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28部电视剧,总编室主任受贿541万,揭秘影视剧购销利益链与潜规则

2024-04-28 23:37

1. 采购28部电视剧,总编室主任受贿541万,揭秘影视剧购销利益链与潜规则

  文| 高珈佳 
  长达2万余字的判决书,收受了19家公司的“好处”,总额达541万元人民币、金条9根,涉及《娘家的故事》、《王的女人》、《新情义无价》、《新京城四少》等28部电视剧的采购,这就是中部某省广播电视台原总编室主任肖融的“受贿清单”。
    肖融案不是孤例。不完全统计显示,自2014年以来,涉及电视剧购销受贿、遭司法机关查处的电视台管理人员不下10人,其中包括东北某省广播电视台原台长史联文、华东某省卫视频道原副总监兼节目采购部主任张彦、华东某市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陆群等,肖融所在的省级电视台的原台长张苏洲、原副台长赵红梅等人也相继被查。
    电视剧生产:严重供大于求 
   近年来,热钱大举进入影视制造业。根据广电总局的公告,从2008年到2015年4月,具备《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数量从2874家增加到8563家。有分析称,2016年或达到1万家。
  生产者增加带来了电视剧产量的激增。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向南都记者介绍,过去5年,我国电视剧年产量维持在1 .5万至1 .7万集之间,但全国四级电视台(包括中央台、省级台、地市台和县级台)的电视剧播出总额约为9000集。
  巨大的落差背后,是电视剧购销的“黑洞”。为了卖出电视剧,为了取得更高的播映权销售收入,影视公司不惜各种“打点”,形成了影视剧购销的行业潜规则。
  业内人士透露,电视剧属于大众文化产品,其特殊属性无法用有形评判标准来评价优劣,没有量化标准,电视台在买剧时自主空间很大。
  电视台会根据受众群体、播放定位等因素,列出一份详细的审片表格,里面会有演员阵容、主题内容等细化项目。由于没有具体量化指标,购销环节存在各种不透明,购买方的决定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上,他们也就成了影视公司的重点“公关”对象。
     买片“推荐权”形成潜规则 
   在电视剧行业,无法卖出的电视剧就意味着血本无归,不可能赚钱,甚至连前期投入都无法收回。据业内人士表示,每年会有为数不多的大咖出演制作精良的好剧,这是各台抢购的目标。此外就靠电视剧买手的挑选了。“央视并非影视剧播出主战场,一二线省级卫视才是最佳选择”。
   在中部某省电视台原副台长张红梅受贿案中,贵州一文化产业公司总经理黄林高在供词中表示,由于电视采购是典型的买方市场,所有的电视剧制作公司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赵红梅是分管购剧的副台长,她的职位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没有她的帮助,是不可能顺利将《大男当婚》和《我爱男闺蜜》这两部剧卖出,并且能顺利上黄金档的”。为此,黄林高向赵红梅行贿55万元。2014年10月,由于所在电视台有关人员因涉嫌职务犯罪被查,赵红梅感到害怕,就让人将50万元现金退给了黄林高。
    发行回款期,留下寻租空间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部电视剧从开始发行到回本,周期1年左右,而钱全部要回来,大约两年。其中,最重要的过程便是回款。由于各电视台情况不一样,有的播完就给,有的有结账期。另外,媒体此前报道,我国电视剧行业存在回款难的情况。这些都给寻租带来了空间。
   案例1:
  中部某省电视台2011年至2013年共采购电视剧327部。到2014年8月,该电视台约有21部电视剧来不及播。当时负责电视剧采购的电视台原总编室主任肖融,受贿541万元以及9根金条,涉及《春光灿烂猪八戒》、《娘家的故事》、《王的女人》、《新情义无价》、《新京城四少》等28部电视剧的采购。
  案例2:
  2011年5月,经中部某省电视台总编室节目购销中心前副主任张文旭推荐,该台以总金额1801.4万元购买上海上影英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制作的电视剧《心术》。之后,公司发行人万某于2012年分两次送给张文旭90万元现金,为电视剧《心术》的回扣款。万某送钱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张文旭能为其催要节目款。 
    电视剧购销一直是广电系统三大腐败重灾区之一 
   疯狂地受贿,疯狂地买剧。某省级电视台的电视剧采购,曾因太多曾致“烂库”,张苏洲曾将该省广电系统“腐败窝案”称为“塌方式的腐败”。
  江苏曾派出影视产品采购专题调研组,对全省影视剧购销工作进行调研,总结了影视剧采购中容易发生的违纪违法现象。
  其中包括:一是回扣(也称返点,是指在影视剧买卖过程中,卖方为了和买方具体经办人保持密切的业务往来关系,从本已属于自己的利益中按一定比例拿出一部分给予买方,买方在账外暗中收受卖方的现金。)
  二是变相领取劳务费。就是卖方让买方人员以制片人、总监、监理等身份,在影视剧生产合作中挂个名,不参加任何拍片劳动,“名正言顺”地领取高额的劳务费。
  三是变相“入股分红”。买卖双方私下达成协议,买方相关领导及购片人员以将来订购卖方某影视剧为代价,用个人名义“入股”卖方该影视剧的制作生产,“名正言顺”地获取高额“分红利润”。
  四是收受高档礼品。卖方通过邀请买方相关人员参加各种庆典活动,赠送高档礼品,拉拢相关人员,以在影视剧购销过程中达到目的;
  五是变相消费型回扣。卖方向买方人员提供各种名义的境内外旅游、考察等福利性消费;
  六是接受宴请和进行高档消费。
     “对赌协议”、收视担保,推动收视作假 
   收视率,可谓悬在购剧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电视台竞争的核心是收视率竞争———它的背后就是利益之争。只有收视率上去了,才能吸引到“金主”广告商。
  据统计,目前在国内,电视台每年收入中有80%以上是来自广告售卖。对电视台来说,只有将收视率提高,广告收益才会跟着增加。而对广告商来说,除了那些已成现象级的电视剧和节目外,他们用来评估投放价值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收视率,别无他法。
   然而,电视剧是买“预期”,一部电视剧播出前,最有经验的业内人士也拿不准它究竟是爆品,还是票房毒药。这也正是电视剧购销行业很难量化指标的原因之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即便遇到“致命”的收视率考核,电视台也有应招,通过“对赌”,他们把风险转嫁给影视公司。
  很多电视台在和影视公司签署电视剧购买合同时,都会附加一份“对赌协议”。即制作方在卖剧时,必须向电视台做出收视担保———该剧在播出时必须达到协议中保证的收视率数值,卖方才能从电视台拿到全部的购片款。否则,会按照协议比例进行相应扣钱。
  比方说,某电视剧,在收视率达到1%时的单集叫价为100万元,一旦收视率每低0.1,电视台将扣除单集购片费10万。如果最终收视率只有0.9%,那每集的单价跌为90万元,若收视率达到1.2,那每集单价就涨为120万元。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电视剧全国收视率能在1%以上的全年也就二十几部,并且都集中在几个一线卫视,价格也在每集百万以上(100万至300万之间)。而来自央视索福瑞的数据显示,去年卫视播出的电视剧中,七成电视剧平均收视率低于0.5%的及格线。
  业内人士表示,“对赌”买剧,为了能收齐片款,影视公司必然想尽办法提高电视剧收视率,这就带来收视率作假现象。而在近几年全国两会期间,影视剧收视率造假现象,频频遭到代表委员“炮轰”。
  据了解,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方网站在今年6月挂出一封由全国省级电视台签署的《恪守媒体社会责任,反对唯收视率自律公约》,公约提出,在电视剧购销合同中不签订以收视率和收视率排名定价、议价的条款。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全国省级电视台共同签署。
    打破制播矛盾,推动购销公开化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的电视剧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信息不充分、分工不明确、产业体系不完整。陕西文化投资集团董事长王勇甚至指出:“我国的电视剧产业更像是一个圈子,而不是一个成熟的产业市场。”
  “体制与机制存在的问题当然是首先要解决的,”王勇说,“打破高度垄断的电视剧播出平台与相对成熟的电视剧生产机制之间的矛盾,使国家的电视剧产业走上真正规范化的市场道路,促使电视剧制作、发行和播出走向更加合理的产业布局,是遏制购销贪腐的根本手段。”
  业内人士呼吁,电视剧交易建立更加合理、透明的市场环境,推动电视剧购销公开化,并建立制片公司行业协会,以此增加制片方在交易过程中的话语权,逐渐改变电视台过于强势的不良市场机制。此外,不少从业者还建议引入第三方机构,将电视剧交易和采购交由第三方机构运作,在公开公平的交易机制下接受各方监督。 

采购28部电视剧,总编室主任受贿541万,揭秘影视剧购销利益链与潜规则

2. 粗制滥造、收视造假、买剧行贿,是谁造就了当下混乱的电视剧市场

  文丨媒体上校 老鸟智库专家 
  近日,一部几年前就已经完成拍摄的电视剧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在央视播出,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甚至在向来不看好国产剧的豆瓣评分上有一万四千人综合打出了8.6分(不知道之前涉嫌拖欠水军钱的某电剧公司有何感想)。
     一、资本热捧 制作能力良莠不齐 
  如果从电视剧数量来说,中国电视剧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仅2016年全国各电视剧制作机构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国产电视剧330部14768集。如此数量庞大的电视剧,得益于社会资本对电视剧的追捧,大小影视公司如过江之鲫。不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电视剧市场也是鱼龙混杂,影视公司的制作能力更是千差万别,地方老板为捧小姨子投资定制剧,三流演员带资入剧组的新闻时有耳闻,所以烂剧横生也是在所难免。有些烂剧属于先天能力不足,它们最终沦为每年电视剧统计表格上的一个数字,这种自娱自乐的创作,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发展。
    二、高价片酬 明星抬高电视剧制作成本 
  关于明星的高价片酬对影视行业的戕害,其实笔者去年就已经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详细论述这一现象。巧合的是最近在2017年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上SMG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也表达了和笔者相同的观点,直指高片酬扼住了国剧发展的咽喉。王磊卿戏称明星片酬涨幅早已超越房价,某些剧的明星片酬在制作成本中占比升至75%,甚至二线演员的片酬上涨幅度都超过了250%。明星的片酬直接挤压了电视剧的制作经费,抬高了电视剧的制作成本,而电视台的购剧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高价购买电视剧已经成为卫视难以承受之重,并因此引发了一些列恶劣的连锁反应,下文笔者会详述。
    三、畸形审美 片面追求高颜值 
  一部电视剧的演员该如何选择?是要求适合人物角色的演员,还是要有市场号召力的演员?理想的状态肯定是二者兼顾。可事实上,我们这个时代畸形的审美,已经让大家早已习惯了要颜值不要演技的表演。演员的高片酬或多或少与我们这种畸形的审美有关。几乎所有的电视剧都在讨论得90者得天下,所有的企宣都在围绕着颜值流量而来,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炮制出了一大堆有人气无口碑的电视剧(当然这个人气是不是刷出来的还仍未可知)。对于颜值的追求,也在将中国的电视剧行业引入误区,让人们误以为有颜值就有收视,但是反观2016年的电视剧市场,一些由小鲜肉挑大梁的青春偶像剧的市场表现也并不突出。有颜值无内容,只能让观众对国产电视剧越来越失望。
    四、IP迷思 热IP不等于优质剧 
  在当下的电视剧市场中,除了迷信高颜值之外,还充斥着一直对IP的迷思。几乎所有的电视剧制作公司,都想不劳而获,依靠原作IP的读者群嫁接高颜值的明星来获得成功。这似乎在重复多年前中国电影的道路。回首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的巅峰时期作品,按照现在的说法都是取材于热门IP。
  但是中国的电视剧产业在对IP的追捧,背后更多充斥的是对利益的追逐而非对艺术的推崇。当所有人都想着走捷径,靠着热门IP一炮走红的时候,市场的吊诡之处就开始展现了:IP的价格开始暴增,直接增加了制作方的制作成本;,为了回收成本,制作方又竭力选用有有明星影响力的颜值偶像;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年代,高颜值意味着搞薪酬,于是乎雪球越滚越大,当滚到接盘侠各地电视台时,天价剧已成定势,电视台不得不卖血卖肾买剧了。
  然而热门IP和优质偶像叠加在一起就是成功的优质剧吗?显然并非如此。2016年暑期档IP剧的惨淡应该是最好的说明了,但遗憾的是这并不会阻止市场继续对IP的追逐。
    五、本末倒置 重宣传轻制作出烂剧 
  当演员和IP耗费了一部电视剧的大部分投入后,那么剩下的资金可以全部用来电视剧制作吗?呵呵呵,别幼稚了,请到了大明星谁还愿意用心制作剧集啊。被网友戏称“抠图不自赏”的某剧应该是这类电视剧不正之风的典型代表。人气偶像拿走了大量的制作资金,但是并没有回馈应有的演出表现,甚至连基本的拍摄时长都无法保障,只能依靠抠图加替身来完成一部剧,电视剧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即便如此制作方对于宣传可是不遗余力,官博盛赞两位主演演出努力,同时还涉嫌买水军在豆瓣上刷分,功夫基本都用在剧外了。这样重宣传轻制作,最终只能沦为网上的笑柄。不过关于电视剧的不要脸宣传现在已经蔚然成风了,几乎所有新剧播出都会有媒体盛赞,然后是网友的集体嘲讽,这已经成为了当下中国电视剧的一次文本再生产。最终还是印证了那句老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纵使你吹的天花乱坠,最终的评价还是每一位观众。
    六、收视造假 劣币驱逐良币扰乱市场 
  当我们在这声泪俱下地控诉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电视剧是如何戕害行业时,那些观众眼中的烂剧却有着不错的收视率。电视剧低口碑高收视的诡异现象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电视剧市场中。不过经过去年某剧在浙江卫视临时撤档的事情,现在大家对于所谓的收视率是个什么鬼已经知道的差不多了。
  收视造假已经成为电视行业的一个毒瘤,今年两会上陈道明和曹可凡都痛批了收视率造假的问题。的确,当购剧成本直线上升时,电视台必然期待自己的购买剧有收视保障,因为收视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收回自己的购剧成本,于是乎制作公司纷纷拍马向前踊跃造假,这时某家制作公司不买虚假收视率的话,那么临时撤档的事情也应该是预料之中了。
  与虚假收视相类似的还有评分造假,水军虚假打分让一部三分的剧刷到七分,这对于那些没有刷分的六分剧来说,就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直接扰乱了电视剧行业的健康发展。不过目前大多数电视剧还是在比烂的阶段,即使是刷分,制作方也只敢期待刷破3.8分。年年烂剧的熏陶已经让观众看穿了皇帝的新衣。
    七、供过于求 购剧腐败不容忽视 
  眼下电视剧不仅在制作端有粗制滥造的不正之风,在播出端有虚假收视作妖,在买剧卖剧中也不太平。近日江苏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的一份刑事判决书,让广电系统电视剧采购的腐败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焦点。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卫视频道节目采购部原副主任江红,在采购电视剧业务中,为30家影视公司谋取利益,非法收受贿赂840余万元。从此前落马的安徽广播电视台原台长张苏洲、辽宁广播电视台原台长史联文,到近年被抓的部分电视台采购部门负责人、一批行贿人及影视公司,均栽在了电视剧购销的腐败中。
  电视剧购销腐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电视剧始终处于买方市场,而每年数量庞大的电视剧对接的播出平台只有那么些家,供大于求必然会造成买方的强势地位,购剧人员掌握生杀大权,那么腐败必然会见缝插针。有些电视台意识到这个购剧问题后,对购剧的质量也添加了考核,以遏制购剧阶段的腐败,但是对于收视率的强调,无形之中又打开了收视对赌这一潘多拉的盒子,而收视对赌又变相鼓励了收视造假,于是乎电视剧行业进入了一个彻底的死循环。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