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的黄金规则

2024-05-17 23:15

1. 彼得·林奇的黄金规则

彼得·林奇是个投资奇才,作为一个著名的基金管理人,他的思维更现代、投资技巧更新颖复杂,但我们从以下投资规则中能够看出,在骨子里他依然是与格雷厄姆、巴菲特一脉相承的基本面分析派:1.投资是令人激动和愉快的事,但如果不作准备,投资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2.投资法宝不是得自华尔街投资专家,它是你已经拥有的。你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投资于你已经熟悉的行业或企业,你能够战胜专家。3.过去30年中,股票市场由职业炒家主宰,与公众的观点相反,这个现象使业余投资者更容易获胜,你可以不理会职业炒家而战胜市场。4.每支股票背后都是一家公司,去了解这家公司在干什么。5.通常,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公司业绩与股票价格无关。但长期而言,两者之间100%相关。这个差别是赚钱的关键,要耐心并持有好股票。6.你必须知道你买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买它,“这孩子肯定能长大成人”之类的话不可靠。7.远射几乎总是脱靶。8.持有股票就像养育孩子,不要超出力所能及的范围。业余选段人大概有时间追踪8~12家公司。不要同时拥有5种以上的股票。9.如果你找不到一支有吸引力的股票,就把钱存进银行。10.永远不要投资于你不了解其财务状况的公司。买股票最大的损失来自于那些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仔细研究公司的财务报表,确认公司不会破产。11.避开热门行业的热门股票。最好的公司也会有不景气的时候,增长停滞的行业里有大赢家。12.对于小公司,最好等到它们有利润之后再投资。13.如果你想投资麻烦丛生的行业,就买有生存能力的公司,并且要等到这个行业出现复苏的信号时再买进。14.如果你用1000元钱买股票,最大的损失就是1000元。但是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你可以获得1000元甚至5000元的收益。个人投资者可以集中投资几家绩优企业,而基金经理却必须分散投资。持股太多会失去集中的优势,持有几个大赢家终生受益。15.在每个行业和每个地区,注意观察的业余投资者都能在职业炒家之前发现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企业。16.股市的下跌如科罗拉多州1月份的暴风雪一样是正常现象,如果你有所准备,它就不会伤害你。每次下跌都是大好机会,你可以挑选被风暴吓走的投资者放弃的廉价股票。17.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智力在股市赚钱,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的耐力。如果你每遇到恐慌就想抛掉存货,你就应避开股市或股票基金。18.总有一些事情需要操心。不要理会周末的焦虑和媒介最新的恐慌性言论。卖掉股票是因为公司的基本情况恶化,而不是因为天要塌下来。19.没有人能够预测利率、经济形势及股票市场的走向,不要去搞这些预测。集中精力了解你所投资的公司情况。20.分析三家公司,你会发现1家基本情况超过预期;分析六家,就能发现5家。在股票市场总能找到意外的惊喜——公司成就被华尔街低估的股票。21.如果不研究任何公司,你在股市成功的机会,就如同打牌赌博时,不看自己的牌而打赢的机会一样。22.当你持有好公司股票时,时间站在你这一边,你要有耐心——即使你在头5年中错过了沃尔玛特股票,但在下一个5年它仍是大赢家。23.如果你有足够的耐性,但却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与精力去自己搞研究,那就投资共同基金吧。这时,投资分散化是个好主意,你该持有几种不同的基金:增长型、价值型、小企业型、大企业型,等等。投资6家同类共同基金不是分散化。24.在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中,美国股市过去10年的总回报排名第八。通过海外基金,把一部分投资分散到海外,可以分享其他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好处。25.长期而言,一个经过挑选的股票投资组合总是胜过债券或货币市场账户,而一个很差的股票投资组合还不如把钱放在坐垫下。

彼得·林奇的黄金规则

2. 彼得林奇投资法则的介绍

彼得·林奇(Peter Lynch)生于1944年1月19日,是一位卓越的股票投资家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目前他是富达公司的副主席,富达基金托管人董事会成员之一,现居波士顿。彼得·林奇是全球基金业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由他执掌的麦哲伦基金13年间资产增长27倍,创造了共同基金历史上的财富神话。彼得·林奇的股票投资理念已经成为投资界耳熟能详的经典。不过,一般人较少注意的是,作为一个成功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对普通投资者如何投资基金、如何挑选基金也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3. 彼得林奇投资法则的跟着嘴投资

4.彼得林奇投资法则之四:跟着嘴投资受益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婴儿潮,80年代美国曾迎来快餐业的蓬勃发展。在彼得林奇研究的餐饮股中很多股票能和当时的“漂亮50”一争高下,其中Shoney的股票上涨了168倍,Bob Evans Farms上涨了83倍,而我们非常熟悉的麦当劳上涨了400倍。彼得林奇非常幽默地说过,只要你在上述的股票上投资1万美元,即把钱投到你的嘴巴所到之处,那么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你的身价就至少为200万美元以上了。这就是我这里所说的彼得林奇餐饮业投资法则——跟着你的嘴投资。为什么餐饮业的投资最本质的是要看消费者的嘴呢?不容置疑的是跟零售业一样,消费终端在你的嘴上,而消费者的口味和习惯一直在变化,如果一家餐饮企业能够树立消费者永久的口味和习惯并且能够不断推陈出新,那么这家企业就能够长时间的增长,就如麦当劳和肯德基。如果一家餐饮企业无法满足顾客的口味要求,而且无法配合消费者的饮食习惯,那么这家餐饮企业可能面临困境。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 年代的是快餐业的黄金时期,因为70年代婴儿潮出生的人群在那个时候开始获得驾照,并逐步习惯开车驶向购买外卖的午餐店。这种习惯的改变使很多传统的餐厅陷入了困境。Chili's和Fuddrucker's是两家专营汉堡包的公司,他们都是在德克萨斯开始营业的,都以美味的碎肉夹饼而闻名,然而这两家公司中一家获得了财富,一家却没有。问题就在于当汉堡已经不再流行的时候,Chili's开始不断丰富自己的产品;而 Fuddrucker's却仍然坚持以汉堡为主,并且过快的扩张,最终陷入了困境。所以迎合口味的变化也是餐饮企业的制胜法宝。餐饮业的变化也是非常快的,根本的原因还是在消费者的嘴上。看过美国餐饮业的发展路径,我不禁想到中国经历了70年代到80年代生育高峰期后,餐饮业必将迎来很快的发展。原因在于那个时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的饮食习惯开始跟之前的人群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个时期只要有一家中国餐饮企业迎领了他们消费口味和习惯,他就很容易成功。在未来的10年中中国资本市场也会有更多的餐饮上市公司,让我们拭目以待,抓住中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同时借鉴彼得林奇深入挖掘细分行业成长企业的经验,在未来大盘蓝筹股波幅将减少的背景下,价值挖掘机遇将更多存在于曾被冷遇的餐饮、零售、传媒、家电、新经济等消费终端是投资者日常生活能触及领域的成长型企业,而且中小市值股票更胜一筹。

彼得林奇投资法则的跟着嘴投资

4.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介绍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是2009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彼得·林奇。

5.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内容简介

本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投资前的准备工作(1-5章),主要讲述个人投资者如何评价自己作为选股者的能力,怎样估计竞争对手情况(包括资产组合管理人员,机构投资者以及华尔街的一些专家),如何比较股票与债券的风险大小,怎样估计自己的资金需求以及如何形成一个普遍适用的成功选股策略。第二部分,选择发展前景良好的公司的股票(6-15章),主要讲述如何找到最佳的赚钱机会,在去公司参观时应该查看什么、避开什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经纪人的作用,如何使用年报进行分析,如何利用那些能带来最好收益的其他资源,以及如何对待那些经常在股票的技术分析中用到的各种数据(如市盈率,帐面价值,现金流等等)。第三部分,长期投资观点(16-20章),主要讲述如何设计资产组合,如何跟踪分析你已经感兴趣公司的情况,何时是减仓和补仓的最佳时机,期权和期货的不利之处,以及对华尔街健康发展所提的几点建议,美国的企业以及股票市场,20年的投资生涯中我所经历过的一些事情。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内容简介

6.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作者简介

彼得·林奇是美国,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专家,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对篮球的贡献,其共同之处在于把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把投资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彼得·林奇出生于1944年,1968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取得MBA学位;1969年进入富达管理公司研究公司成为研究员,1977年成为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 在1977-1990年彼得·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人职务的13年间,该基金的管理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并且是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其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13年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他是富达公司的副主席,还是富达基金托管人董事会成员之一。现居住在波士顿。 1990年,彼得·林奇退休,开始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陆续写《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学以致富》,轰动华尔街。

7. 彼得林奇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彼得林奇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8. 彼得•林奇:基金经理常是狂妄自大患者

我对彼得·林奇近乎—无所知知,但显然他是—位伟大的投资者,而他最近的退休声明更展现出其超凡的谦逊特质。依据我的经验,狂妄自大是成功人士的通病,而且也几无例外地让这—群体深受其害。
 
 狂妄自大的英文‘hubriS“源于希腊语hybris依照词典的解释,是指”源于过度自傲的骄横“,此外,这个词还含有对道德法则的放肆与蔑视之意。希腊人认为狂妄是一项不可饶恕的罪名,他们说:”上帝欲要其灭亡,必先令其骄横“《圣经》上说: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土耳其有句谚语,叫作”上帝憎恨傲慢的人。狂妄自大还包含有淡淡的一丝自恋。惠特曼就在《自我之歌》中写道:“我发现只有贴在我自己筋骨上的脂肪最为香甜。”
 
 正如马克·吐温所言,“历史不会重复,但是它自然成韵”,许多权倾一时者以为自己总能例外,但最终仍成了狂妄自大的牺牲品。未能适可而止的拿破仑就是狂妄自大的一个明显受害者。维克多·雨果说,临近最后,“上帝都厌烦了他”。相反,拳王阿里在清醒之时倒是深知狂妄自大的危害所在,他说:“我是说过我是最伟大的,但我从来没有如此想过。”
 
 彼得·林奇让我敬佩的一点是,他没有被媒体的炒作冲昏头脑,以至于相信自己真的是一个无须勤奋工作就可以成为超级明星的投资天才。显然他知道,若狂妄自大,他自己也难逃魔咒。事实上,根据媒体的报道,林奇要退休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工作的时间太长,工作强度太大了。当年在富达开始投资生涯之时,他几乎从不在周六日工作,后来他需要每周六都去办公室,再后来连周日也要去办公室,再后来,他发现需要回家加班了。
 
 成功会催生狂妄自大,因此出现各种类型的事业上的狂妄也就不足为奇。我曾见到许多非常有能力的首席执行官后来都变得过于自信甚至自恋,他们以为少待在办公室,多出去打打高尔夫或什么的,公司照样可以有效运作,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等到形势恶化,他们还不知道原因何在。还有一种是智力上的狂妄。当一个领导者开始相信自己的决策永远正确,自己的眼光无比独到之时,他就只会听进去那些符合他自己想法的意见而仇视挑战他质询他的下属。开会时只有领导滔滔不绝而下属却沉默不语,就是这种狂妄的指示信号。
 
 另外,当极度平易近人以及拥有个人魅力的领导者开始以为可以依靠魅力,而不是对下属严格与忠实的评估来管理企业时,狂妄的害处也再次显现出来。我就知道这样的一家公司,它的高层管理圈在私下抱怨说,该公司主席总是会“想尽一切甜言蜜语让你面带微笑走出他的办公室”。但问题是现在他们已经看穿了这一点,微笑无法长久,但是不信任却会长久地存在下去。
 
 投资圈处处可见狂妄自大者,尤以年轻人群体为甚。老一些的投资者也会夸夸其谈,但是毕竟市场给他们打上了深深的谦卑的烙印。在做对了几次市场判断之后,一个投资经理人会开始相信自己真如丘吉尔所说,拥有“全能之眼”,即“那种可以穿透话语和事物表面的深入而独特的本能—它虽然隐约可见,却能够准确穿透砖墙,也能让人先于大众发现猎物的踪迹。与这种能力相比,专业知识、学问、学位、名声、清晰的头脑以及十足的勇气都不值一提”。
 
 我认识的很多投资经理人都曾—度以为自己有“全能之眼”,而视“勤勉”与“有序的思维”为无物。有些人成了酗酒之徒,有些人抛弃妻子热衷于寻花问柳,有些人沉醉于别人的歌颂,还有一些人就堕落了。然而投资的竞赛如此残酷,业绩数字是如此无情,他们事业上的脚步都陷入了停滞。
 
 还有一种群体性的狂妄自大。《圣经·创世纪》就记载了人类第一次狂妄的经历。在示拿地,傲慢的人们想要“传扬我们的名”,于是开始造一座城和一座可以“通天”的神塔,他们把这座塔称为“巴别塔”。上帝走在这座城的街上为这个种族的狂妄自大而震怒。他变乱了人们的语言,使得人们互相难以理解。这样做效果明显,操着不同语言的人果然舍弃了建造的城市与神塔,四散至世界各地。
 
 一个国家,一支军队,一个公司,甚至一个田径队都会成为群体性狂妄自大患者。成功孕育自满、过度自信以及傲慢这一致命组合。本世纪初,大英帝国就为狂妄自大所拖累,而《曲终人散》就是对此最后的诠释。多年前当一切顺风顺水时,纽黑文铁路、通用汽车、IBM、施乐等公司也充斥着狂妄的情绪,而如今,旧金山49人队和乔·蒙大拿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摩根士丹利也要小心不要被狂妄自大所伤。我在这里要向披得·林奇脱帽致敬,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意味伟大的投资者,更是因为他没有患上狂妄自大这样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