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英国经济怎么样

2024-05-16 02:04

1. 二战前英国经济怎么样

二战前的英国整体上是日薄西山,走下坡路的状态。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逐渐丧失工业垄断地位。后起的美国 逐步赶上并超过英国,导致相互间矛盾的空前激化。20世纪初,德国成为英国竞争对手。面对严峻的形势,英国政府积极扩充军备,尤其是海军。为对付德国,英国放弃19世纪奉行的“光辉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后,英、法、俄“三国协约”实际上形成。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英国最终击败德国潜艇部队,维护了它的制海权。战争中英帝国参战人员阵亡总数达50万以上。大战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失败告终,也是英国的一大胜利。但是,胜利并没有给英国带来期待中的振兴和发展。
在经济方面,英国从战前的债权国变为战后的债务国,国际金融中心由英国伦敦转移到了美国纽约,“日不落帝国”世界政治、军事霸主的地位都已名存实亡。尤其是,一战中,英国商船损失,使得其航运业遭遇重创,导致英国贸易量的下降。更加严重的是,英国之前的经济命脉:殖民地,在二战前出现了大量的失控现象。英国对领土的控制力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对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大不如前。
雪上加霜的是,1929年开始于美国的大萧条迅速地影响了资本主义全球市场,英国当然也不能幸免。虽然由于其殖民地和海外贸易线的支撑英国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但仍然对其造成了沉重打击。
总之,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到今天,二百三十余年中,一战之后到二战之前这段时间是英国经济发展最缓慢的时期。

二战前英国经济怎么样

2. 二战前英国经济怎么样

二战前的英国整体上是日薄西山,走下坡路的状态。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逐渐丧失工业垄断地位。后起的美国
逐步赶上并超过英国,导致相互间矛盾的空前激化。20世纪初,德国成为英国竞争对手。面对严峻的形势,英国政府积极扩充军备,尤其是海军。为对付德国,英国放弃19世纪奉行的“光辉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后,英、法、俄“三国协约”实际上形成。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英国最终击败德国潜艇部队,维护了它的制海权。战争中英帝国参战人员阵亡总数达50万以上。大战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失败告终,也是英国的一大胜利。但是,胜利并没有给英国带来期待中的振兴和发展。
在经济方面,英国从战前的债权国变为战后的债务国,国际金融中心由英国伦敦转移到了美国纽约,“日不落帝国”世界政治、军事霸主的地位都已名存实亡。尤其是,一战中,英国商船损失,使得其航运业遭遇重创,导致英国贸易量的下降。更加严重的是,英国之前的经济命脉:殖民地,在二战前出现了大量的失控现象。英国对领土的控制力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对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大不如前。
雪上加霜的是,1929年开始于美国的大萧条迅速地影响了资本主义全球市场,英国当然也不能幸免。虽然由于其殖民地和海外贸易线的支撑英国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但仍然对其造成了沉重打击。
总之,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到今天,二百三十余年中,一战之后到二战之前这段时间是英国经济发展最缓慢的时期。

3. 二战后,英国经济衰败的原因?

英国在十九世纪末期就被德国和美国快速赶超。庞大的海外殖民尾大不掉,成了负担。一次世界大战更是泥潭。所谓二战后的衰落,只不过是这一过程的加速罢了。

1. 二战结束后,英国沿袭二战时的计划体系。官僚系统过于庞大,资源集中于中央,工会势力强大,所以经济失去活性。
2. 经济的快速衰落,让英国国内政治也极不稳定。在撒切尔夫人之前,首相频繁下台,导致政策缺乏连续性。
3. 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改革虽然激活了经济,但公共服务部门如医疗和教育体系更趋于集中,消耗大量的资源。
4. 英国金融业发达,金融巨头的话语权也很大。为了保护金融业利益,英镑不断走高,导致国内制造业转移。
5. 二战后,英国参与了数次冲突,比如马岛海战和伊拉克战争。这带来经济上的包袱。

除了政策方面的原因,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比如:
1. 德国人在工作场所的纪律和效率高于英国人
2. 英国人多购房,德国人多租房。英国劳动力的灵活性低。

二战后,英国经济衰败的原因?

4. 二战后英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死亡41万,伤36万人,耗资250亿英镑,还有约1/4的财富被毁于战火,战争结束时英国不仅丧失了战前黄金与美元储备的大部分,而且积欠了30亿英镑的新外债,其出口贸易下降了将近70%
  战后初期,英国工业生产地位进一步下降,海上力量被美国远远超过,国际金融地位严重削弱,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最大的资本净输出国。英国对英联邦内部的控制力更加削弱,殖民体系已面临土崩瓦解.

  战后英国经济发展所经历的两个阶段:
  回顾战后英国经济的发展,可以1979年为界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1,1945-1979年的30多年是英国经济深受殖民帝国瓦解和“英国病”的长期困扰而发展十分迟缓的时期
  2,1979年-现在是英国经济不断进行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的时期

  殖民帝国的解体及其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二次大战结束时,英国仍然控制着1400多万平方公里、5亿左右人口,包括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殖民地与附属国,此外还拥有1900万平方公里、5千万人口的自治领。表面上,英国仍然是一个庞然大物。
  从战后初期开始,英属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斗争便不断高涨-
  •战后初期首先是缅甸、马来西亚,继而南亚各国
  •1950年代亚洲、非洲民族解放斗争蓬勃兴起,54年英被迫从苏伊士运河撤军,56年侵略埃及失败,殖民统治开始土崩瓦解
  •1960年代以后,英在非洲、地中海、中东、太平洋和拉美的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
  •此外,一些经济发达的自治领(如加、澳、新)的离心倾向加强
  所有这些表明,英国的殖民帝国已无可挽回地崩溃了.
  殖民帝国解体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1)丧失了原来作为宗主国所拥有的各种特权(如土地租借权、占有权,矿产勘察权、开采权,海关管理权,货币发行权等)

  战后英国经济中的所谓“英国病”
  (所谓英国病是长期困扰英国经济的一大问题,也是英国战后常被人称之为“欧洲病夫”的原因)
  1,“英国病”的症状
  •经济发展缓慢,经常走走停停(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增长速度都居于发达国家之末位,而且较短期增长后,便是较长的停顿
  •经济衰退频发,且日趋严重
  •国际经济地位大为下降,英镑不断贬值(1930年代以前英镑作为世界货币处于霸主地位,曾受到各国拥戴,但二次大战后急转直下,其霸主地位为美元取代,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宣布由1英镑=4.03美元降为1£=2.8$,1967年底再次贬值,1985年最低时曾为1£=1.298$,现为1£=1.5$。此外,英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国际贸易连年赤字)
  2,“英国病”的病因
  1)历史原因-世界工厂和庞大的殖民帝国给英国留下了陈旧的生产部门
  2)产业结构缺陷-第三产业过分膨胀,传统产业长期不振,新兴产业缺乏竞争力
  3)固定资本投资增长缓慢,劳动生产率较低
  4)重科学轻技术,重基础轻应用,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应用
  5)墨守成规,守旧思想严重,企业管理较落后(英国门第观念、等级制度根深蒂固,对引进技术审慎、保守:不让工人参加管理,有的经理甚至将工人视为仇敌,劳资关系紧张
  6)过早实行高福利制度
  7)两党轮流执政,经济政策缺乏必要的连续性
  这些权利的丧失不仅减少了其海外收入,而且去掉了其据此进一步剥削的基础
  2)使其资本输出的有利条件受到限制,因再不能象过去对待殖民地附属国那样直接进行肆无忌惮的剥削了
  3)以往那种对殖民地附属国在贸易上面通过低价掠夺原材料、高价推销工业品,赤裸裸地榨取高额利润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
  殖民帝国的解体成为战后相当长时期中英国经济发展迟缓、对外贸易状况恶化,英镑危机频发的重要原因.

5. 一战后的英国经济状况如何?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从顶峰跌落的转折点。英国虽然在战场上获胜,却从债权国变为债务国,经济上开始一蹶不振。在两次大战间的大约20年的时间里,除两、三个年头有过短暂繁荣外,经济长期萧条,投资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而居于统治地位的经济理论仍然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可以“自动调节”的传统信条,政府对此无能为力。凯恩斯敏锐地觉察到这种理论的缺陷,试图寻找解决危机的新思路。

一战后的英国经济状况如何?

6. 2战后英国的经济政策和原因

二战后,英国的经济受到严重创伤。主要是英国依赖美国的援助来恢复发展经济。美国的主要政策就是《马歇尔计划》经济模式的特征:由以前的国家过多干预向自由主义转变,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重新得到加强;经济计划程度下降,自由市场作用增大;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已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死亡41万,伤36万人,耗资250亿英镑,还有约1/4的财富被毁于战火,战争结束时英国不仅丧失了战前黄金与美元储备的大部分,而且积欠了30亿英镑的新外债,其出口贸易下降了将近70%
  战后初期,英国工业生产地位进一步下降,海上力量被美国远远超过,国际金融地位严重削弱,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最大的资本净输出国。英国对英联邦内部的控制力更加削弱,殖民体系已面临土崩瓦解.

  战后英国经济发展所经历的两个阶段:
  回顾战后英国经济的发展,可以1979年为界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1,1945-1979年的30多年是英国经济深受殖民帝国瓦解和“英国病”的长期困扰而发展十分迟缓的时期
  2,1979年-现在是英国经济不断进行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的时期

战后各殖民地解放,60年代后期推行的高税、福利和国有化政策使英国经济处于极端困难境地。

7. 二战中的英国情况?

  如果英国的殖民地算是自家的,那英国在二战中是没守住自家三分地.
  如果英国的殖民地不算自家的.那英国帮别人守住和夺回了太多的地

  英国的二战的战线是最长的,欧洲战场西线的主力,前1940-1943年可以说是唯一.
  北非的战场的主力.后来有部分美军参与.
  地中海战场的主力,虽然战绩不佳,丢了大部分的殖民地.
  远东战场也有不少战争,缅甸.新加坡....等,战线也不佳.但

  但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拥有最在的殖民地以及自治领(象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都是英联邦的自治领,那时英国在英联邦的影响力和现在完全不是一回事,英国宣战后95%以上的自治领也跟着宣战的),英国是不可能,也不会只守自家三分地.他是要极力守住自己在全球的利益. 那么他不是可能想推动这些殖民地的,也不想推动在自治领中的影响力的.


  英国?最大的贡献就是守住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一个完全不懂历史的人随便套用了一句话竟然被称为经典????!!!

  在二战中英国是与美国齐名的超级大国.刚开始被德国打了个错手不及,如果在英国有准备的情况下,德国与英国开战德国根本占不了什么便宜.开战第二年看看英国的军火生产与国防开支就可以知道英国的实力了.战果上,陆军不是英国的强项.各位好象都是陆军迷吧.英国海军做出的巨大贡献有谁知道.他单挑德国\意大利等好多国家呀.把他们封杀的不开点.英国人在海上和空中从没有失败过........好多好多不想去说了.我们都是生活在现代的人.不了解那个时代.其实那个时代的世界力量对比与现在完全不是一个样子.小希不把法国看在眼里......

  英国的海军和空军贡献很大.封锁和堵死德国,敲打意大利,追击或迫降维希法国舰只,以及坚持对德国进行战略轰炸.要知道,即使是美军全面参战之后,对德国的夜间战略轰炸仍然是由英国皇家空军负责的.(美军负责昼间轰炸)

  英国的作用体现在:
  1、海军对纳粹德国的全面封锁。打击航运线是双方的事,德国在搞狼群战术,英国人的驱逐舰和巡洋舰巡航以及遍布世界的殖民地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封锁网。英国的这项功绩不怎么出名,因为人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德国人都认定开战了还能有远洋航运的话,那上帝肯定是个日尔曼人。
  2、地面进攻主力之一。英国陆军的兵力动员尽管不如苏联和美国,但是就兵力来说仍是盟军老四,中国勉强算第三。另外大抢风头的美国陆军82、101空降师不大愿意提及诺曼底登陆时英国同行比他们还多。
  3、海军打击纳粹海上力量。这个不用多说了。
  4、英国空军的战略轰炸和前线制空权争夺。英国空军一直是欧洲西线空中主力之一,43年前是唯一。英国空军的战略轰炸集中在夜间轰炸和对德国重要目标的攻击,他们对德国城市的伤害比对工业的伤害高得多,千机轰炸是当时德国市民的梦魇。就轰炸技术而言英国空军的轰炸机部队可称二战第一,有许多传奇战例,比如炸沉提尔毕茨(这艘可怜的大舰从诞生到沉没都在被英国空军轰炸);低空投弹用500磅炸弹炸开牢房墙壁好让其中距墙不足5米的犯人从洞里逃跑……这个任务就现代的技术条件看都有点匪夷所思。在前线,喷火和台风的战斗不用多说。
  5、物资支援。在谢尔曼之前,苏联人最熟悉的外援坦克是英国货;在P-39之前他们最熟悉的外援战斗机是飓风。
  6、保护航运线。盟军的护航任务在43年以前几乎由英国人包办,美国海军只负责威胁较小的大西洋西部。附带的,在运用潜艇方面英国人并不比德国同行差,就战舰受创几率而言德国海军是二战最吃潜艇亏的……不那么显眼的唯一原因是他们漂在水上的东西在大国中也就是比苏联多点。

  1:敦刻尔克大撤退

  保留了英国人仅有的反击力量,为了最后在北非地区的战役做了最大的贡献

  2:英伦空战

  数量不多的英国皇家空军顽强的抵御了强大的德国帝国空军,防止了欧洲全面沦陷并牵制了大量的德国空军力量

  3:发明雷达

  雷达的发明直接的作用就是帮助英国打赢了英伦空战

  4:北非胜利

  英国整个二战最大的贡献就是北非的胜利,打败了沙漠之狐隆美尔和他的军团,从此开始盟军从相持转向了进攻并最后以北非为后盾想欧洲发起了全面的反......

  英国在二战的贡献.是战时使美国大兵有了嫖娼偷情发泄的机会.宵禁后许多广场,美国大兵可以去找小姐,而小姐拿出火柴照自己的脸,美国兵满意了就裹着大衣开始进性.清洁工早上可以在一个性聚集区扫出满满一萝筐的避孕套.一个美国大兵在给朋友写信道.在这个广场,人们聚集着,声音起伏着,这里是一个性的战场.
  战后,美国大兵给英国留下了将近100万的私生儿.

  在二战中英国是与美国齐名的超级大国.刚开始被德国打了个错手不及,如果在英国有准备的情况下,德国与英国开战德国根本占不了什么便宜.开战第二年看看英国的军火生产与国防开支就可以知道英国的实力了.战果上,陆军不是英国的强项.各位好象都是陆军迷吧.英国海军做出的巨大贡献有谁知道.他单挑德国\意大利等好多国家呀.把他们封杀的不开点.英国人在海上和空中从没有失败过........好多好多不想去说了.我们都是生活在现代的人.不了解那个时代.其实那个时代的世界力量对比与现在完全不是一个样子.小希不把法国看在眼里.他那一个狂望自大的人却因为英国人在整个三十年代前期和中期没敢有大的动作.进军那个什么因.占捷克斯什么的.最怕的是英国

  二战中,英,美,苏是同盟国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核心国家,其次是中国.再次可能是法国吧,
  百度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明确写到: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核心,苏联是抵抗德国的主战场,中国的抵抗日本的主战场.
  英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可以看下面的资料大概知道:
  象英国对苏联的援助,英国在法国战败后成为欧洲反法西斯的大本营,法国的戴高乐,荷兰的女王都在伦敦领导反法西斯的战斗.

  ====

  在海洋上,美国当然肩负了太平洋战争的几乎全部重担,1942年,他们在中途岛附近、在瓜达卡纳尔岛以及在珊瑚海所进行的决定性战役,使他们在那辽阔的海洋上获得了全部的主动权,给他们打开了袭击所有被日本占领的地方的道路,并最后袭击日本本土。美国海军是不能同时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承担重任的。在这里我有责任摆明事实。在欧洲战区、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击沉的七百八十一艘德国潜艇和八十五艘意大利潜艇中,有五百九十四艘是英国海军和空军击沉的;英国海军和空军除了击毁或俘获意大利全部舰队外,还消灭了德国的全部战舰、巡洋舰和驱逐舰。

  把击毁的潜艇数字列表如下:敌方的潜艇损失


  击毁潜艇总数:996
  ===========================
  1941年上半年,英国仍在北非、地中海、中东和广阔的大西洋上孤军奋战。形势十分危急,上半年军舰和商船就损失三百万吨之巨。5月间,罗斯福决定在冰岛设立基地,由美国海军参与护航。

  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日苏中立条约",双方在有争议的萨哈林岛问题上都作了让步。在以后的岁月里,双方都基本遵守这个条约,直至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时才失效。

  与此同时,美国和日本之间就全面解决太平洋问题的谈判则毫无进展,主要障碍在于:美国坚持要求日本先从中国大陆撤兵。

  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国的突然袭击,顷刻之间西部边界被全线突破,苏联损失极为惨重。当天,丘吉尔就发表广播演说,他承认自己二十五年来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但是,现在苏联人民已经在对纳粹德国作战,那么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已变得不重要了。他向全世界明确宣告:"我们将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进行我们可能给与的一切援助。苏联人民的英勇奋战根本改变了英国的战略地位,现在它再也不必孤军作战了。"

  英国开始通过危险的北海航线向苏联摩尔曼斯克港运送军火、物资。由丘吉尔夫人带头,英国红十字会展开为苏联募捐活动,在其后四年里,共募集了将近八百万英镑和大批医疗物品。

  下部 战争临到美国

  (1941年6月--12月)

  美国大力增加军火生产以供应英、苏两国之需。罗斯福答应:从1942年7月1日起,供给苏联作战飞机三千六百架,供给英、苏两国的坦克,各自从每月一千二百辆增加到每月两千辆。

  8月,丘吉尔乘"威尔士亲王"号军舰赴纽芬兰与罗斯福会晤。英、美两国通过了《大西洋宪章》,宣布:"在最后摧毁纳粹暴政以后,两国希望见到建立这样一种和平,使一切民族得以在自己的疆界内安居乐业,保证一切地方的所有居民都可以过无所恐惧、不虞匮乏的生活。"这就是日后建立联合国的思想基础。

  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第二天,希特勒命令德国海军对不论在什么地方发现到的美国船只施行袭击。三天后,德国正式向美国宣战。美国正式参战。丘吉尔早就设想的英、美、苏三国的伟大同盟终于实现了。
  =========================

  无可置疑,如果不是罗斯福一直给予丘吉尔以新希望的话,英国早就要放弃作战了。罗斯福的意图究竟何在,这是很难说的。美国对英国的军火援助要真正见效,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即使到那个时候,美国运到的飞机的质量也是成问题的。一个远离战争的国家不可能出产最优秀的飞机。德国飞行员把截至目前所遇到的敌机称之为"废物"。

  他说,三国同盟条约首要的目的是威慑美国,使之不敢参战。新秩序的主要敌人是英国,它是日本的敌人,也同样是轴心国的敌人。

  里宾特洛甫接着说道,元首经过仔细的考虑后认为,如果日本决定尽快地积极参加对英作战,这将是有利的。譬如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新加坡,将成为迅速毁灭英国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如果在目前对英国的作战中,日本做到给新加坡以决定性的一击,那么罗斯福就要陷于非常困难的境地了。如果他对日本宣战,他就必须预料到,菲律宾问题的解决必将有利于日本。他在使美国的威望蒙受如此严重的损失以前,或许要进行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在另一方面,日本由于征服新加坡,将在东亚的那一区域内获得绝对优势的地位。它这才货真价实地做到"快刀斩乱麻"。

  =====================
  我因为不得不述说这件事而感到痛苦。永不提及这件事是不可能的。此外,澳大利亚的人民有权利知道曾经发生过的事,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另一方面,必须记住,且不谈他们受到的严格的政党制度的限制,澳大利亚的各届政府也没有什么理由在这时信任英国对战事的指挥,况且,在沙漠侧翼被突破时,以及在希腊战役中,他们的军队所冒的危险又使他们不胜焦虑。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澳大利亚的崇高动机。这一动机使它把仅有的三个完整的师,即澳大利亚成年男子的精华,派往中东作战,也不能忘记澳大利亚军队在中东历次战斗中的英勇战绩。

  =====================================================仓促下令全线退却,结果退却很快就成了
  溃退。4 月12 日,贝尔格莱德沦陷。4 月14 日,南斯拉夫国王彼得仓皇从科
  托尔(位于南斯拉夫南部沿海)乘坐英国的一架水上飞机逃往英国。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在动员国内一切力量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同时,还
  广泛开展外交活动,同一切反法西斯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争取国际援助。
  1941 年7 月中旬至8 月,苏联先后与英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分别签订在
  反法西斯战争中共同行动的协定。苏联还和英国签订贸易协定,和美国签订
  军事经济互助协定,与挪威、比利时恢复了外交关系。9 月29 日至10 月1
  日,当德军向莫斯科大举进攻时,苏、美、英三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
  议,讨论美、英向苏联提供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问题。这次会议签订了第一
  个议定书,规定从1941 年10 月1 日至1942 年6 月30 日,美国和英国每月
  向苏联提供40D 架飞机、500 辆坦克以及其它种类的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
  苏联向美、英提供原料。10 月30 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美国政府写信给
  斯大林,宣布给苏联10 亿美元的无息贷款。11 月7 日,罗斯福将武器和军
  用物资出借和租让法(即租惜法案)扩大应用于苏联。
  至1941 年年底,美国援助苏联204 架飞机、182 辆坦克;英国供给苏联
  669 架飞机、487 辆坦克、301 支反坦克枪。①

  ====================================
  。从6 月月中起,盟军开始扩大登陆场。盟军在扩大登陆场的战斗
  中,于6 月21 日包围了瑟堡,并于26 日攻占了该港城,从而使登陆部队的
  物资供应有了保障。6 月底,盟军占领了正面100 公里、纵深50 公里的登陆
  场。7 月初,盟军已有13 个美国师、11 个英国师和1 个加拿大师,100 万人
  在诺曼底登陆场登陆,有近56.7 万吨物资和17.2 万辆车辆被运送上岸,而
  这时在那里抵抗的德军只有13 个师。7 且9 日,英军攻占了卡昂西北部,至
  7 月18 日完全占领该城。与此同时,向圣洛方向进攻的盟军占领圣洛,从而
  在西欧大陆上建立起从卡昂,经科蒙、圣洛,一直延伸到来赛的稳固战线。
  至此,盟军已具备了收复西欧大陆的条件。从6 月6 日到7 月18 日,德军伤
  亡11.7 万人,盟军伤亡12.2 万人。
  诺曼底登陆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①"英军"和"美军"这两个词,包括他们作战时指挥的盟国部队在内。表中有零头数字的,是由英军、美军共同"击毁"的。共同"击毁"的事例很多,但在击毁的德国潜艇总数里,把零数加成为整数。

  在空中,美国从珍珠港事件后的最初时刻起,便以最大的规模做出巨大的努力投入战斗,特别是使用了他们的白天"空中堡垒式"轰炸机;他们的空军既用来打击日本,也用来从英伦三岛打击德国。但是,当1943年1月我们到达卡萨布兰卡后,便没有一架美国轰炸机在白昼向德国投下过一颗炸弹,这是事实。不久之后,他们所做的巨大努力就有了成果;

  但是,直到1943年年底为止,英国在德国投下的炸弹合计起来,无论白天或黑夜,都以八吨对一吨之比,超过了美国飞机所投的炸弹,只是在1944年的春天,美国的轰炸才超过了我们。在这方面,如同在陆地和海上一样,我们是从开始就参与了整个过程的,只是到了1944年,美国的巨大的作战努力才赶上和超过了我们。

  有一点必须记住,从1941年1月开始实行租借法案起,由于美国的慷慨援助,我们的军需供应增加了五分之一以上。

  有了他们给予我们的物资和武器,我们实际上就能够以全国四千八百万人当五千八百人去作战。同时,在海运方面"自由轮"的大量建造,使物资的供应能经过大西洋源源而来。另一方面,对整个战争期间各国的船运由于敌方军事行动而遭受的损失,也应作一个分析,记在心里,其数字如下:

  国别       损失总吨数    百分比

  英国       11,357,000    54

  美国        3,334,000    16

  (不受敌人控制的)
  其他各国      6,503,000    30

  __________________

  21,194,000  100

  在这些损失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在大西洋,其中包括英国沿海水域和北海,只有百分之五的损失是在太平洋。

  列举以上事实,并不是想得到不应有的功劳,而是要在一个能博得公正人士的尊敬的基础上,说明在世界历史的危急关头,首当其冲的这个小岛的人民在各种形式的战争活动中做出了多么艰巨的努力。

二战中的英国情况?

8. 英国在二战过后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计划经济。
        作为最早的本钱主义国家,英国的经济发展曾经长期居于欧洲和世界的领先地位,它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在 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工业在世界上几乎居于垄断地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号称“世界工场”。在184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占全世界的 45%。到1870年,尽管欧洲其它国家和美国的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仍占有1/3的份额。然而,好景不长,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开始进入了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其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它主要本钱主义国家,先后被美国和德国赶上。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的经济也一直是发展滞缓、步履维艰,即使是在二战之后整个西方世界普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经济仍无多大起色,到60年代又先后被法国、日本赶上。到80年代,甚至连原先很不起眼的意大利也几乎赶上了英国。
       历史上,英国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经济体制特征。1945年7月,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英国工党出人意料地在大选中获胜,工党在下议院获得398个席位,而守旧党仅得209席。工党由此单独组阁,成立了由工党领袖克里门特•艾德礼为首相的战后英国首届政府。工党政府刚一成立,就决心实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振兴战后的英国经济和改善社会状况。工党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推行福利国家制度。在实行国有化方面,英国政府除了原已收归国有的电话、电报、地铁、发电站以外,还将煤矿、铁路、电力、煤气、运河、船坞、医院、英格兰银行、航空及钢铁业收归国有。国有化的方式是由国家向原业主支付偿金。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国有企业地位显著上升。1981年,英国最大 10家公司(企业)按营业额排序,国有化公司占3家,按职工人数排序,国有企业占6家。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如下部门:英国邮政局、国家煤炭局、英国铁路局、英国航空和宇航公司、英国机场办理局、英国港务局、英国货运公司、国家公共汽车公司、英格兰运输局、英国钢铁公司、英国国家石油公司、英国制造公司、电力委员会等。英国国有化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代替私营公司在英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而国有化的目的一是利用国家的力量维护英国整个经济机制的正常运作,鞭策战后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二是帮手调整英国国内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尽可能地争取社会平等。与国有化彼此关联的是工党政府实行了必然程度的经济计划化。艾德礼政府从一开始就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通过对财政、金融、贸易和部分生产的控制,主动地指导和调节经济发展。福利国家制度是战后初期英国工党政府诸项改革举措中影响最大的一项。1946年8月,通过工党政府的努力,英国国会通过了国民保险法。该法在以往有关法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险项目,规定凡已就业而未达退休年龄的职工都须参加保险,以便在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的情况下能够享受津贴和补助。1946 年11月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法,在英国的居民从此享受免费医疗。同年还通过了住房法,该法规定地方当局负责集资修建房屋,解决战后房荒;同时对房租实行限制,以掩护租户的利益。1948年5月。国民援助法出台,规定由于种种原因而无力缴纳社会保险金的贫困者,可得到政府的救济。上述所有的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的基金来源于投保职工交纳的保险费、企业主上缴的保险费和国家的预算拨款等三个方面。工党政府的福利政策使战后英国普通居民的生活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1948年,艾德礼宣布英国已经建成了福利国家。
  虽然,这些国家干预办法对于战后初期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复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其毛病也很快显露:效率低下,包袱沉重,也因此,到1951年,由于工党政府的内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守旧党通过大选重新上台执政,这种国家干预政策遭到质疑。1951年10月,守旧党组成由丘吉尔为首相的新政府,从此开始了长达 13年的守旧党执政时期(在此期间丘吉尔、艾登、麦克米伦和霍姆相继出任首相)。守旧党政府终止实行工党原先准备实施的钢铁工业和国内运输业的国有化计划。同时继续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必然程度上减少了一些国家在国民保健方面的开支。丘吉尔政府还按照战后英国经济恢复的实际,结束了产生于战时的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严格控制,使英国的经济能更好地发展。50年代前期,英国的经济呈现繁荣,其国民生产总值位居本钱主义世界第二位。而然进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 年代上半期,与实行完全自由经济的联邦德国、法国以及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比拟,英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为此,英国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经济调整。好比,国有企业私有化。这一改造浪潮最早源自英国。英国是一个老牌的本钱主义国家,二战以后英国经济逐渐走下坡路。为提高经济竞争力,英国战后历届政府先后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其基本办法是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从80年代末到90 年代初逐渐影响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成所谓私有化浪潮。英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政府通过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主要对包罗石油公司、天然气海岸设施、宇航公司、电报电话公司、铁路、旅馆、全国卡车公司等在内的亏损不太严重、仍可获利、且大多属竞争行业的企业实行私有化。具体做法是:(1)企业公开上市;(2)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3)职工内部持股。总起来看,该阶段改造的规模相对较小。第二阶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亏损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以及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包罗:天然气公司、航空公司、机场、钢铁、供水、造船、电力、全国公共汽车公司等。与第一阶段不同,第二阶段主要以将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企业,其它则采用股份公开上市及职工持股的措施。从改造的规模看,该阶段比第一阶段扩大了近一倍。
  在这样改造过程中,为包管整个改造进程的平稳性,英国政府采取了多种相关配套办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特别股权部署及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所谓特别股权部署是指:政府保存一部分国有股权暂不出让。其目的在于防止某些行业或私人企业利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采取恶意收购或兼并国有企业的不良做法,同时也在于制约企业的个别经理人员利用私有化改造转公为私,乘机扩大个人利益,使国有资产流失。所谓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重点在于合理确定职工持股购股方案,一般让本企业职工持有本企业总股份的10%左右。总体上看,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必定及借鉴的经验主要有:(1)化大为小,区别对待。政府按照具体情况,对亏损的大企业自己进行划分,按照各部门具体的盈亏情况划分为若干个小公司,以区别对待。由于一个大型企业的亏损,不等于其各部门一概亏损,因此区别对待的优越性在于:政府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于那些因亏损而急需改造的部门中去,从而降低了国企改造的成本,并增加了企业扭亏为盈的机会。(2)逐步推行,相对平稳。整个改造过程分阶段实施、按步骤进行;重视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备;实际推行中先易后难,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体出售、内部收购、股票上市、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综合使用,同时注重各种改革办法之间的彼此衔接配套。由于政策可行、办法有效,通过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国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国有企业全部取消了亏损,企业盈利增幅较大。同时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财政包袱,使财政收支状况有明显好转,政府通过出售国有企业,直接获得的总收入超过600亿英镑。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也有较大增长,加上股票收益,使职工参与企业办理的意识增强,企业的经营办理机制也相应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及广大人民的支持,表示在社会公众持股人数大增,由300万人上升到1000万人。
       虽然,英国私有化改造取得必然成效。然而,国家干预政策终究使得英国错过最好的发展时期,因而跟一直实行完全自由经济的美国、德国和日本比拟力,也就只能望尘莫及了。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计划经济虽然可以集中财力,取胜一时,但其违背人性违背市场的顽疾,终究会拖累整个经济——英国是这样,GDP曾经是韩国三倍的朝鲜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