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社会组织能力建设

2024-05-10 12:35

1. 如何做好社会组织能力建设

社会组织能力 是指社会组织有效管理与利用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公益性产品与公共服务,进而实现自身愿景与目标的能力。从结构要素看,社会组织能力具体包括使命履行、内部治理、资源动员、项目运作和服务创新等。而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主要是为了增强社会组织的能力,尤其是初创期及发展中期的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可以让社会组织与时俱进,适应环境变化,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以中心为例,就 支持型社会组织  如何  开展能力建设活动  进行分享和 探讨。
  
  一、经验做法 
  
  (一)以社会组织需求为导向 
  
 能够切实回应需求的能力建设活动,才是社会组织真正需要的。为及时全面了解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需求,中心注重对 需求  的  多渠道挖掘 :一是基于日常来电、来访的咨询记录,了解社会组织在特定时间内重点关心的问题;二是结合社会组织行业最新动态,以问卷或访谈的形式收集需求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三是回顾以往能力建设工作情况,根据社会组织报名情况、参与率、评估反馈结果等信息,梳理总结出能力建设主题清单,作为提供服务的依据;四是以个案辅导为载体,深入了解社会组织在运营过程中有哪些困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哪些难题。
  
  (二)标准化管理流程确保能力建设的质量 
  
 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中心有依据地制定能力建设方案或计划,形成 “计划-筹备-实施-宣传-总结”  的能力建设路径 ,逐步将能力建设服务流程标准化,确保服务质量。
  
  1  、制定能力建设计划 
  
 根据需求调查分析结果,能力建设小组共同 制订出具体可行的工作计划 。明确服务对象、服务目标、主要内容,安排负责人、协助人员,确定具体开展时间、场地、形式以及所需物资、设备,做到分工明确、保障有力。
  
  2  、做好前期筹备 
  
 根据计划开展筹备工作。首先,团队需 召开筹备会议 ,说明分工及具体活动安排。其次,在计划启动后,需 定期跟进 ,以确保物资、场地、报名等准备工作有序推进。需要邀请专家授课,应提前与专家就能力建设服务主题进行充分沟通,了解专家分享的大致内容,传达社会组织需求。如果是在线上开展活动,需提前与专家测试直播设备,确保声音及画面播放稳定。
  
  3  、推进具体实施 
  
 无论是专题培训、工作坊,还是小组督导、一对一辅导,任何能力建设活动的实施都需要 重点把握好参与人员、专家老师、后勤保障工作  ,包括 活动前和活动当天,应通过短信、微信群组、电话等方式提醒并确认参与人员准时到场。活动前,应做好专家的接待沟通工作,确保服务实施所需的物资、设备、场地准备充分。在此基础上,相关工作人员按照服务计划各司其职,及时沟通。
  
 记得有次中心在日常电话咨询过程中,发现社会团体对政策这块的了解甚少。想邀请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社团处室的相关老师给社会组织同仁做一次分享。但是邀请老师分享政策,这个题目太大了,老师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如何有所侧重。基于此背景,中心专门就政策解读的专题培训分享,做了一次小调研,发现在换届、如何规范化运营社会团体、年检这几大板块上疑问比较多。中心就这些需求进行梳理之后,发给培训老师支持他在些基础上做准备工作。培训之后,得到了社会组织同仁们一致好评,表示培训很对口,受益匪浅。
  
  4、做好动员和宣传 
  
 开展能力建设活动,宣传是其必须可少得一个环节。在活动前期,中心会涉及针对培训主题的宣传方案。涉及三个阶段,即活动前期,活动开展过程中和活动结束后。在活动前期,中心会发布宣传招募文案,以此吸引社会组织参与。除此之外,还会制作海报在相关社群予以推送。活动开展时,中心会安排倡导部门的同事拍摄活动场景、录制培训视频,基本是全过程跟踪。拍摄的视频,我们除了让社会组织二次巩固学习之外,还会剪辑成短片,让大家知晓本次活动的“二三事”,比如培训老师的镜头、学员的镜头、主持人的镜头、现场互动的镜头等。
  
 活动结束后,我们会将活动分享的内容进行摘录进行二次宣传。已经听课的社会组织同仁,可以再次重温,没听课的社会组织同仁,通过我们的消息稿,也能够学习到一些实质性干货。涉及大型培训活动时,我们还会根据情况去邀请一些媒体,透过他们的传播,会让活动的整体宣传效果上升一个新的台阶,也能够让跟多的人知晓。
  
 正是通过这样的形式,中心的能力建设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助力社会组织更好的发展,也能够让负责的同事在宣传的工作上更胜一筹。
  
  5  、做好评估总结 
  
  (1)外部评估 
  
 能力建设服务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需要特别重视效果评估,中心一般采用 过程评估 和结果 评估 两种方式:
  
 过程评估,指中心负责计划落实的工作人员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观察、访谈,活动反馈等方式,对过程进行监测评估。
  
 活动结束后,计划落实的工作人员则以评估表、满意度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参与人员对能力建设服务的反馈意见。评估内容包括内容目标达成情况、内容与形式等是能回应其需求、专家老师授课或辅导方式是否易于接受、中心行政保障服务是否满意等方面。
  
  (2)内部评估 
  
 除此之外,工作团队还会 召开内部评估会议 ,总结“计划-筹备-实施-宣传”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 撰写评估总结报告 。评估报告将作为下一次开展活动的参考依据。中心工作人员也据此检视自己,是否按照建议完善相关服务?各个时间节点需要推进的事项是否按时完成?对于工作团队而言,评估报告的每一次更新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6、做好资料归理与存档
  
 评估结束,还需要做好 资料归档 工作。团队将能力建设服务涉及到的所有过程资料,包括计划、招募通知、专家资料、课程内容、服务记录、签到表、线上反馈截图、评估材料等整理存档,完整的服务档案记录将为后期改进提供有效参考。
  
  (三)多元化能力建设服务形式满足社会组织不同需求 
  
 中心会根据社会组织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形式的能力建设服务。
  
  1  、协作者课堂 
  
 专题培训方面,中心打造“协作者课堂”品牌,针对社会组织基础财务、税收优惠、法律问题、项目管理等专题,定期开展培训,每月一次至两次,中心称之为 常态化培训 。常态化培训内容的基础性和普适性较强。
  
 同时,中心还会不定期开展 热门专题培训 ,例如品牌管理、等级评估、信息技术、风险管理、对外合作洽谈及资源维护等,针对社会组织的特定需求提供专业支持。
  
  2、助力计划 
  
 中心为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的社会组织提供战略规划、项目管理、技术督导、资源开发与利用、专业人才建设等各类专业化服务;为处于发展成熟期、面临战略转型和服务创新需要的社会组织,提供组织转型、品牌建设、舆情管理、研究倡导、跨地域交流等提升类或个性化的专业咨询与服务。
  
 助力计划一方面为服务型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注重挖掘助力计划伙伴自身的潜力,使其从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为其他有需要的组织提供支持,共同推动公益行业的繁荣发展。“助力计划”在招募伙伴(培训对象)时明确提出,希望培育和支持的组织有信念、守信用、能分享。在“助力计划”的能力建设支持中,上述理念贯穿始终。中心希望受益于“助力计划”的伙伴能将公益的种子传播出去,深化自助互助的氛围,打造并践行“培育、倡导、传承”的助力模式。
  
  3  、公益辅导日 
  
 中心针对初创期的社会组织开展小型辅导班。在活动前期,中心会收集社会组织的疑问。例如:3月份安排的4场财务能力提升课程中,老师授课占时40分钟,其余40分钟老师会与社会组织面对面交流解答他们的疑问。对于社会组织来说,这种形式的针对性较强。参加活动前准备问题,也会让学习过程更加深入和系统。
  
  (四)重视社会组织参与 
  
 中心运营方秉承“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在为社会组织提供能力建设服务的同时提倡社会组织的参与。社会组织不仅是简单的“被建设者”,其自身也有独特资源和专业特长。中心动员社会组织加入资源联合体伙伴,在能力建设服务中为他们提供展示机会,发掘优秀社会组织经验,推动不同组织互动合作。
  
 线上服务中,部分社会组织同仁就毛遂自荐成为志愿者,协助回复群里社会组织咨询的一些问题。专家授课时,志愿者也会进行协助记录,便于内容的二次传播。这种参与对社会组织而言也是一种实践成长,有助于提升其社群运营能力。

如何做好社会组织能力建设

2. 如何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发展

社会组织对社会的服务和奉献也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和公信力也倍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公益慈善捐款的有效使用、安全运作、规范管理、受益对象的资质认证等,都直接影响着社会组织乃至这一行业在公众当的信誉度。如何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赢得公众更广泛、更有力、更长久的支持,是包括基金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内的每个社会组织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
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作为北京地区5A级的公募基金会,历经十几年不断发展,逐步搭建了一个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公益平台,建立了一支长期合作的支持者队伍,保持了一定规模服务青少年的资助水平,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注重机构的能力建设。从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展经验来看,社会组织提升自身能力,重点要抓好四方面建设:
一、明确组织的使命、责任,重点抓好组织的文化建设。
社会组织从事的是公益慈善事业,肩负着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对于公众而言社会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公益、慈善的化身。因此,社会组织的从业者就必须有崇高的信仰、有强烈的使命感、有较高的道德标准和行为约束;社会组织必须要树立明确的机构使命、发展愿景和核心价值观。
组织文化是对内的管理文化,组织文化是社会组织发展的指导思想,其工作重点是营造组织氛围,加强思想道德标准体系建设和进行理念体系、组织行为体系、形象识别体系的建设。组织文化是以机构使命、发展愿景,树立核心价值和塑造行为方式为核心来开展工作。抓好社会组织文化建设,能够实现社会组织两大转变——内在和外在形象的转变,建立完整的提炼、固化、传播、落地实施的体系,从而能够将组织使命、核心价值观与员工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因此,抓好机构的组织文化建设是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基本任务。
以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例,近年来北京青基会在组织文化建设中,重点从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信用至上”的机构形象,“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入手,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开拓进取,奋发向上,团结协作,努力学习”的机构文化,不断提升机构发展的内动力、凝聚力、公信力、创新力,实现机构和员工的和谐发展,最终强化了组织的能力。
二、规范组织的内部治理,重点抓好组织的制度建设。
内部治理能力是社会组织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严格、规范的内部治理机制,是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组织提高自身能力的主要任务。
所谓内部治理是相对于外部环境而言,是区别于人员、资金、办公场所、设备等硬件设施的软件设置。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主要包括规范的治理结构,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学的业务流程等等。
治理结构建设是社会组织进行内部治理重要环节,明晰理事会、监事会、秘书处的责权关系,做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社会组织中理事会的职能是决策与支持,它负有指导组织的合作和策略,确定有效的目标和战略规划,确定有效组织规划,支持筹资等的责任。监事会的职能是监督与建议,它负有检查财务资料,监督遵章守纪情况,向理事会提出质询和建议等责任。秘书处的职能是治理与运作,它负有参与理事会的政策制定,确保对组织的有效领导,筹集资金实现组织合作,开发项目、执行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等责任。
业务流程设置是社会组织内部治理重要支撑。科学的业务流程通过项目运行打破部门之间的界线,建立PMO(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组织,按照流程进行规范化操作、按项目发展配置资源,在日常工作中,建立项目管理体系模型,为组织的持续发展和实现战略目标提供管理保障。
管理制度是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的核心内容。俗话说没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社会组织开展工作的依据,是规范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绳。抓好社会组织制度建设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制订全面科学的管理制度;二是着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三是根据外部环境和工作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组织管理制度。
三、建立多样的监督形式,重点抓好组织的信息披露建设。
保持畅通的信息发布渠道,做到组织信息公开透明,建立形式多样的监督机制,是社会组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组织提高公信力的有效措施。
在广大公众眼里,社会组织从事的是服务社会的善行和诚信的事业,它的“口袋”和行为应该是透明的,是让人放心的。但是,由于社会组织特别是公益基金会天然的公益产权性质及所有者缺位的特点,往往导致社会公益组织及其管理者与捐赠者等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后者在信息获取和处理方面处于弱势。由此,容易导致公众对社会组织的猜测、信任缺失、甚至是反感。如何赢得公众对社会组织的信任、支持和追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信息的公开透明,采取多种形式的监督。
加强信息披露机制建设是社会组织提升公信力的必然要求,它是社会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监督的基础和载体。社会组织信息披露要坚持五原则,即真实原则、长期原则、广泛原则、有效原则和多样原则。信息披露不能以偏盖全,不能时有时无,不能面向少数,不能方法简单形式单一。可以采取常规发布与专项发布相结合,主动发布与接受质询相结合,机构网站与新闻媒体相结合。要做到三个保障,即有一个规范的信息发布制度做保障,一个常规的信息发布平台做保障,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热心公益的监督者队伍做保障。
所谓的多种形式监督包括组织监督、审计监督(即财务监督)、捐赠人监督、公众监督和自我监督。
组织监督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组织上级主管单位对其工作的管理、检查和问责;二是政府登记管理部门对社会组织进行年度检查、定期评估;三是各由社会组织组成的行业协会等自治组织对其成员的监督、评估。审计监督即财务监督,是对社会组织实施监督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组织不仅要每年由政府审计部门或者社会审计机构对其财务运行状况进行审计,同时,要在法人代表离任时、重大救灾捐赠活动后接受专项审计,并通过新闻媒体对审计情况进行公布。捐赠者监督是指社会组织的捐赠人,借助不同的手段和渠道对社会组织捐赠接收情况,捐赠落实情况以及其他方面工作进行监督。例如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借助网络平台将组织接收的每笔捐款向社会公布,捐赠者可登陆网站了解自己捐款接收的情况;此外北京青基会还设立了“北京市希望之星(1+1)奖学金”、“学子阳光——首都高校优秀贫困大学生扶助”等捐款者与受益人能够建立1对1关系的公益项目,捐赠者通过与受益学生建立通讯联系,可了解捐款的落实时间、落实金额以及受益人的家庭状况等。公众监督即媒体监督是指新闻媒体通过报道社会组织工作、活动和事件,反映出社会组织工作宗旨、工作状态、工作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使公众认清社会组织的真实状态,从而使公众行使质询权。自我监督是指在组织内部成立监察部门,对社会组织以及分支机构业务开展情况、公益项目实施质量进行检查;同时,接受并处理公众对社会组织及其所设公益项目实施情况的投诉。
四、打造具有特色的公益品牌,重点抓好组织的运营能力建设。
社会组织的品牌作为一种标识,不仅代表有形的产品,也代表着无形的服务,是社会组织与捐赠者、支持者之间的相互承诺。社会组织的品牌分为两种,一是公益项目品牌,如: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学子阳光、希望之星等;二是机构品牌,如在我国较有影响力的中华慈善总会、红十字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等等。
社会组织品牌的力量是巨大的,拥有特色品牌,社会组织在宣传公益理念、整合公益资源、推动公益事业发展上能够发挥着四量拨千斤的作用。因此,打造公益名牌是形成社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组织提高自身能力的核心任务。
公益品牌的打造,是社会组织运营能力集中体现,它是社会组织筹募能力、宣传能力、捐赠落实能力、项目策划能力、组织服务能力的有效结合。抓好组织运营能力建设,就要从增加社会组织筹募、宣传、捐赠落实、项目策划和服务等五方面能力入手,确立学习、探索、创新、发展的思想,将组织运营能力建设作为机构一项重要任务,深入研究社会环境和民众需求,挖掘自身优势;遵循行业规律,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固化落实渠道;抓住典型人物或事件,借助多种手段扩大组织影响,实现组织运营能力的提升,推动社会组织品牌战略的实施,打造社会组织特有的公益品牌。
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其实施品牌过程中,树立了“塑造公益名牌,筹募遵循市场规律,规范自律、公开透明,服务至上,‘平民公益’,创新发展,重视受益资源以及员工与机构共成长”等八个工作理念,不断提高组织运营能力。在品牌打造上,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重点实施“希望工程”品牌再生产,努力推动希望工程的本地化,利用几年时间,先后推出了 “北京市希望之星(1+1)奖学金”、“学子阳光——首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优秀大学生扶助工作”、“希望电脑教室”、“希望阅览室”等教育资助项目,从教育阶段划分,涵盖了大、中、小学生,实现了教育资助的全程化;从资助范围划分,涵盖了校舍建设、教育教学设备、生活困难学生助学金、图书和文体用品,做到了教育全方位资助。成功的打造了“北京希望工程”品牌,实现了由公益项目品牌向机构品牌的转化,扩大了机构的社会认知度和号召力。
总之,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组织必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春天,面对公众的新需求,社会赋予的新任务,社会组织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才能赢得公众更广泛的信任,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 如何发挥社会组织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整合社资源提供社区居民更公共服务
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取向社区社组织发挥自身才、资源等优势满足社区居民化服务需求社区服务象福利性服务、残、孤、困、优抚社救助象重点逐步拓展共享福利性、公益性、社性层服务全体居民;社区服务项目由般性服务理发、餐饮、家电维修等项目拓展高层律咨询、业培训、医疗保健、物业管理等位、宽领域服务坚持物质性服务精神性服务并举展面向所象覆盖同层满足各类需求社区服务
随着口需求化及需求层提高任何政府论其强都能提供所服务我区各镇协积极承担政府职能社区提供服务内容各种各协利用身体较纪相轻帮助体弱早晨看看起床没午看看饭吃没晚看看灯煤气关没政府难做;组织旅游看看改革放社愿做、家庭难做;组织晨练使害功容身政府难做政府加强社管理更依靠社力量依托社区社组织政府该管、管管些职能事务剥离转移交给社组织利用社组织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居民化需求
社区社组织社管理、社服务寻找定位社区居民提供更沟通、理解、互相机促进邻睦增强社区凝力提高社区群众水平质量发挥服务作用进步促进与谐起政府与社区、政府与家庭、政府与群众桥梁作用谐社区建设社公共服务重要力量

二、参与社区建设拓宽社区建设资金投入渠道
社区建设标准高低取决于政府财力投入由于政府财力限些社组织涌现吸引许社资金投入社区报社、服务社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拓宽社区建设资金资源首先增加社区社保障资金构建谐社须关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走困境必须建立社福利、救济、互助等社保障机制单靠政府力量帮扶够需要社组织积极参与充利用民间闲散资金效帮助弱势群体社组织社区服务作用主要体现弱势群体服务各种技能培训、民办校、养院等都充利用民间量资金办公益性社组织缓解社问题提供较业岗位保证社区稳定、凝聚群众起积极作用其社区建设资金外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源于政府资助、社捐赠社组织收取服务费三种渠道我政府社区建设投入总体足社捐赠未形风气依靠社组织充调民间资金合理整合社资源繁荣社区经济海亲源公寓我区社组织进入养服务领域典型社区依托积极引入社资金占125亩建筑面积9万平1200床位构建亲情、谐社区实现健康、快乐新其设施及服务均体现南汇双高特色效缓解社区及周边龄化所带社养压力

三、丰富社区文化促进社区谐文明协调发展
社区建设首要任务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些社区社组织尤其协、群众文化团队、志愿者协、康复协等组织具民间性、自发性特点共同兴趣纽带展较频繁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起积极推作用南汇区域内跃着268支各类群众团队引导社区居民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拓展奉献社渠道社区益传播先进文化重要阵各类文艺、丰富社区居民益增文化与精神需求社区居民报社程既体现自身价值陶冶自情操提高公益意识集体意识形整社健康向道德风尚同展角度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热情真发挥社区自治功能改善社区际关系彩文化、体育、娱乐极丰富社区文化促进社区谐稳定
谐社区建设项期与俱进战略任务既要与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更促进区域发展社组织参与社区建设要巩固党执政基础加强社区社管理基础工作局发社区党组织领导充发挥社亲力特联系社渠道作用集精力、集资源努力推进谐社区建设取更
社组织由于其产、发展熟断自我完善逐步加规范程具体运作程避免现或困难问题我区解调研情况看:由于目前社区(镇)社组织服务管理层现空位所社组织工作事求助于基层民政干部(各镇社组织预警网络、社区群众团队备案管理工作、社组织基层管理服务等)工作责任明确、理顺影响工作展进程需建立区、镇两级社组织服务管理解决工作空位充发挥社区社组织服务管理作用社组织管理工作进入社区、服务社区效途径基本实现社组织管理阵、服务载体、依托、社区群众实惠目标服务社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整合社区资源、满足居民需求提高社区凝聚力及构建谐社区建设着十重要作用

如何发挥社会组织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4. 如何做好社会组织法律能力建设

您好, 首先,社会组织以社会公益活动或互益活动为主旨,从其建立之初,就具有一定的社会公信力,所以,更需要纳入法治轨道,防止其欺骗善良民众。比如,人们愿意向慈善组织捐款,是想借助这一平台,表达慈善之心,服务于社会。尽管公民非常信任这类社会组织,但是,如果社会组织建设不纳入法治轨道,就可能让其利用人们的善良愿望,挥霍公众捐款,抹煞和欺骗人们的善良愿望,甚至会出现借社会组织之名,谋取非法利益的现象。
其次,良好的社会组织能力有助于形成组织与环境的良性互动,获得竞争优势,保证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组织能力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财务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领导能力、战略规划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建立与展现如同公司法人的能力一样,需要借助内部完善的治理结构,必须通过法律予以引导规范,而不应该随意设置。社会组织不同于公司法人,社会组织的出资人(捐助人)与受益人的角色是分离的,社会组织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在所有权、经营权与受益权“三权分立”基础之上的。所以,没有法律的规范,很难实现社会组织内部权力的平衡,出资人从理论上来讲是不应该获利的,但是,现实却往往未必如此。如果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不但会使其缺乏承担社会职责的应有能力,而且,还会破坏利益分配理念,使社会组织偏离应有的发展轨道,影响其健康成长。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5. 如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治理作用

释放社会组织生存空间是发挥作用的前提,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是发挥作用的关键,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是发挥作用的保障。

  释放社会组织生存空间。影响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体制。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组织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双重管理”。这种“双重管理”使得社会组织“受控”有余而“发展”不足,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刻不容缓。2013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开始尝试社会组织分类直接登记,即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大类社会组织实行民政部门直接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目前,除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发达省(市)之外,还有部分地区仍然要求社会组织挂靠业务主管单位。因此,需要加快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突破藩篱。在改革“双重管理”的同时,需要矮化社会组织的注册门槛,简化社会组织的登记手续,以进一步释放社会组织的生存空间。

  激发社会组织治理活力。管理体制的松动为社会组织施展才能释放了空间,而治理活力的激发还需要一揽子措施予以支持。一是促进社会组织之间的有序竞争。为此,可以尝试一业一地多会,打破行业协会商会的垄断局面;健全非营利领域的筹资市场和人才市场,用规则和能力激发竞争。二是引导社会组织的功能合理分化,形成信息发布、物资募集、专业支持(研究、评估、孵化和问责等)、服务行动等功能齐全而又运作有序的局面。三是加快推进社会组织的去行政化步伐,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四是大力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通过服务购买支持社会组织发展。五是搭建社会组织与营利性组织之间的合作平台,拓展社会组织的筹资渠道。

  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涉及意识、架构和制度三个层面。社会组织必须“树意识”即强化服务与责任(问责)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层面牢固构筑公益精神和服务理念,用以支撑管理者、一线人员和志愿者(义工)的行为。尤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作为广大志愿者(义工)的精神支柱。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是体现服务与责任(问责)意识的载体。因而,社会组织必须“建架构”,即健全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构成的内部治理架构,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立顾问或咨询机构,为组织的发展出谋划策。同时,社会组织必须“立规则”,即围绕组织的使命、价值和目标,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人员招聘制度、志愿者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绩效评估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进一步完善管理,更好发挥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治理作用

6. 社会组织对于社会建设有何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社会组织摆到了突出的位置,并进行了全面论述,
对于社会组织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部署。学习贯彻十七大精
神,认真做好社会组织工作,就一定要立足实际、与时俱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才能使社会组织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不辜负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为实现和
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新时期的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意义深远,任务艰巨。
一、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根植和谐社会目的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也是社会组织工作在十七大背景下努力奋斗的目标取向。建设和管理社会组织工作应当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为目标,
体现和谐的思想和方法。一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社会组织对于现代社会来说,
是独立于和市场之外的社会力量,
对于纠正权力过分集中、市场力量过分垄断
的倾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社会组织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组织
工作体现和谐的思想和方法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在从经济领域
逐步向社会和政治领域深化和发展,在社会主体日趋多元化、利益冲突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和对突破困境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社会组织作为第三部门有其独特的优势来 
有效地协调各种矛盾和冲突,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推
进社会主义事业各项体制转型的顺利完成。    
二是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相衔接。社会组织工作要从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出
发,从快速发展的时代特征出发。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确认了“社会组织”这
一科学定义。这个定义是对传统的非组织、非赢利组织、第三部门或者民
间组织等称谓的改造,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认识这类组织的基本属
性、主要特征而形成的科学概括。有利于纠正社会上对社会组织存在的片面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各方面重视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共识,有力于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水平相适应。
为了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
十七大报告中对发展社会组织提出了新的认识,对规范发展行
业协会,从而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只有实现社会组织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改革和
发展相适应,才能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和谐因素,排除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适应现代化 建设的需要。
四是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符合。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社会组织作为“发展基层民主,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的重要内容,同时十分重视民生问题,
提出“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
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这些新提法是对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一种新规划,它必将对我国基层民主
建设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这也意味着我们党充分认识到社会
组织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的重要地位,来满足人民
群众的新期待,从而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与社会和人民群众相和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