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都是设计啥的?

2024-05-18 10:24

1. 海绵城市都是设计啥的?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北京近山松海绵透水铺装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海绵城市都是设计啥的?

2. 海绵城市的理念是什么?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1]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2][3] 

而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

3.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什么?怎样分析技术?请看中达咨询编辑的文章。
介绍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出的背景,从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地块内部等方面,阐述了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技术,从而进一步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像海绵一样的城市,下雨时吸水,干旱时放水,自主调节城市干湿度。较为官方正式的海绵城市概念是指全新的城市雨涝管理概念,是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涝灾害的一种城市建设方式。其机理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将存蓄的水释放、利用。现如今国家已将这一理念在一些城市试行,以期取得良好成效。相关专家学者也已深入探讨、研究、践行这一设想模式。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
1.1适应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高楼林立、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使城市绿地面积逐渐减少,渗水能力严重下降,越来越多的雨水资源流入城市下水道,浪费水资源。而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一情况,更多地利用城市中的江河湖泊、绿地植被,甚至一些新研发的蜂窝型大孔渗水地砖来吸收渗透大自然的雨水,防止城市病———由降水的不确定性引起的旱涝灾害的发生。
1.2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污水的排放,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作为城市的一员、海绵城市的建设者,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刻不容缓。而海绵城市建设正是通过建设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地块内部消化等方式来发挥其作用,而这些措施便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
1.3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
之前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公益广告———大自然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可见水资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以往的城市模式,雨水多数是通过井盖等雨水收集设施流入城市下水管道,干净清澈的大自然之水直接流入地下雨水管无疑是对珍贵水资源的最大浪费。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沿海城市受季风影响,夏季强降水甚至台风、风暴很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当地经济乃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充分利用水资源,减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损失。基于上面提到的三种情况,海绵城市的建设必将对缓解城市“旱涝”灾害,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城市化进程起到巨大作用。
2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中的关键技术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日益成熟但是涉及到实际技术水平与效果仍需时间的检验,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地块内部消化等四个方面,以下做详细介绍。
2.1水系湿地
水系湿地作为城市的净化器对城市环境保护、气候调节、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水系是流域内所有江河湖泊等各种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其调节蓄水作用与河流长度、流向、水系状况与流域范围、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形状密度等有直接关系。而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等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浅水区域,与海洋、森林共同构成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由此可见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兴建人工湖,无论是公园还是小区,建设形状造型优美,水质清凉的人工湖或者人工环水水带用来净化环境,增强城市蓄水排水能力。笔者认为相关部门的湿地水系建设经验日趋丰富,关于试点城市的湿地水系建设其技术较为成熟,但要注意重建设的同时更要重管理,充分发挥自然与人工水系湿地的蓄水、补水、净水作用,建设海绵城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旱涝灾害,造福城市居民。
2.2绿地广场
绿地是城市规划中的专业术语,全称为城市绿地,是指城市专门为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的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所用的绿地。绿地广场实则为城市中的街心花园,其中植被众多,利用光合作用有效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做出重大贡献。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城市建设街心花园、广场绿地等基础设施,在美化环境,服务群众的同时,也起到了强大的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雨时吸水,干旱时蒸发放水。
近年来,城市建设利用公园绿地作为“蓄水池”,由繁茂的植被吸收涵养城市降水中的多余水分,再经阳光照射植被中水分蒸发,形成小水珠在天空凝结成云,最终降落城市,实现生态水循环。为建设新兴海绵城市,绿地广场的建设也迫在眉睫,植被的种植与培养依靠城市中有经验的园林工作者。值得一提的是,新型蜂窝状渗水地砖的出现,使城市公园小路既摆脱了雨雪天气泥土道路的泥泞不堪,又快速有效将雨水通过地砖渗透到地砖下的泥土中,蓄存水分,在城市绿地中的小路可以大量利用这种材料来实现绿地的海绵作用。
2.3城市道路
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交通使商业交往更为便利,这势必会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现如今城市道路越建越宽广、越建越气派、越建越坚实,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些道路并不渗水,甚至严重阻碍雨水的排泄,造成城市内涝。因此城市道路在建设中应该注意完善下水道系统,牢固井盖安全,充分利用透水透气材料建设城市交通道路,减少旱涝灾害,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我所生活的城市近年来就开始大力提倡完善城市下水管道系统,建立完善的小水管道体系,减少城市内涝,充分利用雨水,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等问题。
2.4地块内部
作为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地块内部的规划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实行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地块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每一部分用地。若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注重绿化、园林、湿地、湖泊等方面的建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在保证城市正常有序运行的基础上应把此部分作为重点建设对象,实现对海绵城市的合理规划。比如,城市里要合理规划土地使用情况,分配好建筑用地、绿化用地、湿地湖泊在城市中所占的比重,合理规划才能更好地发挥涵养水源的作用,真正使城市发展得更为美好。
3结语
海绵城市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所产生的新兴的城市形态,也是新型城市理念,其发展顺应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的发展观念,在未来将会进行更广泛地推广。无论是水系湿地还是绿地广场,亦或是城市道路、地块内部规划,这些都是海绵城市应具备的硬件设施。我们要做的就是掌握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政策,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建设我们独一无二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上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分析?

4. 怎么玩转海绵城市设计

1、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2020年,我国城市20%以上建成区要自然存储70%的降雨。2030年,全国城市80%以上建成区要达到这一指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16日公布,给出了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一个5年目标,一个15年目标,主题就是明天我们及我们的孩子要住什么样的城市。
3、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4、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5、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5.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如何转变建设理念和方式?

(1)从资源承载力较低,将“以需定供”转变成“以供定需”,合理确定城市建设规模和社会经济发展结构,实现原位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
(2)从城市规划建设管控较低,将过去仅注重空间开发强度控制转成生态环境约束与开发强度控制开举。
(3)从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角度,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统筹建设”。源头减排是从产汇流的源头减少雨水径流形成,加大入渗,过程控制是延缓径流峰值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系统治理是指将“山水林田湖”作为生命共同体和完整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城市“海绵体”统筹建设是指城市开发建设应统筹各类宗地开发以及道路、园林、水等设施建设,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四是从排水安全和资源利用的角度,将传统“快排”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耦合。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如何转变建设理念和方式?

6.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海绵城市是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是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是社会进步的奠基石。
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扩展资料:
海绵城市有几大特点:
1、  天上下的雨尽量就地消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蓄水。有地表蓄水如水库和湖泊。有地下蓄水如透水路面和地下水窖。
2、  流出本地的水流必须是清澈如甘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污水治理。本地所产生的污水必须在本地治理。不能把治理污水的负担留到下游。
3、  留在本地对地表蓄水和地下的蓄水必须加以重复地高效地利用。
4、  每个海绵城市的区块要尽量满足本地所有的用水需求。
5、  逐渐提升海绵城市的生态环境功能。
6、  海绵城市的理想目标就是将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新兴的青山绿水,使得海绵城市返归为自然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海绵城市

7. 海绵城市的理论背景?

一、我国地理与气候因素分析

我国的降水受到季风的极大影响,季节差异大且分布不均,夏季降水往往占到全年总降水量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气候存在着较大不稳定性,因此常常出现暴雨、洪水等灾害,由此导致每年夏季内涝多发。由于汛期中绝大多数洪水都未能下渗并得以利用,因此洪水泛滥与河流断流的风险不仅交替出现,而且风险逐渐增大。
1.2水资源过度开采与污染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北方地区的大部分河流都存在下游断流的情况,湖泊与湿地的面积也迅速减少。与此同时,地下水沿海海域的水质也在逐渐恶化,地下水污染非常严重。实际上,对于水体污染的治理不仅要严抓城市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还要对广大区域内的污染进行有效治理,而这正是海绵城市所擅长的领域。
1.3工程不科学,水系统退化明显
由于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灰色化导致了很大程度上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以及地下与地表水的连接中断,这对于其周边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将会造成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河流径流量下降了超过三成。松花江、珠江、长江、辽河、淮河等多地都在近二十年来发生过特大洪水灾害,这也迫使我国大幅度提升了设计洪水量。
二、海绵城市的发展策略分析
2.1总体思路解读
海绵生产主要是在保护好已有的生态平衡的同时,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环境与生态系统进行修补,同时确保接下来的开发利用过程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过度干扰。这实际上也就要求我们对于当前的水系与环境做到应有的保护,同时确保绿地的开挖,建设足够科学合理,最终为城市吸水、渗水、透水、蓄水的功能提供有力保障。
2.2实施策略分析
(1)建筑物。由于城市中的居住区和相应配套设施大多有着较高的封闭性,因此应将透水装置安防在广场硬地、胸前道路等区域,绿地的建设也要采用下沉式的设计,从而提高对于雨水收集、吸收的效率。对于小区建筑而言,应尽量多采用绿色植被来对其进行装饰,这也能起到极好的吸热、蓄水的作用。
(2)公共绿地。在对绿地进行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增加植被种类,这不仅可以发挥多种植物不同程度的吸水能力,还能搭建起更加美观的自然风景。广场的铺装也要采用透水式的方法,这不仅能够增强广场建筑的吸引力,也能够改善对于雨水的汇聚、下渗效果,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的水循环体系。
(3)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道路是雨水汇聚较为集中的区域。因此,道路的雨水控制十分重要,在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采取透水式工艺铺装人行道、并通过下沉式绿化带来改良其蓄水性能。
(4)成熟水系。作为雨水的主要调蓄空间,在对城市水系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城市特点,尽可能实现城市水系的完善。在对雨水滞纳进行净化时,应选择河道等理想场所。这也就要求我们通过绿化带的种植等途径为雨水滞留,净化提供有利环境。除此之外,必须高度重视城市内部湿地与水系的全方位保护,必须严厉禁止盲目的填埋现象。

海绵城市的理论背景?

8. 海绵城市的设计流程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海绵城市设计后是城市具有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的功能。

海绵城市设计服务流程: 

1.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说明专篇》,提交到规划主管部门,确保通过审查;
2.明确甲方项目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策略和路径,确定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各层次规划体系的具体要求;
3.根据甲方项目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地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详细规划或实施方案;
4.海绵城市专项设计,具体包含:雨水收集系统设计、下凹式绿地设计、生态植草沟设计、绿色屋顶设计等。
5.协助甲方申报办理政府主管部门对海绵城市的其他要求。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