示五无生义。」法师醒来之后,觉得身心豁然开朗,就像冰雪在心一样历历分明。
  又有一次,法师梦见进入古寺之中,见有一位老僧对他说:「我为你开示第一义谛,你要好好谛听。」法师听完之后,犹如甘露灌顶,醒来之后,所见世间事都宛如云影一般。
  曾有人好奇地问法师道:「法师,为什么大家见到您都很欢喜呢?」
  祖韶法师微笑着回答道:「那是因为我面对大家时,就观想大家是佛的缘故啊。」
  那人恍然而有所悟。
  故事三:发愿朝台,亲见菩萨
  法照国师,唐大历二年时,曾在衡州云峰寺安住。
  有一天,他在斋堂用斋时,在食钵中见到了一幅奇景:
  钵中涌现了五色的云彩,里面隐隐约约显现出一座寺院,在寺院的东北方有山涧和石门。云中显现的寺院有一匾额,上面写着「大圣竹林寺」。
  他起先不以为意,后来他又在钵中见到几座寺院,还有数万位菩萨出没其中。
  这时,他心中觉得有些奇怪,于是将自己所见所闻告诉了自己所遇到的善知识。
  有两位前去朝过五台山的法师听了他的描述之后,很确定地告诉他道:「虽然说菩萨的示现不可用凡情来揣测,但是如果按照你所描述的山势和朝向来看,那的确是五台山中的情景。」
  他听了之后,心中发愿想要前去朝拜五台山,但是当时因缘不具足,所以他把这件事情藏在了心底。
  四年之后,他在湖东寺开念佛法会,感得祥云弥漫。
  在云雾之中出现了许多楼阁,他见到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两位菩萨现身在虚空之中,身边还有几位梵僧手执锡杖随侍。
  忽然耳边有一位老人对他说道:「你以前曾经发愿前往金 *** 朝拜文殊菩萨,为何迟迟不曾成行呢?」
  他心知这是菩萨示现提醒他要履行誓愿,于是他很快就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修出发,前往五台山。
  此行他见到了梦中显现的几座寺院,并且亲身抵达了梦中所见的大圣竹林寺。
  竹林寺方圆二十里,有一百院落,都是黄金为地,宝塔华台,玉树林立。
  他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讲堂,见文殊菩萨在西,普贤菩萨在东,正高踞狮子座为大众说法,当时有数万位菩萨围绕着两位大菩萨正在恭敬闻法。
  他来到两位大菩萨面前,对菩萨顶礼之后,恭敬地问道:「菩萨慈悲,不知道末世的凡夫应该修学什么法门呢?」
  只见文殊菩萨对他说道:「对于末世众生来说,一切的修行法门无如念佛,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如果你一心系念如来,定能往生。」
  当时,两位大菩萨一同舒展金色臂为他摩顶道:「你将以念佛之力,而证得无上觉。」
  随后,文殊菩萨又对他说:「你可以再去其他菩萨的院中参访学习。」
  他遵菩萨的吩咐,一一前去参访之后,再度回到菩萨面前,顶礼告辞。
  他离开寺院,来到了大门外再度顶礼。
  当他礼毕时,刚一抬头,就发现眼前的寺院已经消失不见了。
  后来,他请工匠将自己的经历刻在石画上,并在自己见到菩萨的地方,建了一座寺院,命名为「竹林寺」。
  当竹林寺完工的时候,他对大众说:「我所应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完毕了。」
  几天之后,他就安详示寂了。
  关于祈请文殊菩萨示现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说:「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愿。变身为异道,或冠或露体。或处小儿丛,游戏于聚落。或作贫穷人,衰容为老病。及现饥寒苦,四方而求乞。令人发一施,与满一切愿。」菩萨慈悲,无刹不现身,只是不知道我们是否有慧眼能够识别示现在我们身边的菩萨呢?
  愿与大家共勉。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3. 文殊菩萨在什么经典里出现过?有什么关于文殊菩萨的故事

很多啊,你可以在大藏经在线里查一下,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有时又作曼殊室利。意为妙德、吉祥。据说他出生时家中出现许多吉瑞祥兆,因此而得名。 

  据《文殊室利般涅槃经》记载,文殊生于古印度舍卫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后随释迦佛出家。释迦灭度后,他来到云山,为五百仙人解释十二部经。最后又回到出生地,在尼拘陀树下结跏跌坐,入于涅槃。又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讲,释迦牟尼佛曾告诉金刚密迹主菩萨,在赡部洲(佛教称我们现在所住的世界)东北方有一个叫“大振那”的国家,国中有一座大山,山有五峰,称为五顶山。释迦佛去世以后,文殊菩萨将以童子形游行于此,在山中居住,为众生宣说佛法。中国佛教认为山西省五台山就是佛经中所说的“大振那”国的五顶山,因此以五台山为文殊菩萨说法道场而成了佛教的圣地。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有很高的地位。他是众菩萨之首,被认为是如来"法王"之子,因此常称他为“法王子”。他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宣讲佛法。在《维摩诘经》中,他又代表释迦佛,率领弟子们前去探望病中的维摩诘,并与维摩诘反复讨论大乘佛教教义,宣说大乘佛法玄理。

文殊菩萨在什么经典里出现过?有什么关于文殊菩萨的故事

4. 文殊菩萨的资料和传说

文殊菩萨,梵名Man~jus/ri^ ,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之胁士。即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其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文殊师利,梵文manjusri的译音,略称文殊。新译‘曼殊室利。’汉译为妙德,义为万德圆明,皆彻性原。又译妙吉样,因他出生时,家里出现十大吉祥瑞兆。(一)天降甘露,(二)地涌七珍,(三)仓变金粟,(四)庭生莲花,(五)光明满室,(六)鸡生凤子,(七)马产祥麟,(八)牛生白犊,(九)猪诞龙豚,(十)六牙象现。西元前六世纪(与释迦同时代),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婆罗门族姓中,父名梵德,从母右胁而生,身紫金色,堕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宝盖,随复其上,文殊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相同。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对善财说:‘文殊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诸菩萨上首,常与普贤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当成智慧的化身,如说般若为诸佛之母,文殊为七佛之师。常见的文殊像,顶有五髻,表示五智无上无得之相。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左手执莲花,花中安放《般若经》一部,表示般若一尘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触之即烧。右手执宝剑,表示大智,能断一切无明烦恼,喻金刚宝剑,能斩群魔。或坐莲花台,表示清净;或乘狮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始自华严,终于涅盘,凡是大乘法会,皆有文殊参加。在辅助释迦牟尼佛,宣传大乘佛教思想方面,文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宝箧经》里记载,佛在舍卫国时,有一年,一连下了七天大雨,许多农田和住宅都被洪水所吞没,祇园有八百比丘,万余菩萨,面临著饥饿的惨状。阿难请求文殊设法予以救济,文殊使众多佛弟子都得到饱足,安心于道。说明文殊在物质方面给予释迦僧团以很大的帮助。在释迦僧团成份中,婆罗门种姓占有绝对优势,他们多数人是厌离心切,习惯于苦行,如迦叶等。对大乘法,行于世间而不为世间法所染,与外道和睦相处而不为其知见所动,虽断烦恼而不舍菩萨行,虽不住有为亦不住无为。文殊协助释迦做了大量工作,使许多声闻众回小向大,接受大乘教法。如灵山会上五百比丘,得通未得忍,以宿命智,各见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得入,于是文殊仗剑逼佛,佛说:‘文殊住住!吾必被杀。我被害矣,谁害吾子。’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了法如梦,皆得法忍说偈赞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手自握利剑,逼持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二相,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文殊用试图杀佛的办法,来教育五百比丘,使之悟解大乘宗义,证得法忍,堪称释迦得力的助手。又一次文殊对众生宣讲大乘空义说:‘不用见佛,不用求法。’时有二百比丘,以为错乱说,舍佛而去。文殊于中途,化作大火,比丘欲以神足飞空(跳过去),上见铁网,生大恐怖。回视祇园途径,遍布青莲。比丘即至佛所,白上所见。佛告比丘:‘内火未尽,欲度外火,无有是处。汝诸比丘,堕在见网,欲度铁网,亦无是处。……此之爱见,无所从来,亦无所至。从妄想生,无我,无我所。’二百比丘,听到佛的教导,余漏永尽,成阿罗汉。可见文殊不仅是一位深解大乘空义的智者,对神通幻术的运用,也十分娴熟。二百比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回头,心中的火气冷静下来,接受佛的教导,由此证得罗汉的果位。还有一次世尊自恣日,文殊三处过夏,违反了僧制,迦叶以长老的身份,想拿起槌子把文殊赶出去。当迦叶刚拿起槌子时,见千百亿文殊顿时出现,迦叶这时用尽一切力气,拿不起槌子。佛此时对迦叶说:‘迦叶,这么多文殊,你要摈除哪一个?’迦叶顿感自惭,觉得不是文殊的对手。还有舍利弗,在释迦弟子中,也算是佼佼者,一次文殊与他游诸佛土,有一佛土,到处都是大火弥漫,人行其中,顷刻化为灰烬,舍利弗见之惶恐万状。文殊以神力令无数莲花遍布其中,踏上而行,如履坦途。舍利弗此时在文殊面前感到矮了半截。

以上这些例子,生动地说明了文殊和释迦在教育声闻,萌发大心上配合得十分默契,得心应手。所以《法华经安乐行品》,文殊启请末世持经之方,佛特为说曰安乐行,便于后世护持,读诵是《法华经》。文殊遵照释迦的嘱托,于佛灭度后,和阿难、弥勒在铁围山结集大乘经典,使大乘佛教赖以住世和发扬光大。近人不察,论述印度佛教史时,认为大乘空有二宗肇始龙树、无著,斯乃枝末之见,实际上印度大乘佛教有空有二宗的源头,佛在世时,文殊、弥勒是空有二宗佛教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在佛学体系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

在《文殊般涅盘经》里说:佛灭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为五百仙人宣扬法化。最后诸有缘者悉皆得度,与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乡舍卫国多罗聚落于尼枸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三昧,从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铄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内有真金像,正长六尺,坐莲华台,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盘。时有八大王,将琉璃像,置金刚山顶,起塔供养。

5. 文殊菩萨的事迹与思想

 (一)文殊的事迹
  文殊师利,梵文manjusri的译音,略称文殊。新译‘曼殊室利。’汉译为妙德,义为万德圆明,皆彻性原。又译妙吉祥,因他出生时,家里出现十大吉祥瑞兆:
  (一)天降甘露,(二)地涌七珍,(三)仓变金粟,(四)庭生莲花,(五)光明满室,(六)鸡生凤子,(七)马产祥麟,(八)牛生白犊,(九)猪诞龙豚,(十)六牙象现。
  西元前六世纪(与释迦佛同时代)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婆罗门族姓中,父名梵德,从母右胁而生,身紫金色,堕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宝盖,随复其上,文殊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相同。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对善财说:‘文殊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诸菩萨上首,常与普贤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当成智慧的化身,如说般若为诸佛之母,文殊为七佛之师。常见的文殊像,顶有五髻,表示五智无上无得之相。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左手执莲花。花中安放《般若经》一部,表示般若一尘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触之即烧。右手执宝剑,表示大智,能断一切无明烦恼,喻金刚宝剑,能斩群魔。或坐莲花台,表示清净,或乘狮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中,始自华严,终于涅槃,凡是大乘法会,皆有文殊参加。在辅助释迦牟尼佛,宣传大乘佛教思想,文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宝箧经》里记载,佛在舍卫国时,有一年,一连下了七天大雨,许多农田和住宅都被洪水所吞没,祇园有八百比丘,万余菩萨,面临着饥饿的惨状。阿难请求文殊设法予以救济,文殊使众多佛弟子都得到饱足,安心于道。说明文殊在物质方面给予释迦僧团以很大的帮助。在释迦僧团成份中,婆罗门种姓占有绝对优势,他们多数人是厌离心切,习惯于苦行,如迦叶等。对大乘法,行于世间而不为世间法所染,与外道和睦相处而不为其知见所动,虽断烦恼而不舍菩萨行,虽不住有为亦不住无为。文殊协助释迦做了大量工作,使许多声闻众回小向大,接受大乘教法。如灵山会上五百比丘,得通未得忍,以宿命智,各见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得入,于是文殊仗剑逼佛,佛说:‘文殊住住!吾必被杀。我被害矣,谁害吾子。’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了法如梦,皆得法忍说偈赞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手自握利剑,逼持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二相,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文殊用杀佛的办法,来教育五百比丘,使之悟解大乘宗义,证得法忍,堪称释迦得力的助手。又一次文殊对众生宣讲大乘空义说:‘不用见佛,不用求法。’时有二百比丘,以为错乱说,舍佛而去。文殊于中途,化作大火,比丘欲以神足飞空(跳过去),上见铁网,生大恐怖。回视祇园途径,徧布青莲。比丘即至佛所,白上所见。佛告比丘:‘内火未尽,欲度外火,无有是处。汝诸比丘,堕在见网,欲度铁网,亦无是处。……此之爱见,无所从来,亦无所至。从妄想生,无我,无我所。’二百比丘,听到佛的教导,余漏永尽,成阿罗汉。可见文殊不仅是一位深解大乘空义的智者,对神通幻术的运用,也十分熟练。二百比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回头,心中的火气冷静下来,接受佛的教导,使他证得罗汉的果位。还有一次世尊自恣日,文殊三处过夏,违反了僧制,迦叶以长老的身份,想拿起槌子把文殊赶出去。当迦叶刚拿起槌子时,见千百亿文殊顿时出现,迦叶这时用尽一切力气,拿不起槌子。佛此时对迦叶说:‘迦叶,这么多文殊,你要摈除那一个。’迦叶顿感自惭,觉得不是文殊的对手。还有舍利弗,在释迦弟子中,也算是个佼佼者,一次文殊与他游诸佛土,有一佛土,到处都是大火弥漫,人行其中,顷刻化为灰烬,舍利弗见之惶恐万状。文殊以神力令无数莲花徧布其中,踏上而行,如履坦途。舍利弗此时在文殊面前感到矮了半截。
  以上这些例子,生动地讲明了文殊和释迦在教育声闻,萌发大心上配合得十分默契,得心应手。所以《法华经安乐行品》,文殊启请末世持经之方,佛特为说曰安乐行,便于后世护持,读诵是《法华经》。文殊遵照释迦的嘱托,于佛灭度后,和阿难、弥勒在铁围山结集大乘经典,使大乘佛教赖以住世和发扬光大。近人不察论述印度佛教史,认为大乘空有二宗肇始龙树、无著,斯乃枝末之见,实际上印度大乘佛教有空有二宗的源头,佛在世时,文殊、弥勒是空有二宗佛教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在佛学体系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
  在《文殊般涅槃经》里说:佛灭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为五百仙人宣扬法化。最后诸有缘者悉皆得度,与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乡舍卫国多罗聚落于尼枸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三昧,从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铄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内有真金像,正长六尺,坐莲华台,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槃。时有八大王,将琉璃像,置金刚山顶,起塔供养。
  (二)文殊的思想
  第一大乘经的发起和组织者:大乘经里称文殊为‘法王子’、‘导师’。这一尊称在佛弟子中是少见的。汉地流传的一些重要的大乘经,基本上都是文殊发起的。在《华严经》里,文殊是青年的导师,他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比丘等那样,整天坐在大树下面。要学习佛陀那样至高无上,修集善根,见佛闻法,学六波罗密,在学习上要永不满足。要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处生死海,去教化众生,行菩萨道。他引导六千青年比丘,从事利他的普贤行,向印度的南部宣传大乘佛教。在福城(孟加拉湾西岸)的大塔寺开讲《普照德界经》。这里的居民多数是龙族,文殊的传教,使龙王、龙子、龙女,归信了佛教。文殊行的历史功绩,开辟了大乘佛教的根据地。后来的龙树在这里读了许多大乘佛经,经过整理,使之流传于世。善财童子在大塔寺听了文殊的说法,发菩提心,立志学习大乘佛教的普贤行。文殊指导他求见善知识,进行参学,是入普贤行的不二门,这就是著名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圆觉经》里,文殊是发起人。他第一个发问,如来本起因行,为全经的开端。《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生病,释迦牟尼派一个大型的代表团前去慰问,派谁当团长?派舍利弗等十六弟子,个个都不敢承当,都说自己曾被维摩诘呵斥过,派弥勒等大菩萨,他们也是不能堪任,都说自己挨过维摩诘的批评,最后终于派出以文殊为首的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的庞大代表团,承佛委托,到毗耶离城,维摩诘宅舍,前来问候。一部《维摩诘经》,基本上是文殊和维摩诘之间的对话。《楞严经》以阿难遭到摩登伽女大幻术,摄人婬席,将毁戒体,佛派文殊前往救护,将阿难,摩登伽女二人带回佛所,佛对阿难进行教育,是为本经发起的原由。《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入无量义处三昧,放眉间白毫相光,照遍东方百千万亿佛前,弥勒对此不甚理解,请示文殊,以何因缘佛出此瑞相?文殊答复说: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降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文殊的话发起了释迦演说斯经。
  一行三昧:文殊是以修一行三昧著称于世的。有一次他问佛:什么叫一行三昧?佛答: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一行三昧的要点,是在观察事物时,要从规律或法则的总体上着眼,不是就事论事的去分别它的差别相,如此才能居高临下,高屋建瓴。
  如何修一行三昧?第一,要从善知识处,听闻般若波罗密,对事物的总相有一个深入理解,这样的人才能从事物的千差万别中,发现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待真理,还要做到,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第二,要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排除种种私心杂念,收摄心猿意马,于一切事物,不产生混乱的思绪,不去追逐尘境。第三,在净化思想的基础上,系心一佛,专持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如无量诸佛功德无二。这一不可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又有一次,佛教文殊入不思议解脱三昧。文殊回答:‘我即不思议,云何更入不思议也。’这里的不思议,是教人们不要舍本逐末,在事物的差别相上打转转。唯有据事物的总相,才能明察一切差别相。
  不二法门:文殊是大乘空义的奠基人,他的大乘空义特点,是不著空不执有的‘不二法门。’‘不二’与‘无二’离空有二边的含义相同。文殊的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维摩经》《思益梵天所问经》里,《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维摩诘问法自在等三十二位菩萨,如何入不二法门,法自在等菩萨皆以二说明不二。最后维摩诘问文殊,文殊答说:‘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文殊答完,反问维摩诘什么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此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叹曰:‘奇哉奇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引文俱见《维摩诘所问经》卷中。《思益梵天所问经·菩萨无二品》文殊认为无二是指一切法性没有二相,接着他给二与不二这两个概念,下了严格的定义,什么叫二?凡夫贪着我故,分别二耳。什么叫不二?虽种种分别为二,然实际无有二相。这里文殊清楚地指出二是分别的核心,是指着我。无我即无分别,不二的境界则坦露现前。从此出发文殊答复梵天一些重要问题。什么是修道?答不分别是法是非法,离于二相,名为修道。什么叫道?是一切法不可得,名为道。道不能令人离生死至涅槃,不离不至,名为圣道。什么叫解脱?答言不坏缚著。什么叫得度?答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什么叫漏尽?答言:若有所尽,不名漏尽,知诸漏空相,名为漏尽。什么叫涅槃?涅槃无来处,无去处,不可得至。实际上文殊的不二法门,是离二边的即有而无,即无而有,亦有亦无的中道观。如善现问出世间法,文殊答曰:‘我觅世间相了不可得,子欲谁出?贪瞋痴,即平等法界,我于是中非已出离,非未出离。若出不出,则堕二见。文殊的离二边中道思想,为后来的龙树及中国佛教各宗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有关文殊的传说:大乘佛经的人物有两个特点,一、在时间上通三世,对一个人的研究,要从三世的角度上来考虑。二、在空间上遍十方,要将他方世界与娑婆世界结合起来探讨。对文殊的研究,亦不能离开这一原则。关于文殊的传说约有以下几种:
  《首楞严三昧经》佛告迦叶: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于此南方,过十万国土,有国名平,地平如掌。有佛名龙树上如来,于彼国土,得无上觉,即今文殊也。这一传说,可能与《华严经入法界品》文殊去南印度龙族地区开辟大乘佛教根据地有关。《处胎经》说:‘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文殊自称在过去世,他曾是释迦的老师,因为一个世界里,只能有一个法王,所以这位老师也只有权居他的弟子之下。
  《央掘经》说:北方常喜国,现今有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即是文殊。
  《悲华经》说:‘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第三王子,名曰王众,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愿于来世,行菩萨道,无有期限,庄严佛刹,令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等十方佛土,为一佛刹,大宝填厕,又无恶能,及诸女人,及其名字,亦无声闻、辟支佛。一生菩萨,充满其间。佛号为文殊师利。于未来世,南方世界,名曰清净无垢宝藏,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普现如来。值得注意的是文殊佛土,是一个统一的大佛国。到那时将消除一切佛国之间的差别。由菩萨上首的文殊,彼时将为诸佛之上首了。
  《华严经》说:东方世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菩萨名金色,其佛名不动智,文殊大士,将十万菩萨,从彼而来。
  《文殊般若泥洹经》说:文殊住三昧力,能于十方世界,化现诸形,教化众生,偈云:‘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法,变身为异道,或冠或露体,或处小儿丛,游戏于聚落。或作贫穷人,衰容为老病,及现饥寒苦,四方而求乞。令人发一施,与满一切愿。令发信心已,为说波罗密。’
  《宝藏陀罗尼经》佛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文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此五顶山,即我国山西五台县的五台山。当汉明帝时佛法初来,摄摩腾、竺法兰、以天眼通,看文殊菩萨住于此山,奏帝建寺于灵鹫峰,即今大显通寺。自此以后,五台山即为文殊道场。又《华严经》说:东北方有处清凉山:‘往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文殊菩萨的事迹与思想

6. 文殊菩萨是谁?文殊菩萨的事迹由来

  文殊菩萨是谁?文殊菩萨的事迹由来 
    文殊,梵名Man——jus/ri^ ,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或谓其为已成之佛,如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过去久远劫有龙种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盘,彼佛即今之文殊师利法王子。或谓其为实在人物,如文殊师利般涅盘经谓,此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肋出生,后至释迦牟尼佛所出家学道。此外,亦有说文殊菩萨为诸佛菩萨之父母者。一般称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分别表示佛智、佛慧之别德。所乘之狮子,象征佛教其威力十分广大,连百兽之王都不及。
    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
    据《文殊师利般涅盘经》所记载:文殊菩萨是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后来诣仙人处,求出家法,却无酬对者,乃皈依佛,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行稀有难事,佛涅盘后四百五千岁时至雪山,为五百仙宣畅演说十二部经,后还本生地,在尼拘楼陀树下入涅盘。
    依照佛教典籍所载,文殊菩萨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证得佛果。在《放钵经》中,佛陀也说: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间的小孩有父母一样,文殊菩萨是一切众生在佛道中的父母。文殊菩萨常与普贤菩萨同侍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所有菩萨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形象则为仗剑骑狮之像,代表着其法门的锐利,以右手执金刚宝剑,断一切众生的烦恼,以无畏的狮子吼震醒沉迷的众生,这是文殊菩萨的基本形象。
   
    除此之外,文殊菩萨相应于娑婆世界有情众生的因缘,亦有种种不同形象的示现。一般文殊菩萨的尊形有僧形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六字文殊等。
   

7. 文殊菩萨的来历

文殊菩萨,音译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意译:妙德,妙吉祥。又译: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是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释家三尊”。又此二菩萨与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佛毗卢遮那如来在一起时被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
道场:山西五台山
诞辰:四月初四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文殊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族,从母亲的右胁出生,身体紫金色,刚生下来就能够说话,很早就在世尊座下出家(见《文殊般涅盘经》)《首楞严三昧经》说:‘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之前,南方称为“平等”的世界,有佛名为龙种上如来,即今文殊师利菩萨是也。’《央掘魔罗经》言:‘现在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即是文殊师利菩萨。’
纯金唐卡
文殊菩萨。而在《悲华经》中说:‘阿弥陀佛为转轮圣王时,第三王子名叫“王众”,在宝藏佛之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于将来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没有止尽、无有界限地庄严清净佛国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数般的十方国土,合为一个他所教化的世界,此世界中有无量珍宝充满其中,没有浊恶苦痛的触受,没有种种女人,甚至没有女人这个名词,也没有声闻辟支佛等未发广大菩提心的众生。一生得补佛位的等觉菩萨,充满整个世界。第三王子发愿以后,宝藏佛即命名他为“文殊师利”,授记他于未来世,南方世界名为“清净无垢宝窴”的国土,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名号为“普现如来”。’

文殊菩萨的来历

8. 谁知道文殊菩萨的来历

文殊菩萨,音译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意译:妙德,妙吉祥。又译: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是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释家三尊”。又此二菩萨与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佛毗卢遮那如来在一起时被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

道场:山西五台山           诞辰:四月初四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文殊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族,从母亲的右胁出生,身体紫金色,刚生下来就能够说话,很早就在世尊座下出家(见《文殊般涅盘经》)《首楞严三昧经》说:‘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之前,南方称为“平等”的世界,有佛名为龙种上如来,即今文殊师利菩萨是也。’《央掘魔罗经》言:‘现在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即是文殊师利菩萨。’  纯金唐卡 文殊菩萨。而在《悲华经》中说:‘阿弥陀佛为转轮圣王时,第三王子名叫“王众”,在宝藏佛之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于将来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没有止尽、无有界限地庄严清净佛国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数般的十方国土,合为一个他所教化的世界,此世界中有无量珍宝充满其中,没有浊恶苦痛的触受,没有种种女人,甚至没有女人这个名词,也没有声闻辟支佛等未发广大菩提心的众生。一生得补佛位的等觉菩萨,充满整个世界。第三王子发愿以后,宝藏佛即命名他为“文殊师利”,授记他于未来世,南方世界名为“清净无垢宝窴”的国土,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名号为“普现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