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出版日本书籍?

2024-05-17 08:09

1. 中国为什么要出版日本书籍?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金鑫荣、《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作者田雁、东京大学出版会编辑部长阿部俊一、东京大学出版会营业部长桥元博树以及其他嘉宾代表出席了活动。


金鑫荣社长在致辞中强调,南京大学出版社与东京大学出版会一直以来维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于2016年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大出版社是中日双方学术著作相互译介以及出版业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之一。他说,田雁所著《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是一部全方位展示日文图书近现代以来被中国出版界、学术界引进翻译的完整的史实概述,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输出,是一个很好的纪念。

田雁在发言中说,这本书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如何向日本学习的一个总结。本书不同于以往著述之处,在于是以日本一国为例,通过对近代以来所翻译引进的所有的日文图书书目的整理,发掘中国在近代以来在学习日本方面所走过的路线与痕迹,并量化这样的学习给近现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为今后的翻译引进提供参照。

田雁自2010年起,即开始对翻译引进的日文图书书目进行收集整理。他所著的《汉译日文图书总书目》曾被国家图书馆于列入推荐工具书页首,被美国哈佛、斯坦福、俄亥俄,加拿大多伦多、香港中文等众多大学图书馆收藏。这本《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采用‘文化翻译’的研究视角,把翻译看作中日跨文化交流的方式、途径与手段,着眼的是翻译图书的社会学上的功能价值。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出版物的市场大小、读者多寡及社会作用。

本书将日文图书翻译出版的历史整合为5个历史时期:1)从东京到上海—翻译中心的转移(洋务运动-1911);2)战争阴影下的图书翻译(1912-1949);3)文本操控与译者操控(1949-1976);4)转型中的机遇与挫折(1977-1999);5)翻译出版中的新元素(2000-2011)等五个历史阶段。田雁发现日文图书翻译出版的进程,是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而起伏。但是,即便在中日关系最为“冰冷”时期,诸如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以及1949-1972年间中日关系非正常化时期,两国之间仍然存在图书翻译出版文化交流。

田雁指出,自2000年以来,在日文图书的翻译出版领域,出现过“选择性阅读”倾向,受历史教科书、战争赔偿等问题所困扰。于是,国民间开始出现选择性阅读,即选择那些自己可以接受的图书内容,而故意过滤掉那些负面的内容阅读。田雁对此表示遗憾,他认为那些文化的、民族的、代表性的日文图书作品的翻译,是人们了解日本文化与社会最真实的途径,这些日文图书作品真正凝结着文化和民族思想的代表人物的最精髓思考,也正因如此,翻译图书的事业才会永存。
东大出版会桥元博树营业部长表示,东大出版会一直致力于在国内外出版优秀的学术著作,涵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成果,共发行七千种以上的图书。这其中有许多用日语写作的研究中国的书籍,近几年以和南大社的合作为中心,东大出版会也开始出版引进用汉语写作的中国学者研究日本的书籍。他们非常荣幸能出版田雁老师所著《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一书,希望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合作,出版更多优秀的作品。

中国为什么要出版日本书籍?

2. 想求关于日本或其他国对中国做出了哪些事的书

1、陈舜臣的《秘本三国志》,《中国历史风云录》,《大唐帝国》,《鸦片战争》、《风云儿郑成功》、《甲午战争》、《太平天国》、《成吉思汗》,《耶律楚材》,《诸葛孔明》,《曹操》……陈舜臣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和文章非常多,国内翻译引进了不少。虽然陈舜臣是一个台湾裔日本人,不过他生在日本,长在日本,除了名字保留了中国名字以外,这其实就是一个日本人。
陈舜臣在日本文学界影响很大,获得过芥川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大奖,在台湾和高阳、柏杨起名。另外此人除了历史题材的小说和文章外,还很擅长写推理小说,曾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直木奖、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2、司马辽太郎的《项羽与刘邦》,《鞑靼疾风录》。司马辽太郎也是一位历史小说大师,更善于描写人物。

3. 有没有阐述日本这个国家的书籍

了解日本的必读书目,《菊与刀》

书名:《《菊与刀》》

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

译者:吕万和 / 熊达云 / 王智新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书时,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对于这些观点,有些日本社会学者评价很高,认为表现了“深刻的洞察力”。有些日本历史学者则不同意,认为作者把特定时代、特殊社会集团的社会心理当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在方法论上有非历史的和超阶级的缺点。评价虽然不同,影响很大则是事实。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著的书中称赞此书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1986年一篇综述战后日本研究状况的文章列举七种代表性观点,说《菊与刀》是令人注目的一种。凡此都表明,此书影响至今不衰。

有没有阐述日本这个国家的书籍

4. 日本的历史和中国分不开,可以介绍几本关于日本历史的书籍

1、《创造日本 1853-1964》作者: 伊恩•布鲁玛
伊恩•布鲁玛通过从1853年马修•佩里的黑船驶入江户湾,结束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到在美国的监管下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展,并于1964年成功举办东京奥运这一历史时期的细腻考察,清晰地呈现日本历经的种种重大事件及相继而来的转变。
2、《日本史》作者:詹姆斯·L.麦克莱恩
太多的人依然居住在不合格的住宅里;教育体制强调死记硬背,而不是发展每个学生的天赋与能力;大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工作时间太长,以致几乎没有家庭生活的时间。这是一本反应真实日本民众生活的书。

3、《日本经济史》作者:[日] 浜野洁 / 井奥成彦 / 中村宗悦 / 岸田真 / 永江雅和 / 牛岛利明
从近代到现代,400年来日本经济的变迁尽在其中。 本书由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浜野洁、庆应义塾大学井奥成彦等6名教授领衔编写,为日本经济史学派的经典之作。 已被日本图书馆协会推荐为指定馆藏书。
4、《日本的佛教与神祇信仰》作者:义江彰夫
本书是“日本学术文库”之一,全书共分5个章节,主要阐述了“神佛结合”的一种结果,具体内容包括渴望成佛的诸神、从杂密密教到大乘密教、冤魂信仰的含义、凶秽忌避观念和净土信仰、本地垂迹理论和中世日本纪。
5、《菊与刀》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