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是谁写的?

2024-05-06 23:44

1. 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是谁写的?

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到底是谁写的?

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是谁写的?

2. 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是谁写的

分类:  社会民生 >> 其他社会话题 
   解析: 
  
 解放后我国第一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是由当时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工作的董必武题写的。董老自幼对柳体情有独钟。他以楷书题写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刚健俊洁、笔势精悍、骨力遒劲、结构严谨而开张,深受书法界好评。 
 
 第二套及以后的第三、第四套人民币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 字是由当时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的马文蔚用隶书所写。马文蔚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力足丰润,被誉为汉隶与魏碑的变体,典雅和谐,刚柔并济。 
 
  1980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外汇兑换券上的"中国银行"出自郭沫若的手笔,"中国银行"4个字极富变化,粗笔不臃肿,坚实如柱,细笔不柔弱,瘦劲神通,字字精道,看上去确有大气磅礴、力重千钧之势。

3. 谁写了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

董必武为首套人民币题字
马文蔚为第二套人民币题字,以后发行的人民币均沿用.
        需要说明的是马老所写的“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中有两字“国”和“银”是繁体,在第4套人民币准备发行时,总行决定把“中国人民银行”的繁体字改为简体,便发函邀请马文蔚先生重写简体的“国”和“银”。可是,当时马老已是80高龄,又有哮喘病,握笔已不稳,所以未能再写这两个简体汉字。最后北京印钞厂的专家经过细心临摹马文蔚先生的笔体,临仿出了简体的“国”和“银”。但是“国”字的“口”与“银”字的“艮”字还是用了马老的原迹,而“玉”,和”金”则是专家们临仿出来的

谁写了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

4. 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是谁写的?

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是谁写的?

5. 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是谁题写的?

一.董必武为首套人民币题字 
我为从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起,至今已经发行了五套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共发行从1元至50000元12种面额,60个票种。前面已经介绍,这些票面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和面额汉字除1000元耕地狭版券外,全部是由当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兼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的董必武同志所书写。这是因为一方面董必武同志的一手好字在解放区有口皆碑,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和人民币的发行都有是在董老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且“中国人民银行”行名也是由他首肯并上报中央批准的。当南汉宸说明想法后,董必武同志非常谦虚地说,我写的字不太好,还是请林老师他们(指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朱德等)来写吧。后来在南汉宸同志再三请求下,他在一张白纸上横竖写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华民国”,“壹、贰、伍、拾、佰、仟、万圆”,“一、二、三、四、五、七、八、九、十、年”等许多字,有些字加“贰”字还写了几种不同的写法。这些字经过南汉宸筛选,后来就出现在第一套人民币上了。董必武的字被称为“柳体”,刚劲挺拔,俊俏舒逸,为第一套人民币增添了不少色彩。 

二.马文蔚为第二套人民币题字 

第二套人民币及以后各套人民币上的汉字出自何人之手,由于档案没有详细记载,一直是个迷,这个谜底直至30多年后的1983年才终于被揭开。原来,第二套人民币上的汉字是由当时在中国人民银行任金融研究员的马文蔚先生所书写。 

1950年初,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套人民币改革的设想便提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领导人的议事日程。为设计好这套人民币,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负责征集人民币上的题字,而由中国人民银行印制局副局长王显周负责组织中央美术学院的罗工柳和周令钊等设计人民币上的图案。据马文蔚先生回忆,那是1951年的一天,南汉宸特意从故宫博物院借来一支宫延用笔,中午休息时,将马文蔚请到自己的办公室,南汉宸拿出笔问:“你看这支毛笔怎么样?”马文蔚一看是十分珍贵的宫延用笔,便说:“真是好笔!”南汉宸说:“你写几个字怎么样?”马文蔚这才注意到,书案上早已摆好了端砚、白宣纸和各色虎皮宣纸。马文蔚问:“写什么呢?”南汉宸说:“就写咱们银行的几个字吧!”马文蔚提起笔,按照南汉宸的意思一连写了好几套“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等字。当时白宣纸用完了,就写在各色虎皮宣纸上,有黄色的,也有绿色的。写完后,马文蔚已意识到他写的字可能会用在人民币上,便说:“写的不好,如果哪个有用,可剪开挑一挑。”南汉宸仔细筛选后,挑出一套较好的放在一边,然后把征集到的其他墨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最后还是选定了马文蔚的墨迹。不久,这些字便出现在了第二套人民币上。以后在设计第三套人民币时,票面上的面额汉字改用了印刷宋体字,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六个字仍然沿用。在设计第四套人民币时,又重新把面额文字由印刷宋体改成了马文蔚的手迹,同时把行名和面额汉字中的繁体字改成了简体字,异体字改成了正体字,旧体字改成了新体字,但仍用马文蔚的书体。 

那时,人民币的设计和人民币上的题字是作为国家机密不能泄漏的,所以,几十年来,马文蔚守口如瓶,从未向任何人提及此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一篇文章促成了这一多年的秘密终于大白天下,那是1983年3月的一天,时任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政协委员、省文史研究馆员的马文蔚先生在翻阅3月1日《山西日报》时,偶然发现一篇将人民币是题字者说成是冀朝鼎的文章,没过几天,《新民晚报》也刊出同样说法的文章。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马文蔚当即提笔给中国人民银行部行写了一封信,说明了事实

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是谁题写的?

6. 纸币上“中国人民银行”是谁写的?

大概有三十年的时间,由于书写“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属于保密事件,这字的归属并不为世人所公开探讨。
直到1980年代,一些媒体开始大胆臆测纸币上字的书写者。截至目前为止,至少有四种错误的说法疯传过,南汉宸、陈达邦、钟灵、冀朝鼎都曾被认为是书写者。正是因为媒体对于冀朝鼎的报道,才激起了马文蔚老人和家人的揭谜之心的。
值得了解的是,南汉宸是金融家、外交家,也是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达邦是赵一曼的丈夫,是专业的“印刷大王”;冀朝鼎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董事长。四人中仅有钟灵是专业的书法家,但他的书法风格和马文蔚不同、且属于晚辈??
南汉宸和冀朝鼎能被误认为是纸币上字的书写者,文从沈梦以为,这和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有关。马文蔚指出:南汉宸是纸币发行的主要负责人,他是坚决不会侵占别人的劳动成果。应该是媒体的误传!
但是,另外两个人的情况却非常不同。
马文蔚老年照
书法家钟灵于1997年、1999(时年78岁)年(总行已经承认了马文蔚书写“中国人民银行”10多年以后)两次在媒体上说“中国人民银行”六字是他所书。而关于陈达邦书写六字的说法多次见于近年来的官方文章??既然历史事实已基本清楚,为何还有这样不同的说法?
基于诚信的品行和社会公德的考虑,我们如果认可钟灵和陈达邦的说法,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在建国之处,南汉宸邀请了数位圈内人和书法行家以类似的书体同写“中国人民银行”六字(参与者可能并非一人,在马文蔚回忆中:自己也是在不了解情况,被以试笔为名留下了字的),但最终马文蔚的字胜出――因此,其他人也并非没有出力,只是没被选上罢!
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了解,钟灵和陈达邦可能都是“中国人民银行”书写者和参与者。但流行货币上的字,确实是马文蔚老人写的!
为什么只能是推测了。如果没有档案作参考,一般的历史细节真难还原了,谜也许只是谜了。

7. 知道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是谁写的吗

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是谁写的?

知道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是谁写的吗

8. 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谁写的

中国人民银行是马文蔚写的。第二套人民币及以后人民币上的汉字出自何人之手,由于档案没有详细记载,一直是个谜。这个谜底直至30多年后的1983年才被揭开。原来,第二套人民币上的汉字是由当时在中国人民银行任金融研究员的马文蔚先生书写的。1983年3月1日,某报载文说人民币上的汉字不是马文蔚写的。马先生知道后,就给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写了封信,要求落实此事。总行收到此信仅半个月,就派出金融研究所的陈溶同志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张作栋来到阳曲县,带着总行的“绝密一号”档案,作调查和技术鉴定,确认档案中所留几套墨迹笔体与马先生的书法完全相同,尽管这些墨迹未曾署名,但还是能认定它是出自马先生之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