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如何实现自身发展

2024-05-17 18:04

1. 高校教师如何实现自身发展

存在即合理都可以解释的清楚语气牢骚,不如超越。明智选择放弃

高校教师如何实现自身发展

2. 高校青年教师如何规划未来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 刘尧 每个人一生都有其职业生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潜能、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前提。大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递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引领者。大学教师要真正担当起引领学生终身发展的使命,自己先要成为自觉设计职业发展的生命主体。为此,我国大学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引导教师科学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规划不可或缺 近年来,有关大学教师由于备受工作压力而倦怠或离职等问题,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06年对武汉市大学教师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所受的压力显著增大,其中助教和讲师的压力感受更高于正副教授。现在的大学青年教师,多是刚毕业的研究生,学历层次高、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成就动机强、专业基础厚实、善于接受新知识,但他们中的多数没有经过教师教育,对教师职业知识了解较少,存在着角色适应困难、自我职业发展意识薄弱等现象。大学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职业发展规划来解决。 实施职业发展规划,从教师和学校两个方面来看,都具有积极意义。 对于教师来说,制定与实施职业发展规划可促进教师的反思与行动,动态的职业发展规划能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对于学校来说,职业发展规划可以增加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与忠诚度,学校可以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学校可充分利用内部人力资源,降低师资流动率,减少对外界师资的依赖性,有助于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绩效,使各类资源的提供更具具方向感与使命感,有效的发掘、培养、提升可用之才。 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不仅是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教师体现自己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和主动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但在现实大学中,不少大学和青年教师在思想上缺乏职业发展规划的意识,在实际行动上缺乏自觉的发展设计,在方法和策略上缺乏有效选择和建构的能力,甚至有些青年教师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偏差。“四步走”迈向成功目标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具有终身性、阶段性、专业性的特点。大学青年教师实施职业发展规划需要弄明白: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会做什么?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 那么,如何具体实施职业发展规划?可以参考如下步骤:第一步,树立职业理想、增强奋斗动力。没有愿望,人生就没有动力;没有方向和目标,动力就无法释放;没有目标的实现,就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所以,青年教师要度过成功快乐的一生,在奋斗的过程中,就必须有清晰的方向,定出明确的目标,然后做出有效的行为。第二步,找准努力方向、关注职业发展机会。在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时,要找到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人,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特别是大学里同行教授的意见。因为教师面临的客观机遇是复杂多变的,有的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认识不足,所以学校有责任帮助青年教师准确地定位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第三步,分解目标、有助实现梦想。目标是未来的现实,目标是行动的导航灯,而设计出具体的方案,分解成小目标,可以轻松地完成目标。第四步,认清自我、制定实施方案。在制定职业规划的具体方案时,要不断地了解自身的条件,找到自己的优势,充分地地发掘自己的优势,分析自身的差距,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重点突破“高原发展期”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有多种形式。从时间上区分有:长期规划(10年左右),中期规划(3-5年),短期规划(年度计划、月计划和日计划)。短安排比较容易制定,中长期规划则较难做。青年教师入职初期的发展规划,主要是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帮助自己确立职业方向: 一是接受入职培训。青年教师在上岗前必须接受岗前培训,这是教师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依据之一。二是选择富有经验的教师作指导。青年教师要尽快适应新的角色,需要指导教师在平等民主的关系中实现职业经验承传。 做好中期的发展规划,主要是走过“高原发展期”。青年教师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要积极突破现状,尽快走出职业发展的高原状态,逐渐向专家型教师转变。这个时候需要面对现实,积极调整心态。采取内部调和的方法解决“职业高原”问题是最有成效和实用价值的,即从内部通过改变所处的环境来解决“职业高原”问题,寻求职业生涯的更好发展。这个时期还应接受提升培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结合学校的发展需要选择接受合适的培训方式。融入教师文化也很重要,听取专家教授的经验介绍,与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在一起讨论交流、分享经验,有助于青年教师走出自身职业发展的“高原期”。学校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报酬制度。给青年教师提供更重视公平的竞争环境,使他们能在向更高的职级晋升中获得平等的机会,同时建立有助于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在满足一定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要更关注教师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个人与学校同步发展 瑞典教育学家托斯顿认为,大学教师发展是改进大学教师的教学或科研成效而设计的一些发展项目,包含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四个维度。而教学发展、专业发展可以包含在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之中。所以,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是学校与教师双方的责任,学校与教师必须密切协作,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应与学校改革发展同步进行,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从学校方面看,学校根据自身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教师的现有素质、发展潜力与发展期望等,制定教师的开发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设计落实相关计划的活动,挖掘教师人力资源的潜力,帮助教师获得职业发展。 帮助青年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学校应做些什么?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再六个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构建教师发展的平台。教师是大学学科组织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学科带头人更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注重学科带头人发展,夯实教师发展的学科平台,使教师与学科共同成长。其次,建立创新团队与跨学科协作机构,促进知识共享交叉。科研创新团队不仅能把握学术前沿,选准研究方向,而且能在集体协作中形成创造的“迭加效应”。同时,大学应搭建平台,促成各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利用学术的边缘效应探求新知、创新发展。 第二,建立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制度。大学要根据教师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需求,做好教师职业发展早期、中期和晚期规划,建立完备的职业发展管理制度,把职业发展规划纳入教师激励机制。 第三,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大学教师自我意识较强,对于他们要营造科学、民主、公平、竞争的学术环境,平衡学术与行政的关系,以柔性化管理较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发展潜质。 第四,建立以教师发展为导向的分类考核评价制度。学校要建立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以教师职业发展为目的,强调教师个人发展、职业发展和未来发展的融合。 第五,制定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大学制定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寻求自我发展与学校引导的良性互动。第六,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教学支撑着学术,学术引导着教学。实施大学教师发展规划使教学与科研互利共生,协同发展。 从教师方面看,实施职业发展规划是教师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与发展潜力、外部机遇与制约因素,以及对机遇与制约因素发展变化的预测,确立自己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选择职业发展路径和策略,制定发展计划以及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具体行动方案等。具体说:从影响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因素上看,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实施职业发展规划,教师要科学认识、充分利用这三个因素。青年教师要科学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准确把握自己职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速度、感受;当职业发展与家庭生活出现矛盾、职业发展受到重大的影响时,青年教师要处理好家庭生活与职业发展的关系,争取自己职业发展获得家庭的大力支持。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青年教师要能围绕着个人因素诊断问题、诊断自己、选择应对措施,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有效地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

3. 也谈高校青年教师如何确定科研方向

1. 背景我是一名高校教师,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工作不足5年。现在有一些国家和省市级攻关类的各类项目,经费相对还比较好。现在还说不上已经完全开展自己的方向,不过前景似乎不错。
2. 我的过程
一名青年教师开创自己的科研局面,有自己的课题,并且能够组建好自己的团队是比较困难的。我是留校的一名博士和青年教师,除了老师之外,还有很多的师兄、师姐和师弟,导师年龄已经比较大,有成就的师兄们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从长远上考虑,我一开始并没有依附于任何一个,除了帮老师做一些他的课题之外,其实也帮不上太多,就和部分觉得比较有合作前景的师兄们一起做些横向的或部门的一些课题,同时注意分析他们的科研方向,看他们有什么重复,有哪些尚未覆盖的领域。其实早在博士期间,我就比较注意这个问题,就注意到学校里有研究前景,但是尚未有真正发展的方向。在做一些部门或横向项目的时候,也比较注意从中归纳科学问题。随着2~3年的总结,加上博士期间的思考,就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方向。现在基本上提炼出了2~3个相对独立且有点前景的方向。
3.研究方向确定方面的一些经验
从过去的经历中,我也慢慢地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有些是弯路。下面的意见仅供参考:
(2)如果没有很好的机遇,最先申请的课题最好是能够独力或较少的人完成,避免过高的协调成本,一般应用基础或软课题较易开始;
(3)注意从周围中发现有实才或特殊技能的“边缘”人士,看是否有交叉的可能,从可能的交叉中发现课题方向;
(4)从课题需求出发,尽可能外延找合适的人力资源,组建自己的团队;
(5)一开始一定要注意经费的使用,对于合作甚至交易成本方面,一定不能过于吝啬,而对于自己要使用的费用,一定要尽可能节约;
(6)注意结交各个团体中的朋友;
(7)坚信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保持开放的心态与人交际,做到有核心,有边缘营养团体;
(8)绝对不能依附于任何一个权威,一定要是合作的关系,从长远上对你或权威都好,不存在反目成仇的可能,即使是合作,也要时刻注意凝练自己的方向;
(9)人品是一切的基础;
(10)外来的青年教师一定要先了解目标高校的行政规则和学术生态;
(11)教学科研也可能是突破口。
第一次发帖,希望对艰难开展自己方向的朋友有用。科研 青年教师 方向 经验 团队

也谈高校青年教师如何确定科研方向

4. 请问高校青年教师怎么申请科研项目?谢谢

青年教师在申报课题时还存在着不能恰到好处地确定课题名称,确立研究内容时缺乏科学思考,构建研究队伍时明显急功近利,论证材料表述也是应付了事走过场,学术品质不足、投机心理比较明显等问题。在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申报教研课题误区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既有利于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又可以促进高校科学管理与质量建设。
  论文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教研课题;申报误区    教学研究是运用教育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本质上是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使实际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课题组成员专业化程度获得提高、学术素养得到提升。高校加强教研课题质量管理,既是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高校教研课题申报质量工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参与教学研究的队伍人数,与其获得立项课题的数量呈正相关。例如,江西省的高校教学研究每年基本保证省级教研课题600项,各高校校级教研项目根据其重视程度确定立项总数(少则10项、多则五六十项),每个项目按5个研究人员计,每年每批次约有近万人(次)经常进行教学研究工作。如果从个体的课题申报行为角度考察,则每年每批次参与其中的人数远远比这多得多:每所高职院校少则几十近百人,一般普通本科高校三四百人,规模大的高校多达七八百人,可见其研究队伍之庞大。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支队伍的中、初级职称的年青教师占的比例相当大,他们或者因为课题研究经验不足,在教研课题申报或立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往往常见而普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研课题研究质量的学术水平层次的提升;或者因敬畏于课题研究“高不可攀”而视之为“禁区”,以至于无法着手或者不能有效地进行教研课题研究工作,虽然尝试性地参与其中,但立项率很低。另一个事实是:针对这些问题,各层面管理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够从有效管理的角度进行全面梳理与研究,也就不可能针对问题提出规范的应对策略来指导或服务于教学课题研究的实际工作。因此,广大教师尤其是涉足课题研究领域不深、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在教研课题研究过程中“捉襟见肘”或者困难重重。
  (一) 混淆不同性质的课题研究
  初涉教学研究领域者,因为对其含义把握不准确,很容易与教育科学研究相混淆,例如,有人将“中外农村医学教育比较研究”问题作为教研课题申报,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果可想而知。那么该如何区别这两类课题?第一,看问题的指向是教育问题还是教学问题;第二,看解决的问题是认识问题还是行动问题;第三,看最后的成果形式是论文、专著还是方案、应对策略;第四,看成果去向主要是给别人阅读,用来交流还是供自己应用后可以推广的。由此不难看出:前者是教育科学课题,后者是教学研究课题。
  由此可知:教育科学研究侧重于基本理论研究或一般方法论研究,目的在于寻找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一般规律、原则或方法论以指导实际工作,“实践检验”不是其成果的必经途径;教学研究是教学的具体行动或专项工作研究,针对教学实践现存问题提出的具体工作方案或策略以改善现状,“实践检验”是教学研究成果的必经途径,它更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明乎此,就不会“张冠李戴”。
  (二) 课题表述不恰当、提炼不简约
  表述不恰当主要有四种表现:一是错把“文章标题”当做“课题标题”。文章标题与课题标题的根本区别在于:思想内容的容量上明显是前者“小”而后者“大”,形式上的区别标志是前者没有标志词,后者有“研究”作为标志词。二是没有理顺思路,影响表达效果。像《如何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课题名称,如果直接说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则更恰当,它所揭示的意义更使人一目了然。三是课题档次明显低下,缺乏分量。如校级教研《我校/院物理实验室建设研究》与《XX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研究》、省级教研《XX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研究》与《XX省高校物理实验室建设研究》的课题名称:两者就有明显的级别档次上差异。四是结构糅杂或课题研究范围超出规格。例如,《高校双语汇双语实践现状分析及中、加、法等国双语教学之比较研究》的校级教研课题名称,既属于“一题多研”(有多个主题),又属于课题研究范围超出规格,即至少可以作为省(部)级课题进行研究。
  课题名称要求简明。请比较以下课题名称其优劣立现:《实验科学创新,建设“绿色”实验室》与《科学创新与“绿色”实验室建设研究》;《改革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研究》。由此可以看出,课题名称一般用陈述性的短语句式,这个短句原则上是主谓句或者偏正式短语结构。其简明性还表现在课题名称的字数原则上不超过20字符;当然,特殊情况像《如何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看成一个特殊的“整体结构”。

5. 有个项目想跟高校老师合作,不知道怎么能够联系到高校专家,通过什么途径呢?

可以搜搜斗石平台,他们主要是做校企对接的,有好多合作的高校专家紫云

有个项目想跟高校老师合作,不知道怎么能够联系到高校专家,通过什么途径呢?

6. 高校教师应具有怎样的科研工作理念和思路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育和培养人的神圣使命。近年来,我国高校中青年教师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些青年教师所特有的年轻、精神、自信、充满朝气,与学生之间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加之多拥有博士、硕士学位,这些因素已经为我国高校的师资队伍增添了无穷的活力。我们也为高校教学工作后继有人而欣慰。要当好一名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呢?除了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外,作者觉得一般还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1. 本学科的基本素质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青年教师都具备博士学位(少数具有硕士学位),应该说在学科知识的掌握上已具备了很好的基础条件。但是要教好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能够担负起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塑造合格的人才,则还需要具备更加优秀的基本素质。 笔者觉得青年教师要多读一些本学科范围内的名著或经典著作,并积极参与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是打基础的事情,犹如一棵树,要让其长得高,根子就要扎得深,读名著就是打基础,是长根的事情。有了这深深的根,再去搞科研,就是长枝叶了,树才会越长越高。以前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缸水”,这里我们再演绎一下:这一缸水还必须是“活水”,这“活水”就是来自于你的科学研究,所以读名著和搞科研就是打好基本功,增强教师基本素质的事情。以力学教师为例,这里推荐几本变形体力学的名著或经典著作(因篇幅所限仅列举几本): Love的《数学弹性理论》,Timoshenko的《材料力学史》、《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分析》、《板壳理论》、《弹性稳定理论》、《工程中的振动问题》,Hill的《塑性数学理论》,Sokolnikoff的《弹性数学理论》,Donnell的《梁、板和壳》,Prandtl的《流体力学引论》,钱伟长和叶开沅的《弹性力学》等。通读名著,可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史,了解学科发展的脉络,了解本学科历史上里程碑性的工作都是些什么等,这些内容在今后的授课和科研中是非常有用的。 高校教师一定要进行科学研究,并注重积累,要以科研工作带动教学工作,并以教学实践促进科研工作。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曾经强调:“科研与教学的统一(Einheit von Forschung und Lehre)”。因此要当好一名教师,科研与教学两手都要硬,否则在高校是站不住脚的。其实科研工作每次搞一点,积少成多,日积月累,就能做出成果,这就是积累的作用。积累很重要,有了积累别人就赶不上你。因此认准方向,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坚持数年必有成效。有了积累,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处处反映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心得体会,讲出自己的看法、观点和思想,才会对讲授课程的内容入木三分,这样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当一名教师在科研与教学有了很好的统一之后,从而才会有高水平的科研与高质量的教学,才会去思索本学科发展前沿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而对此有所建树并做出贡献。如果从教学方法论上讲,这里也可以总结为“科研与教学统一的方法”。 2. 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素质 高校教师不仅会教授本学科的学生,时常还会教授其他学科的学生,有时还会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例如很多讲授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工作在某一工程或应用学科领域或院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懂得其所在或所授课的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而且是多多益善。例如,若你是一名力学教师,但可能在土木工程院系工作,那么你就需要懂得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这样你就能够很好地将力学与土木工程进行结合,并发挥出力学教师力学基础强的优势来。这样的教学时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来,因为通过强的力学基础理论和土木工程学科的专业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出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和特色。从教学方法论上讲,我们也可以将其总结为“学科与学科交叉的方法”。 3. 高等教育学理论基本素质 既然是当一名教师,你就必须懂得教育学理论,尤其是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应该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教育学专家。否则,就会出现满肚子的知识,不知如何教给学生的尴尬局面:即,有满满的“一缸活水”,就是倒不出和倒不好学生需要的“水”来。因此,高校教师要懂得高等教育学理论,要去钻研高等教育学理论,这样就会懂得高等教育规律,更加懂得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这个懂与不懂是不同的,这一切就会凝结与落实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中,你就会根据教育规律来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方法等等。以前大家所说的教学法研究,实际上有点这个味道。同时,教师参与教育科学中有关问题的研究,又是当好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通过对高等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你就会更好地把握方向,把握规律,使你终身受益。所以从教学方法论上总结讲这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 例如,大学的理想是什么?英国教育学家纽曼(Newman)说过:“大学(University)是传授普遍(Universal)知识的地方。”他认为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多么崇高的使命!我们的高校还远远未达到这个境界。因此只有认识清楚了,才会有正确的办学目标和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4. 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素质 人文科学知识是理工科教师最容易忽略的方面,而自然科学知识又是人文学科教师最缺乏的方面。作为教师,要懂得并会运用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其实这是更高层次的基本素质和基本功。可能有人会觉得,对于搞理工科的,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呢?这些知识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这在思维方式、思想方法上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是方法论、认识论上的功底,有时还是新思想和创新的源泉。历史上众多的科学家,不仅仅是本学科的专家,而且是一个“大家”。如,我国著名科学家、力学家、社会活动家钱伟长院士就是如此,当年他以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满分成绩考取清华大学,但是后来他却成为了一名自然科学家。 我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其一,材料力学中有个“弯曲正应力问题”,为什么先讲述正应力后论述剪应力呢?在哲学上讲就是先抓住主要矛盾,略去次要矛盾来讨论问题。待主要矛盾研究清楚或初步解决后,再计入次要矛盾进行深入研究,这就是逐步逼近真实情况的方法论,也是哲学上相对真理概念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应用。有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底蕴,教师在讲课时就能讲出自然科学课程的文化,这样就不怕没人听、学生不欢迎。事实上,武戏重要(数学或定量语言表达),文戏更难(人文学科或文字语言表达)。 其二,美国宇航员曾说在太空上看到了中国的长城,这是全中国人都知道的事情,我国小学的教科书上将此内容编入了教科书。但是,随着神州五号的成功发射,我们中国的宇航员杨利伟也进入了太空,可是他却说在太空中没有看到长城。于是乎,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在太空究竟能不能看到长城的争论。随后欧洲宇航局又来凑热闹,使得这场争论更是高潮迭起,而且至今也还争论不休。其实,在太空看不看得到长城,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定论,对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也不可能有答案,因为看见或者看不见都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根本不是你说看见就看见,他说看不见就看不见的问题。但是,我们的思路只能接受一个所谓“正确”的说法,要么看见,要么看不见,如果看得见的话,那么杨利伟肯定错了;如果杨利伟对的话,那么美国宇航员就错了。关键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的学生,任何事情都可以讲得很美好,非常完美。所以,教育的关键是要把事实告诉学生,而且这个事实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东西。告诉小学生,美国宇航员说看见了长城,中国的宇航员说没有看见长城,就是要把这两个都是事实的事实摆开。这就反映出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带有太多的政治色彩而陷入了“非对即错”这样一个判断是非的怪圈当中。总之,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极端化了,片面地追求一个绝对正确的结果,要么完全正确,要么完全错误,而问题就恰恰出在这里。 其三,即如何完整看地球的问题。我们通常见到的地图是经线地图。实际上还应该有纬线地图。若飞机从北京飞纽约,当取最近路线飞行时,则从经线地图看与从纬线地图看的结果是不同的,究竟哪一个是应该采取的路线呢?那么当我们从地球仪上看后发现,从纬线地图上看是合理的。所以这里就有一个东西南北完整看地球的问题,也就是不能片面地看问题。因此,我们要建立科学的思维与思想方法。一般地讲,理工学科教育有意无意之中更强调收敛性,多属于逻辑思维;人文学科教育有意无意之中更强调发散性,多属于形象缉弧光旧叱搅癸些含氓思维。我们讲文理科交叉,有时还要加上个人的艺术修养等,以完整的思维方式来为教学、学习和研究服务(并懂得总有问题存在,相对真理的概念)。懂得和运用哲学,就是要在自然科学的范畴内去理解哲学,在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去理解和运用哲学。懂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认识论的螺旋式上升和提高;而对立统一论规律是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的精髓。在教学方法论上讲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科技与人文结合的方法”。 5. 教育方法或技术等基本素质 (1)教案问题。教案是讲课的基本素材和资源。教案应该是最充分和完整的,内容要比书本和讲课内容要多得多,如一道习题的多种解法等,它不是书上内容的简单搬家。教案中一般要体现Why?Who?When?Where?How?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等。这样的教案才是一份好的教案。 (2)教材问题。高水平的教师既要会选择授课教材,同时也要会自编自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开展对国内外同类学科教材的研究。那么研究教材什么呢?笔者觉得有如下内容可以进行:① 在内容和体系方面可以开展对教材的基本内容、组成体系等方面的研究。② 在教材中的概念和方法方面可以开展对教材的论述观点、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③ 在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方面可以去创建全新的例题和习题等工作。④在教材的版式和插图方面可以以全新的、以学生为本的教材版式和插图等,并注重相关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⑤ 在教材采用的技术方面可以开展对现代计算技术、表达技术等如何服务于教材内容的研究。⑥ 在教材的思想和哲学方面可以开展对其教学思想、理念、方法论、哲学体系等的研究。只有这样,方能形成并出版具有特色的课程新教材,并经历千锤百炼形成精品教材或经典教材 采纳!

7. 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课程设计、评价、改进的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学修的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课外的学修指导能力。
课程质量保证实施能力。
关于教育态度的素养能力。
关于提出改进教育教学建议、启发的能力。
使命责任:教学与教育不可分割,切实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立场态度:应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具有服务态度。技能手段:除持续改进通常的教学教学方法外,还应该加快建设或使用体现平等和协同关系的“学修历程系统”等信息化手段。

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8. 博士毕业后,是去企业好还是到高校当老师好?

去高校可能轻松点,当大学老师不坐班,个人时间比较多。但是收入不是很高,一般地区,副教授,年薪也就4-5万左右。而且现在的高校对科研要求很变态,为了评职称,要求省部级项目,要求检索文章什么的,都比较变态。而且在高校,基本上发展空间不是很大。女孩去高校比较好,有时间教育孩子。去企业感觉还是本科比较多,企业好像不太喜欢学历高的。
博士毕业后,应当以博士研究课题为主要发展方向,确定去企业还是当老师。
1.博士阶段,主要是研究专业中的某一课题,并对这一课题具有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2.从技术理论发展的角度,博士毕业后,应当去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假如研究的课题方向是教育教学,最好是去当高校老师。假如研究的并非教育专业,最好是沿着研究的课题,去实现其技术和经济价值。
3.博士专业不同于一般的普通专业,是专业中的精髓。再跨一步就能引领本专业的前沿。所以,对专业课题不应当随意放弃,而应当沿着自己的博士课题继续发展,一般不存在改行的可能。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