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的城市带

2024-05-04 07:11

1. 皖江的城市带

 建成临江产业密集带、沿江城镇密集带,到2020年,沿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元,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皖江城市带最大的特点是与长三角的紧密关系。“无缝对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的人们喜欢这样描绘他们与长三角的关系。 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东向发展”战略为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的基本战略。“沿江地区无论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看,都是东向发展战略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发挥对全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表示。安徽省1990年7月拉开沿江开发开放的序幕,正是在同年4月浦东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成为当时安徽省的重大决策。2006年8月,《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作为“全省对外开发的门户”的战略定位,要求“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发型经济区域。”目前,皖江城市带已经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地。奇瑞的蓬勃发展,在芜湖、马鞍山等地带动了500多家配套企业,其中50%以上是从长三角转移而来;芜湖机械工业园内,来自浙江省玉环县的机械加工企业集群式转移过来。总部设在上海的全球500强企业美国江森自控公司落户芜湖,与奇瑞共同组建江森自控芜湖汽车饰件有限公司;上海焦化年产200万吨焦炭生产项目落户芜湖市无为县。“通过长江黄金水道,皖江城市带历史上就与长三角有着紧密的联系。现在,安徽省70%的招商引资来自长三角,安徽省的农民工75%在长三角打工。今后,皖江城市带的发展仍需要更多依靠长三角的辐射带动。”吴劲松表示,“今后,要进一步明确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一方面强化垂直的产业关联,努力成为长三角的原材料和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发展水平层面上的产业关联,借助长三角的技术力量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产品组装和深加工。” 在皖江城市带8个城市中,芜马铜尤其受到重视,这与芜马铜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关系。沿皖江南岸依次分布,相距1个小时的车程,也让芜马铜率先在皖江城市带中实现经济一体化有了更现实的可能。安徽省发改委在《关于加快芜马铜地区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中提出了芜马铜沿江产业带的概念,“就是要在长江芜马铜段与沿江高速公路之间15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以长江岸线和高速公路为主轴,以开发区和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集聚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依托,经过三五年努力,形成加工制造业密集的经济带,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芜湖的汽车、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金属……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地特色产业形成的同时,也意味着这些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单一产业依存度过高的问题。2007年,铜陵市工业企业700亿销售收入中,铜产业占500亿,铜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到30%以上。“铜陵已经着手改变对原材料产业过于依赖的局面。”铜陵市发改委有关人员介绍,铜陵一方面发展铜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另一方面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正如奇瑞与马钢的合作所昭示的,在芜马铜沿江产业带中,产业的错位互补发展正初现端倪,而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正是一个城市群成熟的重要标志。“汽车产业的带动能力强,能充分带动钢铁产业、有色金属产业。2007年奇瑞年产40万辆,带动500多家配套企业,如果奇瑞的生产规模达到50万辆,带动效益会更加明显。”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说,“皖江城市带还在成长之中,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沿江各城市内部以及各城市之间都将逐步形成完善健康的产业布局。” 在铜陵长江大桥附近,海螺集团巨大的水泥运输管道从厂区直通港口,成为当地一道风景。以水泥和型材生产著称的海螺集团,在芜湖、铜陵、安庆三地均建立了大型生产基地。特色鲜明的生产布局,决定于这三个城市临近港口便利的物流条件。依托皖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不少沿江城市的重要目标。2007年芜湖港港口吞吐量为16万标箱,这远远不能满足沿江城市的要求。芜湖市正规划建设一个吞吐量10万标箱、远期目标吞吐量30万标箱的码头,此外,奇瑞还规划企业自用的一个滚装箱码头,海螺则规划新的水泥专用码头。2007年10月,奇瑞全资收购重组了原芜湖造船厂,成立了芜湖新联造船有限公司。船舶制造业将成为芜湖未来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安徽省对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业以及临港工业的发展早有谋划。长江岸线是皖江城市带宝贵的财富,必须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为下一步发展留出空间,为加强岸线管理,安徽省正计划出台“长江岸线资源管理办法”。一条江,串起7座城市。皖江城市带不仅要沿江发展,更要考虑跨江发展。长江北岸的安庆、滁州期待来自“江对岸”经济较为发达的芜湖、马鞍山、铜陵的带动力。吴劲松认为,“沿江经济带最终的形成,必须着眼于长远跨江发展。芜马铜地区要依托现有的过江通道优势和岸线资源,着手考虑跨江发展。

皖江的城市带

2. 皖江城市带的介绍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滁州、池州、铜陵、宣城8个地级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

3. 皖江城市经济带有哪些城市?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巢湖市、滁州市、宣城市等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

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45%和66%。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皖江城市经济带有哪些城市?

4. 皖江城市带的地理位置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8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45%和66%。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皖江城市带处于中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安徽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占全国的比重都接近1/2,皖江城市带无疑将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

5. 皖江城市带规划的规划特点

建设规划不仅仅是安徽的事承接、转移、规范被安徽省的官员视为皖江城市带的关键词。在规划中,不仅涉及振兴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等产业布局,也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与产业转移相结合放到了显要位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司司长范恒山在发布会上详细阐述了皖江城市带发展规划。在投资政策上,国家有关部门将会同安徽省来编制示范区的产业目录,对示范区相关的产业发展及其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投资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贴息方面的支持。在金融政策上,加大对示范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的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还会创造条件,对示范区的一些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他们的上市、发债方面给予优惠。甚至在土地上,也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增加安徽省的用地指标。而对于项目准入上,王三运也态度坚定:“绝不让那些污染的企业进入示范区,绝不让低水平重复的项目进入示范区。”王三运说,规划要求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皖江城市带将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地区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范恒山指出,这个规划是国家战略,不仅仅是安徽的事。规划提出了有关投资、财政、金融、土地和对外开放的国家政策支持。随着规划的深入实施,国家还将继续加大协调力度,采取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区位优越产业集群明显皖江城市带为何能获得这样的青睐?王三运介绍,皖江城市带区位优越,与长三角地区相接,800里皖江一、二级岸线总长近600里,干流岸线利用率目前只有11.3%,开发潜力巨大。在产业和资源要素方面,皖江城市带已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是国家级汽车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内重要的铜基材料精深加工基地和优质铸管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内河船舶及家电等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水泥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非金属矿及制品生产基地。其实,早在2006年,国家就已将皖江城市带纳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点发展领域。现在的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已经形成产业发展共生圈,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的70%左右来自长三角。“皖江城市经济带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从空间上来讲是加快东部和中西部协调发展的表现,从产业结构调整来讲,则是通过产业转移与技术创新的经济结构优化和调整的表现。”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经济研究所所长陈秀山表示。规划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自2009年初,国务院正式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一年的时间里,江苏沿海地区、关中—天水、长吉图等10多个区域经济规划陆续获批,超过过去三四年的批复总数。范恒山强调,这些规划的出台目的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范恒山表示,这些规划和文件编制时突出了两点,一是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二是考虑地方的比较优势。这样就避免了区域规划的地方化,也体现了各地的比较优势。这些规划和文件体现了3个战略指向:一是有利于重点地区率先发展和加快发展,包括关于长三角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促进广西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宁夏发展的意见等。二是着眼于落实国家提出的重大改革和发展战略,比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建设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等。三是基于国家深化开放合作的需要,包括图们江开发开放规划、海峡西岸规划等。范恒山指出,这些区域发展规划和文件,改变了长期以来东部增速超过中西部的格局。数据也显示,从2008年开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GDP增长率超过东部地区。颁布了区域规划和文件的地方,都成了抵御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中流砥柱。

皖江城市带规划的规划特点

6. 皖江城市带的未来规划

简介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规划》确立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大力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真正在承接中调整产业结构,在转移中发挥示范作用。《规划》要求,示范区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把承接产业转移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为代价;必须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为了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统筹规划产业承接园区建设,推进现有园区转型升级,并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地区规划建设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也为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扩大与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等地区的联系,辐射带动安徽省其他地区包括扶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提供契机。在体制机制上,国家赋予示范区先行先试权,允许皖江地区在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价格机制等方面实施更为灵活的政策。安徽将在《规划》基础上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建设任务和政策等,并将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一个市、县。一轴双核两翼“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由西向东为序)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双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 “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六个着力这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下一步建设的总体要求。一是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二是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三是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四是着力加快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五是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六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条原则这是对指导思想的深化。一是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原则。二是承接创新、优化升级的原则。三是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四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四大战略定位这是示范区规划高度的重要体现。要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具体包括四大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规划》提出,到2015年,示范区经济总量大幅提高,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更加良好,长江、巢湖水质改善。到2020年,示范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水平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安徽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带。

7. 皖江城市群的概况

面积56419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254.5亿元,占全省的41.9%。通用方言为下江官话(江淮话洪巢片)和宣州吴语。

皖江城市群的概况

8. 皖江城市带规划的介绍

2010年1月21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这将是安徽省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同时也是全国首个以 “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1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务院近日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专门制订的战略规划,是国家促进产业转移、加速中部崛起、协调区域发展的重大举措。