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风险的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2024-05-04 09:51

1. 内部审计风险的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内部审计风险客观存在、无法规避,而且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但通过一定措施,完全可以把其控制在较低程度。1、健全和完善审计法规体系以及审计法规与其他法规相关内容的衔接。企事业单位也应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特点,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审规定、方法,形成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使内部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规范化的道路。2、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机构、人员、工作、经费上独立性的保证,是搞好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领导的重视则是关键,使之拥有一定权限,处于一种比较超脱的地位来对经营管理实施有效监督,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使审计工作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正常运行。3、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工作,这是内部审计中心环节之一。内部控制目的除了保护资产和检查财务资料准确可靠外,更重要的是为了贯彻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以达到系统目标,同时还为了提高经营效率、经济效益。因此,要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决策管理层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一个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减少内部审计风险最有力保证之一。4、建立审计质量保证制度。首先,要建立内部审计责任制度,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合理分工,避免责任相互推诿、漏审等弊病发生而形成审计风险。其次,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和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制度,增加内审机构自我约束机制,强化审计风险意识。再次,要坚持审计标准,正确处理审计质量与审计数量的关系。只有在严格保证审计质量前提下保证审计进度和数量,才能减少审计风险。5、加强审计报告规范。审计报告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审计人员对审计报告真实性、合法性负有审计责任。审计报告必须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事项进行评价,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本系统、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评价要准确适度。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证据不足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得评价。审计报告措词要严密,定性要准确,处理意见要公正、实事求是。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报告内部复核制度,以此来防范内部审计风险。6、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审计风险无法规避,但审计人员的素质、学识水平、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起了决定性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发展趋势,不断强化对审计人员的素质、道德教育,加强业务培训,调整、改善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处理业务的政策水平和应变能力。7、优化内部审计技术方法。会计电算化已蓬勃开展,内部审计采用绕过计算机法是不适当的,会造成审计工作被动和心理上的劣势。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此外,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经济管理“透明化”,也有利于强化内部控制,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本行业、本单位特点,积极参与审计应用软件的编制开发,实现企业计算机软件与审计软件的数据共享。此外,相对于外部审计而言,内部审计要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还应重视与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及人际关系的处理。

内部审计风险的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2. 浅谈如何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

一完善审计、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从源头防范审计风险。
二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三规范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
四选择恰当审计方法,减小审计误差。
五客观公正进行审计评价,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3. 浅析常见的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

本文讲的是风险防范。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及其导致的法律责任。具体包含三方面含义:最狭义的理解,即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浅析常见的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及其导致的法律责任。具体包含三方面含义:最狭义的理解,即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或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乃至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使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揭示出来,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理解,包括财务报表没有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和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最广义的理解:
美国学者海泥斯在论述风险时,认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
按照《审计学》理论的含义,审计风险有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部分风险组成。由于审计人员的意见或结论是建立在一种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上,因而总存在着偏离客观事实,甚至与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结论在一定程度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时给利用审计服务的各方带来损失,导致审计人员、审计机关需要对后果承担责任。如何降低风险,笔者根据多年审计实践,对工作实践中常见的审计风险进行了梳理,针对三十种可能产生风险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和各位审计同仁商榷。
风险一:审计程序不合法。防范措施: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审计通知书应于三日前送达,特殊事项应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风险二:审计范围不当。防范措施:要严格执行《审计法》第十六、二十八条的规定,不得超过审计管辖权审计,年度审计项目应实行计划管理,无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委托不得随意增加审计项目。
风险三:审前准备不充分。防范措施:对审计项目在审计进点前要做认真的审前调查,在掌握大量基础数据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确定审计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风险四:审计内容不全面有遗漏。防范措施:要认真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原则,全面审计是基础,突出重点是方法,要努力做到内容无遗漏,可疑线索一个也不放过。
风险五: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账簿、凭证、银行账户不全。防范措施:审计组进点时审计组要求被审单位的财务人员认真填写审计承诺,对本单位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有不实,愿意承担法律责任。
风险六: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防范措施: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测评,从中发现问题,在编制审计方案时有针对性地增加审计措施,有效化解潜在风险。
风险七:被审计单位财会制度缺失,未设银行账。防范措施:审计人员要把银行对账单、大额支出票据、业务原始资料作为审计重点,关注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
风险八:被审计单位财会人员更换频繁、无证上岗。防范措施:审核财会人员证件,会计、出纳、业务经办人员是否具有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印鉴、支票是否专人分管。
风险九:被审计单位故意隐瞒财会相关资料、凭证。防范措施:审计人员要通过了解单位的财务收支运作情况、业务运作流程,必要时要从查询银行账户、单位会议记录、相关人员座谈、账户以外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状况。
风险十: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不强。防范措施:审计机关要树立“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识,要按照建立学习型机关的要求,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实践学与书本学相结合,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风险十一:审计人员搞“人情审计”。防范措施:要认真执行《审计法》第十三条、《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严格实行回避制度,签订廉洁审计承诺书。
风险十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不科学。防范措施:审计人员要认真调查研究必要时要多方听取专家的意见,选择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先进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标准,包括法定标准、参考标准、其他标准等进行绩效评价,绩效审计标准不一致时,应采用权威和公认程度高的标准。
风险十三:审计评价失当,无证据支持。防范措施:要按照审什么,评什么的原则,严禁抄袭、照搬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总结,或者按照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进行评价,防止过分夸大,把部门成绩与个人成绩混淆。
风险十四:审计报告校对不认真,数字、关键文字出现错误。防范措施:要建立健全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过错追究制、审计失误问责制等制度,完善三级复核、六级把关、集体审理等相关制度。
风险十五:定性依据未形成证据链,缺少要素。防范措施:审计复核中对查出问题的定性,必须要有定量的证据来支持,形成证据链,凭证、原始发票、违规事实、资金收支运行都要相互印证。对缺少支持的问题,应要求继续补证。
风险十六:审计法规引用不准。防范措施:要认真执行《审计法》第四十五、四十六条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八、四十九条的规定,严格区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严防法规混用。
风险十七:超越法律法规下达处理处罚决定。防范措施:审计机关依法作出的审计决定要在《审计法》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自己职权以外的事项应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如对违反《政府采购法》、《税收征管法》、《发票管理办法》、《招投标法》、《党政机关小汽车购置管理办法》等均应移送财政、税务、建设、监察等相关部门处理处罚。
风险十八:乱用行政自由裁量权,随意降低处理处罚标准或以罚代法。防范措施:要完善审计项目审理制,坚持集体决策,建立审计实施、复核审理、落实决定三环节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
风险十九:审计决定要素缺差,未明确权利和义务。防范措施:要按照《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五十三条的规定,在决定中要明确告知被审计单位司法救济途径和时限,其中:对财政收支行为作出的决定不服的,可申请本级人民政府裁决;对财务收支行为作出的决定不服的,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申请裁决、行政复议、诉讼期间审计决定不停止执行。
风险二十:审计信息泄密。防范措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秘密法》,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保密教育,不得违反《保守秘密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五种情况,不得出现《保守秘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十二种行为。要逐人签订保密承诺责任书,不对审计无关人员透露审计相关内容,注意保守被审计单位的秘密,审计征求意见稿要妥善保管,并告知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履行保密义务,防止审计信息提前泄密。
风险二十一:审计方法不全面所致的内容遗漏。防范措施:要贯彻全面审计的基本原则,通过听、看、访、查、测等方法,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先进的审计手段实施全面审计,要大力推广计算机软件辅助审计,不放过任何疑难问题。
风险二十二:投资项目决算审计受托中介机构“放水”。防范措施:要严格中介机构的资质审查,挑选信誉好、资质高、技术力量强的造价师事务所,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算审计,明确责任和义务,明确对“放水”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审计机关要加强监督,对决算项目工程量、所套定额、设计变更增减等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监控。
风险二十三:外聘临时人员的管理不到位。防范措施:坚持用制度管人,签订风险防范责任书,工资与绩效挂钩。凡是对外以审计机关出具审计报告的投资、财政财务收支项目的审计应有专业审计人员担任组长或主审,对外聘人员实行全程跟踪管理,以确保审计质量。
风险二十四:重大投资项目跟踪监督流于形式。防范措施:要从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环节开始实施对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尤其对工程设计变更,严格现场签证手续,锁定工程量,健全工程实施的相关资料,为项目完成后的竣工决算做好基础工作。
风险二十五:发现的重大违规问题报告未揭示。防范措施:审计组要把查出的问题毫无保留的反映在征求意见稿中,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一同交审计法制部门复核,如何处理处罚有审计业务审定会决定,以规避审计组的风险。
风险二十六:对处理处罚权限以外的违法违纪线索未移交。防范措施: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进一步增强使命感,树立执法为民、敢讲实情的责任意识,强化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的职业道德,坚决同一切违法违规行为作斗争,超出处理权限的要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决不能出现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在审计机关内部消化,以不辜负审计职责赋予的崇高使命。
风险二十七:审计报告直接引用中介机构的结果或为中介机构的结果报告出具肯定性认定意见。防范措施:要坚持责任与风险一致性原则,对审计机关未参与审计的结果最好不引用,对审计机关未审查的项目严禁出具肯定性、结论性的认定意见。
风险二十八:审计实施受到外部干扰。防范措施:《审计法》第五条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审计人员要不畏权、不唯上,必要时可以报告本级人民政府或上级审计机关给予支持。
风险二十九:审计组成员违反审计“八不准”纪律。防范措施:要加强监督,设立专兼职审计廉政监督员,张贴审计公告,认真准备审计进点会议内容,开宗明义对被审计单位、审计组提出明确要求,请求支持审计工作和对审计组执行审计现场纪律进行监督,深化审计回访制度,科学合理搭配审计组成员,严禁单人从事审计业务,推行廉洁审计,努力把可能发生的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风险三十:审计决定未落实、问题未纠正和整改。防范措施:要建立审计部门跟踪督查、相关部门联合核查、政府督导室定期督导的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坚决克服重查处轻整改、重决定轻落实的现象,逐步形成完善的明责、问责、追责的一整套整改责任体系,维护良好的财经秩序,体现审计的建设性、防御性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切实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一、建筑工程的对比审计法是怎样的
建筑工程的对比审计法是指用已经审计的工程造价同拟审类似工程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应根据工程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区别对待。
一是两工程采用同一个施工图,但基础部分和现场条件及变更不尽相同。其拟审计工程基础以上部分可采用对比审计法;不同部分可分别计算或采用相应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
二是两个工程设计相同,但建筑面积不同。可根据两个工程建筑面积之比与两个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量之比例基本一致的特点;
将两个工程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以及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各分部分项工程量进行对比审查。
三是拟审工程与已审工程的面积相同,但设计图纸不完全相同时,可把相同部分,如厂房中的柱子、房架、屋面、砖墙等进行工程量的对比审计,不能对比的分部分项工程按图纸或签证计算。

浅析常见的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

4. 如何防范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风险客观存在、无法规避,而且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但通过一定措施,完全可以把其控制在较低程度。
1、健全和完善审计法规体系以及审计法规与其他法规相关内容的衔接。企事业单位也应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特点,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审规定、方法,形成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使内部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2、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机构、人员、工作、经费上独立性的保证,是搞好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领导的重视则是关键,使之拥有一定权限,处于一种比较超脱的地位来对经营管理实施有效监督,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使审计工作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正常运行。
3、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工作,这是内部审计中心环节之一。内部控制目的除了保护资产和检查财务资料准确可靠外,更重要的是为了贯彻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以达到系统目标,同时还为了提高经营效率、经济效益。因此,要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决策管理层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一个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减少内部审计风险最有力保证之一。
4、建立审计质量保证制度。首先,要建立内部审计责任制度,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合理分工,避免责任相互推诿、漏审等弊病发生而形成审计风险。其次,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和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制度,增加内审机构自我约束机制,强化审计风险意识。再次,要坚持审计标准,正确处理审计质量与审计数量的关系。只有在严格保证审计质量前提下保证审计进度和数量,才能减少审计风险。
5、加强审计报告规范。审计报告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审计人员对审计报告真实性、合法性负有审计责任。审计报告必须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事项进行评价,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本系统、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评价要准确适度。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证据不足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得评价。审计报告措词要严密,定性要准确,处理意见要公正、实事求是。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报告内部复核制度,以此来防范内部审计风险。
6、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审计风险无法规避,但审计人员的素质、学识水平、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起了决定性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发展趋势,不断强化对审计人员的素质、道德教育,加强业务培训,调整、改善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处理业务的政策水平和应变能力。
7、优化内部审计技术方法。会计电算化已蓬勃开展,内部审计采用绕过计算机法是不适当的,会造成审计工作被动和心理上的劣势。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此外,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经济管理“透明化”,也有利于强化内部控制,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本行业、本单位特点,积极参与审计应用软件的编制开发,实现企业计算机软件与审计软件的数据共享。此外,相对于外部审计而言,内部审计要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还应重视与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及人际关系的处理。

5. 如何理解内部审计防范风险 提高

【摘要】本文就内部审计为何参与企业风险管理以及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参与企业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参与原因;运作过程内部审计准则第16号具体准则——风险管理审计,明确了内部审计人员要对组织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审查与评价,表明风险管理已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方向。该项具体准则明确: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一、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原因(一)企业的集团化发展,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经营风险大大增加,内部审计必须对企业经营资源运动的合标性进行全程跟踪审计,把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作为企业实现目标的关键。内部审计目前已由外在介入型逐步发展为内在融入型,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方面、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它已成为强化管理的促进者、提高效能的推动者、风险前瞻的岸望者、价值增值的倡导者。因此,内部审计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就成为企业发展必然的内在需求。(二)内部审计的自身发展要求参与企业风险管理1.内部审计的定义包含了风险管理内容内部审计是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机构进行风险管理、控制和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它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从中不难看出,内部审计的范围已延伸到风险管理,认为只有在风险管理框架中实施的内部审计才能称之为风险管理审计,“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成为了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领域,它拓展了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是对内部审计的重新定位。2.风险管理赋予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新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内部审计定位和角色的不断改变,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的诊断师,由于在经营中风险的必然存在性,使得任何企业都必须面对风险,并利用一切手段去避免、降低它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介入,将会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能够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经营的方向,并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水平。3.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从风险管理的定义看,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认识、估测、评价,准确把握各种不确定性,采取恰当的方法,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安全保障,将损失降至最低水平。它的目标是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目标的。从内部审计的定义看,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内部审计部门经过收集资料、识别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之后,能够对企业的运营提出富有价值的见解,从而被企业管理者采纳,因此可以借此消除各种减值因素,包括风险因素、控制漏洞、治理缺陷等,还可以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应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从而达到企业增值的目的。由此可见,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在其目标上是相一致的。(三)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和连续性的优势1.独立性优势内部审计不参与企业具体的业务经营活动,因此不对各项业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承担直接责任,其相对超脱的地位是保持审计独立性的内在基础。内部审计通过实施审计检查程序发表的审计意见可以直达企业的管理高层,具有相对客观的基础。2.综合性优势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是一个综合性部门,其审计范围覆盖着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掌握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企业的风险潜藏在各个方面,风险管理需要从全局角度对风险的影响大小、轻重缓急进行综合评估,协调各方面风险管理的行动。内部审计具有从全局考虑分析判断风险的综合性优势,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的系统性、专业性监督检查和评价,权衡企业实施风险防范和效益成本的利弊,在风险与收益比较中研究风险管理的定位。3.连续性优势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由于长期在企业内部工作,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更为了解,对风险的各种影响因素更便于做深入的调查,对企业风险的转化影响、风险管理措施效果等更便于进行连续的跟踪,对风险管理进行循环的连续性监控,而且内部审计长期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所掌握的风险管理信息和经验,会对不断深化企业风险管理和节约管理成本产生重要影响。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员工,是最终利益的相关者,他们会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效果和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更具有责任感。二、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运作过程(一)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定位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联动发展的紧密关系。企业在制订风险管理方案时,应将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由内部审计对整个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评估和监控,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的建立与防范中,主要责任是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认定,并评价其充分性与有效性,向管理层报告并提出管理建议,以此来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首要角色是监督者;其次才是咨询服务者,它承担了咨询者、协调者、建议者的角色。当然,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在企业缺乏风险管理程序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可以向管理层提出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议,即建议者;在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初期,内部审计能够发挥很大的协调作用,此即协调者;而当企业风险管理逐步成熟、运作稳定以后,内部审计就转化为监督者和咨询者。(二)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1.能够客观地对企业整体风险管理进行检查与评价从风险的形成与影响后果等特性,不难看出风险在企业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如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者疏于风险管理,可能会传递到其他部门,最终要由整个企业承担。因此,有些部门可能会出现缺失道德风险,而这种风险不是由它们来承担行为责任。又如,采购部门为节约采购成本,会忽视对材料规格、型号、质量方面的检查,这种暗藏的风险会在生产车间或者销售部门反映出来,最终给企业造成损失。因此,对风险的认识、防范和控制等需要从全局考虑。内部审计由于不参与企业经营的具体业务活动,它是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的,因而它可以从企业的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将风险评估的意见直接报告给董事会或经营管理层,提高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意见的重视程度,保证其他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从而达到企业的高效运营。2.能够以咨询顾问身份协助管理层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在企业尚未建立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积极向管理层提出建立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建议。如果企业尚未建立风险管理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提请管理层注意这种情况,并同时提出建立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建议。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培育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使风险意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层面;内部审计可以利用其专业优势开发适合企业特点的自我评估工具,以提醒管理层注意到目标、风险、控制的关系,帮助管理层将生产经营与风险管理更好地结合;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咨询服务的方式协助企业建立风险管理系统。3.能够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防止控制过度或不足的缺陷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企业根据目标和所能承受的风险,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对现代内部控制的评估焦点在于强调风险并评估具体的风险管理活动。控制过度容易导致效率不高,控制不足容易导致舞弊行为的产生。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并通过对长期计划与短期实现的调节,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4.能够发挥反馈作用,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产生预警作用由于风险是面向未来的,是直接与企业的战略及经营目标相关联的,因此以风险为出发点和核心的内部审计,能够以事后的反馈延伸到事前以及事中,从而达到更高效率的控制。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充分体现了内部审计的能动性及增值目标,并且将事后的反馈扩展到内部控制建立前以及实施时的协助与促进,帮助管理层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改进与完善,产生预警功能,从而达到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中的反馈作用。(三)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方式方法1.转变观念,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内部审计应由过去的控制导向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过渡,由被动地承受审计风险,到主动地控制审计风险,将工作程序转向“确定目标、评估风险、管理风险”。内部审计部门要把参与风险管理写入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明确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关心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根据风险评估思路开展对内部控制的评估,使审计报告将目前的控制与策略计划和风险评估连接进来,有效地管理企业风险。2.要把企业风险管理融入日常审计项目中企业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在一次审计中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价是不可能的,因此内部审计须在每一次的日常审计项目中,增强风险意识,引入风险审计的观念和方法,充分揭示和评价企业特定审计范围内存在的风险,使企业管理者对此风险给予重视并采取措施化解和控制。比如,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企业经营负责人在任期内发生的重大投资、债务重组、重点工程建设等活动会对今后产生重大影响,任期内发生的经济纠纷或重要的管理缺陷也不一定会在其任期内体现,对此,内部审计就应作出必要的风险评价,一方面划清前后任的经济责任,一方面帮助企业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患于未然。3.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监督检查当一个企业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其规章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需要进行监督检查的。内部审计就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监督或再管理,是其参与风险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内部审计可以实施各种专项检查,监督检查企业相关风险管理的各个风险控制点,评价预防风险的各项工作是否到位、评价降低风险的有关措施是否有效、评价风险的变化程度等等,从而对进一步改进风险管理提出意见。内部审计还可以对已经显现甚至出现损失的风险进行检查分析,发现和反映企业风险管理中的缺陷,如风险管理责任不清、部门间协调不足、风险防范资源不足等。4.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督导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需根据审计工作的具体情况建立内部审计督导制度,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同时必须强调督导是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的,它包括对审计方案的制订及修订、审计程序的实施、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报告的撰写等。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可能减少内部审计人员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主观判断行为,在督导工作中要遵循重要性、谨慎性和客观性原则。5.要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风险防范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建立一支与内部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具有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审计队伍,才能起到有效防范风险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不仅是一名合格的审计监督管理者,也应是一名合格的风险管理者,既要掌握和了解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运作状况,又要关心企业外部环境的变迁、市场经济的趋势、行业的特点和技术的发展等。因此,一方面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组合,不能局限于财会专业,要吸收外部专家、管理顾问、舞弊检查专家等多种专业人才加入内部审计队伍;另一方面应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为开展风险管理奠定基础。综上可知,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必要的一门管理课程,风险的存在对企业既是一种存在危险的可能性,但也会是一种带来收益的机遇。每一个企业的最高决策者和管理者必须面对现实,重视风险,把风险管理视为日常经营的重要部分。内部审计介入风险管理,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把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行为融入到日常审计工作中,使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能够发挥更有力的作用。

如何理解内部审计防范风险 提高

6.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执业环境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只有有了良好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执业时坚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从而使审计质量得到保证。但是从最近几年发生的审计案例看,不少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地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使单位负责人成为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再加上其他相关规定加大了遏制会计造假的力度,从而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创造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条件。
2.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
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会计职业界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业务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控制风险。
3.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在独立、客观、公正、严谨、廉洁、保密性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审计工作程序和质量控制制度,规范审计工作底稿,认真执行“三级复核”制度,加强执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
4.建立有效的事前评估、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风险管理系统。
事前风险评估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对客户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主要包括客户和客户管理当局两个方面。客户主要有经营环境因素分析、组织结构因素分析;管理当局方面主要有管理者的品行、能力分析和管理者变更情况分析等。事中风险的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降低、转移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接受客户的风险控制、选派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审计计划的风险控制、审计证据的风险控制、编制审计报告的风险控制、审计质量检查的风险控制等。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主要是指对上述审计人员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并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总结经验和教训。
5.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其次,要形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第三,要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第四,要慎重考虑出具何种意见的审计报告,千万不可草率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尽管许多具体应用中的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只要广大注册会计师能够真正转变观念切实开始按照风险基础审计的思路组织审计工作,在审计实务中全面贯彻审计风险的观念,就一定会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从而带动我国审计实践及注册会计师事业更快发展。

7. 内部审计如何防范风险?

问题一:如何防范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风险客观存在、无法规避,而且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但通过一定措施,完全可以把其控制在较低程度。 
  1、健全和完善审计法规体系以及审计法规与其他法规相关内容的衔接。企事业单位也应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特点,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审规定、方法,形成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使内部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2、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机构、人员、工作、经费上独立性的保证,是搞好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领导的重视则是关键,使之拥有一定权限,处于一种比较超脱的地位来对经营管理实施有效监督,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使审计工作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正常运行。 
  3、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工作,这是内部审计中心环节之一。内部控制目的除了保护资产和检查财务资料准确可靠外,更重要的是为了贯彻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以达到系统目标,同时还为了提高经营效率、经济效益。因此,要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决策管理层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一个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减少内部审计风险最有力保证之一。 
  4、建立审计质量保证制度。首先,要建立内部审计责任制度,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合理分工,避免责任相互推诿、漏审等弊病发生而形成审计风险。其次,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和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制度,增加内审机构自我约束机制,强化审计风险意识。再次,要坚持审计标准,正确处理审计质量与审计数量的关系。只有在严格保证审计质量前提下保证审计进度和数量,才能减少审计风险。 
  5、加强审计报告规范。审计报告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审计人员对审计报告真实性、合法性负有审计责任。审计报告必须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事项进行评价,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本系统、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评价要准确适度。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证据不足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得评价。审计报告措词要严密,定性要准确,处理意见要公正、实事求是。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报告内部复核制度,以此来防范内部审计风险。 
  6、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审计风险无法规避,但审计人员的素质、学识水平、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起了决定性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发展趋势,不断强化对审计人员的素质、道德教育,加强业务培训,调整、改善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处理业务的政策水平和应变能力。 
  7、优化内部审计技术方法。会计电算化已蓬勃开展,内部审计采用绕过计算机法是不适当的,会造成审计工作被动和心理上的劣势。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此外,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经济管理“透明化”,也有利于强化内部控制,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本行业、本单位特点,积极参与审计应用软件的编制开发,实现企业计算机软件与审计软件的数据共享。此外,相对于外部审计而言,内部审计要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还应重视与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及人际关系的处理。 
  
   问题二:如何理解内部审计防范风险 提高  【摘要】本文就内部审计为何参与企业风险管理以及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参与企业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参与原因;运作过程内部审计准则第16号具体准则――风险管理审计,明确了内部审计人员要对组织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审查与评价,表明风险管理已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方向。该项具体准则明确: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一、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原因(一)企业的集团化发展,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经营风险大大增加,内部审计必须对企业经营资源运动的合标性进行全程跟踪审计,把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作为企业实现目标的关键。内部审计目前已由外在介入型逐步发展为内在融入型,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方面、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它已成为强化管理的促进者、提高效能的推动者、风险前瞻的岸望者、价值增值的倡导者。因此,内部审计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就成为企业发展必然的内在需求。(二)内部审计的自身发展要求参与企业风险管理1.内部审计的定义包含了风险管理内容内部审计是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机构进行风险管理、控制和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它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从中不难看出,内部审计的范围已延伸到风险管理,认为只有在风险管理框架中实施的内部审计才能称之为风险管理审计,“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成为了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领域,它拓展了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是对内部审计的重新定位。2.风险管理赋予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新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内部审计定位和角色的不断改变,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的诊断师,由于在经营中风险的必然存在性,使得任何企业都必须面对风险,并利用一切手段去避免、降低它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介入,将会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能够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经营的方向,并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水平。3.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从风险管理的定义看,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认识、估测、评价,准确把握各种不确定性,采取恰当的方法,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安全保障,将损失降至最低水平。它的目标是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目标的。从内部审计的定义看,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内部审计部门经过收集资料、识别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之后,能够对企业的运营提出富有价值的见解,从而被企业管理者采纳,因此可以借此消除各种减值因素,包括风险因素、控制漏洞、治理缺陷等,还可以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应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从而达到企业增值的目的。由此可见,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在其目标上是相一致的。(三)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和连续性的优势1.独立性优势内部审计不参与企业具体的业务经营活动,因此不对各项业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承担直接责任,其相对超脱的地位是保持审计独立性的内在基础。内部审计通过实施审计检查程序发表的审计意见可以直达企业的管理高层,具有相对客观的基础。2.综合性优势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是一个综合性部门,其审计范围覆盖着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掌握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企业的风险潜藏在各个方面,风险管理需要从全局角度对风险的影响大小、轻重缓急进行综合评估,协调各方面风险管理的行动。内部审计具有从全局考虑分析判断风险的综合性优势,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的系统性、专业性监督......>> 
  
   问题三: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防范廉政风险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通过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发现管理过程中每个环节环节存在的内部控制度不健全或未得到有效执行问题,及时提出并予以完善。比如大宗物资的采购,提出采购计划,审核采购计划,询价,招投标组织,采购合同的签订,物资的运输,验收入库及采购资金的支付都有不同人员完成,就可以有效避免采购环节的高价采购吃回扣,以次充好,过量采购及付款过程中的舞弊和廉政风险。 
  
   问题四:如何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与控制防范风险探析  强企业内部审计 
  (一)提高领导层对内控的重视度,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是制度真正落实的有效保障。 
  (二)明确审计方向,确定审计目标,掌握审计重点。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最终目标在于通过这样一个审计活动,完善审计内控制度,维护企业资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三)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执行与监督职能。 
  内控制度要发挥良好的作用并且得到有效执行,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人员及资源,使其能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并且应选拔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的员工,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对员工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的措施 
  控制防范风险探析 
  (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首先要得到领导的重视、员工的支持,才能形成内部控制的良好环境;其次,内部控制必须设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完整的控制制度,整个控制活动才能形成从计划、执行到控制、监督的全过程;最后,内控制度制定的适当性,各项内控制度的出台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做到切实可行。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管理制度的一部分,控制贯穿于整个管理的全过程,并不需要单独地制定什么内控制度,而是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融入内控要点即可。比如,不需要单独制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只要制定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将控制的内容包括在内就行了,避免相关制度的重复制定。 
  (二)提高内部控制认识,实现“全员参与,共同实施” 的目标 
  如何提高内部控制认识,增强风险防范自觉性,关键是要走出误区,更新观念,强化管理。只有思想的统一、认识的提高、理念的转变,才能为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提供了强大的内在推动力;只有在体系建设过程中,打破业务分工的界限,突破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的格局,才能将内部控制寓于业务的全过程;只有推动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抓牵头、专职部门重推动、各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全系统共同参与的内部控制格局,才能最终实现“全员参与,共同实施”的目标。 
  (三)加强内控人才储备,建立员工培训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如何实施好,关键靠人员素质。内部控制渗透于整个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中,体系建设涉及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监督、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领域,涵盖的知识面广,业务流程复杂,需要拥有掌握企业管理、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和监控流程等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内控人才的储备尤为重要。 
  企业如何培养适合自己的内控人才,依赖于培训体系的建设。针对培训对象,可加大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主要培养和造就内控体系建设所需的核心团队和专业人才,比如说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人员队伍;从实施手段上看,可采取多种措施,比如有奖竞赛、与绩效考核挂钩等形式,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从事内部控制的专业人员岗位成才,逐步建立起员工培训体系。 
  五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督检查)进行分解,并设立结果和过程评价标准,其中结果评价标准主要是考核内控目标的达到程度,而过程评价标准主要指内控执行过程中的有效程度如何;最后,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归到每一个内控项目,再按照一定的评分方法得出内控的总体得分情况,以反映企业内控管理水平和管理风险的高低。 
  (四)防范内控监督职能弱化的对策 
  首先,增强内控监督的独立性。强调保证内控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可以独立思考,做出判断;强调保证经济上的独立,不会在经济上受制于监......>> 
  
   问题五: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的内部原因有哪些  一、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由于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加上近年来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审计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在审计过程中,很多方面需要由审计人员作出专业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判断能力。然而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由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和能力不足,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这就无可避免地会在审计过程中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没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然而由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审计中没有保持应该持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势必导致不必要的差错或者应当执行的必要的审计程序没有得到执行,进而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的工作失误。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保证在审计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程序和方法,那么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然而审计人员的经验有高有低,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审计人员的差错和失误有时很难避免,它们可能来自于对审计事项的错误判断,也可能来自于对审计程序的错误理解等,这些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4.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所遵循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两者本身就是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的。其一,它有些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虽然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可以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错弊,但因为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固有的一些局限性,使其无法避免所有的错弊。例如审计单位发生未预料的经营状况,或者出现了比较特殊的业务,原有的控制措施无法适用;工作程序上本应相互牵制制约的工作人员串通作弊;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或责任心差致使控制系统失效等。所有这些都会使控制系统失灵,产生控制风险。其二,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常常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了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资料,这就更加大了给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以上情况均会造成审计结果出现误差。 
  二、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 
  1.审计责任的客观存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审计意见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人们的经济决策对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审计意见有所不适当,与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所不符,则对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影响将会很大,使得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及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过程越来越复杂,与此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日益复杂,财务报表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此外,审计范围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审计范围扩大到今天,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审计,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审计的对象越复杂,审计的内容越广泛,审计的难度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越大。 
  3.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技术发展趋势、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管理人员的品质和素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问题六:如何规避铁路内部审计风险  我们既要承认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但也要通过主观努力减少、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内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素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内部审计人员要增强法律观念,恪守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要认识到审计工作不仅要对企业负责,还要对国家、人民负责。同时在审计过程中提高风险意识,注意减少风险保护自己。 
  制订周密的审计方案。审计方案应当按一定的审计标准和业务规范来制定。在实施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收集审计信息,将可能发生的情况及时反馈给主审,并适当修改方案,使审计方案始终适应变化着的客观环境。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规避审计风险。 
  实行审计承诺制度。内部审计机构向被审计企业送达审计通知书时,要求被审计企业负责人、财务主管人员对所提供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做出书面承诺,以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降低审计风险程度。 
  召开见面会,公开办公地点与沟通渠道,争取被审计企业的合作。可以采用座谈会,个别访问,设置意见箱,公布接待来访地点和时间,建立和完善审计举报制度等,都能有效减轻审计工作的难度和压力,增加发现违法违纪事实和线索的机率,也能减少相应的审计风险。 
  注重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证据一定要做到真实性、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当性。无论是实物证据还是口头证据,是书面证据还是计算数据,是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都要一丝不苟地根据规范操作程序进行,从而减少和规避审计风险。 
  严格审定审计报告,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意见。审计报告必须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审计报告中所列的一切内容,都要有相关的底稿。审计报告对被审计企业的经济事项进行评价,必须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到准确适度。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建立审计报告的分层次复核制度,先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审计组长提出的审计报告的质量进行全面审核,重点在政策、事实、定性、数据、文字等方面把关,然后,将审计报告送主管领导审定,以此来防范审计风险。 
  
   问题七: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措施  您好,看到您的问题将要被新提的问题从问题列表中挤出,问题无人回答过期后会被扣分并且悬赏分也将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 
  一,您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或者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 
  二,您可以多认识一些知识丰富的网友,和曾经为你解答过问题的网友经常保持联系,遇到问题时可以直接向这些好友询问,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 
  要想管理好一个企业: 
  要有一个公心,成天说务实,说实话、办实事、报实数,杜绝山头主义,NND全是放屁,杜绝山头主义,海信科龙现在简直就像割韭菜,总们一换底下的人就要被换,难道这就是杜绝山头主义吗?保护员工允许投诉,投诉了又怎么样哪?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告诉被投诉的人,谁投诉了你,没有见为此展开过调查,朝中有人好办事啊!至于投诉人的下场,哈哈哈,可以想象! 
  这几天看了看周董在海信时代上写的干部要如何用好权利,上面写的现象就是目前企业出现的现象,说明他们很明白这个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可是采取的措施哪?也就是喊喊口号罢了! 
  海信真的是个培养人才的地方,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最后都去了哪里?在为谁工作?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在这个企业被认为是不优秀的人,为什么到了别的企业都是骨干?而真正留下来的人是精英吗? 
  哎!说来说去在海信要是讨论如何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的问题的话,只能用一个形容词:用割韭菜的方法管理好一个企业就是海信的管理之道!看看海信科龙就之道了! 
  每次石总在会上痛批海信人如何不好,科龙人如何好的时候,你就没有想想你在海信做领导多年,难道这帮对我不是你带的吗? 
  当海信大批的换产品总的时候你们就没有想想你们没有责任吗?你们的市场人员下市场多吗?了解市场吗?闭门造车能够对应这个市场吗?要不你们这些总们亲自找个分公司干干,叫我们看看你们的真正本事! 
  
   问题八: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措施  一、风险点廉政风险。 
  二、风险点分析ㄉ蠹迫嗽笔帐鼙簧蠹瓶剖业幕呗浮⒔邮苎缜攵Ц呦费娱乐活动г斐缮蠹乒程把关不严形成审计风险。 
  三、防范措施 
  1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反腐倡廉教育从思想上提高拒腐防变、廉洁从政的自觉性。 
  2ρ细衤涫怠鞍瞬蛔肌鄙蠹萍吐珊汀段郎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实施办法》有关规定等廉洁从政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3κ敌卸ㄆ诨虿欢ㄆ诘牧政回访对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纪律和廉政规定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问题九: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的参考文献  [1] 李春伟: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会计之友,2008(10). 
  [2] 刘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分析与规避对策[J].商业会计,2008(12). 
  [3] 杨晓东:提高我国内部审计质量的策略[J].财会研究,2008(17). 
  [4] 刘湘娟:试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成因[J].中国商界,2008(3). 
  [5] 段琦:浅析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解决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8(29). 
  
   问题十:内部审计风险的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内部审计风险客观存在、无法规避,而且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但通过一定措施,完全可以把其控制在较低程度。1、健全和完善审计法规体系以及审计法规与其他法规相关内容的衔接。企事业单位也应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特点,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审规定、方法,形成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使内部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规范化的道路。2、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机构、人员、工作、经费上独立性的保证,是搞好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领导的重视则是关键,使之拥有一定权限,处于一种比较超脱的地位来对经营管理实施有效监督,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使审计工作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正常运行。3、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工作,这是内部审计中心环节之一。内部控制目的除了保护资产和检查财务资料准确可靠外,更重要的是为了贯彻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以达到系统目标,同时还为了提高经营效率、经济效益。因此,要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决策管理层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一个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减少内部审计风险最有力保证之一。4、建立审计质量保证制度。首先,要建立内部审计责任制度,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合理分工,避免责任相互推诿、漏审等弊病发生而形成审计风险。其次,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和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制度,增加内审机构自我约束机制,强化审计风险意识。再次,要坚持审计标准,正确处理审计质量与审计数量的关系。只有在严格保证审计质量前提下保证审计进度和数量,才能减少审计风险。5、加强审计报告规范。审计报告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审计人员对审计报告真实性、合法性负有审计责任。审计报告必须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事项进行评价,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本系统、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评价要准确适度。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证据不足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得评价。审计报告措词要严密,定性要准确,处理意见要公正、实事求是。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报告内部复核制度,以此来防范内部审计风险。6、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审计风险无法规避,但审计人员的素质、学识水平、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起了决定性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发展趋势,不断强化对审计人员的素质、道德教育,加强业务培训,调整、改善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处理业务的政策水平和应变能力。7、优化内部审计技术方法。会计电算化已蓬勃开展,内部审计采用绕过计算机法是不适当的,会造成审计工作被动和心理上的劣势。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此外,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经济管理“透明化”,也有利于强化内部控制,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本行业、本单位特点,积极参与审计应用软件的编制开发,实现企业计算机软件与审计软件的数据共享。此外,相对于外部审计而言,内部审计要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还应重视与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及人际关系的处理。

内部审计如何防范风险?

8.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控制措施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控制措施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国际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企业的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了解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不仅是进一步研究内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基础,也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程序,并对风险管理手段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控制措施的知识,欢迎阅读。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内审主体独立性不强,内审机构管理体制不完善。鉴于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在企业内部行政领导下开展的,并且受到企业单位行政负责人的直接领导,另外还有一些内审人员是从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转岗而来,内审和其所审的单位之间存在着各种利益关系,因此导致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无法独立、客观地去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发表的审计意见也很可能会产生偏颇,有失公允。
         内审对象愈加复杂,内审范围逐步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组织形式更加复杂多样,新的业务以及事项不断呈现出来,如企业并购、股票上市,还有托管经营等等。因此,内审的对象也从先前传统的财务资料逐步拓展到了以内部控制为主体的,全面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作为核心的监督以及评价体系,这些因素都给内审带来了技术、人员、环境等多方面的困难。
         内审选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局限性。鉴于内审对象变得更加复杂,内审选取的程序及方法是否科学,这些都和审计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传统的审计程序及方法除了一般的详细审计之外,最常用到的是制度基础审计以及抽样审计两种,这两种审计方法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比如抽样审计一般是按一定方式抽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审查对象(样本)进行审查,并用样本的审查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如果抽样方法的选择和样本的选取不够科学,有时候就会容易导致推断结果和实际情况有所偏差,从而引发审计抽样风险。
         内审人员职业风险意识偏低,业务能力有待提升。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不少企业的内审工作人员并非审计专业出身,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审计课程学习,对内审业务较为陌生。部分企业内审人员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缺乏风险意识以及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而随着内审对象的复杂化,内审人员的职业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提升,也很难识别和应对审计风险。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          建立企业内审风险控制机制,完善企业内审质量控制制度。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等文件规定,按照企业的特点以及性质搭建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建立良好的企业内审风险控制机制。同时,完善企业内审质量控制制度,按照审计计划以及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实施,尤其是要落实到审计工作底稿的重大事项会审制度以及分级复核制度当中去,尽量减少人为误差,做到及时发现并且解决在审计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保证审计计划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逐步降低审计风险。
         建立独立于行政领导的新型管理体制。建立这一体制的关键在于能够有效保证内审机构以及人员不管在实质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相对独立的,能够有效树立起内审部门的`权威性。目前较为独立的模式是企业内审机构由企业董事会领导或者是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进行领导,内审人员的任免以及薪酬等方面的事项都由董事会来决定。
         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外部环境的影响、竞争和考核的压力、经营中的变数以及利益的驱使等等因素,容易在企业内部产生各种风险。
         改善内审人员结构,提高内审人员素质。要想提升内审质量最为重要的还是要提升内审队伍的人员素质。首先,要改善内审人员结构,要组建一个具有财经、计算机、审计、法律等方面知识的专业团队;其次,要提升审计风险防范意识,从事内审行业的人员都应该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怀疑态度和谨慎心理;最后还要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培育良好专业素养,应支持和保障内审人员参加各项业务培训和岗位资格、后续教育等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