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体现了货币的什么职能

2024-05-17 18:35

1. 国债体现了货币的什么职能

货币的支付手段

国债体现了货币的什么职能

2. 购买国债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政府购买国债资产的两种方式对实体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黄金精品资料 2010-08-11 11:22:09 阅读10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中央银行资产改善的必要性

    对比我国央行和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可以看到在资产持有方面, 我国央行与这些国家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别。在我国央行的总资产中占主要部分的资产是国外资产和对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债权。据2002 年4 月公布的我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 这两项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42.11 %和41.149 % , 而对政府的债权(含国债) 这一项占总资产的比重仅为5.6 %。与日本央行相比, 日本政府债券占日本央行总资产的比重为66.6 % , 托管日本政府债券所占比重为5.7 % , 所借政府债券现金抵押所占比重为6.5 % , 三者合计共占日本央行总资产的比重为78.8 % , 外汇占总资产的比重仅为4.6 %。(张贵乐, 吴军, 1999) 。和日本央行相比, 我国央行所持有的政府债券资产, 占总资产的比重明显过少。那么政府债券资产过少反映了一些什么问题呢, 它对于央行执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职能, 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中央银行的一个重要职责是根据客观调控目标, 有目的地变更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促使经济主体通过选择改变自己的经济行为, 以影响社会总需求, 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根据这一职能, 央行在经济繁荣时期应该执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减少社会中的货币供给量, 压缩社会的有效需求, 迫使经济降温, 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在经济萧条时期则应该执行放松性货币政策, 通过货币政策工具, 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 促使经济中的有效需求增加, 进而推动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对于央行来说, 基础货币是一种负债, 增加基础货币供给量就意味着央行的负债增加了。根据资产负债平衡原理, 央行的资产也必须有相应的等额增加。从这个观点来看,央行执行货币政策时, 其资产与负债是同向变动的。在繁荣时期, 央行为紧缩货币, 必须用经济方式出售其资产, 使基础货币尽快地回笼, 以达到紧缩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而在萧条时期, 央行必须尽一切可能增加其资产, 在买入资产的同时, 基础货币就会随之流入社会并进入流通领域, 从而达到放松货币的目的。在市场经济下, 央行有着双重身份: 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 央行是一国货币主管当局, 代表政府统管一国货币金融事务, 制定金融货币政策; 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说, 央行又是一国货币的经营者, 它必须以一个交易者的身份参与金融市场交易, 在买卖货币的竞价交易中完成资产与各类货币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转移, 这是央行能否实现对货币供给量调控的关键所在。在交换过程中, 央行的资产与负债是同向变化的, 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 央行的资产总额将会等额增加, 而当货币供给量减少时, 资产总额将会等额减少。既然中央银行是通过公平交易的方式与其他经济主体交换资产与货币, 那么央行的资产能否与货币在交易中尽快地成交就成为央行宏观调控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性因素了。 
    以我国央行为例, 其主要资产有两种: 一种是国外资产, 另一种是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债权资产。这两种资产的共同的缺陷是对资产的买卖决定权问题上存在着非对称性。也就是说, 在这两种资产的买进和卖出过程中, 资产的买卖决定权并不完全掌握在央行的手中, 因而资产交易的实际结果与央行想要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 
    我国央行的国外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 其买卖的决策权掌握在国外部门的手中, 其结果常常与央行所希望出现的结果相背。例如在通货膨胀时期, 央行本应紧缩货币, 但此时净出口出现顺差或者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加, 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央行就需要用人民币全额兑换外汇, 其结果是央行所持有的资产非情愿地增加了, 等额的货币进入流通领域, 造成了物价更快地上涨。例如,1994 年央行对汇率的干预使外汇占款占当年基础货币增加额的75 % , 货币供给量M2 的增速高达34.5 % , 导致1994 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21.7 % , 通货膨胀比1 993 年更为严重①。在经济萧条时期, 央行应该放松货币, 但此时如果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央行就必须承担起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责任, 其结果将使央行的资产总额下降, 基础货币供给量的进一步收缩, 对经济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伤害并加剧了通货紧缩。 
    对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债权的发放需要央行与商业银行共同决定, 而贷款的收回主要由央行来决定。因此央行执行再贴现率政策时, 在放松货币与紧缩货币两种状态下, 表现为货币政策效应的明显不对称。在繁荣时期, 央行需要提高再贴现率, 以收回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商业银行面对过高的再贴现率, 从本身利益出发, 往往会做出迅速还贷的决策, 使央行紧缩货币的政策得以成功。而在萧条时期, 商业银行由于自身不良贷款的增加, 往往采取谨慎贷款的策略, 加上居民存款的不断增加, 商业银行往往并不缺钱, 这时即使央行降低了再贴现率, 仍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响应, 商业银行不来向央行申请贷款, 央行扩张货币的政策就难以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 我国央行所持有的主要资产, 存在着明显的内在缺陷, 有时会使央行的货币政策难以执行或者增加了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 必须对其所持有的资产结构进行改善。 

    二、铸币税的特殊作用———改善央行的资产持有结构

    在现代货币经济学中, 铸币税一般是和财政赤字、货币扩张联系在一起的。铸币税指央行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购买国债或透支借款等形式向中央财政提供弥补预算赤字的资金, 表示政府可以通过货币创造谋取的实际资源数量和为预算赤字进行的货币融资②。在20 世纪90 年代, 美联储购买政府债券的业务要以整个资产业务的85 % , 这说明在征收铸币税方面, 美联储比日本央行走得更远。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 民间对货币的需求将不断地增加, 通过增发货币, 财政不仅获得了铸币税, 而且使央行的资产存量稳定地得到扩张。只要不出现超额的货币供给, 由央行所持有的国债的本息实际上是不用偿还的。 
    征收铸币税, 可以有效地增加央行持有的国债总额。由于国债资产买卖的控制权可以更多地掌握在央行手中, 因而增减国债资产以替换基础货币的交易一般可以由央行来决定。在繁荣时期, 央行可以通过市场卖出债券, 收回基础货币, 以达到让经济降温的目的。在萧条时期, 央行则可以通过市场买进债券, 放出基础货币, 以便使更多的基础货币投入流通, 达到使总需求增加的目的。 
    央行手中持有较多的国债, 还可以通过冲销操作, 达到稳定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如前所述, 在1994 年, 我国央行因被动的外汇放款, 使基础货币投放量大幅增加, 虽然当时央行也采取了相应的冲销措施, 通过收回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来抵消外汇占款猛增带来的冲击, 但这种做法给市场中的企业和商业银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冲击: 商业银行被迫收缩对企业的贷款, 少数银行甚至使用高息揽储, 以弥补央行货币紧缩后的缺口。 由于商业银行收回贷款的行为属于一刀切的做法, 在具体操作时无法按照资金配置的有效性来收回贷款, 致使有些企业被迫中止已投资的优质项目, 而有些企业则因贷款无门而无法安排有盈利前景的生产, 只好眼看着市场销售良机从身边轻轻滑过。外向型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外汇占款, 只要有外汇就能获得足够的资金用于投资与生产。内向型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信贷, 当商业银行信贷紧缩时, 即使是有效率的企业, 也会因贷款的突然收缩而遭受到不必要的损失。显然, 央行使用收回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冲销方式对内向型企业所造成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它使资金配置效率下降。 
    如果当时央行手中有足够多的国债, 如果央行采用卖出国债的方式收回基础货币, 则在市场中愿意买进国债的企业和个人必定是资金的盈余者, 他们买进国债的行为优化了手中持有的资产组合, 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 同时央行也完成了收回基础货币的调控目标。 
    同样是收回基础货币的对冲操作, 采用不同的渠道和方式, 对资金的配置效率所产生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这就说明在央行资产持有结构中增加政府国债资产的持有量决不仅是增加一个资产品种的问题, 而是一个关系到改善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效率和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的大问题。征收铸币税的一个特殊作用是可以改善央行资产的持有结构, 从而改变央行在紧缩货币阶段和扩张货币阶段在执行货币政策方面的非对称性, 进一步提高执行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 

    三、国债的购买方式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铸币税, 创造基础货币用于购买国债。在买进国债的同时, 央行的资产增加了,同时也将等额的新增基础货币发放给经济主体, 这部分货币将进入流通领域。央行购买国债的方式一般可分为直接购买与间接购买两种。直接购买是指央行直接从财政手中购买原始发行的国债, 并向财政提供等额货币的一种方式。间接购买则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 根据调控经济的需要, 买进二手国债的一种方式, 两种购买方式在正常时期应该是等价的, 对经济所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 但在市场经济发育尚不发达的转轨时期和经济萧条时期, 这两种方式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直接购买,央行可将增发的货币直接拨付给政府, 由政府立即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 从而保证了货币供给增量与实际货币需求增量的一致性, 对实体经济总需求的增加一般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增发货币全部投入了流通领域参与国民经济的循环, 对总需求的增加起着直接推动的作用, 且对货币市场利率影响较小。而间接购买, 央行将增发货币拨付给卖出国债的企业和个人, 当增发的货币进入流通的货币市场时, 会造成市场中超额的货币供给, 使货币市场利率下降, 并引起外汇市场、股票市场等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与重新调整。尽管利率的下降对刺激总需求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但经济主体的趋利性选择有可能使央行增发的货币只有部分流向实体经济, 余下的部分则会流向投机的资产市场(如房地产市场或股票市场) , 在极端的情况下, 甚至全部增发货币都流向了投机的资产市场, 这会造成该资产市场上因过度投机而出现泡沫。出现泡沫经济的基本条件是整个经济因供过于求而出现严重的设备与生产能力的闲置, 失业现象较为普遍且严重, 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无利可图。80 年代末期的日本情况和1997 年泰国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情况就是这方面的最好例证。由于资金的逐利性, 在这一时期央行向二手国债市场扩张货币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有些学者强调向财政直接购买国债的做法有可能对政府产生一种依赖心理或形成某种惯性, 以致于在任何时候, 政府只都会要求央行通过增发货币替政府的预算赤字买单, 因此, 这个口子不能开。笔者认为, 给央行一定的独立性是十分重要的, 但在某些非常时期, 在国民经济的内需严重不足, 急需扩张总需求的时期, 央行也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直接向财政购买国债, 增发货币的责任。 
    笔者注意到在战争时期, 各国一般很少出现供大于求和通货紧缩的经济现象, 一个可以解释的理由是: 战争时期政府的首要职责是组织全国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全力以赴战胜敌人, 赢得这场战争。战争急剧放大的军费开支使政府被迫通过增发货币来弥补赤字, 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扩张总需求的实际效果。这是我在网上找的 其他经济问题你可以自己去看 网址是www.njmy.jsjzlm.com

3. 论述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有哪些?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是一回事吗?

论述货币的职能

4. 国家发行的国债,到期将还本付息。国家还本付息的货币①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②必须是现实的货币③

     B         本小题考查的是支付手段。国家还本付息的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①②符合题意。    

5. 货币履行的“世界货币”的职能具体指什么?

一般来说,国与国之间交易的差值(进口与出口的差额)应该由硬通货予以支付,如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以及煤炭铁矿等物质资源,直到20世纪初都是这样。但到二战之后,一些国家的法定货币逐渐代替硬通货承担了在世界贸易中的流通职能与支付职能,以及国与国之间的货币结算职能时,这就产生了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具体来说,“世界货币”的具体职能有(1)补偿国际贸易差额(2)国与国之间的举债与偿还。包括海外国债的发行与偿还,世界银行的贷款援助与偿还,战争赔款的给付,以及国际援助的支付等等

货币履行的“世界货币”的职能具体指什么?

6. 货币的5个职能中哪个最容易造成经济危机?

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也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平常从商品买卖过程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是属于这一种,所以,这种职能又叫做购买手段。不说自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实在的货币。
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这一作用的情况下,商品与商品不再是互相直接交换,而是以货币为媒介来进行交换。商品所有者先把自己的商品换成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交换其他的商品。由物物交换过渡到商品流通,意味着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卖与买被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过程,如果出卖了商品的人不立刻去买,就会使另一些人的商品卖不出去。也就是说,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已经包含了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经济影响
货币发行量应遵循此计算公式:

M: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通货量)
P:商品的平均价格
Q:商品数量
V:货币流通速度(以货币的周转次数计算)
按照通常的货币主义解释,当实际通货量大于所需的通货量时,便会导致货币贬值,形成通货膨胀。反之,就会导致通货紧缩。

扩展资料:
作为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则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这是因为,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每次都只是转瞬即逝的事情,人们关心的是它是否能起到交换媒介的作用,而并不关心它的实足价值是多少。
只要社会公认它能代表一定数量的货币,代表一定的价值就行。这就产生了不足值货币代替足值货币,以及纸币代替铸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可能性。相对地说,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是按照它所代表的金或银的价值,即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一方面克服了物物交换中搜寻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使交换分成了买和卖两个独立的行为。二者在时间、空间上的脱节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

7. 美联储大规模买进国债,为什么会使国债收益率变动


美联储大规模买进国债,为什么会使国债收益率变动

8. 货币的产生和有关货币的概念

  主要分析有关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
  1、主要概念:(1)一般等价物 (2)货币 (3)纸币 (4)通货膨胀 (5)通货紧缩 (6)价格 (7)价值尺度 (8)流通手段

  2、主要观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的本质是货币符号,纸币的作用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和发行量,但是无法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4)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售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所以纸币的发行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引发通货膨胀。
  (5)通货膨胀的发生条件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的表现是物价上涨,钱不值钱。
  (6)当今社会人们离不开金钱,但是我们对待金钱的态度是:“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1、重点分析
  (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即具有能够直接表现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直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的本质和功能。

  (2)货币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等阶段后,通过信用卡的过渡,又迎来了电子货币时代。

  (3)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是通过货币的职能反映出来的。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①价值尺度职能:货币之所以具有这个职能,是因为货币是商品,自身有价值;货币执行此职能是通过价格来实现的,即把价值用货币来表现;价格即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形态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可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纸币作为货币符号,可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
  ①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
  ②影响价格大小的因素是:供求关系、国家宏观调控、通货膨胀。

  (5)纸币的本质是货币符号(是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自身没有价值,只能代替金属货币间接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但直接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6)通货膨胀
  ①发生的条件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②表现: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供不应求、纸币贬值。
  ③抑制措施:提高利率,鼓励存款,抑制消费,减少货币发行量,削减财政支出和国债,减少贷款,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7)通货紧缩:
  ①通货紧缩实质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或货币供应量的增幅滞后于生产增长的幅度,以至引起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的内在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供求失衡,形成买方市场。
  ②从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严重影响投资者信心和居民消费心理,如:增产不增收,企业销售额增加利润减少,投资者不愿投资,消费者不愿消费,失业人增多,存款增多,大量资金闲置。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们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
  ③措施:为了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要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内需,首先需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国债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应该发挥适当的货币政策的作用,降低利率、增加货币发行;增加收入;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启动消费,扩大居民教育消费和住宅消费;引导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面向市场,积极培育新的积极增长点,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产品;启动农村市场,积极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综合利用各种宏观调控的手段,千方百计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出口。
  ④买方市场的特征: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消费者成为市场的中心。

  2、难点分析
  1、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基本”是指这两个职能是从货币产生时就有的。
  ①价值尺度职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因此才能衡量其他商品有多大价值。当货币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时,就叫价格。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就是通过价格来实现的,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时就叫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形态的货币,因为这时不需要拿出现实的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只需要标明一下价格大小即可。

  ②流通手段职能: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由于货币媒介的作用,使得商品交换成功。这时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③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适度的通货紧缩,通过加强市场竞争,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挤出经济中的泡沫,也会促使企业加强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导致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市场销售不振,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限制了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对经济发展也有不利的一面。

  2、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产生经过了四个阶段,分别是
  ①简单偶然的物物产换。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提高。出现了少量的多余产品用来交换,这就是最初的商品和商品交换。

  ②扩大的物物交换。
  随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物物交换品种和范围不断扩大,一种商品可以和多种商品相交换。注意等价物是指等式右边的。
  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物物交换的缺点是要求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否则交换不能成功,该怎么来解决这一问题呢?人们发现在一定地方,在一定时期,总有一种商品大家比较乐意接受,比如斧子,先换成斧子,再换成自己需要的商品,这样经过两次交换可以成功,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④货币的产生


  商品交换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固定在一种商品上,以利于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最后,一般等价物固定到贵重金属金、银上,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上面的过程来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3、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商品,和其他商品不同的是,它是一般等价物,和一般等价物又有不同,只有当贵重金属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才标志着货币的产生,它的作用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